送戏上门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戏曲志》
唯一号: 140434020210001041
专题名称: 送戏上门
文件路径: 1404/01/object/PDF/140410020210000020/001
起始页: 0373.pdf
专题类型: 艺术
产地: 景德镇市

专题描述

建国后,剧团未经邀请,主动前往某地演出。建国初,专业剧团主动下乡作宣传演出,有时是一种无偿的义务演出,演员自运戏箱集体前往。后来演戏也送戏上门,但收演出费。乐平赣剧团的收费额从1956年日演一场收费15元,渐次加到八十年代一个包天(上午、下午、晚上都演),收费300余元。景德镇市专业剧团(京、赣、越、采茶剧团),收费额1956年前后,每场收费约40元至60元,六十年代每场收费约80元至120元;后增加到150元至200元;八十年代每场收费约280元至360元左右。(小戏另加,约40元左右。) 六十年代初,景德镇市专业剧团的广大演职员,响应中央文化部学习“乌兰牧骑演出队”的号召,积极上山下乡送戏上门,热心为群众服务,他们送戏到偏远山区,甚至深入到田头、地边,或一、二户人家的山旮旯里,为群众演出。 各剧团多分为二至三个演出队,下乡演出多的剧团如:市采茶剧团、赣剧团,有时一年多达三至四个月以上,少的也有上个月。他们除认真演好戏外,还主动帮军、烈属、五保户等群众做好事,如:背老人看戏、补套鞋、挑水等,成绩显著。京剧团率先制订、实行了“五不走”的纪律,即:借社员东西没还清不走,伙食费粮票没结清不走,地没扫干净不走,水没挑满缸不走,群众意见没征求不走。后来,各剧团均实行了这“五不走”的制度。深受各地群众的欢迎,有的群众激动地呼喊:“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有不少群众称剧团为“贴心剧团”。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戏曲志

《景德镇市戏曲志》

本书主要包括了景德镇市戏曲的历史、发展及现状,对志略、表演、音乐、舞台美术、机构等做了详细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