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渡口直下饶州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景德镇地名景观故事集》
唯一号: 140434020210000911
专题名称: 十八渡口直下饶州
文件路径: 1404/01/object/PDF/140410020210000014/001
起始页: 0240.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产地: 景德镇市

专题描述

说到十八渡,离不开昌江,这是一条带来瓷都景德镇繁荣昌盛的生命线。一位清代法国传教士在1712年到景德镇考察游历时,在一封长信中描述过昌江当年的水运情况:“在这宽阔的水面上并列着二三排首尾相接的小船……每日都有无数的大小木船停泊……”“陶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明代佥事缪宗周的诗句,正是当时这条河运盛况的写照。 在当年景德镇这条黄金水道上,有一个特色景观:摆渡。不难想像,在当时没有跨河大桥的情况下,担负沟通两岸南来北往行人的摆渡,是何等繁忙了。据有关史料记载,明清以来,在景德镇范围内的大小渡口就有二十处之多,大小渡船更是难以数计,而其中最突出的渡口,就是戴家弄的十八渡了。 十八桥、十八渡,这是两个对应的地名。十八桥是景德镇从古到今都很繁华的街市,清代就有“十八小桥赛洛阳”之说。而十八渡则是明清以来到解放后建造昌江大桥前的漫长岁月里最繁忙的渡口。这里是景德镇近去鄱(阳)乐(平)万(年),远通长江两岸陆路的主要渡口。“十八渡口下饶州”,古代饶州府辖浮梁,这是指由此渡取陆路去鄱阳、乐平的行人。传说在明清陶瓷生产鼎盛时期,每日十多只大小渡船在这里两岸渡口穿梭往来,最多时有十八只渡船,每日过渡的人多达上万人次,形成一道景观,故得名十八渡。 在十八渡口,景德镇往返入鄱阳湖和长江的木帆船必由此通过,又形成舟帆蔽江的景观。行驶在昌江下游的船只,主要有鸦尾船、扶梢船、罗荡船、雕子船。鸦尾船头尖肚宽,船尾翘起,吃水浅,载量少,主要运输堆如小山但重量轻的稻草,做陶瓷包装(茭草)之用,这是昌江河上一种独特货船;这种船也用来运输农副产品或农用粪肥。罗荡船、雕子船和大扶梢船,是昌江河上的大型帆船,船形首尾翘起,船身线条流畅,外形大同小异,都设有桅杆,载重量多的可达五六十吨,主要运输瓷器和日用百货商品。自宋代以后,景德镇大量精美瓷器出口,这三种由十八渡通过的帆船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 十八渡,因河面较宽,往返的船只又多,因此,摇橹撑篙的摆渡人都是经验丰富的老艄公。在这个渡口,就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有一天,一个道士和一个和尚在此西岸渡口过渡,当时渡船上有十多个人。忽然天气突变,狂风阵阵,船身颠得厉害。一船人都很惊慌,道士、和尚吓得忙把经卷扔进江里,求神保佑。这时,只见一个大胡子的艄工招呼好橹工后撑着篙来到船头,三两下工夫就把船稳住了。船顺利靠岸时,只见这个大胡子艄工当众捋下一根胡须往水里一抛,道士、和尚问道:“你拔胡须干什么?”大胡子戏谑地大声笑道:“你们在那里丢经卷,我在这里抛毛(锚)。”说得一船人都哈哈大笑起来,道士和尚尴尬不已。多少年来,这个渡口正是由这些技术熟练的摆渡人,保证了过渡人的平安。 (文心龙)

知识出处

景德镇地名景观故事集

《景德镇地名景观故事集》

出版者: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本书汇集了景德镇大部分街巷地名的称谓,并对这许多称谓与陶瓷文化的渊源及其千百年来的演绎、变迁、发展过程做了大量的考证,对每一历史时期的历史人物的活动和风光胜景作了生动描述。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