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公结社聚云门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景德镇地名景观故事集》
唯一号: 140434020210000870
专题名称: 颜公结社聚云门
文件路径: 1404/01/object/PDF/140410020210000014/001
起始页: 0171.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产地: 景德镇市

专题描述

马鞍山和云门公园,分别是瓷都景德镇市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山体和公园的名称。 马鞍山坐落在城区的东面,位于通站路与解放路交叉的西南侧,与景德镇火车站东西呼应,占地面积八点六顷,海拔九十三点三米,为市中心的制高点。 马鞍山麓,有白石林古社稷坛。据遗留下来的碑文记载,为南朝陈文帝天嘉年间(560—566年)营田都尉曲盥垦田时所建。碑文中提及“江南东路”的话。陈时还没有这一名称,到宋代浮梁才属江南东路,因此碑文中的年代存在问题。碑文详细记载曲盥率领部属驻扎新平镇,前后开垦两年,垦田二万六千亩。朝廷下令,免除五年的征科,因此立社稷坛奉祀先农,祈求“年谷顺成”。这是景德镇在南朝时开垦土地的重要史实。这一古社稷坛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旧志载:山上原有兀然亭,与昌江边兀然亭遥相呼应,但皆久废。唐代此山东麓有云门教院。据云门碑记,唐代颜真卿作郡守时曾来此游览,并在此结过诗社,留过不少文人墨迹。 颜真卿(708—784年),唐代大书法家。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进士,曾任殿中侍御史,因受杨国忠排挤,黜为平原太守。安史之乱后,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颜真卿曾于唐德宗建中年间以饶州(今江西鄱阳)刺史身份视察新平(今江西浮梁)。据清代陶瓷史家吴极所撰《昌南历记》中载:唐陆士修,官太子宾客,与颜鲁公友善,游新平,同游者有张荐、崔万等,同上云门教院数日,中宵茗饮,作《五言月夜啜茶联句》,诗载《全唐诗》卷七八八中颜真卿名下,曾刻碑于景德镇云门教院。颜真卿联句云:“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原。”意思是说在皎洁的月光下饮茶品茗,令人心境澄澈,脱俗超然。陆士修联句:“素瓷传静夜,芳气满庭轩。”意思是静静的月夜,白瓷杯中缕缕茶香飘满堂下台前。此为结句,从侧面赞颂了颜真卿的品格高洁及此次友人聚会的雅趣,同时还为景德镇在唐代即可生产精美的“素瓷”提供了历史佐证。 景德镇置镇后,马鞍山四周窑场大发展。因此山土质坚实耐火,宋以来一直作为窑场制匣钵取土之处。清代以马鞍山为景德镇之龙脉为由,禁止取土,但马鞍山仍为匣钵制作之地。 1930年,红军攻克景德镇时,曾在此设立参军报名处。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保护和美化城市环境,移取土制匣于他处,但窑具厂(匣钵厂)仍设置于此。直到1980年开始将马鞍山辟建公园,占地一百二十九亩。经过逐年整修,后易名为云门公园。 建成后的云门公园遍植苍松翠竹,景色优美,四季常青,景点别致,错落有序。东门拾级而上,曲径通幽,西门驶车,直达天池,登上山顶可俯瞰市区,远眺巍巍南山、滔滔昌水,山清水秀,十分壮观。 (山水)

知识出处

景德镇地名景观故事集

《景德镇地名景观故事集》

出版者: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本书汇集了景德镇大部分街巷地名的称谓,并对这许多称谓与陶瓷文化的渊源及其千百年来的演绎、变迁、发展过程做了大量的考证,对每一历史时期的历史人物的活动和风光胜景作了生动描述。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