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闾庙前忆屈原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景德镇地名景观故事集》
唯一号: 140434020210000868
专题名称: 三闾庙前忆屈原
文件路径: 1404/01/object/PDF/140410020210000014/001
起始页: 0165.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产地: 景德镇市

专题描述

若是提到庙宇禅院或者庵堂寺观,总离不开释教佛祖、道教诸神。而景德镇的三闾庙所供奉的,却非神非佛,而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三闾庙,位于景德镇暘府山以南,昌水西畔。相传其庙始建于唐。由于其庙名声卓著,附近的一条明清古街,亦因三闾庙而得名。 屈原,战国楚人(今湖北秭归县),与楚王同姓,属于贵族阶层。“三闾大夫”是他的官讳,系历史上战国时期的楚国士大夫。有史以来,祭祀他的庙宇虽多,但除荆楚之地外,别的地方却不多见。然而,我们景德镇地区为什么建有一座三闾庙,并为当地百姓长期敬仰?个中的情由,自有渊源。 对此,民间流传着几种说法:一是景德镇古时地处吴头楚尾,故镇上人,尤其是读书人,由衷地把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和古代最富浪漫情怀的文学巨匠视为乡里乡亲。二是屈原的爱国情操和文学成就,并非仅仅属于楚国,而为中华民族所共仰。所以,对于“三闾大夫”屈原的憧憬,历来就无地域之分。景德镇乃中华历史文化名城,百姓们自觉地敬仰屈原的文气、豪气和爱国情操,自然顺理成章。“离骚著罢每高歌,不跳昌江跳汨罗”,可见景德镇的人文历史,向来就把“三闾大夫”当成了自己人。 还有一种说法:屈原与景德镇,或许真有那么点不寻常的关联。说来与他的特殊经历有关。屈原所处时代,正是楚国由强盛转弱的时期。当时的“战国七雄”中,楚国的版图最大,而秦国的实力最强。秦国对于楚国,一向虎视眈眈。当时楚国内外所存在的尖锐矛盾是,国内表现为改革与保守的斗争;外交上则表现为“联秦”与“抗秦”的斗争。屈原的政治主张,自然是“改革”、“抗秦”。因此也就遭到了保守卖国势力代表人物上官大夫的攻击与迫害。由于昏庸的楚怀王听信谗言,以致国家日见衰败,屈原屡屡遭贬,最后连楚怀王自身也为强秦所俘。此时的屈原,便怀着一腔悲愤,向南方蛮荒之地开始了流浪生涯。 战国时期的景德镇,只不过是个昌水之滨的名曰“新平村”的蛮荒之地。相传屈原曾经一路流浪到过这里,在昌水之西,结庐于江畔山坡之上,或许就是后来三闾庙的旧址。他一度夜宿草庐,日步江滨,常与渔人为伴。有一渔夫见他蓬头垢面,衣衫褴褛,便心存疑虑地问道:“您就是三闾大夫么?怎么弄成这个样子。”屈原答曰:“世道混浊,一言难尽。”据说,屈原的名著《涉江》,就是在流浪的生活中写成的。屈大夫在南方流浪过不少时间,历经许多陌生而荒凉的所在,沿途百姓久闻“三闾大夫”之名,对他十分尊重与同情。在六十二岁那年,他终于到达湖南汨罗江边。每天疲于奔命,太累了。面对大地的荒芜、百姓的贫困,听着江水湍流的悲号,他强烈地感到生命的绝望与前途的终止。此时的屈原没有犹豫,没有悲伤,奋身向前,跳入滚滚江流。呜咽的逝波,淹没了一个巨人的身影,那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这一天,正是农历五月初五。 屈原,在汨罗江结束了他伟大而悲愤的一生,景德镇人眼前的昌江,也成了悲哀的汨罗了,故而有此“离骚著罢每高歌,不跳昌江跳汨罗”之叹。碧波湍流的昌江,从此留下了“三闾大夫”的永恒记忆。屈原死后,相传后人便在昌水之西,也就是“三闾大夫”结庐之所筑庙祭祀,名曰“三闾庙”,其时难以考证,但连年香火不断。 《幼学琼林》上说:“端阳竞渡,吊屈原之溺水。”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既是我国传统的端阳节,也是大诗人屈原的忌日。每年的这一天,昌江两岸的人们,尤其是三闾庙人,便在昌江河上举行龙舟大赛,并以竹叶、糯米裹成粽子及“三牲”供品,投入江水,祭祀屈原在天之灵。 昔日的“三闾庙”如何,鄙人不曾见过。但20世纪60年代,由友人充当向导去过一次当年的三闾庙。记得由里市渡过河,沿昌江西上不到百武。由一依山傍水的斜坡之上入一小院,但见一栋三间木屋面江而立,门楣之上写有“三闾庙”三个遒劲的大字。入门正面香几之上供着“楚三间大夫屈原之位”木牌位。经过一番焚香化纸,虔心礼拜,了却了我一向崇敬诗魂的心愿。 这位充当向导的友人长我三十多岁,是我的忘年诗友。他自幼饱读诗书,满腹“学而子曰”,素以屈原的信徒自命,经常出入于三闾庙,与庙祝的友情甚笃。屈原的代表作《离骚》,他熟读如流。对于诗中的比兴手法、艺术想像、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理解得头头是道,令我深受感染。在他的影响之下,我亦附庸风雅,作过一首吊唁屈原的绝句。现抄录于此,以作行文的尾声:“楚尾吴头一水过,离骚国殇感蹉跎。后人凭吊诗魂庙,且把昌江当汨罗。” (楚民)

知识出处

景德镇地名景观故事集

《景德镇地名景观故事集》

出版者: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本书汇集了景德镇大部分街巷地名的称谓,并对这许多称谓与陶瓷文化的渊源及其千百年来的演绎、变迁、发展过程做了大量的考证,对每一历史时期的历史人物的活动和风光胜景作了生动描述。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