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变花釉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市志2卷(上册)》
唯一号: 140434020210000398
专题名称: 窑变花釉
其他名称: 又名:钧红花釉
文件路径: 1404/01/object/PDF/140410020210000006/001
起始页: 0298.pdf
专题类型: 工业产品
产地: 景德镇

专题描述

窑变花釉 又名钧红花釉,这种釉是用钧红作底釉制作的,故有此别名。此釉呈色不是一道纯红色,而是在红色底釉上重现蓝白交错的色丝,形状多样。由于窑温和气氛的微妙变化,常烧成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效果。花色变化万千,迷幻动人。颜色釉制作艺人先是摸到这种弄拙成巧的规律,进而有意识地进行窑变。 景德镇的窑变花釉,出现于宋代,当时“荧或缠变,临照而然。物反常为妖,窑户亟碎之。”到明代还是如此,《豫章大事记》载:“瓷器以宣窑为佳,中有窑变极奇,非人为所致,人多毁藏不传。”所以传世的窑变色釉也自然少见了。据《饮流斋说瓷》载:“窑变者,乃烧窑时,火候不匀。偶然釉汁变色之故。大抵欲作深红之色,非一种颜色所能造,必参以它种颜料。而火候深浅之处,红色失而他色露,变成种种形式不等,颇为特异,因之踵作。盖本偶然者。后遂成故然矣,窑变先后所制,也各有不同。若康熙末年之窑变,红蓝二色,均不发黑,其釉与郎窑之釉略同。若雍正末,乾隆初之窑变,其釉与色,与郎窑迥异,且有带款者,盖纯乎人工故意制成者也。”清代的陶工则摸索出窑变花釉的配制方法,“窑变”便成为新色釉品种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景市建国瓷厂等厂家和陶瓷研究单位不断创新了各种新式花釉。 窑变花釉奇丽釉面的产生,主要是利用了一种覆盖在钧红釉表面的特别釉料(叫做花釉),并通过高温窑火,借釉料的垂流而自然形成的。由此可见,釉的原料配方及烧成是釉面色上形成的重要环节。其工艺过程是用已烧成的钧红瓷沾一道钧红釉,再在表面涂滴一种熔融温度较钧红还低的花釉,这种釉是由含钴、铁、锰的硅酸盐熟料组成,用笔涂滴要疏疏密密,粗粗细细,要求滴成蚯蚓盘绕状。在1280℃~1320℃窑温下,以还原气氛烧成,其配方底釉:氧化铜0.5%、长石13.39%,陈湾27.97%,寒水石2.4%,玻璃粉35.56%,烧石英4.39%,釉灰13.39%,氯化亚锡2.4%,外加食盐0.5%用作悬浮剂;面釉:铅晶料28.9%,烧料5.78%,窑渣65.05%,食盐0.27%。

知识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市志2卷(上册)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市志2卷(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景德镇千余年来的瓷业历史和现状,反映了景德镇瓷业的经济、文化和工艺,是第一部集景德镇瓷业资料之大全的专业地情资料性巨著。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
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