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图书馆
景德镇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景德镇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陶车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市志2卷(上册)》
唯一号:
140434020210000377
专题名称:
陶车
其他名称:
又名:轮车
文件路径:
1404/01/object/PDF/140410020210000006/001
起始页:
0249.pdf
专题类型:
其他
产地:
景德镇市
专题描述
陶车 又名轮车,今人称之为辘轳车。陶车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有简易车形,时称慢轮;殷、商时代陶车结构改进,时称快轮。东汉时期陶车的构造更进一步开始使用顶轴碗减少主轴与轮盘间的磨擦,转速更快了。从景德镇出土的古代瓷器上的利刀纹来看,陶车的使用和瓷器的制作起始时间基本上是同步的。明代陶车立于地表,瓷工站立地面操作,明后期陶车置于地下,瓷工操作时为坐姿。 景德镇在制作瓷器过程中,陶车是千余年来最重要的成型工具,它同时还可用于上釉、制模、画坯等。除少数雕、镶、塑及针匙制造不用陶车外,如圆器、琢器等造坯、无不惟陶车是赖。陶车自汉至解放初期,一直是手工陶车。陶车有三种基本安装形式;一是地面上立式陶车,主要用于喷轴、画坯等;一是埋在地下琢器陶车;一是埋在地下圆器陶车,车形略小于琢器陶车。三种陶车大小不同,结构上基本一致。以圆琢器陶车结构为例:(见图2-27)陶车工作台面为车盘,圆形,厚约二寸(5.8厘米),大小则不尽相同。普通车盘直径三尺三寸乃至四尺一二寸。通常琢器业所用者较大,圆器业所用者较小。车盘中央有瓷质轴承(上了内釉的轴顶碗),轴承四周均匀拴插着四根木杆,木杆长与盘面直径相等或稍大。四杆圆径从上部(轴顶碗直径)向下稍微扩大,近尾部四杆间嵌入上了釉的瓷轮环,四杆外围中段木捆绑一绳环,牢固扎紧四木杆。四木杆中心线就是车盘面的中心垂直线。立轴立于车坑中心,端深埋于地下,使之安稳、牢固,轴顶由一硬木制成,顶尖形状恰好为轴顶碗的内形。硬轴顶装在立轴上部,立轴垂直于地面、车盘四杆套装在立轴上将瓷环调整水平状态,束紧四杆,瓷环被固定在四杆内,因瓷环内径与立轴外经一致,而立轴只与顶端瓷碗与根部瓷环磨擦,故旋转时磨擦力很小,加上车盘面厚重,在惯性作用下能自转较长时间。 埋立轴之处是陶车坑中心,四围稍低于车盘面,围墙或圆或方,或砖砌或板制或三面板,一面器,无一定制。陶车有的一台一个作业区,也有四、五台陶车坑道相连组成一个作业区。坑底一律铺砖石,埋立轴之处均向地下掘一圆筒状,立轴埋在此处并夯实固牢,为防止坯屑掉落阻塞,用二三个匣钵叠套在立轴根部。 陶车座架为木制梯形,安置在围墙之上,大小随车而定。窄部有一木板,可放个个坐垫并可左右移动,宽部可放料板。做坯工人坐在竹垫上、两足叉开置两侧架上,左手上、右手下,持搅车棍,搅车棍长约三尺许,棒下端插入车盘面圆孔中,逆时针方向旋转。制造大器物时,搅车棍不起作用,须一人至二人推动陶车旋转。
知识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市志2卷(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景德镇千余年来的瓷业历史和现状,反映了景德镇瓷业的经济、文化和工艺,是第一部集景德镇瓷业资料之大全的专业地情资料性巨著。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