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兆源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景德镇陶瓷美术百家》
唯一号: 140430020210002842
人物姓名: 张兆源
文件路径: 1404/01/object/PDF/140410020210000025/001
起始页: 0074.pdf
性别:
时代: 当代
出生年: 1934年11月
籍贯: 上海市川沙县

传略

张兆源,男,原籍上海市川沙县,1934年1 1月出生于上海。自幼喜读文史书籍,善写文章。1952年参加工作,成为上海财税局一名职员,1958年在职考入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为建院后首届大学学员,从学雕塑专业。1962年毕业分配在景德镇市雕塑瓷厂美研所,30多年来,大部分时间从事陶瓷雕塑创作、研究。 张兆源曾任职于雕塑瓷厂生产科、秘书科,现任技术职称高级工艺美术师,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景德镇雕塑研究会会员。 张兆源擅长传统陶瓷雕塑创作,技艺上受其岳父、景德镇陶瓷美术家曾山东影响颇深,表现形式纯粹继承了“瓷雕曾”世家的精湛技法。他勤奋好学,兼融古代文学素养进行创作,成为“瓷雕曾”世家一位主要成员。 张兆源的作品多取材于古典文学名著、历史故事、神佛传说中的人物形象。他以景德镇传统技法为本,兼收并蓄“泥人张”等雕塑技艺之长,逐渐形成自己的表现特色。塑造了诸如《羽扇纶巾》、《上下求索》、《郑成功》等瓷雕精品,这些作品或稳重端庄、或飘逸洒脱、或威武雄健,再现了历史人物的精神面貌,使工艺美术与文学艺术合璧,具有独到的魅力。 张兆源进行陶瓷雕塑创作,善于把握塑造形体、服饰、配件等适宜生产、便于装饰的尺度。如其创作的加彩《青扈三娘》28寸瓷雕,造型别致,道具清晰疏朗,布局巧妙完整,无琐碎多余之感,一大长披风飘逸洒脱,将身着甲、头戴盔、手持双刀的三娘英姿统一于战绩辉煌、英气焕发的精神状态之中。再如加彩《郑和下西洋》36寸瓷雕,衣袍冠身,腰配头饰,精巧细致,衣纹流畅、简洁、平整,适合生产,便于重工加彩装饰,较好地继承、发挥了景德镇传统陶瓷雕塑的特长。 张兆源不仅擅长传统瓷雕创作,也善于表现现实生活题材,如现代英雄、士兵、现代戏曲人物、儿童、少数民族人物等。1964年10月,张兆源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华东六省一市美术作品展”,其作《智擒栾平》瓷雕、《集合》组雕,在展览会上颇受好评,被称为“挖掘了传统瓷雕材质美,丰富了现代美术表现形式的创新之作”。 1989年1月,张兆源作为“瓷雕曾”世家一名成员,随同岳父曾山东参加了由景德镇市雕塑瓷厂、中艺(香港)有限公司、中艺陶瓷有限公司联合在香港九龙弥敦道嘉利大厦举办的“曾山东世家作品展”,香港的报纸、电视台连续几天报道了展览盛况。张兆源创作的“三国”人物20余件系列作品及其它40余件瓷雕作品均受到香港同胞的欢迎,纷纷高价相购,其中粉彩《还我山河》38寸瓷雕、棕红釉《上下求索》36寸瓷雕、砂红釉《钟馗磨剑》 24寸瓷雕被誉为“艺术瑰宝”,被资深收藏家重金购藏。 《江西日报》、《景德镇日报》、《陶瓷美术》杂志、香港《大公报》、《文汇报》,香港亚洲电视台均对张兆源的瓷艺和雕塑作品进行宣传介绍。

知识出处

景德镇陶瓷美术百家

《景德镇陶瓷美术百家》

出版者: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

本书选编介绍了173名活跃在当今景德镇瓷坛画苑的名家、高手、新秀,旨在为海内外提供一本具有权威性、客观性、史料性的工具书,为陶瓷美术创作设计、学术研究、宣传教育、展览展销提供资料借鉴,为后人留下翔实可性的文字史料。本书坚持既有广泛性又有代表性,从严掌握入选标准,第一卷重点介绍景德镇陶瓷美术界在1992年12月底以前被评聘或获称号的教授、研究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副教授、副研究员;正式授誉的景德镇“陶瓷美术家”。第二卷重点介绍从艺30年以上并获市级专业奖的工艺美术师、讲师;获市级一等奖或连续3次获市级以上专业奖者;自学成才技艺拔尖者。

阅读

相关专题

会员
职位
会员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