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忠顺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 市志2卷 (下册)》
唯一号: 140430020210000285
人物姓名: 蔡忠顺
文件路径: 1404/01/object/PDF/140410020210000007/001
起始页: 0322.pdf
性别:
时代: 当代
出生年: 1958年
亲属: 蔡厚广;蔡金裕;谢彩云

传略

蔡忠顺,1958年生于景德镇,祖籍江西丰城。 其曾祖父蔡厚广乃清代同治、光绪年间的石雕艺人,其作品在河南、福建、南昌等地享有盛名。1882年,一次偶然的机缘蔡厚广来到景德镇,被景德镇的制瓷技艺吸引住了,便携妻带子在景德镇扎下了根。 当时,景德镇从事圆器的工人较多,而精通异形技艺的人却很少。蔡厚广将自己的石雕技艺同传统的陶瓷制作巧妙地融为一体,运用雕镶技术研制出变形制瓷技术。他制作的青园瓶、四方福桶瓶、八卦灯笼瓶等器型各异的作品,赢得了人们的推崇和赞赏。 为让自己的事业后继有人,蔡厚广一面完善陶瓷技艺,一面抓紧对儿子蔡道发的培养,除言传身教外,又请古文功力深厚的先生前来讲授古典文学。严格的训练,使蔡道发走上陶瓷艺术之路,不久,便透出自己内在的潜力和才能。他在技法上有所突破,经他改进的雕镶制作分为横直坯块裁法运用,正反坯块的运用,直弯坯块厚薄梯形运用,弧刀的运用等,为后人在瓷艺上的改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15年,蔡道发自开雕镶作坊,除生产常见的瓷器外,还研制出异形陶瓷钟座外壳,火链袋、牙签盒,以及各种瓶类,不仅饮誉全国,还漂洋过海,远销到世界各地。 蔡忠顺的父亲蔡金裕1911年出生。父亲母亲经常给他讲民间故事和典故,私塾先生教给他文化知识,他的眼前呈现出迷人而又绚丽多彩的世界。1928年,蔡金裕受祖辈们的陶瓷艺术的熏陶步入陶瓷行列。他从祖父那里学会继承和扬弃;从父亲那里学会善于捕捉美的事物的灵魂;他告诉自己要做到调和事物的矛盾,奏出和谐的乐章。他在继承祖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1945年,蔡金裕挂起“蔡新顺”的招牌创办起独具规模的私人作坊,并于北京的“刘恒泰”、“庆记”、“雪风”,香港的“龚华利”、“进龙生”、“保昌泰”、“永同兴”商行,以及上海、广州等地建立起陶瓷销售网点。国内外订货的客商络绎不绝,为异形陶瓷走向世界闯出了一条道路。 20世纪50年代初,蔡金裕在建国瓷厂担任雕镶组生产组长,他以厂为家,早上班、晚下班,为建国瓷厂培养了不少雕镶人才。他的作品,有的被万寿宫收藏。在国内外参展,反响热烈,评价甚高。20世纪70年代,蔡金裕已到退休年龄,但一直退而不休,继续在原来的岗位上努力工作。他用自己过硬的技艺创作800件五供瓶。每天早晨五点不到,步行十多里路,去西郊盘龙岗的古窑瓷厂,再按照自己绘制的草图将泥饼做成形状各异的几百块配件,经过半年多的精雕细刻,终于将五供瓶做成,为后人留下一副满意之作的宏愿。 蔡忠顺降生在颇负盛名的陶瓷世家,在父亲的思想熏陶下,耳濡目染,不知不觉中,对陶瓷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放学归家,丢下书包就往父亲所在的建国瓷厂跑。那里的每个人,每件作品,对他都充满了诱惑。大人们配料调色,画坯绘瓷,他亦在一旁模仿,弄得脸上手上五彩粲然。久而久之,小小年纪就墨分五色,对水晕墨章,阴阳向背,虚实疏密等基本要领粗通一二。 1976年,蔡忠顺进了建国瓷厂科研所,正式成为一名陶瓷美术工作者。他勤奋好学,兼收并蓄,在学习雕镶技术的同时熟练地掌握了利坯、镂雕、捏雕、青花颜色釉综合装饰和现代陶艺及历代陶瓷的仿制等技艺。为进一步提高自己,他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学习,三年后以优异的成绩获取大专毕业证书。 蔡忠顺对艺术有着执着的追求,他给自己取了个字号:“甜中苦”,道出一个陶瓷美术工作苦中有乐,乐中有苦的艰辛和对他陶瓷事业的执着追求。他对待每件产品都反复研究,认真揣摩,遇到困难同妻子谢彩云商量,谢彩云是建国瓷厂科研所工艺美术员,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名作展并获奖,她既是忠顺生活中的好伴侣,又是工作上的好搭档,而且许多作品均是合作研制成功。1983年,他承担了景德镇火车站大时钟面的制作,该钟宽3米,高2米,钟面要求平整,误差0.01毫米,时间紧,要求高。一开始就遇上坯块变形,四个角往上翘,十二个数往里收缩变形等问题,经过10多次试制,终于找到一个较好的制作方法,解决了四角往上翘和坯块大小收缩不一的毛病,同时又缩短了装坯时间,钟面制作获得成功。 蔡忠顺有一股钻劲,每做一件作品不做到满意程度绝不罢休。其作品“彩丝釉似玉瓶”获全国陶瓷评比一等奖,“色泥三羊广寒瓶”获全国旅游产品评比二等奖,150件天目釉祥花插获“全国陶瓷评比优秀设计奖”,100件云红如意台灯获“全国艺术台灯评比优秀产品奖”,薄体釉餐茶具、新色釉组合台灯、色泥堆花艺术瓷获“江西省优秀新产品个人成果奖”;综合装饰“天圆地方瓶和羽毛釉双耳六方瓶”等作品被景德镇陶瓷馆收藏;300件御窑瓷花瓶,富有时代气息和个性特色被日本友人珍藏。

知识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 市志2卷 (下册)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 市志2卷 (下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景德镇千余年来的瓷业历史和现状,反映了景德镇瓷业的经济、文化和工艺,是第一部集景德镇瓷业资料之大全的专业地情资料性巨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