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正海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 市志2卷 (下册)》
唯一号: 140430020210000262
人物姓名: 张正海
文件路径: 1404/01/object/PDF/140410020210000007/001
起始页: 0312.pdf
性别:
时代: 当代
出生年: 1945年
亲属: 张新喜;张

传略

张正海,祖籍江西丰城,1945年出生于景德镇。1959年进雕塑瓷厂学艺。擅长陶瓷镂雕、捏雕技艺。 其父张新喜,1921年出生在丰城黄木乡纸扎工艺品人家。13岁时,因父亲亡故,家陷困境,被迫到景德镇学艺谋生,幸遇同乡徐顺元收为门徒,帮工19年。徐顺元身怀镂雕、浮雕与捏雕绝技,且与同乡艺友蔡金台交谊甚厚,俩人常相聚徐家磋商技艺。为人忠厚、勤奋好学的张新喜,不仅深得师傅的倾心指教,而且赢得瓷雕名师陶瓷美术家蔡金台的青睐(见瓷业人物传略)。蔡视张诚实可靠,且潜心学艺,遂将爱女陆英许配给张。因此,张新喜成为蔡氏技艺的继承人,张氏世家的开创者。 张新喜,专搞镂、捏雕创作与营销花篮、水浅。与蔡氏结婚后,受妻子鼓励和影响,聚圆、浮雕技艺于一身。平时喜捉鱼、勤爬山、看古戏、翻画谱,旨在拓宽思路,扩大创作题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他制作的各式花篮,颇受欢迎,常被人选购用做礼品。后进互助组、合作社直至雕塑瓷厂,从事镂、捏、浮雕创作和釉彩研究。其创作的《十二菜果》、浮雕《葫芦瓶》和《荷花坛》,曾大批投产出口。还创作了一批造型各异“小龙舟”,投放市场后颇受顾客欢迎。1958年,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雕塑专业进修期间,有幸结识久闻大名的“泥人张”第三代传人张景祜。张大师对其镂、捏、雕绝技赞叹不已。来景德镇试作瓷雕仕女时,点名要他配以捏花头饰,既使仕女显得分外俏丽,又提高了作品的艺术品位。给观摩人员留下深刻印象。1959年,应瓷雕名家曾龙升邀请,参与建国十周年献礼作品——《龙舟》创作,出色地完成了其中的亭台、楼阁创制作任务,该龙舟陈列在景德镇陶瓷馆。同年,张新喜荣获景德镇市人民政府授予的首批“陶瓷美术设计师”称号。 张正海,14岁便跟着父亲进厂学艺。由于家庭与工作环境的薰陶,从小便对雕塑技艺萌发浓厚的兴趣,加上严父及师公、外祖父、曾叔公等前辈的悉心指导,不仅技艺长进快,而且懂得学好雕塑技艺决非易事,如无锲而不舍的学习毅力及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断然无法获得一件体现美感与新意的佳作。基于这种意识,他积极报名上夜校,坚持刻苦攻读。 在自学成才的人生旅途中,张正海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镂雕技艺高峰努力攀登,一次又一次地品味着成功的喜悦。1972年创作的“龙舟”(长85厘米、高40厘米),曾被陶瓷行家誉为“汲古而化破格出新”之艺术珍品,1981年被江西省政府选送北京陈列在人民大会堂江西厅。1977年创作镂雕的《秋菊蟋蟀》、《花筛》(直径28厘米),花筛之精细,菊花之逼真,蟋蟀的触须、翅翼、脚上“锯齿”之精微,均可谓巧夺天工。此作送京展出后,荣获一等奖。并被有关专家誉为“技参造化之功,巧夺天工之妙”,是融镂、捏雕技艺于一体的名作。嗣后,相继创作玲珑剔透的《迎春》花筛、加配稀土铈镨原料装饰的《螳螂菊花》筛。后者被选送参加1985年日本“筑波国际博览会”,倍受观众赞赏。《蜻蜓》花筛,不仅高价售出,而且摄成彩照,冠以“国之瑰宝”殊荣。 他在技艺上永无止境地执着追求,驱使他在艺海中大胆探索。在这过程中,由于受剪纸艺术启发,别具心裁地创作出既有民间风味、又含现代意识的镂雕《双鲤花插》,并获准投入批量生产。他还参照民间喜庆节日张挂的跑马灯,创作出镂雕“电动双层转心瓶”。取裁于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的《艰难历程》山景瓷雕,生动逼真地再现了《西游记》里神秘莫测、险象环生的非凡意境,问世后受到中外观众普遍好评。 张正海的儿子张军,1970年9月出生。初中毕业后,父亲有意识地安排他去花圃“打工”,以培养他喜爱花卉的情感,为其日后从事镂、捏技艺奠定情趣基础,同时又可为其日后创作积累素材。待他喜爱且愿购阅与花有关的画册后,又向组织要求进厂带在身边学艺。小张通过临摹做“花”,逐渐理解父亲用心良苦。为不负父亲厚望,张军加倍努力苦练基本功,很快崭露头角。

知识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 市志2卷 (下册)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 市志2卷 (下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景德镇千余年来的瓷业历史和现状,反映了景德镇瓷业的经济、文化和工艺,是第一部集景德镇瓷业资料之大全的专业地情资料性巨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