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烟林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 市志2卷 (下册)》
唯一号: 140430020210000251
人物姓名: 刘烟林
文件路径: 1404/01/object/PDF/140410020210000007/001
起始页: 0307.pdf
性别:
时代: 当代
出生年: 1933年
亲属: 刘松恒;刘荣生;刘志平

传略

刘烟林,1933年11月生,祖籍江西抚州临川。其祖父刘松恒(1865~1936),早年在景德镇以琢器做坯出名。父亲刘荣生(1905~1956),则以擅长琢器刁削在景德镇小有名气,故私人老板多以“厚肉”礼请。刘烟林12岁到景德镇随父学艺。1950年,刘氏父子同时加入琢器工会,刘烟林担任分工会青工委员。1954年,在公私合营中进入光大瓷厂(人民瓷厂前身)。 1956年,刘荣生不幸病故。刘烟林为不辜负先辈的期望,决心独辟技术发展新径——开始步入研制琢器刁削所需模具的技艺生涯。 1959年,厂部发现他的专长,调他到模具组从事模具制作。刘烟林在模具制作的天地里终于有了用武之地,此时他风华正茂,积极要求进步,工作上认真钻研。有一次,厂部接到大批鸡心盅生产任务,而鸡心盅甩子小,其生产在铲、刁制成的模子上印制,不仅费工费时,而且印出来的坯标准不一。为确保按时圆满完成生产任务,刘烟林主动提出采用注浆的方法来生产,他的建议当即得到厂部同意。刘烟林通过手工刁削很快制成原始模种,然而在浇注工作模胎时,原单连改为双连适应不了生产,经过反复试验,“排列注浆”进浆修口不够完善,遇到种种困难,多次实践终于解决模内设沟排列压力注浆,每合20根,提高工效10倍。模型出来后,生产甩子操作难度大,易产生跑浆,甩子也由于小而容易断裂。刘烟林并不因此泄气,而是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再次鼓起勇气向车间递交进一步革新的决心书。紧接着就是拼命地干,整天画呀、比呀、浇呀、反复设计、试验,手上、脸上被硫磺烧起了泡,只擦点工作用的浇模菜油,接着又干。经过一天一夜的奋战,终于把十几合双面双榫合拼的鸡心盅甩子工作模放到车间书记面前。经过试产,提高工效6倍。 为适应陶瓷生产工艺不断对陶瓷模具的新要求,刘烟林在模具换代上立下了汗马功劳。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针匙品种手工印坯工效低,劳动强度大。为改变这种局面,刘烟林通过研究,首先将其改为“单行倒浆”,即每合模型单件倒浆成坯,提高工效3倍。嗣后,又将“单行倒浆”的模型改为适合排列上墩的压力注浆模型,进一步提高工效5倍。凉菜碟压力注浆、鸡心盅甩子注浆、针匙注浆等分别提高工效6倍~8倍,并提合理化建议和革新课题20多条”。 石膏模具制作不仅从设计到制作种模、母模及工作模等均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尤其是熬磺、渡种、凝聚等还要靠肉眼观察,凭经验判断,工作时随水蒸汽扩散到空气中的硫磺往往催人泪下,操作中稍有不慎,轻者烧衣服,重者促气烧肉。刘烟林在长期的工作中不知吃了多少苦,手臂上那斑斑疤迹就是最好的见证。 1965年,厂里接受一批北京钓鱼台国家用瓷生产任务,其中针匙是加长的新产品。赶制模型的任务落到刘烟林肩上,他二话没说,日夜加班设计定样,熬磺制模,其间几经周折,图纸画了一张又一张,数据算了一堆又一堆,硫横熬了一锅又一锅,石膏用了一袋又一袋,终于拿出了模样,保证了厂部按期交付符合订单要求的产品。 1972年,江西省陶瓷公司决定对针匙进行规格定样,在对针匙器形、重量定格的过程中,刘烟林根据厂部要求,经过5次反复试制,将其所制作的针匙单件成瓷重量定在36克上,终于以造型大方、轻巧、厚薄适中,被定为样品。据1978年市场调查信息反馈:人民瓷厂瓷器的器形,东南亚和美国市场都很满意。 在异形注浆品种模具的设计和制作上,刘烟林设计的假口、壁厚、榫头合理准确,既能保证模具的可操作性,又可保证原始设计形状不变,仿佛螺丝套螺母,尺寸丝毫不差。 刘氏第三代传人刘志平,1980年,年方15的刘志平便来到父亲身边学艺。刘志平来到模型组的第一天,父亲给他的第一句赠言是:要勤奋好学,多实践,不怕苦。刘志平正是恪守着父亲的教诲,在实践中反复磨炼。他认真观察父亲操作的每个过程,从模具设计的讲究,熬制硫磺的火候,再到石膏与水的配比,都反复试作,有时一身白,有时一身黑,有时不慎也会遭到父亲严厉的“警告”。不到一年刘志平就能顶岗制模,二年就能熬磺渡种,三年就能针对坯体器形设计模型了。

知识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 市志2卷 (下册)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 市志2卷 (下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景德镇千余年来的瓷业历史和现状,反映了景德镇瓷业的经济、文化和工艺,是第一部集景德镇瓷业资料之大全的专业地情资料性巨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