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运动训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251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运动训练
分类号: G808.1
页数: 8
页码: 2209—2216
摘要: 1956年4月,市体委、市文教局、共青团市委、市工会联合会、市手工业联社、市工业交通局联合发出《关于举办景德镇市业余体育训练班的联合通知》,决定成立市业余体育训练班,下设各单项业余运动队并进行经常性的训练。是年,市体委主持成立了排球、篮球、足球、乒乓球、田径、举重、射击、游泳、体操、武术共10个项目的市业余运动队,有来自工厂、企业、机关、学校的男、女运动员共计317名。各业余运动队常年进行业余训练,每周训练1至7次不等。
关键词: 竞技体育 运动训练

内容

市运动队训练 市业余运动队常年业余训练1956年4月,市体委、市文教局、共青团市委、市工会联合会、市手工业联社、市工业交通局联合发出《关于举办景德镇市业余体育训练班的联合通知》,决定成立市业余体育训练班,下设各单项业余运动队并进行经常性的训练。是年,市体委主持成立了排球、篮球、足球、乒乓球、田径、举重、射击、游泳、体操、武术共10个项目的市业余运动队,有来自工厂、企业、机关、学校的男、女运动员共计317名。各业余运动队常年进行业余训练,每周训练1至7次不等。
  1957年,市体委对市业余运动队的项目进行调整。调整后有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田径、武术等7个项目的市业余运动队,共有男、女队员129名,每周定期进行训练,此后几年,市业余运动队虽有所调整,但运动训练一般能够进行。
  1963年,有6个项目的市业余运动队常年进行业余训练,这6个项目是篮球、排球、乒乓球、田径、射击和无线电,共有男、女队员160名。此后,市业余运动队的经常性训练一直持续进行,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才停止。
   “文化大革命”以后,“市业余运动队”作为正式名称虽然不太多用,但是市运动队如市篮球队、市足球队等的经常性业余训练却依然存在。
  20世纪70年代中期,市体委开始恢复以成年人为主的市运动队的常年业余训练。此后至1985年,曾进行过常年业余训练的市运动队有市篮球队、市足球队、市武术队、市棋类运动队、市航空航海模型队等。
  市运动队赛前训练1954年9月10日起,为参加江西省第一届人民体育运动大会而组建的市田径和球类等代表队开始集中训练,共有70名运动员参加了历时22天的训练。
  1959年4月,为迎接江西省第二届运动会的召开,市体委组织了田径、球类、自行车、举重、体操、武术、摔跤、射箭、棋类、射击、航空模型等25支市代表队,计250名男、女运动员进行赛前集训。
  1964年,为参加省第三届运动会,市体委分4次对14支各个项目的市代表队进行赛前集训,受训的运动员共有211名。
  1974年,为参加省第四届运动会,市体委对各个参赛项目的市代表队分期分项进行集训。如9月曾集训乒乓球、足球、羽毛球等项市代表队;市乒乓球代表队13名运动员参加了为期25天的集训。1978年、1982年和1986年,在省第五、六、七届运动会举行之前,市体委均集训了参赛的各项目市代表队。
  市运动队赛前短期训练市代表队参加省级单项运动比赛之前进行短期集训,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此后,市代表队参加省单项运动比赛之前的短期集训历年都有(“文化大革命”初期除外)。
   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运动训练
   市青少年业余体校运动训练1957年9月,市体委、市文化教育联合试办景德镇市少年业余体育学校。市体校校部设在市体委,下设田径班和体操班各1个。田径班设在太白园初中,学员均为太白园初中学生;体操班设在景德镇中学,学员均为景中学生。两个班的男、女学员共有53名,年龄皆为13至15岁,各班有兼职教练员1名,均为设班中学的体育教师。这两个班一般每周训练2次,每次1小时30分钟,寒暑假则集训一段时日。训练地点:田径班在太白园初中,体操班在景中,市体校经费主要由省体委发给。学员和教练员的运动衣、鞋以及营养补助费均由市体校发给。
  1958年上半年,市体校两个班的学员仍为53名。市体校的田径班和体操班一直试办到1960年上半年。
  1960年7月,市体委正式开办景德镇市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校部设在市灯光球场(今市体育馆位置),设有篮球、排球、乒乓球、田径、游泳、体操6个项目班,招收男、女学员214名,青年学员的年龄为17至20周岁,少年学员的年龄均在17周岁以下,市体校有3名专职教练员和多名兼职教练员。上述6个项目班,多数设在中、小学校,并只招收设班中小学的学生为学员。各班的训练一般在设班学校的运动场地进行,游泳班的水中训练则在昌江(夏天)。
   表5-9景德镇市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1961年办班情况
  1961年上半年,市体校开设8个项目班,共有学员184名,其中有1个班不久即停办。下半年开办6个班,有学员109名。上述各个项目班中,除游泳班在暑期每周训练3次、每次120分钟,其余各班平时每周训练2次、每次90分钟。
  1962年上半年,市体校设9个班,另外开办七小分校,设3个班,共计12个班。下半年市体校进行班次调整,共设11个班,有景中田径班、景中体操班、太白园初中田径班、太白园初中乒乓球班、四图里初中田径班、六小男排班、六小武术班、游泳集中班、七小分校田径班、七小分校乒乓球班、七小分校航空模型班,共有学员215名,专、兼职教练员12名。各班每周训练2至3次,每次45至90分钟。
  1963年,市体校继续调整了班次,并首次设立了省重点田径班,总共设有项目重点田径班、体操班、足球班、乒乓球班、七小分校田径班、七小分校乒乓球班、七小分校航空模型班7个,学员141名,教练员7名(专职2名、兼职5名)。
  1964年,市体校共设8个项目的13个班,其中省重点班6个,市办班7个,即田径班、足球班、排球班、乒乓球班、射击班、无线电报务班,学员共计243名,专职和兼职教练员18名,上述各班每周上训练课3次。
  1965年和1966年上半年,市体校对项目班分别作了小的调整,继续开展运动训练。
  1966年下半年至1972年,在“文化大革命”中,市体校停办。
  1972年6月,市体校重新试办,校部设在市体育馆。1973年1月,市体校建制恢复。2月,开设了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田径、体操6个班,有140名男、女学员。训练地点为市体育馆、市田径场、市灯光球场等处,有专职和兼职教练员任教。
  此后至1978年,市体校逐渐发展,陆续增设了射击、航空模型、航海模型、无线电报务等军事体育项目和非军事体育项目班;设有重点班和普通班;学员和专、兼职教练员人数也逐步增加。
  1978年9月,市体校改为在市第十中学开办。从此,市体校的运动训练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详见下一目“体育中学运动训练”)
  区少年儿童业余体校运动训练1973年,景德镇市开始有区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到1985年,全市共有3所区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即昌江区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以下简称昌江区体校)、珠山区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以下简称珠山区体校)、蛟潭区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以下简称蛟潭区体校)。
  1973年11月30日成立景南区体校,1979年3月改为昌江区体校。它由区体委开办,属区体委二级机构。
  昌江区体校1973年成立伊始,自办有足球、田径、篮球、排球、乒乓球等5个项目的7个班,共有学员112名;专职教练员1名,兼职教练员9名。该校各项目班一般按规定时间进行训练,训练场地均为借用外单位体育场地,训练经费除由区体委拨给之外,市体委也资助一部分。
  1975年1月1日,昌江区体校开始设省办项目班(普通班),是年设有田径、足球2个班,学员共42名;专职教练员2名、兼职教练员2名。同时,还自办了武术班,学员有16名,兼职武术教练员有2名,在第七小学礼堂训练。从此,省办班的经费由省体委拨给。
  1979年,昌江区体校设有田径、乒乓球、篮球(女)共3个班。
  1985年,昌江区体校因故停办,1986年又复办,仅设举重班。其时,举重训练在区体委新建的简单训练房进行。
   表5-10景德镇市昌江区少年儿童业余体校1980—1986年设班及学员人数
   珠山区体校创办于1973年,当时称景北区体校,后于1979年3月改用现名,它由区体委开办,属区体委二级机构。
   珠山区体校开办初期为自办阶段,1975年起才设立省办普通班。该校自开办以来,曾设立过田径、篮球、排球、乒乓球、举重等项目班。
  表5-11景德镇市珠山区少年儿童业余体校1980—1985年设班及学员人数
  蛟潭区体校1985年开办,属蛟潭区体委二级机构,设田径、篮球两个项目班,田径班16人,篮球班6人,在校学员共计22人,1986年该校停办。 校办业余体校训练1958年,市城区13所有条件完全小学全部建立了少年业余体育学校共计13所,共设田径、体操、篮球等项目班20个,共有学员600余名。校办的少年业余体育学校训练一般在本校进行,由本校体育教师兼任教练员。
  1959年,全市有14所学校办业余体校,其中13所为上年小学所办,另1所为景德镇陶瓷学院开办。是年,景德镇陶瓷学院开办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设有田径、体操、篮球、排球等项目班,学员共有210余人,均在景德镇陶瓷学院院内体育场地训练。
  1960年,由于市体委正式开办市青少年业余体校,在大、中、小学设项目班以及其他原因,各学校的青少年业余体校停办。
  1986年8月16日,景德镇市珠山儿童业余田径运动学校在市第十二小学创办。该校由市体委与珠山区教育局联合主办、市十二小承办,仅设田径班,招收十二小学员40名,有专职和兼职教练员任教,运动训练在市田径场进行,体校经费由市体委提供。
   体育中学运动训练
  十中的运动训练景德镇市体育中学的前身为市第十中学暨市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和市业余军事体育学校,通称市第十中学,简称十中。
  十中受市文化教育局和市体委双重领导,以市文教局为主。该校负有文化教学和对体校学员进行运动训练的两大任务,是景德镇市第一所实行文化教学、运动训练、食宿三集中的中等学校,校址在城区东北狐狸坞,占地面积为六万余平方米。
  十中成立后,有1名副校长专门分管训练工作。1979年,校训练处成立,具体负责训练工作。 十中于1978年9月正式开学时,设立的运动项目班有田径、射击、男子篮球、女子篮球、男子排球、女子排球、乒乓球、足球(男)、游泳、武术、无线电报务、航空航海模型等13个班,学员共有300名。1979年,十中撤消了男子篮球、女子排球、游泳、足球(男)、无线电和航空航海模型班。1980年,只开设田径、女篮、男排、乒乓球和射击班,此后至1982年变动不大。1983年7月,市第十中学改为市体育中学。表5-12景德镇市第十中学(市少年儿童业余体校)1980—1982年在校重点班学员人数
  说明:1.本表据《江西省体育事业统计资料》编制。
  2.本表不舍军事体育项目。
  从1979年起,十中所设的全部项目班均有专职教练员任教。
  各个项目班的训练,每周安排6次,每次2小时30分钟,均在下午第一节课后进行。寒假和暑假一般也要训练一些时日,训练的内容有专项运动技术训练和身体素质训练。
  1980年5月,十中为加强对运动训练的管理,制订了《体校学员训练制度》、《体校学员伙食训练补助发放制度》、《服装器材发放管理制度》、《选材制度》、《体校学员、教练员的奖励制度》等制度。从而,使各个项目班的训练更加扎实,学员的运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十中成立之初,运动场地设施不够完备,训练条件较差,有的项目训练是在简单场地进行,田径训练主要是在市田径场进行,乒乓球训练则一直在市体育馆训练房进行。
  1979年11月,十中开始修建田径场和射击场,并成立筹备小组。1980年10月,已建成有200米环形跑道的田径场一座,其中1条直跑道修建了钢结构遮雨棚。年底,50米步枪射击场竣工。1982年,25米手枪射击场建成。此外,还修建了篮球场、排球场各1个。
  体育中学运动训练1983年7月30日,景德镇市第十中学改为景德镇市体育中学,仍受市体委和市教育局双重领导,但改为以体委为主。 体育中学是普通中学教育和体育专项训练相结合的一种新型学校,它除完成普通中学的任务之外,还负有为国家培养优秀运动员后备人材的任务。
  市体育中学成立后,仍有1名副校长主管训练工作,其下有训练处具体负责训练工作。1984年5月,体育中学撤销训练处与教导处,成立教务处。教务处具体负责文化教学和运动训练两项工作。1986年,学校训练处恢复,并下设田径、球类、射击3个教研组。
  表5-13景德镇市1983—1985体育中学在校学员人数
  说明:本表据《江西省体育事业统计资料》制作
  1983年,设有田径、游泳、射击、篮球(女)、排球(男)、足球(女)和乒乓球7个项目的班,共有学员214名。此后至1985年,所设项目无变化,但学员人数有增减。
  1985年9月,体育中学承办了江西省体育运动学校射击班,有学员30名。其中南昌招收10名、景德镇招收20名。1983年,体育中学有专职教练员18名,其中体委系统支付工资的16名。此后专职教练员人数渐年有所增加。
  表5-14景德镇市1983—1985体育中学专职教练员人数
  说明:1.本表据《江西省体育事业统计资料》制作。
  2.表中教练员人数,为由体委系统支付工资的教练员人数。
  1983年以后,体育中学整个训练工作继续以选好苗子,从小培养,系统训练,打好基础,积极提高为方针,严格执行年度、阶段、小周期和课时训练计划,在训练中正确处理身体素质训练与专项技术训练的关系,正确处理大运动量与恢复的关系。并注重信息反馈,不断充实和改进训练计划。对于重点班,全年训练确保不少于280天,普通班则训练200天以上。
  1985年4月,体育中学制订了《关于教练员承包制的意见》,并开始试行教练员承包制。接着又制订了《值班教练职责》和《教练员岗位责任制》,以进一步明确教练员的有关职责。 体育中学在加强运动训练的同时,还注重运动员科学选材工作,并成立了校运动员选材小组,具体进行科学选材工作。1984年12月25日至1985年1月,体育中学举办了运动员科学选材训练班,参加学习的有学校领导、教练员和校医共23人。该训练班进行了人的高级神经活动基本知识、心理选材、遗传与选材、青春发育程度的鉴别和身体形态、机能、素质测试细则5个专题的学习。
  1983年以后,体育中学运动训练的场地设施进一步完善。1984年,10米汽枪馆落成。1985年,建成简易训练房1栋。此外,至1985年,还建成二层楼的学生宿舍1栋,能同时供400人用餐的餐厅1座以及浴室等。
   表5-15景德镇市1978—1985体育中学输送体育人才人数
   说明:本表据《体育中学校志》制作。军事体育项目训练
  国防体育俱乐部开展的训练景德镇市军事体育项目的业余系统训练始于1956年。 当年7月,市体委配备1名干部专门负责国防体育工作。随后,市体委会同市兵役局、团市委联合举办了射击教练员训练班、普通射手训练班和军事野营骨干训练班共8期,参加训练的学员共计465名,其中参加射击教练员训练班训练的有92名。同年,组建了市射击运动队,队员有20名,年终均达到三级射手水平。
  1957年,市射击俱乐部成立,有2名专职干部。是年,共举办射击训练班10期,受训学员共计383名。同年,在部分小学开展航空模型活动,还举办了摩托车训练班1期,有30名学员参加了为期3个月的训练。
  1958年上半年,共举办射击训练班9期,其中脱产训练班1期,业余训练班8期;训练学员374名,其中受训的教练员71名。是年,继续在部分小学开展航空模型活动。
  1958年6月18日,市国防体育协会正式成立。
  1959年,市国防体协撤销,全市国防体育工作改由市体委主管,市人民武装部兼管。
  同年,全年共举办脱产射击训练班1期,有25人参加;举办业余射击训练班多期,有1825人受训。同时,在部分中学和小学开展航空模型活动,还举办了一期舢舨教练员训练班,有25人参加训练。
  1960年,市国防体育仍以射击为重点,并开展其他项目的活动,国防体育有较大的发展。是年,参加射击普及活动的有8000余人,参加航海多项活动的有2100余人,参加航空模型活动的有1000余人,参加无线电活动的有800余人。开展航海多项活动的单位有市医专、四图里初中、省工业劳动大学景德镇分校、市一小、市十小、建国瓷厂、市公安局等,活动内容有舢舨荡桨、手旗、绳结和航海知识介绍等。同年,市运动员参加了省航海多项锦标赛和省航空模型比赛。
  1961年,市国防体育综合俱乐部成立,配备工作人员4名。从此,市射击、航空模型、无线电报务与工程制作、航海多项等国防体育项目的训练,均由俱乐部具体负责。是年,参加小口径步枪射击训练的有500多人,参加汽枪射击训练的小学生有844人,建立基层单位射击队5队(共125人)、无线电工程制作活动小组(20人)、市无线电报务组(9人)和第七小学无线电报务班(29人),并在市一小和市七小设航空模型班各1个(共有学员26人)。
  1962年,市国防体育俱乐部一手抓普及、一手抓提高,继续开展各项训练。在4个单位开展小口径步枪射击普及训练,有610余人参加;在4个工厂和陶瓷学院建立射击重点活动小组(共5个)。组织了市业余射击代表队,队员有20名。组织了市和景中的无线电报务活动小组,并进行训练。在陶瓷学院设立了无线电工程制作活动小组,在七小设立了航空模型班(建制属市青少年业余体校七小分校)。
  1963年,在普及方面,训练了小口径步枪射击新手590人,无线电报务与工程制作300人、航空模型23人;建立的学校无线电活动小组有陶瓷学院无线电工程制作小组、景德镇中学无线电报务与工程制作小组、市一小和市八小的无线电工程制作(矿石收音机制作)小组。在提高方面,加强了市业余运动队和少体校航空模型班的训练。
  1964年,全市广泛开展军事野营活动。1965年,全市广泛开展军事野营和四项军事体育项目活动。四项军事体育项目是游泳、登山、射击和通讯(通讯包括无线电报务和工程制作、手旗通讯)。国防体育俱乐部参与了上述活动的组织工作。
  1966年下半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全市国防体育训练全部停止,国防体育综合俱乐部陷于瘫痪状态。
  1968年7月,市体育系统被实行军事接管,市国防体育综合俱乐部随之解体。
  市体委开展的训练1956年,市体委曾直接开展国防体育项目的业余系统训练。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景德镇市军事体育训练全部停止。“文化大革命”后期,开始恢复射击训练。
  1974年,为参加下半年举行的江西省第四届运动会的射击比赛,市体委组建了市射击队,并开展赛前训练。
  1975年11月4日,市军事体育领导小组成立。11月22日,市军事体育工作会议在市体育馆召开,会议要求开展军事体育活动,以射击为重点,并逐步恢复航空模型、无线电报务、无线电工程制作等项运动。
  1976年,市体委先后在市七中、一中、十一小、十八小、宇宙瓷厂子弟学校等校建立射击训练点,进行汽枪、小口径步枪射击训练。为检查训练效果,市体委于6月18日至19日举行了市中小学射击训练点考核比赛,市七中等9个单位的210名运动员参加了考核赛。
  1977年1月15日至2月3日,市体委与市人民武装部联合在七一三厂子弟学校举办无线电报务和工程制作教练员训练班,有23人参加集训。7月1日至31日,市体委与市人武部联合举办航空模型骨干训练班,有10人参加集训。下半年,市体委举办了2期中学生无线电报务业余训练班,每期一个多月,共有64人参加训练(第一期和第二期各为32人)。是年,市体委和市人武部为检查各射击训练点的训练效果,于6月25日至27日联合举行了市射击考核比赛。
  1976年,市体委军事体育科成立,后于1984年撤销。这一时期,军事体育科作为市体委的专门职能机构,直接负责开展军事体育各项目的训练。
  1978年,市业余军事体育学校(市十中)成立之后,市体委仍然管理设立于各中小学校的射击等项训练点,并举办军事体育项目的集训。
  1979年7月11日至8月10日,市体委分别举办射击、无线电工程制作和航空模型教练员训练班。是年,市业余军事体校(市十中)取消无线电和航模班。市体委便设立了航空模型和航海模型业余训练队,在市体育馆进行训练。
  此后,市体委陆续在一些学校设立航模训练点,如八九七厂子弟学校航海模型训练点、六零二研究所子弟学校航空模型训练点、昌河机械厂子弟学校航空模型训练点。
  1980年,市体委与市人武部联合在艺术瓷厂设立无线电报务训练点,市体委派员指导报务训练。
  1984年上半年,市体委与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和市教育局联合在中小学校广泛开展航空模型活动,并于5月30日举办市中小学生千架航模飞机比赛,有45所中、小学校的690余名运动员及1348架航模飞机参加比赛。
  1985年,市体委继续抓了设在学校的射击和航空、航海模型训练点的训练。
  业余军事体校和体育中学开展的训练市业余军事体育学校成立于1978年9月,与市第十中学和市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三块牌子一套人马,通称市第十中学。
  市业余军事体校(十中)成立之初,设射击、航空模型、航海模型、无线电报务与工程制作的项目班,有专职的教练员指导学生训练。平时每周训练6次,每次2小时30分钟,均在下午第一节课后进行,暑期还要集训一段时日。
  1979年,市业余军事体校(十中)撤销了航模和无线电班,仅保留射击班。
  1982年,市业余军事体校(十中)恢复航空模型、航海模型和无线电工程制作项目的训练。
  1983年,市业余军事体校建制被撤销。
  1983年7月,市第十中学改为市体育中学。
   市体育中学成立以来,一直设有射击班,并坚持常年训练。
  1983年,市体育中学射击班的训练场所已有很大改观,有设置22个靶位的50米步枪靶场1座、8个靶位的25米手枪靶场1座、15个靶位的10米汽枪射击房1幢。
  1983年至1985年,市体育中学专职射击教练员人数逐渐增加,训练科学化程度和训练质量不断提高。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有史记载-1985)是景德镇有史以来第一部地方志书,全方位地记载了景德镇市域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尤其是景德镇的瓷业历史与现状,资料非常丰富翔实,是一部对社会各界均有教益的珍贵书籍。

阅读

相关机构

珠山区体校
相关机构
蛟潭区体校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