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瓷用毛笔制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200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瓷用毛笔制造
分类号: F407.856
页数: 1
页码: 1544
摘要: 景德镇市以产瓷闻名中外,随着瓷业的兴盛,瓷用毛笔应运而生。据资料记载,景德镇制作瓷用毛笔始于明代,盛于清代。它是毛笔中的一个分支,属毛笔行业中杂笔类,专供制瓷、画瓷之用。分为青花笔、制瓷笔、彩绘笔、瓷用排笔四大类,演变成颇具特色的行业。
关键词: 轻工业 景德镇市 瓷用毛笔

内容

景德镇市以产瓷闻名中外,随着瓷业的兴盛,瓷用毛笔应运而生。据资料记载,景德镇制作瓷用毛笔始于明代,盛于清代。它是毛笔中的一个分支,属毛笔行业中杂笔类,专供制瓷、画瓷之用。分为青花笔、制瓷笔、彩绘笔、瓷用排笔四大类,演变成颇具特色的行业。
   明代,朝廷在景德镇珠山开办御器厂。宣德年间(1426-1435),瓷用毛笔作坊迁至厂前街(即御器厂所在地),初步形成制笔规模。产品分为补水笔、撩水笔两种。随着青花瓷的出现,新增了釉下彩青花笔。嘉靖、万历年间(1522-1620),五彩、矾红描金、清华三彩等瓷器相继问世,瓷用毛笔又开发釉上彩画瓷笔。
   历史上,瓷用毛笔的生产艺人大都来自毛笔之乡——江西临川县,尤以陆川县李家渡人居多。以家庭手工业作坊为主。至民国38年(1949)4月,景德镇市从事瓷用毛笔生产的作坊共有15户15人。位于厂前街的林文堂、紫兴堂两家均有近百年的制笔史,位于汪家街的仁兴堂笔店,影响也颇深。这几家制笔店的业主被陶瓷艺人誉为画笔专家。他们制作的瓷用毛笔,均选用山兔毛的透爪峰、盖爪峰、足爪峰等高档原料,生产工艺和配料方法属于世代秘传,质地首屈一指。近代的陶瓷美术界的“珠山八友”王琦、王太凡、刘雨岑、徐仲南等以及陶瓷名家毕渊明、余文囊、赵惠明都与林文堂、紫兴堂笔店交往甚深,是两家笔店的固定主顾。陶瓷美术家刘雨岑说:“工欲善其事,也要利其器。我们的成就是和他们制作的上等瓷用画笔分不开的”。
  1950年,瓷用毛笔行业组成松散型大组,由仁兴堂的老板盛义泉任组长。1954年5月,由盛义泉、邓云龙牵头成立瓷用毛笔生产合作小组,共有16人参加,以汪家街的仁兴堂笔店60多平方米的房子为生产场所。1956年,经市手工业联社批准,合作小组转为毛笔生产合作社,在麻石弄口(中山路404号)购置三层楼房一幢,建筑面积300平方米,作为厂房,职工增至20人,年产值10余万元。1959年,转为地方国营。1962年,复为大集体。
  1962年下半年,毛笔生产合作社改名为瓷用毛笔厂,在马鞍山购地1000多平方米,新建二层楼厂房一幢。1963年,又新建二层楼厂房一幢,建筑面积共1000多平方米,职工增至90人,年产值14.32万元。1964年底,瓷用毛笔厂为了提高制笔技术,派4人赴上海学习自动化制笔技术。他们返市后,自行设计、制造整毛机5台、冲边机1台、打眼机4台、切杆机1台,瓷用毛笔生产走上半机械化,结束了手工业制作的历史。
  1977年,市瓷用毛笔厂生产的瓷用毛笔荣获江西省轻工产品优质奖。1978年,市瓷用毛笔厂被评为景德镇市大庆式先进单位。1980年,“瓷城”牌料半画笔荣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奖。
  至1985年,瓷用毛笔品种发展成为粉彩、新彩、油彩、贴花、刷花、青花、成型、机制等9个系列124个品种。年产量达到56万支,工业产值30万元。其产品除供应景德镇市各瓷厂外,还销往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24家瓷厂,并出口东南亚等国。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有史记载-1985)是景德镇有史以来第一部地方志书,全方位地记载了景德镇市域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尤其是景德镇的瓷业历史与现状,资料非常丰富翔实,是一部对社会各界均有教益的珍贵书籍。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