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变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196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变电
分类号: TM63
页数: 3
页码: 1501—1503
摘要: 变电主要描写了景德镇各地变电站及变电站情况等内容。
关键词: 供电 变电站

内容

变电站
  110干伏银坑坞变电站,座落在南郊银坑坞村境内,占地面积10563平方米。1970年建成,1974年6月改建。该站是景德镇地区与南昌电网连结的枢纽变电站,主要变压器容量2X31500千伏安,连接银风、景银两条110干伏高压输电线路和西银、银画线、化肥厂专线、八五九厂专线4条35千伏高压输电线路,外供10干伏市区一线(珠山中路以北),市区二线(珠山中路以南),市区三线(市区南郊)以及冷冻厂专线。
  黄泥头变电站座落在东郊茅家坂,占地面积5846平方米。1963年12月建成,1983年2月改建。它是连接景德镇电厂与乐平电厂的一个枢纽点。转供35千伏柳家湾变电站、涌山变电站、兰田变电站、浮南矿变电站、画眉楼变电站的枢纽变电站。主要变压器容量2X20000千伏安。连接景黄、银画黄、黄涌、黄兰4条35千伏高压输送电线路,外供东郊地段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电。
  七黎(兰田)变电站座落在湘湖乡一无名山沟内,占地面积970平方米。1968年建成,是内迁三线工厂七四〇厂和黎明制药厂用电需要的配套建设,故称七黎变电站。主要变压器容量3600千伏安,主供七四〇厂、黎明制药厂和湘湖乡农村用电。该站地处偏僻山坳,交通和地理位置影响了供电负荷的增加,同时因主供电单位黎明制药厂搬迁,七黎变电站失去存在的价值,1988年报废停止运行,同时在七四。厂内新建兰田变电站,主要变压器容量1X4000+1X1800干伏安,原七黎变电站外接外供输送电线路全部改为该站供电,鹅湖、瑶里等乡,水力发电也通过该站与大电网联网运行,丰水期间向电网送电。
  樟树坑变电站座落在新平乡樟树坑八九七厂旁边山沟内,占地面积2313平方米。1968年建成,建站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当时内迁的三线工厂八九七、七一三、六0二厂用电需要,主要变压器容量1X2000千伏安,1987年增容改建至1X2500+1X2000千伏安。连接35千伏景樟、樟峙线,由景德镇电厂出线,外供八九七厂(万平无线电厂),景德镇啤酒厂,新平、蛟潭等乡用电。
  涌山变电站座落在乐平县涌山乡涌山煤矿沿沟一号井边上,占地面积2878平方米,由煤炭部门与煤矿配套承建,1966年7月投运后移交电力部门管理,主要变压器容量l X6300+1X3200千伏安,连接两条双回路35千伏输电线路,一条接涌线由乐平电厂出线,一条黄涌线由黄泥头变电站经由柳家湾变电站出线,主要供涌山、沿沟、仙槎地区煤矿和其它工农业生产用电。
  柳家湾变电站前身为柳家湾电厂,1963年由煤炭部门建成。1965年4月改建为变电站,向柳家湾地区工厂和寿安乡工农业供电。主要变压器容量1x1800千伏安。1977年后,进行改扩建,占地面积2692平方米,与其相配套的为路过递接的35千伏黄涌线。
  河西变电站座落在西郊金鱼山边上,占地面积4321平方米,1982年4月建成投入运行。主要变压器为2x1000千伏安有载调压变压器,连接35干伏景西线、西银线,外供市区四线,西郊一、二线和西郊至黄坛乡南溪村,吴家村沿线农村用电,以及洋湖水厂水泵房,4321厂专线用电。表7-8景德镇市1985年各用户自管35千伏变电站情况
  变电运行变电运行班次有四班三运转和两大班轮值两种,110千伏变电站以四班三运转形式:即值班人员分为四大班。每班2名值班员,一个班为学习班或工作、休息班,进行政治、技术学习或站内设备清扫维护、轮休等,两天为一个周期进行倒班,35干伏变电站全部实行两大班运转形式。35干伏变电站出线如有工业、城镇照明负荷,则控制室要求保证24小时有人值班,以监视变电站设备的运行状况,记录运行数据,按地区调度员命令执行倒闸操作。对运行中的设备,每班至少巡视一次,每周进行一次夜间闭灯巡视,每月进行一次集体巡视,对大修前和检修后的运行设备,还须进行特殊巡视。
  变电站的运行,值班员分为主值和副值。主要工作职责是认真执行“两票三制”,发现缺陷或异常情况,作好记录并及时汇报,定期试验切换正常生产设备维护管理工作,定期抄报各种表计负荷数据,认真执行调度命令。填写倒闸操作工作票和进行倒闸操作,由主值发令,副值复诵,按现场设备编号进行核对,主值监护,副值操作的工作程序逐项履行,并做好详细记录,检修人员到站内工作,事先须办好工作票,经过签字批准;检修前,值班员会同检修人员负责检查安全措施的落实,检修后值班员签字验收。调度电话命令重要的设备操作时,调度员和值班员双方除文字记录外,还配备了录音电话。
  变电站主要记录有:运行日志,一次设备工作日志;二次设备工作日志,绝缘电阻遥测记录、继电保护动作记录、设备缺陷记录、事故跳闸记录、调度命令记录、事故处理记录、反事故演习记录、培训记录、政治学习、考勤记录等。1984年企业整顿后,对变电运行设备进行复查,各变电站的一次主接线图进行重新核对、更正,增设了设备巡视路线图和继电保护整定配置图,进一步强调“两票三制”,实行了“两票”合格率“干次操作无差错”等与变电运行人员奖金挂钩的劳动竞赛,并规定实行了各变电运行班组每周六下午安全活动日,每月进行一次反事故演习等制度。
  设备维护一般在每年的春、秋两季进行定期设备检修和预防性试验,春季检修主要以防雷、继电保护校验,设备预防性试验为主,秋季检修则以消除设备缺陷,以防冻、防污为主,变电站主要变压器大修3—10年1次,小修每年1次;油开关按电压等级不同,一般大修3—5年1次,小修每年1次,电流与电压互感器小修每1-2年1次,隔离开关大修每4年1次,小修1-2年1次;蓄电池、硅整流器、交直流盘及其回路系统大修每4年1次,小修1-2年1次。1977年开始,变电站设备检修实行了集中管理,在银坑坞、黄泥头两个枢纽变电站重点进行了设备大修,共查出事故隐患点30余处,重大事故隐患点7处,及时进行了处理。1978年完成了涌山、七黎、柳家湾、樟树坑变电站的设备重点大修任务,使景德镇地方供电地区所属变电站走上正常运行轨道。对变电设备的管理还坚持开展每年春、冬两季的安全大检查活动,及时消除事故隐患。各变电站的维护工作按照以站为单位,自行消化,特殊情况下配合检修同时进行站内设备检查,分为一、二、三类,划分到人,设专职维护人,各主要设备挂上分类铭牌,标明类别,上次检修时间、维护人等,要求消灭三类设备,主设备完好率达85%以上。
  绝缘监督主要试验设备有150千伏、100干伏、50干伏试验变压器,Q51高压电桥,QJ一35变比电桥、直流单臂双臂电桥,以及各种监视所需仪表。由景德镇供电局变电工区高压试验班负责,由于高压试验人员的努力,高压电气设备在运行中未发生过绝缘损坏事故。
  化学监督由专门化验班组人员负责,1981年对涌山、樟树坑、柳家湾、七黎4个变电站共5台主要变压器用油进行了江西省首例带电油再生,再生油13吨,节约费用2万多元。
  仪表监督分别由变电、用电的专职班组负责。配有0.2级以上标准仪表、仪器10多台,0.5级试验用仪表40多台,仪表测试设备3台。按运行规程对运用中仪表进行周期校验。自身校验的标准仪表则定期送上一级部门检验,以保证计量的准确性。
  防雷监督由负责送电线路人员兼职管理。主要根据地形和雷害特点,在线路上方架设防雷地线和杆塔下铺设接地电网,以改善接地电阻,达到引雷人大地,避免线路遭受雷击的目的。变压器等电气设备也同此原理。
  继电保护1977年,配备了专门班组管理,随着供电网络的改善,将原以整流型和电磁型、感应性原理为主的继电保护装置逐步更换,1982年形成比较先进的晶体管形原理构成的继电保护系统。110干伏级的送电线路保护增设了Ⅱ套晶体管理C型距离零序保护和重合闸装置。35千伏黄泥头变电站安装了1套BKC型集中控制及“四合一”保护设备,1983年8月投入运行以来,被保护设备未出现事故。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有史记载-1985)是景德镇有史以来第一部地方志书,全方位地记载了景德镇市域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尤其是景德镇的瓷业历史与现状,资料非常丰富翔实,是一部对社会各界均有教益的珍贵书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