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供应网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193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供应网点
分类号: F304.3
页数: 2
页码: 1465—1466
摘要: 供应网点主要描写了中山路菜市场、集体总店、珠山总店、蔬菜批发部、农副产品贸易中心等内容。
关键词: 蔬菜市场 供应网点

内容

中山路菜市场民国时期,只有私人开设的菜店或菜摊,也有少部分菜农自产自销。1958年10月1日,景德镇市第一家菜市场——中山路菜市场正式开业。菜市场内设蔬菜组2个,酱杂组、杂货组、禽蛋组、豆干组、食品组、水产组各1个,共有职工50多人,营业面积300平方米,每天接待顾客上万人,销售额每月6万元以上。中山路菜市场开业不久,又在勤俭岭口、戴家弄相继建立了两家菜市场。“文化大革命”中,中山路菜市场更名为红旗菜市场。1984年9月该菜市场撤销,设立农副产品贸易中心。集体总店1953年,市内有席棚菜摊79个,露天菜摊3个,菜摊多属夫妻店。其分布为:中山路半边街至登科弄共计41个,中华路童关栅门至油榨街共计36个;里村5个。还有20余户个体菜贩靠“一根扁担两只筐”,长期窜街走巷,游动卖菜。1954年,个体菜贩走互助合作道路,很多夫妻店、个体菜贩自愿组合,组建合作零售菜店18个,营业面积738平方米。1958年,蔬菜、家禽、豆芽、水产4家合作商店合而为一,成员300余人,经营品种有新鲜蔬菜、干咸菜、酱杂货、豆制品、调味品、水产和禽蛋等。随着城市人口的日益增多,经营业务不断扩大,合作零售商店又向瓷器街、解放路口、里村和东郊等居民区扩展,到1968年发展为33个。1973年,集体菜店全部改为国营体制,大部分店员转为全民职工。
  1973年9月1日,恢复合作商店。1976年下半年,合作总店改为十八桥大集体总店,安排了一批待业青年就业,职工300名。1978年后,待业青年和各方面落实政策人员不断增加,店少人员多,商业网点逐步向郊区、厂矿单位以及集市贸易扩展,先后扩建和增设了青塘、建材、新桥、宇宙、为民、涌山等13个菜店。1985年,市区大集体独立核算的蔬菜总店有3家,下属分店和集市贸易摊点共43个,职工总数525人,营业面积4164平方米。
  珠山总店1968年11月珠山总店成立。主要管辖南门头至中渡口地段的酱货店、蔬菜店。1983年,麻石弄菜店并入珠山总店。1985年,珠山总店下属网点14个,职工150人,营业面积2万多平方米。
  东郊总店1969年3月成立东郊总店。1985年,东郊总店下设新厂菜店、新厂酱货店、黄泥头菜店、新厂农贸市场菜店、景东商场、机关团体供应店、牛奶场和豆干作坊等8个单位,共有职工8人。
   新安总店新安总店成立于1979年8月,下属零售网点6个,营业面积200多平方米,职工50名。1987年3月改为蔬菜水产公司劳动服务公司。
  蔬菜批发部1984年3月,蔬菜水产公司蔬菜科改为蔬菜批发部,主要经营外地蔬菜批发。蔬菜批发部下设里村、樊家井、太白园、里市渡、八桂图等五个交易站。1985年,蔬菜批发部共有人员12人,营业面积1200多平方米。全年销售额为80多万元。
  农副产品贸易中心1984年9月,中山路菜市场撤销,设立农副产品贸易中心。农贸中心下设3家批发点、5家门市部和太白园仓库,仓库储存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营业面积300多平方米,经营品种400多个,共有职工105人。1985年销售总额达619万元。其中零售额62万元,批发额557万元,实现利润13万元。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有史记载-1985)是景德镇有史以来第一部地方志书,全方位地记载了景德镇市域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尤其是景德镇的瓷业历史与现状,资料非常丰富翔实,是一部对社会各界均有教益的珍贵书籍。

阅读

相关机构

珠山总店
相关机构
东郊总店
相关机构
新安总店
相关机构
蔬菜批发部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