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茶叶初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191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茶叶初制
分类号: TS272
页数: 3
页码: 1433—1435
摘要: 从茶树上采下鲜叶,经过加工成为半成品茶,称茶叶初制加工,因其仅按外形内质分为不同等级,未加整形筛选,故称为毛茶。毛茶分为红毛茶和绿毛茶两种。
关键词: 景德镇市志 茶业志 茶叶初制

内容

从茶树上采下鲜叶,经过加工成为半成品茶,称茶叶初制加工,因其仅按外形内质分为不同等级,未加整形筛选,故称为毛茶。毛茶分为红毛茶和绿毛茶两种。
  中唐以前,饮茶如菜汤,不讲究加工制作技术。中唐以后,陆羽著《茶经》,并到过九江庐山和余干、上饶等地,对赣东北种茶,制茶和饮茶有过影响。唐时制茶为蒸、拍、焙、穿、封等几道工序,一般称为片茶,与现在砧茶相类似。马端临《文献通考》称宋茶有片散2种。宋朝的前期和中期,仍以生产片茶为主(又称团茶和饼茶)。为适应民间需要,在宋后期,散茶便替代了片茶。元朝绿茶生产工艺已趋定型。清道光年间,红茶制作工艺传人浮梁地区。
  红毛茶制作分为萎凋、揉捻、发酵、烘干4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红茶的品质特色,香味的形成,主要在初制阶段。而红茶初制加工常受春雨低温影响,为解决这个矛盾,从50年代起,逐步改革旧式操作,以半机械或机械作业。60年代中后期,有80%以上用揉茶机揉茶。同时逐步采用加温萎凋设备,代替自然萎凋。到80年代,除极少数用人力揉茶外,90%以上均用机械揉茶和烘干,萎凋槽温萎凋鲜叶也达到60%以上。
  绿茶加工分杀青、揉捻、烘干3道工序。由于绿茶以当地销售为主,一般制茶工艺不如红茶严格,其加工过程1985年已有80%为机械操作。
   表4-3唐至民国浮梁县茶叶产量简况表4-4景德镇市1949—1985年茶叶面积产量
   表4-5景德镇市1985年各乡(场、所)茶园面积产量一览表4-5-1景德镇市1985年各乡(场、所)茶园面积产量一览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有史记载-1985)是景德镇有史以来第一部地方志书,全方位地记载了景德镇市域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尤其是景德镇的瓷业历史与现状,资料非常丰富翔实,是一部对社会各界均有教益的珍贵书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