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章 茶树种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1902
颗粒名称: 第—章 茶树种植
分类号: TS272.5
页数: 4
页码: 1429—1432
摘要: 茶籽种植古代种茶以丛种(一穴多株)为主,深挖地一尺见方,放人种籽数十粒,以土肥堆之,方形布丛,每亩约300一400丛,大多是播种在山坳或半山坡上,成苗后不加修剪和整形,任其自然生长。茶树长成后,除间作外,不经常锄草,只在每年秋季深挖一次,在深挖除草时用杂草垫围茶树根部,以作农家腐殖性肥料,这种粗放的栽培方式延续至民国时期。民国37年(1948)2月,江西省农业院婺源茶业改良场迁至浮梁茅家坂,开辟新式茶园20余亩。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深耕条播,并采取修剪和中耕施肥等较简单的茶园管理方法。
关键词: 景德镇市志 茶业志 茶树种植

内容

第一节自然条件
   景德镇市地处江西省东北部,位于东经116°54’—117°42’,北纬28°42’—29°56’之间,整个地势自东北向西南逐渐下倾,大部分山脉在海拔200—300米之间。境内土壤深厚肥沃,多是黄壤、棕黄壤、红壤,有机质含量1.5一2.5%,PH值在4.5一6.5之间。据1953一1985年气象资料,茶区全年气温≥10℃有270多天,有效积温5375℃;最多5639.4℃,最少5123.7℃,年平均气温17.1℃,最高17,9℃,最低16,7℃,极端最高气温41.8℃,极端最低气温一10℃,年平均降雨量1763.5毫米,最多2673.6毫米,最少1126.4毫米;全年无霜期平均247天,最长278天,最短212天,全年日照时数平均2%.8小时,最多2383.8小时,最少1788.1小时;3一9月份,最多降雨量是2131.0毫米(1954年),最少降雨量880.9毫米(1978年),月平均降雨量199.6毫米。
  全境气温温暖,雨量充沛,山林茂盛,溪水纵横,尤其是春夏季节,更是“晴天早晚普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空气中湿度常达饱和,使直射光改变为散射光,利于茶芽萌发和含氮化合物的形成,芳香物质的增多,使茶叶持嫩性强,白毫显露,叶质柔软,茶叶自然品质好,是全国不可多得的宜茶地域。
   第二节茶园
  境内是古代“祁红”茶叶主要产区。唐以来,境内茶叶种植面积有起有伏,民国25年(1936),市域茶园12万亩,名列全省第三位。以后连年战争,茶园抛荒甚多,抗战期间,茶园8.5097万亩,至1949年仅存1.1万亩。
  新中国成立以后,浮梁县于1949年11月成立浮梁县茶叶开发委员会,组织茶农开发茶叶生产,到1952年茶园面积达到2.19万亩。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以垦复老旧茶园为主,同时有计划地开辟新式茶园。1956年4月,在查村建立地方国营浮梁茶场,开辟新式茶园。到1957年末,各乡共开辟新式茶园2400亩,垦复茶园7729亩,共有茶园3.2万亩。纯增茶园1万多亩,年平均增长2025.80亩,年增长速度为9.27%。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农村集中力量抓粮食“上纲要”。除国营茶场开辟梯形茶园1600亩外,只有少数茶区垦复茶园3555亩。5年纯增加5155亩,年增长率为3.22%,1963年冬,建立罗家垦殖场新壁茶园领导小组,调集瓷业工人200余人、大型拖拉机6台,垦植新式茶园895亩。1964年种植2929亩,两年国家共拨经费13.75万元。1965年末,全市共有茶园4,35万亩。比1964年纯增加6353亩,年增长率为3.42%。1966一1976年茶园没有发展。1977年,景德镇市被列为全国茶叶“5万担基地”单位。1977一1985年的9年中,纯增茶园5.22万亩。平均年增加面积5803.7亩。年增长率为13.17%。其中1978年以后的7年,纯增茶园4.51万亩,年均增加面积6442亩,年增长率为12.58%。在这期间,大部分乡创办茶场,国营茶场也加速发展。至1985年,境内茶园面积发展到9.6299万亩,相当于建国初期的9倍。茶场、茶园已遍布各乡村。但总面积还没有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表4-1景德镇市1949-1985年茶园发展情况
   第三节品种
  景德镇市茶树品种资源丰富。据1984年茶树品种资源普查,景德镇市有茶树品种40余个。从树型分类,有半乔木型、灌木型;从叶型分类,有中叶种和小叶种;从芽梢生育期分类,有早芽种(清明前开采)、中芽种(清明至谷雨开采)、迟芽种(立夏后开采)。如浮梁大叶种,属灌木型,中芽种,叶片椭园型,长9.8一14.3厘米,宽3.2一5.2厘米,是在当地自然条件影响下形成的主要优良品种。具有适用性广、抗逆性强、高产、优质、便于采摘等性状。制成红茶,品质优良,滋味醇厚,气味芳香。种植面积约占茶园总面积的65%以上。还有粟漆种、桃叶种、枇杷种、龙源早、早茶茶、油菜茶、小叶迟、夏茶、紫芽种等。引进的茶树良种有:黄叶早、龙井43、上梅州、槠叶齐、铁观音、佛手、福鼎太白茶、福鼎大毫茶等。丰富的茶树品种资源,为今后发展茶叶生产选用良种,提高质量,增加产量,提高采茶效率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四节栽培
  茶籽种植古代种茶以丛种(一穴多株)为主,深挖地一尺见方,放人种籽数十粒,以土肥堆之,方形布丛,每亩约300一400丛,大多是播种在山坳或半山坡上,成苗后不加修剪和整形,任其自然生长。茶树长成后,除间作外,不经常锄草,只在每年秋季深挖一次,在深挖除草时用杂草垫围茶树根部,以作农家腐殖性肥料,这种粗放的栽培方式延续至民国时期。民国37年(1948)2月,江西省农业院婺源茶业改良场迁至浮梁茅家坂,开辟新式茶园20余亩。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深耕条播,并采取修剪和中耕施肥等较简单的茶园管理方法。1956年4月,建立第一个国营茶场(浮梁县茶场),按新式茶园的标准规划园地。在实施规划过程中,先洲地后山坡,在山坡上做到先小坡(25度以下),后陡坡(25度以上)。运行道分便道、支道和主道三种,便道1米宽,支道2米宽,主道3米宽,每5行茶树留便道,10行茶树留支道,成片茶园留有主道;为防积水烂根,排水沟分为主支两种,主沟深70-80厘米,宽100厘米。支沟深3(—50厘米,宽50-80厘米。播种按土深25-30厘米,行距100-150厘米,株距30一40厘米的规格等要求直播。每穴下茶籽5一7粒。1967年,开始在山坡上种植茶树,坡度在10度以下的做等高条播茶园,坡度在25—35度的做梯形条播茶园。梯形水平面宽150厘米以上,侧面略向内倾斜,内侧开一小排水沟。
  茶树繁殖的方式还有杆插、压条等,对无性繁殖的优良品种,采取短扦插,成苗后移植,但目前只有科研机构和国营茶场在试验。
  幼龄茶园(即茶籽种植)到茶叶采摘前,宜多下基肥,第一年春末夏初和秋末各锄草一次,次年定植补株,第三年定型修剪为球型或平顶型,第四年株高65—70厘米,株摘面直径达到75—80厘米为小采。故有一年播种,二年定型,三年打顶修剪,四年小采,五年大采之说。
  1958年以后,各地茶园按新标准种植。1977年前后,以“大会战”的形式开垦的茶园,因深垦清根不够,梯形平面狭而外向下倾,保土保肥效果差,幼龄茶园管理差,故有相当一部分低产茶园亟待改造。
  台刈更新台刈更新改造茶树,是将衰老茶树平土面砍掉,利用其土下根系萌发出新的茶树,较新播种或移植时间短、收效快,一般只需2-3年即可开采。
  中耕除草分浅耕除草和深耕秋挖两种。浅耕除草一般每年3次,3月中下旬春茶采摘前1次,5月下旬到6月初1次,7月底至8月初1次。每次浅耕10厘米左右,行间宜深,靠根部稍浅,拔净茶丛中的杂草,将表土培回兜下。深耕秋挖是茶农的传统耕作习惯,俗有“七挖金、八挖银”之说。建国后,各国营和集体茶场均采秋茶,故秋挖一般在10月中下旬进行。深度在20一30厘米,行间30厘米,根部20厘米,一年1次或二年1次。丰产茶园每隔2-3年还要进行1次大幅度的深挖,行间深耕达50厘米,靠根部20厘米。
  施肥成林茶园以氮肥为主,磷钾为辅,氮、磷、钾比例大致为5:2:1或3:1:1。施肥量因地制宜,基本要求是每亩茶园基肥30担,追肥以1担干毛茶施1担氮肥为标准。施肥量最高纪录是九龙山茶科所,每亩高产茶园下菜麻枯饼1000余斤,尿素300余斤,每亩年产干茶800多斤。追肥时间因茶树品种和肥料而异,根据茶树情况,在发芽前3一10天进行。常年是结合3次浅耕除草,下3次氮肥,依次施肥量比例为4:3:3或5:3:2,基肥一般在秋挖后施入茶树根部。
  茶树修剪成龄茶园的修剪分轻修剪和重修剪二种方式。轻修剪在惊蛰前进行,每年修剪1次,修剪深度1一2寸;经过采摘的茶树,逐年老化,树冠分枝细小,发芽能力减低,故采取重修剪,剪去鸡爪枝、徒长枝、病虫害枝、细弱枝、冻害枝等,使顶端和茶树周身不断更新复壮,重修剪一般深度3—5寸。
  茶园灌溉茶园主要靠天然浇灌。1978年,九龙山茶场自筹资金28万元建造水塔办喷灌站,在200多亩茶园内安置主渠管和支管,安装自动喷灌机头上百个,还有几十个流动喷灌设备,在当年抗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年,新平茶场由国家投资6.8万元,建水塔,安水管,购置喷灌机和抽水设备,后因不配套而未起到应有作用。
   第五节灾害防治
   城内茶树主要灾害是病虫害和霜冻。
  常见病虫害有茶象甲、茶蚕、茶毛虫、避债虫(俗称吊铃虫),小绿虫蝉、茶尺蝮、茶衰蛾等。危害较大的是黑毒蛾,1983年,九龙山茶场被害茶园面积100余亩,全部吃掉的有20余亩。1985年,九龙山茶场又发生黑毒蛾,受害茶园面积40余亩,全部吃掉的有10余亩。
   常年防虫的方法是,在采茶前7—10天,打一次防虫药水,每年预防3次,个别虫情严重的则及时停采喷药。
  低温霜冻对茶树危害较大。茶树根深耐温不耐寒,温度在零下8℃以下,顶端叶面会变黄。零下lOoC以下,顶端叶面变黑,出现焦梢。低温时间长,茶树会冻死。1969年4月上旬和1972年冬天大雪低温,使茶树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有的地方在严寒前割草培土覆盖根部,以防寒冻。
   第二章茶叶加工
   第一节鲜叶采摘
  解放初,开始提倡合理采摘茶叶。1956年建立国营茶场后,全面推行茶园科学管理。
  在鲜茶采摘中,不采1芽1叶和1芽5叶,多采1芽2一3叶,少采1芽4叶,先采嫩对夹叶,后采芽叶;先采下,后采上;前期抓质量,中期抓产量,后期抓保养。这样分期分批留鱼叶采摘,平均亩产干茶达170斤,多年保持稳产的势头。
  全年采茶分春、夏、秋三期,累计时间为150天左右。春茶又称头茶,采摘期为每年4月中旬至5月底,其产量占全年茶产量的50%以上,在年度所产质中起举足轻重作用;夏茶又称二茶,6月初至7月底采摘,约占全年产量30%;秋茶又称三茶,8月上旬至9月底采摘,个别年份秋茶采摘期延至10月上旬。解放前不采秋茶,现在国营茶场普遍采秋茶,但所占产量比例仅15N20%。
  根据茶的种类划分,红茶以采1芽2叶或1芽2一3叶和嫩度相仿的对夹叶,作为制“工夫红茶”的主要原料。制成的红茶香郁味浓,适宜出口外销。绿茶一般内销,多数采1芽3一4叶,少数采1芽1一2叶。用于制作名茶和礼茶的鲜叶,要求选择产于云雾山中的优良品种,而且采摘标准要求嫩度高,1芽l叶初展,即于采摘。1953年的优质名茶“孚钉”’就是在江村严台选择柳叶种采制而成的。
   表4-2“浮红”鲜叶采摘标准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有史记载-1985)是景德镇有史以来第一部地方志书,全方位地记载了景德镇市域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尤其是景德镇的瓷业历史与现状,资料非常丰富翔实,是一部对社会各界均有教益的珍贵书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