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城区绿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184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城区绿化
分类号: S731.2
页数: 2
页码: 1371—1372
摘要: 民国时期,多在每年3月12日植树节期间,发动城镇机关公务员、居民种植树木。民国17一25年(1928一1936),景德镇林场在马鞍山、莲花塘、观音阁、青塘以及沿昌江两岸和景南公路两侧等市郊附近的荒山荒地,栽植马尾松、侧柏、黑松、油桐、刺槐、乌桕、宝树等910.40万株。25一26年,浮梁县政府发动各机关公务员及居民在汪王亩、毛家坂、大保山、罗家塘、港北、里村、莲花塘等地造林绿化2562亩,栽植马尾松、油桐、乌桕、苦楝等树种60余万株,成活率60%至70%。31年和32年,在镇郊区周围栽植油桐2500亩。
关键词: 景德镇市志 林业志 城区绿化

内容

民国时期,多在每年3月12日植树节期间,发动城镇机关公务员、居民种植树木。民国17一25年(1928一1936),景德镇林场在马鞍山、莲花塘、观音阁、青塘以及沿昌江两岸和景南公路两侧等市郊附近的荒山荒地,栽植马尾松、侧柏、黑松、油桐、刺槐、乌桕、宝树等910.40万株。25一26年,浮梁县政府发动各机关公务员及居民在汪王亩、毛家坂、大保山、罗家塘、港北、里村、莲花塘等地造林绿化2562亩,栽植马尾松、油桐、乌桕、苦楝等树种60余万株,成活率60%至70%。31年和32年,在镇郊区周围栽植油桐2500亩。
  1953年3月6日,中共市委、市人委确定,以北市区第六街为重点进行造林试点。3月10日全面展开,动员全市机关干部和群众2.12万人次参加绿化,零星植树3万株,市郊公私合作造林面积1.48万亩,栽植马尾松、油茶、乌桕、苦楝等树苗55.01万株。1957年,中共市委、市人委提出全党动手、充分动员社会力量投入造林绿化。2月9日至3月3日,完成荒山造林3500亩。1958年3月,中共市委、市人委向全市人民发出“全面开展、户户动员、人人栽树、个个护林、一年绿化、五年成荫”的号召。1959年3月4日,中共市委、市人委提出发动全市党页、干部和群众,普遍植树栽花,以逐步实现瓷都园林化。1961年1月27日至2月27日,各厂矿、机关、学校、乡场6万多人次上山造林2.2万亩。1964年11月24日,市人委第10次委员扩大会议决定,为加快近郊绿化,将枫树山林场所辖的市郊5华里内的国有林划归石狮埠、太白园、苏家弄、麻石弄四个街道办事处经营管理,创办四个国社合作林场。1964年10月至次年3月上旬,机关干部、企业职工、学校师生、街道居民等10万人次,营造用材林、经济林、风景林以及行道绿化林等,计4054亩,成活率达70一80%。其中主要包括杉树507.6亩、马尾松824.6亩、板栗259亩、乌桕156亩、油茶451亩、油桐360亩、杉桐I昆交163亩、茶桐混交898亩、育苗3亩。市区绿化重点东郊、工人新村、兴华路、沿河路、浮桥西路、昌江大桥西岸两侧山头、中心花坛、昌江两岸,西瓜洲至观音阁等区域和路段,共植树7.21万株。
  1970年2月16日至4月上旬,参加造林人数44935人次,完成荒山造林3604亩,城市街道绿化植树5.39万株。
  1980年和1981年,每年约有6一7万人参加绿化活动,2年共植树11万余株,开辟昌江东岸绿化带,绿化了整个珠山路、昌江大桥头、里村3个花坛,并在莲花塘后山、马鞍山公园、森林公园、青年公园和曙光路两旁补栽树木。栽种各种花木、树篱100万棵(丛),铺种草皮2万平方米。在全省10个城市绿化检查中,景德镇被评为全省绿化先进单位。
  1982年6月30日,市民积极投入第四个植树节活动,10万余人次在人民广场、街道两旁、工厂庭院栽种各种树木14万余株。全市城区绿化面积由1981年的522.3亩增至624.55亩,由每人平均占有公共绿化地1.4平方米增至1.54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16.49%。
  1983年3月8日,市绿化委员会要求各系统、各单位、街道居委会、农村乡场,广泛发动群众、居民、学生和村民,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搞好工厂、机关、学校、医院、营房、生活区、居住区、农村集镇等庭院四旁绿化。1985年12月28日,市区全民义务植树荣获“江西省1983年度绿色红旗城市”光荣称号。
  1981一1985年,城市绿化步伐加快,在全省居领先地位。5年中,市区共植树72.4万株,栽花33.5万株,种草21.3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平均递增1.89%,公共绿化人平指标递增0.51平方米,基本实现速度与效益的统一。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有史记载-1985)是景德镇有史以来第一部地方志书,全方位地记载了景德镇市域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尤其是景德镇的瓷业历史与现状,资料非常丰富翔实,是一部对社会各界均有教益的珍贵书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