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镇窑遗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1773
颗粒名称: 第五章 镇窑遗存
分类号: K876.3
页数: 24
页码: 1217-1240
摘要: 本章主要讲述了景德镇市镇窑遗存的相关内容和地理位置介绍。
关键词: 景德镇 瓷器

内容

第一节景德镇藏瓷
   馆藏五代瓷
   白釉瓷小碟五代(907-960)景德镇窑出品。高3.4厘米、口径14.6厘米、底径7.5厘米。撇口、平底、大圈足,碟心有12颗深褐色支钉叠烧的痕迹。器型小巧、胎洁白、瓷化程度高,釉白微带青色、光洁透亮、白度达70,达到现代瓷标准。它是江南最早生产的白瓷,在当时全国生产白瓷的各窑中,也是瓷质最好的产品。景德镇黄泥头、湖田、杨梅亭等五代窑址中均有烧造。此器现藏景德镇陶瓷馆。馆藏宋瓷
   影青葵口小碟北宋(960-1127)景德镇窑。高2.6厘米、口径11.1厘米、底径3.9厘米,海棠花瓣形的菱口,内壁有外凸棱六道,圈足、胎质细、轻薄、可谓薄胎瓷之祖。釉色白而泛青,素肌玉骨、晶莹润泽,造型线条柔美、精巧雅致,给人以盈盈灵秀之美感。从这件小碟印证了宋代以来景德镇瓷“自如玉、声如磬、薄如纸、明如镜”之说。此器现藏景德镇陶瓷馆。
   影青褐釉乳钉茶杯北宋(960—1127)景德镇窑。高7.1厘米、口径9.1厘米、腹径9.1厘米、底径4.2厘米。圆唇、敞口、粗颈、鼓腹,沙底平而圆。颈腹相接处有两条刻划的弦纹,弦纹之间匀称排布十颗褐釉点彩乳钉,腹部满刻篦状的旋涡状纺。内外影青釉纯正,造型古朴,纹饰别致。1976年秋,江西省清江县出土的南宋乾道九年(1173)杨氏墓中有与此杯形制相同的器物,在日本亦有同类物出土。此器相对烧制年代应为北宋早期。现藏景德镇陶瓷馆。
   涩胎堆塑四灵盖罐南宋(1127-1279)景德镇窑。通体高35.5厘米、口径9厘米、腹径15.5厘米、足径10.6厘米。塔顶式盖,以莲花瓣承托,瓶肩部堆塑绳纹和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瓶身刻篦纹地和阳纹四季花奔通体无釉。造型新颖,纹样生动,刀法流畅,是南宋早期景德镇生产的冥器中的精品。此器出土于景德镇湘湖,为南宋乾道八年(1172)枢密使汪澈墓陪葬品。现藏景德镇陶瓷馆。
   馆藏元瓷
   青花牡丹纹梅瓶元代(1280-1368)景德镇窑。高42厘米、口径5.4厘米、胸径24.6厘米、底径14.4厘米。胎白釉青,口沿平折,短颈丰肩,腹下部渐收敛,脚足部微外撇,底浅露胎、挖削粗略。造型丰满秀丽,给人以雍容庄重、亭亭玉立之感。此器分五层装饰,肩部饰俯视变体莲瓣纹,其间有火珠、犀角、莲花、珊瑚、古钱、海螺等杂宝;胸部饰经枝莲;腹部宽阔部位主体纹样为缠枝牡丹纹,花瓣和叶片上并刻有筋脉;胫上部有卷草一圈;其下是与肩部相呼应的仰视变体莲瓣,内饰莲花吊珠。通体纹饰主次分明、疏密有致、繁而不乱、笔意生动、精到,料色浓艳、微呈黑斑,是元代景德镇青花瓷的典型产品。现藏景德镇陶瓷馆。
   青花兽纽盖三足香炉元代(1280—1368)景德镇窑造。通体高15.5厘米、口径8厘米、腹径8.6厘米。狮纽盖、盘口、直颈、朝笏形耳、三蹄形足,造型浑朴。白釉带灰青色,盖面绘莲瓣,狮身勾点有青花料。炉颈部饰卷草纹,腹部绘缠枝菊,足上点缀双勾如意纹。全器纹样皆以浓重的料色勾榻而成,并呈现出下凹黑斑,用笔率意自如,是元代后期景德镇民间产品。1972年景德镇市郊墓中出土,现藏景德镇陶瓷馆。
  影青堆塑四灵十二生肖魂瓶元代景德镇窑。通高49.5厘米、口径9.5厘米、底径11.9厘米、腹径15.5厘米。唇口矮颈、椭圆形腹、圈足外撇,长顶笠帽式盖,高耸挺拔,顶上站有一只松翅欲飞小鸟;瓶颈部堆塑“四灵”,其寓意为以定四方;胸部堆塑十二时神象抱十二生肖;下腹部则为刀刻四季花奔,寄托天长地久之意;整个装饰内容从时、空间为亡灵祈福禳灾,保佑平安。装饰形式多样,层次分明,釉色清莹。雕琢细腻规矩,Jf法自然。此器现藏景德镇陶瓷馆。
   馆藏明瓷
   青花缠枝折边盘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景德镇窑。高7.7厘米、口径4.1厘米、底径25.7厘米。折沿边上饰有薰芽海水,盘壁上绘有桃、石榴、菊、茶花等四季花卉,与海水起伏相应。盘心有海棠、牡丹等,把四季花卉连缀在一起装饰,寄托成全求齐的圆满之意。胎质洁白,青花色泽鲜丽、釉色莹润,具有永乐、宣德年间显著的装饰特点。为明代初期青花瓷的精品。现藏景德镇陶瓷馆。
   青花瑞果纹梅瓶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7)景德镇窑。高28,7厘米、口径5厘米、腹径18.1厘米、底径11.5厘米。瓶体造型丰满、釉色清莹,白里泛青,足内无釉。装饰趋于疏朗明快,肩部饰莲瓣纹、胫部饰蕉叶纹、腹部主要装饰上下交错,绘折枝石榴、桃、荔枝、樱桃等瑞果。青花料属“苏泥勃青”型,青花发色深艳,有深入釉内的结晶黑疵料色有浓淡晕散之韵味,用笔洒脱、流畅。现藏景德镇陶瓷馆。青花花果纹葵口碗明代宣德年间(1426-1436)景德镇窑。高7.9厘米、口径22.4厘米、底径7.5厘米。敞口,边沿为六颈葵口式,底足小。器壁近似直线外延,斜出呈斗笠状,内壁绘有散点式折枝花卉、牡丹、莲花、茶花、桅子花等,外壁绘石榴、枇杷、沙果、葡萄荔枝等折枝式瑞果。圈足饰卷草纹。这种把四季花卉和各种瓜果,以折枝或缠枝形式装饰在同一件器物上的装饰方法,为这个时期的装饰特征。釉色莹润、用笔洒脱、料色晕散、瓷胎薄腻、造型挺秀,为瓷苑中之魂宝。底款是青花双圈楷书“大明宣德年制”款。现藏景德镇陶瓷馆。
   青花葡萄纹菱口折边盘明代宣德年间(1426-1436)景德镇窑。高5.8厘米、口径31.9厘米、底径20.9厘米。折边菱口,盘壁作瓜楞状。盘底无釉,呈桔红色,俗称火石红底。胎质坚洁、釉色清莹。内外壁均饰有折枝式的四季花卉纹样,折边上画有二方连续的灵芝卷草纹,盘心饰葡萄纹。用笔遒劲自然,勾线料活泼明快,料色幽靓,并有晕染的水墨意趣。折沿背面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是宣德时期典型产品之一。现藏景德镇陶瓷馆。
   珐翠釉彩童子拜观音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2)。高20.3厘米。观音身披袈裟,盘腿坐莲花上,体态丰满端庄,表情安祥,观音身后盛开宝相花,左右站童子作拱手膜拜状。整个瓷雕除人物脸部、肩部、莲瓣等处素胎外,均以深珐翠低温釉为饰,色彩冷艳雅洁,增添了童子拜观音时静穆的气氛。珐翠釉在景德镇盛行于明代正德至嘉靖年间,此物出土于景德镇市的明代墓葬中,应为正德年间景德镇民窑中的产品。现藏景德镇陶瓷馆。
  青花云龙纹大缸明嘉靖景德镇窑。高34厘米、口径61厘米、底径41厘米。口宏大,并有一凸起的宽厚边沿,底较大,器壁立面近似直线,造型显得雄浑、庄重;外壁以青花料绘有两条同向腾云赶珠的龙,龙纹空间衬有万字云纹和火球纹,布局明朗,用笔遒劲,双龙体态矫健,气势磅薄;缸口和底边仅用两条弦纹,简洁清晰,突出了主题纹饰;青花料色浓艳,整个装饰与造型和谐统一;器口边上有“大明嘉靖年制”六字楷书款。现藏景德镇陶瓷馆。
  青花石榴鸟纹大盘明嘉靖景德镇窑。高9厘米、口径55厘米、底径30厘米。口沿微外坦,盘心为石榴鸟纹,盘边上饰缠枝牡丹、莲花、菊花、茶花等。此盘以双喜鹊、双蜜蜂、双石榴、双花头装饰,别具一格,这种喜鹊报子,吉祥如意的构图形式是这个时期的特色之一。此器胎骨坚洁,釉色略灰白,口沿有“大明嘉靖年制”六字楷书款。现藏景德镇陶瓷馆。
   馆藏清瓷
  青花荷花鹭鸶纹大碗清康熙景德镇窑。高9.5厘米、口径21.1厘米、底径8.9厘米。胎薄细,釉色明莹,口沿外撇,圈足。内壁口沿饰有折枝花,外壁绘有荷花、白鹭和坡石,水波上点缀茨菇、水草等,料色清雅有莲塘之清趣,布局疏朗,笔法清新劲秀,汲取了版画的技法,勾勒分水层次丰富。为了烘托鹭鸶洁白的羽毛,在鸟的形体周围以淡料渲染,即所谓“月影”分水法,从而形成了这个时期青花艺术的特殊表现手法。现藏景德镇陶瓷馆。
  青花山水凤尾尊清康熙景德镇窑。高47.5厘米、口径22.4厘米、腹径18.7厘米、底径14.8厘米。胎质白细,釉层薄而发色明亮、洁净。器身分颈和腹两层,绘有山水,形式上吸取了国画的特点,技法上以青花分水来表现山石景观。特别是分水,清晰明快、莹润、料色浓淡变化层次丰富,图中人物、山水、树木、屋舍,或点染、或勾绘,线条挺秀、时露锋芒,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此尊上下两景的工艺技巧,充分体现了康熙年间的青花分水技巧已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尊底有双圈无字款。现藏景德镇陶瓷馆。
  五彩花卉六方荷口花觚清康熙景德镇窑。高31.7厘米、口径17.2厘米、腹径9.3厘米、底径13.2厘米。器物成六面体,嗽叭形口、长颈、细腰、鼓腹、长胫,造型古朴。颈与腹、腹与胫相交处的俯仰部位,均有写实手法的莲瓣;腹上有锦地“窗棂式”开光,六面均书“寿”字篆文。颈与胫部各六面饰有桃花、兰花、海棠、石榴、月季、蝴蝶、小鸟等。红绿黄翠紫各色对比强烈,浓艳华丽、描绘工谨、线条挺拔、装饰丰满、富有浓郁的民族传统特色。该觚以古翠代替了大明五粉中的青花部分,已成为纯釉上五彩,仍为康熙五彩花卉中的精品。现藏景德镇陶瓷馆。
  五彩麻姑献寿图折边盘清康熙景德镇窑。高2.8厘米、口径24.8厘米、底径16.8厘米。盘心描绘神话故事麻姑引载酒鹿车赴瑶池,向西王母祝寿,寄寓吉庆长寿之意。此器色彩艳丽、布局明朗、主题鲜明,边饰全以红料画花纹,并以“万寿无疆”出于其间,增添了祝寿的氛围。在装饰上,此时以乳香油代替了以前用的胶水调料,故纹饰线描尤为工谨细腻,挺拔刚健,使用了釉上蓝彩和黑料,使色彩更富有变化。盘底书青花“大清康熙年制”双圈六字楷书款,为康熙年间五彩之精品。现藏景德镇陶瓷馆。
  豇豆红太白尊清康熙景德镇窑。高9厘米。尊口沿略侈、短颈,大腰垂直至底,底平,造型古朴大方。胎骨细腻,釉质莹润,在器壁上菲红色的釉中呈现出疏密、聚散、深浅不一的绿色斑点,刻有团离线,尊底施白釉,有青花楷书款“大清康熙年制”。现藏景德镇陶瓷馆。
  白釉填祭红三鱼碗清雍正景德镇窑。高9厘米、口径22.7厘米、底径9.4厘米。口外撇、腰微束、直圈足,白青釉好似堆脂,温润可爱。外壁等距装饰三尾同样大的祭红釉鳜鱼。鱼纹红釉微有隆起、殷红灼灼、光彩照人是借鉴于明宣德景德镇窑釉里红三鱼高足杯图案。底有双圈青花“大清雍正年制”楷书款。现藏景德镇陶瓷馆。
  仿汝窑粉青釉海棠瓶清雍正景德镇窑。高68厘米、口径21.6厘米、腹径40厘米、底径22厘米。园唇、敞口、束颈、肩部宽斜、腹部略鼓起,下腹成弧线往下收敛,底部成梯状,宽窄两层,正中从上到下有一条下陷的镶接线。由于表面釉层的复盖,粘接的痕迹形成一条圆缓而明朗的装饰线,从瓶口俯视向下,瓶口和瓶身的横切面都呈四瓣海棠花形。此器是雍正年间仿汝窑的精品,现藏景德镇陶瓷馆。
  粉彩孔雀牡丹纹盘清雍正景德镇窑。盘高6.2厘米、口径38.7厘米、底径23.1厘米。撇口、底微凹、圈足内敛、足端露胎并呈泥鳅背状,足底满釉,胎略厚,釉白微泛青。盘心主体纹样是一只孔雀侧立在玲珑石上,几朵盛开的牡丹俯仰生姿,一枝春桃陪衬在后,寻花彩蝶穿插花丛中。布局疏密合度,形象生动优美、色彩瑞灿明丽,粉质感强。此盘牡丹花以没骨法画,其余纹样轮廓线以珠明料勾勒,再将彩料平涂,外轮廓线未被彩料遮盖处有脱釉现象。
  粉彩群仙图笔筒清雍正景德镇窑。高16.9厘米、口径18.8厘米、底径18.4厘米。通体施白釉,洁白而温润,器形呈圆筒状,浑厚庄重。筒壁绘有七个仙人,前面三老围绕施展法术的仙人,他们中有手挥拂帚的,有持龙杖的,有目送飞出蝙蝠的,笑容可鞠,悠悠自得;中间二老或踞或仰,豪放不拘;飞松之下,另一仙人引鹿而来。人物形象生动,神态逼真,用笔精妙、色彩丰富、明艳。底部微微上凸,并有壁形涩圈,中心书“雍正年制”青花楷书款。此器堪称雍正粉彩之精品,现藏景德镇陶瓷馆。
  青花斗彩莲池鱼纹盘清雍正景德镇窑。高4.5厘米、口径20.2厘米、底径12.8厘米。盘心绘两条红鱼遨游于莲池中,盘边上绘鳜、鲤、鲢、鲭、鲐五条鱼,其间点缀茨菇、水草、莲叶等。青花料仅仅是描绘了纹样的很小一部分,成瓷后,再以矾红画游鱼和莲花,用绿彩描绘荷叶和水草,虽然称为斗彩形式,但青花料只作为画面上各种色彩之一种。此盘纹胎质细腻釉色白润、青色淡雅、制作精美、纹样活泼、线条细劲、色彩艳丽,底部青花双方栏内写有“在川知乐”款。现藏景德镇陶瓷馆。
  茶叶末釉双耳大吉瓶清乾隆景德镇窑。高26.7厘米、口径3.9厘米、上腹径8.4厘米、下腹径13.6厘米、底径8.2厘米。葫芦体、结蒂耳、束腰处有刻划的俯仰莲瓣,造型端庄。此瓶釉面呈半无光状,表面密集着微呈黄色星点,给人以古雅之感。这种茶叶末釉是乾隆时期的代表品种,底部刻有方形“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现藏景德镇陶瓷馆。
  炉均釉双耳灯笼瓶清乾隆景德镇窑。高23.3厘米、口径7.8厘米、腹径13.7厘米、底径8.6厘米。造型圆实,胸腹间有狮头形呆耳。此瓶釉面星星点点蓝绿相间,色彩斑澜,妍丽典雅。现藏景德镇陶瓷馆。
   粉彩百鹿双耳尊清乾隆景德镇窑。高44.1厘米、口径16.4厘米、腹径36.6厘米、底径23.4厘米。口阔、颈粗、腹大、颈部有双耳,造型饱满,有稳健宽博之感。装饰上采用中国画的构图形式,讲究疏密虚实的变化,在苍松翠柏下,有一群梅花鹿、或奔跑、或触角、或憩息、或依偎,顾盼有情,形态各异,活泼生动,其间缀以坡石、清流、灵芝等为补景,俨然是梅花鹿的乐园。在乾隆年间这一制瓷的鼎盛时期,景德镇的名师高手继承和发扬了康熙、雍正时期的技艺,提高了彩瓷的艺术成就,鉴赏此瓶,颇具雅趣。底款为“大清乾隆年制”方形篆书印,现藏景德镇陶瓷馆。
  青花百芦葫芦瓶清乾隆景德镇窑。高57.6厘米、口径9.3厘米、上腹径25.6厘米、下腹径39.4厘米、底径22.2厘米。葫芦形、口细长、底足较大,造型隽秀、釉色洁润,青花料色艳丽。通体描绘大小九十九个葫芦,数字寄寓“极顶”之意,藤蔓缠绕,瓜叶间有几十只飞翔的蝙蝠,口沿上饰有万字图案。在题材上,作者以谐音象征手法表达“福禄寿”极顶的祝福意念;在装饰上,形体、色调、空白对比照应,补充配合繁褥而不零乱,丰富而不纷杂,笔意生动,制作精良、形式美感强。此瓶是清代乾隆年间青花瓷的精品之一,现藏景德镇陶瓷馆。
  青花缠枝莲六方贯耳瓶清乾隆景德镇窑。高46.7厘米、口径19.4厘米、腹径29厘米、底径21厘米。器物从口至底部是六角形,颈部有一对贯耳,造型雍容大方。口径、颈与腹部转折处和足部有三层边饰,其围成的颈部和腹部上绘有缠枝番莲。工艺制作精良,胎质细、釉色白,青花料色清莹,画工严谨,纹样明丽,代表了当时官窑器的风格。现藏景德镇陶瓷馆。
   馆藏近代瓷
  美人醉釉柳叶瓶近代景德镇窑。高20厘米、口径3.4厘米、腹径7.4厘米、底径4.1厘米。口外撇,长颈、丰肩、腹下部渐收敛,造型秀丽、端庄。釉面莹润、浓淡参化,在艳丽的桃红色中疏密自然地散落有黄、绿色的晕斑,娇娆妩媚,令人遐思。器底有“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书款,实为近代的仿制品。现藏景德镇陶瓷馆。
  青花制瓷图纹盘近代景德镇窑。高4.4厘米、口径28.4厘米、底径15.5厘米。盘面上鸟瞰式的构图和深远取景法,结合明代版画的空间调度,把景德镇瓷制过程分原料、成型、画坯,烧炼等几个工序绘置在盘中部。着重描绘坯房和窑屋,坯房里有站着画万件瓶和坐着画小碗的画工,有搬坯和釉的工人,晒架上放满了坯,既有写实的操作动态,又有夸张变形的装饰风味。盘边沿绘锦地八个如意开光衬托,用笔工整、朴实、料色清莹。既是一幅绕有意趣的制瓷风俗画,又是一幅仅有的瓷绘制瓷过程的实物资料。底款有“江西景德镇陈新兴造”款。现藏景德镇陶瓷馆。
   明官窑残器
   永乐甜白瓷爵1982年出土于永乐前期地层。口径17.9X7.5厘米,高16.1厘米,属高足长桩无皎錾。
  史载朱元璋洪武初定,以白瓷爵作祭器。故此器为永乐沿袭洪武制度而生产,为奉先殿之祭器。永乐官窑白瓷爵造型系仿自上古铜器。有长柱、短柱之分,又有高足、矮足及有錾无錾之别。从明御厂故址的出土物来看,永乐后期尚有青花云龙纹瓷爵的生产,并以别致的青花宝相花作为其“底款”。
  永乐甜白小碗1983年出土于永乐前期地层。口径9.9厘米、足径4.1厘米。侈口敛腹,小圈足。足内满釉,内外壁均素面无纹。该碗制作极其规整,造型秀丽,永乐前后期均大量生产。
  后世仿制极多的永乐青花压手杯,造型与此小碗相似,但器壁、圈足均“蠢厚”,(明高谦《遵生八笺》语),故疑该碗即古文献所谓之永乐“压手杯”。
   永乐甜白梅瓶1983年出土于永乐前期地层。高33.9厘米。小口短颈厚唇,素面无纹,瓶内满釉。足微外撇,围足极规整,足内无釉。
  宋元梅瓶(实质上为盛酒器)有高瘦与矮胖两式,永乐甜白梅瓶仅见肥矮的一式。传世品中,日本安宅收藏的书有“内府”青花字者造型与此相近。而一大批被认为是永乐的没有年款的青花梅瓶,肩部都不如该器平而丰满,倒与宣德梅瓶相似,在年代上似应晚于此瓶。
   该瓶是已发现的唯一有相对年代可考的永乐官窑甜白梅瓶,它的出土,为日后对明初官窑器物进行标型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
  永乐白瓷浮雕莲瓣纹束腰三足座高19.3厘米。通体施甜白釉,器口作平底折腰盘,盘口饰缀珠一围,其外壁高浮雕仰莲三层。束腰,腰部台面绕以浮雕覆莲两圈,器座下部边口作凸线卷曲牙子纹,三足作云头式折而外。其口部的一圈缀珠尚有元瓷装饰的遗风,而器饰变形莲瓣达5层之多,则与永乐宫廷崇尚佛教有关。
   该器造型庄重、别致、构思精巧,是一件受石刻影响的陶瓷珍品。1984年出土于明御窑厂故址永乐地层。
  永乐甜白沿菱口碟口径19.8厘米、高2.7厘米。1983年出土于明御窑厂故址永乐前期地层。口作折沿菱花式,壁亦相应作棱状凹凸,当仿自金属器皿。圈足极浅,足边宽仅2毫米,足内无釉。
   传世品中该碟造型多以青花或釉里红装饰,一般认为属洪武官窑制品。1982-1984年,景德镇明御窑厂故址永乐地层出土的瓷片数以吨计,然而该盘仅此一例,故尤令人注目。
  永乐甜白釉折肩深腹大执壶高29.4厘米。素面无纹饰。喇叭口、浅圈足,折肩深腹,器型宏伟,容量大。制作精致,胎薄体轻。壶内及足内均满釉。
   据《明实录》等文献记载,永乐时,明成祖常于宫中大宴四夷使节及群臣,故饮料耗量很大,乃有此类大壶的制作。
  1983年,该壶与甜白烛台、扁壶及印有“永乐年制”四字篆款的甜白靶杯一道出土于永乐前期地层,不见传世品。
  永乐小甜白双耳扁壶永乐早期官窑制品,高30.1厘米。无足,仅壶底两棱边去釉露胎,素面无纹饰。当使用特制的支垫物烧成;永乐晚期的则有椭圆形圈足,壶面锥有阿拉伯花纹(与宣德官窑青花扁壶上的纹饰相似)。伊期兰教有朝拜圣地麦加的教规,朝圣者多携带这类扁壶作为水壶,原为金属制品。永乐官窑仿制该类器皿疑为“朝贡式贸易”之需。
   永乐甜白兽耳长瓶高78厘米,长颈深腹,足作三层台式,足内无釉。瓶两侧各饰一铺首式衔环兽头。
   其造型仿自元代,气势雄伟,是永乐瓷器中最高的一件。但元大都后英房遗址出土的这类瓶颈短身矮,不如此瓶修长秀美。
  20世纪80年代,明御厂故址中出土一块该类瓶瓶口之残片,其上以釉里红书“永乐肆年……公庙供养”字样。由此可知,该类瓶在明代初年是作为祭器而使用的。
   此瓶1982年出土于明御厂故址永乐前期地层,属海内珍品。
  永乐青花海水釉里红三鱼小杯口径8厘米、高7.2厘米、足径3.9厘米,1984年出土于永乐后期地层。杯内书青花梵文,外壁以青花绘海水,以釉里红绘三鱼,靶底端作浅圈足式,足内满釉。从断面看,杯靶中空,底端以瓷泥片封闭,这表明该靶杯亦仿自金银器。过去有的著作认为这类小靶杯的靶为实心,应予更正。
   口径8厘米的小号靶杯,明代首次出现于永乐官窑。
  永乐青花五龙纹玉壶春瓶1984年出土于永乐后期地层。高26.9厘米,撇口肥腹,颈细且长,腹下部锐收。圈足、足内满釉。胎薄体轻,造型庄重秀丽。瓶身绘五爪金龙五条,一大四小,腹下部绘海涛,足饰朵云一圈。
  经已发掘情况看,永乐青花五爪龙纹器仅发现于永乐后期地层,除玉壶春瓶外,器型尚有爵、锅式碗、小盘等,这表明至永乐后期青花器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赏赐及朝贡式贸易的需要而生产,它已成为永乐帝的日常用器。
  永乐青花龙纹锥刻海水锅式碗1984年出土于永乐晚期地层。口径20.5厘米。碗心绘变形莲,内壁绘六困龙,外壁锥刻海涛并以青花绘五爪云龙及海上仙山,外口沿饰朵云一圈,碗足内绘青花五爪龙一条。足内底是视线不到的地方,此处绘龙显然不是为了装饰,而只能是使用者的标志。永乐官窑在足内绘龙纹作特殊标志,开启了宣德以后的瓷器在圈足内书写年款,贴印商标的先河。
   该碗未见有传世器,应属海内孤品。
  永乐青花梵文大杓1984年出土于永乐后期地层。长33.5厘米、宽9.4厘米。此杓型制特大,杓瓢书梵文五圈,杓柄梵文则横向排列,杓背绘散点式摘枝宝相朵花。杓内外满釉,惟杓缘去釉露胎,系覆放在特制的支垫物上烧成。清代嘉庆以后始流行以瓷制杓,早期瓷杓极少,而官窑瓷杓则更为罕见。
  永乐青花云凤纹靶杯1984年出土于永乐后期地层若高11.6厘米、口径14厘米。外壁绘青花凤凰折带式祥云纹及变形莲瓣一圈,靶绘缠枝宝相花,杯心绘祥云,靶足与杯口饰卷草一圈。其纹饰之规整,线条之流畅,青花色料之深翠,为同期遗物所罕见。
   该靶杯内壁亦印有同样的云凤纹,但对光映照,印花纹饰与杯外的青花并不重合。杯腹较饱满,造型上更接近元代同类器物。
   据《明史》等有关文献记载,这类绘有凤纹的器物,应为皇后或太后的用品。
  永乐鲜红地白云龙梨形小壶1984年出土于永乐后期地层。通高12.6厘米、壶身高9.9厘米。壶身饰白云龙两条,足与流饰卷草,腹下部与盖面饰变形莲瓣一圈,盖顶作花蕾形。
  该器以高温鲜红釉为地,剔釉露胎处填以甜白釉,集“鲜红”、“甜白”于一身,色泽鲜艳醒目,装饰效果极强,是明初官窑中不可多得的佳品。
  永乐鲜红地白云龙锅式大碗1983年出土于永乐后期地层。口径25.8厘米。碗内及圈足内施白釉,外施鲜红釉,剔釉露胎处以甜白釉填绘火珠云龙、变形莲瓣、卷草,经高温烧成后,红白相映,纹饰鲜艳夺目。
   该碗属海内孤品,亦是明初官窑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永乐鲜红釉侈口大碗口径20.7厘米。该碗壁薄体轻,制作精致,器型极其规整,足内施白釉,圈足边沿露胎处洁白致密。其碗内外之红釉呈淡红晕开状,红晕中有班驳之朱红小点,与康熙官窑名品“豇豆红”近似。康熙窑首创此釉当受此窑变启示,而永乐窑却因选瓷极严,该碗因“呈色不正”而被抛弃。
  永乐矾红地绿龙锥花小盘1984年出土于明御窑厂故址永乐后期地层。口径14.8厘米,内壁印云龙纹,盘心锥祥云三朵,圈足、足内及盘内外均满釉。外壁锥刻云龙纹,云、龙均盖涂铅绿彩料,余地则饰矾红,再经低温焙烧而成。
   低温红绿彩瓷器虽见于北方的金代窑场,但明初官窑低温红绿彩瓷却属首次发现。
  永乐锥花黄地绿龙纹梨形小壶1983年出土于永乐后期地层。通高12.4厘米、壶身高9.9厘米,该壶器型,大小与永乐宫窑釉里红小壶一致,纹样亦相同,但采用锥花及低温黄绿釉装饰,即在已经高温焙烧的涩瓷胎上按锥花纹样分别填以低温黄、绿铅釉,再经80℃左右的温度烤烧而成。
  低温铅绿、铅黄釉虽始于汉代,但瓷胎低温釉彩,则是永乐宫窑对唐三彩的继承和发展,从现今传世与出土的瓷器来看,它是明初官窑最早的低温釉彩瓷。
  永乐甜白素面双环珠顶盖皿1982年出土于永乐后期地层。通高19.4厘米、盖径28.2厘米。直壁圆底,底内无釉。盖与皿作子母口,器口两侧各有两个小系,中贯以瓷质活提环;盖作三层台式,大宝珠顶。胎薄体轻、容量大,制作极为精致,为稀世罕见之物。
  永乐甜白三壶连通器高31.2厘米。该器皿造型奇特,口作不状,杯底有花形筛孔,通过颈部的内管及其下的三扁管与下部的三个带圈足的球状皿相连通。颈部之外管以镂空花纹为饰,器身饰凸起的弦纹七道,其间锥刻阿拉伯錾金纹样。
   从断面观察,除三个球状皿的下半截为轮制旋削成型外,其余部分均采用模印分段粘接而成(其转折接合处作子母口)。该残器1983年出土于明御厂故址永乐后期地层,属海内孤品。
  宣德官窑斗彩鸳鸯池纹盘口径21.5厘米、足径13.3厘米、高4.4厘米。该盘侈口弧壁,圈足微敛,盘心微凹,内口沿有青料书写的藏文吉祥经语一周。盘心以没骨画法绘红莲绿荷三组,并有芦苇红廖、慈菇、浮萍之类穿插其间。鸳鸯以青花勾勒,再以黄紫诸色合绘而成。雌鸟在下,展翅伸颈作寻食状,雄鸟回首依恋翱翔于上。外壁绘莲荷四组并饰以红蓼、慈菇、鸳鸯两对穿插于莲束之间。底部有青花双圈六字楷书款。
  宣德釉里红缠枝花冲耳三足炉高38.3厘米、口径29.2厘米。直口束颈鼓腹,足与腹部以釉里红绘缠枝花,颈饰卷草,炉口及耳绘灵芝,炉内壁及器底无釉。
   该炉器壁厚重,造型宏伟,无款。1984年出土于明御厂故址前院宣德文化层,故暂定为宣德器。
  宣德鲜红釉海水云龙纹梅瓶通高38.8厘米。唇口束颈、丰肩圈足。瓶身绕刻火球五爪云龙一条,下为海涛仙山纹,钟形盖、盖面锥刻变形莲瓣一圈。盖内有一管状物,以管住瓶口,固定瓶盖。
   该瓶比永乐宫窑甜白梅瓶稍矮,肩亦不如永乐的平,故显得肥而短。
   此瓶足内满釉,并有青花宣德楷书六字款。有宣德款的梅瓶传世极少,过去仅见青花一种,红釉梅瓶尚属首次发现。
  宣德釉里红海兽纹锥花莲子碗口径11.9厘米、足径4.2厘米。碗作直口敛腹小足莲子式,故称为“莲子碗”。足内满釉,碗心书青花楷书宣德六字三行双圈款。碗外壁满锥海涛纹,其间以釉里红绘飞鱼、飞象等海中灵异共九种。
  1982年以来明御厂故址中出土的数吨宣德残器中,釉里红仅数件而已。传世品中书有宣德官款的釉里红器亦仅见一例。
  宣德青花僧帽壶高23.4厘米。该器比永乐甜白僧帽壶(高19.3厘米)稍大,颈绘穿花龙,腹上部饰云肩纹,腹中部绕以藏文吉祥经语,下部与足外壁绘莲瓣、卷草,边口饰缠枝灵芝。珠顶盖,盖之前端作鸭舌状,与壶口相合,盖面绘莲托八宝。足内书四宇双圈楷书款,是汉化了的极为富丽的藏式器,又是研究宣德时宫延宗教信仰的极为宝贵的实物资料。
  宣德青花七棱折沿花口钵口径24.7厘米、高12.4厘米。钵作七棱折沿花口式,钣腹撇足,足内下凹作卧足式,并有青花宣德六字楷书单行竖款,款无边框。外壁及足壁均按七棱分作七格,分别饰以草花及折枝花,其内外边口除以朵花装饰外,还以青料涂饰口缘。其造型与装饰均有中东地区之风格。
   宣德洒蓝龙纹钵口径27厘米。弧壁环足,足底无釉,钵内满釉,并有六字双行款,外壁施洒蓝釉,釉下锥刻五爪云龙纹。
   低温铅釉中黄、绿较为常见,洒蓝极为稀少,故属名贵窑器。
  宣德仿汝敛口小底盘口径11.3厘米。敛口、平足、白砂底,口沿饰凸起的线边一道。通体施淡青釉,釉色绿中微微泛蓝,并有细小纹片,与宋汝窑青釉相近,但不如汝釉柔和。从其足部有积釉现象来看,似为烧成温度偏高所致。
   该器无款,1984年出土于宣德地层,故定为宣德器。
   第二节国内馆藏
   馆藏元瓷
  青白釉观音像南宋景德镇制品,高25.6厘米。坐像,脸庞清秀。披巾及部分璎珞施青白釉,余皆涩胎。以红、蓝、金等色绘彩,虽彩绘多剥落,然痕迹尚存。底座有墨迹题记,其中“大宋淳祜十一年辛亥(1251)”数字清晰可辨,对研究南宋景德镇的制瓷工艺具有重要价值。藏上海博物馆。青花塔式盖瓶元代景德镇制品。通高42.2厘米。肩部贴塑狮首、象首各一对,间以四朵云肩纹,腹部缠枝牡丹四朵,胫部饰仰莲八瓣。盖面绘荷叶叶脉纹,盖钮作七级塔式。青花色灰,且泛出铁红色。施青白釉,满布细碎开片。1975年江西省九江元延祜己未六年(1319)墓出土,是早于至正型的有纪年断代根据的元青花器。藏江西省九江市博物馆。
   元青花塔式盖瓶
   元青花莲瓣形盘
   元青花釉里红
   四灵塔式盖罐
   元青花釉里红盖罐
  青花蕉石瓜果纹菱口盘元代景德镇窑。高7厘米、口径45厘米、足径25厘米。从口沿至盘心作三层图案装饰:盘口印缠枝菊,用青料涂地,衬以凸起的白菊花;盘内印缠枝牡丹,先以钴料勾出轮廓线,再在白地上绘细纹水波;盘心画芭蕉葡萄、竹石瓜果等。青花浓艳,蓝白分明。在一件器上同时采用蓝地白花、白地蓝花及青花细纹地白花等多种表现方法,是元青花的特色。盘沿及内壁的印花工艺,又与枢府器有直接继承关系,应为较早期产品。此类大盘专销西亚伊斯兰地区,伊朗和土耳其有较多收藏,而国内极少见。藏上海博物馆。
  青花釉里红四灵塔式盖罐元代景德镇窑。通高22.5厘米。罐身堆塑双耳,一为青龙,一为白虎,腹部堆贴朱雀、玄武,腹下近底处饰变形莲瓣一周。盖作塔式钮,塔龛内置一佛像,塔下六方形须弥座,塔基四周盖面饰灵芝、拍板等杂宝。通体施青白釉,用青花料和釉里红彩绘。颈及肩部书“大元至元(1338)戊寅六月壬寅吉置”“刘大使宅凌氏用”款。是一件有确切纪年的青花釉里红器,为研究元代景德镇制瓷工艺,提供了实物例证。藏江西省博物馆。
  青花莲瓣形盘元代景德镇窑。高4.7厘米、口径29厘米。盘作八莲瓣式,俯视如盛开莲花。瓣内饰云朵、八宝,盘心绘莲池纹。青花浓艳,釉色青白,圈足小而厚、内无釉,具有枢府器制作风格。为元青花中独一无二的器型。藏上海博物馆。青白釉广寒宫枕元代景德镇窑。高13.3-15.2厘米、横32厘米。枕面为海棠曲线花瓣形,其上刻划锦纹。枕体塑成广寒宫殿式样,四周满饰串珠纹,并围以护殿栏杆。大殿内嫦娥居中,前有玉兔捣药及侍女等形象。釉色青白。1973年山西省大同市郊出土,藏大同市博物馆。
  青花釉里红盖罐元代景德镇窑。通高42.3厘米、口径15.2厘米、足径18.5厘米。形体饱满,制作精工。盖顶塑蹲狮为钮。器腹四面以串珠纹作菱形开光立体纹饰,内镂雕四季花卉。山石、花朵着红色,叶染蓝色,红、蓝相映生辉。釉白中闪青。1964年河北保定出土一对。该件藏北京故宫博物馆。
  青花缠枝牡丹纹兽耳盖罐元景德镇窑。1973年安徽蚌埠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汤和墓出土。通高47.5厘米、口径15.6厘米。侈口、直颈、斜肩、鼓腹、圈足。肩部有对称的兽面耳,盖钮宝珠状。通体绘青花。盖为莲瓣纹与钱纹,颈部浪涛纹,肩部变形莲瓣杂宝纹与缠枝莲纹,腹部缠枝牡丹纹,胫部卷枝纹与变形莲瓣纹。布局紧凑,纹饰满密,青花色泽浓艳。藏蚌埠市博物馆。
  釉里红地白龙纹盖罐元景德镇窑。江苏吴县出土。高38.2厘米、口径12.3厘米。丰肩、鼓腹、腹以下渐内收,盖微鼓,钮呈宝珠状。器身刻划纹饰三组,肩部卷枝纹罩以釉里红,胫部变形莲瓣纹,腹部主题纹饰以釉里红作地,衬托出白色云龙纹。釉里红色调浓艳深沉。主要纹饰不以色料描绘,而以填罩手法处理,制作工艺独具特色,为元代釉里红器中别具风格的作品。藏苏州市吴县文管会。
  蓝釉白龙纹瓶元代景德镇窑。高43.8厘米。元代梅瓶式样,小口、短颈、丰肩,腹下部收敛,胫微撇。通体高温蓝釉,盘绕白龙一条,蓝白相映,鲜明夺目。这类蓝地白彩疑属陶瓷制作中特殊的镶嵌工艺,元代传世品甚少,仅见梅瓶及折沿、平底浅盘和等少数几种。藏江苏省扬州博物馆。青花人物故事图梅瓶元末景德镇窑。1950年出土于江苏江宁将军山明沐英墓。高44.1厘米,小口圆唇,丰肩,器腹秀长,浅足滑底。白胎,通体青花纹样五层,第一层绘仰莲瓣杂宝纹,第二层为缠枝花卉纹,第三层主题纹样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第四层饰一周卷草纹,第五层为仰莲瓣纹。主题画面中的萧何催马扬鞭,韩信已至江边,附近有渔翁驾小舟,故事情节扣人心弦,人物形象生动逼真。藏南京市博物馆。
  蓝釉金彩叵元代景德镇窑。高4.8厘米、口径13.9厘米。仿青铜器造型。圆形、浅腹,边沿设槽状流,流下一系,平底。宝石蓝釉深沉、润厚。口及外底无釉。器内以金彩描绘折枝花叶,腹部绘流云五朵。1964年河北省保定市出土,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元青花人物故事图梅瓶
  青花云龙纹兽耳盖罐元代景德镇窑。通体饰云龙、变体莲瓣、卷草、缠枝牡丹、缠枝菊、杂宝、钱纹、弦纹和回纹等。砂底素胎,釉质光润闪青,青料苍翠浓艳,浓处有黑斑。1980年江西高安县出土,藏高安县博物馆。
  青花云龙纹荷叶盖罐元代景德镇窑。罐身主题绘双龙戏珠,间以云纹,其余为缠枝牡丹、莲瓣、球纹。釉面光润,青料发色青翠,略有晕散。1980年江西高安县出土,藏高安县博物馆。
  青花云龙纹带盖梅瓶元代景德镇窑。主题绘双云龙纹,其余为凤穿牡丹、变体莲瓣纹。胎体坚实,釉质晶莹,青料浓艳、青翠,料浓处有深色铁锈斑。1980年江西高安县出土,藏高安县博物馆。
  青花缠枝牡丹纹带盖梅瓶元代景德镇窑。主题饰缠枝牡丹,通配以卷草、仰复莲、格锦、灵芝、弦纹、云肩等纹饰;云肩内填水浪,衬以荷花、荷叶。全器饰纹多达九层,层次分明,主题突出。1980年江西高安县出土,藏高安县博物馆。
  青花蕉叶纹觚元代景德镇窑。自颈部至下腹部饰蕉叶、西蕃莲、变体莲纹及如意状卷叶图案,胎白质坚,白釉闪青,肥厚莹润。青花色泽青翠浓艳,造形古朴,构图严谨。1980年江西高安县出土,藏高安县博物馆。
  釉里红开光花鸟纹罐元代景德镇窑。器腹主体纹饰为四组菱花形开光,分别填以鹤穿菊或孔雀牡丹纹,构图严谨笔触酣畅有力,肩部绘变体莲瓣纹和双勾钱纹,青白釉略闪灰,釉里红呈色艳丽,亦较稳定,为元釉里红瓷中之上品。1980年江西高安县出土,藏高安县博物馆。
  釉里红彩斑高足转杯元代景德镇窑。高圈足呈竹节状,外壁下腹堆塑一螭匍匐其上,器有模印折枝梅、缠枝菊和回纹,口沿内外分别饰釉里红粗带纹,外壁及底心洒有釉里红彩斑。青白釉釉色泛青、温润光泽,釉里红呈暗红色。杯底与圈足结合处为“公母榫”,可以自由旋转,设计奇巧别致,装饰豪放自然,堪称精美。1980年江西高安县出土,藏高安县博物馆。
  釉里红折枝菊纹高足转杯元代景德镇窑。高圈足呈竹节状装饰,绘釉里红减笔折枝菊枝,以菊瓣点缀其间。杯底与圈足结合处为活动“公母榫”,能左右旋转。制作精巧轻盈,纹饰疏朗洒脱,釉质温润光泽。1980年江西高安县出土,藏高安县博物馆。
  釉呈红芦雁纹匝元代景德镇窑。釉汁明润,瓷质细腻。流口下及相对的腹部饰有艳丽的红色彩斑,内壁环以宽带纹,内刻水波纹,底心绘飞雁衔芦纹。并巧妙地利用釉里红在高温下呈色的变化,先绘后刻,烧制后,图案地纹呈灰红色,轮廓刻线呈艳红色,使画面更为活泼生动,装饰技法别出心裁,达到了预期的精美效果。1980年江西高安县出土,藏高安县博物馆。
  卵白釉贴金行龙纹玉壶春瓶元代景德镇窑。以金箔刻行龙纹贴于腹部釉面,富丽堂皇。通体施卵釉,略闪青,光泽明润。胎薄,质坚,细腻半透明。颈、腹部各有一道较明显接痕。除金饰在出土时有较大脱落外,全器完好。1990年江西高安县出土,藏高安县博物馆。
  卵白釉印花五爪龙纹高足杯元代景德镇窑。通体施卵白釉,釉色纯白,失透。内壁印两条五爪行龙首尾相接,间以火焰、朵云。杯底饰双钩变体莲瓣,内填杂宝,圈足内素胎处有墨书“中和”两字。瓷质精良,胎薄处仅1.5毫米,从器外逆光观察,内壁印花图案清晰可辨。1980年江西高安县出土,藏高安县博物馆。
  卵白釉印花折腰碗元代景德镇窑。施卵白釉,釉质温润光洁,器底及足端露胎,胎质洁白坚致,上薄下厚,器底模印缠枝菊,内壁为一圈菊瓣纹,器外壁饰凸弦纹一道。1980年江西高安县出土,藏高安县博物馆。
  青花釉印花荔枝纹高足杯元代景德镇窑。模制器,外施青白釉。立体纹饰为菱花形四框,框内印折枝荔枝,框外重叠莲瓣、蕉叶、如意、卷草、回纹。胎薄,质细腻,有半透明感。1980年江西高安县出土,藏高安县博物馆。
   馆藏明瓷
  青花云龙纹春寿瓶明洪武景德镇窑,高37厘米、口径6.2厘米、底径16.1厘米、腹径20.4厘米。敞口、短颈、丰肩、腹收敛,下部外撇,内圈足,附盖。器身绘青花云龙纹,龙口衔火球,五爪伸展,腾越于云海之间,云纹呈独脚蘑菇形,具有元代绘画遗风。肩部篆书“春寿”二字,笔力雄健遵劲,为洪武瓷器中惟一书写规整之篆款。“春寿”是吉祥语,同类型的“春寿”款瓶传世仅见四件,二件存国内,二件分别流散日本、英国。
  釉里红云龙纹环耳瓶明洪武景德镇窑,高45.5厘米、口径10.9厘米、底径14.3厘米。盘口、长颈、削肩、长圆腹、高圈足。瓶两侧附双耳,双耳系模印合范粘结而成,作虎首衔环状,虎额以铜红书楷体“王”字。耳下垂双环,与肩、腹粘连。通体以釉里红作画,颈部饰蕉叶纹与缠枝莲,腹部主题纹样为云龙纹,龙气势威猛,是明初景德镇官窑器中的精品,藏上海博物馆。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有相同的器型,惟其纹饰中的龙首朝向相反,似可与此件成对。
  白釉暗花双龙碗明永乐景德镇窑。高8.1厘米,口径18.1厘米,足径7.7厘米,上海博物馆藏品。此碗内壁印双龙云彩纹,碗心划朵云纹,外壁腹下划莲瓣纹,是珍贵的永乐甜白器。
  青花折枝花果纹瓶又称玉壶春瓶,明永乐景德镇窑。高30.5厘米、口径7.8厘米、腹径18.65厘米、足径10.8厘米,重1448克。造型一改元代玉壶春浑厚且秀长的风格,显得轻盈而稳定。全器纹饰五组,腹部上下分饰三折枝花朵与瓜果。胎色洁白细腻,青花浓艳有疵,底釉呈水波状,足内聚釉处显水绿色,其间偶有焦黄斑,是典型的永乐器,藏上海博物馆。
   明永乐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
   明洪武青花云龙纹春寿瓶
   明永乐青花折枝花果纹瓶
  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明永乐景德镇窑,高5.4厘米、口径9.1厘米、足径3.9厘米。侈口、折腰、沙足滑底。杯内心画双狮滚球,中心有“永乐年制”四字篆款。杯外口沿处饰梅花点纹和弦纹,器身绘缠枝莲,圈足外侧饰卷草纹。器物胎骨厚重细腻,球心青花泽略深,花心者稍淡。据文献记载,压手杯在万历时已传世绝少,此件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青花花卉扁壶明永乐景德镇窑。高27.3厘米,口径3.4厘米,腹围59.5厘米,台湾故宫博物馆藏品。此扁壶周身绘缠枝花卉,壶心绘海涛纹,青花发色自然晕散,所绘纹饰纤细深动,自然优雅。
  青花枇杷绶带纹盘明宣德景德镇窑。高9.8厘米、口径34.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此盘内心画枇杷一枝,绶带鸟作回头啄果状,简洁生动,宛如一幅宋人图画。盘的造型是元末明初的流行式样,器形虽大,但极规整。
  青花狮球罐明宣德景德镇窑。高18.2厘米、口径16.5厘米、腹径23.2厘米、足径13.8厘米,上海博物馆藏品。以狮子作为青花瓷器画面的图案主题,在保定出土的元代青花八棱玉壶春瓶上即已出现,明代宣德时期则更为普遍。宣德青花较多有黑疵,此罐青色匀净,黑疵较少,足内有青花双圈“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
  青花抹红海兽鱼涛高足杯高9厘米、口径9.95厘米、足径4.5厘米,上海博物馆藏品。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结合是明代彩瓷的主流。它是在以高温烧成的青花器上用色料描绘图案,然后以低温烘烤而成。此杯实足,砂底。釉下以青花海水作为地色,釉上以氧化铁色料绘画海兽。波涛汹涌,怪兽奔驰,构图十分新颖。杯心有青花双圈“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
  釉里红三里鱼纹高足杯明宣德景德镇窑。高8.8厘米、口径9.9厘米、底径4.5厘米。敞口、高足、平砂底。杯外饰釉里红鳜鱼三尾,杯内心有青花“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胎质细腻滋润,釉色晶莹透亮,釉里红浓重深艳。明高濂《遵生八笺》记载:“宣德年造红鱼靶杯,以西红宝石为末,图画鱼形,白骨内烧出凸起莹光,鲜红夺目”者即属此,藏上海博物馆。
   明宣德釉里红三鱼纹高足杯
   青花花卉纹碗高6.8厘米、口径15.4厘米、足径5.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
  据文献记载,成化时期由于外来青料俱已用罄,改用国内所产的平等青,因此青的色调较永乐、宣德为淡,成为一种淡描的青花,但比之宣德远为清亮,此碗所画花卉草虫叠石,清新俊雅,是成化时期的独特风格。
  青花海水龙纹扁瓶明宣德景德镇窑。高45.8厘米、口径8.1厘米、足径14.8厘米。小口、长颈、扁圆腹。器物选料、制样、绘画无一不精。颈部饰白地青花卷枝花和缠枝莲纹,腹部主题纹样为青花留白海水龙纹。海水龙的处理手法是在成型的坯胎上先刻出龙纹,然后在龙纹以外的部位用青花绘画海水,留出浪涛和白龙,再罩透明釉,蓝白相映,别有情趣。这种利用地色变化的装饰手法始自元代,至明宣德朝更趋精美,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明宣德青花龙纹僧帽壶
   明宣德青花海水龙纹扁瓶
  斗彩海水龙纹“天”字罐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高13.6厘米,口径8.8厘米。成化斗彩名重于世,该罐短颈,圆肩,腹略收,广底。以釉下青花作龙爪、须、海涛的片断纹饰,釉上拚斗红、黄、绿三色。底部书青花楷书无围栏“天”字款。整件器物构图舒展,画意生动,彩色鲜艳。
  青花龙纹僧帽壶明宣德景德镇窑。高22.2厘米、口径13.5厘米、足径8.9厘米。口似僧帽形,附流,扁鬃上加饰一如意形块,长颈硕腹,圈足。口缘内饰二条行龙,口缘外及鬃饰缠枝灵芝,颈部绘缠枝莲龙纹,肩腹部为如意云头折枝莲纹,腹部书藏文一周,胫部为仰莲瓣纹,花纹布局疏密得体,青花色泽凝重鲜丽,器形俊美隽秀,釉色肥厚莹润,是明代青花瓷中的精品,藏台湾省故宫博物院。
  斗彩蔓草纹瓶高18.1厘米、口径4.2厘米、足径8.5厘米,上海博物馆藏品。此瓶是在已成的瓷坯上用氧钴淡描蔓草纹轮廓,施釉后以高温烧造,然后用绿彩填色,再在烘炉中以低温烘烤而成。蔓草迂回盘曲,色调清雅明朗。这种成化填彩,是明代斗彩中具有独特风格的品种。
   明宣德青花五彩莲池鸳鸯图碗
  青花五彩莲池鸳鸯图碗明宣德景德镇窑。口径16.4厘米。敞口、圆腹、圈足。口沿内外分别饰青花藏文和青花云龙纹,圈足外绘青花海水波涛纹和弦纹,腹部主题纹样为五彩莲池鸳鸯。鸳鸯相随而行,形象逼真,意态自然,配上五彩斑驳的釉上红、绿、黄等色彩,显得生气盎然,美妙动人。胎质洁白、釉色莹润,底书青花“大明宣德年制”二行六字楷书款,是已知传世最早的五彩器,藏西藏萨迦寺。
  青花蓝查体梵文罐明宣德景德镇窑。通高28.7厘米、口径19.7厘米、足径24.7厘米。直口、丰肩,胫部微内收,平底、附盖,口上沿的平面凹下有浅槽,肩部突出长方形板手八个,造型奇特,为历代瓷罐所仅有。器身纹样五组,主题为蓝查体梵文一周,系密宗佛像种子字,肩腹部与胫部各书梵文八字,上部字间绘莲花托八吉祥纹,盖面亦书蓝查文字,其间用云纹相隔,盖沿饰海涛纹。器物制作精湛,釉色青白莹润,青花色泽浓艳明快。罐内底心横写“大德吉祥场”篆字,是传世珍稀的佛家用瓷,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明宣德青花蓝查体梵文罐
   明宣德青地白龙纹尊
   明青花藏文杯
  青地白龙纹尊明宣德景德镇窑。高14厘米、口径16厘米、足径11.9厘米。敞口、圆腹、圈足外侈,造型仿古铜尊器,腹刻划龙纹,通体青地呈宝石蓝色,留出白色龙纹,青白相映,给人以特殊的艺术感受。青地留白的工艺技术难度较大,为国内传世罕见之品,藏上海博物馆。
  青花藏文杯高3.6厘米、口径6.9厘米、足径3.5厘米,香港天民楼藏。杯侈口、窄唇、深壁、矮圈足。外壁书藏文二层,口足饰双边线。器心书藏字,周饰双圈,内壁无纹饰。胎薄,釉呈乳白色,青花淡雅,釉内气泡细小呈雾状。底有“大明成化年制”二行六字楷书款,外加双方框。
  斗彩鸡缸杯高3.8厘米、口径8.3厘米、足径3.8厘米,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品。成化斗彩鸡纹杯,大口硕腹形似水缸,器外表绘鸡纹饰,俗称“鸡缸杯”。制作精巧,线条流畅柔和,胎质细腻,轻薄透明,色彩丰富艳丽,为成化斗彩中的极品,清初高士奇专为鸡缸杯作歌注说:“成窑酒杯,各式不一,皆描画精工,点色深浅,莹洁而质坚,鸡缸上画牡丹,下画子母鸡,跃跃欲动。”朱琰《陶说》载:“成窑以五彩为最,酒杯以鸡缸为最。神宗时,尚食御前,成杯一双,值十万,当时已贵重如此。”可见成化斗彩鸡缸杯的珍贵。
  仿哥碗明成化景德镇窑。高4.6厘米、口径11.5厘米、足径3.55厘米。敞口、斜直壁、圈足,仿宋笠式碗。内外开金丝铁线纹片,纹片规整,施淡青釉,釉质肥润,平整光亮。口沿和圈足处饰酱黄釉,以摹仿传世哥窑紫口铁足的效果,底有“大明成化年制”青花双圈楷书款。藏上海博物馆。
  青花飞龙碗高9厘米、口径17厘米、足径7.4厘米,上海博物馆藏品。这是一件比较典型的成化器,青花发色特别淡雅,已完全没有宣德器那种黑疵的存在,具有更为清高的感觉。此碗内绘青花宝相花,外壁作四龙追逐图,底有青花双栏“大明成化年制”楷书款。
  白地刻填酱釉花果盘高5.1厘米、口径25.1厘米、足径16厘米。上海博物馆藏品。明代彩瓷的装饰手法极为多样化。此盘在刻出的花纹上填以酱色与白釉相映,色彩对比新颖。这种方法在传世的宣德器上能看到,但弘治的制作更趋精进。此器是内青花双圈“大明弘治年制”楷书款。
  青花孔雀凤牡纹碗口径14.7厘米、足径6.3厘米、高7.4厘米。此碗撇口、圈足,外壁青花绘2只珍禽和牡丹、坡石、小草等。足内青花方框内书“壬子年造”四字款。为明代弘治三年产品。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素三彩海纹洗明正德景德镇窑。高10.7厘米、口径23.7厘米。其制作工艺为先在瓷坯上刻划海蟾纹,待坯体干燥后,高温烧成素瓷,然后以黄彩为蟾,绿彩为水,白彩为浪花,紫彩为足,再在低温炉里烘烧而成。洗边缘刻“正德年制”楷书款,是罕见的珍品,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孔雀绿鱼藻纹盘高3.7厘米、口径17.7厘米、足径10.4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孔雀绿是正德时期独创的一种釉色,它突破了宋代所烧制的那种深暗的青绿,而烧成似孔雀羽毛的翠绿色调。此盘分二次烧成,先在高温下烧成鱼藻纹青花斑,然后挂一层孔雀绿釉在低温中烧成。鱼藻青花与绿釉相重叠,鱼藻纹变成黑色,更属别具一格。
  青花红绿彩云龙纹碗高9.7厘米、口径16,4厘米、足径6.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正德时期的青花发色变为灰暗,微微带黑。此碗在青花瓷器上加红绿彩色。比之成化瓷器上的加彩别创一种新的格调。
   素三彩海蟾纹洗 “素三彩”是指用黄、绿、紫等素色所烧制的瓷器,是正德时期创烧的极为优秀品种。这件洗的外部划刻海蟾,以黄彩为蟾,绿彩为水,白彩为浪花,紫彩为足,口缘有四字边款“正德年制”,边款饰黄彩,在传世正德三彩瓷器中比较少见。洗高10.8厘米、口径23.7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
  黄地绿彩刻双龙戏珠纹渣斗高10.7厘米、口径14.9厘米、足径8.9厘米,香港天民楼藏。器侈口,外表呈喇叭形,短颈、硕腹、平底,矮圈足微外撇。器外颈、腹各锥刻双龙戏珠纹,底边饰莲瓣纹一周,足刻浅线一道。外面敷娇鸠黄釉,花纹加填绿彩。器内纯白,无纹饰。底青花书“正德年制”二行四字楷书款,外加双圆圈。
  青花松竹梅三羊碗高10.3厘米、口径16厘米、足径5.5厘米,上海博物馆藏品。中国古代惯用谐音来取吉祥之意。羊的音和吉祥的祥的相同,而三羊也可谐音为三阳。而松、竹、梅则是岁寒三友的象征。此碗内心绘麒麟,底有青花双圈“大明嘉靖年制”楷书款。
  五彩鱼藻纹大罐高33.9厘米、口径19.6厘米,藏上海博物馆。五彩鱼藻纹图在嘉靖朝常见,尤以大罐为多。此罐矾红画鲤鱼,肩部饰复莲,下腹绘蕉叶,为典型的嘉靖五彩器。
   明青花松竹梅三羊碗
  青花婴戏纹罐通高45厘米、口径24厘米、腹径40厘米、足径25.6厘米,香港天民楼藏瓷。罐直口、外凸、窄唇,短颈丰肩。敛腹、平底、矮圈足。圆盖顶微拱,盖纽作圆顶状,绘套环纹,盖面绘变形莲瓣纹,盖边饰折枝果实花卉,间以朵云。器肩绘开光果花卉及锦地吉祥纹饰。器身绘松树芭蕉山石栏杆,在上方的云彩与下方的草地之间,形成一优美的庭园,其间有十六名不同年龄、衣饰的儿童在花木丛中嬉戏,或扮授读育书,或骑马奔驰,或斗蟋蟀,或玩拉车、画面极为生动。器身下端绘双体莲瓣纹。在全器各部分间均以两道青线加以分隔。全器胎体厚重,造型稳重,白釉微泛青色。画面构图谨严,纹饰繁密清晰,绘画先以工细的笔法勾勒,再饱蘸浓重的颜色填染,蓝中泛紫的“回青”,更使画面鲜艳夺目。底于花双圈书“大明嘉靖年制”二行六字楷书款。
  黄釉红彩缠枝莲纹葫芦瓶明嘉靖景德镇窑。高45.1厘米、口径5.11厘米、足径13.4厘米。瓶体呈葫芦形。其制作工艺是先在成型的坯体上刻缠枝花卉纹,然后以高温烧成瓷胎,浇上黄釉,在900℃左右的窑炉里烧成黄釉器,再用铁红料填花纹以外的地色,第三次以低温烘烧而成。器型高大,形制规整,足以代表当时高超的制瓷水平,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酱釉描金孔雀牡丹纹执壶明嘉靖景德镇窑。通高30厘米、口径5.9厘米、足径8.8厘米,1959年出土于陕西耀县寺沟。嗽叭口、直唇、细长圆颈、扁腹、圈足。盖有子口,顶部隆起附一蹲坐小兽钮,颈与腹间安有对称的细长流和扁把。壶外壁通体施酱釉,贴金彩纹样。腹部桃形开光内贴孑L雀牡丹纹,开光外贴折枝牡丹、蕉叶等纹样,贴金花纹上均用锐器划出细部。花纹纤细繁缛,造型规整挺秀,工艺精致细密,色彩华贵富丽。圈足内和壶内壁施青白釉,底书青花“富贵佳器”铭,藏陕西省铜川耀州窑博物馆。
  青花缠枝大碗明嘉靖景德镇窑,1963年韩槐准先生捐献。口径29厘米、足径13厘米、高15厘米。撇口、深腹、弧壁、圈足。里心青花双圈内绘麒麟纹,内壁绘缠枝花,里口下一圈芝花纹边饰,外口下绘莲花纹,腹绘缠枝花叶纹,足上绘莲瓣纹一周,底足内青花长方框内书“富贵佳器”四字款。整个大碗花纹满密,层次分明,青花色泽深沉,略闪紫黑色,为嘉靖回青青料所绘。藏故宫博物院。
  青花团龙纹提梁壶壶通高30.5厘米、口径10.5厘米、足径15.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隆庆一朝历时仅六年,传世瓷器较少,所见仅青花及五彩两类。青花除盘、碗外,尚有银锭、长方委角及方胜等各式盖盒。此壶的制作不用传统的壶柄,而制成提梁式样,壶上青花与嘉靖时期的色调约略相同,比较浓艳。青花花卉海马军持明万历景德镇窑,1963年韩槐准捐献。高24.5厘米、口径2.9厘米、足径6.2厘米。洗口、直颈、圆腹,乳突状肥流,平底、圈足。腹及流均凸起六棱,镶银口,附银盖。颈部绘串枝花蝶,肩部绘齿状卷叶纹,腹出六棱将纹饰隔为六组,绘三组海马,三组花卉纹。海马奔腾于浪花之上,花卉有荷莲、牡丹、芙蓉。流上绘串枝花。整个军持造型优美,图案生动,青花泽蓝中泛灰。藏故宫博物院。
  青花鹭莲纹盘口径20.1厘米、足径12厘米、高4.8厘米。此盘敞口,里外布满青花纹饰,里外壁各绘折枝果纹,中心绘鹭鸶与莲花,足内青花单圈内篆书“万历年造”及青花方框内篆书“德化长春”八字款识。
  这件民窑青花瓷器,胎质细腻,釉面洁白莹润光亮,青花色调艳丽,从质感上与官窑产品相比已难以区别,是民窑中的精品。但从器物的纹饰、款识上与官窑产品相比,具有鲜明区别。
  五彩镂空去风纹瓶瓶高49.8厘米、口径15.2厘米、足径17.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万历时期,彩瓷已发展到一个灿烂的阶段,它继承了成化、嘉靖的施彩方法,更进而成功地创造了万历五采。此体用镂空的手法烧制大瓶,经釉下青花与釉上红绿彩相结合,纹饰围绕镂空云风进行填彩,繁缛与浓艳构成了万历五彩的总风格。
  青花梵文莲瓣形盘高6.4厘米、口径21.4厘米、足径7.7厘米,香港天民楼藏瓷。器作莲花形,花瓣内外分三层,各十六瓣。侈口,浅壁,矮圈足。花瓣用青花勾勒,再加纹饰。上层外面以梵文书八字真言,间饰花卉八枝,器心书梵文“佛”字,加饰如意云二周,均绘有红线一道。胎体稍厚,表达花颜色器心较浓,外沿较淡。底青花书“大明万历年制”二行六字楷书款,外加双圆圈。
  青花五彩莲龙盖盒高11.4厘米、口径21.3厘米、足径16.7厘米,上海博物馆藏品。万历时期不论是青花、五彩、斗彩珲是单色釉的生产都很大。釉下表花和釉上黄、绿、矾红结合的青花五彩器,到这时发展到了高峰阶段。此盒器盖与器身均彩绘行龙四条,五彩莲花和釉下青花相映,色泽鲜艳,构图错综,足内青花双圈“大明万历年制”楷书款。
  青花骑兽吹螺人像明万历景德镇窑。高26.4厘米。塑像中空,无接痕,用手捏塑而成,为一吹螺人形象。双目圆睁,双眉紧皱,鼻翼、口部极力夸张,左手紧握剑柄,右手托螺,威严地骑在兽背上,作用力吹奏状。兽臣伏在地,吡牙裂嘴,嘴孔与人像内空相连,形象生动可爱。通体施闪青透明釉,釉面气泡密集。海螺、衣饰、兽、礁石等则用青花渲染,青花色泽深沉,微闪灰黑。藏上海博物馆。
  黄釉紫彩双耳三足炉明万历景德镇窑。1956~1958年出土于明神宗定陵。通高17.5厘米、口径15.8厘米。直口圆底、双耳、三蟠螭倒立成足,螭身巧妙地成为炉腹上的堆塑装饰,出土时炉内有铜香插,造型古朴稳重。炉身施黄釉,三蟠螭及两耳为紫彩,部分饰绿彩,釉彩素静典雅。器底有“大明万历年制”六字楷书款,藏定陵博物馆。
   明万历青花骑兽吹螺人像
  青花龙耳瓶口径13.9厘米、底径14.5厘米、高35.4厘米。此瓶洗口、细颈、圆腹,足微外撇、沙底。颈部两侧突雕二龙式耳。通体青花纹饰多组,口边回纹一周,颈部饰云鹤、卷枝、蕉叶三组,腹部三面绘团云龙纹,另一面书“大明国直徽州府歙县滚诱卿,孝行里潭滨礼堂大社管居,信士弟子,黄舜耕、室中孙氏、前妻程氏、朱氏。男黄伯正。媳妇吴氏,女时娥、时夙。孙女福弟、接弟、昭弟。喜奉。御香案前香炉、花瓶、烛台壹副。永远供奉。早赐男孙,合家清吉,人着平安,寿命延长,万事如意,福有攸归。皇明天启元年孟秋月谷旦日”。此瓶造型新颖,龙耳装饰为元代遗风,明代瓷器中少见。
  青花云龙纹炉口径21.7厘米、高19.5厘米、底径18.8厘米。筒形、平沙底、三兽足。口边一周回纹,下为海水、云头及开光折枝花卉组成的一道装饰纹样,腹部为两条云龙纹,龙头间青花书“会口县西府坊居住信士,颜元鼎喜舍,天依寺供奉,祈求吉祥如意,父颜思学,母朱氏,妻张氏,龄。喜吉。崇祯八年”。炉的三足很特殊,三个兽足贴於炉身的近底处,形成一种装饰,是晚明时期炉形的特征。
   馆藏清瓷
  酒蓝描金开光五彩花鸟图瓶清康熙景德镇窑。高46.6厘米、口径12.2厘米、腹径19.4厘米、底径15.4厘米。口成直壁盘形,直颈较粗,平肩,圆筒腹,俗称棒锤瓶。全器以洒蓝作地,用金彩满绘织锦纹,腹部和颈部开光,开光内绘五彩花鸟、山水图,画意清新,格调高雅,有很高艺术价值。藏上海博物馆。
  釉里红花卉纹水盂俗称“苹果尊”。清康熙景德镇窑。高6.9厘米、口径4.5厘米、底径4.8厘米。通体饰纹样四组,其间用青花弦纹间隔,外口沿绘莲花,肩部饰卷草纹,腹部主题纹样为四团花,胫部画蕉叶纹,系采用线描钩勒法绘画。图案线条纤细活泼,釉里红呈色鲜艳明亮。底书青花“大清康熙年制”二行六字楷书款,藏上海博物馆。
  青釉菊瓣纹瓶高21.3厘米、口径5.2厘米、足径4.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康熙时所制的一道釉瓷器,除了红釉及天蓝色釉外,仿龙泉称为“苹果青”的,也是著名的成功作品之一。青釉器在明永乐时,尚可与宋龙泉窑媲美,宣德时所作已逊前朝,此后就绝少仿制。直到清代康熙时期,才远溯宋代,追踪永、宣,烧成了这种苹果青的传统品种。此瓶的造型,与豇豆釉所谓莱菔尊的同一式样,下部亦凸雕菊瓣纹,底有“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款。
  康熙红釉尊高12.3厘米、口径4.5厘米、底径5.4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明代中期,红釉瓷器的烧制方法即已失传,改烧矾红器。清康熙时期,恢复了铜红釉,产品的质量已接近明宣德时期的水平。此种红釉瓷器釉莹厚,色调浓红,口部及底部周围有轮状白线,名灯草边。底部流釉下垂,红色更浓。器底往往呈炒米黄色,称米汤底;有的呈浅绿色,称苹果青底。此尊的色泽,鲜艳夺目,是红釉器中的标准件。这类红釉瓷,据传是清廷督陶官郎廷极督窑时烧制的,俗称“郎窑红”。
  珐琅彩花卉纹瓶高12.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珐琅彩瓷是吸取铜胎珐琅的工艺,于康熙三十五年创烧的一种专供皇室玩赏和使用的御用瓷。康熙珐琅彩瓷,先在景德镇烧制坯胎,运送京城后,再进行彩烧。康熙珐琅彩瓷一般作色地装饰,少见白地珐琅。这件瓶即以红色作地,再以黄、蓝、绿料彩绘出花卉,显得富丽华贵。
  青花松竹梅纹壶通高8.8厘米、口径7厘米、足径6.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康熙时期的青花瓷器,由于使用范围的扩大及需求量的增加,以成为瓷器生产方面的主流。器形的大小不一,式样亦极繁多。官窑器上的青色,应用云南所产珠明料,色调深蓝,有浓重明爽之感。此壶画松树为柄,竹节为流,梅干为纽,设计非常巧妙。壶的形制,玲珑别致,是一件既实用又美观的标准官窑瓷器。
   清青花松竹梅纹壶
  青花梵文盘高3.3厘米、口径15厘米、足径9.3厘米,香港天民楼藏。撇口、弧形浅壁、平底、矮圈足。胎体轻盈,白釉呈乳白色,青花浓艳。全盘内外壁,每面三行,写满梵文,盘心写一大梵文字。盘外青线五道,盘内四道。底书青花楷书二行六字“大清康熙年制”款,外加双圆圈。这种梵文,其内容大都为佛教经文。在明成化时期,景德镇官窑已开始烧制。清康熙时期,因蒙藏都笃信佛教,故景德镇官窑也常受命烧造此类梵文或藏文器皿,以供朝廷赏赐蒙藏寺院或政教高级人员之用。
  粉彩花卉盘口径17.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这是目前仅见的带有康熙年款的粉彩器。为故宫博物院冯先铭氏等于五十年代在上海发现,它是粉彩出现于康熙年间的实物例证。这件盘的折枝花果,有胭脂红、玻璃白和黄、绿彩组成,疏郎雅致。
  五彩钟馗像五彩器到了康熙时代,有了很大的发展。彩瓷中的青色有时不用釉下青料,却代以釉上的蓝彩,烧成的色调,浓艳处有时胜过青花。新创的黑彩,光亮如黑漆,在五彩器上更显出绘画的效果。康熙瓷中塑像,以三彩为多,五彩较少,此种钟馗更属罕见,山石一面有“康熙年制”四字刻款。此像高16.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
  素三彩刻龙纹花果盘高4.7厘米、口径24.8厘米、足径16.3厘米,香港天民楼藏。盘侈口窄唇、浅壁、矮圈足。胎质较薄,釉色牙白。器心浅刻龙纹,壁内外浅刻双龙戏珠纹各一对。底边浅刻莲瓣纹一周。器内以素三彩绘石榴、橘子各一折枝,外壁绘牡丹、茶花各一枝。底青花书“大清康熙年制”二行六字楷书款,外加双圆圈。
  印花海水龙纹瓶清康熙景德镇窑。高19厘米、口径3.2厘米。口微侈,细长颈,丰肩,腹深而向下斜收。因形似萝卜,故俗称“莱菔尊”。下腹部印海水龙纹,龙一大一小挺立水面,寓“教子升天”之意。通体施青翠色釉,匀净无瑕。
  乌金釉油槌瓶高40厘米、口径3.8厘米、足径11.8厘米,香港天民楼藏。小口微出唇,细长颈近肩部外撇,圆硕腹,矮圈足。器内、器底及口沿施白釉,足底及圈足外侧露胎。器外施以黑釉,无纹饰。这种像漆一般明亮的黑釉,是康熙朝新创和流行的釉色。配制这种乌金釉需用浓度较高的优质青料和紫金釉配合,所以除了含大量铁成份外,还有猛和钴等呈色元素。纯粹的乌金釉器极为少见。此瓶釉色明亮如镜,造型独特,颈极细长,腹如球状,称为油槌瓶,是康熙朝的新作。
  康熙“集雅斋”款青花玲珑石秋叶盘高4.6厘米、口径2.1厘米、足径8.7厘米,景德镇窑。紫金釉口,盘内绘玲珑石和秋叶一片,叶上青地白文草书“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圈足内双圈楷书“集雅制”款。“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文句的瓷器,是康熙早年烧造的,该时期烧造的同类器物,有的底面青花双重圈有六字双行“大清丁未年制”或“大清乙已年制”款,乙已是康熙四年,即公元1165年;丁未是康熙六年,即公元1167年。
  康熙初“芝兰斋”肝花狮穿牡丹碗景德镇窑。高9.4厘米、口径21.2厘米、足径8厘米。口略侈,碗心稍凹,圈足内沿无釉,粘白砂。紫金釉口、碗心双弦纹内绘牡丹。外壁绘3狮穿插于牡丹卷叶中。圈足内双圈楷书“芝兰斋制”款。
  康熙“如意斋”款青花人物升化图笔筒景德镇窑。高19.6厘米、口径20.5厘米、底径19.5厘米。圆柱形,底部微内凹,露胎有JJ旋痕。外壁绘山石修竹、芭蕉庭院一角,两妇和四童仰望一童子跨龙飞升。在彩云之上的空白处,有三竖行书:“已卯秋日干如意斋写潘斌”款。
  康熙“兴启堂”青花赶球龙碗高4.8厘米、口径8.9厘米、足径4.3厘米,景德镇窑。口略撇,深腹圈足,外壁绘双赶珠三爪龙,身尾呈缠枝莲草形,碗心双弦纹内绘宝物及火焰,圈足双圈楷书“光启堂制”款。
  青釉刻花云龙纹缸清雍正景德镇窑。高45.5厘米、口径40.6厘米、足径34.5厘米。敛口、圆腹、平底内凹,形制宏伟规整。其上用手工剔刻云龙纹样,龙姿态矫健,云飘逸生动。内外施青釉,釉色青翠,呈色稳定,代表了中国青瓷烧制技术的最高水平。龙缸始烧于明初,明嘉靖朝是其制作的鼎盛期,以后屡烧不成,直至清代雍正年唐窑,大龙缸才得以烧制成功。此为雍正官窑中不可多得的佳器,藏上海博物馆。
   清雍正青釉刻花云龙纹缸
   清雍正青花釉里红折枝花果纹瓶
  青花釉里红折枝花果纹瓶清雍正景德镇窑。高35.6厘米、口径6.9厘米、底径13.4厘米。唇口、短颈、丰肩,束胫微外撇,内圈足,其上有细密整齐的旋纹。胎体轻薄,细腻洁白。器腹主题纹样绘折枝瓜果,从瓶口向内窥视,外壁花纹清晰可见。施透明釉,釉滋润光亮,有桔皮纹,青花和釉里红色泽都十分艳丽。底部用青花书“大清雍正年制”二行六字双圈楷书款,藏上海博物馆。
  斗彩花卉纹尊清雍正景德镇窑。高25.6厘米、口径22.2厘米、足径15.7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斗彩瓷器始于明成化时期,但器物都较小,到了雍正时期,又增加了各种大型器物。此尊通体作花瓣形,继承了康熙时代百折色釉罐的作风,而器物却较百折罐为大。纹饰方面,利用器身花瓣凸棱以连枝花草组成直条花纹,构图非常新颖别致。造型端重,彩色瑰丽,在雍正彩瓷中可推独步。
  珊瑚地粉彩花鸟纹瓶清雍正景德镇窑。高21.5厘米、口径3.5厘米、足径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清代粉彩瓷器,康熙晚期开始烧制。雍正时期,无论在造型,胎釉及彩绘各方面,都达到了空前的发展。此瓶的特点在于衬地的珊瑚红色泽,加以器身上花鸟画面的构图雅洁,施彩鲜明,更突出了雍正粉彩的光辉成就,底有青花“大清雍正年制”款。
  青釉鱼篓尊清雍正景德镇窑。高35.5厘米、口径26.3厘米、底径2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清代康、雍时期,在总结前代传统技法的基础上,一道釉的青瓷得到复苏,并获得了新的成就。此尊的造型,仿鱼篓式,是景镇德艺人们别出心裁的作品。
  刻花云龙纹缸清雍正景德镇窑青瓷制品。高45.5厘米、口径46厘米。广口,丰肩,鼓腹,平底。器身刻腾云驾雾、张牙舞爪的龙纹,下衬海涛礁石。通体施淡青色釉。此器形体硕大而规正,纹饰生动而细腻,堪称清代大件青瓷之一绝。
  珐琅彩五伦图碗高7.6厘米、口径16.2厘米、足径6.7厘米,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品。此碗画有凤凰、仙鹤、鸳鸯、喜鹊及黄鹂各一对以象征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五种人伦关系。胎极薄,几可识之为半脱胎器。底有“雍正年制”楷书款,器外壁亦有题句及印章。
   清青釉鱼篓尊
  青花海潮纹方口小瓶(一对)高9厘米,香港天民楼藏。直方口、短颈、丰肩,腹渐收、矮圈足、平底。胎细白坚致,白釉微泛青绿,青花明净淡雅。器口方形,周围饰回纹图案,肩部以下满绘海潮纹,表现出海潮汹涌,浪花飞溅的情景。足外青线一道。底青花书“大清雍正年制”二行六字楷书款,外加青线一周。
  仿哥釉牺耳尊高47.2厘米,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品。雍正年间,景德镇窑仿古代名窑作品已达炉火纯青的地步。这件仿哥釉牺耳尊,造型端正,形体似传世哥窑陈设瓷尊,金丝铁线的釉面开片如传世哥窑器的再现,这件鹿耳尊代表了雍正窑的仿哥瓷水平。
  胭脂红釉大碗高10厘米、口径19.5厘米、足径8.4厘米,香港天民楼藏。碗撇口出唇,深壁,平底,圈足。器口及器壁有四处微凹,呈花瓣形。器内白釉,青花书“大清雍正年制”二行六字楷书款,外加双圆圈。
   清青花海潮纹方口小瓶(一对)
  青花缠莲花觚撇口呈喇叭状,向下渐收,鼓腹开光,腹下渐次外撇,圈足。器身上下部绘缠枝莲,腹部开光,内书青花楷书“养心殿总监造,钦命督理江西陶政,兼管江南淮、宿、海三关,暨江西九江湖口大孤塘等关税课,内务府庆丰司员外郎兼佐领加五级,渖阳唐英敬制五供全份,虔敬东直门外坝北长店村二道街西口地藏王菩萨殿前永远供奉。大清乾隆五年十月朔日。”此件早已流落国外,1979年冬出现于香港。(见英商莎士必拍卖图录)。
   与此相同一件跋文内书“……虔献东直外坝北长店村四道街东口天仙圣母殿前永远供奉。大清乾隆五年十月朔日”。此件现藏上海博物馆。
   与前者完全相同,仅开光部分书具供奉时间是“……大清乾隆六年春日谷旦”。此件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器型,画面装饰方法与前件完全相同,仅腹部开光内楷书时间与供奉地点为“……大清乾隆六年五月端阳节,恭献京都朝阳门外东擞大帝案前永远供奉。钦命陶榷使者渖阳唐英敬制。”
  粉彩山水转颈瓶清乾隆景德镇窑。高24.7厘米、足径11.9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此瓶四面开光,绘春夏秋冬四季风景,可按季节陈设。每一开光画面题有诗句,用隶、楷、行、篆几种字体书写成。隶书诗为“风绉彀纹远濑,霞堆峰抛映明川。”行书诗为“澹月梧桐影,轻风萝薜香。”篆书诗为“梅帐春融雪,松窗月舞龙。”诗句下有乾隆“宸翰”阳文,“惟一精进”。阳文小方章。底为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
  粉彩八仙过海图八角瓶清乾隆景德镇窑。高43.8厘米,上海博物馆藏。整器分八边,从上而焉以八边都以开光形式布局。颈部是肠与锦带的组合,肩部为寿字与龙纹的装饰,最为突出的是腹部大开光精绘八仙过海图,下腹与肩部纹样相同,崦足部与口沿纹样相同。底有“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所绘八仙张果老、吕洞宾、汉钟离、韩湘子、铁拐李、曹国舅、蓝采和、何仙姑在海上各显神通。以粉彩绘出的这些图案,使整件器物充满了仙寿之气。
  青花红彩龙纹贲巴壶清乾隆景德镇窑。高19.2厘米、口径7.5厘米、足径9.6厘米,香港天民楼藏。口呈漏斗形,长颈,圆腹,高圈足外撇。流底部为龙道,长流由龙口吐出,造型巧妙。顶部外壁,颈部四周,长流和周围和腹部等处均以青花绘画云纹,并以红彩画蝙蝠飞翔其中,寓意“寿福吉祥”。除在流底以红彩绘龙首,更在器身绘红彩龙纹两条,飞腾于波涛之上和云雾之间,极为生动。器足外壁及器颈部分绘有如意云或回纹。全部纹饰有金线四道分别间隔。底白釉,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三行篆书印章款。
  粉彩百鹿图尊清乾隆景德镇窑。高43.5厘米,上海博物馆藏。尊短颈、腹长硕,底部篆出“大清乾隆年制”款。器腹上满绘五彩树林、山石、水池、间有浮云,各色鹿栖息其问。这种百禄尊在明万历年间开始制作,乾隆年间流行。
  青花番莲八宝纹四足盔清乾隆景德镇窑。通高21.8厘米、口径12.4厘米,香港天民楼藏。器仿铜四足岙形。薄胎白釉。器腹部画番莲八枝,上托八宝,盖面、器颈、器柄、器咀及四足均绘缠枝灵芝。器盖周围及器身肩部,均饰以回纹。底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出印章款。
  珐琅彩花卉纹瓶清乾隆景德镇窑。高20.4厘米、口径4.8厘米、足径4.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瓶的造型,是乾隆时期瓷瓶的典型式样之一。瓶上画月季、天竹、腊梅和兰花;另一面题五言讨“夕吹撩寒馥,晨曦透暖光”两句,及“佳丽”、“金成”、“旭映”三胭脂彩图章款,底有蓝料方栏“乾隆年制”四字楷书款。
   清青花番莲八宝纹四足盔
  胭脂红彩缠枝螭龙纹瓶清乾隆景德镇窑。高37.3厘米,上海博物馆藏品。瓶敞口,丰肩,束腰,撇足。先以高温烧成白釉瓶,再在白釉上施胭脂红彩,肩饰如意头,器身施缠枝莲与螭龙的结合纹,瓶足部绘变形复莲。纹饰画风纤柔繁密,典型的乾隆画风,是釉上胭脂红彩中的精品。
  矾红缠枝莲纹瓶清乾隆景德镇窑。高21厘米、口径5.05厘米、腹径9.72厘米、足径5.75厘米,上海博物馆藏。在白釉上器身绘矾红彩缠枝莲,圈足部绘连续如意头,底有蓝料双栏“乾隆年制”篆书款。
  茶叶末六联瓶清乾隆景德镇窑。高24.2厘米,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品。茶叶末釉盛于雍正、乾隆时期,乾隆制品釉色偏绿。这件六联瓶造型别致,以中间一瓶较大,周围又连五瓶,六瓶连为一体,实为一件难得的艺术品,六联瓶是乾隆朝较为特别的品种。
  紫金釉碗(一对)清乾隆景德镇窑。高6.2厘米、口径12.5厘米、足径6.9厘米,香港天民楼藏。侈口,深壁,平底,矮圈足。器内外施紫金釉,无纹饰。器口泡白色,足底露白胎,器底白釉泛青。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篆书印章款。
  鸡熏清乾隆景德镇窑。高21.8厘米、长22厘米。此器造型为一雄鸡,作伏地回首啼叫状,比例匀称。雕刻精细,形象生动,是乾隆时期少有的一件青瓷珍品。
  绿地粉彩缠枝花卉八宝纹瓶清乾隆景德镇窑。高24.9厘米,上海博物馆藏品。此瓶在绿地上彩绘粉彩缠枝花卉与八宝,造型端庄,色彩柔丽。瓶颈所彩绘的红、黄、蓝等彩色,充分显示了乾隆时期粉彩调色自如的高超工艺。仿古铜牺耳尊清乾隆景德镇窑。高22.2厘米、口径13.2厘米、足径11.7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乾隆时期,仿战国金银铜尊烧制。此尊将古代铜器的色泽、锈斑以及金银嵌花纹饰毫厘不差地表达出来,充分显示了景德镇陶工惊人的技巧与才能。这件仿铜尊见于唐英的陶成图画卷,应是唐英督陶时的精心独到之作。
  苹果绿仿哥釉花瓶清乾隆景德镇窑。高15.3厘米、口径4,9厘米、足径5.3厘米,香港天民楼藏,系清代乾隆年间景德镇窑仿品。直口,腹部呈球形,腹下渐收,至底微向外侈,浅挖足。遍布黄褐色开片。外施苹果绿釉,布满纹片。
  粉彩百蝶瓶清乾隆景德镇窑。高38.8厘米、口径9.8、足径12.8厘米,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品。乾隆以后,中国制瓷业渐走下坡,光绪时,则有复兴之势。此瓶满饰各色飞蝶,各具姿态,器底描红书“大清光绪年制”款。
   馆藏近现代“御”瓷
  洪宪瓷民国四年(1915)袁世凯窃国称帝,预备用“洪宪”作为年号。六年,曾将前清御窑厂改设为陶务监督署,派郭葆昌到景德镇来督烧御器,造瓷四万件,内有仿造法郎彩瓷一百件。
  洪宪并没有御厂,是雇工或发彩的方式制作,绘瓷地点在湖北会馆,以清代雍正、乾隆期作品为标准仿造,烧窑户是民办窑厂鄢得意(即鄢儒珍)。
  这批特为袁世凯改元称帝制作的瓷器质量较高,瓷胎质地纯白,画工极精,是近百年来名贵作品,俗称“洪宪瓷”。洪宪瓷多见“居仁堂”款,凡书“洪宪御制”或“洪宪年制”款者,伪品较多。
   景德镇陶瓷馆藏有部分洪宪瓷
  国府定瓷1946年7月,蒋介石在江西庐山避署,召见了江西省陶业学校校长汪瑶,面谕由陶业学校负责设计制造一批精细“国府用瓷”和礼品瓷,以分送盟邦。主要送给美国总统杜鲁门、美国驻华特使马歇尔,还有送给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结婚的礼品瓷。
  上海《民国日报》(1946年7月25日)刊文说:“主席对景德镇瓷业现状备极关怀,谓国家欣逢胜利,应有名磁分送盟邦,以志庆典。此次名磁须仿乾隆时代作品之风格,磁质力求细薄,色调务须高雅。蒋主席并面谕汪校长从速与赣省府洽办,积极进行”。
  “国府定瓷”由陶业学校教师潘庸秉、张志汤等人按古色古香、富丽堂皇的要求设计,图纸经宋美龄审定后,由陶业学校分二批制作。第一批国府定瓷有六个品种:1.蝠耳斛桶瓶;2.双耳盾式瓶;3.挂盘;4.寿桃碗;5.万花餐具;6.新型餐具。其中,蝠耳瓶分白胎、涩胎两种,白胎彩绘,涩胎刻花。两种瓶高约40厘米,由校实习工厂何云生、王喜魁承做;新型餐具融中、西器型为一体,由彭友善设计并承做;圆器类由饶华丰瓷厂承做;白胎加彩由张志汤、潘庸秉、赵金生率员生精工绘制。各种图案、细彩万花、鱼虫等,均用赤金描绘。第二批“国府定瓷”由学校于次年承制,其中赠给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结婚的礼品瓷是重点,品类为餐具一套,共175件。画面是双龙戏珠,龙的外沿绘万字图案,内侧绘桃形图案,中心书蘸字,周围绘五只蝙蝠。采用重工粉彩装饰,用黄金箍边、点缀龙须、龙眼、龙甲以及边脚。
  民国江西省政府大力支持“国府定瓷”的制作,出钱、买材料、积极操办。陶校制作上不计工本,用黄金量很多,以金粉在瓷器上描金,有立体感,富丽堂皇。
   这批“国府定瓷”中,英女王所用餐具现保存在大英博物馆温莎宫周末餐具室内,仅剩盘类36只。蒋介石用瓷现存庐山“美庐”居。
  中南海用瓷中南海用瓷生产于1975年,当时称“7501”工程(“7501”工程资料由当时组织制作人之一的杨火印提供。)为毛泽东主席专用瓷,由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研究制作。当年,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的指示,毛主席用瓷要依据四个伟大来设计造型和花面,要前所未有,做成当今世界第一流的瓷器,或是超一流的瓷器。
  “7501工程”是一种全新的高、精、尖的设计制作,所用原料都是顶级原料,全部采用手工制作工艺,胎釉为高白釉,胎体为半脱胎,而实际利出的坯体比半脱胎还要轻,是一种高超的利坯技艺。根据主席的生活习惯,所有的碗碟都设计了盖子。釉上花面采用了刘雨岑创造的“水点桃花”装饰技法,色泽清新丽雅。釉下花面使用梅花图案,折技梅旁加了几片青翠的竹叶,感觉更加艳丽。
   “7501工程”釉下彩瓷器共有34个品种,当时按47件配为一套,共提釉下红梅餐具五套,其配套品种有:
  和合器:正德五寸、六寸、七寸、八寸各一盒;盖碗:正德9厘米、10厘米、11厘米、12厘米、13厘米、14厘米、15厘米各一盒;浅折边5寸(布托)一块;加二针勺一只;针式托正德3寸一块;饭鼓一只;品锅一只;大饭勺一只;二号金钟茶杯一只;茶托正德5寸一块;长型烟缸一只;辣椒罐(带小勺)一只。
   釉上彩水点桃花餐具按98件头配套,品种和数量有:
  和合器正五寸、正六寸、正七寸、正八寸各四盒;有盖碗9厘米、10厘米、11厘米、12厘米、13厘米、14厘米、15厘米各六只;加二针勺6只;正德三寸碟六只;毛巾碟浅折边五寸6只;品锅一只;大号锅勺一只;二号金钟茶杯带茶托(正德五寸)六只;长型烟缸一只;圆形烟缸一只;无盖12厘米碗六只。
  配套送出的毛主席用瓷现分开存放在北京的丰泽园、湖南的滴水洞、江西的“828工程”。其余的除中国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自己收藏了部分外,余者都散藏于民间。
   第三节海外收藏
   元瓷
  青花人物故事图罐元景德镇窑。高28厘米、口径21厘米。直颈、圆腹、圈足。颈部绘波涛纹一周。器身绘杂剧尉迟恭单鞭救主故事。一面为单雄信纵马横枪紧攻的情景,另一面为尉迟恭遇敌只把单鞭举的场面,身后有兵弁掌旗,上书“唐太宗”三字。背景图以山水、树石、花竹、云彩。青花色泽艳丽,色浓处有锈斑现象。造形雄浑,胎釉俱精,是元青花器中罕见的珍品。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元代景德镇窑。高63.4-63.6厘米。1929年,英人霍布逊发现一对至正十一年(1351)铭青花瓶,盘口、长颈、瘦腹、台足,颈部附象首双耳。从口沿至足绘缠枝菊、蕉叶、飞凤、缠枝莲、海水云龙、波涛、缠枝牡丹及杂宝变形莲瓣纹八层。腹部主题纹饰为海水云龙,颈部题字:“信州路玉山县顺城乡德教里荆圹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一付,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星源祖殿胡净一元帅打供。”青花浓艳,釉色透明,是有确切纪年的元代晚期青花器。藏英国达维德基金会。
  青花人物图瓶高35.6厘米、口径5.5厘米,英国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藏品。梅瓶小口、丰肩、束腰。青花纹饰多达五层,肩部与下腹经锦纹、缠枝花卉和变体莲为饰,腹部为主题纹样,绘以庭园人物图。人物图为晚上的景致,有月亮下面漂逸着柳叶,庭园内有亭阁、景石、牡丹、竹子和果树,人物富有动感。青花发色凝重。一般认为元代青花瓷少人物,但据现有的材料看,人物图案仍有如萧何月下追韩信、蒙恬将军、唐太宗等,多以历史题材绘出。这一类人物图青花器,大多为元晚期的作品。
   元青花人物图瓶
  青瓷釉里红莲花纹钵元景德镇窑。高18.o厘米、最大幅26.0厘米,英国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藏品。钵施青釉,里外刻出荷叶胫脉。钵的腹部刻出茶荷花,施有铜红还原色,腹部还堆巾莲子果,口沿对称地堆贴莲果。整个钵看似一剁生机勃勃的荷莲,局部又有不同的艺术造型,其可谓别具匠心。青釉与釉里红的结合,也是较特殊的品种。青花釉里红透雕花纹罐元景德镇窑。高33.0厘米,英国大英博物馆达卫德基金会收藏。青花和釉里红这两种釉下彩瓷烧制成功后,元代的匠师又巧妙地将它们应用于同一器物上,两者珠联壁合俗称“青花釉里红”。由于青花的钴料和铜红料在烧成过程中对窑室气氛要求不同,因而烧成难度较高。这件镂雕罐,青花发色湛蓝,铜红较为鲜艳,是青花、釉里红结合的成功作品。此罐肩部饰青花如意折枝花卉,下腹绘变体莲,腹部镂雕四块开光,其花枝在青花与釉里红交相辉映下,显得分外华丽。
   元青花鱼藻纹罐
  青花如意纹棱花盘元景德镇窑。高8.0厘米、口径46.5厘米,印尼国立博物馆藏品。元代青花以如意头装饰瓶类作品较多,作为大盘的主题纹饰少见。这件盘纹饰分三层,内层为杂宝,中间为两排如意头,盘口沿外圈勾勒棱边并作海涛纹。如意头内的折枝莲、牡丹和云鹤三种纹样,装饰手法两种。这件盘与常见的青花盘相比,以如意纹与杂宝为主题纹样,更充满元瓷特色。
  青花鱼藻纹罐元景德镇窑。高21.7厘米、口径17.7厘米、底径15.5厘米,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品。元代景德镇窑青花瓷的生产十分成熟,作品融艺术与实用于一体,产品大量适用外销需要,青花发色有浓烈与淡雅两种,纹饰常见缠枝莲、松竹梅岁寒三友和鱼藻纹等。这件青花罐,器身绘鱼藻,柔和的线条与圆润的器物造型浑然一体,与元代普遍的雄健画风比较,而成为柔丽风格的代表。
  青花缠枝花卉玉壶春瓶元景德镇窑。高29.0厘米、口径5.5厘米,国立伊朗考古博物馆藏品。这件玉壶春瓶,小口、硕腹、圈足外撇,口沿镶嵌铜与宝珠,青花画风仍有明显的元瓷特征,分设五层,从上至下为如意头、重回纹、缠枝莲、缠枝牡丹、如意纹。釉白中闪青。明初永乐时期的玉壶春瓶与执壶器身的造型仍沿用这一风格,唯显秀美而已,因而这件瓶当为元代晚期杰作。
   明瓷
  褐蓝釉刻印云龙纹高足杯明洪武景德镇窑。高11.7厘米。口微外侈,深腹,高足由上至下逐渐变宽,内底刻云纹,器壁印两条五爪行龙,施蓝釉,外部通体施黑褐釉,钤铜口。除褐蓝外,尚有红褐、红蓝等色的制品,器物大多流传国外,此件藏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
  青花胡人乐舞图扁壶明初景德镇窑。高29.7厘米、口径3.5厘米。小口、长颈、如意形、双耳、扁圆腹。画面主题纹样由五个歌舞奏乐胡人组成,其中一人击手鼓,一人吹横笛,三人踩着节拍翩翩起舞。人物用青花线条勾勒而成,纹饰清晰,自然流畅,具有中国水墨画的神韵,明初瓷器画面上绘人物图的十分少见,此件藏土耳其伊期坦布尔托普卡比·萨拉伊博物馆,台湾省故宫博物院藏有同类的产品。
  青花蔷薇花纹扁壶高2.o厘米、幅15.5厘米,国立伊朗考古博物馆藏品。壶作葫芦形,颈、肩之间堆贴两条,下置圈足,造型优美,同类壶有宣德年制铭者,这件壶属永宣时期的作品。
  釉里红鱼纹高足杯明宣德景德镇窑。高9.2厘米、口径10.1厘米,英国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藏品。永乐朝烧成甜白后,单色白釉工艺在以后明代瓷品中各有所长,宣德白釉则以细腻滋润肥厚著称,而釉里红三鱼高足杯,则是宣德白釉与釉里红结合的典范,红与白相映,更显难能可贵。这种三鱼杯,后来为成化窑所仿制。
   明青花胡人乐舞图扁壶
  青花龙纹天球瓶高43.o厘米,国立伊朗考古博物馆藏品。青花天球瓶天永乐、宣德两朝多有创作,这件瓶也是永宣时期的佳作。这类器物,瓶身大多绘缠枝莲或海水白龙以及翻腾的海浪,这件瓶以三爪龙与缠莲的结合,画风纤细,青花发色浓艳中见淡雅,实为佳品。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有此类仿品,但只要从造型、制法、画风与青花呈色上细加观察,尚能鉴别出真伪。
   五彩莲池水禽纹盘明成化景德镇窑。口径21.7厘米,大英博物馆达维德基金会藏品。此盘外壁为缠枝莲,内面为莲池水禽纹。盘内面分两周花纹,内圈为鸳鸯莲池纹,外圈为鱼藻纹。五彩着色有红、绿、黄和孔雀绿几种。所绘纹样线条极其柔美,色彩富丽,底有“大明成化年制”青花楷书款,为成化时期的佳作。
  青花龙纹碗明成化景德镇窑。口径21.2厘米,大英博物馆达维德基金会收藏。成化青花向以青色淡雅,图案花纹疏朗取胜。此碗主题纹饰绘五爪龙纹,下腹为变体莲。敞口,弧腹,圈足。釉滋润沉静,胎质细腻纯净,具有工细规整的风姿。
  釉里红三鱼纹碗明成化景德镇窑。高11.5厘米、口径21.0厘米,瑞典斯德哥尔摩远东遗物博物馆藏品。白釉釉里红三鱼图早期见于明宣德朝,常见于高足杯上,明代成化重新使用这一图案,在细腻的白釉下衬以三红鱼,实为可爱,这种鲜红的釉里红三鱼图饰于碗上,实为成化朝的精品。此碗底有“大明成化年制”楷书款。
  黄釉大碗明弘治景德镇窑。高8.7厘米、口径20.1厘米,瑞典斯德哥尔摩远东遗物博物馆藏。弘治黄釉以“娇”取胜,这件大碗黄色纯正娇嫩,是一件少有的大碗,底有“大明弘治年制”楷书款。
  青花龙涛纹双耳瓶明弘治景德镇窑。高67.o厘米、胴幅25.o厘米、口径18.5厘米、底径17.2厘米,巴黎居美博物馆藏。此瓶挺拔秀丽,盘口,长颈,微弧腹,束腰,圈足。颈部相对饰象鼻耳。所绘青花层次丰富,多达八层,纹饰有蕉叶、如意头、并蒂莲、云龙纹、变体莲和缠枝带纹。这件瓶初看有元至正型遗风,细观之则会领悟其青花较元瓷淡雅、画风较元瓷细腻,整件器物给人以柔丽的感觉,实为明弘治窑产品。
  五彩花鸟纹盘明正德景德镇窑。高4.1厘米、口径21.3厘米,英国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藏品。这件盘白釉肥厚,上绘五彩花鸟,花卉用红、黄、绿绘成,而鸟以翠绿的孔雀兰为羽,枣红饰嘴,勾图雅丽,画风自然,是一件难得的正德五彩器。
  白地红采花果纹盘明正德景德镇窑。口径15.4厘米,大英博物馆达维德基金会收藏。白釉地上施红彩所见不多,这件盘外壁绘红彩折枝石榴,有的叶子画出胫脉,花蕊绘出内心,石榴暴露多子,具有成化遗风。底部有双圈内楷书“正德年制”红彩款。
  青花回文折枝花长方砚盒明正德景德镇窑。高11.5厘米、底长25.8厘米、底宽15.5厘米,巴黎居美博物馆藏品。青花由双钩填染绘出,盒盖、身作若干圆形或菱形开光,内书回文,底有“大明正德年制”款。
  素三彩鼎形香炉明正德景德镇窑。高43.5厘米,美国大都会美术馆藏。正德三彩名重于世,这件炉雕刻有龙红珠和花卉纹,雕刻深凹繁复,器施黄、绿彩,炉耳有“正德七年六月造”刻铭。
  青花如意头纹器台明正德景德镇窑。高14.4厘米、胴幅12.0厘米,瑞典斯德哥尔摩远东遗物博物馆藏品。这件器台以如意纹为主饰,器身镂空如意头,青花亦以如意为饰,青花发色较浅淡,底有“大明正德年制”楷书青花款。
  青花八仙图罐明嘉靖景德镇窑。高20.0厘米,印尼国立博物馆藏品。嘉靖朝盛用回青,这件青花罐浓艳,为回青所致。纹饰自上而下分三层,肩部为云鹤,腹部绘八仙过海图,下腹为缠枝莲。八仙与云鹤则集中反映了嘉靖一朝崇尚道教的社会风尚。
  五彩花鸟纹方壶明隆庆景德镇窑。高21.5厘米、口径9.2厘米、底径9.5厘米,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品。此方壶为典型的青花五彩器,方壶的四面用釉下青花绘开光、鸟、石等,再在釉上施加红、黄、绿等彩。青花发色浓艳,红色如枣,黄如蜜蜡,为明中晚期风格。底有双圈内楷书“大明隆庆年造”青花款。
  紫地绿彩龙纹盘明万历景德镇窑。高2.6厘米、口径13.8厘米、底径7.4厘米,巴黎居美博物馆藏品。紫彩多用于明中期以后的素三彩,这件盘先以素胎刻出云龙纹,再施绿釉烧成,在绿釉上再涂抹紫彩留出绿釉云龙纹,就变成了紫地绿彩。底有“大明万历年制”楷书款,是一件少见的彩瓷器种。
  素三彩鲤鱼形水注高19.o厘米,印尼国立博物馆藏品。素三彩为明中期的创作,此件鲤形水注造型巧妙,在以鱼为主体的器身上,设有流注、手把和进水口,器腹还刻出小鱼、波涛与荷叶。以黄、紫、绿、蓝素色相配,更具趣味。这件鲤形水注为16世纪景德镇窑的作品。
   清瓷
  青花木莲纹瓶清康熙景德镇窑,高44.6厘米、口径13.1厘米、底径14.3厘米,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品。瓶绘木莲纹,树干用青花绘出,花蕊用青花勾勒,木莲树周围再以青花泻染。色调鲜明、青翠、艳丽,可谓深而不俗,清而不浊,层次丰富,这种使用国产“珠明料”烧成的康熙青花颜色,成为后世效仿的标准色调。
  青花花鸟纹尊形瓶清康熙景德镇窑。高42.7厘米、口径21.0厘米、底径14.4厘米,巴黎居美博物馆藏品。康熙青花此件当属典型器之一,谓其典型,其一是造型,康熙一朝这种敞口、弧腹瓣尊常见;其二是青花,所绘花鸟、树石青花层次丰富;其三是釉色较其他窑都白,是为康熙窑产品。
  素三彩花乌纹双耳瓶清康熙景德镇窑。高51.4厘米、最大幅19.7厘米、最大口径11,9厘米,英国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藏。素三彩在康熙时期十分发达,品种丰富,这件瓶作方形,在高温白釉上,施大面积黄彩,同时以紫、绿各色绘出石、草、鸟等,以紫彩勾勒与留白相结合绘出梅花尤为逼真,颈部堆贴牺耳,涂绿彩。
  豇豆红釉器清康熙景德镇窑,美国大都会美术馆藏品。瓶高20.3厘米、笔洗径11.6厘米,盒子径7.3厘米,太白尊高8.7厘米、小壶胴幅10.0厘米。豇豆红釉器为康熙朝名贵红釉之一。这组器物,集中了豇豆红釉器的常见器型,都是名贵之作。
  黄釉划花鹿纹凤首壶清雍正景德镇窑。总高13.7厘米、最大幅15.8厘米、口径7.0厘米,英国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藏品。单色黄釉器在雍正朝也是独树一帜的,雍正瓷贵在工艺。这件壶器身刻出细密的鹿纹,以凤首作流与把的装饰,平盖上置镂空球为钮,器物旋削极规整,统体施黄釉。
  粉彩桃果蝙蝠图大盘清雍正景德镇窑。高9,1厘米、口径50.0厘米,英国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藏品。雍正粉彩器为世所珍,而口径达50.5厘米的大盘更属罕见,这件盘绘有折枝桃果和飞翔的蝙蝠,神形逼真而寓意明显,寿桃意指长寿,蝠寓意“福”。在宫中用这种福寿大盘盛放果品,进行礼仪活动,极能满足王臣们的心理,因而宫中用粉彩绘制的寿桃蝙蝠图也特别多。
  五彩纹章纹盘高3.4厘米、口径25.1厘米,英国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藏品。纹章瓷是清代受外国商团、组织订烧的以它们的徽记为主题纹样的外销瓷。这种瓷以雍正、乾隆时期较多,多用五彩绘制,瓷的纹样多由订购者直接提供,景德镇按对方的要求烧制。
  粉彩三果盘器撇口、坦底、圈足,22.2厘米。胎薄体轻,白釉滋润,盘心彩绘佛手、石榴、桃三多图,画工精细。器底绘有青花蝙蝠展翅,双翅呈环半圆形,其间篆书“乾隆甲辰俊公赠品”两行竖款。瓷器中落此类款幅的历来少见,“甲辰”则为乾隆四十九年(1784),此时唐英已去世多年,从这件器物的现象看应确为乾隆时的作品,其或为丙辰、甲戍之误笔亦未可知。(此件见日本永清文库,平凡社出版之《陶瓷大系,清之官窑》杉村勇造)。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有史记载-1985)是景德镇有史以来第一部地方志书,全方位地记载了景德镇市域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尤其是景德镇的瓷业历史与现状,资料非常丰富翔实,是一部对社会各界均有教益的珍贵书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