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162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碗
分类号: K876.3
页数: 2
页码: 925-926
摘要: 碗是日用瓷中的大宗品种。据实物考察,景德镇的碗类生产始于晚唐,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碗的品种繁多,从用途看,有饭碗、汤碗、菜碗、茶碗、果碗等;从外形看,多为圆形,也有方形、椭圆形、多角形;从口沿看,有撇口、平口、荷口、莲口;从规格看,有品、顶、二、大、工、汤、饭、小饭、加大、三寸等系列。
关键词: 陶器 瓷器品种

内容

碗是日用瓷中的大宗品种。据实物考察,景德镇的碗类生产始于晚唐,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碗的品种繁多,从用途看,有饭碗、汤碗、菜碗、茶碗、果碗等;从外形看,多为圆形,也有方形、椭圆形、多角形;从口沿看,有撇口、平口、荷口、莲口;从规格看,有品、顶、二、大、工、汤、饭、小饭、加大、三寸等系列。
  1949年后,碗类品种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有发展,至1985年,共有31个系列、107个品种。其主要品种有:
  灰可器俗称渣胎碗,是景德镇最早生产的古老品种之一。清代乾隆年间,灰可器产量较大,此后一直生产。灰可器品种有灰可大、灰可二、灰可工、灰可饭4个类别,规格分别是灰可大口径16.6厘米,底径7.5厘米,外高6.9厘米,内径5.6厘米,重量6.9市两;灰可二口径14.1厘米,底径6.1厘米,外高6.3厘米,内径5厘米,重量4.4市两;灰可工,口径12.1厘米,底径5.5厘米,外高5.4厘米,内径4.3厘米,重量3.3市两;灰可饭口径11厘米,底径4.3厘米,外高5厘米,内径3.9厘米,重量3.1市两。
   兜碗(斗碗)器型,撇口偏矮。其外高与口径一般为1:3.175。规格按其口径大小,从5—10英寸,分为6种型号。如10英寸兜碗,又称特号斗碗,口径25.4厘米,底径12.3厘米,外高8厘米,内深6.8厘米,重量15市两。5英寸(5号)兜碗,口径12.7厘米,底径6.1厘米,外高4厘米,内深3.4厘米,重量3市两。
  石榴碗形状似石榴花,为少数民族特需品种。造型撇口夸肚而略深,按其口径大小分为7种规格,依次名品碗、顶碗、贰碗、大碗、工碗、汤碗、饭碗。如石榴品碗(特号石榴碗),口径25.4厘米,底径11.5厘米,外高11.3厘米,内深8厘米,重量30市两。石榴饭碗(6号石榴碗),口径10.8厘米,底径4.9厘米,外高5.9厘米,内深4.5厘米,重量3.2市两。
  锅碗亦称戈碗,器型似锅,直口半圆而坦。规格有锅三大、锅四大、锅工、锅汤。以三大数量为多。三大又按其外高分为全高锅三大、半高锅三大和普通锅三大3种型号。半高锅三大碗(3号半高锅碗),规格口径14.4厘米,底径5.8厘米,外高5.6厘米,内深4厘米,重量4.5市两。全高锅三大碗(3号高锅碗),规格口径14.4厘米,底径6厘米,外高6.5厘米,内深3.8厘米,重量4.7市两。
  正德碗明正德年间始烧制,故称“正德碗”。“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度称东方碗,后恢复其名,出口瓷称反口。其器型口沿外撇,腹部宽深。按其口径大小依次分品碗、顶碗、贰碗、大碗、工碗、汤碗、加大饭碗、饭碗、小饭碗9种规格。如正德品碗,口径25厘米,底径9.5厘米,外高10厘米,内深8.1厘米,重量19市两。正德小饭碗,口径10.8厘米,底径4厘米,外高4.9厘米,内深4厘米,重量2.1市两。
   宫碗为皇宫用器,故称“宫碗”,创烧于明宣德时期。口沿微撇,腹部宽深,外观端重而又实用,多为青花。
  罗汉碗“文化大革命”时一度称立新碗,出口瓷称平口。器型略高、直口而肚部较丰满,形似罗汉的大肚而得名。其规格有大、工、汤、饭4种型号。如罗汉工碗(4号立新碗),口径12.7厘米,底径5.6厘米,外高6厘米,内深4.6厘米,重量4市两。罗汉饭碗(6号立新碗),口径10.2厘米,底径4.6厘米,外高5厘米,内深3.8厘米,重量2.5市两。其装饰以青花、玲珑、贴花、新彩等品种为常见。瑛碗亦名“高脚碗”,“文化大革命”时一度称向阳碗,后恢复其名。器型直口尖底,并有用手可抓住的高脚。规格从3—9英寸(口径),分11种型号。如9英寸瑛碗(1号向阳碗),口径22.9厘米,底径11厘米,外高10.5厘米,内深8.3厘米,重量23市两。4英寸瑛饭碗(9号向阳碗),口径10.2厘米,底径5厘米,外高5.8厘米,内深4.9厘米,重量2.8市两。
  荷叶碗形似荷叶而得名。造型撇口夸肚而体矮,边缘起伏,碗面坦张,像初出水的荷叶。按其口径大小,分品、顶、二、大、工、汤、饭等10种规格。如10英寸(特号)荷叶品碗,口径25.4厘米,底径11.7厘米,外高7.7厘米,内深6.3厘米,重量16市两。4英寸(8号)荷叶饭碗,口径10.2厘米,底径4.4厘米,外高3.6厘米,内深2.7厘米,重量3市两。
  荷莲碗是维吾尔族喜爱的日用器皿。撇口夸肚,并有可用手握住的高脚,因形似莲蓬而得名。有大、工、汤3种规格,如荷莲大碗(3号荷莲碗),口径17.1厘米,底径8.4厘米,外高8.3厘米,内深6.4厘米,重量9市两。荷莲汤碗(5号荷莲碗),口径12.7厘米,底径5.8厘米,外高6.5厘米,内深5.3厘米,重量4.4市两。
  盖碗始于南朝,盖大于碗,清代为了品茶需要,大量制作盖碗,但一般盖小于碗。品种有木鱼盖碗、四方盖碗等。规格有大号、二号。大号木鱼盖碗(长)口径24.7厘米,底径21.4厘米;(宽)口径19.4厘米,底径17厘米;外高15.5厘米,内深12.6厘米,重量79市两。
  盂碗明宣德年间始制,撇口,直壁折腹,腹下部突起两道弦纹,带圆顶盖,盖内与碗心的青花款识对铭。其装饰品种有青花、釉里红、红釉、青花红彩、蓝地白花及仿汝釉等。
  鸭碗以椭圆形为多,故又称“椭圆形大碗”。它并不一定盛鸭,是常盛牛肉、土豆等荤、素菜的大菜碗,又称“素菜斗”,鸭碗一般作餐具配套品种使用。
  汁斗又名“沙司船”、“酱汁斗”,是装调料的器皿。“汁斗”有二种形状,一种是扁长椭园形,两端尖,如元宝形斗,下连一椭圆形托盘,使用时用勺蘸酱汁到食物上;一种是椭圆形有流有把,似大奶缸的矮陶瓷器皿,使用时可端起,将酱汁倒在食物上。
  此外还有庆口碗、金菊碗、鲜花碗、水碗、皮碗、折边碗、苏联碗、金钟碗、庆兴碗、大众碗、欢春碗、四方碗、八角碗、博古碗等品种。每种之中,有品碗、顶碗、二碗、大碗、工碗、汤碗、饭碗或大号、二号、三号、四号、五号;5英寸、6英寸、7英寸、8英寸、9英寸、10英寸等不同的规格。有青花、玲珑、色釉、新彩、粉彩等不同的装饰方法;有山水、人物、花鸟、珍禽瑞兽或各种图案不同的装饰画面。每一种碗中,一般都有几个甚至十几个不同规格的具体品种,若细化到按其装饰方法和装饰画面来划分,则有数以百计的具体产品名称。
  景德镇碗类造型丰富,其变化多在碗口上,碗口共有5种式样:直型口,碗口部向外呈斜直线的一种碗类,如罗汉碗、灰可器、蓝边锅碗、斗碗等;内曲线口,碗口采用曲线形式,如莲子碗、瑛碗等,碗口略向内敛;外曲线口,瓷业上称“法口”,它是在主体线即碗腹部的内曲线到口沿时线型又向外转的一种口型,这种口型秀丽而有韵味,如荷叶碗、鲜花碗、金钟碗、石榴碗等;折边口,是碗边向外,有明显的折痕;莲瓣口(葵瓣口),碗口沿边呈凹凸莲瓣或葵花瓣状,多为六瓣、八瓣、十瓣不等;此外还有锁口(敛口)碗等。碗口部边缘,根据需要有不同的形状,基本有圆、尖、方等几种结构形式。景德镇的碗类造型无论是明、清两代,或是现代生产的饭碗,其口部和底足部分的加工比较严格。碗足造型有矮足、高足和窝足3种式样。足圈部分比较厚,并保持一定的高度,故盛装饭和汤时,端拿起来不容易烫手,使用很方便。景德镇生产的碗类腹部多采用各种不同的内曲线组成造型,其形象饱满,容量相应比较大,如正德碗、窝式碗、罗汉碗等。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有史记载-1985)是景德镇有史以来第一部地方志书,全方位地记载了景德镇市域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尤其是景德镇的瓷业历史与现状,资料非常丰富翔实,是一部对社会各界均有教益的珍贵书籍。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灰可器
相关作品
兜碗
相关作品
石榴碗
相关作品
锅碗
相关作品
正德碗
相关作品
宫碗
相关作品
罗汉碗
相关作品
瑛碗
相关作品
荷叶碗
相关作品
荷莲碗
相关作品
盖碗
相关作品
盂碗
相关作品
鸭碗
相关作品
汁斗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