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进口青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148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进口青料
分类号: TQ174.4
页数: 2
页码: 669—670
摘要: 青花瓷进口原料:苏麻离青、回青等。
关键词: 景德镇 进口青料

内容

苏麻离青据说“苏麻离青”的名称由来是从波斯语叫钴为“Sulimami”的借人,有的译成Su -ma-Li blue或Su -ma -niblue,在某些书中亦作苏勃泥青或苏泥勃青,是钴土矿的一种。系元、明、清代从外来传人的青花料,一说是西亚、波斯进口料,早在唐代就已输入;另一说是南洋进口料;还有人认为它是郑和出使外国时所带回的苏门答腊的苏泥和槟榔屿的勃青。按“勃泥(Bomeo)”系中国明朝人对加里曼丹岛(Kalimantan)的习称,后来一度唤婆罗洲。“苏”可能系苏门答腊一词的简化,因而对苏门答腊勃泥一带出产或转口的可做青花料的钴土矿石称作苏勃泥青。同时也兼用为一种色标的代名。从国内外传世或出土的元代青花瓷器来看,其料色蓝里有黑色似铁锈斑点,呈色凝重浓艳,线条有晕散现象,经化验,料中含锰量低,含铁量高,与国产青料显然不同。后被人们称为“苏泥勃青”型的。元代(1206-1367)“至正型”一类大件青花瓷器则大部分采用此青料。明宣德(1426-1435)亦类似,据《陶说》记载:永乐、宣德二窑,皆内府烧造,以棕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此明窑极盛时也,青花用苏泥勃青。发色明艳,呈色爽而不鲜,色性安定,散晕在瓷器胎釉之间,青翠披离、淋漓尽致。该时期青花瓷器的制作“开一代未有之奇”。到明代中期,苏泥勃青已经断绝,改用江西乐平县产的平等青,故而典型的成化青花瓷器有别于宣德朝,而以淡雅著称。
   回青据说是明正德(1506-1521)时,在云南得到由域外运进的一种青料,明代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时,景德镇青花瓷器大多使用这种青料,其特点是发色蓝中泛紫,与苏麻离青、平等青色调不同。
   王世懋在《窥外天乘》(1585—1589)上说回青可以当青花料:“宋时窑器以汝州为第一,而京师白置官窑次之,我朝则专设于浮梁县之景德镇。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棕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至成化间,所烧尚五色灿烂,然而回青未有也。回青者,出外国。正德间、大挡镇云南得之。经炼石为伪宝,其价数倍黄金,已知其可烧窑器,用之果佳,嗣是阖镇用之,内府亦有输积,而青价稍贱矣。嘉靖间,回青虽盛,鲜红土断绝……”。
   嘉靖(1522—1566)已多使用精选与煅烧过的回青,捶碎有朱砂斑者曰上青,有银星者曰中青,由于官窑民窑的发展,回青不足,并加以江西所产之石子青掺和使用,青花色调较浓艳,有的呈堇青色、有的带紫红色。
  《事物绀珠》(1591)、《遵生八笺》(1591)也都抄录了《窥外天乘》关于回青的说法。
  1596年《明实录》(卷301)载:“万历二十四年闰八月……癸未,先是奏回青出吐鲁番异域,去京师万余里,去嘉峪关南数千里,而御用回青系西域四“夷”大小进贡,买之甚难。因命甘肃巡抚田东设法召买解进,以应烧造急用,不许延误”。中国古代文献上有一些回青从外国进口和从中国少数民族地区进入内地的记载。
  1520年西洋朝贡典录记载:(永乐、宣德间)“苏门答剌贡物有石青、回回青”。
  1749年清嵇璜《续文献通考》记载:“成祖三年至成化二十二年苏门答腊贡宝石、玛瑙、水晶、石青、回回青……”。
  1587年《明会典》105卷记载:“苏门答腊国……永乐三年……遣使朝贡……五年至宣德六年屡遣来贡……贡物……石青、回回青……”。
   《明会典》112卷记载:“吐鲁番使臣到京……嘉靖三十三年进贡回回青三百三十一斤八两,会值每斤与银二两”。
  朱琰《陶瓷》(1774)、蓝浦《景德镇陶录》(1815)等清人著作中也曾多次提过回青,系说南洋舶来或西域运进的可作上等青花料的一种钻土矿石。但是有些资料则说回青是宝石、药石或者绘画用的蓝色颜料。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有史记载-1985)是景德镇有史以来第一部地方志书,全方位地记载了景德镇市域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尤其是景德镇的瓷业历史与现状,资料非常丰富翔实,是一部对社会各界均有教益的珍贵书籍。

阅读

相关专题

苏麻离青
相关专题
回青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