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工人团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1286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工人团体
分类号: D412.856
页数: 8
页码: 407-412
摘要: 本章讲述了景德镇市工人团体工作的相关内容介绍。
关键词: 景德镇市 工人团体

内容

第一节工人运动
  明代,景德镇制瓷业发展,成为官窑和民窑的集中地,残酷的阶级压迫与剥削,迫使景德镇的工人不断奋起反抗。嘉靖以后,斗争更加激烈与频繁。嘉靖十九年(1540年),因遭大水灾,瓷业生产停顿,万余工人失业,发生暴动。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江西矿税使太监潘相逼迫窑工烧造龙缸,致使童宾投窑,激起民变。万历三十年及三十二年(1602年,1604年),发生7县陶工与雇主“为斗”的运动。
  清代,瓷业工人的生活每况愈下,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不断导致工人举行罢工。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以郑子木为首的“白围裙运动”;以王子贞为首的脱胎画坯工人“毛银改纹银”运动;以熊知四为首的“知四肉运动”(即争取瓷工每人每月12两肉)。特别是道光年间(1821-1850年),瓷业工人的罢工斗争,此伏彼兴,不可胜数。光绪二年(1876年),万余瓷业工人为争取白米饭的罢工和暴动,攻打县署,给封建统治者以沉重打击。三十年,瓷业工人为抗议外国神甫强奸少女、残害儿童的暴行,爆发火烧天主教堂的斗争,打击了帝国主义者在景德镇肆虐横行的嚣张气焰。
  民国初年(1912年),景德镇为北洋军阀所统治,工人运动围绕改善生活,反对军阀而进行斗争。民国8年(1919年),“五四”运动消息传来,全镇数干名工人和学生举行示威游行,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随后掀起“提倡国货,抵制日货”高潮。次年初,圆器工人开展“打熟米饭派头”的罢工斗争,持续3个多月,发展到与军警冲突,杀掉巡官。14年,为悼念“五卅”惨案殉难烈士,全镇工人举行追悼会,并通电声援上海工人的罢工斗争。
  民国15年(1926年)5月,在中共景德镇党组织的领导下,全镇瓷业工人联合其他劳动者开展“红五月斗争”,先后集会纪念“五一”、“五四”、“五九”、“五卅”运动,并举行示威游行,掀起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高潮。11月,正式成立“景德镇总工会”,由万云鹏任委员长。在瓷业工人中建立了23个基层工会,其他行业也相继成立工会组织,会员共计4万余人。翌年2月,全镇工人为纪念“二七”运动,举行集会和游行示威。接着开展了持续两个多月的“反对停工、反对解雇工人、反对减少工资”的斗争。当年4月,成立工人纠察队。6月,国民党右派挑起都(昌)乐(平)械斗,并嫁祸于共产党,进而强行收缴工人纠察队枪支,迫使工人解除武装。6月,总工会被迫解散,工人运动暂时遭到挫折。17年4月,成立具有合法地位的“瓷业技术研究社”,其宗旨为“团结全体工人,联络感情,鼓励志气,团结互助,仿古维新,提高制瓷水平,抵制洋瓷进口,以发扬国粹和为工人共谋福利为目的。”从当月至次年9月,为增加工资,维护工人权益,多次举行罢工。其中17年的“四十天大罢工”,从圆琢器工人开始,发展到各行业工人计数万人参加,迫使当局和资方无条件答应工人提出的“废除上会钱,停止抓人,增加工资”等要求,瓷业技术研究社社员亦随之发展到1000多人。18年的“打雄黄酒派头”的罢工斗争,有圆器9行计5万多工人参加,持续一个多月,得到近郊农民以至南昌、上海、杭州等城市工人的声援,迫使资方不得不在改善工人在端午节、中秋节的生活待遇方面作出让步。伴随这场斗争,还曾一度秘密成立“赤色总工会”和“罢工委员会”。12月,因白色恐怖加剧,工人运动转入低潮。至次年2,月,工人组织又被迫解散。19年6月,为配合工农红军进驻,成立“景德镇总工会筹备委员会”和“工人纠察队”。7月,有数千名工人参加红军。9月,召开全市工人代表大会,成立“景德镇总工会”和“工人赤卫队”,洪泉水任工会委员长,刘书梅任赤卫队大队长,还选举了张双福为罢工总指挥,全面负责市内工人运动。12月,因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景德镇,工人运动再度转入低潮。20年5月,为反抗国民党的苛捐杂税,数千名工人将稽征处的税卡船付之一炬。21年10月,组织工人开展声势浩大的反霸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当地大恶霸施维明。11月,景德镇特区镇工会宣告成立。翌年8月,特区镇工会遭到破坏。23年1月,又成立“景德镇市工会”,历时仅20天左右,即被迫解散。
  民国25年12月,以瓷业工人为主体,成立“工人抗日服务团”和“抗日救亡歌咏队”,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抗日战争爆发后,26年10月,成立“各界民众抗敌后援会”。全镇工人和各界人民群众,多次举行罢工、罢市和示威游行,愤怒声讨帝国主义与汉奸的罪行。27年,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日益高涨,不少共产党员成为各种救亡团体的实际领导和骨干力量。12月,为声讨汪精卫叛国罪行而举行的火炬示威游行,有数万工人参加,强烈要求国民党政府惩办卖国贼,停止反共,一致抗日。28年下半年,工人抗日宣传被迫停止公开活动。34年至解放前夕,工人运动主要是为反对国民党政府征兵、征粮、派捐、派税及反对物价暴涨和争取生存权利而斗争。先后举行罢工、罢市十余次,有的持续一二个月之久。36年5月,米价飞涨,全镇工人奋起开展反饥饿斗争,200多名工人愤怒捣毁多家高抬市价的米店和油盐店。37年,国民党政府发行“金圆券”,导致物价涨势加剧,人民生活朝不保夕。10月,全市工人举行大罢工。这些斗争,进一步显示了工人队级的力量,唤醒了更多的民众为谋求自身的解放而团结奋斗。
  景德镇解放后,工人阶级当家作主。工人运动围绕着共产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动员和组织全市职工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振兴社会主义新瓷都而开展活动。
   第二节工会组织
  市总工会景德镇工会组织的设立,始于民国15年11月,并伴随着市内瓷业工人运动的起伏而时断时续。市域解放后,于1949年5月,成立景德镇市职工联合会筹备委员会,刘子重任主任委员。次年6月,召开市首届工人代表大会,正式成立景德镇市总工会,主席由中共市委书记朱农兼任。市总工会下设办公室、组织部、生产部、文教部、劳保部、工资部、青工部、女工部。1953年10月,市总工会改称市工人联合会。1958年7月,复称市总工会。1968年10月,市总工会被迫撤销。1969年6月,市革命委员会召开全市工人代表大会,成立市工人代表大会委员会(简称市工代会)。市工代会日常工作由市革命委员会政治部群运组具体承办。1973年7月,中共市委决定,成立市总工会筹备小组。同月,召开全市第八届工人代表大会,正式恢复市总工会。下设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生活保险部、生产保护部、女工部。1981年增设财贸、农林水、文教卫生3个工作委员会。1984年,将3个工作委员会合并为工委。同时将宣传部改为宣传教育部,并增设职工技术协作办公室。1949年至1985年,先后召开8次全市工人代表大会。
   表12-11949—1985年景德镇市历届工人代表大会概况表表12-1-11949-1985年景德镇市历届工人代表大会概况表
  基层工会1950年1月,在瓷业中的二白釉、脱胎、琢器、烧窑等行业成立基层工会。随后,相继在药业、绸布业、纺织业等其他行业成立基层工会,在各行业发展会员。6月,召开第一届瓷业工人代表大会,成立市瓷业工会委员会。8月,由市总工会牵头,在8家由瓷业务行组成的工厂中,成立首批基层工厂工会。10月,以青山窑为试点,组建坯厂、窑厂为一体的联烧工会。至年底,全市共组建联烧工会63个。1950年至1953年,先后有瓷业、店员、搬运、教育、建筑、手工业、新闻出版、航运、文艺9个行业相继成立行业工会。后经撤并,至1957年,全市有4个行业(产业)工会,87个基层工会,会员达2.52万人。1966年3月,会员发展到3.88万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工会组织瘫痪。粉碎“四人帮”后,基层工会组织经过整顿,恢复职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一步加强了基层工会组织建设。至1985年,全市有行业(产业)工会4个,基层工会520个。另外,还有珠山区、昌江区、鹅湖区、蛟潭区、乐平县五个县(区)工会,会员达16.49万人,占全市职工总数的87.43%。
   第三节职工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民国14年(1925年)7月,中共南昌特支派来共产党员向义筹办“平民夜校”,在公立小学设立12个工人文化补习班,在工人中进行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后根据景德镇工人五方杂处的客观实际,特别是受地域、宗派、行业等帮会影响较深,针对性地在工人中加强了阶级意识教育。17年,瓷业技术研究社成立,其宗旨为“团结全体工人”,“为工人共谋福利”。18年,景德镇赤色总工会的入会信条进一步强调要“为阶级谋利益”,从而加强了工人团结,增强了阶级意识。
  新中国成立后,为提高工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发挥其主人翁作用,全市各级工会,围绕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进一步加强对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主要是教—育职工正确认识、对待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和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发扬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精神,积极投身于民主改革运动,在反贪污、反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中发挥主人翁作用。同时广泛开展抗美援朝宣传教育,动员全市职工捐款,捐献“景德镇工人号”飞机一架,计17.13万元;认购胜利折实公债12.2万元。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重点是教育职工认真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增产节约、勤俭建国,加强劳动纪律,培养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关心国家大事,坚持社会主义,防止资产阶级思想侵蚀。1958年,在职工中进行的“三面红旗”的宣传教育,灌输了当时建设社会主义“急于求成”的思想。三年困难时期,在职工中针对性地加强了增产节约和精兵简政教育。
  1963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在全市职工中广泛开展了学习毛泽东著作活动,学习雷锋,争做“雷锋式工人”活动,“工业学大庆”、“学铁人”活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学王杰活动,开展了“为谁劳动,为谁服务”的大讨论,增强了职工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做贡献的自觉性。“文化大革命”中,向职工灌输的主要是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思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广大工人中普遍开展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学习讨论和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教育,逐步清除“左”的思想影响。并教育职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982年,按照市委部署,动员全市职工投入“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同时,各基层工会开展创“四好”(好家庭、好公民、好邻居、好工人)、争双优(优秀商店、优秀营业员)及学习赵春娥活动。1983年,开展了学习张海迪活动。1984年2月,举办中共十二大文件学习班,培训120余名基层工会干部。1985年,按中华全国总工会要求,成立全市职工读书指导委员会和基层指导站,在全市职工中开展读书活动。至年底,有28个单位建立读书小组282个,参加读书的职工1.7万余人。
  文化科技教育1949年下半年至1951年,在职工中主要开展扫除文盲运动,推广速成识字法。1950年8月有职工业余教育委员会。1951年,在建国瓷厂等24个单位开办职工业余学校,设立98个班,学员6931人。其中2937人于1955年脱盲,内有459人就读初中班,1927人进入高小班。1952年4月,创办职工业余学习班,有学员7032人;成立了识字班运动委员会,开办74个识字班,学员3000余人。1957年,职工业余教育交由行政管理,全市有11个单位设立职工教育科或教育领导小组。1958年,增办6所职工业余学校,学员达1.03万人。同时,按“党委领导,工会主管,各方协助”的办学原则,全市厂矿企业共办24所红专学校,开设34个文化班及烧炼、彩绘、会计等专业技术班,学员达4265人。1965年,全市职工业余文化教育发展到几个厂联合办校,形成多层次的网络。“文化大革命”中,职工业余教育停顿。1976年,逐步恢复。1981年,市总工会成立工人联校。同时,各工厂办校46所,配备专职教师44人,兼职教师298人,开设68个文化班,学员3678人;40个专业技术班,学员3020人。1984年,各厂已办校125所,学员达11626人。为提高职工文化科学素质,各单位还坚持从实际出发,举办各种文化技术短训班,以及支持职工参加电大、函大学习,鼓励职工走自学成才之路。1985年,全市职工中,有1.06万人参加各种文化技术学习班,2.23万人参加技术岗位培训,4.06万人坚持自学。
  文体活动市工人文化宫于1956年6月10日建成,并正式开放。文化宫座落莲社路,是全市职工业余文体活动的指导中心,为基层单位培训出一批批文艺、美术、体育骨干。建国以来,各单位还陆续建成了为数众多的基层文体活动场所。据1985年统计,各厂矿企业共建俱乐部121个,建图书馆(室)435个(藏书29万册),电影队59个,业余文宣队115个。全市共举办大规模的工人运动会5届,参赛职工达6500人次。开辟篮排球场342个,游泳池2个,田径场48个。1951-1985年,举办工人文艺会演7届,获演员奖、创作奖185人次。1985年,市总工会与市广播电视局、景德镇日报社联合举办全市职工“谈理想,做主人”荧屏演唱赛,参赛职工297人,观众达5.68万人次。第四节民主权利
   参与政治活动1949年10月,工人代表团以占代表总数20-30%的名额出席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参加商讨市政大事。1950年,市总工会成立,第一任主席由市委书记兼任。此后,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历届领导班子中,均有工人代表参与。在1968年成立的市革命委员会中,工人代表席位被“造反派”头头所窃踞。1979年恢复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后,至1985年,先后有2名工人代表分别担任市第七届、第八届人大常委会委员;23名工人代表担任市政协第七届、第八届委员会委员。此外,全市工人代表还分别参加有关机构和组织,直接参与全市性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有关事项的审议与决策。
  参加企业管理1949年,在私营企业中建立职工管理委员会和劳资协商会,负责管理工人的生产安全、工资待遇、生活福利及协调劳资关系等。凡涉及工人利益的有关问题,由职工管理委员会监督处理。1953年2月,开始在全市企业单位推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同年6月,在国营建国瓷业公司开展企业民主管理工作试点。1954年7月,在赣华、建华、华光、民光、益民5个私营联营厂,成立民主管理委员会,就厂方退股和清产核资进行监督,为私营联营厂转向公私合营提供了经验。1957年3月,市总工会就公私合营企业实施“职工民主管理工作细则”问题,在第五瓷厂试点。1965年,全市各大、中型企业,基本普及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度停顿。1979年开始恢复。1980年11月,中共市委组织部、工交政治部、市经委、市总工会联合成立市工交企业民主管理办公室。1982年2月改名为市工交企业民主管理领导小组。至1985年,全市有426个单位已建立职代会制度。其中,有221个单位已开展代表提案征集工作,168个单位建立职代会专门工作委员会,212个单位已推行职代会民主评议干部委员会,52个单位在民主评议干部的基础上,开展民主选举、民主推荐行政干部的工作。职工直接参与企业重大决策、监督行政领导、维护职工正当权益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真正体现了工人是企业的主人。
   第五节生产活动
  劳动竞赛1951年,成立劳动竞赛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各单位竞赛活动。同年,开展增产节约劳动竞赛,并帮助645家私人经营企业复业开工。1952年,开展爱国增产节约活动,瓷业系统首创“按脚坯下匣,保瓷人库”生产责任制。1954年,发动职工提出合理化建议786条,其中被采纳508条,创造价值l万多元。1975年,发展到厂际之间竞赛,参赛单位203个,职工达2.36万人,比1952年底参赛1.34万人增加76%。并按“六大指标”(产值、产量、产品质量、劳动生产率、成本、利润)完成情况,评出市第三瓷厂为优胜厂,第六瓷厂、美术瓷厂为先进厂。1959年,竞赛活动由原来将技术革新作为内容之一发展到以技术革新为中心。1962-1964年,开展的“五好”(政治工作好、三八作风好、完成任务好、企业管理好、生产管理好)企业、“五好”(政治思想好、完成任务好、遵守纪律好、经常学习好、团结互助好)职工竞赛活动,强调开展“一帮一、一对红”、“一带二、一片红”活动,后发展为”比、学、赶、帮、超”竞赛活动。1964年7月,评出“五好”企业21个,“五好”职工868人。1965年开展“工业学大庆”活动。1966年下半年起,竞赛活动中断。1977年初恢复,10月,市总工会召开工业学大庆会议。随后,全市厂矿企业相继开展厂际红旗竞赛,同时,在企业内部开展“高质量,多品种、低消耗”班组竞赛。1978年3月,市委、市革委召开全市工业学大庆会议上,命名8个大庆式企业、5个红旗车间、74个红旗班组、30名学铁人标兵、32个学大庆先进企业。1979年,开展“立功创模”竞赛活动,至1983年形成高潮。1984年,开展“振兴中华、振兴江西、振兴瓷都”的“三创”(创先进、创历史、创水平)、“两高”(提高企业素质、提高经济效益)、“一献”(献百元)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参赛单位203个,职工达11.96万人。在竞赛中,90%以上的企业实现利税比上年同期增长。至1985年止,先后召开全市“先代会”(劳模会、群英会)共20次,累计表彰先进集体2632个次,先进个人1.1万人次。其中省级先进集体16个次,省级劳动模范608人次。
  技术革新1950年10月,市总工会成立烧窑联合小组。同时,市内以窑为单位组成烧窑技术研究委员会,对窑炉建筑和烧窑技术进行研究。1951年,在瓷业系统开展“找窍门、学窍门、传窍门”活动。9月,市总工会在市人民文化宫举办全市“窍门”展览会,展出技术成果112件。1954年5—8月,先后组织技术革新报告会22场。全市投入革新的职工达8139人,试行与推广革新成果2582项。至1966年5月,全市推广革新成果1373项。“文化大革命”中大规模的技术革新活动一度停顿。至1977年,技术革新活动重新活跃起来。1978—1985年,市总工会先后组织技术表演33场次。其间1982年,组织技术讲座5场次,举办技术培训班15期,推广新技术26项,攻克技术难关25项,创造价值1000多万元。
  技术协作1979年10月,成立全市第一个电工技术协作交流队,并首次召开全市技术交流会,有组织地开展职工技术协作。当年攻克技术难关2项,创经济效益52万元。至1983年,攻克难关28项,推广先进技术24项,培训技术骨干480人,举办各种技术讲座113次,涌现出一批优秀技术协作积极分子。有一个技术专业队,被评为全国技术协作先进集体,两名队员被评为优秀技术协作积极分子。1984年12月,成立市职工技术协作委员会。各基层单位成立职工技术委员会12个,会员1375人,技术交流和专业推广队375个,共组织攻关187项,举办技术表演214次,参加表演及观摩者达9244人次,推广新技术159项。1985年市总工会召开表彰大会,表彰积极分子170余人。通过技术协作,组织各种攻关活动,共为57个工矿企业、48个乡镇企业解决了大小技术难题229项。
   第六节权益维护
  劳动保护1950年初,市总工会筹备委员会增设生产保护部,专司职工劳动保护工作。各基层单位也相继建立相应的办事机构。1951年,开始制订安全生产措施。1952年,举办劳动保护训练班,轮训骨干103名。1963年,市总工会根据有关规定,经过调查研究,提出凡从事高温作业、重体力劳动的职工,都应享受高温作业待遇。1980年,市总工会结合贯彻《职工劳动保护条例》派出两个检查组,并帮助企业整顿劳动保护组织,恢复、建立与健全劳动保护制度,开展劳动保护工作。至1984年,全市劳动保护工作已形成网络,有113个基层单位建立劳动保护监督小组,设专职干部26人,兼职干部3328人。1985年,市总工会举办了3期劳动保护干部训练班,促进了全市职工劳动保护工作。
  劳动保险1950年,首次在建国瓷业公司中签订职工劳动保险临时合同。在职职工的工资福利、法定休假、雇用及解雇、女工产假、师徒关系及安全卫生等方面,均享受临时劳动保险待遇。至1953年,共签订劳动保险临时合同126件,享受劳动保险的职工达2.75万人。1955年,开始贯彻国务院颁布的《职工劳动保险条例》。1957年,全市各单位普遍建立“劳动保险登记卡”制度,职工享受劳动保险待遇,有据可查、有法可依。1980年,市总工会和有关部门,对全市大、中型工矿企业及粮食、商业等行业的职工劳动保险工作,进行了一次全面整顿,帮助6000多名职工恢复长期的劳动保险待遇,并立卡建档,使职工的生老病死得到保障。至1985年,全市实施职工劳动保险的全民所有制基层单位达414个,享受劳动保险待遇的职工计15万余人。
   此外还进行了职工困难补助,协助企业办好集体福利事业(食堂、保育院、浴室等)、管理职工退休(1968年10月以前)等工作。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有史记载-1985)是景德镇有史以来第一部地方志书,全方位地记载了景德镇市域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尤其是景德镇的瓷业历史与现状,资料非常丰富翔实,是一部对社会各界均有教益的珍贵书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