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章 人口数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1089
颗粒名称: 第—章 人口数量
分类号: C921.56
页数: 13
页码: 177—189
摘要: 人口数量资源描写了景德镇人口规模、人口增长速度、人口特征等内容 。
关键词: 人口数量 景德镇

内容

第一节人口规模
  宋初,景德镇瓷业发展,为人们聚居提供条件,“富则为商、巧则为工”,社会分工日益明显。开宝八年(公元975年),浮梁县成为望县,领7乡1镇。大观二年(1108年),仅景德镇所辖三洲一镇就发展到6.1万人。宋室南迁后,北方不少制瓷名工巧匠来景德镇,进一步促进了景德镇瓷业的发展,景德镇瓷窑的数量已达300多座,人口激增。嘉定乙亥年(1215年)居民达121507口。咸淳己巳年(1269年)增至137053口,54年中增加1,6万人,增长12.74%。
  元代,景德镇瓷业工艺技术在全国遥遥领先,各地来此学艺、谋生、经商的人口增多,至元庚寅年(1290年)间,人口增加到50786户、192148口,较咸淳已巳年增加了40.2%。至元十五年(1278年),朝廷在镇设立浮梁瓷局,辖匠户一百。元贞元年(1295年)至泰定元年(1324年),辖匠户400余,为元初的四倍。此后,生产规模迅速扩大,人口随之增多。
  明代,由于元末二十年动乱,人口剧减、土地簿籍丢失,明朝廷进行人口普查与土地清丈工作。以110户为里(城镇为坊),里分10甲。据《大明一统志》记载,天顺初年(1457年)及嘉靖、隆庆(1522-1572年)年间,浮梁境内,共有112个里(《读史方舆记要》记载为120个里)。
   表3-1明代浮梁县人口户数变化表
   注:万历癸卯年有男子咸丁29910口,妇女大口27589口。
  以明代洪武辛未年(1391年)与元代至元庚寅年(1290年)比较,一百年中人口数量减少45,37%,以后历年有所增长。城镇人口增长,则因明朝廷在镇设立御器厂,中后期以后除官窑外,民窑多于二三百座。景德镇成为全国瓷器烧造中心。“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如鹜”。仅御器厂“大小工匠约百余,奔走力役不下干计”。至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景德镇从事瓷业的人数已达10万余。万历年间,“镇上佣工每日不下数万余”。除工人外,还招徕四方商人从事贸易。当时景德镇人口:一是本籍的居民;二是世代相传的制瓷工匠;三是官窑征派的“上工夫”、“砂土夫”等辅助工役;四是各地商贾;五是各地来镇的佣工。至明代中后期,虽然全国户口数量大幅度下降,而景德镇在册人口却一直稳定在10万左右。
  清代陶瓷业有较大发展。景德镇商贩云集,“工匠来八方”,匠、夫不下十余万。人口增长也相当迅速。旧志对清代人口记载,从顺治九年(1652年)到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都只记载成丁数(16-60岁)。
   表3-2清代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浮梁县成丁人口数量情况表
  从上表可看出当时人口增长比较稳定。道光十二年《浮梁县志》载:“自康熙五十五年起至乾隆三十六年各届编审所收,除抵补开除外,实在滋生人丁一百七十六丁,妇女七十一口。其妇女于乾隆十一年,人丁于三十七年先后奉文停止编审”。至乾隆四十七年后,则已经将老幼人口统计在内,曰丁口。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55896户、250290丁口;嘉庆十七年(1812年)58792户、281477丁口;道光元年(1821年)59606户、288220丁口;道光三年(1823年)59935户、297579丁口;咸丰元年(1851年)57605户、286874丁口;同治八年(1869年)57584户、286894丁口。
  《江西年鉴》载:“民国建立后,即通令全国进行人口调查,并由各省按年造报。至民国5年(1916年)后,江西以时局影响,未能继续办理。民国17年(1928年),国民政府内政部成立,又通令全国举行人口调查”。从23年起,才比较有系统有计划地编查人口数量、质量、动态、静态等情况。其后又时因战乱中止,资料散失亦较严重。从零星资料看,民国时期,浮梁人口数量曾大幅度下降。表3-31916—1948年浮梁县人口数量统计表
  民国5年(1916年)景德镇市境内居民有40余万人,较同治八年(1869年)增加12万余人。而到37年,则只剩下16.69万人,减少59%,平均每年递减27.6656。。以南溪乡为例,27年和31年都辖10个保、64个甲。第一保有8个甲,属旧时的上芦田都,地域包括凤凰村、芦田村、石溪渡、焦源坞。旧居仁都设二、三保,共13甲,包括小亭村、四水村、窑门口、老涧、东边村、南溪桥、上下施村等村落。旧下连都的一图、二图设四、五两个保,各辖6个甲,主要村落有内蒋、外蒋、盘溪口、邬家、兴溪桥、诸奖等。第六保为黄坛都,设6个甲,包括福凤、徐家、徐村、庄家等村。第七保,下属7个甲,包括七甲里、黄坛街、大洲、吴家。第八保6个甲,有龙潭、淡竹坂、板源坞、郭源等村。第九保6个甲,有港口、礼家门、岭脚下、元田。第十保下辖6个甲,主要有东港、中堡土段、王家坞等村落。其人口增减如下表:
   表3-41938、1940年南溪乡各保户口、壮丁数量比较表上表中南溪乡10个保的总户数两年减少12.08%,人数减少27.97%,成年男子减少近半数。反映了当时景德镇市境内社会动乱,人口死伤逃亡的情况。
   表3-51916-1947年浮梁县住户数量情况
  24年(1935年),国民党在浮梁县实施新县制,设区并改革区级机构,扩大区划,调整合并成6个区。各乡(镇)公所直辖于县政府。
   表3-61936年浮梁县各区署户口、壮丁数
  景德镇人口规模,宋大观二年(1108)即有6.1万人。清代,据旧志景德镇风俗附载:“镇距城二十里,而俗与乡邑异,列肆受廛延袤十数里,烟火近十万家”,可谓人烟稠密。《江西地方自治月刊》记载民国元年为14.53余万人。《江西年鉴》记述景德镇在民国13年前有人口20万,17年为15.37余万人。此后由于战争和灾疫,特别是瓷业衰落,人口减少幅度较大。25年为10.4万人,31年5月为7.63万人。抗日战争胜利后,外流人口陆续回镇,人口数量稍有上升。37年12月统计为8.84万人,与13年比较,下降55.81%。
   民国23年(1934年),景德镇曾一度划分为四个镇。
   第一镇:公馆岭至厂前、陈家岭至方家坦、十八桥至新运路至汪家街。1936年(下同)有居民17799人,其中男性10305人,女性7494人。
   第二镇:戴家弄至蛤蟆桥至太白园,周路口至狮子弄至油榨街。有居民15259人,其中男性7986人,女性7273人。
  第三镇:中山路彭家弄至祥集弄,麻石弄、瓷器街至富商弄,祥集弄至麻石弄,富商弄至戴家弄。有居民18320人,其中男性9973人,女性8347人。
   第四镇:里市渡、圣节巷、圣节巷至彭家弄,三角井至邓家岭至后山亭。有居民24959人,其中男性13653人,女性11306人。
   四个镇居民76337人,男性为41917人,女性为34420人。
   表3-7浮梁县城乡人口数量比较表
   表3-81942年浮梁县农村各乡人口数量表
   注:冠石乡后并入峙滩乡。
  民国37年(1948年),有12个乡人数减少,5个乡人数略有增加。人口减少最多的是三龙乡,数量为3763人。人口数量减少在1000人以上的有南安乡,减少1245人;桃墅乡,减少1148人;兴福乡,减少1437人。其他乡人口减少都在1000人以下,其中天宝、东埠两个乡变化不大,新平乡增加1484人。
   表3-91948年浮梁县农村各乡人口数量表
  1949年5月人民政权建立后,外流人口陆续回城。7月15日统计,城乡人口总量为16.28万人。年末增加到19.27万人,净增3万人。至1952年,人口总量达21.65万人,为解放初期人口总量的1.33倍。1985年,人口56.97万人,为1949年的2.96倍。
   表3-101949—1985年景德镇市人口总量动态数列表表3-11三次人口普查及1985年景德镇市人口与全国、全省比较表
   从上表可知市区平均人口,1950—1952年为200173人,较1949年增长3.87%。1953—1957年为233750人,为上期年平均人口的116.77%,增长幅度较大。1958—1962年是建国以来年平均人口增长幅度最大的时期,人口增加到308266人。与1953—1957年问相比,净增74516人,增长幅度为31.88%。1963—1965年由于压缩城市人口,年平均人口为327037人,仅为1958-1962年问的106.09%。1966—1970年、1971-1975年、1976—1980年三个时期的年平均人口分别为374662人、428271人、480931人,与各自的上期相比,增长幅度在15%以下、12%以上。1981-1985年,人口增长势头下降,年平均人口为536702人,较上期增长11.6%,如果剔除1983年划人的鱼山、荷塘乡(场)人口数量,年平均人口为509213人,仅增长5.88%。
   第二节增长速度
  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受到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制约,而影响尤为直接的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根据复利公式,对景市历史上相关时期的人口增长速度进行计算的结果是:
   宋嘉定乙亥年—咸淳己已年(公元1215—1269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为2.2‰,人口增长呈低速状况。
   咸淳己已年—元代至元庚寅年(1269—1290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为16.2‰,与1215年比较,年均递增6.13‰。
   至元庚寅年-明代洪武辛未年(1290—1391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为-5.9‰,呈下降趋势。
   洪武辛未年—永乐壬辰年(1391-1412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为6‰,复呈上升趋势。
   永乐壬辰年—正德壬甲年(1412-1512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为0.8‰,呈上升趋势。
   正德壬申年—嘉靖壬午年(1512—1522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为0.2‰。
   嘉靖壬午年—崇祯癸酉年(1522—1633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为0。
  清初,国内民族矛盾剧烈,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破坏,市境域外地流人人口多不愿入册交赋,隐户又多,上册劳动力人口数量下降。如明末万历癸卯年(1603年)间,本地有男子成丁29911人,妇女大口27589人;而清顺治九年(1652年)分别为20210人和25733人,下降23.43%和6.7%。至康熙八年(1669年),清廷采取措施,缓和民族矛盾。五十一年(1712年)又题准丁银以当年数为准。“永为定额,续生人丁,永不加赋”。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再生产和登记人册起了重大作用。此后景德镇市境内成年男子和妇女数量平稳增加。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经济有较大发展。景德镇瓷业生产达到历史高峰。瓷器生产的进行和组织安排,瓷器商品的集散和商贾活动,都需要大量的工匠。16世纪以后,景德镇有官窑和民窑数百座之多,按每一座窑需工数十人计算,“主客无虑十万余”,皆来自四方,业陶为生。道光三年(1823年)景德镇市区人口发展到297579人,为明末人口的三倍,户数为59935户,较明末增长2.72倍。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至当时,80多年里,丁口数量增长18.89%,户数增加7.23%。“其人居之稠密,商贾之喧闹,市井之错综,物类之荟萃,几与通都大邑等及”。道光十二年(1832年)景德镇“列肆受廛延袤数十里,烟火近十万家”。瓷业人口大幅度增长,服务行业人口亦随之增加。与此同时,周围乡镇的集市(有的是窑场)也有了发展。浮梁共有八个市,人来车往,热闹非凡。除土著外,有蓉城、瑞州、祁门、湖南、奉新、湖北、山西、建昌、岭南、吉安、福建、婺源、抚州、石隶、丰城、宁波、湖口、宁国、都昌、南昌、临川、九江等地区人口。至清末,人口已近40万。从清初至清末,人口年均发展速度为4.8‰。
  民国5年(1916年)境内人口为40.95万人;与清末同治八年(1869年)比较,净增1.2万人。到37年,只有16.69万人,减少了59%,人口年均增长速度为-27.667。。(即-2.766%)。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
  一是战祸灾疫不断,人口多死于非命,生存者大量逃亡。16年,国民党政府反共、剿共,大量杀戳革命根据地的共产党员和农民群众;城镇瓷商远遁逃亡,窑户星散。17年至21年,连续三年发生疫灾,尤其是21年的瘟疫(急性流行性传染病)“死人无数”。因此这段时期,境内人口减少11万,下降幅度为30.35%。23年10月,国民党军队四路进攻程家山革命根据地。烧毁7个自然村,死亡数百人,许多村庄受到惨重摧残。同年大旱,受灾田地面积达23万余亩,受灾人数达9.5万人,农作物和受灾人数都在七成以上。24年水灾接踵而至,逃荒者甚众。两年减少3.3万多人。26年至27年,适逢抗战爆发,又遇水、火、疫疠之灾,一年锐减人口5万多。抗日战争爆发后,30年5月,日军侵占鄱阳县城,景德镇人口大量疏散,其时又发“疫疠”、“死亡率甚大”。据统计,31年6月比29年减少1.1万余人,此后,又连续发生水旱灾荒,特别是33年大旱,人们外出谋生,人口数量较29年减少2.68万,降到民国时期的最低谷。
  二是瓷业凋零,人口大批流散。由于战争连绵、洋瓷充斥国内市场,景德镇瓷器滞销,工厂减产。“殷实窑户多携瓷离镇,镇瓷工人亦多星散”。17年景德镇仅剩下136座窑和10余万直接和间接从事瓷业的工人。23年的窑户(坯户)剩下1000,工人剩下4万。总产值仅二三百万元。26年日机大肆轰炸,焚毁窑厂300多家。次年生产圆器、琢器、匣钵的窑厂和彩绘红店1095个,不到25年以前的半数;平均每月产值12.5万余元,下降5/6;工人总数5324人,减少了81%。据瓷业各行30年报告:“民之廿年前(白土行)领有帖者约计40余家。现勉强维持营业者只有6家。工人往往皆是疏散回乡,化为半贾半丐,转回故里,变为农民”。“针匙工人约一千余人,……现仅剩十余人”,“画桌工人约有三干多”现“仅剩数十余人”,“填画工笔美人者……由数百人锐减至仅存40余人”。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景德镇瓷业每况愈下。36年2月27日《解放日报》载:景德镇“抗战前窑达150余座,目前仅剩96座,战前年产瓷器19954.8万件,战时为3百万件,目前仅产2万件”。38年景德镇解放时,市内只有百来个处于停业状态的工厂,约一千左右近似失业的工人。
  三是人口的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据《江西近现代地方文献资料汇编》记载:民国25年,里村前街、后街、童街、银坑坞、老街、旧城6个地区的人口出生率为39.9‰,死亡率为21.6‰,自然增长率为18.3‰。26年7月至27年6月,这些地区的人口出生率为28‰,死亡率为18.4‰,自然增长率仅为9.6‰。25年调查这6个地区的人口再生产类型按国际通用标准比较,为静止型。
  此外,民国期间,政府把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强加在人们头上,工人工资低,物价高涨,被迫外出另谋生计,也是人口数量减少的原因之一。表3-12民国25年人口再生产类型抽样调查表
  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市瓷业和其他工业都得到恢复和发展,农村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化、农业经济发展较快,城乡人民生活和医药卫生条件大有改善,人口出生率迅速提高,死亡率明显降低,出现了人口增殖高峰。1959年,增加到30.10万人,较1952年增长39%,7年增加8.45万人。60年代,虽然经历三年自然灾害和压缩城市人口,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但人口的增殖速度仍然过快。1969年人口总量达38.15万人,与1949年相比,20年中翻了一番,平均每年递增34.73‰。1971年以后,计划生育工作引起人们的重视,但由于旧习惯势力和人口增殖高峰的惯性作用,到1978年,景德镇市人口总量每年仍增长一万人左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采取丁一系列有效措施,景德镇市人口增殖得到控制,人口总量的环比增长速度下降到2%以下。1985年末,人口总量为56.97万人,为1949年的2.96倍,平均年递增速度降到3.06%。
   表3-131949—1985年景德镇市人口增长、发展速度比较表单位:%表3-13-11949—1985年景德镇市人口增长、发展速度比较表第三节人口特征
  丛聚性景德镇历史上业陶者十之八九是客籍人口,故有“五方之豪丛聚”之说。其中“窑户多来自都昌,称为都帮,铺户以徽籍人居多。其他籍隶南昌、鄱阳、临川各县者亦多,土著或不及十之一、二也”。民国时期仍是如此。资料统计,景德镇各籍瓷行有26家(帮)。新中国成立以后,景德镇市发展为以传统陶瓷工业为主的多门类工业综合发展的新型城市,人口的丛聚特点更为突出。除陶瓷工业人口继续了历史上的特征外,其他如机械、电子、医药等,也以迁入的客籍人居多。仅以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为例,从外省市迁人景德镇市人口达10余万人。据统计,1953-1985年,人口迁移使全市净增近8万人,建国以后迁入市内人口的籍贯遍及全国,尤以江苏、上海、浙江、黑龙江省为多。
  流动性历史上景德镇人口的流动与瓷业生产的季节性相关。“异动极不规则”,“冬春之交,工人回籍度岁迁出或十之四五,三四月间逐渐来镇,至五六月增至最高度,十一、二月间渐有迁移出境者”。同时,来景德镇市贩运出瓷器和茶叶、以及贩运人陶瓷原材料的行商、小贩经年不断,也形成一定数量的流动人口。据1951年4月的一份人口调查,临时居住在城区的人口有3346人。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城区流动人口总数为1.19万人。80年代初景德镇市被国家列为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85年列为甲类开放地区,吸引了大批港澳同胞和外国客商朋友,增加了临时性人口流动。1980—1985年,到景德镇市旅游、观光、洽谈贸易业务的港澳台同胞、华侨、外籍华人、外国人士达万余人,其中外籍人约7104人,占70%以上。
  性比例不平衡客居在景德镇的人口中,相当一部分人口家眷在原籍,未婚之人也大多回乡成家,这就造成在景德镇独居的男性客籍人口多,加之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歧视虐待妇女,故性比例特高。
  景德镇市境民国17年(1928年)男性有11.64万人,女性有3.74万人,性别构成为76:24,性比例高达311(即每100名女子就有311名男子,以下同)。18年男性为10.87万人,女性为3.67万人,性别构成为75:25,性比例为296。16年以后,瓷业人口大量外流,男性人口逃亡极多,性比例大幅度下降。25年男性人口7.38万人,占总人口的70.38%;女性人口3.11万人,仅占人口的29.62%,性比例仍高达238。31年5月统计,景德镇有4.19万名男性人口,3.44万名女性人口,各自占人口的比例分别为54.91%和45.09%,性比例降至122。新中国成立后,这种情况有所改变,但反映在15—50岁年龄阶段的性比例不平衡依然存在。
  类型特点人口类型,按国际通用标准,65周岁以上的人为老年人,15岁以下的人为少年儿童。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市人口寿命延长,但由于受高出生率的影响,至1964年仍属于年轻人口型。70年代后,抓紧了计划生育,出现低出生、低死亡的局面,景德镇市人口类型转向壮年人口型。
   表3-14景德镇市人口年龄结构动态变化表
  注:1936年资料是当时的农村社会抽样调查资料(下同)人口老化指数,是一个动态概念,反映随着出生率的下降、平均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有上升趋势,它与老年人口型不同,但又有密切联系。按人口老化指数计算公式:
   均年龄A(t)(其中t表示年份)
   人口老化指数wf t,=丈罟罩翥寿命S.c t,
   w(t)=0.5表明人口平均年龄恰为平均寿命之半。
   景德镇市1982年人口老化指数w(t)=0.4058<0.5,就社会人口平均意义来说,表明全市人口中青年占多数,整个社会属于中青年型。
   表3-15景德镇市人口年龄再生产类型动态变化表
   上表按人口年龄再生产类型的国际通用标准划分。其中标准是:(1)增加型:又称增长型型。各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0—14岁占40%,15—49岁占50%,50岁以上占10%。(2)稳定型:又称静止型。各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0—14岁占26.5%,15N49岁占50,5%,50岁以上占23%。(3)减少型:又称收缩型。各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0—14岁占20%,15—49岁占50%,50岁以上占30%。
  人口规模的变化特征景德镇市人口规模变化总趋势是逐步发展扩大。但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有由小到大、由大到小、再由小到大这样的反复过程。
  西汉时豫章郡辖县的人口密度为2人/平方公里,景德镇市境域为其属地之一。唐、宋人口密度值呈上升趋势。从元代起,人口规模变化的情况是元代大于宋代,明代小于元代,清代又大于明代,民国18年以后又小于清代。如18年至25年(1929年至1936年)城市人口减少4.05万,农村人口减少10.43万。31年至37年城市人口增加15.78%,农村人口减少12.58%。从16年至37年的21年中,城市人口减少6.54万,农村人口减少14.43万,是城市人口减少量的2.21倍。31年以前,农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一直大于城市,37年则一反常规而小于城市。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市人口规模以较快的速度扩大,人均占有的空间范围越来越小。1949年7月15日统计空间范围是3212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60人/平方公里;1953年7月1日,第一次人口普查空间范围约为3232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约为64人/平方公里;1964年7月1日,第二次人口普查空间范围为3046.5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105人/平方公里;1982年7月1日,空间范围是3235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157人/平方公里;1985年末,空间范围是3274.4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174人/平方公里。重点年份的数据表明:景德镇市人口规模以平均每天增加28.62人的速度扩大,空间范围仅扩大62.4平方公里,以致人口密度升高1.9倍。
  1985年,景德镇市区一级人口规模最大的是珠山区,为220857人;其次是蛟潭区118622人;昌江区112569人;规模最小的是鹅湖区,为1020.65人。
   景德镇市乡一级人口规模较大的是湘湖乡、鱼山乡,规模较小的是罗家乡、旧城乡、荷塘乡。表3-161979—1985年乡级人口规模对照表
  农业与非农业人口比重民国时期,景德镇市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一半以上。1949年,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46.4%,农业与非农业人口比例为1:1.16。三年恢复时期市区农业人口占47.13%,非农业人口占52.87年%,农业与非农业人口的比例为1:1.12。“一五”计划时期,农业人口下降为46.94%,非农业人口上升为53.06%,比例为1:1.13;“二五”计划时期农业人口继续下降为43.05%,非农业人口上升到56.95%,比例为1:1.32,超过了当时国民经济发展的承受能力;三年调整时期,经过压缩城市人口,精简职工,非农业人口比重降为55.33%,农业人口上升为44.66%,比例为1:1.24;“三五”和“四五”计划时期,城市人口大量下放农村,农业人口比重大幅度上升。“三五”计划时期为48.03%,非农业人口降为51.97%;“四五”计划时期为48.79%,非农业降为51.21%;两个时期农业与非农业人口比重为1:1,08和1:1.05。“五五”计划时期农业人口降为47.89%,非农业人口上升为52.11%,比例为1:1.09;“六五”计划时期农业人口降为44.2%,非农业人口上升为55.8%,比例为1:1.26,符合当时经济发展的要求。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有史记载-1985)是景德镇有史以来第一部地方志书,全方位地记载了景德镇市域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尤其是景德镇的瓷业历史与现状,资料非常丰富翔实,是一部对社会各界均有教益的珍贵书籍。

阅读

相关专题

宋初人口规模
相关专题
元代人口规模
相关专题
明代人口规模
相关专题
民国5年人口规模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