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古迹再现风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陶瓷古今谈》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914
颗粒名称: 陶瓷古迹再现风采
分类号: K876.3
页数: 6
页码: 222—227
摘要: 景德镇陶瓷古迹再现风采:修复了一批具有研究价值的古瓷窑遗址。兴建了在国内外独树一帜的古陶瓷博览区。重建了气势雄伟的龙珠阁。
关键词: 陶瓷 陶瓷古迹

内容

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陶瓷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先后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大批陶瓷文物得到较好保护。 修复了一批具有研究价值的古瓷窑遗址。通过普查,已初步探明:在全市范围内共有五代、宋、元、明的古瓷窑业堆积180余处,总面积达90万平方米。在普查的基础上,一批具有研究价值的古瓷窑遗址分别被列为国家、省、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国家加强了对文物的保护工作,曾多次拨款对一些古瓷窑遗址进行了加固与维修。
  兴建了在国内外独树一帜的古陶瓷博览区。景德镇有着悠久的制瓷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这里的先辈们为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大批珍贵的古坯坊、古窑场等陶瓷文化遗存。这些珍贵遗存,对研究中国陶瓷史和中国建筑史,均具重要价值。多少年来,由于没有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以致许多古建筑已经毁坏殆尽,所存者也多破烂不堪。如再不采取保护措施,随着岁月的推移,这些珍贵的古建筑就将逐步从地面上消失掉。为了抢救、保护珍贵的古代建筑和精湛神奇的古陶瓷技艺,继承和发扬悠久的景德镇陶瓷文化传统,开发、利用历史文明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1980年3月20日市委决定从技术改造中拆下来的古作坊、古窑房中精选一部分,另从市郊精选一部分明、清典型民间建筑,一并搬迁复建于西市区的盘龙山。经过几年的努力,初步建成了一座别具一格的“景德镇古陶瓷博览区”,从而再现了十五、十六世纪的“江南雄镇一一景德镇一隅。
  博览区距市中心约7公里,控制用地80公顷,其中规划建设用地40公顷,环境保护地段40公顷。这里林森木艾,风景秀丽,自然环境没有受到过人为的破环。目前,博览区第一期工程业已完成并已初具规模,竣工面积达12400平方米。
   博览区的总人口位于瓷都大道中段的西侧。从总人口前行约200米,即来到东西甬道的交叉处。
  沿东甬道可抵古窑瓷厂。厂前耸立着景德镇特有的八字门楼。前庭利用院墙分划出几个绿化空间,走过前庭,一座吊楼式仿古建筑便展现在人们面前,它是这里迎宾的主题建筑。仿古建筑中,设有接待室和陈列室,在此可以看到古窑瓷厂制作的足以乱真的仿古瓷精品。
  出陈列厅,沿曲折有致的青石板道,便可见到6组明式坯房。这些均是迄今尚未载人中国古建筑史册的古代工业建筑实例。坯房内组织了从淘泥、打泥、纳泥到做坯、利坯、画坯、雕坯、施釉等一系列工序,分工之精细与组织之严密,令人叹服。
   离开古坯房,前行数十米,便来到古窑瓷厂的中心,这里建有一座烧练瓷器的明式窑房。窑房面积约1000平方米,为二层木结构建筑。
  从窑房一侧穿过一条绿荫掩映的小经,便来到庭园式的“陶入画坊一。这里所建的作坊、民居、园院3组建筑,是按照督陶史唐英的《陶冶图说》画谱而建的。设计者把作坊、民居、园院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组民间气息非常浓烈而又略带几分乡里粗犷风格的建筑群,在此布置了唐英纪念室、画廊、陶瓷画室、休息室、小卖部和供游人自己动手制坯、画瓷的小作坊。 沿西甬道前行数十米,便来到“清园”。“清园”中有清代建筑4栋:正中为一清代祠堂,平面宽阔开朗,空间高大雄伟,地面一色青石板,构架粗犷壮观,雕刻艺术高超,纹饰繁缛华丽;祠堂后为一中
  古窑瓷厂型清代住宅,院门造型别具一格。旁屋以书厅为主体,小院设石栏水池,两旁配置廊屋,前有小花园;祠堂左侧,后有大宅似庞然大物,前有小宅别致玲珑,互为衬托,相得益彰。“清园”中有水塘、山石、古树名花,青翠丛竹,环境十分优美。
  从“清园”东侧沿人工湖前行即达博览区的最后一个部分一“明闾”。“明闾”中有金达故宅、汪柏旧居、汪明宠旧宅、五股祠堂等明代民间建筑,几栋明代古屋座落在清幽山谷中,参差起伏,显得格外古朴雅丽。
  博览区的营建、装修复原是一件十分艰苦而细致的事情。在文化大革命中,散落在民间的许多建筑都惨遭破坏,这为装修复原工作带来很大困难。仅拿“通议大夫祠”梁上和格扇门窗中的几百个木雕人物来说,“文革”中一律被斩首,无一幸免,为了修补这些木雕和纹样,特地从民间聘请了一些有经验的木雕老艺人来参与修复工作,经过几百个日日夜夜的辛勤劳动,终于把这些损缺的部分雕接得天衣无缝,几百个鸢首的身躯被接合得神采飞扬,浑然一体,使人无法看出破绽。通议大夫祠的陶质内落水缸管,完全藏在外墙与鼓壁的夹缝里,丝毫不外露,天井的水沟暗渠布局合理,结构巧妙。柱脚与石础间设置的通风槽口,十分巧妙,匠心独运。
   为了不破坏博览区特定的环境气氛,营建时采取了暗敷排水设施和暗藏照明电线的办法,既解决了区内的排水、照明问题,又不外露管线。
   在博览区内,还有意识地挖筑了几口水井,装上了古井圈,暗示人们早在上几个世纪就已有人群在此生息劳作。
  博览区内的道路虽因要接纳大量的人流而不得不适当放宽路面尺寸,但路型却有意筑得弯弯曲曲,路面的铺装分别使用了青石板、麻石板、碎石、砖幔、泥结等古时常用的材料。为了满足游客集体活动的需要,营建时有意留出了多处不规则轮廓的大草坪,努力避免出现整齐、呆板的轮廓。此外,在各处还散栽有各种花木,从而避免了几何排列的构图。博览区第一期工程建成开放至今才几年,可它就赢得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广大游客的交口称赞,他们用不同的语言,从不同的角度高度评价古陶瓷博览区。1987年11月14日至15日,由江西省建设厅主持,在景德镇市召开了“景德镇市古陶瓷博览区设计与营建成果评审会”。评审会上,来自国内各地的20余位专家、教授对博览区的设计与营建给予了高度评价。会议一致通过的评审意见书指出:。景德镇市古陶瓷博览区规划设计与营建的全过程严格地遵循忠实历史、科学复原的指导思想,把散落在市郊濒于毁灭且难以就地保护盼作坊和明、清世俗建筑搬迁复建。通过精心的规划和营造建成为一所再现历史风貌、雅俗共赏、别具一格的古陶瓷博物馆”。“实践证明,设计人员紧紧把握抓住‘返璞归真’的主题,突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独立个性,具有强烈的东方文化建筑艺术风采,成功地构成为一座新型的博物馆,在国内外独树一帜”。1987年12月8日,《中国环境报》以头版头条的位置,报道了景德镇古陶瓷博览区设计和营造的成果,报道指出:景德镇古陶瓷博览区设计与营建突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独立个性,具有强烈的东方文化建筑艺术的风采。在我国首次解决了迁建与集中保护珍贵的明清民俗建筑的问题,并具有博览、生产、观光、娱乐等多种功能,为驰名世界的瓷都精湛的陶瓷工艺和技艺的保存、继承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环境,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珍贵遗产作出了较大贡献。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教授白佐民到博览区考察后写道:古陶瓷博览区的建成,为景德镇这个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一组历史性的、文物性的和景观性的优美的建筑群”,它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他赞道:“博览区总体构思是一个创新,打破了传统博物馆‘学院派’盛气凌人的气势,以一种清新的、流畅的风貌出现,给人总的印象同‘景德镇,是契合的,得体的。”他还说:“在这里最成功的是对明清建筑的搬迁与复原,它们不仅为古陶瓷博览区提供了一个恰当的环境气氛,增加了历史的真实,烘托了古陶瓷的高贵的文物价值,而且它们自身的建筑历史和文物保护价值也是非常巨大的。”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陈从周到博览区参观、考察后赞道:“景德镇搬迁明代建筑,建成博览区,做法对的,比造假古董好;以古法制瓷而成为博览内容也是善策,而且能与地形相结合,做到新老分区。体现了。古要古到底’、‘洋要洋到家’的精神。在景德镇给人印象是有悠久历史的古瓷都,而另一方面又能见到新技术的工业区,古为今用,以今辉古,这样的思路与设计应该说是对头的。”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朱自煊、副教授楼庆西参观了博览区后挥笔写道:“把一个地区零星的、有价值的古代建筑集中起来的办法,比起零散保护好一,这种形式,“在国内当属初创。”
  博览区从建成开放的那一天起,就以她迷人的魅力,婀娜的姿态,古朴的风韵,神奇的制瓷工艺,极大地吸引着国内外人们。近年来,到这里参观、考察、游览的中外专家、学者、游客络绎不绝。
  建设了“集古今陶瓷精华于一室”的陶瓷馆。该馆位于莲社路,为解放初所建,1990年又在原有基础上扩建。馆内珍藏古今陶瓷珍品数千件,珍藏古代陶瓷瓷片数万片。大凡来景德镇的游人,都急于进馆一览。历年来,参观者留下了数不清的赞词颂语,美国博物馆访华团团长马基利先生参观该馆后连声赞道:“贵馆的陈列不仅是一部形象的景德镇陶瓷发展史,也是一个景德镇陶瓷新成果的展览会。”美籍华人李政道博士到馆参观后深有感触地赞道:“中国陶瓷甲天下,景德镇陶瓷甲中国。”日本中国古陶瓷研究者三上次男参观后挥笔写下了“天下第一陶艺”的赞词。新加坡国立大学博物馆馆长卢曜参观后挥笔写道:“集古今陶瓷精华于一室。一
  重建了气势雄伟的龙珠阁。在市中心,有一座山,名日珠山。昔时山上建有一阁。阁始建于唐代,称聚珠亭。宋代修葺一新,称中立亭。明天顺重建,称朝天阁。明成化,改称冰立堂。明万历改建,称环翠亭。清雍正,改称文昌阁。明、清时,朝廷相继在珠山设置御窑厂,古阁曾一度为督陶官行辕。1925年重建,改称龙珠阁。1990年又重建,重建后的龙珠阁规模更大,气势更雄伟。

知识出处

景德镇陶瓷古今谈

《景德镇陶瓷古今谈》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景德镇陶瓷古今谈》主要描写了景德镇从古至今陶瓷的工业发展历史,工业经验和陶瓷销售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