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保护古城,发展陶瓷文化旅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景德镇》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761
颗粒名称: 五、保护古城,发展陶瓷文化旅游
分类号: F590.3
页数: 8
页码: 188—195
摘要: 景德镇历代典型瓷窑包括:宋代龙窑、元代馒头窑、明代葫芦窑和清代镇窑。葫芦窑始于元末明初,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由前后两窑组成,因前短后长形似葫芦而得名。葫芦窑前端设窑门和火膛,后室尾部建一独立的烟囱,窑顶两侧各设有6对投柴孔。整个窑底前低后高,在一定的程度上保留了龙窑的遗风。葫芦窑是景德镇特有的一种瓷窑,整个明代时期普及于景德镇城乡,御器厂和民间均广泛使用,在景德镇陶瓷发展史上有着杰出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镇窑、葫芦窑的重建和复烧,为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增添了特色旅游项目。其烧造瓷器过程更是景德镇“在生产中保护,在保护中生产”的文物管理思想的落实,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举措,也为陶瓷文化旅游增加了极大的魅力。
关键词: 旅游 古城 陶瓷文化

内容

(一)千年古县衙景区的完善
  博大精深的衙署文化。封建时代,中国州县衙署有一千多座,然而,在大陆保存比较完整的只有河南的内江和江西的浮梁两座。
  1.古县衙
  (1)县衙建筑。浮梁古县衙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占地64495平方米(95亩),规模宏伟,是我国江南唯一保存完整的封建时代县级衙署,有“中国第一县衙”、“江南第一衙”之美称。县衙内存有一块乾隆三十三年的“奉旨碑”,上书:“特调浮梁正堂加五级”。明间大堂屋脊上书有“钦加同知衔,赏戴花翎权知浮梁事张,毛公建”,是钦赐五品县衙。现保留中轴线上
  ▲浮梁五品县衙的照壁、头门、仪门、衙院、大堂、二堂及三堂,基本保持了县衙原有风貌。整座建筑坐北朝南,错落有致,廊道相接,浑然一体。衙署内陈列了古代官服、刑具、十八般兵器、讯杖、官轿、夹棍,“帝制早废,县衙犹存”,“珍贵史迹,进门有益”。游历古县衙,在欣赏“奇妙”建筑艺术的同时,也感受到封建衙门官府威严气派。游客至此,既可以领略古代衙府的风貌,了解封建社会衙门的历史、政治、文化知识;也可以寓教于游,“一座县级衙署,半部清史写照”,置身其中,仿佛穿越岁月时空走廊。
  2008年,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在原址上修建浮梁旧县衙东西轴线上原有建筑。东轴线首先是著名的“九江道署”,它的前身为“浮梁察院”,是封建时代定期依法监察地方官员履行职守、惩治职务犯罪的独立机构。其后依次为土地庙、金公祠、衙神庙、三班所、校场、粮仓、县承衙、后花园,后花园里有著名的“香山别墅”,是为纪念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而建。西轴线上主要建筑有督捕厅、典史衙、主簿厅、男女监狱等。远远望去,整个县衙建筑群显得庄重、肃穆、古朴,错落有致,它浓缩了清代建筑的艺术精华,也是清代建筑的一个缩影。
  (2)衙署楹联。浮梁县衙各厅室门前立柱上,都悬有一副寓意深刻的对联,是衙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代官文化的精华。在封建社会,县署的楹联,有的是朝廷规定悬挂的,有的是别人题赠的,有的是知县自题的,它折射了官场政治、衙门文化及世态民情,也表明了知县自己的官德、官风、心迹、政愿。浮梁县署楹联的主要内容有:
  一是强调为官使命感、责任感,对朝廷负责、对百姓负责,以及官员与百姓的辩证关系。
   治浮梁,一柱擎天头势重;
   爱邑民,十年踏地脚跟牢。
   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
   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二是强调勤政爱民,廉洁奉公。
   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
   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
   视民如伤,浮邑苍生皆我子;
   修己以敬,东林前辈是吾师。
   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最怕叨念功;
   操劳本是份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
   三是强调公正公平执法,惩强扶弱。
   理冤狱,关节不通,自是阎罗气象;
   赈灾黎,慈悲无量,依然菩萨心肠。
   法行无亲,令行无故;
   赏疑唯重,罚疑唯轻。
  衙署楹联是古代官风官德建设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通过感染、警醒、潜移默化的作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将执政者的“承诺”公示,形成一种有利监督的舆论文化氛围。2009年,景德镇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在浮梁古县衙建立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很多外地的机关单位组团到浮梁县衙参观游览,感受古代的廉政文化,进行廉政勤政教育。为充分挖掘浮梁古县衙独具特色的廉政文化资源,景德镇市纪委、市文化局组织编排了一场《说唱廉政古楹联》瓷乐表演节目,参加江西省“清风伴崛起”廉政文艺汇演,9月11日到北京汇报演出,获得中纪委、江西省委和省纪委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
  2.浮梁红塔
   在古县衙百米之外有座宋代佛塔——红塔,素有浮梁“古代城徽”之誉,是古老浮梁的象征。红塔原名“西塔”,佛名“大圣宝塔”,收录在《中国古塔》一书之中。该塔始建于宋建隆二年(961年),距今已有1040多年,是江西省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大型古塔,称“江西第一塔”。1959年,被列为首批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传说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于鄱阳湖后,朱元璋沿着昌江败退到浮梁县城,躲到这个塔顶上,陈友谅带追兵进城搜捕朱元璋,没有到这座塔搜查,结果没有搜到朱元璋,就撤兵走了。朱元璋称帝后告诉他的子孙说,浮梁县有座红色塔曾救了他一命,当时该塔已破败,万历三年(1575年),朝廷拨专款修缮红塔。按规定朝廷不修寺塔,寺塔都是靠化缘募捐修建的,这次是个例外。
  红塔的封砖灰浆是用石灰、糯米浆、红泥巴和砂4种成分混合而成的,常年受风雨侵蚀,里面的灰浆不断外流就把整个塔身染红了,故成为红塔。每当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映衬红塔,景色迷人,“西塔夕照”成为昌江八景之一。
  浮梁旧城曾是景德镇的政治中心,融历史、宗教、文化、民俗、观赏于一体,白居易、颜真卿、柳宗元、王安石、苏轼、黄庭坚、佛印、范仲淹、杨万里等历代文人墨客都在浮梁留下印迹,浮梁旧城区(古县衙景区)的保护和建设是景德镇历史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了解景德镇历史渊源的重要窗口。
   (二)古窑·民俗博览区的建设
   ▲浮梁古城门遗址
  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位于景德镇西市区枫树山蟠龙岗,占地83公顷。1979年始建,1984年对外开放。这里的古代建筑是严格按照“整旧如旧”的原则,将分散在市区或乡间的瓷窑、坯房、明清民居原样搬迁集中于此,它集陶瓷文化博览、陶瓷制作体验及娱乐休闲为一体,把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相结合。
  古窑·民俗博览区包括古窑瓷厂和陶瓷民俗博览馆,古窑瓷厂有古代制瓷作坊、镇窑、风火仙师庙、致美轩、瓷行等景点,展示了景德镇独特的瓷业习俗、古代制瓷工场建筑布局、明清时期景德镇手工制瓷的工艺过程以及传统名瓷精品。是我国目前唯一全部采用传统制瓷工艺,配以明代作坊建筑、园林式布局构成的专门制作仿古陈列瓷的文博单位,是明、清时期烧造皇宫用瓷的御器厂的再现。游客可以观赏到瓷工们淘泥、拉坯、利坯、晒坯、绘瓷、施釉、满窑、烧制、出窑等传统制瓷全过程,也可亲自参与制瓷活动,体验在小陶吧里无法体验的制瓷瘾。
  陶瓷民俗博览馆是以12幢明清时期古建筑群为主体的园林式博览馆,计4600平方米。馆内有陶瓷民俗陈列、古窑群、天后宫、祖师庙、瓷器街、瓷碑长廊、瓷乐演奏等景观。
   手工拉坯
  景区把瓷器的拉坯、利坯、上釉等整个制作环节搬到现场,给游客提供了一个动手参与的平台,吸引了大量的陶瓷艺术爱好者来景参加旅游休闲度假,成为景区内极富内涵和独具特色的一部分,许多国外陶瓷爱好者更是慕名来此体验制瓷乐趣。
  古窑·民俗博览区的建设,是景德镇把古建筑进行易地保护,并结合旅游景区开发建设的一次尝试,由于文物管理部门严格按照文物保护规范操作,做到整旧如旧,保留了文化内涵,使之成为浓缩的景德镇陶瓷文化历史。这里有“活的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之称,该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全国百家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西省园林化单位、景德镇首选的陶瓷文化旅游景区,多次接待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是景德镇市对外旅游接待的一个重要的窗口。人们漫步在博览区内,会有一种时光交错的感觉,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交相辉映,让人体会到陶瓷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镇窑复烧
  在景德镇市陶瓷历史文化博览区中,有一座蛋型清代镇窑,建于清乾隆初年,距今已300多年。窑场占地约800平方米,窑炉长18米,体积近300立方米,曾烧制出大量精美的宫廷御瓷和民间用瓷。镇窑是中国传统陶瓷窑炉中独具风格的瓷窑,这种类型的窑是明末清初景德镇首创,所以人们又把它称为“镇窑”。清末鼎盛时期,景德镇有100多座镇窑。这座目前景德镇仅存的镇窑完好地保持了原貌,1995年前一直维持正常烧炼生产,但近十年来没有再烧,窑体出现了裂缝。2009年,为了保护古代镇窑和抢救传统技艺,这座世界上最大的柴窑经过修复后,重新燃起窑火,再现了巨大的300担柴窑烧炼时的壮观景象。
  景德镇传统瓷窑营造技艺已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镇窑窑炉的型制体量、结构比例、砌筑材料和手工技法代表了传统制瓷窑炉营镇窑复烧夜景造技艺最高水平。镇窑里不同窑位温度不一样,可以同时烧造出高低温几十种不同类型的瓷器,这是目前现代窑炉都很难做到的。
  2009年10月18日,为期5天的景德镇中国国际陶瓷博览会隆重开幕,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800多名陶瓷精英在景德镇开展有关陶瓷的经贸、科技、交流等活动。19日,景德镇清代镇窑复烧点火仪式在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博览区举行,吸引了众多中外陶瓷爱好者的关注。众窑工身着清代服饰,一切烧窑工艺完全按照清代时期的模式进行。在长达23个小时里,窑工不间断地加窑柴烧炼,在没有任何现代化仪器监测的情况下,他们用一双“火眼金睛”观测窑膛温度,掌控火候,直到烧成后自然降温。这次复烧共成功烧成大小瓷器近两万件,大部分是传统制瓷老艺人和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每件都价值不菲。
  在隆重的开窑仪式现场,中国观复博物馆馆长、著名古陶瓷鉴赏家马未都,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隆夫、刘远长,中国国家文博研究员周荣林等在现场点评了一些刚出窑的陶瓷精品。古窑复烧开窑,再现了传统制瓷技艺,让
  为首都博物馆复制的青花云龙纹天球瓶人们见证了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术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吉尼斯英国总部全球认证官吴晓红博士现场认证并宣布,景德镇清代镇窑创造了新的吉尼斯纪录,是世界上最大的柴烧瓷窑。
   (四)葫芦窑重建
  景德镇历代典型瓷窑包括:宋代龙窑、元代馒头窑、明代葫芦窑和清代镇窑。葫芦窑始于元末明初,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由前后两窑组成,因前短后长形似葫芦而得名。葫芦窑前端设窑门和火膛,后室尾部建一独立的烟囱,窑顶两侧各设有6对投柴孔。整个窑底前低后高,在一定的程度上保留了龙窑的遗风。葫芦窑是景德镇特有的一种瓷窑,整个明代时期普及于景德镇城乡,御器厂和民间均广泛使用,在景德镇陶瓷发展史上有着杰出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2010年4月30日,景德镇明代葫芦窑在市古窑民俗博览区正式开工复建。该复建的明代葫芦窑窑房属砖木结构,使用旧窑砖和旧窑房拆卸的木料建造,长20.5米,宽15.5米,建筑面积约318平方米,体现了简洁、实用的明代窑房的建筑风格。2010年10月19日,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期间,举行了复烧活动,著名影视演员唐国强出席并点燃了古窑火,大江网进行了全程直播。
  镇窑、葫芦窑的重建和复烧,为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增添了特色旅游项目。其烧造瓷器过程更是景德镇“在生产中保护,在保护中生产”的文物管理思想的落实,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举措,也为陶瓷文化旅游增加了极大的魅力。

知识出处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景德镇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景德镇》

出版者:当代中国出版社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景德镇》的编辑出版,是景德镇地方史志的又一重要资料,景德镇是举世闻名的瓷都,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一座山水、生态、文化特色鲜明的现代宜居之城。景德镇在西方工业革命之前就把陶瓷做成了世界性的大产业,被英国的李约瑟博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一座工业城市”。《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以我国现有各类建制市为单位设卷,既记述每座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又从城市功能定位、经济发展,以及城市规划、管理、公共设施、建筑、交通、服务、教育、文化、环境、历史遗产保护等角度总结经验教训,展望发展远景。每卷书的内容大致由这座城市的历史尤其是当代历史的回顾、城市建设中的问题研究,以及城市未来发展的展望等三大部分组成。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