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工业发展现状的认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景德镇》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745
颗粒名称: 一、对工业发展现状的认识
分类号: F427.56
页数: 10
页码: 106—115
摘要: 对工业发展现状的认识主要描述了景德镇工业发展的现状;工业化程度的认识;工业化进程中的主要制约因素;工业企业布局的历史局限的相关介绍。
关键词: 工业发展现状 景德镇

内容

(一)工业发展的现状
  1.工业经济规模
  2008年,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35个,新增83户,是前三年新增数量的总和,完成工业总产值321.98亿元,工业增加值16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31.25亿元),产品销售收入360.02亿元;利税总额23.15亿元。2008年主要工业产品完成情况:发电量218422万千瓦小时,比上年减少19.41%;原煤176.40万吨,比上年减少2.08%;自来水3373.93万立方米,比上年增加2.75%;汽车102751辆,比上年减少0.74%;日用陶瓷(规模以上)76616.18万件,比上年增加23.42%;无氟压缩机1296.19万台,比上年增加4.11%;电冰箱32320台,比上年增长895.25%;印刷机械3115.9吨,比上年减少25.47%;焦炭88.7万吨,比上年减少11.95%;普通水泥413.62万吨,比上年增加27.97%。
  2.工业经济结构 全市工业产值中,按企业隶属关系分,部省属企业占34%,市县属企业占66%;按企业登记注册类型分,国有企业占15.22%,股份制企业占73.2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占4.71%,集体企业占0.72%,股份合作制企业占0.58%;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企业占26.41%,重工业企业占73.59%。
  3.工业经济效益
  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7.91%。实现利税总额23.1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6.28%,其中税金为14.47亿元,比上年增长52.14%,国有企业实现税金总额35632万元,同比增长54.14%;集体企业实现税金总额2958万元,同比增长184.42%;股份合作制企业实现税金总额1439万元,同比增长32.5%;股份制企业实现税金总额61594万元,同比增长33.74%;私营企业实现税金总额31308万元,同比增长91.67%;外商及港澳台商企业实现税金总额11163万元,同比增长48.67%;利润为86745万元,增长197.83%0根据国家工业经济效益评价考核指标计算,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85.73%,比上年提高了45.02个百分点,其中市县属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46.02%,比上年提高了53.03个百分点。
  4.支柱产业发展壮大
  2008年,全市七大支柱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合计实现工业产值342.68亿元,同比增长22.50%;主营业务收入实现322.79亿元,同比增长37.87%,实现利润总额65225万元,比上年同期提高15668万元;利税总额19.3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00325万元。其中机械家电业实现工业产值511985万元,同比增长18.08%,主营业务收入464139万元,同比增长35.01%,利润总额为19945万元,利税总额32265万元;航空汽车业实现工业产值678048万元,同比增长4.12%,主营业务收入322053万元,同比增长3.59%;化工医药业实现工业产值1328550万元,同比增长25.71%,主营业务收入1284564万元,同比增长42.02%,利润总额57892万元,利税总额59536万元;电子信息业实现工业产值77244万元,同比增长21.89%,主营业务收入73801万元,同比增长40.59%,利润总额2924万元,利税总额7174万元;陶瓷工业实现工业产值394838万元,同比增长102.52%,主营业务收入372628万元,同比增长169.39%,利润总额15943万元,利税总额38399万元;食品工业实现工业产值185463万元,同比增长31.46%,主营业务收入177995万元,同比增长52.52%,利润总额5714万元,利税总额38399万元;电力能源业实现工业产值250683万元,同比增长16.51%,主营业务收入232712万元,同比增长25.79%。
  5.工业经济运行主要特色
  2008年,在主攻工业的强力推动下,全市工业生产延续了上年提速前行的好势头,继续保持高位运行。主要特点有: (1)整体工业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增幅。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31.25亿元,比上年增长22.19%,增长速度列全省第6位。 (2)地方工业保持快速增长02008年,地方工业实现总产值303.11亿元,比上年增长30.80%0其中:乐平市属完成工业产值108.89亿元,增长38.78%;浮梁县属完成工业产值44.74亿元,增长97.98%;昌江区属完成工业产值11.64亿元,增长50.76%;珠山区属完成工业产值5.976亿元,同比增长65.38%0其他为市本级完成。
  (3)民营工业继续成为拉动工业较快增长的中坚力量。全市民营工业企业完成工业产值189.72亿元,增长44.68%,高出全市平均增速20.18个百分点。民营工业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74.02%,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8.01个百分点。 (4)园区规模工业日益壮大。全市3个工业园区共有166户投产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实现工业总产值145.93亿元,比上年增长43.42%;总量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45.32%,比上年提高11.82个百分点。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景德镇招商引入的陶瓷企业和改制后的长虹电器(原华意冰箱)等表现出强劲的后发优势,成为全市工业企业的亮点,化工医药食品企业异军突起,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这种没有国家大的投资拉动的整体经济逆势增长,一方面说明了产业调整改革取得成效,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景德镇经济对外出口依存度不高,国际市场参与度较低。
   (二)工业化程度的认识
  国际上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程度的判断尚缺乏公认的标准,但综合经济学家的各种理论,一般可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DP)、三次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市化水平和工业内部结构等方面进行评价。
  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来看,2007年景德镇地区人均生产总值17434元,约为2388美元,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表5-1)。
   表5—1钱纳里人均经济总量与经济发展阶段划分 从产业结构看,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等人的研究成果,工业化往往是产业结构变动最迅速的时期,其演进阶段也通过产业结构的变动过程表现出来。在工业化起点时期,第一产业比重较高,第二产业比重较低。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一产比重持续下降,二产和三产比重都相应有所提高,且二产比重上升幅度大于三产,一产在产业结构中的优势地位被二产所取代。当一产比重降低到20%以下,二产比重上升到高于三产,这时候工业化进入了中期阶段;当一产比重再降低到10%左右,二产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时,工业化进入后期阶段,此后二产的比重转为相对稳定或有所下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经历一个由上升到下降的“n”型变化过程。
  2007年,景德镇三次产业结构为9:57.5:33.5,二产高于三产24个百分点,由此可以判断景德镇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从就业结构看,根据配第一克拉克揭示的三次产业间劳动力的变动规律(表5-2),得出以下结论: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这说明了工业化过程中劳动力由生产率低的部门向生产率高的部门转移的规律,反映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表明就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
  2006年,景德镇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构成为31.39:33.23:35.38,表明景德镇工业化大致处于配第一克拉克定律第四阶段。
   表5-2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变化与经济发展阶段划分 从城市化水平来看,钱纳里等经济学家在研究各个国家经济结构转变的趋势时,曾概括了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一般变动模式: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上升,工业化的演进导致产业结构的转变,带动了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一般认为,在工业化前的准备期,城市化率在30%以下;在工业化的实现和经济增长期,城市化率在30%~60%;在工业化后的稳定增长期,城市化率在80%以上。2007年景德镇城市化率为52.88%,处于工业化的实现和经济增长期。 从工业内部结构看,德国经济学家W.霍夫曼通过设定所谓霍夫曼比例或霍夫曼系数(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资本品工业净产值),提出随着一国工业化的进展,霍夫曼比例呈现出不断下降趋势的著名“霍夫曼定理”。它表明在工业化早期,工业结构以轻工业化为主,加工程度较低。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加工程度高的重化工业和机械加工业必定优先发展,从而在总产出中的比重增加,即霍夫曼比例越小,重工业化程度越高,工业化水平也就越高。 霍夫曼定理中工业分类标准中使用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品工业的划分近似于我国轻重工业的划分。2007年景德镇的霍夫曼系数为0.45,表明景德镇现已进入霍夫曼工业阶段的第四阶段。(表5-3)
   表5-3霍夫曼比例及工业阶段划分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推断,目前景德镇总体上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三次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工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城市化和社会生产力水平正逐步提高。
   (三)工业化进程中的主要制约因素 工业发展在带给我们社会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更加突出,经济增长的代价较高,资源环境的压力加大。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景德镇新型工业化发展仍存在不少制约因素,如果仍沿着传统的工业化道路走下去,有可能与先进地区的差距越拉越大。虽然景德镇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但加快实现工业化和提高工业的现代化水平仍然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其主要障碍有: (1)综合竞争力不强。目前景德镇市工业生产和投资总量与先进地市的差距较大。2008年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35户,而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为6221个,景德镇市仅占全省的5.39%,仅相当于南昌的35.6%、九江的52.3%、赣州的49.7%、上饶的52%。2008年,景德镇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31.25亿元,在全省列第10位,占全省的比重为5.65%。 (2)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景德镇市经济正处于工业化中期,也势必进入由于资源消耗大而相对紧缺、环境污染和生态保护压力增加的时期。首先,从产业用能结构看,煤、电、油资源供给安全问题突出。机械、化工、陶瓷、建材等能源消耗程度相当高。其次,耕地保护不容乐观。2000~2006年平均每年减少耕地面积1240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为0.54亩,低于联合国划定的0.8亩的最低警戒线。最后,环境污染和生态保护压力逐渐增大。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65.3亿元,占全省的5.1%,然而,全市工业废水排放量5199万吨,占全省8.1%,废气排放量271亿标立方米,占全省5.32%。其中二氧化硫排放量5.08万吨,占全省8.9%;固体废弃物产生量129.9万吨,占全省2%0虽然景德镇市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但5%左右的工业比重却是由8%的废水排放量和近9%的二氧化硫排放量来支撑的,加上近几年耗能高、污染大的项目逐渐增多,给全市资源和环境带来较大压力。 (3)人力资源利用率和科技投入不高,难以满足工业快速发展的要求。长期以来,景德镇市工业发展主要是依赖廉价的人力资源以及消耗大量自然资源来实现的。2006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3106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484元,列全省第9位。工业不能长期依靠低成本的劳动力和低廉的价格维持竞争优势,而要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创出自己的名牌,这就需要高素质的技术工人。景德镇拥有良好的教育科研资源及人力资源,但资源利用值得关注,许多企业缺乏高素质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科研、企业、教育等关键领域人才大量流失,大中型企业科技人员由2000年的4199人减少到2006年2639人,年均减少260人,减幅达37.2%。 大中型企业科技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研发)投入明显不足,科技投入比例偏低,研发创新能力较弱。2006年有研发活动的只有14家,在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中的覆盖面只有42.4%,自主创新活动尚未成为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普遍行为,企业自主仓IJ新经费的投入仍处于较低水平。研发经费支出与产品销售收入之比是国际上通用的反映企业自主创新投入强度的主要指标。2006年,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增长显著,但投入强度仅为1.91%,处于较低水平。国际上普遍认为只有研究与开发(R&D)投入强度达到5%以上的企业才具有足够的市场竞争力。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将研发强度作为界定高技术产业的基本标准,1%以下为低技术,10%-3%为中技术,3%以上为高技术,10%以上为严格意义的高技术。而国际上普遍认为,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额比例如果在3%以下就很难生存;在3%~5%之间,可以维持;在5%以上,方能发展。低水平的研发投入强度,导致景德镇市绝大部分大中型工业企业无力进行核心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的战略研究,技术创新活动普遍维持在对一些低端技术的研发上。 (4)产业集中度不高,难以发挥规模优势。从企业资产规模来看,景德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均资产为9632万元,与鹰潭(22087万元)、新余(11829万元)有较大差距;从企业实现销售收入来看,景德镇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均销售额为5531万元,远低于鹰潭(22550万元)、新余(15831万元)、南昌(8959万元)及全省平均水平(6145万元)。企业平均产出水平低意味着产业集中度低,与国内外大企业竞争抗衡的能力弱,难以发挥规模效益。 (5)资本优化程度不高,投入产出效益较低。总资产贡献率反映投入的全部资本的获利能力,它是企业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也是评价和考核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指标02007年,全市工业总资产贡献率为4.26%,为全省唯一的个位数值,比全省平均水平(14.29%)低10.03个百分点。2006年,景德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为4.88%,列全省第11位,比上年下降0.39个百分点,低于江西省平均水平4.69个百分点,分别比萍乡(14.83%)、新余(11.99%)、鹰潭(11.13%)低9.95、7.11、6.25个百分点。2000年以来,景德镇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一直低于全省水平,连续5年居全省第11位。2007年,全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26.91,比全省低76.06个百分点。 工业化水平的高低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人与自然发展不协调的主要原因之一,景德镇必须充分认识工业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增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紧迫感和自觉性。
   (四)工业企业布局的历史局限 景德镇从一个单一的手工制作陶瓷的集镇逐步发展起来,陶瓷生产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一直是景德镇的主导产业,一方面受到山势地形的局限,另一方面借助昌江水运交通的便利,民窑、作坊、民居混杂,多集中在昌江沿岸。
  1953~1966年,景德镇市开辟了东市区,并加强了老市区的改造。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期间,景德镇的陶瓷工业由传统的私营小作坊逐步发展为国营大企业,机械化生产逐步代替手工操作。为了集中连片建厂,鉴于老城区人口密集,建设用地甚少,确定开辟东郊区作为新的工业区。从1955年开始至60年代中期,新建了长5.48公里的东一路,并陆续新建了宇宙、为民、雕塑、景陶瓷厂和高压电瓷厂(现九九九厂)等生产日用瓷、建筑瓷、电子陶瓷的工厂,还新建了瓷用化工厂、陶瓷机械厂、瓷土厂、印刷机械厂、水泥厂和里村电厂。50年代末,在东郊区还建成了轻工业部属陶瓷学院和陶瓷研究所。为了逐步改变老市区工厂与居民区混杂的状况,开始调整老市区的工业布局,将处于老市区下风的戴家弄以南划为陶瓷工业改造区。这里以52个瓷业合作社为基础,先后组建了红星、红旗、光明、东风、景兴、新华、建国等8大瓷厂以及瓷用匣钵厂、电瓷厂。由于当时对城市发展规模认识的局限,这些工厂都成了现在的城市中心区,进入新世纪后,就经历着退城进园的搬迁过程。
  1965~1970年,原四机部所属南京七一四厂的部分车间和部分生产能力先后迁至景德镇市郊。创建了九九九厂、七一三厂、八五九厂、八九七厂、六O二厂,南京七一四厂在景德镇创建七四O厂,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在景德镇兴办江西无线电工业学校,1970年2月学校改建为四三二一厂;原四机部驻上海物资供应办事处创建站库合一的物资供应管理站(八OO库)。1969年5月,邮电部直属景德镇电讯瓷厂转产陶瓷滤波器等产品,同时更名为景德镇通信设备厂(五二三厂)。这些对景德镇经济发展起重大作用的三线电子企业,大多数分布在市郊的昌江区或浮梁县的山区。 景德镇的工业企业布局有着浓重的历史烙印。陶瓷工业企业沿袭历史而分布在市内的中心城区,而电子信息医药等三线企业则服从当时应对大规模战争威胁的需要,驻进了市郊或深山老林。改革开放后,这种工业企业布局严重限制了工业经济的发展,企业也为后来的搬迁付出了沉重代价。
   (五)改革开放后经济增长动力的变化轨迹 改革开放以后,景德镇市的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1979~2004年地区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达11.2%,快于同期全国、全省平均增长速度,其增长动力主要是第二产业。随着经济总量的持续增加,第三产业的推动作用正逐渐增强,但第一产业仍是不可忽视的基础力量。增长动力变化轨迹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1)第一阶段(1979~1992年)。一、二产业共同带动,第一产业带动力逐渐减弱。这一时期景德镇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但波动幅度非常之大,地区生产总值最高增速与最低增速之间的波幅达到18.7个百分点,1979~1992年第一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由46.9个百分点降低到2.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由39.6个百分点上升到55.6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带动力在减弱。进入工业经济时代后,特别是在1978年后,工业发展进一步加快。同时第三产业积极跟进,获得突破01986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0.58亿元,比1956年增长5.5倍,年均递增6.4%,其中第三产业年均递增6.6%,所占比重为23.8%,比重已超过第一产业1.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的比重为22.69:53.51:23.800“二三一”的产业排序开始登台,经济实现跳档升级。
  (2)第二阶段(1993~2004年)。二、三产业共同带动,第三产业带动力逐渐增强。这一时期景德镇市地区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13.3%,比第一阶段加快3.8个百分点,增长波幅与第一阶段相比,有所缩小,最高增速与最低增速之间波幅缩小了8个多百分点。增长动力主要来源于二、三产业,第三产业对景德镇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由第一阶段初的13.5%上升至40.3%,第二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仍占主导地位,但优势正在削弱,由1993年的57.9%回落到52.9%。数据表明,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中期特别是21世纪以来,景德镇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正在逐步增强,形成了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格局。 在经济第二次升级后,工业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第三产业也大大加快了前进步伐02004年第三产业比重由1985年的21.6%升到37.6%,提高了16.0个百分点,比同期第一产业比重的8.5%高29.1个百分点,拉开了与第一产业的距离,缩小了与第二产业的差距,向“三二一”靠拢。

知识出处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景德镇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景德镇》

出版者:当代中国出版社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景德镇》的编辑出版,是景德镇地方史志的又一重要资料,景德镇是举世闻名的瓷都,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一座山水、生态、文化特色鲜明的现代宜居之城。景德镇在西方工业革命之前就把陶瓷做成了世界性的大产业,被英国的李约瑟博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一座工业城市”。《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以我国现有各类建制市为单位设卷,既记述每座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又从城市功能定位、经济发展,以及城市规划、管理、公共设施、建筑、交通、服务、教育、文化、环境、历史遗产保护等角度总结经验教训,展望发展远景。每卷书的内容大致由这座城市的历史尤其是当代历史的回顾、城市建设中的问题研究,以及城市未来发展的展望等三大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