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之缘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瓷都纵横》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581
颗粒名称: 景德镇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之缘由
分类号: K203.56
页数: 6
页码: 80—85
摘要: 景德镇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名”又名在现今仍然以制瓷著称。城区内外,大小瓷厂,星罗棋布,仅生产日用瓷的企业就达一百五十四个。不仅在古代、在近代、在现代,乃至将来,都是飘扬在制瓷“高峰”上的一面旗帜;而且,在我国,在世界上都具有独自存在的价值。它应该得到妥善的保护和发展,使之既符合现代生产、生活的要求,又保持特有的陶瓷历史文化风貌,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的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为改革、开放服务,为发展旅游事业服务。
关键词: 历史文化名城 景德镇市

内容

景德镇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名”在哪里?亦即它出名的缘由是什么?这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课题。只有把这一问题搞透彻了,才能充分发挥瓷都对外开放和对外宣传的特色和优势。
   在这里,我是限定在“历史文化”这一范围内来研究景德镇之“名”的。 人们都知道,陶器的出现,是人力改变天然物质的开端,是人类发明史上的重要成果,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划时代的标志,它标志着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开始,促进了人类的定居生活,并加速了生产力的发展;与此同时,它又是美学与生活的结合,艺术和科学的产儿,具有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双重属性,并逐渐形成为我国统一的文化整体的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实际上,一部中国陶瓷史,又是一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自新石器时期以来,人类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都在陶器上得到反映,特别是瓷器发明之后,更得到充分的反映。现代的考古学家,都把陶瓷器作为衡量社会文化性质及其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景德镇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名”就名在制瓷历史悠久,从出名陶,到出名瓷,持续至今,窑火不灭,成为我国制瓷史上的“高峰”,驰名于中外,被古今号称为“瓷都”。 据考古发现,远在新石器时代,景德镇亦有人类繁衍生息,现存有以“印纹硬陶”为主的新石器文化遗址,距今起码有四千年以上的历史。 《景德镇陶录》记载:“镇陶自陈以来名天下。”其中,陈至德元年(公元583年)的景德镇,曾为当时的帝王陈后主陈叔宝大建宫殿于南京而烧造立柱的“陶础”;隋大业年间(公元605年至618年),“又始作狮象大兽二座奉于显仁官”。尽管当时的制陶原料强度和火候的温度不够,但是制陶的技艺高超,雕缕精巧,反映了当时的制陶水平相当高,并曾一度称景德镇为“陶阳镇”。《景德镇陶歌》就曾写到:“江南雄镇记陶阳”。《浮梁县志》亦有记载,说原称“昌南镇”之景德镇,“以其为陶家,故也称陶阳,是江南首屈一指的大镇。”当时,其盛产精陶,被人们谓为“盖世无双”。 从制瓷来看,早在唐武德年间(公元618年至626年),景德镇就有陶玉窑和霍仲初窑烧造的青白釉瓷进贡,被当时的帝王唐高祖李渊誉为"假玉器”,这为后来出现的介于青釉与白釉之间的宋影青瓷开启了先河,使其进入“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这一艺术境界(见《故宫博物院藏瓷选》解说本),成为我国古代影青瓷中最典型的产品,博得了宋景德年间(公元1004至1007年)的帝王真宗赵恒的赏识,并“设监镇官,立景德窑”,命当时的瓷工复制,书上“景德年制”四字底款进御,故景德镇因此而得名,并沿用至今。 元代(公元1271年至1368年)景德镇仍属浮梁县管辖,进而设立专门管理烧造宫廷用瓷的“浮梁瓷局”。当时有为中央官署机构——“枢密院”烧造的印有“枢府”铭文的卵白釉瓷,为明代出现的甜白釉瓷开启了先河,尤其是明永乐烧成的甜白器,滋润如脂,显得特别珍贵,瓷质釉色,由“青如天”发展到“白如玉”。而釉下青花一问世,又开创了白瓷彩绘的新时代,它和釉上黄、绿、矾红相结合,形成了新的彩绘门类——“斗彩”。而釉上“五彩”,则被世界誉为“康熙美术”;从含铅的玻璃质中引进另一种元素,又发明有柔软之感的釉上“粉彩”,亦独步一时;运用珐琅彩装饰的景德镇名瓷更成为专供宫廷陈设之用的胎薄、釉洁,结合绘画、书法、韵诗的艺术珍品,真是“贵逾珍宝明逾镜,画比荆关字比苏”,不愧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至于“釉里红”这一釉下装饰的出现,则表明在宋钧窑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铜红釉的重大突破,也可说是当时景德謦的制瓷匠师运用铜红色料在釉下装饰名瓷的最新工艺成就。与此同时,又为发展颜色釉奠定了基础,从高温到低温,由各种单色釉瓷,发展有多种花釉瓷,以至窑变瓷等,被概括为“精莹纯全”。 从明代(公元1366年)开始,景德镇一直成为全国制瓷之中心,取代了原为南方制瓷之中心,继而成为全国制瓷之中心的以越窑为主的浙江地位,出现了“工匠来八方,器形天下走”的崭新局面,其中,始建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毁于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的御窑器厂,成了“天下窑器之所聚”,能仿制全国各地名窑精品,并能仿制铜、木、漆器和各种工艺品,尤其是当时烧制的镂雕瓷和描金器,显示了当时的制瓷技术达到了十分高的水平。就是到了清末民初,郭葆昌来镇督烧的仿雍正珐琅彩的所谓“洪宪瓷”,亦很精细,表明当时的景德镇在衰落中尚有积极的一面。在这之后,把中国文入画,引入当时名瓷装饰之中的“珠山八友”等一大批艺人,活跃在绘瓷业坛上,对当时和以后的景德镇名瓷装饰亦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景德镇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名”又名在历代景德镇制瓷遗迹、遗物,不知其数,反映了景德镇名瓷的历史发展进程,也是中华民族古文化的一个缩影。例如沉积在横贯城区之昌江及其支流河床中的大量废瓷窑渣,的确成了探索历代景德镇名瓷的“聚宝盆”;而处在这些江河两岸的依山傍水的历代景德镇烧造名瓷的古窑遗址就更多,特别是联通昌江的南河流域,有全国重点保护的湖田古瓷窑遗址,它起于五代(公元907年至960年),历宋、元、明三朝,反映了景德镇近七个世纪的制瓷历史进程及其技艺水平,是我国古代制瓷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最具有代表性的古瓷窑遗址,为世界所罕见,被国际友人誉为“世界文化宝库之一”。位于“珠山”的明清两代的御窑器厂遗址,是研究当时宫廷用瓷的最好不过的考证实地。著名的三宝蓬瓷石矿,尤其是高岭山上现存的瓷用粘土矿洞,淘洗设施和尾沙堆积物等,更是系统考察研究瓷用粘土学、高岭土采掘史和制瓷发展史的最珍贵的实物史料。最可喜的,是古代景德镇制瓷,还存有大量的活的文物标本。例如建于宋代(始于公元960年)近山就水的三宝蓬粉碎瓷石的“水碓”及其加工作坊,集中在古陶瓷博览区内的明式手工制瓷作坊和为官窑雕塑、彩绘御器精品的明式庭园小作坊以及“明式镇窑”,则成为现今展现景德镇制瓷历史面貌的重要标志之一,亦为中外游客和考古学家提供了解和考察景德镇制瓷历史的场所。这对于剖析制瓷手工业分工,研究资本主义萌芽具有重要价值。 景德镇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名”又名在与制瓷有关的古建筑亦相当多。其中,有为满足明代瓷行功能需求而又有变化的民俗建筑,最典型的是花园里1号和汪家坦2号瓷行,而巍然屹立于珠山绝顶上的龙珠阁,则始建于唐(公元618年到907年),为封建历代官方陶瓷政务之中心,钦差御史来往十分频繁,故“珠山”名传天下,成为瓷都景德镇之别名;为祭祀明代陶工童宾之祠的“风火仙庙”,虽然被毁,但是用釉下青花色料写成的“佑陶灵祠”四字,经烧炼而成的瓷板门匾,尚得到珍藏于景德镇陶瓷馆;建于清代康熙年间的“天后宫”正殿尚存,是当时贩运景德镇名瓷的外销集散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景德镇名瓷输出的外贸发展史。
  景德镇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名”又名在现今仍然以制瓷著称。城区内外,大小瓷厂,星罗棋布,仅生产日用瓷的企业就达一百五十四个。现在城区人口,有六分之一强的直接从事制瓷及其服务行业,约占全国制瓷行业职工总数的四分之一,是全国最大最完整的制瓷基地。有地质勘探、矿山开采、原料精制、产品成型、加工彩绘、窑炉烧成、成瓷检测、包装运输、内外销售等一系列配套过程,还有专门为陶瓷服务的科研机构、大专院校、文博展览等事业单位。在一个城市,制瓷如此集中,配套如此完善,在我国乃至世界都是罕见,亦是独一无二的。
   构成景德镇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名”的缘由很多,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总之景德镇不仅在古代、在近代、在现代,乃至将来,都是飘扬在制瓷“高峰”上的一面旗帜;而且,在我国,在世界上都具有独自存在的价值。它应该得到妥善的保护和发展,使之既符合现代生产、生活的要求,又保持特有的陶瓷历史文化风貌,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的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为改革、开放服务,为发展旅游事业服务。

知识出处

瓷都纵横

《瓷都纵横》

出版者:中国华侨出版公司

《瓷都纵横》系编著者继《瓷都及其高峰》出版之后的又一本专集。是研究瓷都史的部分成果,也是一本很好的景德镇乡土参考教材,人们读后能感受到景德镇不愧为古今中外制瓷史上的第二都,有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这对于从事制瓷管理、生产、科技、工艺、美术、历史、考古、教育的工作人员,以及文物、外事、外贸、旅游工作者,瓷器收藏爱好者,一般社会读者等,都是有参考价值的。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