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〇 人民解放军解放瓷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瓷都史话》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555
颗粒名称: 八〇 人民解放军解放瓷都
分类号: K269
页数: 6
摘要: 1949年瓷都市民欢庆解放4月29日,浮梁县、景德镇宣布解放,第五兵团政治部驻市办理接管工作。建市后,全市划为北市区、中市区、南市区,分别成立区政府。7月改为区公所,属政府派出机构。建立25个街公所,北市区辖1-9街,中市区辖10-17街,南市区辖18-25街。市内的市级政权和基层政权逐步建立起来,一切权力归人民,宣告了当地国民党政府及一切反动势力的彻底结束。接着中共市委会、市人民政府抓紧工作,建立革命新秩序,恢复和发展生产,执行对民族工商业实行“劳资两利”的有关政策,稳定工商业经营者的情绪,特别是大力恢复和发展景德镇的特色工业——陶瓷工业的生产。全市商店开门,各工厂陆续开工,学校正常上课,群众各安其业,全城一片欣欣向荣景象。
关键词: 解放区 瓷都

内容

1949年,是中国历史伟大转折的一年。
  这一年,由于国民党政府“假和谈、真备战”、策动所谓“南北朝”、“划江而治”、“三分天下”等政治阴谋,调动陆、海、空军,极力部署长江防务,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当日,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百万雄师,分三路强渡长江,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千里战线上,摧毁了国民党苦心经营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4月23日,解放军占领了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革命红旗插上了总统府,宣告了延续22年的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接着以战斗方式或和平方式,迅速解决残余的敌人,解放广大国土。到10月1日,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升起,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此,中国历史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人民解放军突破国民党的长江防线后,4月27日上午,人民解放军第五兵团政治部副主任石新安从安徽至德打电话给江西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和浮梁县政府、浮梁县参议会等单位,要求他们告知所属机关的大小官员,各安职守,保护粮食和国家财产的安全,维持地方治安,等待解放军到达后再作处理。首先获知信息的邮电局,有人将电话内容用纸书写贴在邮电局门口。当时《赣北日报》编辑部获知此信息后,也抢先连夜赶印“号外”,四处分发。28日上午,人民解放军侦察人员,在景德镇中山路的四图里、中渡口、斗富弄、南门头、麻石弄、戴家弄、太白园以及后街(今中华路)的周路口、十八桥、南门头等主要道路口张贴《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其主要内容为:“一、保护全体人民的生命财产”;“二、保护民族工商业”;“三、没收官僚资本”;“四、保护一切公私学校、医院、文化教育机关、体育场所和其他一切公益事业”;“五、除怙恶不悛的战争罪犯和罪大恶极的反革命分子外,凡不持枪抵抗、不阴谋破坏者,人民解放军和人民政府一律不加俘虏,不加逮捕,不加侮辱”;“六、为着确保城乡治安,安定社会的目的,一切散兵游勇,均应向当地人民解放军或人民政府投诚报到”;“七、农村中的土地所有权制度,是不合理的,应当废除”;“八、保护外国侨民生命财产安全”。布告一贴出,市民们争先阅读,奔走相告,拍手叫好,互相庆贺,各界坚守岗位,相安无事。全镇有3000多名工人、学生、市民,自动组织起来维持秩序。镇商会的头面人物,也集会商讨如何欢迎人民解放军。
  4月29日凌晨,天下着小雨逐渐变大,昌江河水猛涨,浮桥也已中断。解放军的先头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第十七军四十九师司令部侦察科长王巨胜率侦察连和一四六团前卫营,冒雨分别由三闾庙、中渡口、泗王庙、十八渡、西瓜洲等沿河地点,打算乘小船或竹(木)排渡河登上东岸。由于船只被国民党军队封船当差,大部分都开往别处,东岸的船只寥寥无几,而且分散,部队渡河非常困难,但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终于克服了障碍。有个码头工人回忆说:那天早上天刚亮,下着蒙蒙细雨。我挑着空谷箩,从杉树巷往麻石弄方向去。走到江家弄口,劈面看到三个解放军,身上湿透,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汗水。中间一个端枪,左边一个手握大刀,右边一个抓着手榴弹。由于不了解解放军,我拐到里弄走回祥集弄自己家里。早饭后又到泗王庙街口茶馆找事做。到时,从茶馆门口可以看到已有大批解放军到达对面河岸,山上山下都是部队。几个解放军正朝茶馆大声喊话:“喂,你们哪个有船?能不能帮忙划过江来接一下。”坐在茶馆的三个老板开始都没做声,后来还是那个瓷窑余老板说:“解放军来了不去接也要过来,不如叫人划船过去。”便问我,“你会划船吗?”我说:我家没米下锅,等着挣点钱买米。余便给了我两块银元,要我想法找船。这时河水正在上涨,附近河岸没看到船。我只好到南门头找到渔民老万借到一艘又旧又小的渔船,使劲摇到对面渡口,有十几个解放军跳上船来,好不容易回到南门头渡口。解放军上岸后,有个挎匣子枪的朝我走来,握握我的手表示谢意。并要我去拆几块木板来,再划过去时,上船的解放军,一人拿一块木板帮忙划。就这样一上午才渡过一批军人。有一位解放军找我,要我帮忙找到煮饭的锅。解放军自己煮好饭,就冒雨坐在街沿上吃。一些市民请他们到屋里去,就是不进去。而且借用的木柴等,都当场付钱或打条子。我因为家里已经没米下锅,便饿着肚子站在街头看解放军宣传队的文艺演出。原来找我的那位解放军得知后,便盛了一大碗饭,上面堆着豆腐烧肉,亲自送到我手上,并问我以前是干什么的,我说一直是在码头上做搬运工。他说:“天下穷人是一家,解放军是来帮助穷人解放的。”他的话使我非常感动。
  这位码头工朴素的语言,反映了当时解放军的严明纪律和与群众的关系。接到东岸的先遣小分队,迅速行动,在群众的协助下,将东岸的零星船只征集起来,在中渡口架设起一座浮桥。大批集结在河西山头的解放军,一部分沿着公路向乐平、万年挺进;另一部分则过浮桥、经市区往德兴、弋阳方向开进。大批部队过市区时,指战员们全身湿透,但没有一个离开队伍向群从要茶要水的。宿营时,没有占用民房、工厂,许多战士就站在房屋檐下,待命出发。凡采购物资,做到态度和蔼,彬彬有礼,照价付款。市民亲身体会到:人民解放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尊重地方习惯,爱护群众;善于做政治思想工作,宣传队员不怕艰苦,用各种形式向群众讲解党的政策、军队的主张。市民从来也没有见过这样的好军队。因此尽管下着雨,市民们仍是打着伞夹道欢迎。
  1949年瓷都市民欢庆解放4月29日,浮梁县、景德镇宣布解放,第五兵团政治部驻市办理接管工作。
   对于景德镇的解放,《人民日报》分别在5月4日、8日、IO日的一版上连续作了报道。如:
  “新华社长江前线3日电:向江西省东北部挺进的人民解放军一部,4月29日解放以出产瓷器著名的景德镇(即浮梁城)及其以南的乐平县城。在向乐平挺进的途中,解放军俘虏溃散之敌一七四师等部320余人。景德镇在江西省的东北部,全市人口约16万。当解放军进驻该镇时,受到全市人民热烈欢迎。”
  北平新华广播电台广播:“江西省景德镇在解放以前,当地人民自动组织起来迎接解放军。4月27号,国民党军六十八军和九十六军残部逃跑以后,全市工人、学生、市民3000多人自动组织起来,维持秩序。29号,解放军进驻景德镇的时候,受到当地人民热烈欢迎。特别是工人听到解放军到来,他们非常高兴,自动向当地市民讲解共产党解放军的政策。”
  “浙赣前线9日消息:江西省景德镇人民政府在本月4日成立。该市的革命秩序,已经初步建立,邮政、电报照常进行业务,电话畅通,全市41个学校,全部开课,7个官僚资本银行,已经清理就绪,正在办理移交。”
  这几则报道,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的实际情况和群众欢迎解放军的情绪。5月3日,二野五兵团司令员杨勇和徐运北以及南下支队第三大队政委陈璞如等抵景德镇。次日,冀鲁豫南下干部支队全体人员到镇。当日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景德镇军事管制委员会,石新安任主任,陈璞如任副主任。同时成立中共景德镇市委员会,陈璞如任书记;成立市人民政府,陈璞如任市长,王立然任副市长,分别隶属赣东北区党委和行署,为地级市。还成立了景德镇市警备司令部,张云任司令员,陈璞如为政治委员。并分别派干部接管有关机构和单位,开始了有序的工作。景德镇从此称市,党、政、军、财及各方大权牢牢掌握在人民手中。
   建市后,全市划为北市区、中市区、南市区,分别成立区政府。7月改为区公所,属政府派出机构。建立25个街公所,北市区辖1-9街,中市区辖10-17街,南市区辖18-25街。至此,市内的市级政权和基层政权逐步建立起来,一切权力归人民,宣告了当地国民党政府及一切反动势力的彻底结束。接着中共市委会、市人民政府抓紧工作,建立革命新秩序,恢复和发展生产,执行对民族工商业实行“劳资两利”的有关政策,稳定工商业经营者的情绪,特别是大力恢复和发展景德镇的特色工业——陶瓷工业的生产。全市商店开门,各工厂陆续开工,学校正常上课,群众各安其业,全城一片欣欣向荣景象。
  4月29日,是景德镇人民永远难忘的日子。从此,红旗高高飘扬在景德镇上空,再也没有任何反动力量可以干扰破坏;从此,劳苦大众摆脱了“三重大山”的压迫与剥削,高唱着《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咱们工人有力量》的歌,过上当家作主的日子;从此,千年古镇获得了新生,大踏步走上发展的金光大道。
   “1949年4月29日”,是景德镇人民的永远纪念日,人民会永远牢记它,子孙后代也会永远牢记它。

知识出处

瓷都史话

《瓷都史话》

出版者: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瓷都史话是一本历史著作,但不是什么编年史、断代史;它像散文随笔,却不是主观构想的文艺作品;它有严格的考证辑录,也有家喻户晓的民俗记述。因此,它是一本以历史为脉络,以陶瓷为中心,以自然风光、历史足迹、人文景观、神话传说、民俗风貌等为明珠点缀而成的,丰富多彩的陶瓷历史文化著作。全书约三十万字,由八十个独立成章而又互相联系的典故组成,图文并茂,可读性强,融知识性、趣味性、严肃性于一体,有历史厚重感而无史书的简奥枯燥,有通俗流畅的文笔而非信马由缰的闲谈。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