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七 海运标志首推天后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瓷都史话》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532
颗粒名称: 五七 海运标志首推天后宫
分类号: K928.71
页数: 6
页码: 311-316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化部文物局曾拨专款支持泉州海外交通博物馆普查全国沿海各地天后宫,表现了对天后宫的高度重视。这样做的目的是要促进天后宫的保护工作,为沿海和有关地区人民保留航海史的珍贵古迹,以增添爱国主义教育新材料,为国内外开辟一些重要的旅游胜地,使广大人民、海外侨胞及国际友人有观光旅游的新场所。
关键词: 古建筑 天后宫

内容

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化部文物局曾拨专款支持泉州海外交通博物馆普查全国沿海各地天后宫,表现了对天后宫的高度重视。这样做的目的是要促进天后宫的保护工作,为沿海和有关地区人民保留航海史的珍贵古迹,以增添爱国主义教育新材料,为国内外开辟一些重要的旅游胜地,使广大人民、海外侨胞及国际友人有观光旅游的新场所。
   也是那个时候,泉州海交馆的同志到景德镇进行调查,并找到市地方志办公室收集资料。有关同志除提供一般情况外,还陪同去福
  天后宫匾额建会馆即天后宫去实地考察。天后宫位于中华路大强家弄口,当时已有部分拆建,由派出所使用。尚有大部分住进了居民,虽然残破,但旧址仍基本保存。泉州同志对此甚感兴趣,说天后宫主要建筑在海外贸易港口或海上交通枢纽,亦即商会、交易货栈的所在,而在内地有天后宫的并不多,南京、贵州的镇远等地都有,景德镇有天后宫,说明海外贸易颇为发达,是瓷器出口多、外贸发达的标志,值得珍视。接着他们还介绍了全国各地的情况。诸如:
  全国各地建有天后宫的地方有福建的霞浦、宁德、福州、长乐、平潭、仙游、泉州、厦门、上杭;河北;天津;山东的蓬莱、烟台、青岛;上海的松江;江苏的淮安、苏州、昆山、杭州、庆元、台州、温州;广东的深圳、蛇口;西沙群岛、珊瑚岛等地也都有天妃庙。据《海交史研究动态》所述:“随着海上交通活动的频繁与发展,对天妃的信仰,几乎在以江海为生的人民中普遍形成,并且代代相传,因而我国北起营口,南到北部湾,直至内地江河城镇,到处都有庙宇奉祀天妃。”这段记述概括了我国内地各地奉祀天妃的情况。
  天后宫,在我国的台湾、香港、澳门地区遍布各处。而在国外如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朝鲜、泰国、越南、柬埔寨、缅甸、印度、美国、法国、阿根廷等国家都有类似天后宫的建筑。这些为我们研究中西交通、中外关系、中国华侨史以及明清以来的资本主义萌芽,都留下了重要实物例证。
  1995年第4期《文史知识》曾载文介绍这方面的情况。据统计,全世界各地约有2500座妈祖庙(天后宫),其中中国莆田约300座,大陆其他地区按清末资料约有1200座,台湾超过800座。国外诸国有135座,分布在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朝鲜、泰国、越南、柬埔寨、缅甸、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美国、法国、阿根廷等10多个国家。1988年,到莆田湄洲岛朝拜妈祖的达30万人次以上。
  天后是何许人,为什么她的影响如此深远?这个问题要从历史上说起。其实天后也是个神化了的人。正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所说:不是神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神。人是根据现实的需要来规定神的性能与地位的。天后的出现与其所造成的影响也是如此。天后姓林名默,是唐邵州刺史林蕴七世孙女,宋代闽都巡抚林惟悫的第六女。她出生于莆田古称贤良港范围内的港里村,与湄洲岛一海之隔。林默是个勇敢的女豪侠,擅长游泳,事亲至孝,勇于在惊涛骇浪中救人。关于她的传说和记载颇多。许多史家对她的问题作了探讨,也有很多记述。林默出生于宋太祖建隆三年(公元962年),一说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逝于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一说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似以前说为准。她16岁随父兄渡海,突遇狂风怒涛,舟覆人殁,林默泗水救父,“鼓达而前,载兄尸归葬”,因而远近闻名,誉为孝女,并呼之为“神女”,又曰“龙女”,或称“通贤灵女”、“神姑”。女立志不嫁,“专以行善济人为己任,尤多于海上救人”。既殁,里人立祠祀之,历朝疆吏大臣奏请皇帝褒封,往往故神其说,说她既能祷雨防旱、拯饥救潦;又能降妖伏魔,消灭灾疫;还能协助漕运,助战破寇;并能在狂风怒涛中指引海舟,化险为夷。于是她成为人们敬仰膜拜的神通广大、法力无边的海上女神。
   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在湄洲岛建立第一个天后宫;宋仁宗天圣中(公元1026-1029年),群众集资扩建,庙宇益显巍峨。宋嘉桔元年(公元1056年)烟台市蓬莱县建有蓬莱阁,其中就有天后宫,规模宏大。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在杭州建有顺济圣妃庙。《西湖游览志》载:“其神林氏莆田人,生而灵淑,殁遂为神,士人祀之白湖。”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赐庙曰“顺济”。宋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在泉州建有天后宫。
   元代,建都北京,南粮北运,所经之地有天津、淮安、苏州、昆山、杭州,均建有天后(天妃)宫。
   明在杭州孩儿巷建天妃宫。《西湖游览志》云:“明洪武初建,以祀水神,崇其号曰天妃。而军营漕运之所,江海河湖之滨崇奉之。”
   清代,各地建天妃宫更多,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还明令各省城春秋致祭天后神。
  历代皇帝赐给林默高贵的封号,由“夫人”而“妃”而“天妃”而“天后”。宋代加封了6次,元代加封特祭10次,清代加封7次。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封为天后。因此奉祀她的宫殿都泛称“天后宫”或“天妃宫”。她的家乡的宫庙又叫“妈祖宫“、“妈祖庙”、“马祖宫“、“马祖庙”、“娘娘宫”等。
  由于天后宫反映了勤劳勇敢的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力的崇拜,其历史价值与封建社会的道观、佛寺有所不同。它既是古代海祭中心,也是古代船工聚会娱乐场所,而且它的建筑和陈设也与一般庙宇不同,集中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经济、文化、贸易往来、海外交通重要史料,是研究历代经济史、海外交通史及民族学、民俗学的第一手资料。关于天妃史料记载,见于《莆田县志》、《湄洲志》、《古代刘家港资料》、《道园学古录》、《四明续志》及其他古籍、野史、传说,因而其影响甚为深远,久盛不衰。景德镇从地理条件说,是个内地山城,为什么也建有天后宫呢?这与景德镇瓷器生产和海外贸易密切相关。由于景德镇瓷器的高度发展,国内外均来求售,因而海外贸易也兴旺起来。宋代,景德镇陶瓷即已投人世界市场,迈开了海外贸易的步子。元、明、清则更为兴盛,海外贸易发展,因而瓷商也虔诚地供奉海神。据载: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景德镇即建有天后宫。传说有一个经销陶瓷的豪商,从景德镇运瓷器经口岸远销外国。船行至大海中,忽遇狂风巨浪,海船几乎要颠覆。正在危险时刻,船员及瓷商忙向空中祈祷天妃娘娘保佑平安,拯救全船生命。果然不久即风平浪静,从而人货平安脱险,化凶为吉。该豪商获大利而归,至景德镇时,即捐银元上万元,修筑起一座天后宫。这座天后宫规模的宏伟壮丽,远超过在景德镇的其他庙馆。以后人们每逢出海,都要先到天后宫祭祀海神天后娘娘。1977年拆建时,发现有两个印盒,内装有渣饼,上面写着:“乾隆甲寅(公元1794年)十二月新建后殿。会首刘永庵、管事陈楷元监制。”天后宫又
  天后塑像名福建会馆,是福建同乡活动场所,瓷商云集于此议事,因而成了景德镇古陶瓷运往海外的集散点,具有议事需要和敬神的两种功能。天后宫是景德镇瓷器出口的象征和标志,同样在海外享有盛誉。
  景德镇天后宫的建筑布局也很奇特。前面有戏台、酒楼,大堂为议事厅。正殿供奉着女神“天后娘娘”,后殿放着牌位,边厢是客房,并供有“顺风耳神”和“千里眼神”,是人们祈祷的场所。它的房屋建筑全部用斗拱组成建筑结构藻井式,非常精细。图案都以外海、海浪、帆船为主体,反映沿海人民生活及与海浪斗争的情景,它与别的会馆刻塑的人物、鸟、兽、花卉的雕刻图案不同。
  由此可见,天后宫(福建会馆)的修筑,在当时对景德镇的美化,丰富城市生活,输入先进的建筑技术和新特的建筑形式,特别是对促进景德镇海外贸易即陶瓷出口的兴盛,都起过重要作用。今日对我们研究古代景德镇陶瓷外贸史、国际陶瓷文化交流史,也仍有着重要作用。而且由于天后宫是景德镇瓷器出口的一种标志,它与海外侨胞,香港、澳门、台湾同胞也密切相关,因而保护与恢复天后宫的建筑,仍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知识出处

瓷都史话

《瓷都史话》

出版者: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瓷都史话是一本历史著作,但不是什么编年史、断代史;它像散文随笔,却不是主观构想的文艺作品;它有严格的考证辑录,也有家喻户晓的民俗记述。因此,它是一本以历史为脉络,以陶瓷为中心,以自然风光、历史足迹、人文景观、神话传说、民俗风貌等为明珠点缀而成的,丰富多彩的陶瓷历史文化著作。全书约三十万字,由八十个独立成章而又互相联系的典故组成,图文并茂,可读性强,融知识性、趣味性、严肃性于一体,有历史厚重感而无史书的简奥枯燥,有通俗流畅的文笔而非信马由缰的闲谈。

阅读

相关人物

林默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