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二 抗占地大闹王家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瓷都史话》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527
颗粒名称: 五二 抗占地大闹王家洲
分类号: K295.6
页数: 5
页码: 280-284
摘要: 景德镇有个出名的地方,叫做王家洲。它之所以有名,是因为这样几个原因:第一,这里曾发展为以瓷器为主的小贸易集市。第二,为争这样一块买卖地,曾多次发生过械斗,并惊动官府出面处理。第三,这里原来是一片竹林,叫竹林坦,又因为住了几家人,有房屋数间,故叫九间里,西面临河,南面有个小庙叫竹林庵。为什么又叫王家洲呢?传说是清代乾隆皇帝曾到景德镇,是从水路坐船来的,皇帝坐的船叫龙舟,这龙舟停靠在竹林坦,所以好事之徒叫之为王家舟,辗转流传,该地遂成为王家洲。
关键词: 地方史 王家洲

内容

景德镇有个出名的地方,叫做王家洲。它之所以有名,是因为这样几个原因:第一,这里曾发展为以瓷器为主的小贸易集市。一些茅、惊、缺口等外瓷器,都在这里采取剪、磨、补、画等办法重新加工,廉价出售。龚铽作歌咏之曰:“王家洲上多茅器,买卖偏多倔强人,比似携篮走洲客,只能消假不消真。”并注说:“陶户提同口剩下零瓷及茅、惊、缺口色昏之器,估堆卖之,亦有提瓷篮者名走洲。”这说明过去有许多人在这里摆地摊、提篮卖瓷器为生。因为价格便宜,来买的人不少,热闹非常,故人人都知有个王家洲。第二,为争这样一块买卖地,曾多次发生过械斗,并惊动官府出面处理。景德镇的说唱艺人为此编唱出《大闹王家洲》之类的唱词。第三,这里原来是一片竹林,叫竹林坦,又因为住了几家人,有房屋数间,故叫九间里,西面临河,南面有个小庙叫竹林庵。为什么又叫王家洲呢?传说是清代乾隆皇帝曾到景德镇,是从水路坐船来的,皇帝坐的船叫龙舟,这龙舟停靠在竹林坦,所以好事之徒叫之为王家舟,辗转流传,该地遂成为王家洲。民国时期,才改为黄家洲。因此,在景德镇,只要一提起王家洲,没有人不知道。王家洲,在历史上成了各方争夺的宝地。清乾隆年间曾发生过一场大的争斗。那时景德镇已有不少会馆,其中有个苏湖会馆,是苏州人和湖州人合建的。会馆的首事叫徐世纶。此人圆滑善变,诡计多端。他看见会馆前面有一大片空地,即王家洲,有许多人在摆摊卖瓷器和杂耍,便想把这块地盘占为会馆所有,然后建些店面收租,好从中牟利。但用什么办法呢?他天天在打主意。恰巧有一天会馆前面的旗杆被大风吹折。他想这下机会来了,便与原来的首事沈大仁商量,要借重竖旗杆的名义,将它外移,以便无形中把王家洲的一片空地占过来。如意算盘打定之后,他便立即采取行动。
  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闰四月二十一日,徐世纶等以美酒金钱拉拢了地保陈公瓒,由地保向洲民宣布把洲地让给会馆。这事情引起了洲民的震动,因为涉及到许多人的切身利益。洲民冯长先等带头表示坚决不同意。二十二日,苏湖会馆不理洲民意见,组织人破土动工,挖坑埋旗杆。冯长先出面与之理论,说:“这是官地,决不能由你们占有。”徐世纶见有人反对,便想倚仗财势,请官府帮助解决。一方面派会馆的陈维新去请捕快来照应。一方面拿出公银,同张三备、邵礼南、吴吉辉、宋时申等人到县城去上告。徐世纶与县丞薛成绣平时就有交往,因同张三备一道送去纹银50两面交薛成绣,请他转求县官方宏智前往踏勘定界,并说事成之后,再送上纹银30两。薛成绣是个污吏,见有利可图,便满口答应。他私下
  书影克扣纹银9两5钱归为己有,将其余的38两多连同呈文一道亲自交给了知县方宏智。这个知县也是一个贪婪之人,见有银子哪有不想得之心,便答应到二十四日前往实地勘察,并准先给出个告示。会馆的陈维新一见如此,以为有了依靠,乃邀请了坊内捕快孙吉、陈发、冯吉、刘升、汪高等人帮忙照应。
  到了二十三日,陈维新集聚了一些苏湖人挖坑搭台,准备在二十五日竖立旗杆和演戏庆贺。洲民冯长先、周以升等发现后,对这种蛮横无理、霸占公地的行为气愤异常,但因对方有官府撑腰,便商量先用软办法抵制。他们用钱雇请了一些乞丐睡卧在坑内,使苏湖人无法竖立旗杆。但苏湖会馆拉拢官府的一些当差的人,用官方力量把乞丐赶走。洲民们大愤,群情激昂,纷纷自动地集合在一起,将戏台推倒,把坑填平。这样双方矛盾变得尖锐,引起斗殴,互捡瓦石掷打,洲民的摊店瓷器被打得粉碎。
  由于贿赂打通关节,官府偏袒会馆,捕役孙吉、陈发喝令捉人回官府。当即有洲民周莘简、冯瞎子、全开保等人被捉住捆绑起来,关在附近庙内的三官堂,并着人看守。洲民中为首的冯长先、周以升、袁结作、冯时才等人,怕被捉的人遭到殴打,便到处奔走,高喊救人。霎时间,许多洲民都闻讯赶到庙门口。但见庙门紧闭,不得人内,乃从庙旁边的破墙缺口爬进去,将周等人救了出来。见庙内有先前被苏湖人打破的瓷器,气愤之下,洲民们也把苏湖人存放庙内的瓷器砸碎,作为报复,泄却心中之愤,然后陆续散去。这时天色已经昏黑,有个名叫熊鳞长的洲民看到苏湖会馆的旗杆还横放在栈房门边,心想这个旗杆是起衅打闹的根源,把它烧掉,便一时竖不起来了。于是捡些乱草堆到一起,点火要把旗杆烧掉。一时火光熊熊,惊动了地保等人,忙组织人把火扑灭。及到深夜,因有余烬,被风一刮,又死灰复燃,慢慢燃烧起来。火星爆到栈房,把栈房烧着。幸而发现得早,及时扑灭,才未延烧成大灾。
  一十五日,苏湖会馆徐世纶等又给县丞薛成绣送去纹银30两,请他转达给知县。可是薛将30两银子下了私囊。与此同时,徐世纶为了打通各方关节,还送捕快孙吉等人纹银36两,送给地保陈公瓒银子2两。可以说上下各方都打点到了。至于知县方宏智因已接受贿赂,自知理亏,在上级催报打斗原因时,便隐瞒真相,将会馆企图霸占洲地的情由略去,而以洲民打闹斗殴蒙混上报。
  这样处理,当然难以服众。洲民不服,上告至省直至刑部。后由刑部派人作了详细调查,对以上情节了解得一清二楚,从而论定是苏湖会馆“计图造房渔利,移杆占洲”并且以财行贿“强占官民山场”。刑部重新作了如下处理:除将方宏智、薛成绣题参外,对为首强占官民山场的徐世纶,“杖一百,徒三年”。其余有的充军,有的杖责,有的枷号示众,有的追回贿赂银,不管哪一方,都按律处罚。而王家洲,本就是江西贫民摆摊场所,便仍恢复摆摊,不准任何人侵占。以上是乾隆十九年(公元1755年)的事了。而自此以后,王家洲就铁定为景德镇贫民的摆摊交易的场所,并且名扬全镇、全县乃至外省各地了。
  后来,王家洲又多次出事,其中影响最大的又数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的一次。据《天津大公报》转载《上海新闻报》的报道:八月,景德镇瓷帮画二白釉工匠与王家洲店,为争论派头(首事)、行色(规条)一事,二十二日纠众向洲寻衅。府、县恐事闹大,派兵弹压,工匠不服阻止,在群情激愤的情况下,杀死曹巡检马四匹,伤了勇丁周头发等后,即一哄而散。到了二十四日,瓷帮画二白釉工匠纠集干余人,头戴红巾,执持刀矛,向王家洲杀进,哨弁拦阻,亦被刺伤。有一名营勇伤重殒命。于是府同知张政庆、县令郑辅东喝令开枪,格杀三人,始呼啸散去。
  可是随后官府收到匿名揭帖,说是定于二十六日焚署杀官和烧教堂,要将地方一扫光。针对这种情况,官府采取了三项对策:一是派兵弹压画红工匠。宣称如果再持械聚众,重行人市,即开枪格杀勿论,“以杀其焰”。二是责成全帮首事,从速开会讨论、订立行规,以安定众人之心。三是对为首及写匿名揭帖之人,于众人分散之后,勒令该帮首事按名交出,依法惩治。同时,还采取了一些所谓善后措施,如彻查各行的值年首事,好的继续使用,不好的罢免,以除后患。
   这样一来,王家洲的事件又被压下去了。可是由于报纸的报道,知道王家洲的人却更多了。可见王家洲之所以有名,并非偶然。
   《陶录》书影

知识出处

瓷都史话

《瓷都史话》

出版者: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瓷都史话是一本历史著作,但不是什么编年史、断代史;它像散文随笔,却不是主观构想的文艺作品;它有严格的考证辑录,也有家喻户晓的民俗记述。因此,它是一本以历史为脉络,以陶瓷为中心,以自然风光、历史足迹、人文景观、神话传说、民俗风貌等为明珠点缀而成的,丰富多彩的陶瓷历史文化著作。全书约三十万字,由八十个独立成章而又互相联系的典故组成,图文并茂,可读性强,融知识性、趣味性、严肃性于一体,有历史厚重感而无史书的简奥枯燥,有通俗流畅的文笔而非信马由缰的闲谈。

阅读

相关地名

王家洲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