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图书馆
景德镇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景德镇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笔饱墨酣幽古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瓷的传人》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437
颗粒名称:
笔饱墨酣幽古情
分类号:
I055
页数:
7
页码:
81-87
摘要:
89年,全国第二届工艺美术作品展览, 俞军的无光珍珠釉刻花《鸡》春蓉瓶受到了行家们的一致好评。中央美术学院的杨永善教授说他的作品是“真正吸收了吉州窑的传统。”这件作品后来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他又是被收藏中最年轻的一位。又后来,他的100件青花人物春蕾瓶《九老图》作为优秀作品选送上海参加中国工艺美术作品展,后被视为珍品收藏。
关键词:
报告文学
陶瓷
内容
两旁是样式各异的坯胎,背后那瓷粉染白的小径边不时传来喷釉机的哟哒声……在这座简陋的坯屋里闲谈,他腼腆得有点不知所措。
这是江西省陶瓷研究所的一个工作间。他又一次缄默了一一近年来在现代陶瓷艺术领域崭头露角的俞军。
89年,他作为中国陶艺家代表团的一名成员去日本参加“第二回国际陶磁美术作品展”时,仅27岁。
他擅长民间青花人物绘画。其作品具有构图新,用笔痰、不拘泥的特点。贯穿整幅作品的前后运笔常常显出一个“情”,讲究一个“趣”,追求一个“韵”,状人写物手法大胆夸张,线条简洁明快,使作品无不充满生活情趣。
87年5月,俞军结束了景德镇陶瓷职大美术专业的三年学业,从为民瓷厂来到了这里。初来乍到,这里的一切对他都是那般神奇而又高深莫测。室主任龚循明对我说,俞军那时候哭过鼻子。单位上,人多,他性格内向,不好意思在室里多抛头露画,所以每天利用晚上时间躲在家里苦练。总是在薄绵纸上用墨水代替青花料不停地练笔;常常捧着各种民间青花书籍啃起来就忘却一切。
是呀,搞陶瓷美术创作并非一件易事。喜欢是一回事,创作又是另一回事。先前搞些纸画,现在要在造型各异的坯胎上把泥土芳香的气息,浓郁的生活情趣,用青花料把形态,性格各不相同的人物得心应手地绘上去,怪难的。
俞军知道,光哭鼻子当然不顶用,关键是要使自己适应这份工作,也只有适应了才能有所发展。
民间青花人物,在景德镇陶瓷历史长河中,有其璀璨而光辉的一页。在绘画手法和技巧上,民间青花处处反映出民族化、大众化特色。它的特点是以质胜文,以简胜繁,以拙胜巧,强调人物之神韵,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给人以“意无穷”之趣。要真正领会、应用这些,则要有扎实的理论和绘画功底。于是,俞军常去有关图书馆,资料室寻找自己的“维纳斯”,晚上练笔时,总忘不了要把自己的作品前后作个对比,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信心。同时,不忘鞭策自己: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既然来到了这里,退是不可能了,只得义无返顾地去往前撞吧一一哪怕头破血流,哪怕一无所获,哪怕得不尝失。只能这样无可顾及,破釜沉舟,或许还有一线曙光!
记得刚读初中那年,他很喜欢临摹连环画上的孙悟空之类的人物。当初或许只是出于好奇和好玩罢了,后来,素描、水粉画也想搬弄搬弄,只是凭自我想象去弄、凭自我感觉去弄,没能有个正规指导。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结识了来景德镇拍《祭红》电影外景的长春电影制片厂美工李宝树老师。他看到自己、帖在家里墙壁上歪歪斜斜的“作品”,说是乐意当辅导老师。一段时间下来,果然受益非浅。李老师临别时,还特意介绍了他景德镇的一位画友一一现在是省陶研所主任的龚循明。当年龚老师还在陶瓷学院美术系读书。就这样,俞军又被“嫁接”给了这位老师。
人生真是巧得很!
在瓷都这块古老的土地下面,无数珍贵的古陶瓷片沉睡在这里。一块瓷片便是一个故事;一块瓷片便是一段历史。在那些偏僻的角落,在某个拆建工地上都留下过俞军执著的身影。那残缺不全、却似神笔勾勒的青花图案瓷片被他捡回来视为珍宝。久而久之家里积了一大堆他爱不释手的破瓷片……
他迷上了古瓷片中那萌动人间情趣的民间青花艺术……
今天提起那事,他依然那么津津乐道!
80年12月,俞军以一个待业青年的身份被招工进为民瓷厂。他万万没想到自己被分在“女人国”的彩绘车间当镶金工。熟悉陶瓷工艺的人都知道,彩绘车间是清一色的“半边天”,一个刚刚参加工作却又是那么腼腆的他在这里可谓“举目无亲”了,而且,她们偏偏要逗他。一天下来,实在难熬。唉,又能怎么样呢?有了一份工作就是件了不起的事了,还能挑肥拣瘦不?好在古人有言:既来之则安之。也使自己找到了似乎是阿Q精神般的支柱。
“安之”了并不能“止步”。他又在想自己今后的路:如果自己仅仅停留在原有水平上不得长进,对人生才真正是可悲的。
他清醒地认识到:要有长进首先就要发奋努力。基于自己原来的绘画基础,他便瞄准这个目标,决定要去尝试一奋。
在沿河的棕榈树下,围坐着一群群吹拉弹唱的老人,还有那说书的、听传的、纳凉闲聊的……尽收他的画夹,
在莲花塘的霓虹灯下,夜读的、闲步的、划船的……那表情那神态那笑语欢声的神情被他深深烙印着;
……
功夫不负有心人。84年9月,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夙愿,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美术专业。尔后,便开始了自己崭新的人生旅途。
现代民间青花的魅力就在于既有民间传统又有现代情韵,既保持传统的真淳质朴,又不乏丈人画的高雅洒脱,它飞动的线条姿彩胜似文人画自负的诗情。画家笔下的人物、花草,山石、树木不只是自然形态的如实再现,而是画家审美眼睛和心灵创造的意象表现,是经过主观酿造出来的客观,一笔一划都倾注着画家的真情。
俞军自从走上了民间青花艺术之路,想得更多的不是临摹,而是如何超越这一艺术领域去发展和创新它的艺术生命。他清楚地意识到仅仅拘泥于古人的技法是没有出息的,只有基于这一传统艺术,赋予自己新的艺术工笔之神韵才能使作品站得住立得起。他那曾获得87年“青春杯”大奖赛一等奖的100件民间青花方肩瓶《竹林七贤》,象云一样悠扬舒畅,象梦一般迷离销魂的笔调意境,别致并含蓄地再现了古代青花人物之韵昧,幽古之情跃然其上。该件作品以其独到之技巧和清雅之工笔同时获翻青春杯”陈设装饰设计单项拔尖奖。在这次“青春杯”大奖赛中,他的另外两件作品:150件青花斗彩《夜归》、150件青花小口球瓶《蟠龙》分别获奖得一、二等奖。
他从还不能入民间青花艺术之门到获奖才不过短短半年多时间,这其间不难想象,俞军该付出了多少辛劳和汗水。难怪室主任龚循明说:“那简直是一个质的飞跃。”
多么中肯而又真诚的评价,这评价不只是夸张,更多的是激励是鞭策!
也非怪俞军说得那么虔诚:“如果没有所长秦锡麟及室主任龚循明等领导和良师的关心和扶植,我不可能取得如此成绩。
这话,也够实在了。它不仅是感激,更多是敬佩!
俞军笔下的青花人物,造型稚拙,形象优美,给观赏者留下广阔而丰富的情感审美空间,传统青花人物的装饰味较之手工逼真,造型奇特的技法更使人轻松愉悦,不难使人联想到梦境的诗美!
在那遥远的乡村曾留下了俞军梦幻般的童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村前的小河能使任何的干瘪、皱折、粗糙、皲裂舒展。他的思维的灵感象小河般活泼而自由,常常是无风也飘荡起粼波。在白天有着严肃和轻快的思索;在夜晚有痛苦和幸福的梦,因而,也常“有一种甜蜜而怅惘的感觉……”
乡村的生活是清苦的,而大自然美好的印记时或追逐着他,在每一闲暇的时分,如早晨的湿润,如轻盈的脚步,无忧地向他袭来。这些无不为后来的艺术追求作了一个有意无意的启蒙。
他不埋怨童年的清苦,因为他向往大自然的生活,他更不后悔今天艺术之途上的艰辛,因为它为自己拓展了人生的又一视野!他在青花人物构图中,构思之奇巧,意境之新颖,尤为使:人赏心悦目。他特别强调人物之“神”,给人以趣味。在他的“婴戏图”、“八仙”、“十八罗汉”等作品中,工笔于人物形态的刻画,以达到作者与欣赏者强烈的心理共鸣并在神情的笔调中赋予浓郁的装饰味;在混水手法上给人以水墨画之感,运笔疾速,粗细顿挫,讲究变化,有意追求笔墨趣味,并通过这种趣味来表达意蕴,构图着意以及疏密变化,无不带有“自我”之意识,使整个画面生动而又传神。
为了拓宽自己的艺术思路,他曾竭力于红绿彩画的创新,把青花、古彩的装饰手法运用于红绿彩中,因为这一手法在景德镇运用极少,所以在这一冷门中他以独到的艺术见解辟出了一条自己的蹊径,受到了行家的好评。
88年,省所在香港搞了一次“景德镇名人名作展”。全所效益超万元的有8位,俞军便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这一成绩对于他确实来之不易,因为在强手林立的省所还够他一番掂量。
那一年,俞军被评为全所劳模。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在俞军的生活领域里又何尝不是如此!在自己的小家庭里,俞军挺喜欢设计时装,加上爱人的精巧缝纫,一件件大方而又精美的时装不知给他们的生活增添过多少乐趣。在他的业余生活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项目,那便是收集花卉、人物图案。他认为,收集这些图案,对平时的创作极有收益,因而俞军不能放过。
成功在不断地向俞军微笑。89年,全国第二届工艺美术作品展览,他的无光珍珠釉刻花《鸡》春蓉瓶受到了行家们的一致好评。中央美术学院的杨永善教授说他的作品是“真正吸收了吉州窑的传统。”这件作品后来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他又是被收藏中最年轻的一位。
又后来,他的100件青花人物春蕾瓶《九老图》作为优秀作品选送上海参加中国工艺美术作品展,后被视为珍品收藏。
就不一一枚举了。这些累累硕果,对年仅28岁的俞军来说该是“一鸣惊人”的事了。
我问俞军“知足否?”他笑而不答,从他的腼腆中又似乎在回答我“艺无止境”!
在他的工作台前,我仔细地端详着他那些古朴、稚拙、神秘而又强力的作品,在细细的咀嚼中我似乎又在不断领悟I
如今,他又在尝试一种新的陶瓷艺术装饰技法。在一个瓶体上,细细雕琢出许多大小不一的古锕钱币,四周是古老的井石花绘从瓶体上突凸而出,采用无光彩釉装饰,整个形体古朴典雅,装饰味极浓,使人不禁联想到远古的深沉和凝重—一
俞军给它取名为:古井。
—一好样的,俞军!
知识出处
《瓷的传人》
《瓷的传人》本书主要收集了23篇报告文学向我们展示了江西省景德镇市的陶瓷文化。
阅读
相关人物
汪毓华
责任者
俞军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景德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