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公桥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301
颗粒名称: 经公桥乡
分类号: K928.5
页数: 13
页码: 273-281
摘要: 经公桥位于蛟潭区西北部,东与勒功乡交界,南接黄坛、蛟潭、储田乡,西与安徽省东至县和本省波阳县接壤,北与西湖乡毗邻。驻地经公桥,距蛟潭27公里,距市区61公里。总面积131平方公里。辖7个村民委员会,65个村民小组,73个自然村。共1693户,759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80人),均属汉族。
关键词: 江西省 经公桥乡

内容

经公桥位于蛟潭区西北部,东与勒功乡交界,南接黄坛、蛟潭、储田乡,西与安徽省东至县和本省波阳县接壤,北与西湖乡毗邻。驻地经公桥,距蛟潭27公里,距市区61公里。总面积131平方公里。辖7个村民委员会,65个村民小组,73个自然村。共1693户,759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80人),均属汉族。
  乡政府驻地有一小桥,为经公所建,称经公桥,乡以经公桥命名。辖地清代属浮梁县新定乡杭溪都,西县都。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五区全民乡。建国初期区,乡建制未变,1952年分为浮梁县第五区港口乡、源港乡、全民乡、鸦桥乡,1955年又合并为全民乡。1956年各初级社分别转为经公桥、港口,源港、鸦桥高级社。1958年成立上游公社,1960年改称全民公社。1964年为经公桥公社,1966年改称红卫公社,1981年复名经公桥公社。1984年建乡改为今名。
  辖区地处丘陵山区,过去是景德镇陶瓷烧炼主要燃料“窑柴”的产地。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西南山多,纵横起伏。西南部最高山峰三县尖(浮梁、波阳及安徽省东至县)海拔560米,东部丘陵谷地有的海拔78.5米。乡境内有两条河,均流经杨村注入昌江。此地农民多以运柴为业,号称“有船三百”,来往于昌江河中。建国后,充分利用这里的水利资源。乡,村两级分别在梓里、源港,港口,大港、歧田、鸦桥、官溪,夏家滩、小港等地建起了9个水电站,装机容量共386氐,年发电55万度,80%以上农户用上了电,并为乡村企业提供了一定的工业用电。全乡机械总动力由1978年的1867马力增加到1984年的3047马力。
  经济以粮、林为主,多种经营为辅。有耕地面积10195亩,其中水田8856亩,早地1339亩。农业主要种植水稻,其次豆类、玉米,红薯、荞麦、小麦等。经济作物有油菜,芝麻、花生、油茶、甘蔗。特产有茶叶、茶油、香菇、笋干、桐油、松脂01984年稻谷总产量达686.78万斤,油菜籽7.97万斤,芝麻1.83万斤,花生9600斤。
  全乡有山林面积19.1万亩,茶园面积5962亩,油菜复种面积1758亩,新垦1536亩。根据山地多的特点,分别在刘家、鸦桥、港口,源港、七十里,歧田、梓里7个地方建立林场,组织了林业专业队伍。近年来,营造杉木林6216亩。并广泛发动群众造林育林,从鸦桥到刘家一段山地造林万亩,形成林带。共青团港口村支部是受团中央表彰为“造林绿化先进单位”。全乡1984年为国家提供茶叶1729担,木材4901立方米。
  建国后,依靠国家扶助和集体的力量,大搞水利工程建设,先后修建了小(二)型水库11座,山塘35个。灌溉渠道纵横交错,自然水源充沛,全乡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为4130亩,旱涝保收面积3364亩。1984年粮食亩产达800斤,比建国初期提高一倍多。
  农业的改革给发展乡村企业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现在乡办、村办,联户办,专业户办的企业如雨后春笋。农村多种经营出现了一种新的势头01984年下半年以来,新办了港北茶叶初制厂,港口茶叶精制厂,港口红砖厂、橡胶杂件厂,塑料厂、圆木工艺厂,鱼苗孵化池以及食品厂,农工商经销部,制冰厂。加上原有的香菇木炭厂,机械厂,木制品厂,建筑公司等共有20多个企业。有120户专业户从事种植、养殖和饮食服务业。全乡养鱼水面284亩,全年水产品4.1万斤。刘家蛇园远近闻名,专业养蛇职工10余人,养殖各种毒蛇5万多条。
  全乡1984年工农业总产值317.8万元,其中农业产值242.5万元,工业产值75.27万元,林业产值12万元。全乡有大中型拖拉机5台,手扶拖拉机51台,其他机械85台。
  境内交通方便,文化生活活跃,教育卫生事业发展很快。南(昌)张(王庙)公路斜穿乡境东北,直达安徽省祁门,向北有直达西湖乡经桃公路,向西经(公桥)白(泥)公路可达安徽省安庆市。全乡73个自然村有50多个村可通汽车。建国前只有7所国民小学,10多名教师,200多名学生。现在有中学1所,学生350人,小学28所,学生1281人。一幢面积达1200平方米,设有千人座位的文化官,经常放映电影和上演戏剧。文化宫内设有广播站,图书室,门前是灯光球场。全乡有35毫米放映机1台,16和8.75毫米放映机6台。还有业余剧团,乡中心文化站评为全省农村业余文化活动的先进单位。乡政府驻地有经公桥中心卫生院,各村委会有卫生室、医疗所,医药卫生条件大大改善。两个文明建设取得可喜成果,市命名港口村为文明村。
  1934年5月至10月,中共秋浦县委设在刘家村,领导浮梁,秋浦2县边界人民的革命斗争,县委书记曹光前牺牲在浮梁坑头地方。十月,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鸦桥与敌新编第七旅进行了一场激战,梓里村至今还保存有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刷写的宣传标语。
   经公桥乡地名
   经公桥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东部丘陵山区,以驻地经公桥得名。辖9个村民小组,7个自然村。有244户,1”063人。耕地1389亩,山林8310亩,茶园564亩,以种植水稻为主。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五区全民乡第一保。建国初为浮梁县第五区全民乡。合作化时,由经公桥初级社转为经公桥高级社。1958年成立全民公社经公桥大队。1966年为红卫公社红卫大队。1981年恢复经公桥公社经公桥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经公桥
  乡政府、村委会驻地。位于蛟潭北28.6公里峡谷中。南(昌)张(王庙)公路穿村而过。96户,442人。宋朝冯氏由本地冯家坞分迁此地,后又有方,余、王氏迁此居住。以经公桥的桥名作村名。又名鸡公桥。解放前,此地只有十来户人家,70多人,一家茶号和一家杂货店。建国后,基本建设发展很快,建成了一条2公里长的街道,地方行政机关和工商企业以及服务行业,遍布在街道两旁。还设有医院、中,小学校,文化馆,影剧院等事业单位。
   杭口
  在经公桥北2公里处,峰尖东南小溪东岸。19户,102人。唐朝初期,赵氏由安徽省祁门县高碑迁此。村前两溪交汇,可通行装载窑柴的船只,故称航口,谐音为杭口。后有王氏迁此居住。
   大港
  在经公桥北1.5公里的小河西岸,经桃公路的两侧。36户,145人。唐朝中期,有杨氏在此居住,曾名杨村。宋朝初期,冯氏由本地老屋里迁此。村前小河有装运柴炭船只来往,故易名为大港.后有江,余、邹,王氏迁此。
   神坛
   在经公桥东北2.5公里处,南(昌)张(王庙)公路北侧。58户,298人。唐朝初期,宋氏在此居住。以后有刘、王、吴,朱、董、江氏陆续迁来,人称“老七姓”。附近有一古庙,庙中摆设神坛,因此得名。村中有青石板小街,有宋家、王家屋里等地段。后有冯、王,江,刘,余,汪,邓程氏迁此居住。
   吴家湾
  在经公桥东北2公里处,南(昌)张(王庙)公路南侧丘陵谷地。5户,25人。唐朝末期,徐氏由安徽省怀宁县迁此,因村建在山湾处,故名吴家湾。后有江,张、鲍、曹氏迁此。
   冯家坞
  在经公桥北0.5公里山坞中03户,15人。唐朝初期,冯氏由安徽省休宁县迁此。此地原有苏氏居住,曾名苏家坞,冯氏来此后易名为龙源冯村,后改称冯家坞。
   上坑坞
   在经公桥东1.5公里处,茶安岭山口西北山坞中。7户,36人。清朝末年,程氏由安徽省太湖县迁此,村建在小溪的上岸,故名。
   港口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东北部,马坞尖西北丘陵地带,以驻地港口村得名,辖11个村民小组,17个自然村,329户,1487人。耕地面积1937亩,山林面积2.83万亩。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五区全民乡第三、第四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五区全民乡,1952年为港口乡。合作化时,由西源,双溪初级社转为港口高级社。1958年成立全民公社港口大队,1959年改称上游公社港口大队。1965年改为经公桥公社港口大队,1966年改称红卫公社赤卫大队。1981年恢复经公桥公社港口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港口
  村委会驻地。在经公桥西北5公里处,杨村河旁平畈里.127户,516人。宋,朝初期,计氏由安徽省建德县(今东至县)迁此建村,又因此地为杨村河上游两支流交汇处,曾名:双溪、计家港,后名港口。此河上通徽州,下达饶州,是一个水陆码头,逐步形成浮北的四大集镇之一。民国初期,有茶号七家,运载窑柴船三百余只。“前街豆腐中街酒,五股弄里撑船的家家有”民谣反映了当地商业、运输业的繁荣景象。建国后,此地设有木制厂和红砖厂,还有港口小学和电影院。1984年被评为市文明村。
   牛角湾
   在经公桥北偏西10公里的小溪尽头处。有7户,37人。清朝末期,洪氏由戴家滩(在今西湖乡)迁此,因村前山坞形似牛角,故名。
   黄土岭
  在经公桥北8公里丘陵谷地。6户,36人,清朝中期,郑氏由安徽省建德县(今东至县)迁此。因村建在黄土岭上而得名。后有吴氏由本地吴花村迁此,继有计氏迁此,村名未变。
   张家
   在经公桥西北9公里处,小溪东岸山脚下。4户,45人。清朝,张氏从流口(在今峙滩乡)迁此建村,故名张家。后有计氏迁此居住。
   项家坪
  在经公桥北7.5公里王尖西丘陵谷地。1户,7人。清朝初期,项氏由安徽省太湖县迁入,因地势平坦,故名项家坪。后张氏由本地金竹坑迁来,沿用原名。
   佛王湾
  在经公桥西北7.5公里处,小溪西岸项坑坞内。14户,76人。清朝初期,朱氏由安徽省建德县(今东至县)先迁桃墅店(今西湖乡)再迁此地。因村后山地形似一尊大佛而名.后有洪,汪、鲍氏迁此.
   李家在经公桥西北7.5公里处、经桃公路两侧田螃上.3户,18人,清末,李氏由安徽省太湖县迁此建村,以姓得名。后叶氏由叶村(在今西湖乡)迁入居住,村名依旧。
   黄家坛
   在经公桥西北7公里处,小溪东岸谷地。1户,7人。清朝末期,道士黄氏在此设坛.取名黄家坛。
   江家
  在经公桥西北8公里,小溪西岸山脚下。9户,51人,唐朝末期,江氏由江村(在今江村乡)迁此建村而名江家。后有何,叶氏迁此,村名未变。
   周家
   在经公桥西北6.5公里处小溪西岸。13户,66人。清朝初,周氏由浙江省金华县迁此建村,村名周家。后有余,李,吴,朱氏迁来聚居。
   高滩
  在经公桥北6.5公里处,马坞尖西北麓小河湾内,经桃公路西侧。42户,213人,宋朝中期,计氏由本地港口村分支迁此。因村建在河滩高处而得名。后有陈,刘,赵,孙、汪氏迁此居住。
   塔下
  在经公桥北4.5公里处,马坞尖西南麓小河旁上。21户,63人,1966年大队在此建茶场,1970年改为畜牧场,后改为茶林场,现为村办茶叶精制厂以及港口水电站所在地。此地原有一座古塔,村建于塔下而得名。
   八字坞
  在经公桥北4.5公里处,峰尖东北麓,小河东岸。经桃公路穿村而过027户,133人。1977年,为方便生产,就田建村,计氏由本地留田(今村废)迁此,村建在两山之间的山坞内,故名八字坞。现有计,汪,郑氏居住。
   左家
  在经公桥西北7.5公里处,峰尖西北麓,小溪湾内平畈上,5户,25人。明朝初期,有左氏在此居住,故名左家。清朝末期,郑氏由储田桥(在今储田乡)迁入,袭用原名。现有吴,朱氏居住.
   计家
   在经公桥北3公里的马坞尖西南麓,经桃公路旁。34户,160人。1969年为方便生产,移民就土建村,计氏由本乡港口村分迁此地,故名。
   上湾头
  在经公桥西北7.5公里处,峰尖西北麓小河湾内平畈上。3户,19人。清朝末期,计氏由下湾头迁此,因村居小河拐弯的上游,而得名。现有计、黄、汪氏居住。
   下湾头
  在经公桥西北7.5公里处,峰尖西北麓小河湾内平畈上。15户,51人。清朝末期,计氏由本地港口村分迁此地。因村建在河流拐弯下游处,因而得名。
   源港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北部的五大包山麓,杨村河支流西岸丘陵谷地。经白公路穿此而过,以驻地源港村得名。辖10个村民小组,15个自然村,203户,907人。耕地面积1567亩,山林1.7万亩,茶叶484亩。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五区全民乡第五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五区全民乡,1952年为源港乡。合作化时,由双源,集源初级社转为源港高级社。1958年成立全民公社源港大队,1959年为上游公社源港大队,1965年为经公桥公社源港大队。1966年改为红卫公社先锋大队。1981年恢复经公桥公社源港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潭港
   村委会驻地。位于经公桥西北10公里处,五大包南麓小河旁0133户,510人。宋朝末期,计氏由本地港口迁此,又因两条溪河交汇在村前,故名撞源港,又名状元港,习称源港。后计氏人口增多,又在下首建房分居,故源港又有上,下之分。此地是浮梁县通往安徽省建德县的大道。民国初期,曾设有五个茶号和其他店铺。现有计,王、陈,程、曹、汪、张,吴氏等聚居。
   岗上
   在经公桥西北13.5公里,五大包北麓。1户,2人。民国初,汪氏由府前(今西湖乡)迁此,因在山岗上建村,故名。
   吴泗八壤
  在经公桥西北12公里处,五大包北麓,方坑坞尽头山坞中。6户,37人。唐朝末期,吴氏由本地吴花村分迁此地,当时住有吴姓四户,又有八个田壤相连,故称吴泗八圾。现有吴,孔氏居住。
   杨树坞
   在经公桥西北12公里处,五大包北麓山坞中。1户,2人。清朝末期,计氏由源港分支迁此,因村中杨树多,故名。
   高靖上
   在经公桥西北11.5公里处,五大包北麓小溪旁上。5户,22人,清朝乾隆年间,叶氏由本地官路港迁至高螃上建村而名。后有吴氏迁此居住。
   老量下
  在经公桥西北11.5公里处,五大包东北麓小溪两岸谷地。6户,28人。清朝初期,吴氏由本地黄土岭迁此,1978年叶氏从高螃上迁来,因此地原有一幢吴氏老屋,故名老屋下。现有吴,叶,刘氏居住。
   茅棚里
  在经公桥西北10.5公里处,五大包东南麓,小溪西岸丘陵地带。7户,39人。唐朝中期,方氏由查村(在今勒功乡)迁此,搭茅棚居住,故名。现有方,胡,吴氏居住。
   王家坞
  在经公桥西北10公里处,五大包东南麓山坞中。7户,44人。清朝初期,王氏在此居住,称王家坞。清朝末年,计,吴氏从本地港北迁此,沿用原名。现有方,吴、计、徐氏居此。
   林家坦
  在经公桥西北7.5公里处,五大包东南麓小溪东岸山岗上。2户,6人。唐朝,林氏在此居住,称林家坦。清朝中期,吴氏由本地港北迁入,沿用原名。
   胡琴湾
   在经公桥西北12.5公里处,界牌岭南麓。l户,3人。清乾隆年间,胡氏在此居住,以地形似胡琴而名。后计氏从本地让家坑迁此。
   金家湾
  在经公桥西北9公里处,五大包东南麓丘陵山地,3户,10人。明朝初期,曾有金氏居住,村在大溪拐弯处,故名。清朝中期,计氏由本地源港迁此,沿用原名。
   新屋里
  在经公桥西北9.5公里处,五大包东南麓,小河东岸丘陵谷地。6户,32人。清朝末期,吴氏由吴泗八塅迁入,因新建房屋而名新屋里。后有陈、关,李氏迁此。
   石桥下
   在经公桥西北12公里处,界牌岭南麓,小河南岸山坡下。11户,45人。明朝末期,计氏由本地源港迁此,因村建在一座石桥下,故名。
   夏家滩
  在经公桥西北11公里处,梓岭西北麓,小溪南岸丘陵谷地。7户,50人。元朝末期,夏氏从安徽省建德县(今东至县)迁此,因村前有河滩,故名。清朝末期,计氏分别由本地台里,朱家坑迁此,沿用原名.现有计,孙、王氏居住。官路港
  在经公桥西北8.5公里处,梓岭东北。14户,79人。宋朝末期,在朝为官的叶氏游览山川,见此地山清水秀,地广人稀,遂迁家于此,名官溪。清朝中期,计氏由本地源港迁此,因本地系通往安徽建德的大道,村处河港边,易名官路港,现有叶,刘、吴、计氏聚居于此。
   港北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东部马坞尖南麓,杨村河北岸丘陵谷地,以驻地港北得名。辖3个村民小组,3个自然村。100户”464人。耕地437亩,山林4644亩,茶园720亩。粮茶并举。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五区全民乡第一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五区全民乡。1958年属全民公社经公桥大队。1959年为九龙山垦殖场第四分场。1962年又称上游公社港北大队。1964年成立经公桥公社综合茶场。1966年称红卫公社综合茶场。1981年改为经公桥公社港北茶场。1986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港北
  村委会驻地。经公桥东北3公里处,马坞尖东南麓河岸旁。26户,126人。唐朝中期,吴氏由本地梅林里(今废村)迁此,因建村在杨村河北岸,故名港北。现有吴、高,李、谢氏居住。该柯现存明代建筑住宅一幢。
   青山源
  在经公桥北偏东2公里处,马坞尖南麓丘陵谷地。20户,108人。唐朝末期,王氏由安徽省祁门县闪里迁此,建村在青山秀水之源,故名青山源。现有王、范氏居住。
   老垦里
  在经公桥北2公里处,马坞尖南麓小河旁,经桃公路北侧。54户,230人。唐末,冯氏由本地冯家坪迁此建村,此地原有一幢庄屋。故称老屋里。后有李,丁,叶,夏、吕氏迁此居住。1984年村委会在此建起一座中型茶叶初制加工厂,年制干茶600担。
   梓里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部梓岭西麓,小溪两岸丘陵谷地。辖8个村民小组,10个自然村。以所辖自然村梓母坑的“梓”与台里的“里'”合成村委会名。驻地角下。139户,690人。耕地926亩,山林1.92万亩,茶叶953亩。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五区全民乡第五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五区全民乡,1952年为源港乡,合作化时,由梓里、源港初级社转为源港高级社。1958年属全民人民公社源港大队,1959年属上游公社源港大队。1965年为经公桥公社梓里大队,1966年改称红卫公社红峰大队,1968年恢复梓里大队,不久并入源港大队,1972年10月由源港大队划出,恢复梓里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角下
  村委会驻地,在经公桥西16.5公里处,梓岭西麓两溪交汇处,夏梓公路旁。4户,22人,元朝初期,计氏由本地源港迁此,因村建在梓母坑转弯角处,故名。
   台里
  在经公桥西北13公里处,梓岭西北麓,小溪东岸山坡弯里,夏梓公路旁。22户,105人。元朝初期,计氏由本地源港分支迁此,因村前地形似台,故名。
   横坑
   在经公桥西北14.5公里处,金坑岭东北麓山中.13户,58人。元朝中期,计氏由本地源港迁此,以村前有小溪横流而过,故名。
   朱家坑
   在经公桥西北13.5公里处,梓岭西北麓,小溪东岸山谷中。5户,25人。此地原为朱氏居住,称朱家坑。宋朝,计氏由本地港口迁此,沿用原名。
   让家坑
  在经公桥西16公里处,金坑岭东北麓山谷中。13户,56人。元朝初期,计氏由本地源港迁此。村建在四面环山只有一个小山口进出的山坞溪水旁,行人至此必须相让,故名让家坑。
   口前屋
  在公经公桥西15.5公里处,金坑岭东北山谷中。夏梓公路经此04户,23人。清朝末年,计氏由本地让家坑分迁此地,村建在让家坑坞口,故名。
   梓母坑
  在经公桥西18公里处,梓岭西南山坳中。29户,157人。元朝初期,计氏由本地源港迁此。村旁是大小两溪交汇处,曾名子母坑,谐音为梓母坑。后有刘、王、韩,许氏陆续迁此居住,该村尚保留有1934年10月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经此书写的宣传标语。
   洪家畈
  在经公桥西17公里处,升岭西麓丘陵谷地。18户,70人。北宋,洪氏建村于田畈旁而名。元朝末期,计氏由本地源港迁来,沿用原名。后有李,盛氏迁此聚居。
   化林培
  在经公桥西18公里处,金坑岭东麓,小溪西岸山坞中。13户080人。明朝,李氏由礼芳(在今蛟潭乡)迁此。因建村于满山花丛和树林的坡下,曾名花林培,后谐音为化林培。现有李,沙,陈、王氏在此聚居。
   金坑
  经公桥西17公里处,梓岭西麓,两溪交汇的河北岸。18户,94人。元朝初期,计氏由本地源港迁此,因村建在传说曾经飞出过金鸡的小坑旁而名金坑,后有施,吴,李、许氏迁此居住。
   鱼种场
  在经公桥西南0.5公里处。经公桥至刘家公路穿村而过08户,37人01958年公社在此建鱼种场。1984年又建了鱼苗孵化池,具有孵化一千万尾鱼苗的生产能力。现有汪、冯、郑、陈、叶、李、江、马氏在此聚居。
   歧田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中南部,樟树岭西北麓丘陵谷地。辖10个村民小组,12个自然村,189户,911人。以所辖自然村歧田畈得名,驻地吴花上村。耕地1390亩,茶叶420亩,山林14768亩。以种植为主,茶叶为辅。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五区全民乡,1952年为鸦桥乡。合作化时,由歧田、吴花初级社转为鸦桥高级社。1958年成立全民公社鸦桥大队。1959年为上游公社鸦桥大队。1960年改为虎山垦殖场歧田分场,1962年撤销虎山垦殖场,划归上游公社为歧田大队。1965年为经公桥公社歧田大队,1966年改为红卫公社红田大队,1968年恢复歧田大队,下半年并入鸦桥大队,1972年由鸦桥大队划出,复立歧田大队,1981年为经公桥公社歧田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吴花上村
  村委会驻地。在经公桥西偏南5公里处,升岭东南麓丘陵谷地。33户,167人。唐朝初期,此地有肖氏居住,取名肖家畈。唐朝中期,吴氏由本地梅林里(废村)分迁到此,建村于小溪上游,故称吴花上村。现有吴、宋,张、彭、陈,计氏居住。
   竹园坞
   在经公桥西北4公里处,峰尖西南麓。6户,27人。1976年施氏由本地长垄田分居于此,此地原盛产毛竹,俗称竹园坞。
   长垄田
   在经公桥西北4公里处,峰尖西南麓。6户,35人。宋朝初期,施氏由本地鸦桥迁此,因村建在两山之间的长垄中,故名。后有黄,袁氏迁此居住。
   小港
  在经公桥西北3.5公里处,峰尖南麓小河北岸丘陵谷地,宋(家)小(港)公路终点。24户,118人。宋朝初期,冯氏由本地冯家坑迂来,因村前有小河(又称港)而名小港。后有吴、李、汪、贾、樊,梅、陈氏迁此居住。
   朱林里
  在经公桥西北4公里处,梓岭东麓小河北岸。26户,140人。元朝初期,因朱氏在树林里建房而名。明朝初期,陈氏由本地神坛迁来,袭用原名。后有施、计,汪氏迁此。
   歧田畈
  在经公桥西5公里,小河东岸丘陵谷地。32户,153人。唐朝中期,吴氏由吴花上村迁此。因村前后田塍歧路多,故称歧田畈。后有陈、段、汪、方、杨,徐氏等迁此居住。
   李村畈
   在经公桥西偏南5.5公里处的平坦上。l户,2人。原有李氏在此居住,称李村畈。1958年大队在此建茶场,1984年建翻砂厂。现有陈氏居住。
   石牛田
  在经公桥西偏南3公里处,樟树岭北麓田取上。4户,18人。唐朝初期,此地有叶氏居住。因田畈中有一石头似牛形而得名。1958年梅氏由安徽省太湖县迁此建村,仍用原名。现有梅、陈、朱、丁氏居住。
   吴花下村
  在经公桥西偏南5公里处,梓岭东南丘陵谷地。25户,121人。唐朝中期,吴氏由本地梅林里(废村)分迁此地建村,村建于小溪下游,故名吴花下村。现有吴,计,张,汪,范、王、孙氏居往。
   亚寿祠
  在经公桥西南5.5公里处,依山傍水的丘陵谷地。6户,24人。解放前此地有延寿寺,内有菩萨和和尚。《浮梁县志》载。“延寿禅寺,唐末,梅林关氏创”。原村名延寿寺,后改名延寿祠。1958年大队在此建畜牧养殖场。1960年徐氏由安徽省望江县迁来,袭用原名。现有徐,张,王氏居住。
   梅树坳
  在经公桥西南3公里处,樟树岭西北山脚下,经刘公路北侧山坳里012户,45人。明朝末年,郑氏由祖庙里(在今储田乡)迁此,村建于梅树甚多的山坳而得名。后有王、谢、朱氏迁此居住。
   宋家
  在经公桥西南4公里处,樟树岭西麓,经刘公路南侧丘陵谷地013户,67人。元朝宋氏由花庙(在今储田乡)迁此建村,而名宋家。后有张、金,朱、郑氏迁此聚居。
   鸦桥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东南隅,经刘公路两侧。以驻地鸦桥村而名。辖11人村民小组,12个自然村。257户,1280人。耕地1464亩,山林33758亩,茶园1042亩。以种水稻为主。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五区全民乡第七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五区全民乡,1952年为鸦桥乡。合作化时,由鸦桥、歧田、刘家合并成立鸦桥高级社。1958年成立全民公社鸦桥大队,1959年改为上游公社鸦桥大队。1960年成立虎山垦殖场为鸦桥分场,1962年,撤销虎山垦殖场,复名鸦桥大队。1965年改为经公桥公社鸦桥大队。1966年改称红卫公社红旗大队。1981年恢复经公桥公社鸦桥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鸦桥
   村委会驻地。在经公桥西南6公里处,小河沿岸山谷中。经刘公路经过村前。118户,565人。唐朝初期,施氏由楠木田(今勒功乡)迁来。因村建于盛产毛竹之地,曾名金竹窝。宋朝,村旁小河上建石拱桥,因有乌鸦栖于桥旁大树,易名鸦桥。后有柯、张、万、梁、郑、江、方、程、王、黄、计氏迁此聚居。1934年10月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曾在此地与敌军进行了一场激烈战斗。
   化岭
   在经公桥西南9公里升岭东南山坞里。1户,7人。清朝初期,黄氏由桃墅店(今西湖乡)迁来建村,取名化岭。
   程村
  在经公桥西南4公里升岭坞口。16户,78人。宋初,曾有程氏定居于此,故名程村。元朝初期,叶氏由本地官路港迁此。建国后,黄氏由本地化岭迁此,沿用原名。现有程、叶,黄氏居住。
   北辰坑
  在经公桥西南11.5公里处,大杨梓岭东南麓,北辰坑水库旁。l户,4人。宋朝初期,朱氏由胡宅(今蛟潭乡)迁此,屋向朝北,下有小溪,故称北辰坑。后有石氏迁此。
   张家畈
  在经公桥西南8.5公里处,大杨梓岭东南麓丘陵谷地。27户,146人。宋朝初期,此地有张氏居住,以村前有田畈而名。后朱氏由北辰坑迁此,沿用原名。现有朱,胡氏居住。
   北辰亭
  在经公桥西南8.5公里处,大杨梓岭东南麓。经公桥至刘家公路经此。8户,42人。明朝末期,北辰坑朱氏在此建亭,称北辰亭。清朝初期,朱氏由北辰坑分支迁此,以亭为名。现有朱,李氏居住。
   汪家
  在经公桥西南9.5公里处,大杨梓岭南麓,经刘公路北侧山坡下。22户,109人。宋朝末期,汪氏由府前(在今西湖乡)迁此建村,故名汪家。后有吴、舒,赵、郑氏迁此,聚居。
   窑坑坞口
  在经公桥西南10公里处,经公桥至刘家公路东侧山坡下。2户,16人。明朝初期,郑氏由安徽省至德县迁此居住,以建窑烧炭:为主,故名。1968年大队在此建林场,沿用原名。现毕、计氏在此居住。
   冬瓜岭
   在经公桥西南11公里冬瓜岭山北麓。1户,2人。1958年为便于生产,在此建立农业生产站,现有朱氏居住。村以山名。
   泥湖山
  在经公桥西南17公里三县尖东麓。2户,7人。清朝,此地有危氏居住。因村处在高山下,暴雨时山下泥水下流,村中成一片泥湖,故名泥湖山。
   竹林下
  在经公桥西南11公里处,安仁岭北麓山坡下。1户,7人。宋朝,夏氏由东港(在今黄坛乡)迁来,因村后有竹林而得名。后危氏由本地王屋里迁来定居,沿用原名。
   刘家
  在经公桥西南12公里处,安仁岭西麓,经刘公路的终点。61户,304人。宋朝,刘氏由弋阳县迁此居住,因名刘家。后有周,郑、邹、方氏迁此聚居。1934年夏秋,中共赣北特委所属的秋浦县委设于此。
   吴花村*(片村)
  在经公桥西偏南5公里处,升岭东南麓丘陵谷地。58户,288人。唐朝初,吴氏由本地梅林里(废村)迁此。后人烟繁盛,分迁一部分在村下首建新村。故有吴花上村,吴花下村。

知识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出版者:安徽新华印刷厂

《景德镇市地名志》它是景德镇市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名专著,也是景德镇市人民的一件大事,我们祝贺它的诞生。 这部专著是根据国务院、中国地名委员会的有关文件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按照“江西省市、县《地名志》编辑大纲”的要求编纂而成的。《景德镇市地名志》是一部具有法定性的地名典籍。这部志书,同时又是一部从地名角度介绍景德镇市的资料书,全书共收入了各类地4403条计100多万字,分为综述、政区与居民地、行政企事业单位、重要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纪念地与名胜古迹、附录等七大部份。并配有各类地名图48幅,彩色和单色照片120余帧,内容丰富,翔实。对古今重要地名的由来含义、历史现状及其演变,作了较详尽的介绍。为了反映景德镇市的特点,对陶瓷考古、经济研究、游览观光等三个方面,作了较多的叙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景德镇市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教育、风俗、民情概况。它的出版,有助于社会各方面人士准确地了解景德镇市的地理特征,历史状况,自然风貌,为我国军事、公安、民政、邮电、城建、交通、新闻出版、科研教育、旅游外事等部门和人民群众日常交往提供准确的地名资料,从而更好地为四化建设服务。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经公桥
相关地名
杭口
相关地名
大港
相关地名
神坛
相关地名
吴家湾
相关地名
冯家坞
相关地名
上坑坞
相关地名
港口
相关地名
牛角湾
相关地名
黄土岭
相关地名
张家
相关地名
项家坪
相关地名
佛王湾
相关地名
李家
相关地名
黄家坛
相关地名
江家
相关地名
周家
相关地名
高滩
相关地名
塔下
相关地名
八字坞
相关地名
左家
相关地名
计家
相关地名
上湾头
相关地名
下湾头
相关地名
潭港
相关地名
岗上
相关地名
吴泗八壤
相关地名
杨树坞
相关地名
高靖上
相关地名
老量下
相关地名
茅棚里
相关地名
王家坞
相关地名
林家坦
相关地名
胡琴湾
相关地名
金家湾
相关地名
新屋里
相关地名
石桥下
相关地名
夏家滩
相关地名
官路港
相关地名
港北
相关地名
青山源
相关地名
老垦里
相关地名
角下
相关地名
台里
相关地名
横坑
相关地名
朱家坑
相关地名
让家坑
相关地名
口前屋
相关地名
梓母坑
相关地名
洪家畈
相关地名
化林培
相关地名
金坑
相关地名
鱼种场
相关地名
吴花上村
相关地名
竹园坞
相关地名
长垄田
相关地名
小港
相关地名
朱林里
相关地名
歧田畈
相关地名
李村畈
相关地名
石牛田
相关地名
吴花下村
相关地名
亚寿祠
相关地名
梅树坳
相关地名
宋家
相关地名
鸦桥
相关地名
化岭
相关地名
程村
相关地名
北辰坑
相关地名
张家畈
相关地名
北辰亭
相关地名
汪家
相关地名
窑坑坞口
相关地名
冬瓜岭
相关地名
泥湖山
相关地名
竹林下
相关地名
刘家
相关地名
吴花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