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江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261
颗粒名称: 昌江区
分类号: K921.56
页数: 92
页码: 131—212
摘要: 昌江区,因地处昌江河畔,故名。位于景德镇市城区西南部,环绕珠山区周围。东南连鹅湖区寿安乡和乐平县科山、塔前乡,西南邻波阳县凰岗乡,西北界蛟潭区洪源、罗家桥乡与波阳县金盘岭乡,东北接鹅湖区新平,湘湖乡。
关键词: 江西省 昌江区

内容

昌江区行政区划图昌江区概况
  昌江区,因地处昌江河畔,故名。位于景德镇市城区西南部,环绕珠山区周围。东南连鹅湖区寿安乡和乐平县科山、塔前乡,西南邻波阳县凰岗乡,西北界蛟潭区洪源、罗家桥乡与波阳县金盘岭乡,东北接鹅湖区新平,湘湖乡。面积439.1平方公里。辖1个街道,5个乡,1个国营林场和1个国营垦殖场。计有18个居民委员会,139个居民小组,64个村民委员会(分场),415个村民小组,291个自然村。城乡共有28053户,11236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有39206人。除有回,满、壮等少数民族50人外,均为汉族。区政府驻在市区中山南路235号。
  区境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南部为丘陵山区。东南缘刀口山最高,海拔651米,东=I匕和西南部为低丘,河谷平原,海拔多在100米以下。境内主要河流昌江自北向西南斜穿全区,南河、西河等支流分别流经湖田,三闾庙汇入昌江。全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大部分地区自然气候与市区相似,年平均气温17.1℃,一月平均气温4.7℃,极端最低气温一10.5℃,七月平均气温28.7℃,极端最高气温41.8℃,≥5℃的积温5901.5℃,≥10℃的积温5418.6℃,年平均降水量1773.8毫米,平均无霜期247天。北部旧城为景德镇年平均气温最高地带,达17.4℃,南部荷塘山区年平均气温为15℃,低于市区2.1℃,极端最低气温一12℃,低于市区1.1℃。这种小气候环境的不同,形成了农作物种植和布局的不同,境内南部多种林、茶,东北和西南部适宜种植蔬菜、水稻,瓜果等作物。
  辖地清代为浮梁县的镇市都、里仁都,长芗都,湖田都。解放前,分属景德镇镇公所,新平乡、三龙乡以及鄱阳县鱼山乡。建国后,分别属景德镇市南市区和里仁、银坑,三宝’新厂、青塘等乡。1970年,景德镇市城区组建景南,景北2个区,景南区辖太白园,昌江’东郊、竟成4个公社。1979年3月景德镇市城区改划分为昌江区,珠山区。昌江区辖太白园周路口、昌江、里村,新厂、昌河六个街道和竟成公社、西郊垦殖场。1983年区辖范围扩大,古城公社(今吕蒙乡)和朝阳(今旧城乡),先锋,西郊垦殖场及国营枫树山林场划入。同年10月,波阳县鲇鱼山公社、荷塘垦殖场划入。而周路口、昌江,里村、新厂、昌河5个街道则划归珠山区。1984年改为乡建制,昌江区辖太白园街道,竟成乡、旧城乡、吕蒙乡、鲇鱼山乡(现析出丽阳乡)、荷塘乡及西郊垦殖场、枫树山林场。
  昌江区农业经济活跃,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竟成乡,西郊垦殖场是我市蔬菜生产基地,种植面积为9000余亩,占耕地面积的72.8%。竟成乡建有水产畜牧繁殖场、水产养殖场。许多乡场还种植各种瓜果。旧城乡建立了省外贸出口猪的生产基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加强了蔬菜种植工作的领导和科学技术的研究,成立了景德镇市蔬菜技术推广站、竟成蔬菜种子队。并积极引进外地良种,蔬菜品种由40多个增加到80多个。1985年全区工农业总产值2300.4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453万元,农业总产值1847.4万元。粮食总产量6267.24万斤,年产蔬菜5000万斤。
  建国后,全区大力兴修水利工程,建有中型水库1座,小(一)型水库4座,小(二)型水库46座,防洪圩堤3条,总蓄水量1602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达3.59万亩。并兴建了固定喷灌站5个,移动喷灌机125台(套)。有大中型拖拉机278台,载重汽车62辆,农机总动力达2.4027万匹马力。林业生产在全区占有重要地位,有山林面积30.7299万亩(其中幼林1.6247万亩,经济林1.4774万亩,竹林1.0225万亩),森林覆盖率为32.8%。
   解放前,境内旧城是古县治;-、手工业比较兴盛,市区戴家弄到太白园一带,窑厂和坯房密集,工商业繁荣。丽阳镇、鲇鱼山是水陆码头,有铁、木、篾匠等小店。建国后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为生产,为人民服务的集体经济,实行区、乡(场)、村、联户,专业户“五个轮子”一齐上。区办有胜利,立新、东方美术瓷厂,南运公司,乡办有竟红、朝阳,古城、长城等10多个瓷厂。立新瓷厂锦绣牌92头中餐具、胜利瓷厂牡丹牌万花92头餐具、东方美术瓷厂百花牌红双喜6头茶具,均先后获省优产品奖。竟成乡采取“以工补农”的方法,工商企业总产值达到1037万元,名列全市乡镇企业的前茅。全区有陶瓷、建筑,建材、造纸、酿酒等工业门类以及饮食、服务等行业,厂(店)共有276个(家),有经营日杂百货、五金交电的竟成农工商贸易公司,有矗立在景德镇火车站对面的华光饭店和里村花坛旁的景江饭店,翠云饭店,有占地2万平方米,内设大型停车场的竞西旅社。新兴的第三产业网点星罗棋布。区境内的里村、河西、鲇鱼山正在形成集镇和新的工业区。
  文化教育和医药卫生事业日益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可喜的成绩。解放前,境内只有2所中学,.1所小学、1所医院。建国后,党和政府重视文教卫生事业,现有区、乡办中学6所,学生1730人,教师129人l小学119所,学生17060人,教师719人,各乡、场、街道都办有幼儿园,共有园、所,班66所,婴幼儿2364名入托,幼教老师135名。区办有医院,卫生保健院I各乡、场均办有卫生院,共有医务人员109人01985年在市级以上的体育比赛中,共夺金牌5块,银牌17块。在全省1‰抽样调查中,计划生育工作荣获全市第一I荷塘乡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的先进单位。全区有文明村11个,文明单位56个。
   名胜古迹与游览胜地颇多。清旧县衙、宋红塔、肠府古寺,三闾庙古街,湖田古瓷窑址等均在区辖境内。
  昌江区境内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01926年春,在南山沙陀庙成立了景德镇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小组”1927年成立中共景德镇市委,8月邵式平同志来镇担任市委兼浮梁县委书记,曾积极搞好都(昌)、乐(平)两帮的团结,在太白园召开了“都,乐亲善会”,调解缓和“都、乐械斗”的矛盾。同年8月,方志敏同志来到红花园(今鲇鱼山乡)与当地革命者汪辰(烈士)等联系。龙头山则是浮梁西乡区的重要活动据点,在这里召开了党员大会,传达中央“八·七”会议精神,以革命的暴动来粉碎敌人的进攻。家住猪婆山岭的余金德烈士,当时在此发动群众,组织农民协会和工会组织。1930年9月红军二次攻克景德镇时,在里村设立了中共浮梁县委员会、浮梁县苏维埃政府。
   为了缅怀革命先烈,在沙陀山建立了革命烈士公墓,在荷塘乡童坊村修建了革命烈士纪念碑。太白园街道
   TAIBAI YUAN JIE DAO太臼园街道办事处地名图太白园街道概况
  太白园街道位于市区南部,办事处驻中华南路307号,以区片太白园命名。距昌江区人民政府约400米。辖地东起樊家井以景涌铁路为界,西至沿江东路南段,南起西瓜洲与竟成乡为邻,北至戴家弄、周路口和万年街,与珠山区昌江、周路口街道毗连。面积约3平方公里。辖18个居民委员会,139个居民小组062条弄巷,2个区片。8716户,2852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8496人。除回族31人,满族1人外,均为汉族。
  解放前,从戴家弄到太白园的地段,为景德镇窑业集中之地,柴窑,槎窑绝大多数分布在这一带。抗日战争爆发前,全市130座窑约70%建在辖地,烟囱林立,窑烟袅袅,昼夜不断。紧靠着窑屋的,是星罗棋布的坯房,道路坎坷不平,大部分建筑低矮、陈旧,存在着三多——垃圾多、乞丐多、破房多。许多沿街乞讨者,冬天蜷缩在槎窑旁的炭棚里。
  建国后,这个陶瓷生产的老工业区,焕发出新的光彩,旧社会遗留下来的落后面貌迅速改变。全市大中型瓷厂有计划地进行改建。在境内的大中型瓷厂有以生产玩玉牌青花玲珑茶餐具获得国家优质产品金质奖的光明瓷厂、红光瓷厂,有以生产绝缘子超高压电瓷获部优产品的电瓷电器公司,有生产釉下彩瓷的红旗瓷厂,有生产日用配套瓷的红星瓷厂与景兴瓷厂,还有生产大件陈设瓷的曙光瓷厂等。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治脏,治乱、治差成果显著,共有16个机关,工厂,学校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建国后在荒山野地建设起来的市肉类联合加工厂,是一个机械化肉类加工企业,省,市卫生先进单位。第二中学“火炬学雷锋小组”曾多次受到共青团中央嘉奖。街道中心幼儿园重视德,智、体、美全面教育,120多名幼儿,在这里健康成长。为了改变辖区道路坎坷不平的状况,街道大抓道路改建,1979年以来,将1.8万多平方米的泥砂路修铺成水泥路面,街道里弄面貌大为改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太白园街道的集体经济有较快的发展,先后兴办了昌盛、群英、福利、雕塑纺织4个瓷厂,还办有里弄服务站、运输站等。1984年产值为160万元,职工队伍发展到700人。福利瓷厂,以安排本地区残疾待业青年为主,从事彩绘加工、擂料等劳动,使之学有一技之长,为社会主义建设出力。1984年荣获省民政系统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
  辖地清代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民国属浮梁县景德镇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1952年改为第一街政府。1953年属第一区政府。1956年成立太白园街道办事处。1958年改为曙光公社。1960年与麻石弄办事处合并为昌江公社。1963年划开,恢复太白园办事处。1965年易名为昌江办事处。1966年改称新华南路办事处。1968年易名太白园公社。1976年分为太白园,周路口2个街道委员会,辖地为太白园街道委员会。1980年改称今名。1983年周路口街道办事处管辖的秀水桥、杨家坞、魏家弄、浚泗井4个居委会和万年街居委会一部分划入。1985年又新增饶州弄居委会。
  辖地为中共昌江区委,区人大常委会,区人民政府驻地。还驻有中国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省陶瓷分公司、景德镇市茶厂、市第一制米厂、省陶瓷公司原燃料供应处、市粮油工业公司,商业局储运公司等单位和第二中学及第二、第三、第十五小学,有中山南路农贸市场。
  太白园历史悠久,曾建有花园,以大型雕塑“太白饮酒”卧像而名。曾有许多古建筑,尤以寺庙为多,有景德寺、城隍庙、阎王庙、华陀庙、陶王庙、罗神庙等分布街巷里弄。在花园弄还有古窑遗址。在中山南路有耶苏堂。1926年11月,国民革命军独立第二师到达景德镇时,各界人民曾在太白园集会,庆祝光复景德镇。1927年7,8月,邵式平同志任中共景德镇市委兼浮梁县委书记时,也在这一带活动。
   太白园街道地名
   浚泗井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东150米,驻浚泗井38号。以驻地命名。东南二面至电瓷电器公司,西至中华南路,北至景兴瓷厂。8个居民组,467户,1275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民国时属景德镇第二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1952年属第一街政府为十四坊。1954年属第一区政府为十四居委会。1956年属太白园办事处。1968年属太白园公社。1970年改称浚泗井居委会。1976年划归周路口街道管辖。1983年属太白园街道办事处。袭用原名。
   浚泗井
  居委会驻地。东起花子棚,西至中华南路。长180米,宽1.8米,水泥路面。明代,此地有一进士,为便利附近居民用水,在自家门口挖了一口水井,形成弄后,居民为敬重进士,以进士井称弄名,后以谐音改称浚泗井。
   小烟园里
  位于居委会南100米,西通中华南路317号,长20米,宽2米,碎石路面。此巷建于1956年,由电瓷电器公司扩建厂房后形成,原为中华路(今中华南路)附号,因与烟园里相对,1973年改今名。
   小花园里
  位于居委会北50米。西起中华南路275号,东通浚泗井。长120米,宽1.5米,水泥路面。明初,有一富户建有小花园,后逐渐形成弄巷,因名小花园里。
   凌角居
   位于居委会北80米。西起中华南路265号,长90米,宽1.2米,水泥路面。解放前,这里住有巫婆,俗称“灵姑”,故称灵姑居,建国后改今名。
   汉阳弄
  位于居委会北90米。西通中华南路263号,东至景兴瓷厂厂房。长60米,宽1.2米,水泥路面。清朝中期,有湖北汉阳瓷商在此聚居成弄而得名。
   敏家弄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北200米处。以驻地命名。东至中华南路,西至中山南路,南邻烟园里,北至戴家下弄。9个居民组,658户,2077人。境内窑屋,坯房甚多。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民国时属景德镇第二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1954年为第十一居委会01956年属太白园办事处。1973年易今名。
   烟园里
   位于居委会南50米处。南、北两端均与中华南路相通,中段与陈家弄,刘家上弄相连。长150米,宽1-2.5米,水泥路面。元朝此处是种植烟草的园地。民国时,巷口有一家黄烟加工作坊,故称烟园里。绣球上弄
  位于居委会西100米处。西起中山南路239号,北通戴家上弄。长140米,宽1.5米,水泥路面。元、明朝这里已有人居住,当地系球形山包,又有人开了刺绣店,故名绣球弄。因毗邻狮子弄,又有狮子滚绣球之说。后以中山南路为界,东为绣球上弄,西为下弄。
   石鼓里
   位于居委会西180米处。北起戴家上弄72号,南至陈家弄。长70米,宽2.2米,水泥路面。因明代此巷内富户人家门前有一对石鼓而得名。
   戴家上弄一横弄
  位于居委会西20米处。南通烟园里,北至戴家上弄8号。长30米,宽2米。宋朝此地有浮梁县戴姓聚居,建有戴氏宗祠。因紧靠戴家上弄得名。
   胜利弄
  位于居委会南40米处。东至中华南路32号,西至弄底。长25米,宽1.8米。此地曾建有“圣寿观”,明洪武年间重修。后形成弄巷,沿袭圣寿观为弄名。1973年易今名。
   饶州弄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东北200米,驻饶州弄8号,以驻地命名。东起樊家井,西至中华南路,南靠景兴瓷厂厂房,北邻万年街和周路口。5个居民组,251户,834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民国时属景德镇第二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1952年属第一街政府第十四坊。1954年属第一区政府为十四居委会。1956年属太白园办事处。1968年属太白园公社。1973年划为浚泗井、秀水桥,万年街居委会。1976年划属周路口街道。1984年划入太白园街道。1985年成立饶州弄居委会。第三小学驻此。
   饶州弄
  居委会驻地。东连万年街,南至景兴瓷厂厂房。长150米,宽1.5米,水泥路面。清中期,此地由饶州府人士合建一会馆,名饶州会馆,地以会馆命名。现在饶州弄包括饶州会馆、把总衙地段。1973年易今名。
   万年街横弄
   位于居委会东50米。南连工人宿舍,北至万年街。长50米,宽1-5米,泥土路面。因毗邻万年街而得名。
   工人宿舍
  位于居委会东20米。北至万年街横弄,西至饶州弄。长60米,宽3米,水泥路面。此地原名洋伞弄,有坯房及居民住宅,1954年房产公司在此建房,因大部分居民是工厂职工,故称工人宿舍。
   绣球弄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北400米处。驻地中山南路196号,以辖地绣球下弄命名。东起中山南路西侧,西至沿江东路,南起绣球下弄,北至戴家下弄。9个居民组,466户,1503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民国时属景德镇第二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1952年属第一街政府为第一坊。1953年为第一区政府第一居委会。1956年属太白园办事处。1970年改今名。
   绣球下弄
   位于居委会南15米。东起中山南路200号,西至沿江东路,南通千佛楼,北通乐兴弄。长350米,宽2米,水泥路面。以绣球上弄派生得名。
   乐兴弄
  位于居委会西150米。南接绣球下弄,北至戴家下弄,西通丝瓜棚。长80米,宽1.5~2.5米,水泥路面。此弄形成于元代,因弄内建有罗神庙,遂以庙名为弄名。1973年易今名。枣树下
  位于居委会西200米处。北接戴家下弄、南通丝瓜棚,西至沿江东路。长50米,宽1.8米,水泥路面。明朝,因居民住房建在一棵枣树下而定名。后以瓷业生产发展,陆续建有坯房,人口增多,形成弄巷,沿称枣树下。
   丝瓜棚
  位于居委会西200米。东起乐兴弄,西至沿江东路,北与枣树下相连。长66米,宽1.5米,水泥路面。明朝中期此处居民搭棚种菜,而丝瓜独享盛名。明末随着这一带瓷窑坯房相继兴建,形成弄巷,沿用丝瓜棚名称。
   戴家下横弄
  位于居委会西100米处。南接绣球下弄,北通戴家下弄。长50米,宽1.5~3米,水泥路面。因紧邻戴家下弄得名。此地原为坯房,现是居民住宅区。
   秀水桥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东300米,驻秀水桥18号,以驻地命名。东起景(德镇)涌(山)小铁路,西至汉阳弄、浚泗井,南邻电瓷电器公司,北至景兴瓷厂。5个居民组,219户”1393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民国时属景德镇第二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1952年属第一街政府为十五坊。1954年属第一区政府为十五居委会。1956年属太白园办事处。1968年属太白园公社。1970年更名秀水桥居委会。1976年划归周路口街道管辖。1983年划属太白园街道。
   秀水桥
   居委会驻地。西通花子棚,东至匣钵厂。长230米,宽1-2米,水泥路面。清朝此地建有秀水桥,居民以种菜为生,有一部分坯房。地以桥名。
   花子棚
  位于居委会南面。东通秀水桥,西至浚泗井。长50米,宽1.4米,水泥路面。此地原是一片荒地,清末外地遭灾的难民来景德镇乞讨。在此搭棚居住,因当地俗称乞丐为花子,故名。
   千佛楼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300米,驻千佛楼46号,以驻地命名。东起中山南路,西至沿江东路,南至玉路弄,北到小绣球下弄08个居民组,398户,1296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民国时属景德镇第二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1952年属第一街政府第二坊:1954年为第一区政府第二居委会。1956年属太白园办事处。1970年分属玉路弄和绣球弄居委会。1976年成立千佛楼居民委员会。
   千佛楼
  居委会驻地。东起中山南路236号,西至沿江东路,南通玉路弄,北与绣球下弄相连。长310米,宽2米,水泥路面。宋朝,阳阜寺(今呖府寺)第一次毁坏,将铜佛移至东岳庙后又移古楼,因铜佛很多,故称千佛楼。明朝形成弄巷。清朝乾隆年间,千佛楼被火烧毁。1973年改称千物楼,1982年恢复原名。
   小绣球下弄
   位于居委会西北20米。东起绣球下弄,西通沿江东路,北通乐兴弄。长50米,宽1.5米,水泥路面。因紧靠绣球下弄而得名。
   陈家弄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200米处,驻陈家弄51号。以驻地命名。东至中华南路,西至中山南路,南邻刘家上弄,北接绣球上弄。7个居民组,691户,2293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民国时属景德镇第二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1952年属第一街政府第十坊。1954年属第一区政府第十居委会。1956年属太白园办事处。1973年易今名。
   陈家弄
  居委会驻地。东起烟园里,西至中山南路267号,北与石鼓里相通。长260米,宽1.8米,水泥路面。明代陈氏在此聚居。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重修街道时,在弄口竖立“陈家衙”石坊,至今犹存。
   典当弄
   西起中山南路251号,东至弄底。长60米,宽1.6米。水泥路面。此巷形成于明朝中期。清末,弄口有一家大当铺,习称典当弄。
   玉路上弄
  位于居委会南10米处。西起中山南路251号,东至弄底。长20米,宽2米,土石路面。形成于明朝,曾名刘氏巷01973年因与玉路弄相对,改称今名。
   玉路弄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300米。驻吊脚楼17号,以辖地玉路弄而名。东起中山南路,西至沿江东路,南至刘家下弄,北至玉路弄。8个居民组,533户,1772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民国时属景德镇第二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01952年属第一街政府为第二坊”1953年属第一区政府”1954年改称第三居委会01956年属太白园办事处。1973年更今名。
   昂脚楼
   居委会驻地。南通刘家下弄,北与玉路弄相连。长230米,宽1.5—3米,水泥路面。请代中期,此处建有柴窑和坯房,因弄巷狭窄,新建窑房影响交通,故采取在两侧墙上架过楼。谓“占天不占地,”群众习称为吊脚楼。
   玉路弄
  东起中山南路274号,西至沿江东路,中段北通千佛楼,南通吊脚楼。长160米,宽1.8米,水泥路面。以紧靠市埠渡(今十八渡)曾习称“玉路渡”。曾有沙墩窑、南窑、北窑和坯房,是瓷业生产集中地之一。建国后遂为居民区,易名玉路弄。
   刘家下弄
  东起中山南路286号,西至沿江东路,南与太平桥(弄)、狮子下弄相通,北通吊脚楼。长300米,宽2米,水泥路面。因刘家上弄派生得名。清末民国初年,此弄河边曾是景德镇四大码头之一——刘家码头(俗称窑柴码头)。
   魏家弄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南50米,驻方家塘附6号,以原所辖魏家弄(已废)命名。东起广场南路27号,西至中华南路,南至杨家坞,北至电瓷电器公司。7个居民组,251户”779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民国时属景德镇第二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1952年属第一街政府为十三坊。1954年属第一区政府为第十三居委会。1956年属太白园办事处。1970年改称魏家弄居委会。1976年划归周路口街道。1983年改属太白园街道。
   方家塘
  居委会驻地。南起杨家坞,北至电瓷电器公司厂房。长70米,宽2米,水泥路面。此地原为草坦。浮梁县方姓迁此居住后,挖有一塘,称方家塘。后瓷业作坊增多,形成弄巷。沿用原名。
   陶瓷弄
   西起中华南路389号,东与杨家坞相通。长270米,宽1.5-3米,泥土路面。明末,都昌县冯姓在景德镇做陶瓷生意,买卖兴隆,同族集资修建一庙,名陶王庙。弄以庙名。1973年改为今名。
  狮子弄居民委员会位于街道办事处西南300米处,驻大花园上弄5号。以辖地命名。东至中华南路,西至中山南路,南至大花园上弄,北至刘家上弄。8个居民组,655户,2113人。驻有第二小学。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民国时属景德镇第二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1952年属第一街政府。1953年为第九坊。1954年为第一区政府第九居委会。1956年属太白园办事处。1973年易今名。
   大花园上弄
  居委会驻地。东连狮子上弄二横弄,西至中山南路355号。长55米,宽2米,水泥路面。明朝有一富户家中建有大花园。清末建柴窑、制瓷作坊,形成弄巷,取名大花园弄。后以中山南路东为大花园上弄,西为下弄。
   刘家上弄
  位于居委会北80米处。东起烟园里,西至中山南路307号。长150米,宽1.8米,水泥路面。唐朝刘氏由山西迁此。后有都昌县刘氏来此聚居,形成弄巷,建有刘氏宗祠。后以中山路为界分上下弄,路东为上弄。
   狮子上弄
  位于居委会北60米处。东起中华南路,西至中山南路,南与狮子上横弄相连。长250米,宽2米,水泥路面。形成于明代。清朝在此建有如意窑、老启发窑、明通窑和坯房。有一窑户经营瓷狮,其宅前也蹲了一对石狮,故名狮子弄。民国时以中山路为界,路东为狮子上弄,西为下弄。
   狮子上横弄
   位于居委会北80米处。东起景兴瓷厂厂房,西至狮子上弄。长45米,宽2米,水泥路面。因紧邻狮子上弄得名。
   奢子上二横弄
   南起大花园上弄,北通狮子弄。长20米,宽3米,水泥路面。因毗邻狮子上弄得名。
   射家上横弄
   位于居委会北110米处。南起狮子上横弄,北至刘家上弄。长45米,宽l.5-3米9水泥路面。因紧邻刘家上弄得名。
   花园弄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250米,驻狮子下弄2号。以原驻地大花园下弄命名。东起中山南路,西至沿江东路,南邻积谷岭,北至刘家下弄。10个居民组,532户,1713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民国时属景德镇第二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1952年属第一街政府为第四坊。1954年属第一区政府为第四居委会。1956年属太白园办事处。1973年更名为小花园弄居委会。1982年易今名。
   舅子下弄
   居委会驻地。东起中山南路326号,西通刘家下弄。长60米,宽1.5米,水泥路面。始成于明代。因狮子上弄派生得名。
   太平桥
  位于居委会西20米。南通红旗瓷厂厂房,北通刘家下弄。长60米,宽2米,沙土路面。清代,此巷有小溪流过,居民集资修一石桥,以美好愿望取名太平桥。1973年以桥名作巷
  位于居委会南30米。东起中山南路346号,西至红旗瓷厂厂房。长100米,宽2米,水泥路面。元末,当地富翁利用空地,广培花木,群众遂称此地为“小花园”。清末,花园被洪水冲毁,遗址上相继建起窑屋及毹瓷作坊,形成弄巷,仍称小花园弄。
   大花园下弄
  位于居委会南50米。东起中山南路366号,西至红旗瓷厂厂房,南通积谷岭。长80米,宽2米,水泥路面。弄形成于清朝,因大花园上弄派生得名。
   积谷岭
   位于居委会南60米。东起中山南路376号,西至红旗瓷厂厂房。长110米,宽1.4米水泥路面。清初,建有一积谷仓,因地处丘陵而名积谷岭。
   杨家坞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南500米。驻纱帽墩18号,以辖地杨家坞命名。东起景(德镇)涌(山)铁路,西至中华南路,南至曙光路,北至陶瓷弄。13个居民组,788户、2288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民国时属景德镇第二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1952年属第一街政府为十二坊。1954年属第一区政府为十二居委会,1956年属太白园办事处。1970年更为杨家坞居委会。1976年划归周路口街道。1983年改属太白园街道办事处。红星瓷厂、第十五小学驻此。
   纱帽墩
  居委会驻地。南通豆芽井,北至陶瓷弄,西接杨家坞。长170米,宽1.6米,水泥路面。此地原有土墩,形似乌纱帽,故称纱帽墩。1955年形成弄巷。
   红星弄
  位于居委会西北150米,在红星瓷厂北侧,西通中华南路395号。长20米,宽1.5米,水泥路面。此地原名中华南路,有一部分居民。1958年红星瓷厂扩建厂房时形成弄巷,并于1973年命名红星弄。
   杨家坞
   位于居委会西北30米。北通电瓷电器公司,南接红星瓷厂厂房。长300米,宽1.5-2米,水泥路面。因地势四周较高,又有杨姓在此聚居成巷,遂名杨家坞。后有王、吴,方等姓迁来定居。
   车鸡弄
  位于居委会西南100米。西通中华南路413号,东通杨家坞。长150米,宽1.8米,水泥路面。此地原有制造土车的手工作坊,称车车(后者音Ju)弄,后谐音为车鸡弄。
   豆芽并
  位于居委会南90米。北连杨家坞,转西至红星瓷厂厂房。长80米,宽25米,土石路面。此地原系杨家坞一部分。清末方姓在此打一井,取名方家井。后因附近居民用此井水发豆芽,故名。
   珠弄里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南400米。驻中山南路415号,以所辖珠弄里上弄而得名。东起中华南路,西至中山南路,南起登科上弄,北至大花园上弄。6个居民组,263户,842人。驻有红光瓷厂。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民国时属景德镇第二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1952年属第一街政府为第八坊。1954年属第一区政府为第八居委会。1956属太白园办事处。1970年改今名。1985年居委会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
   牛角弄
  位于居委会北30米。西起中山南路381号,东端被红旗瓷厂厂房阻塞。长40米,宽1.5米,水泥路面。始建于清初,因此弄呈牛角形,俗称牛角弄。解放后,以巷道较短,曾编入中山南路,1973年恢复原名。
   珠弄里上弄
  位于居委会北20米。西通中山南路399号,东至红光瓷厂厂房。长15米,宽2米,水沿路面。宋代此处有几户居民开设猪行,俗称猪行里。后逐渐形成弄巷,为了雅化地名将猪行里改称珠弄里。后以中山南路为界,东为珠弄里上弄,西为珠弄里下弄。
   登科上弄
  位于居委会南10米。西起中山南路429号,东端被红光瓷厂厂房阻断,仅西向有一进出口。长15米,宽2米,水泥路面。原为一平坦。清末,有一幢停柩所,故名棺材弄。后雅名登科弄。为与下弄区别,此弄称登科上弄。
   落马桥居民委员会位于街道办事处南500米。驻中山南路475号。相传:元朝,有位状元回乡,路过此桥,因马失蹄被摔下来。时人称此为落马桥。又据《刘氏宗谱》记载:唐代浮梁县令刘仲昭住落马桥。民国时期,为景德镇农贸市场之一。东起中华南路,西至中山南路,南邻曙光路,北连登科上弄和沟沿上。4个居民组,325户,996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民国时属景德镇第二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1968年属太白园公社.1970年成立落马桥居民委员会。
   马金岭
  位于居委会北80米。东起中华南路443号,西至中山南路,呈坡状。长125米,宽1.8米,水泥路面。据《浮梁县志》(乾隆版)记载:此弄建于明朝中期,因地面多鹅卵石,故名马卵金岭。1973年雅化成今名。
   沟沿上
  位于居委会北60米。东起中华南路,北通马金岭,南侧红光瓷厂厂房隔成两段。长100米,宽2米,水泥路面。弄始建于明末,因地处落马桥水沟边上,故名沟沿上。
   爆竹弄
  位于居委会北40米。东起中山南路442号,中间向南转一小弯。长60米,宽1.5米,水泥路面。明末,此处是一片菜地,清代,因有抚州人在此建房开设鞭爆店而得名。
   小路园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南400米处。驻中山南路414号,以驻地小路园命名。东起中山南路,西至沿江东路,南至曙光路,北至积谷岭。驻有光明瓷厂、茶厂,陶瓷原燃料供应处等单位。9个居民组,614户,2048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民国时属景德镇第二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1952年属第一街政府为第五坊,1954年属第一区政府为第五居委会,1956年属太白园办事处。1973年易今名。
   珠弄里下弄
  位于居委会北60米。东起中山南路392号,西端1969年光明瓷厂建厂房时被阻塞,仅东向有一进出口。长23米,宽1.8米,水泥路面。因珠弄里上弄派生得名。
   登科下弄
  位于居委会南10米,仅东向有一进出口。东起中山南路420号,西端被光明瓷厂厂房阻塞。长10米,宽1.2米,碎石路面。因登科上弄派生得名。
   小路园
  位于居委会南30米。东起中山南路438号,西至光明瓷厂厂房。长190米,宽1.8米,水泥路面。仅东向有一进出口。此弄始建于元末,为通大花园弄的一条小路,称为小路园。
   油盐巷
  位于居委会南50米处。东至中山南路,西至沿江东路,北邻光明瓷厂,南通小阔弄。长310米,宽2米,水泥路面。清中期巷内建有坯房,巷口有一油盐店,因此得名。
   小阔弄
  位于居委会西南150米处。仅通油盐巷。长15米,宽2米,水泥路面。因路面较阔,称阔弄里。建国后光明瓷厂、茶厂建厂占用了部分基地,只剩下一小段,遂称小阔弄。
   工农街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南900米。驻工农村4幢3号,以所辖工农街而得名。东南西均被太白园路环绕,北至曙光路。11个居民组,687户,2207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民国时属景德镇第二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1952年属第一街政府为第七坊。1954年属第一区政府为第七居委会。1956年属太白园办事处。1970年易今名。
   工农村
  居委会驻地。西通工农街。长80米,宽1.5米,水泥路面。此地原有景德寺、城隍庙,菜地甚多。解放后,市红光瓷厂等单位陆续在此建房,商业局也在此建仓库多幢,因工农合居,故名工农村。
   工农街
  北起曙光路25号,南至太白园路,长380米,宽2米,水泥路面。明末,弄口建有城隍庙,人们遂以庙名作地名。又因地处南河、昌江合流处,土地肥沃,居民多菜农,路边开有几家小商店,俗称小港嘴街上。建国后,红星瓷厂、陶瓷销售公司,昌盛瓷厂,陶瓷供应处汽车队陆续在此建房,工人住户增多。1973年将油榨街、十字街的部分合并,取工农结合之意,命名为工农街。
   鸦雀窝
  位于居委会西北100米。北通曙光路,南至油榨街。长80米,宽2米,水泥路面。此地原是荒地,有几棵稀疏的树木,鸦雀常栖身树上。1962年红星瓷厂在此建职工宿舍,坯坊,以鸦雀窝命名。
   油榨弄
  位于居委会西南40米。东起工农街,南至十字街。长130米,宽2米,水泥路面。此地原有一幢大油榨,因名油榨弄。民国时,程、石、邵姓在此合伙开一猪行,俗称猪家圈。1973年将此地名统一,称油榨弄。
   十字街
  位于居委会西南50米。南、西均为太白园路。长310米,宽2米,水泥路面。始建于明末,因处在小港嘴正街的当中,垂直交叉呈“十”字形,故名。
   西瓜洲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南1200米处。驻汽运公司宿舍206号,以辖地命名。东至太白园路,西至昌江河岸,南至西瓜洲菜地,北至曙光路。4个居民组,555户,1849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民国末属景德镇第二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1952年为第一街政府第六坊。1954年为第一区政府第六居委会。1956年属太白园办事处。1973年易今名。
   西瓜洲*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南1.2公里,昌江河东岸平原。东接曙光村居民区,南至南山下竟成乡菜地,北至昌江大桥。面积约0.5平方公里。此地原是河滩。唐代就有人居住,在河洲上种植西瓜,瓜甜味美,负有盛名,故称西瓜洲。河边原是景德镇第一道税卡,傍岸设有大卡船。现驻有市红旗瓷厂、景陶瓷厂等单位的煤炭仓库,系新建的居民区。
   百花园*
  位于街道办事处南l公里,太白园路西侧。北至市汽车运输公司起重安装公司,西北靠第二中学。是由第二粮库、第二中学等单位宿舍组成的新兴职工住宅区。
   曙光村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1000米,以驻地曙光村命名。辖地东起竟成乡菜地,西至银(坑坞)曙(光)路,南至市粮油加工厂,北至太白园路。8个居民组,556户,1736人。此地原是菜地和荒山”1958年后陆续形成居民区。1970年属工农街居委会管辖。1973年析出单独成立曙光村居委会。
   曙光村
  居民区。位于街道办事处南部1.2公里,东至竟成乡菜地,西至银(坑坞)曙(光)公路,南靠市粮油加工厂,北至太白园路。此地原系竟成乡菜地,随着城市生产建设事业的发展,1958年兴建宿舍,形成居民区,因紧靠曙光路而得名。太白园*
  区片。位于太白园街道西南部。东起太白园路,西临昌江河,南至西瓜洲,北接曙光路、昌江大桥东端。面积约0.25平方公里,驻有第二中学,商业储运公司,市肉类联合加工厂,水泥预制厂等单位。此地原是菜地。民国初年,广东巨商李氏,来本市经营瓷业,在此建造花园,作为别墅,栽种各种名贵花木,誉为百亩花园,故名百花园。后李氏在花园内建造茶馆、酒楼,常演唱戏曲,曾热闹一时。酒楼内有泥塑唐代诗人李太白像,故人们按此意将百花园改称太白园。
   小港嘴*
  区片。位于太白园街道南部。东、南,西三面均被太白园路环绕,北至曙光路,面积约0.25平方公里,区片包括工农街,十字街,油榨街等六条弄巷。驻有工农街居委会,小港嘴村委会,市太白园消防队,陶瓷出口公司仓库等单位。属工农合居区。因此地是南河与昌江河的交汇处,当地群众习称南河为小港,小港水于此口流入昌江,故名。宋朝刘氏在此居住,元、明时期发展有叶家弄、古阁楼、犁头嘴、杨家弄等巷,并有一条青石板路,有肉店、米店、油榨、杂货等店铺,是旧市区“十三里长街”的尽头.旧城乡
   JIU CHENG XIANG旧城乡地名图
   比例尺1:75000旧城乡概况
  旧城乡位于景德镇市北郊昌江区北部,东西北三面为新平乡所环抱,南与竟城乡隔河相望,西南邻罗家桥乡。面积27平方公里,以乡驻地旧城得名,距市区18公里。辖5个村民委员会,55个村民小组,25个自然村,1073户,407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62人。均为汉族口
  乡驻地东临昌江,地势开阔。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建立浮梁县时,县治在南城里(今属新平乡),因地位低洼,常遭洪水威胁,于唐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迁至高阜地(现乡政府驻地)。这里曾有“十里杏花村”之美名,列为上县,属饶州府所辖。元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升为浮梁州。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复改州为县。此地一直是浮梁县城,至民国五年(1916年)浮梁县迁往景德镇之后,人们才称此地为“旧城”。1949年4月解放后,中共浮梁县委、浮梁县人民政府均设于此,1953年迁往景德镇市区。
  辖地清代为浮梁县福西乡上义都、樵溪都,隆源都,下连都。解放后,先后为浮梁县第二区新平乡和第四区三龙乡。建国后,为浮梁县第三区新平乡。1952年分为旧城乡,查大乡,各乡的初级社于1956年转为旧城高级社。1958年成立东风人民公社01959年易名为新平公社口1973年将新平公社大洲大队和新建大队的部分生产队划出,和原市革委“五·七”干校合并,创办以知识青年为主的朝阳垦殖场。1974年新建大队的另10个自然村亦全部划入,属景东区(今鹅湖区)。1982年分属市农工商公司及珠山区。1983年12月划归昌江区。1984年改乡建制,旧城乡和朝阳垦殖场并存,政企分开。
  1日城是景德镇市的旅游点之一。宋建红塔,七层,现修葺一新,雄伟壮观,耸立城西,宝积寺,宋元符年间建,名僧佛印受戒于此,苏轼偕黄庭坚曾至寺访问,后人遂在寺侧建“三贤堂D,寺虽毁,碑刻犹存。古城原有八门:东南西北4门,还有石庙门、新南门、戊巳门、小北门。庙宇甚多,有城隍庙、文昌阁、关帝庙、火神庙,张王庙、马王庙、分岁庙、嵩祝寺,另有昌江书院、绍文书院(后迁景德镇)。至今还保存有清代的2个县衙门,内分头门、仪门、天语、亲民堂、宅门,两旁有班房、捕厅、军粮厅、生活厅等旧址,属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古时人文鼎盛,牌坊林立。朱震,宋熙宁,丙辰进士,曾以诗文折服外国使者,被授予迪功郎,升工部郎中,戴珊,明天顺八年进士,陕西督学,晋刑部尚书,戴瑞,明正统丙辰进士,吏部主事,升郎中;黄龙光,明万历戊戌进士,工部主事,著有《黔游集》、《燕游集》行世;程廷琪,明成化乙未进士,南京吏部主事,进郎中,著有《贞庵集》十二卷、《广西省志》八卷。
  旧城乡农业生产以稻谷为主。全乡耕地面积5233亩,其中水田4116亩。兴建了小(二)型水库3座,水塘28个,有效溉灌面积1100亩。拥有拖拉机8台,电灌站5座,农用水泵8台.由于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推行,农业生产发展得很快,1985年粮食产量达到458.37万斤,在粮食增长的基础上,大力扩大畜牧业,1985年把乡办的畜牧场由面向市内变为全省定点的外贸猪生产基地之一。饲养从国外引进的长白猪,杜洛克猪,大约猪等瘦肉型猪,具有瘦肉率高、长膘快的特点。为全省各市县生猪出口量之首。境内有山地面积6092亩,其中果茶树2623亩,桑林367亩,主要产茶、桔、梨、蚕茧等,满足城乡人民需要。
  乡镇企业有了迅速的发展。计有建筑公司、砂石厂、水泥预制厂、啤酒厂、红砖厂、印刷厂、朝阳瓷厂、鞭炮厂、装璜印刷厂、包装材料厂、农副产品加工厂、液化检修站、农机修配厂、劳动服务公司、供销经理部等16个单位,职工724人01984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4605万元,其中乡镇企业达560万元,占总产值的12.2%。
  文化,物质生活不断改善。抗战时期,旧城曾设过浮梁县临时中学。解放前,境内只有二所小学,几家中药铺和几名中医,医疗卫生条件很差。建国后,这里设有中学1所,学生278人,完全小学2所,初小3所,学生731人,中小学教职员58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8.5%。乡设卫生院l所,医务人员7人。设有文化站、保育院、敬老院,修建了一座容纳700人的电影院。乡政府大楼,知识分子宿舍大楼以及农民新村、邮电所等崭新建筑平地升起,农贸市场比较繁荣。
  交通方便。驻地旧城新建了一条22米宽的朝阳大道,修通了御(史亭)旧(城)公路,市区每天有班车往来。各村民委员会和工厂企业所在地均有公路相通。旧城东临昌江河,上达福港、峙滩,下经市区、波阳入长江。皖赣铁路浮梁火车站建在离旧城4公里处。
  旧城,曾经有过革命活动。1930年9月,这里是设在里村的浮梁县苏维埃政府管辖的第四区,并建立了东门农会、西门农会和赤卫队。烈士唐大毛的弟弟唐荚毛,从景德镇带来正规红军100多人,在城隍庙召开大会,宣传党的政治主张和各项政策,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扩大红军队伍。红军撤走后,这里遭到敌人疯狂的屠杀,全乡为革命牺牲的烈士有33人。
   旧城乡地名
   旧城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东部,昌江西岸低丘平原。14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村。192户,1188人,其中农业户159户,653人。耕地1297亩,其中水田649亩,山林775亩,其中油茶111亩。主产水稻。并产柑桔、梨、桃等。
  解放前夕,为浮梁县第二区新平乡第一,二、三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三区旧城乡。合作化时,组成莲花、双井、桂花、红塔等初级社,不久,转旧城高级社。1958年改为新平公社旧城大队。1971年拆迁,新建村改称新建大队。1973年成立朝阳垦殖场,先后为一、五分场。1978年五分场以专业性质改为果林分场。1984年建乡时,分为旧城、莲花2个村委会。1985年旧城与莲花2个村委会合并,成立旧城村委会。
   旧城
  在区政府驻地北18公里,昌江西岸低谷平原,花里尖山脚下。现为乡政府和村委会驻地。87户,703人。唐初,此地就有人居住,后李、黄、徐、戴等姓先后迁此聚居d唐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至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此地均为浮梁县县治,是一座具有千余年历史的古城。县治迁往景德镇后,此地称旧城。
   毛家岭
  在旧城北1.5公里,孔家山脚下,昌江西岸丘陵山坡上。22户,103人。是1971年从旧城拆迁来的农户建立的新村。唐代,此地为梅姓居住,故称梅家岭。宋朝,名僧佛印修戒的宝积寺即建于此。村与寺清代中期已废。后因“梅”与“毛”方言相近,故逐渐叫成毛家岭。现有程、郑、李,侯、金,吴等姓聚居。
   朝天门
  在旧城北2公里,昌江西岸。40户,174人。唐代,有李姓在此居住。唐末宋初,从朝天门到城里,曾号称“十里杏花村”,亦称“十里锦绣街”。是浮梁去北方的一道门户,故称为朝天门。到清代,人丁衰落,只剩闵、李,方、戴、赖等姓。清末,白姓从安仁(今余江县)迁此,后有程、徐、杨、夏、张、许、吴等姓相继迁来。枫树山林场浮西分场朝天门队驻此。
   北郭头
  在旧城北1.5公里的昌江西岸09户,46人。宋初,就有人居住,因在城北外缘,故名。1963年,万姓从南城里(今新平乡境内)迁此烧窑。1972年,万、胡、汪、程,吴等姓从旧城拆迁来此。袭用原名。
   菜棚里
  在旧城北部0.5公里,昌江西岸,旧城至朝天门公路穿村而过。34户,162人。唐末宋初称“杏花村”时,这里是莲荷塘。清代吴、叶、龚、仲等姓在此地搭棚种地01903年,有傅姓三兄弟从抚州迁此种菜为生,故名菜棚里。1971年后,傅、侯、祝、蔡,方,陈等姓从旧城迁此居住。袭用原名。
   教场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东南部平原。10个村民小组,9个自然村。210户,940人,其中农业户206户,921人。(不含枫树山林场林点的人口)耕地1690亩,山林503亩。主产稻谷。以驻地教场上命名。解放前为浮梁县第二区新平乡第一、二、三保。建国后,属浮梁县第三区旧城乡。合作化时,分别成立莲花、双井、红塔等初级社,后转旧城高级社。1958年,属新平公社旧城大队。1966年改属东风公社,称红卫大队,1968年又划回新平公社旧城大队。1971年旧城大队分为新平,j新建2个大队。1975年划归朝阳垦殖场,1978年以专业序数改称三分场。1984年建乡时,成立村委会。
   教场上
  在旧城西偏南1.5公里,御(字亭)旧(城)公路南侧。村委会驻地。23户、100人。明初,就有人居住,后衰。明末,浮梁县衙在此设练兵教场,故习称教场上。清代,易姓从安仁(今余江县)迁此建村,沿用原名。后有宋、张,胡、程等姓人迁此聚居。
   茅山坞
   在旧城西北4公里。原为茅草丛生的山坞,故名。1964年枫树山林场在此设林业队。1户,1人。现为枫树山林场浮西分场的一个护林点。
   双板桥
  在旧城西北3公里,花里尖东南麓低丘谷地。22户,100人。宋初,就有人居住。清代,龙、黄姓从旧城迁此建村,因村旁有一座石桥称双板桥,村以桥名。后衰。1971年,李、黄、余、汪、左、刘、段等姓从旧城迁来定居,袭用原名。枫树山林场浮西分场驻此。
   杨梅山
   在旧城西3.5公里的杨梅山麓,3户,19人。因后山上杨梅树多,故名。1978年管、方、徐等姓从浙江省淳安迁此建村,袭用原名。
   枣树岭
  在旧城西3.5公里的低丘下。原为浮梁县通西乡各地的要道。30户,150人。清初,段,黄姓从乐平县迁此居住,继而芦姓从余干县迁来,后均迁出。建国前夕,是一片荒岭,岭上有不少枣树,故名。1968年李、黄,汪、张、王,范、周等姓从旧城拆迁来此定居。袭用原名。
  莲花岭在旧城西1.5公里,莲花岭南麓026户,109人。因近村有一山岭,远看象朵莲花,故名。1971年黄、程,余,傅等姓,从旧城迁此建村,沿用原名。
   丰乐亭
  在旧城西1公里,御(字亭)旧(城’公路北侧。37户,162人。原是荒山,1971年方、洪、叶,李,陈等姓从旧城迁此建村。因村上有一凉亭名“丰乐亭刀,村以亭名,又称公字亭。
   上杨树坑
  在1日城西2公里,黄土岭脚下。22户,74人。原无住户。1971年后,彭、陈、张,龚,金,方,周等姓,由旧城西,北门拆迁来此建村。因附近有一大水坑,坑边有棵大杨树,且村落位于坑的上方而名。
   曹素
  在旧城西1.5公里,御(字亭)旧(城)公路北侧。23户”113人。唐,宋时,就有人居住。明代,曹姓从鄱阳县(今波阳县)迁来,取名曹家,后废。1971年,程、汪、张、李,姚、吴、侯等姓从旧城迁此建村。袭用原名。
   下杨树坑
  在旧城西南2公里。24户,113人。原无住户,1971年后,黄、曹、程、金、彭、汪、刘,石等姓由旧城西、北门拆迁来此建村。因上杨树坑派生而名。
   渡口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东部,昌江西岸,琵琶山麓的平原上。1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132户,437人,其中农业户132户,408人。耕地470亩,其中水田337亩;山林面积551亩,其中油茶山250亩。主产稻谷。以驻地渡口里得名。解放前为浮梁县第二区新平乡第二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三区1日城乡。合作化时,由南门初级社转旧城高级社。1958年属新平公社旧城大队。1962年改建为新平公社新平大队。1975年划归朝阳垦殖场,称畜牧分场。1984年建乡时,成立村委会。
   渡口里
  在旧城南1.5公里,昌江西北岸.84户,224人。唐代,此地为一渡口,为浮梁县通景德镇的要道,同时也是窑柴堆放的码头分后住户逐渐增多,俗称渡口里。清末,人户减少,到解放前只剩马,方、林3户,后拆迁城内。1972年,又有几户从1日城迁来重建新村,并有下放知识青年前来插队落户。1975年扩建为大型养猪场,袭用原名。现有叶、侯、万、汪、蔡、李,周等姓人聚居。
   大洲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南部低丘平畈上。11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村。240户,1117人。耕地1590亩,其中水田1438亩,山林1850亩,油茶山374亩。主产稻谷。驻地桂坑。以所辖2个自然村大石口和郭家洲的首尾2字合并命名。解放前为浮梁县第四区三龙乡第十保。建国初属浮梁县三区查大乡。合作化时,由大洲初级社转旧城高级社。1958年,为新平公社大洲大队。1960年查大、洋湖2个大队并入大洲大队。1973年划归朝阳垦殖场为二分场。1984年建乡时,成立村委会。
   桂坑
  在旧城西南5公里的平畈上。44户,386人。唐、宋代,是外地人砍运窑柴的船舶码头。以后有桂姓迁此定居,因住房临近大坑旁,取名“桂坑”。明初,石姓从都昌县迁来,后有曹、李姓先后迁此定居。1923年又有黄、陈姓分别从余干、都昌迁此。沿用原名。现有周,刘、陈、芦、余、张,江,潘、方等姓聚居。
   乌珠极
  在旧城西3.5公里,九个包南麓坡下。51户,195人。此处原为芦姓聚居,名芦家畈。清末,祝、曹姓从万年县迁此建村,因村对面山形象猪,雅化取名乌珠(猪)嘏。
   茶叶塝
  在旧城西南4公里的低丘坡下026户”98人。1973年成立朝阳垦殖场时在此新建房屋,称新建队。1978年属朝阳垦殖场农科所,1980年划归新建队。1982年,复称农科所。因盛产茶叶,且多丘坡,故名。
   大石口
  在旧城西南3.5公里,昌江西北岸的丘陵地062户”267人。清中期,傅姓由都昌迁此建村。村口南河边有一块出水的大岩石,故名。后有周、许,张,吴、余等姓迁此聚居。
   朱家港
  在旧城西南5.5公里,昌江东北岸丘陵山地。32户,68人。明代,朱姓从余干迁此河岸建村,称朱家港。清中期,张、包姓分别从余干,乐平迁来重建新村,袭用原名。1981年下放知识青年包,芦,白,邓等姓来此落户,称茶叶队。
   郭家溯
  在旧城西南5公里,昌江西岸025户,103人。清代,张、余等姓分别从乐平、余干迁此建村。因村东南为沙滩,秋冬水浅,船常搁浅,曾称“搁舟港”,亦称“搁沙洲”。后谐音改称郭家洲。
   茶叶塝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南部,昌江河北岸。11个村民小组,4个自然村。111户,164人。耕地110亩,山林2412亩,其中油茶山60亩。以种茶、桑为主。驻地茶叶螃。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二区新平乡。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三区旧城乡。合作化时,由白塔下初级社转旧城高级社。1958年成立新平公社属旧城大队。1968年市陶销公司,建国,东风,景兴、红旗等瓷厂在此建“五七”茶场。1973年划归朝阳垦殖场,分为知识青年队和三分场。1975年为畜牧分场。1978年为茶叶分场。1982年畜牧分场一队改称白塔下茶叶分场。1984年成立白塔下和茶叶螃2个村委会。1985年白塔下村委会并入茶叶螃村委会。
   程家畈
  在旧城西南2公里,昌江北岸田畈上。3户,15人。因山地和田畈原属旧城程氏所有,故名。1968年景陶瓷厂在此建“五七”茶场,1973年为茶叶分场六队。1981年魏,汪等姓从安徽迁此建窑烧砖瓦,沿用原名。
   杉树岗
  在旧城西偏南5公里,御(字亭)旧(城)公路北侧。18户,23人。因当地杉木成林而得名。1968年景兴瓷厂在此建“五七”农场,1973年划归朝阳垦殖场为第四队。1981年由黄坛、渭水公社(今王港乡)知识青年在此落户。后有严、余,洪,彭等姓从浙江迁此定居。
   白塔下
  在旧城西南2公里,昌江西岸。15户,31人。宋代此地建有一座高40余米的白色石塔,名文昌塔,俗称白塔。因村落居于塔下,故名。因风雨侵蚀、塔身倾塌,而被折毁。1973年为茶叶分场青年一队,1975年为畜牧分场青年三队。1981年为茶叶分场知青点,后陆续迁出,仅有农民住户。袭用原名。
   禾秆岭
  在旧城西偏南4.5公里,御(字亭)旧(城)公路南侧。14户,14人。此地原为荒山,因农民在此堆放稻草,被称为禾秆岭。俗名黄土坑。1968年建国瓷厂在此建“五七”茶场。1981年陈、郭,李,江等姓由西湖,黄坛,三龙等地来此落户,袭用原名。竟成乡
   JING CHENG XIANG竟成乡地名图
   比例尺1:60000竟成乡概况
  竟成乡位于昌江区中部,是环绕市区的近郊,东邻湘湖乡,寿安乡,南毗荷塘乡,西接吕蒙乡、洪源乡,北连旧城、新平和王港乡。面积为28.8平方公里。以竟成小学命名,乡政府驻地里村后街(今新厂西路)。距区政府2.5公里。辖16个村委会,3个专业场,103个村民小组,76个自然村05251户,22177人。除回族11人,壮族4人外,均为汉族。辖地属城乡结合部,为村民居民混居区。
  竟成乡地处丘陵地带,四周高,中间低,南端牛角岭主峰最高,海拔647米。昌江自北向南贯通西部,支流南河、西河分别从南部和西部注入昌江。境内矿产有三宝、银坑的瓷石矿,南山的板岩和湖田的红石等。
  历史上,竟成乡的行政区划有过多次变动。早在清代,辖区属浮梁县兴西乡里仁都和镇市都、湖田都、长芗都的一部分。解放前属浮梁县二区里仁乡。建国初,为浮梁县一区里仁乡。1952年大乡划小乡时为市郊区,辖地分为里仁乡、三宝乡、青塘乡,银坑乡、新厂乡等。1953年为景德镇第四区小港咀乡、四图乡及里仁、银坑、三宝、青塘等乡。1956年成立青塘,昌江,三河、曙光、银坑、里村、新厂、三宝八个高级社,1958年成立竟成人民公社,仍属郊区区政府管辖。1959年属市直辖,1970年改属景南区(今昌江区)管辖,1983年鹅湖区新平公社洋湖大队和南安公社黄泥头大队划入01984年改为乡建制,成立乡政府。
  全乡历来以种植蔬菜为主,是市区主要蔬菜生产基地。境内耕地面积14210亩,其中蔬菜种植面积达800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5.87q。。蔬菜品种已达86种,其中四图里的辣椒、三闾庙和里村的瓠子,银坑的芋头、杨家坞的苦瓜等具有地方特色。建国后,蔬菜科学种植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市、区成立了蔬菜科学研究所,开辟了蔬菜科研基地,普及了温室育苗和地膜覆盖等技术,创办了蘑菇厂,蔬菜产量和质量不断提高。1985年蔬菜产量为4000多万斤,占全市蔬菜供应量的80%左右,产量为解放初期的2.2倍。
  农林牧渔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建有小(二)型水库9座,山塘52座,防洪圩堤3条,机电排灌站37座。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1984年粮食总产量达420万斤,比1978年增产16.3%。全乡有山林面积3825亩,养殖水面1200亩,并建有禽蛋生产基地。
  乡镇工业发展迅速,主要有陶瓷、建筑、建材和服务行业。办有70多个企业,有生产日用瓷、陈设瓷和工艺美术瓷的竟红瓷厂,产品畅销全国各地,竟成雕塑瓷厂生产的56时站三星远销港澳。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竟成农工商贸易公司,景江饭店、竞西旅社、华光饭店,翠云饭店等一大批商业服务网点,遍布四郊,弥补了城市国营商业网点的不足。1984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1704万元,其中农业619万元,工业1085万元,居全市乡镇企业之首。
  全乡交通运输业也发展很快。现有各种汽车23辆,拖拉机155辆,并建有3条乡村水泥公路和3座公路桥梁。公共汽车日夜通行,地方运煤小铁路穿境而过,景德镇火车站、汽车站均在境内。
  文教卫生事业和公益事业有较大的发展。现有中学1所,完小12所,在校学生4183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教职工150人。并办有乡广播站,中心文化站,乡卫生院,各村委会均设有医务所。在老鸦滩村还设置了1所乡幸福院,鳏寡孤独者在这里安度晚年。
  竟成乡境是景德镇陶瓷发祥地之一,古窑遗址甚多。湖田村中部的“湖田古窑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区,还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杨梅亭古窑遗址及黄泥头古窑遗址。古建筑有明,清三闾庙的古街。
  竟成乡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1926年就有党的地下工作者在竞成小学开展活动,1927年8月邵式平同志来此开展革命活动。1928年中共赣北特委在里村设立近郊区委,1930年9月,方志敏领导的工农红军二次攻克景德镇时,在里村建立了中共浮梁县委员会和浮梁县苏维埃政府,广泛地开展打土豪,扩大红军,支援革命战争的活动。家住里村的老红军马步英积极组织里村农民开展革命活动。据统计,乡境内为革命牺牲的烈士有33人,建国后,邵式平同志来竟成乡视察工作时,亲自写了“发扬竟成精神”的题词。
   竟成乡地名
   后街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中部平原,新厂西路南侧02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村,238户,996人。耕地542亩,山林4800亩。主产蔬菜。以驻地命名。解放前夕属浮梁县二区里仁乡。建国初属郊区里仁乡。合作化时,属里仁初级社,后转高级社。1958年为竟成公社里村大队。1961年撤销里村大队,成立后街大队。1968年与童街、前街大队合并为里村大队。1972年析出恢复后街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后街
  在昌江区政府驻地东2.5公里,新厂西路南侧。98户,363人。唐宋时代,此地就有人居住,后有乐平方、马、程、项,查等姓迁此居住。清中期,此地建有城墙。因人烟密集,形成集市,以方家山为界,东南为前街,西北为后街。现为城、乡居民混居区。
   老鸦滩
  在里村后街南1公里,84户,383人。早年此处草木丛生,鸟类繁聚,且多乌鸦,又以南河至村边水浅,形成村前一片洲地,故名老鸦滩。宋朝元丰年间,项氏从万年县迁此建村。系城乡居民合居区。
   罗家坞
  在里村后街北面2公里,20户,83人。此地原为荒山,称罗家坞。1982年由黄、王,查、方、蔡等姓从里村后街迁此建村,袭用原名。习称后街新村。系城乡居民合居区。
   船仓里
  在里村后街北1公里,夜叉坞新桥东头桥下。13户,54人。原为荒山。解放前,因居民在此挖土打石,挖掘成了船型,故名。1981年吴,叶、查、胡、蔡等姓从里村后街迁此建村,袭用原名。系城乡居民合居区.
   西门口
  在里村后街南1公里,23户”113人01982年由赵、陈、张,吕、杜、王等姓从里村后街迁此建村。因靠近原里村城墙西门口而得名。系城乡居民合居区。
   洋湖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北缘,昌江河冲积平原上09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村,174户”767人。耕地面积1352亩,其中水田1109亩,山林1195亩。主产水稻。以所辖自然村洋湖街命名。驻地马路上。解放前为浮梁县新平乡第二保。建国初属浮梁县二区为洋湖乡,1953年改属新平乡。合作化时,成立洋湖街初级社,后转洋湖高级社。1958年成立新平公社洋湖大队。1984年划归昌江区竟成公社,建立村委会。
   马路上
  在里村后街北12公里,景(德镇)福(港)公路旁。村委会驻地。37户,188人。此地原为胡姓居住。1958年景(德镇)福(港)公路建成后,徐姓从贵溪县迁本地畈上后转迁于此,不久范姓从本地洋湖街迁此建村。因紧靠马路边而得名。现有金、周、李,张、彭、胡等姓聚居。
   畈上
  在里村后街北13公里,景(德镇)福(港)公路旁田畈上。31户,134人。清朝,抚州徐姓,乐平许姓,余干盛姓先后迁此居住。建国后,桂氏从本地洋湖街迁此定居。现有胡、阮、程、许等姓聚居。
   竹林禀
  在里村后街北12.5公里,景(德镇)福(港)公路和皖赣铁路东侧平畈上。23户,81人。明朝,周姓从波阳土塘迁此建村,因村四周为竹林,而名。现有周、余等姓聚居。
   洋湖冲
   在里村后街北偏东14.5公里,花儿尖南麓山坞中。21户,109人。清末,曹姓从万年县迁此居住,后邓姓迁来。因处山坞中的平地上,故名。
   洋湖
  在里村后街北10公里,景(德镇)福(港)公路和皖赣铁路东侧平畈上。62户,169人。此地原称金塘里,原有杨,胡姓居住,故人们取谐音为洋湖。以后人口增多,村前又有二条石板路,一通浮梁东乡,一通浮梁北乡,路旁有店铺,生意兴隆,形成街市,故称洋湖街。
   青塘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北端昌江冲积平原上08个村民小组,9个自然村,412户,1833人。耕地964亩。主产蔬菜。以辖地青塘命名。驻地李家。解放前为浮梁县景德镇镇公所第五十九保。建国初,属郊区青塘乡。1954年并入四图乡。合作化时,成立李家初级社,后转青塘高级社。1958年成立竟成公社青塘大队。1960年为竟成公社青塘垦殖场。1962年改为青塘大队。1968年并入昌江大队。1972年从昌江大队析出复立青塘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青塘原名清塘,后简化成青塘。
   青塘李家
  在里村后街北偏西8公里,昌江曲流东岸平原。村委会驻地。60户,269人。宋朝,李姓由界田(在今鹅湖滩乡)迁此建村,始称李村。后因重名,更为今名。现有李,童、林、余姓聚居。
   猴王庙
  在里村后街北偏西10公里,昌江曲流={匕岸平畈上。25户,105人。此地原为青塘大队的山地,1966年生产大队就田建村,李、宁等姓从青塘大队各自然村迁此居住,形成新村,因靠近猴王庙而名。
   包家
   在里村后街北偏西9公里,昌江曲流南岸平原。32户,150人。明末,包姓从抚嫩迁此建村,故名。现有包、汪等姓聚居.
   刘家
  在里村后街北偏西8.5公里,昌江西岸河滩洲地上。114户,562人。宋朝,刘姓由乐平迁此建村,故名。后郑、冯姓分别从乐平和都昌迁此。现有刘、李,吴、郑,冯,袁等姓聚居。
   阳家
  在里村后街西北8.5公里,昌江东岸平畈1013户,62人。清光绪年间,袁姓由都昌迁居此地,因地势较低,希望朝夕都能见到阳光而取名阳家。习称袁家。
   张家
   在里村后街北偏西8.5公里处。16户,75人,明朝,张姓从抚州迁此居住,以后江,彭姓分别从都昌和余干先后迁入,因张姓久居此地,故名。
   洪家庄
  在里村后街北偏西8公里处。12户,66人。此地原为李姓居住。民国时,洪姓由西水洪家(在今黄坛乡内)迁此定居,取名洪家庄。现有洪、李等姓聚居。
   夏家
   在里村后街西北8公里,昌江曲折流经的河畔。13户,66人。明末,夏姓从婺源县迁此建村,故名。现有夏、刘、章等姓聚居。
   塘下
  在里村后街北偏西8公里,昌江曲折流经的东岸河畔平原。139户,584人。唐末,黄姓迁此居住,不久罗姓从抚州迁此形成村庄,因地处青塘地片内,昌江河流向下转弯处,故名塘下。村近的窑岭上有古窑址01973年建景德镇发电厂,王家村的全部村民迁此居住。现有罗,黄,宁,王,徐,余等姓聚居。过去此地曾称罗宅。
   昌江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北边缘,市区北郊的昌江河东岸。6个村民小组,7个自然村,390户,1567人。耕地458亩,山林5000亩。主产蔬菜。以昌江河命名,驻地新平路西端。含中山北路末端的茶园塘,油坊弄、枥木岭,观音阁等村,现为城、乡居民合居区。解放前为景德镇镇公所第五十九保。建国初属市郊区第二农会。1952年属四图乡。合作化时,由东岳庙、油坊弄初级社,后转昌江高级社。1958年成立竟成公社昌江大队,并被评为“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1968年青塘大队并入,1974年析出。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秧田坞
  在里村后街北5.5公里昌江河东岸06户,28人。1980年起叶、刘、陈、梁等姓先后从东岳庙迁居于此。因此地有数块肥秧田,村处山坞中而定名。
   东岳庙
   在里村后街北5公里,85户,335人。明朝,程、吴姓在此聚居,后刘、郑等姓从余干县迁来,因村建在东岳庙旁而得名。
   董家坞
  在里村后街西北3.5公里新平路北侧。29户,134人。此地原有董姓居住,有瓷窑和作坊,称董家坞,后废。1966年生产大队投资在此建新村,有王、郑、周、张等姓从本地各村迁此,沿用原名。
   三河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部西河与昌江交汇处的北岸平原上。6个村民小组,1个自然村,298户,1264人。耕地810亩,山林面积2000亩,主产蔬菜。以地处三闾庙,河西,取两个地名的首字命名。驻地三闾庙。解放前为景德镇镇公所第六十九保。建国初属市郊区一农会。1953年改属四图乡。合作化时,成立三河初级社,后转三河(包括河西)高级社。1957年析出01958年成立竟成公社三河大队。1968年底又与河西大队合并,仍称三河大队。1972年河西大队析出后仍称三河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三阊庙*
  在里村后街西北5公里,298户,1264人。宋朝,刘姓从附近淘金岭迁此建村,因村落建在三闾大夫庙附近故名。后杨姓迁入。明、清时,人烟增多,形成街市,有刘家弄、进村弄,杨家弄、窑墩上、凤凰岭等弄巷。至今还保存有三闾庙及明、清朝所建古街。现有刘、潘,李、姚等姓聚居,为城乡居民合居区。
  河西村民委员会位于乡境西部昌江西岸平原,南(昌)张(王庙)公路穿境而过。6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村,274户,1149人。耕地面积474亩,山林面积2200亩。主产蔬菜。因地处昌江西岸故名。驻地油榨套。解放前为景德镇第四镇第六十八保。建国初,属郊区第一农会。1952年属市第三区四图乡。合作化时由河西初级社与三闾庙合并转三河高级社。1957年与三闾庙分开,称河西高级社。1958年成立河西大队。1968年并入三河大队。1972年从三河大队析出复称河西大队。1984年建立村委会。
  老街上,元末汪氏建村。现有农户64户,264人。上韭菜园,明中期李氏建村,现有农户48户,240人。由于机关单位和居民迁入较多,为城乡居民混居区。
   油榨套
  在里村后街西4公里西河路东段。村委会驻地。78户,318人。唐代,此地就有人居住。宋朝,刘姓从浮梁县城(今旧城乡)迁此,开一榨油作坊,后杨姓迁此,逐渐形成村庄。明末,潘姓又迁来,都昌曹,陈、江姓也陆续迁入。因村落四周地势高,进村如进套袋,故名油榨套。现有李、陈、曹、金、龚、冯,乐、紫等姓聚居。为城、乡居民合居区。
   麻园蛉
  在里村后街西4公里西河路南侧。31户,138人。此地原有一岭,岭下有一片麻园,故名。清朝中期,李,徐姓分别从安仁(今余江县)、乐平县迁此建村,现有李,潘、石,曹、叶等姓聚居。为城乡居民合居区。
   里冲坞
  在乡境西部6.5公里的低丘平畈上。15户,91人,耕地92亩,山林1000亩。以培育蔬菜良种和育林为主。1975年从河西大队划出,为竟成公社的蔬菜种子队。1984年底改为乡办林场。此地原为李姓居住,称李冲坞。俗称枫树坞。清朝中期村废,后吴姓从鄱阳(今波阳县)迁来重建村落。现有李、邹,吴、蔡、夏等姓聚居,讹称里冲坞。
   长芗路
  在里村后街西4公里。33户,117人。明朝,此地已有人居住,后废。1980年向姓从本地老街上迁此,接着各姓陆续迁来聚居。因房屋多建在小路旁,且此地在清朝时为长芗都所辖,故名长芗路。
   新陈庄
  在里村后街西5公里处,20户,74人。原为陈姓废村,称陈家坞。1978年龚、吴两姓分别从本地油榨套、韭菜园迁来重建新村,取名为新陈庄。现有张、江,吴,罗、周、王、龚、柴等姓聚居。
   黄泥头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东缘丘陵河谷地,东与湘湖乡毗邻。11个村民小组,10个自然村,308户,1337人。耕地面积2177亩,其中水田1778亩,山林面积2300亩。以驻地黄泥头命名。解放前夕为浮梁县里仁乡第二保。建国初为市郊区里仁乡。1952年属浮梁县一区南安乡。合作化时由黄泥头、新田畈等初级社转星火高级社。1958年属南安公社古田大队。1959年改称跃进公社古田大队。1960年恢复南安公社古田大队,1962年从古田大队划出成立黄泥头大队。1966年改称跃进公社红旗大队,1968年并入古田大队。1972年又划出成立黄泥头大队。1984年划入竟成乡管辖,建立村委会。
   程家
  在里村后街东7公里新厂东路东端。村委会驻地。84户,348人,此地原为程氏居住,取名程家。后废。清中期,黄、洪等姓从乐平县迁此重新建村,袭用原名。
   纱帽园
  在里村后街北偏东7.5公里,景(德镇)瑶(里)公路东侧丘陵平畈上。19户,85人。明中期,包姓从南丰县迁此居住,种植一片茶园。传说有一官员路经此地,丢失乌纱帽一顶,故名纱帽园。1973年易称三步园,1985年恢复原名。
   小陈家坞
  在里村后街东偏北6公里,景(德镇)瑶(里)公路西侧小坞口。18户,85人。此地以前曾有人居住,后村废。1970年胡、李、江等姓从本地程家、黄泥头迁此建村,以紧邻陈家坞而得名。
   坳上
   在里村后街东偏北6.5公里小山脚下,无固定住户,只有烧石灰人员暂住。民国初,有外地人在此取石烧石灰,因窑建在山坳上而定名。
   徐家坞
  在里村后街东偏北6公里,景(德镇)瑶(里)公路东面山坞口。29户,133人。元末明初,徐姓从乐平迁此建村。根据地形定名燕窝里,后易名徐家坞。不久胡姓亦从乐平迁入,现有徐,胡,王等姓在此居住。
   膳橥山
  在里村后街东偏北5.5公里。39户,177人。元末明初,黄、许姓先后从建昌府迁此建村,因当地山丘多乱石,少杂柴,称为痢痢山。后雅化为今名。现有黄、刘,许等姓聚居。
   窑前山
   在里村后街东偏北5公里。12户,48人。元末有邓姓在此烧窑,称窑前山。后因匣钵成堆,别名匣钵墩。
   秤砣山
  在里村后街东偏北5.5公里,景(德镇)白(沙关)公路北侧。11户,44人。1980年武,洪、万等姓从本地黄泥头迁此建村,因附近山形似秤砣而定名。
   黄泥头
   在里村后街东7公里新厂东路东端。123户,473人。唐末宋初,林氏由福建蒲田县迁—、此建村,继而姚姓迁入。因此地山势宛如蟠龙,且有一突出大石似龙头,故取名昂龙头,又名黄龙头,后因山地多为黄泥山包,而易为黄泥头。
   新田畈
  在里村后街东5.5公里,黄(泥头)乐(平)公路南面的平畈上。50户,260人。元末明初,刘姓从建昌府迁此建村,后陈姓亦迁此,开垦洲地成田,故名。
   石檀里
   在里村后街东6公里,黄(泥头)乐(平)公路南侧。8户,32人。1983年孟、方等姓在此建村,因路面较狭,形似石槽而名。
   新厂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中部的城郊结合处07个村民小组,7个自然村,468户”2108人。耕地面积1932亩,其中水田576亩,山林5000亩。主产蔬菜。以驻地新厂命名,解放前为浮梁县里仁乡第七保。解放后属浮梁县一区里仁乡。1952年属新厂乡。合作化时,成立李家坳初级社,后转新厂高级社,1958年成立竟成公社新厂大队。1969年划归南安公社。1972年划回竟成公社,仍用原名。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老厂在里村后街东北2公里的低山坡下,心57户,255人,为城乡居民合居区。
   唐家坞
   在里村后街北5公里景涌铁路电厂专线西侧。45户,200人。清初,唐姓从南丰县迁此山坞建村,故名。
   李家坳
  在里村后街东北3公里朝阳路东段。113户,550人。唐末,此地就有人居住。明初,李姓迁此山坳建村,故名。后唐,马、甘等姓分别从南丰,乐平等县迁此居住,袭用原名。
   李家
  在里村后街东5公里,南河西岸平原.54户,254人。元初,李姓由严田(今婺源县甲路境内)迁此建村,故名。枫树山林场浮南分场黄泥头队设此附近。
   窑上
  在里村后街东5公里,南河北岸平畈上。24户,106人。清末,张姓由都昌县迁此定居,并建有上、中、下三座窑,后有外地人口迁来定居,形成村庄。因靠近上窑,故名为窑上。
   前村
  在里村后街东2公里,陶瓷学院西侧。82户,349人。清初,程姓由乐平县迁此建村,取名程村。后人丁繁衍,房屋增多,使村落形成两大段,前段为前村,后段为后村。
   后村
   在里村后街东2公里,陶瓷研究所东侧,91户,394人。由本地前村派生得名。
   童街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中部,南河北岸平原08个村民小组,3个自然村,259户,1153人。耕地450亩,山林1000亩。主产蔬菜。以驻地命名。解放前为浮梁县二区里仁乡第四保,建国初属里仁乡。合作化时,由里仁第四初级社转里仁高级社01958年属竟成公社里村大队。1961年撤销里村大队,成立童街大队。1968年与前街,后街大队又合并为里村大队。1972年划出,恢复童街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童街
  在里村后街东0.5公里。村委会驻地0216户”955人。宋朝,金姓从浮梁县城(今旧城乡)迁此,后童姓从德兴县迁此建村,因童姓人口繁衍,逐渐形成街市,故名。现为城乡居民合居区。
   东村暇
  在里村后街东偏北3公里,朝阳路东段的平畈上。22户,77人。此地原为田畈,1980竟成乡(161)年马、徐、王等姓从童街迁此建新村。因村处童街村的东面,故名。
   脚迹湾
  在里村后街东偏北2公里,朝阳路南侧。21户,121人。此地原是田畈,1974年徐、刘、张,王、李等姓从童街村迁此建村,因村前有一大块田畈,形似人之脚迹,故名。
   樊家井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中西部的马鞍山西南麓的山脚下05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村,316户”1921人。其中白蛇坞28户,141人。1968年王,魏、张、宋等姓自杨家坞迁此建村,为城乡居民合居区。耕地301亩,山林2655亩。主产蔬菜。以驻地命名。解放前为浮梁县第一区第二镇第十八保,建国初属市郊区第三农会。合作化时,由樊家井初级社转高级社。1958年成立竟成公社樊家井大队。1969年小港咀大队并入。1972年小港咀大队划出。1984年建立村委会。1985年新村村委会并入。
   樊家并
  在里村后街西1公里。村委会驻地。80户,729人。原有一樊姓在此居住,为方便行人喝水,在其家门口挖一水井,故名。明朝中期,吴,徐姓从乐平、万年等县迁此建村,袭用原名。现为城乡居民合居区。
   农民新村
  在里村后街北3公里新村东路北端。93户,426人。本村住户大多数原居住在猪婆山岭(现景德镇饭店处),1958年因国家建设,由猪婆山岭及人民广场等地迁此建村,故名。现为城乡居民合居区。
   鲁家墩
   在里村后街南偏西2公里,15户,62人。此地原为鲁姓所有。1982年吴,徐等姓从樊家井迁此建村,袭用原名.
   黄家墩在里村后街南偏西2公里”15户,62人。此地原为黄氏所有。1982年由吴,徐等姓从樊家井迁此建村,袭用原名。方家山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中部,南河里村大桥西端平原。4个村民小组”3个自然村,287户”1067人。耕地700亩,山林500亩。主产蔬菜。以驻地命名。解放前属浮梁县二区里仁乡。建国初属里仁乡。合作化时成立里仁初级社后转高级社。1958年属竟成公社里村大队01961年属前街大队。1968年又属里村大队01973年划归前街大队,1978年从前街大队析出,成立方家山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方家山
  在里村后街东0.5公里南河西岸。村委会驻地。218户,708人。此处原有一座山(现里村电厂厂址),属方姓所有,称方家山。明中期,项姓从本地老鸦滩迁此建村,袭用原名。
   陶家
  在里村后街东2公里处。36户,181人。唐、宋时期,此地原为陶瓷作坊,称陶家。后废。1977年有黄、马、项、刘,张等姓从本地方家山迁此建村,袭用原名。
   新安庙
   在里村后街东1.5公里。33户,178人。此处原有一座庙,称新安庙。1970年有查、李、徐、邵、胡等姓从方家山迁此建村,袭用庙名。
   前街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中部南河北岸平原。4个村民小组,1个自然村,225户,1038人。耕地767亩,山林1100亩。主产蔬菜。以驻地命名。解放前属浮梁县二区里仁乡。建国初属市郊区里仁乡。合作化时,为里仁初级社,后转里仁高级社。1958年成立竟成公社为里村大队。1961年撤销里村大队,成立前街大队。1968年与童街,后街大队合并,仍称里村大队。1972年恢复为前街大队。1978年划出部分小队另立方家山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前街
   在里村后街南0.5公里南河北岸0225户,1038人。明崇祯年间形成街市。因与后街对应而命名。现为城乡居民合居区。
   湖田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东南部,南河南岸平原。3个村民小组,2个自然村。160户,661人。耕地530亩,山林500亩,主产蔬菜。以驻地命名。解放前属浮梁县二区里仁乡。建国初属市郊区新厂乡。合作化时,成立湖田初级社转里仁高级社。1958年属竟成公社里村大队。1961年属前街大队。1969年又属里村大队。1973年属前街大队。1978年改属方家山大队。1980年成立湖田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乡水产畜牧繁殖场驻此。
   湖田
  在里村后街东偏南2.5公里,南河南岸,南山路东端的平畈上。村委会驻地。125户,521人。唐代,汪姓从婺源县迁此建村,后刘姓从都昌县迁来,现为杂姓聚居。因地处南河曲流处,地当三面环水,田畈平坦,似湖水围田,故名湖田。从五代至明清,均为景德镇的重要陶瓷烧制区,有古窑多处。并发展成为集市,曾称湖田市和湖田都。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田古窑遗址”陈列馆建在此。
   杨梅亭
  在里村后街东偏南4.5公里,陶阳路西侧。35户,140人。明朝,此地有一亭,称杨梅亭。清朝,汪姓在此居住。建国后,王,徐,张等姓分别从余干,万年,乐平等县迁此建村,袭用亭名。枫树山林场三宝分场杨梅亭队驻在附近。七亩里
  在里村后街东偏南5公里的小坡上。现为枫树山林场三宝分场的场部驻地07户,72人(内职工30人)。因此地原有一块大田畈,号称七亩,故名。
   小港嘴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中南部,市区南部太白园路旁。10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村,493户”2027人。耕地984亩,山林2000亩。主产蔬菜。以驻地小港嘴命名。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一区第四镇第二十五保。建国初属小港嘴乡。合作化时,由小港嘴初级社,后转曙光高级社。1958年成立竟成公社小港嘴大队。1969年并入樊家井大队。1972年析出复立小港嘴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小港嘴在里村后街南偏西3公里,市区曙光路南侧。村委会驻地0267户,1253人。属城乡居民合居区。
   新亭下
   在里村后街南偏西3公里,市区银曙路东侧。21户,74人。此地原有一亭称新亭下。1985年张、王等姓从小港嘴迁此建村。沿用原名。
   南山下村
   在里村后街南4公里086户,132人。此地依山傍河,紧靠南山脚下而得名。1982年汪、周、黄等姓从小港嘴迁此建村。
   匣钵墩
   在里村后街南偏西3.5公里田畈上。41户,144人。此地原为荒山,堆有很多匣钵碎片因名匣钵墩。1975年张,曾,王等姓从小港嘴迁此建村。
   啐下
   在里村后街西南方3.5公里的小溪旁026户,91人。原为荒地,因地处畈畔而得名。1980年李、张等姓从小港嘴迁此建村。
   垄田里
   在里村后街南偏西3.5公里,市区银曙路西侧,95户,333人。原为荒田,称垄田里。1982年王,张、李等姓从小港嘴迁此建村。
   银坑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南部,南山路南侧010个村民小组,8个自然村,317户,1445人,耕地1383亩,山林1000亩。主产蔬菜。以辖片村银坑坞命名。驻地草坦上。解放前夕属浮梁县二区里仁乡。建国初,属市郊区一农会。合作化时,由满坑坞初级社转银坑高级社。1958年成立竟成公社银坑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草坦上
  在里村后街南3公里,银坑坞内西侧山脚下。村委会驻地。37户,173人。此地曾称桂花街。明朝查姓从婺源迁此建村,因邻近是常堆草柴杂物的草坦,故名。
   满坑坞
   在里村后街南偏东3公里,大峰尖西北麓。30户,132人。明末,李姓从万年迁此建村。因此地瓷土丰富,当地人称瓷土矿为坑,故名。
   天宝桥
   在里村后街南2.5公里,62户,283人。明中期,外地移民在此建村。因有一石拱桥,名天宝桥,村以桥名。
   蓝家井
   在里村后街南3公里,银坑坞东侧山脚下。32户,146人。明朝,吴姓从乐平迁此建村,有一蓝姓人挖水井,称蓝家井,遂以井为村名。
   郑家坞
   在里村后街南3.5公里大峰尖西麓。35户,159人。明初,此山坞的田地属郑氏所有,取名郑家坞。
  毛家墩在里村后街南4公里,银坑坞内西侧山脚下38户,165人。清朝,万年、乐平等县的移民迁此搭茅棚居住,且村前有一长满茅草的土墩,称“茅家墩”,后因“茅”与“毛”谐音改称今名。现有吴、王,傅等姓聚居。
   红庙下
  在里村后街南4.5公里低丘坡下061户,305人。清中期,郑氏从墩口(今王港乡内)迁此建村,因村南高地有一红庙,故名。枫树山林场林科所驻此附近。
   潘家桥
   在里村后街南5.5公里,推车岗西麓022户,99人。明朝,徐、潘姓从抚州迁此建村,因村旁有一桥,称潘家桥,村以桥名。
   禅师庵
  在里村后街南偏西7公里。现为枫树山林场南山分场的一个林点驻地03户,7人(内职工4人),以育林护林为主。因此处山上原有一禅师庵,故名。林点设在山上故名禅师庵队。
   西厢坞
  在里村后街南部7公里的银坑坞内西边山坞。现为枫树山林场南山分场场部和一个林点的驻地09户,35人01981年分场从塘坞迁此。沿用西厢坞原名。
   二茅棚
  在里村后街西南9公里。现为枫树山林场南山分场的,一个护林点”1户,1人01964年建队。清末,有一户丰城县人在此山上盖了二间茅棚居住,当地人称为二茅棚。现沿用原名。
   朝一庵
  在里村后街南偏西9公里。现为枫树山林场南山分场的一个林点驻地”1户,1人。以护林为主。因此处原有一庙名朝一庵,林点设在此附近,故名朝一庵。
   三宝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东南缘,景(德镇)三(宝矿)公路旁。东南与寿安乡毗邻。4个村民小组15个自然村,117户,534人。耕地591亩,山林1500亩。主种水稻。以驻地三宝蓬命名。解放前属浮梁县二区里仁乡。建国初为市郊区三宝乡。合作化时,由三宝初级社转三宝高级社。1958年属竟成公社里村大队。1959年成立三宝大队,1961年划归瓷土厂管辖。1963年析出复为三宝大队,1969年并入新厂大队。1976年又析出仍为三宝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三宝蓬
  在里村后街东南7公里,芭草坞尖西麓山坞中。村委会驻地。79户,318人。宋朝,蔡姓由婺源蔡家迁此建村。有位名三宝的人,在此搭一草蓬,开设茶馆,常有来往行人在此吃茶住宿。生意兴隆,因称三宝蓬。也曾名“三茅蓬”。
   石家坞
  在里村后街东偏南7公里。现为枫树山林场三宝分场的一个林点驻地。2户,8人(内职工2人),以林为主。此地原为石姓废村,清朝,黄姓从建昌府迁此建村,沿用原名。
   朱家坞
  在里村后街东南6公里,大峰尖东麓山坞中。10户,45人。宋朝,外地有一朱姓师傅来马鞍岭开采瓷石矿,后朱氏家族人丁繁衍,形成村庄。因村落在山坞中,故名。
   青水塘
  在里村后街东偏南7公里。现为枫树山林场三宝分场的一个林点驻地。6户,21人(内职工6人),以育林护林为主。因此处原有一水塘,称青水塘,村以塘名。
   马鞍岭
  在里村后街东南8公里,红梅岭西南麓,景(德镇)三(宝矿)公路旁。12户,69人。明末,方姓在此建村,因山岭形似马鞍,故名。枫树山林场三宝分场马鞍岭队驻此附近。
   水坞里
  在里村后街南偏东8.5公里,红梅岭东南麓。9户,50人。此地原是一较大的山坞,有一股清泉,由内向外涌流,村在坞里故称水坞里。清初,范姓从建昌府迁此建村,袭用原名。
   水坞口
  在里村后街南偏东8.5公里。现为枫树山林场三宝分场的一个林点驻地。1户,6人(内职工2人),以护林为主。因有一股山泉从山坞里流出,村在流泉口故名。
   双坑
  在里村后街南偏东8.5公里,红梅岭东南麓。17户,78人。明末,汪姓从婺源迁此建村,因地下藏有瓷土矿石,后经开采为两个矿坑俗称双坑。枫树山林场三宝分场双坑队驻此附近。西郊垦殖场
   XI JIAO KEN ZHI CHANG西郊垦殖场概况
  国营景德镇市西郊垦殖场,东濒昌江,西邻吕蒙乡,南接竟成乡,北毗洪源乡,以地处西郊得名。场驻地十八渡。全场面积约4平方公里。辖3个分场,2个企业,9个自然村,507户,171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39人。均属汉族。
  西郊垦殖场成立于1977年。为满足市区人民对蔬菜的需求,从罗家垦殖场划出饧府滩分场,从枫树山林场划出十八渡、园林分场,组建而成。辖地清代属镇市都,上义都,解放前属浮梁县第四区三龙乡。建国初分别属郊区四图乡、小港嘴乡、官庄乡。1956年分属红星、曙光、官庄高级社。1958年十八渡、园林分场划入国营枫树山综合垦殖场,旸府滩为市人委机关农场。1968年分别属国营枫树山林场和国营罗家垦殖场。
  场境地处西郊丘陵地带,沿昌江自北向南呈一曲带状,土地肥沃,因靠近城区,肥源充足,对发展蔬菜生产有利,经过改良土壤,已将1000亩稻田改作菜地。全场有耕地1258亩,绝大多数种植蔬菜。蔬菜生产是由1984年300万斤上升到1985年410万斤,其它经济作物如雪瓜,甘蔗等,以及林、牧,渔业都得到发展。已育植用材林108亩,茶叶250亩,果园140亩。开辟养鱼塘160亩,年放养鱼苗5万尾。水利设施逐步完善,有机电排灌站3座,装机容量为107跹,排灌渠道基本配套。
  西郊垦殖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兴办了红砖厂,西郊瓷厂,将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力,转入场办工业,职工为260人。1985年工农业总产值176.18万元,其中工业产值105.77万元,一座五层楼房的西郊饭店,正在市长途汽车站(新风路)动工兴建。
  西郊垦殖场办有小学3所,学生288人,有教师11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总场及各分场,均办有文化站,图书室,医务所,有医务人员7人口并有汽车3辆,拖拉机12台,地靠市区交通运输比较方便。
  境内呖府山,宋朝建有肠府寺,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民族英雄岳飞曾在此逗留三日,亲笔写下“机关不露云垂地,心镜无瑕月在天”的楹联。原址已毁,后在山麓重建,修葺一新。寺前,有记载旸府寺重修的石碑。呖府滩村樟树成荫,其中二棵已达千年,至今仍枝繁叶茂。
   西郊垦殖场地名
   十八渡分场
  位于垦殖场中部低丘坡上。2个自然村,193户,658人。耕地343亩。主产蔬菜。以驻地命名。解放前夕属浮梁县第四区三龙乡。建国初属市郊区小港嘴乡。合作化时由十八渡初级社,转曙光高级社。1958年划入枫树山垦殖场园林分场。1969年属竟成公社樊家井大队,1971年划入小港嘴大队,1974年复归枫树山林场。1977年成立西郊垦殖场十八渡分场。
   十八渡
  在市政府西1.5公里,昌江西岸,西郊垦殖场和十八渡分场驻地。161户”507人。宋代,有浮梁吴姓在此聚居,称吴家村。以后张姓从建昌府迁来。清代,余,曹,王等姓先后从都昌迁此定居。当时吴家村后山有不少槎柴,故在此地建瓷窑,河东瓷坯通过设有坯架的船只运来烧炼。原称市阜渡,后因瓷业发展,有十八只渡船运瓷运坯,亦称十八渡。村民多以生产窑砖为业。现为余、张,王、吴等姓聚居。为城乡居民合居区。
   渡峰坑
   在十八渡南1.5公里,禅师山北麓。32户,151人。清中期,余姓从浮梁县城(今旧城)迁此,因村庄建在山峰脚下,村前又有一渡,故名。
   蹋府滩分场
  位于垦殖场北部,西邻罗家桥乡02个自然村,109户,420人。耕地561亩,山林268亩。主产蔬菜。以驻地命名。解放前夕,属浮梁县第四区三龙乡一保。建国初仍属三龙乡。1952年划入郊区。合作化时,由互助组转红星高级社。1958年市人委在此办机关农场,1968年划归罗家垦殖场。1977年成立西郊垦殖场呖府滩分场。
   蹋府滩
  在十八渡北4公里,昌江西岸。分场驻她。83户,313人。此地原为谭姓居住。宋末,蔡姓从都昌蔡家岭迁此建村,因村落建在呖府滩边,故名呖府滩。现有方,舒、程,吴,李,欧阳等姓聚居。
   槎山口
  在十八渡北5公里,昌江西岸。26户,107人。清代,胡姓从乐平迁此建村。因附近槎柴甚多,村落又地处昌江口,故称槎山口。现有陈,张、舒,冯等姓聚居。
   园林分场
  位于垦殖场南部,昌江河畔”5个自然村,194户,606人。耕地364亩,果林180亩,茶林20亩。因地处市郊,主产蔬菜,兼营林茶。驻地梓树下。解放前夕及建国初均属官庄乡。合作化时,由官庄初级社转高级社。1958年划归枫树山垦殖场。1977年成立西郊垦殖场园林分场。
   韭菜园,在十八渡南l公里,昌江西岸。北靠哪叱庙(现化肥厂)。85户,298人。明末,刘姓建村,种植韭菜得名。为城乡居民合居区。
   梓树下
  在十八渡南1.5公里,昌江河畔较大的山丘上。园林分场驻地。70户,145人。此地梓树甚多,故名梓树下。1957年市下放干部开发山区,在此建立农场种植果树。现有郑,黄、吴,胡等姓聚居。
   庄厦下
  在十八渡南1.5公里。11户,46人。清代,哪叱庙在孙家垄田畈中建有庄屋,有彭姓从万年县迁来种庄田,住庄屋中,故称庄屋下。现有吴、刘,彭,程等姓聚居。
   李家山
  在十八渡南偏西1.5公里。13户”55人。原是柴草丛生的李家山丘,1975年刘,于,’王等姓先后从韭菜园迁此建村,村袭山名。又因古代此地石鸡(即田鸡)甚多,俗称石鸡螃。
   桑园排
  在十八渡南部偏西1公里。15户,62人。原是荒山坡01958年园林分场生产队(当时称排)在此种植桑、茶林,故名。现有吴,乐,鲍等姓聚居。驻有西郊红砖厂.吕蒙乡
   LU MENG XIANG吕蒙乡地名图
   比例尺1:55000吕蒙乡概况
  吕蒙乡位于景德镇市西部,东临竟成乡,南靠荷塘乡,西连鲇鱼山乡,北接蛟潭区洪源乡。以吕蒙村而名。乡政府驻许家岭,距市区3.5公里。面积约42平方公里。辖5个村民委员会,58个村民小组,43个自然村,1583户,712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39人),均属汉族。
   西北和东南为丘陵地区,中部地势平坦。乡境最高点黄泥包,海拔481米。昌江自东向西穿越境内,北部西河东流入昌江。
  吕蒙乡以粮食生产为主,多种经营、乡镇企业也有较大发展。全乡耕地面积8763亩,其中水田6826亩。解放前,稻谷亩产量只有300多斤。建国后,大力开展农田基本建设,修建了小(一)型水库1座,小(二)型水库14座,灌溉农田面积3685亩,同时,建有机电排灌站14座,就近抽水灌溉,使许多“望天丘”有了水源保障。注重科学种田,杂交良种占一半以上,稻谷产量逐年增长。1985年达到948.88万斤,单位面积产量居全市之首,连续两年被评为省农业生产先进单位。全乡有山林面积6355亩,其中有杉树林、松树林、毛竹林、油茶林等。养殖面积有442亩,生猪存栏3231头,改变了单一的农业生产结构。乡镇企业原来基础很差,近年来,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人力和近城交通方便等优势,开办了工厂企业。现有瓷厂、石灰厂,纸筋厂,元件厂、扁丝厂、’建筑公司、农机站、经销部等。古城瓷厂生产的四特酒瓶、万寿喜字坛等20多个品种,畅销于各地。商业服务网点遍布全乡。乡有汽车4辆,拖拉机25台,电动机29台,柴油机14台,总动力达1853马力01984年工农业总产值429万元,其中工业产值为202万元。
  乡境从枫树山到吕蒙渡的公路两旁,工厂楼房鳞次栉比,设有20多个省,市大中型企业,建立了多处工农新村。交通十分方便”公路、铁路横贯乡境,各个村委会均通公路,市区开往丁家洲的公共汽车往返运行,昌江水运颇为方便。文教卫生事业发展很快,乡境内驻有景德镇市教育学院、市第四中学,还有乡办中学1所,学生243人,小学10所,学生1567人;乡有卫生院,各村委会有医疗站,并设有文化站。古城村委会建有能容近千人的电影院。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有了显著的改善。
  辖区清代属浮梁县兴西乡长芗都。解放前一部分归鄱阳县管辖,另一部分属浮梁县三龙乡。古城,历尧建国初属郡阳县第三区鱼山乡;1951年属鄱阳县第六区古城乡}1955年4月为鲇鱼山区古城乡,1956年古城乡划属景德镇市郊区,并入官庄乡。官庄、石岭、二亭下等村庄,建国初属浮梁县第四区三龙乡,1952年属市郊区官庄乡,后改为浮梁县第八区官庄乡,石岭乡,1954年复为市郊区政府所辖。1958年属竟成公社。1960年官庄、历尧、古城三个大队划归枫树山林场,并分别建立官庄、历尧、古城三个分场。1968年复归竟成公社。1973年官庄、历尧、古城、二亭、石岭五个大队从竟成公社划出,成立古城公社,隶属于景东区(今鹅湖区)”1983年划属昌江区。1984年改乡建制称吕蒙乡。
  1926年,姚象谦、姚象贤、姚国瑚等同志在这里开展革命活动。1927年,中共江西省委派来特派员,在龙头山召开党员会议,传达“八·七”会议精神,举行革命暴动。1929年,这里是中共赣北特委领导的浮梁西乡区革命据点01930年红军攻克景德镇后,龙头山一带,建立了农民协会。
   吕蒙乡地名
   富庄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中部,昌江北岸011个村民小组99个自然村,331户,1372人。耕地面积1407亩,山林面积1800亩。主种水稻。驻地土山上。以所辖自然村官庄命名。解放前夕属浮梁县第四区三龙乡第七保。建国初,先后属浮梁县第八区,市郊区官庄乡。合作化时,由官庄初级社转官庄高级社。1958年成立竟成公社为官庄大队,1959年划为枫树山垦殖场官庄分场。1968年复归竟成公社,改为红旗分场。1969年,改称官庄大队。1973年,划归古城公社。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许家岭
  在昌江区驻地西南3.5公里,兴华南路旁,为乡政府驻地。9户,50人。民国初年,许姓曾在此建房居住,后迁。1934年徐姓从乐平迁此建村,袭用原名。后有余、江、黄、张等姓迁此定居。驻有供销社,农业银行,郊区食品站等单位。为城乡居民合居区。
   土山上
  许家岭北偏东0.25公里的小山脚下。为村委会驻地。31户,132人。明代,因山上生产制匣钵的泥土而得名。1974年虞,詹、计等姓从官庄迁此建村。袭用原名。市昌化电瓷厂设此。
   塘坞
  在许家岭北偏东1公里的山坞中。25户,92人。明初,这里曾有人居住。因地处山坞,四处溪水流入坞中洼地,形似水塘而得名。1979年余、王、万等姓从官庄迁此建村,袭用原名。枫树山林场塘坞分场的塘坞队驻此。
   宋家嘴
  在许家岭西偏北0.5公里的小山嘴上032户,146人。明末,宋姓在此山嘴居住。因名宋家嘴01979年,史、韩,余、江等姓从官庄迁此建村,袭用原名。
   黄雀垄
  在许家岭东北1.5公里。现为枫树山林场塘坞分场的农业队和苗圃队驻地。32户”104人。此地原为田垄,因形似黄雀,故名黄雀垄,现有李,程等姓聚居。
   靠椅山
  在许家岭西1公里的山凹中。28户,102人。明初,此处山地属许姓所有,因地形似靠椅,故名。1979年,史,余,江等姓从官庄迁此建村,沿用原名。
   朱家山
   在许家岭西1公里的小山脚下。31户,131人。明末,此地山塘属朱姓所有,称朱家山01979年史、余、刘等姓从官庄迁此建村,袭用原名。
   官庄
  在许家岭东南0.5公里,昌江北岸。137户,545人。据《史氏宗谱》记载:史氏自五代从安徽歙县来浮梁避乱,至宋代始定居官庄。其始祖史邈,字守易,行端学博,工诗文。宋熙宁庚戌(公元1070年)进士,任兵部郎中,退居于此。后来人口繁衍,村庄扩大,建有陈家街、牌头弄等街巷。设有豆腐、酱油、杂货,理发等店铺。有一千多户。到解放前夕,史、余、江、曹,李、王、徐等姓在此聚居。1979年,黎明制药厂在此办一分厂,部分村民分迁到附近,利用山地建起新村。系城乡居民合居区。
   石灰窑
  在许家岭西南1公里,兴华南路旁。6户,34人。明代,余姓在此搭棚居住,取名茅尾岭。民国时期,鲍姓从乐平迁此建村,并在村旁建窑,以烧石灰为业。而易今名。
   龙并里
  在许家岭西1公里的小山脚下。32户,140人。此地原有徐姓居住,后成废墟,仅存古井,称龙井。1979年,史、余、柴等姓从官庄迁此重建新村,袭用原名。
   石岭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东北部河谷地带。10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村。203户,1027人。耕地1067亩,山林1200亩。主种水稻。以驻地石岭而命名。解放前夕属浮梁县第四区三龙乡第九保。建国初先后属浮梁县第四区三龙乡、石岭乡、鸣山乡。合作化时,由石岭初级社转石岭高级社。1958年,成立竟成公社为石岭大队。1970年划归罗家垦殖场称石岭分场。1972年划归竟成公社,仍称石岭大队。1973年划属古城公社。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石蛉
  在许家岭北9公里,景(德镇)湖(口)公路旁的小山岭上。村委会驻地071户,378人。宋代,王姓从安徽祁门苦竹港迁来定居,后人口繁衍,形成村庄。因村落建在石头岭上,故名。后有村办匣钵厂,陶瓷厂。
   玉字亭
  在许家岭北8.5公里,南(昌)张(王庙)公路旁。39户,197人。原为史姓住地。清代,徐姓从乐平迁此建村。因当地有一凉亭,名御史亭。后瓷业工人罢工,(市民称为“打派头”)常在此议事,又称议事亭,亦称如心亭。建国后.谐音称玉字亭。现有汪、芦、柳、但,毕等姓聚居。有部分城市职工在此居住。
   后头李家
  在许家岭西北11公里的西河西岸平畈上,10户,50人。宋初,李姓由界田(今鹅湖滩乡)迁鄱阳(今波阳县)再迁此建村,称李家。后有部分人口迁出,分为前后李家。此地为后头李家。因人丁繁衍快,逐渐形成千烟大村,并开有店铺。后有陈,王,蒋、孙等迁此居住,称罗家滩片村。1986年恢复原村名。
   苦槠山
  在许家岭西北11公里,西河西岸平畈上。16户,100人。1973年戴姓从前头李家分居于此。现有汪、李、张、俞等姓迁此定居。因村前有棵大苦槠树,又邻近山边,故名。
   前头李家
  在许家岭西北11公里,西河边平畈上。35户,139人。宋初,李姓从后头李家迁此建村,称前头李家。清代,陈、余两姓从都昌迁来定居,称罗家滩片村。后有戴,王,周,赵等姓迁来。1986年恢复原名。
   冉金岭
  在许家岭北8公里,景(德镇)湖(口)公路南侧的小山岭上。32户,163人。宋代,此地曾有王,刘两姓居住,并在附近西河里淘金,俗称淘金岭。清代,程姓从安徽太湖迁此,村以岭名。后讹称陶金岭。后有徐,罗,李等姓迁此聚居。
   二事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北部,龙头山北麓的山坞里:11个村民小组,10个自然村。243户,1204人。耕地1564亩,山林2500亩。主种水稻。以驻地二亭下命名。解放前夕属浮梁县第四区三龙乡第七保。建国初,先后属市郊区鸣山乡、石岭乡。合作化时,由龙塘山、二亭初级社转鸣山高级社。1958年划归高峰公社(今三龙乡)鸣山大队。1959年属龙山大队,1969年划入罗家垦殖场为石岭分场。1971年划入竟成公社为石岭大队。1972年划出成立二亭大队。1973年划归古城公社。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二事下
  在许家岭西北8公里,西河南岸坡上。村委会岭地。23户,102人。清代,冯姓从抚州迁此建村,并在村东建一凉亭,经营茶水糕点,后都昌余姓也建一亭于岭上,故名二岭下。
   鲤鱼洲
  在许家岭北7公里,西河湾曲处的洲地上。51户,250人。明初,吴姓从南岭迁此建村,因洲地状似鲤鱼,俗称鲤鱼洲。后有汪,李,史、余等姓迁此聚居。
   河西港
  在许家岭西北8公里,西河西南岸的田畈上。21户,120人。明中期,李姓从鄱阳(今波阻)迁此建村。因村落位于西河西岸,取名河西港。今有余、王等姓迁此聚居。
   陈家岭
  在许家岭西北9公里的小山丘上。23户”84人。清初,陈姓在此开荒,因村落建在小山岭上,故名。1971年景德镇共大分校在此开设一个班,后转为农场,1980年为市农林垦殖局苗圃。
   南山下
   在许家岭西北8.5公里的南山脚下,故名南山下。32户,146人。清中期,方姓从婺源迁此建村。后有徐、王、黄等姓迁此建居。
   建国
  在许家岭西北10.5公里的黄土山脚下。14户,28人。此地原为荒山。1959年建国瓷厂在此建农场,称建国农场。1963年农场迁出,有彭、江,吴等姓从龙塘山迁此居住,袭用建国为村名。
   婪冲坞
  在许家岭西北12.5公里的山坞里029户,132人。清初,姜姓在此聚居,因地处山坞溪头而名姜冲坞。后有陶、吴,曹、林、余等姓迁来,袭用原名。
   窑上
  在许家山西北10.5公里的小山坳中。16户,68人。此地原有董姓居住,称董家湾。清中期,村废。1959年,詹姓从鸣山(今洪源乡)迁此重建新村,以烧窑砖为业。易名窑上。
   谢家
  在许家岭西北11公里的龙头山北麓。4户,20人。明末,谢姓从鸣山(今洪源乡)迁此建村,故名。清末,甄姓从鄱阳(今波阳)迁此定居,袭用原名。
   龙塘山
  在许家岭西北11公里的龙头山北麓。53户,262人。明末,姚姓从安徽至德(今东至县)迁来,建村于龙头山脚下,村旁有一水塘,故名龙塘山。后有王,刘、彭等姓迁此聚居6枫树山林场浮西分场龙塘山队驻此。
   历尧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南部,皖赣铁路旁d6个村民小组,4个自然村。240户,1246人,耕地932亩,山林800亩。主种水稻。以驻地历尧命名。解放前夕属鄱阳县(今波阳县)鱼山乡第三保。建国初,为鱼山区古城乡。合作化时,由历尧初级社转历尧高级社。1956年划归景德镇市管辖,并入市郊区,官庄乡。1958年划归竟成公社历尧大队。1960年并入枫树山垦殖场,称历尧分场。1968年划回竟成公社,复立历尧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系城乡居民合居区。
   历尧
  在许家岭西南2公里,皖赣铁路旁。村委会驻地。140户,704人。宋代、朱姓从明溪(今峙滩乡)迁此建时。因地处历尧山,故名尧山村,后易名历尧。以后有方、徐、段等姓陆续迁来,形成有三条街九条巷的小集市,曾称历尧镇。清中期,毁于火灾,只剩几户人家。后逐步恢复。民国时又重建成一条新街。现驻有市焦化煤气厂,市石油公司仓库等单位。枫树山林场南山分场历尧队驻此。
   古老山
  在许家岭南375公里的山脚下。33户,192人。明代,丁姓从安源迁此定居。清中期,孙姓从鄱阳(今波阳县)迁来。因村后有两座孤山,人称孤老山,两山并峙又象一担谷箩,亦名谷箩山。建国后,雅化而称今名。后有刘、胡,祝等姓迁来聚居。
   山坑
  在许家岭西南3.5公里,皖赣铁路西北侧。30户,99人。明中期,但姓从都昌迁此建村,因村庄后傍高山,村前是一大坑,故名山坑。今有何,叶等姓迁来聚居。
   张家山
  在许家岭南3公里。现为枫树山林场南山分场的一个林点驻地。2户,8人(内职工3人)以林为主。因此处山林,原为张姓祖业,故名张家山。
   宋家山
  在许家岭南4公里的山谷中。42户,197人。元初,宋姓从鄱阳(今波阳县)迁此建村,称宋家山。明中期,危姓又从鄱阳迁此重建新村,袭用原名。后有吴,黄、王等姓迁来聚居。
   古城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部南(昌)张(王庙)公路旁,龙头山麓低丘地带。20个村民小组,14个自然村。447户,2276人。耕地3518亩,山林3000亩。主种水稻。驻地吕蒙村。以片村古城(又称古城畈)得名。解放前夕,属鄱阳(今波阳)县鱼山区义阳乡第十七保。建国初属鱼山区古城乡。合作化时,由古城初级社转古城高级社。1956年划归景德镇市,并入市郊区官庄乡。1958年归竟成公社古城大队。1959年转属枫树山垦殖场为古城分场。1968年划回竟成公社。1973年又划归古城公社。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吕奠
  在许家岭西南3公里,昌江南岸。南(昌)张(王庙)公路旁。村委会驻地。28户,159人。传说三国时将领吕蒙曾在此屯兵。后人纪念吕蒙,把驻扎过吕蒙军马的村庄称为吕蒙村。
   蛇垄里
  在许家岭西北5公里的山垄里。15户,84人。明末,符姓从建昌府(今南丰县)迁此,因村落建在蛇形山垄里,故名。后有袁、黄,彭,王等姓迁来聚居。
   猪皮坦
   在许家岭西北4.5公里的龙头山东南麓。6户,30人。1983年余、黄等姓分别从本县蛇垄里等地迁此。村建在猪皮坦。村袭地名。
   白果树
  在许家岭西4公里,龙头山东南麓。22户,119人。清中期,陈姓从建昌府南丰县迁此,因村中有棵白果树,故名。驻有市农牧渔业局养鱼队。
   大王庙
  在许家岭西南3公里的山嘴上。13户,82人。清初,此地建有一庙,称大王庙。清末毁。1956年市劳动局在此建农场,1964年迁出。同年,李、余、曹等姓从余江、仓下垄等地迁来,成立生产队。也称新建队。现村随庙名。驻有吕蒙乡农科所。
   亭子下
  在许家岭西南2公里的山坡上。26户,125人。清中期,余,吴两姓分别从都昌、南昌迁来,因当地原有老屋基地,俗称老屋场。清末,余姓在村旁建一亭,方便来往行人休息,故以亭子下为村名。枫树山林场塘坞分场亭子下队驻此附近。
   舒家庄
  位于许家岭西7公里,龙头山南麓。52户,264人。宋代中期,舒姓在此聚居,取名舒家庄。清中期,舒姓衰落,王姓从婺源迁来。袭用原名。
   张家坞
  在许家岭西南5公里。龙头山南麓山坞中。10户”49人。清末,张姓居此,故名。1968年郑,江,李,马等姓从本地姚家嘴、舒家庄等地迁此建村,袭用原名。
   姚家嘴
  在许家岭西南4公里的山嘴上。63户,326人。元初,姚姓在此建窑烧制陶器,村处牛形山嘴,故称姚家嘴。以后夏、刘两姓迁来定居。清中期,关姓从鄱阳田畈街迁来聚居。
   仓下垄
  在许家岭西南2.5公里的田畈中。29户,148人。清初,储姓从抚州东乡县来此建村,因村中有棵桂花树,称桂花树下。清中期,余姓从都昌迁来定居,又因地形似储粮仓库,村前恰好是一片垄田,故以仓下垄为村名。
   余家
  在许家岭西南3公里的小山丘麓。66户,301人口元末,余姓从婺源迁此,故名余家。因村建于密林之中,又称余家圾里。后有郭,彭两姓迁来聚居。
   虾乐坑
  在许家岭西南6.5公里,昌江北岸。8户,41人。清初,有张姓住此,因附近山上杂柴甚多,是槎柴(供槎窑烧炼用)转运的码头。清中期,冯姓从万年迁来,因村后山似虾形,山前是河,有虾儿下水的意境,故以虾儿坑名村。1973年雅化成今名。
   杨家港
  在许家岭西南6公里,昌江北岸的田畈中。38户,199人。元初,杨姓在昌江河岸建村,故名。以后徐姓迁来,余姓又从鄱阳(今波阳)迁此定居。袭用原名。
   方家排
  在许家岭西南4公里的田畈中071户,349人。据传明正德年间方姓从石山(今鲒鱼山乡丽阳镇附近,村已废)迁此,因地形似木排,村前又有一棵大楮树,有如系排之用,故名。后有陈、程,等姓相继迁来定居。
   罗家滩*
  在许家岭西北6公里,西河的东西两岸。包括前头李家,后头李家、苦槠山及罗家滩4个自然村。126户,485人,因村庄紧邻罗家桥,又靠近西河滩,故名罗家滩。枫树山林场
   FENG SHU SHAN LIN CHANG枫树山林场概况
  国营景德镇市枫树山林场,场址在市区西南、昌江岸边,与市区隔江相望,以附近枫树洼而得名,驻黎明路207号,距市区1.5公里。辖9个林业分场(所),1个农业分场,5个工厂企业,58个林业队,分布在瑶里、湘湖,新平、洪源、吕蒙等13个乡,场,纵横80公里。有777户,290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368人(职工1489人)。除满族,壮族各1人外,均为汉族。
  枫树山林场,始创建于1926年,为江西第五林区。1934年直隶于江西农业院称景德镇林场。全场只有20多人,以培育松苗,供应鄱阳、乐平、浮梁等县发展松树林,满足陶瓷生产烧炼之需要。当时,枫树山一带有松树林9000多亩,苗圃35亩。俗称为“松秧公司”。
  解放后,成立国营景德镇林场。1952年浮梁专区与上饶专区合并时,改名为浮梁县林场。1955年上半年扩建为江西省南山林场,为省、县双重领导。1957年以昌江河为界,西北部郊区国营林场部分,划出成立国营景德镇市综合垦殖场,作为安排上山下乡干部的生产劳动基地。1958年南山林场改为南山垦殖场。同年年底,南山垦殖场与景德镇市综合垦殖场合并,组成国营景德镇市枫树山综合垦殖场,并一度把官庄乡(包括古城、历尧、官庄大队和竟成公社的一个生产队)纳入。1968年更名为国营景德镇市枫树山林场。
  枫树山林场是国家投资建立的用材林基地之一。建国后,造林树种有杉树、马尾松、湿地松,火距松,毛竹、油茶等,山林面积为5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0.7%”活立木蓄积量70万立方米。由于有丰富的林业资源,林场范围不断扩大。1963年前,只有罗家、古田、银坑3个林站,1964年发展了浮东(瑶里),浮南(黄泥头),浮西(洪源)、南山4个分场,1981年又分立了樟树坑分场、磨刀港分场。1982年从美国引进的湿地松速生丰产林种子,造林3万亩,长势良好。三十多年来总计造林21万亩。1984年完成抚育间伐林5608亩,为国家提供木材4826立方米。
  国营枫树山林场,是个以林为主,多种经营的企业。采取“以工促林,以短养长力的方针,大力发展场办企业,共办有瓷厂,木材厂,无线电元件厂,沪枫食品厂和建筑运输站等。无线电元件五厂品种有400多个,有的元件质量高、性能好,受到了嘉奖。1984年全省国营林场多种经营活动评比中,枫树山林场名列第二。1985年全场总产值710万元,其中工业产值达483万元。
   交通运输方便。全场各个林点,均可通汽车,皖赣铁路和景德镇地方铁路经过大部分林区。林场有汽车15辆,拖拉机11辆。昌江及其支流4——6月流量大,水位高,可放运木筏。
  昔日荒凉的枫树山,如今建设一新。办公楼和职工宿舍,耸立在绿树成荫的丛林中。场办有医院1所,设有住院部,病床30张,医务人员12名,各分场均设有医务所。场还办有小学1所,在校学生260人,教师16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并设有图书室,职工文化物质生活不断改善。枫树山林场地名
   塘坞分场
  在吕蒙乡北部丘陵山区,距总场西面1.5公里。以驻地塘坞得名。71户,291人(内职工91人),山林13943万亩,耕地166亩。以林为主。1963年为枫树山垦殖场试验分场。1971年并入南山分场,1981年从南山分场分出,改称今名。辖4个林(农)业队。分别为。塘坞队:距分场部西0.2公里。25户,97人.山林5943亩。1964年建队。汪家桥队:距分场部西3公里。12户,62人。山林3636亩,耕地110亩,1964年建队。亭子下队:距分场西偏南2.5公里。7户,28人。山林934亩01964年建队。黄雀垄队:距分场部东偏南1公里。32户,104人。耕地20亩。1964年建队。
   浮东分场
  在瑶里乡东部,距总场部北偏东56公里。85户,203人(内职工91人)。山林14500亩,耕地103亩。以营林为主。驻地枫树坦。解放前属浮梁县管辖。因位于浮梁县的东部为浮东分场。辖5个林业队,、分别为。枫树坦队(场部队)。距总场部北偏东56公里。15户,20人。1963年建队。罗源队:距分场部东偏南2.8公里010户,35人。山林2900亩,耕地84亩。1963年建队。瑶里队。距分场部西偏南0.2公里。37户,68人。山林3000亩01964年建队。南泊队:距分场西南5.5公里03户,25人。山林2000亩。1964年建队。坑上队:距分场部3.5公里。20户,45人。1968年建队。
   柏树下分场
  在湘湖乡北部,距总场部北偏东22公里。60户,210人(内职工87人)。山林10000亩,耕地面积600亩,其中水田580亩。以林,农为主。以驻地柏树下命名。解放后浮梁县在此设立农场,称江西劳改农场。1958年劳改农场迁出,由景德镇商业局接管,称景德镇柏树下繁殖场。1962年划归景德镇食品公司,称景德镇食品公司繁殖场。1970年划归罗家垦殖场成立分场。1979年划归枫树山林场称今名。现辖2个林(农)业队。柏树下队:距总场部东北22公里。44户,167人01979年建队。牛食岭队;距分场部2.5公里。16户,42人。1959年建队。
   磨刀港分场
  在新平乡北部,距总场部北22公里。驻地淘金港。辖1个林业队,即淘金岗队。3户,22人(职工17人)。山林2900亩。以速生丰产林湿地松为主。此地原属新平乡,1983年赳归枫树山林场,称金竹坑分场。1984年因造.林重点位于磨刀港而改称今名。
   樟树坑分场
  在新平乡北面丘陵山坡上,距总场部北面21公里。12户,42人(内职工30人)。山林.30000亩,以湿地松林为主。驻地樟树坑。1981年建场。辖2个林业队:樟树坑队:距总、场部北21公里。10户”35人。山林20000亩。1981年建队。竹圣寺队;距分场部北3公里2户,7人。山林10000亩。1984年建队。
   浮西分场
  辖队散布在洪源、吕蒙、三龙,旧城,竟成,罗家桥、新平等乡境内。分场驻地在杜鹃山,距总场部北偏西10公里。共有62户,252人(内职工86人)。山林77750亩,耕地66亩,以林为主。1957年成立时,称江西省南山林场罗家林站01959年并入枫树山垦殖场,称罗家分场。1962年因分场位于原浮梁县西部,更今名。现辖12个林业队,分别为:杜鹃山队:.距总场部北偏西10公里.23户,95人。1962年建队。牡丹台队。距分场部北面6公里。5户,19人。山林8468亩。1964年建队.。孙家山队:距分场部北偏东10公里04户,19人。山林8558亩,茶地81亩。1964年建队。朝天门队:距分场部北偏东15公里.5户,19人。山林2500亩01964年建队。茅山坞队,距分场部北偏东18公里。1户,1人。山林4559亩01964年建队。双板桥队:距分场部北偏东13.5公里。4户,20人。山林6700亩。1964年建队。陈家山队。距分场部北偏东10公里'2户'5人。山林1298亩。1963年建队。查村队:距分场部北偏东8公里。6户,13人。山林6713亩。1963年建队。洋湖队。距分场部北偏东9公里。2户,11人。山林1757亩。1964年建队。洋湖冲队:距分场北偏东13公里。5户,29人。山林4757亩。1964年建队。新农村队;距分场部北3公里。3户,12人。山林2616亩,油茶324亩。1964年建队。龙塘山队。距分场部南5公里02户.9人。山林7102亩。1968年建队。
   浮南分场
  辖队分布在竟成乡和湘湖乡境内。分场驻地在古田。距总场部北偏东13公里044户,186人(内职工64人)。山林45808亩,耕地170亩,以林为主。1957年属江西省南山林场的一个苗圃,称古田苗圃。1959年南山林场与景德镇林场合并,改称古田林站。196”3年因辖地处浮梁县南改称枫树山垦殖场浮南分场。辖8个林业队。分别为:古田队:距总场北偏东13公里。18户,88人。耕地167亩。1965年建队。营盘里队l距分场南1.5公里。9户,29人。山林6990亩.1978年建队。辽源队s距分场部北偏东4公里。4户,16人。山林6853亩。1967年建队。黄泥头队;距分场部西偏南2公里。5户,16人。山林4380亩。1977年建队。湘湖队:距分场部东偏北9公里。3户,9人。山林5339亩。1979年建队。白虎湾队,距分场部偏北4公里。3户,13人。山林10212亩。1964年建队。半路港队:距分场部南4.5公里。2户,8人。山林2916亩。1960年建队。曹家滩队:距分场部北偏东9公里。2户,8人。山林2440亩.1979年建队。
   三宝分场
  辖队分布在竟成乡和寿安乡境内。驻地七亩里。距总场南9公里。以邻近三宝蓬村而名。34户,189人(内职工87人)。山林51337亩,以林为主。1964年属浮南分场。1978年为利于林业经营管理,从南山分场划出,成立三宝分场。辖10个林业队。分别为:七亩里队(场部队):距总场部南9公里。7户,82人。1978年建队。马鞍岭队。距分场南4公里。3户”14人。山林2883亩。1976年建队。水坞口队l距分场部南4.5公里。1户,6人。山林3845亩。1976年建队。杨梅亭队,距分场部北1公里。4户,15人.山林15000亩。1981年建队。小里队:距分场部南偏东4公里04户,18人。山林6486亩。1965年建队。1978年由浮南分场划入。双坑队。距分场南5.5公里。2户,9人。山林1969亩。1975年建队。石家坞队:距分场部南偏西2.5公里。2户,8人。山林3000亩。1985年建队。青水塘队。距分场部东偏南3.5公里。6户,21人。山林2000亩。1977年建队。月山队;距分场部偏东4.5公里。2户g8人。山林1985亩。1964年建队。新村队:距分场部东偏南2.5公里。3户”8人。山林5400亩。1974年建队。
   南山分场
  在竟成乡和吕蒙乡境内。1963年成立。因下属林业队均分布在南山山麓而名。驻地西厢坞,距总场部东偏南5公里.48户,131人(内职工82人)。山林36575亩,耕地77亩。1971年与实验分场合并,称枫树山林场南山分场01981年分为塘坞分场、南山分场。现辖6个林(农)业队,分别为。西厢坞队:距总场部东偏南5公里。9户,35人。1981年建队。张家山队:距分场部西面3.5公里。2户,8人。1979年建队。历尧队:距分场部北偏西5公里。32户,79人01963年建队。禅师庵队;距分场部西2.5公里。3户,7人。1963年建队。朝一庵队。距分场部南偏西3公里。1户,1人。1964年建队。二茅棚队:距分场南偏西4公里。1户,1人。1964年建队。
   景德镇市无线电元件五厂
  距总场部西南2公里。系林场主办的工业。在吕蒙乡境内,驻黎明路34号。108户,412人(内职工311人)。1968年枫树山林场在此设立枫树山“五七”工厂。1970年改称枫树山林业机械厂。后因产品更换和开发,转为以生产高频插头座等无线电元件产品为主的企业.鲇鱼山乡
   NIAN YU SHAN XIANG鲇鱼山乡地名图
   比例尺1:70000鲇鱼山乡概况
  鲇鱼山乡位于景德镇市西南部,东北和洪源,吕蒙乡毗邻,东南与荷塘乡接壤,西、北和波阳县凰岗、金盘岭乡交界,南与乐平县塔前乡相连。面积为205.6平方公里。以驻地鲇鱼山命名。乡驻地距市区14公里。辖25个村民委员会,1个农场、1个林场和1个园艺场,共有144个自然村,166个村民小组,9311户,计4200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826人)。均为汉族。
   地处红壤丘陵地带。东南岗阜绵亘,西北丘陵起伏,中部地势低平,为昌江河谷平原I东部边缘冷水尖主峰,海拔5.米,为境内最高点。
  辖地清代为鄱阳县至仁乡四十二都。解放前分属鄱阳县第五区鱼山乡,义阳乡。建国后,分别为鄱阳县第三区、第十区鱼山乡、义阳乡。1951年分为鱼山、留阳、新桥、丽阳,山田,风岗、礼城、良港、慈义、丰田、金桥、芦源,古城乡。1955年为鲇鱼山区管辖01956年鲇鱼山区并入凰岗区,将上述十三个乡并为丽阳乡、关山乡、新桥乡,凰岗乡,留阳乡、山田乡。1958年撤销凰岗区,成立鲇鱼山人民公社。1961年6月分为鱼山,留阳、山田、丽阳四个公社,归鱼山区工委领导。1964年撤销工委,仍归凰岗区管辖。1964年9月,鱼山公社划归荷塘垦殖场代管。次年撤销了鱼山公社建制。1968年10月,鱼山,留阳,丽阳、荷塘四个社场合并为荷塘人民公社(垦殖场)。1972年1月社场分设,原鱼山,留阳、丽阳公社复成立鲇鱼山人民公社。1983年10月16日,划归景德镇市昌江区管辖,1984年6月改称鲇鱼山乡。。
  经济以农业为主。全乡耕地面积5.608万亩,水田占83.4%。1984年农业产值1012万元,占社会总产值1184.6万元的85.4%。建国后,农业生产条件逐渐改善,建有中型水库1座,小(一)型水库3座,小(二)型水库19座,小山塘水库84座。拥有水泵68台、柴油机与电动机198台,共3445马力,有效灌溉面积达3.2万亩,是昌江区重要粮食生产基地。1985年粮食总产量为4010.36万斤,近年来发展商品生产,经济作物种植比例显著提高,有棉花、油料,瓜子,甘蔗、莲子等品种。林、牧、副、渔各业也有较大发展,有养殖水面1810亩,年产鲜鱼逾10万斤,畜牧业以养猪为主,每年向国家交售生猪5千多头。18万余亩山地中,营林面积7.6395万亩。
  工业生产发展较快。全乡有小型企业42个,以建筑材料生产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有机制红砖厂、小型砖瓦厂、水泥预制厂、砂石厂,陶瓷加工厂、建筑工程队,还有农机修配厂和油坊等。交通运输业发展更为迅速,现有汽车15辆,各种拖拉机32台.1984年乡办工业年产值为176.89万元,占社会总产值的14.6%。
  水陆交通发达。皖赣铁路和南(昌)张(王庙)公路斜穿乡境。乡政府驻地鲇鱼山,明,清时就成为景瓷水运码头,清代曾设过“鱼山讯”。如今,此地设有火车站和汽车站,车站周围建有景德镇市及上饶地区、波阳县的粮食、食盐、生资、石油等中转仓库,成为较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境内乡村公路纵横交错,总长达80多公里。省重点建设项目——昌江渠化工程,建在距乡政府驻地l公里处,建造桥坝结合式的通航枢纽。全面竣工后,境内三十多华里昌江河道,可常年通行300吨级的驳船。
  文化、卫生状况不断改观。解放前,全乡仅有1所小学,现在境内驻有区属完全中学1所,乡办初级中学1所,完全小学18所,初级小学6所,村小56所。在校中学生1000多名,小学生6000多名,教职工257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85%。还有乡办卫生院l所,医务人员35名。
  辖区得昌江之利,开发较早。丽阳镇是古饶州著名市镇之一。唐睿宗太极元年(公元712年),曾在江西为官的湖广尚阳人黎柏高举族定居于此,筑城置市,建窑烧瓷。相传,宋代已拥有18座瓷窑。南宋末年,丽阳镇的“芳州先生”黎廷瑞是古饶州的著名诗人之一。元末,于光率领丽阳镇的窑工和农民起义,曾在丽阳镇“筑城以守,周五里许”,至今垣堑尚存。元末战争中,义城儒生刘炳率村民构筑城寨守卫。乡境西南的郭璞峰,相传为东晋时郭璞炼丹之地,有炼丹石灶、“东辽子”吊葬墓等古迹,又有“高峡出平湖”的新景。与郭璞峰遥遥相对的冷水尖,山巅有一矿泉,遐尔闻名。
  鲇鱼山乡是土地革命时期的苏区。1927年中共鄱阳县委委员李新汉,汪辰(均系烈士)从县城来此开展秘密活动,方志敏同志也到此指导革命斗争。1930年秋,红十军攻克景德镇和鄱阳县城时,此处成立了鲇鱼山区苏维埃政府,建立了红军局、赤卫队和农民协会。在激烈的斗争中,区苏维埃秘书汪信汉等革命先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建国后,在乡政府驻地对岸汪家村口,修建了革命烈士纪念塔。
   鲇鱼山乡地名
   鱼山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东部丘陵地带。南(昌)张(王庙)公路,皖赣铁路和昌江穿境而过。11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树。2125户,6142人。其中农业户311户,1621人,非农业户1814户,4521人。耕地1880亩,其中水田1580亩,山地1万亩,其中林地3200亩。主种水稻。以驻地鲇鱼山命名。解放前为鄱阳县第五区鱼山乡第一保。解放后属第三区(旋改第十区)鱼山乡。1951年隶属第六区鱼山乡。合作化时,成立桥上、桥下、石牌、鲁塘、光胜、光建、马路初级社,后转留阳高级社,又改为爱国高级社。1958年为鱼山公社鱼山大队。1968年并入荷塘公社红旗大队。1974年复称鱼山公社鱼山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鲇鱼山
  在市区西南12公里,昌江东岸,南(昌》张(王庙)公路与皖赣铁路旁。乡政府、村委会驻地。1910户,4990人。其中农业户96户,469人。明初,何姓从建昌府芦溪县迁此定居建村,后来,姜,刘,陈,蔡诸姓又先后从建昌府,乐平县等地迁此居住。此地自古是昌江航道上的重要码头之一,集镇始于明朝。因地处形似鲇鱼的山脚下得名。解放前,集镇已萧条。解放后,为区、乡政府所在地。1961年鱼山镇直属鱼山公社管辖。1968年并入鱼山大队。1977年复分鱼山大队与鱼山镇。驻有商店、医院、景波机械厂、省昌江渠化工程指挥部等单位。村含桥上、桥下、徐家桥三个村。
   陈家
  在鲇鱼山北偏西0.5公里,昌江东南河畔。26户,130人。清末,陈姓从本地礼城迁此建村,以姓氏得名,后废。“文革”中,红旗大队曾在此建饲养场。稍后,刘、詹诸姓从桥上村迁此重建村庄,袭用原名.
  石牌在鲇鱼山东北1公里,南(昌)张(王庙)公路与皖赣铁路西侧034户,190人。清初,刘姓从本乡义城迁此建村。因村前有棵大柳树,曾名柳树村,后以村北一山岩形似石牌而改名。民国初年,段,徐二姓从建昌府、乐平县迁此居住。
   鲁塘
  在鲇鱼山南偏西1公里,皖赣铁路西侧,南(昌)张(王庙)公路旁。39户,212人。明永乐年间,刘姓从本乡义城迁此建村,初名柞树林。后因村民在春秋二季设坛祭祀,谓有周鲁遗风,又名鲁坛。旧志亦名鲁潭。此后易为鲁塘。后童、何等姓迁此居住。荷塘乡造纸厂驻此。
   义城
  在鲇鱼山西南2.5公里,昌江南岸,南(昌)张(王庙)公路与皖赣铁路之间。106户,620人。宋初,刘姓从弋阳县新陂乡迁此茅草丛生之地建村,俗称割茅坞、茅畈上。相传,后因始迁人兄弟重义,子孙又“蕃宗同井”,人称“义村”。元末,本村儒生刘彦炳率领村民在村庄四周建筑寨墙以守卫,乃得名义城。明代,此村中刘姓进士甚多,竖有不少牌坊。全村共饮之古井,至今仍清泉不断。
   联村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北缘,山田水库北面丘陵地带。10个村民小组,14个自然村。263户,1432人。其中非农业户7户,13人。耕地2619亩,其中水田2543亩。山地1.1万亩,其中林地6300亩。主种水稻。以多村联合之意命名。驻地董家湾。解放前为鄱阳县第五区义阳乡第十九、二十保。解放初属鄱阳县第三区(旋改第十区)丽阳乡。1951年分属第六区山田乡,合作化时成立橹东、双溪、平棚初级社,转山田高级社。1958为鲇鱼山公社联村大队。1961年分属山田公社。1968年并建荷塘公社永忠大队。1974年复称鲇鱼山公社联村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董家湾
  在鲇鱼山北偏西11公里山田水库尾部低丘坡上。村委会驻地。30户,163人。宋初,董姓在此两溪相夹的山湾建村,故名。解放前仅剩魏姓独户。1958年吴、王,史诸姓因修水库从山田迁此居住,仍用原名.
   橹东坞
  在鲇鱼山北偏西13.5公里低丘谷地046户,236人。唐天复三年(公元903年)饶州刺史甄贵通路经此地,见山青水秀,举家迁来定居。又因此处山谷为“船形地”,村在“船橹”东边,故名。现村民仍以甄姓为主.
   林家嘴
  在鲇鱼山北偏西12公里山坞中。19户,106人。原有林姓在此小山嘴建村,俗称林家嘴,后废。1958年黄姓从当地田畈村外洲上迁此重建,袭用原名。
   鸬鹳坞
  在鲇鱼山北偏西12.5公里低丘谷地中。19户,77人。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甄姓由杜合坞(今波阳县金盘岭)迁此建村。因该地一小塘曾长有芦苇,时有鸬鹚栖息,故名。
   平家棚
  在鲇鱼山北偏西12公里低山谷地中。38户,217人。明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平姓从建昌府(府治在今南城县)迁此搭棚定居建村。故名。后黄、雷诸姓亦迁此聚居。
   余家洼
   在鲇鱼山北偏西11.5公里山洼内。9户,54人。元至正六年(公元1346年)余姓从安徽祁门迁此建村。后有徐、汪诸姓迁此定居。
   陈家壕
  在鲇鱼山北偏西10.5公里,山田水库北端西坡下。25户,118人。唐代陈氏在此建村。因山坡狭长地平(当地称壕)人称陈家燎,后废。1958年王,史,徐诸姓因修水库从本地山田村迁此定居,袭用原名。又称“新丰”。
   程家
  在鲇鱼山北偏西9公里丘陵峡谷中02户,15人。宋代程姓在此建村,以姓命名,又因地片名双溪坞,称双溪坞程家。清末,易姓从都昌县迁此定居,袭用原名。
   赵家
   在鲇鱼山北偏西8.5公里山谷末端07户,38人。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赵姓从建昌府(府治在今南城县)迁此建村。故名。
   新屋下
   在鲇鱼山北偏西8公里山坞内。12户,70人。1958年因建山田水库,余、张诸姓移此建村,称新屋下。
   徐家
   在鲇鱼山北偏西8公里低丘峡谷中07户,47人。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徐姓从金盘岭(属波阳县)迁此建村。
   田畈上
   在鲇鱼山北偏西8公里丘陵谷地内。10户,47人。明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袁姓从万年县迁此定居,垦荒种田,习称田畈上。
   黄家棚
   在鲇鱼山北偏西7.5公里山田水库东侧低丘坡下。33户,193人。清末,黄姓从都昌县迁此搭棚定居,故名。
   胨家门
  在鲇鱼山北偏西7公里山田水库东侧低丘坡下06户,51人。唐代,陈姓曾在此建村,始称陈家门,后废。明代徐、吴两姓从建昌府(府治在今南城县)迁此定居,袭用原名。
   山田村民委员会
  在乡境北缘,山田水库西北侧低丘峡谷地区,北邻波阳县境。8个村民小组,7个自然村.180户,1081人。耕地1615亩,多系水田。山地9000亩,其中林地5800亩。主种水稻。以原驻地山田村(已废)命名。现驻地红花园。解放前为鄱阳县第五区义阳乡第二十保。解放初属第三区(旋改第十区)丽阳乡。1951年分属第六区山田乡。合作化时,分组红花园、茅畈、神丰,洲上初级社,后转山田高级社。1958年成立鲇鱼山公社山田大队,1961年属山田公社。1968年并入荷塘公社称团结大队。1974年复称鲇鱼山公社山田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红花园
  在鲇鱼山西北11公里毛公尖南麓谷地中。52户,257人。此地古为洪姓庄园,称洪家园,毁于元末战争。明初,李、詹诸姓分别从乐平县迁此建村,曾辟有大花园,因而改称红花园。
   雷林
  在鲇鱼山北偏西14公里山谷中,北邻波阳县境。18户,100人。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雷、林两姓从双蓬(今三龙乡境内)迁此村以两姓氏为名.
   神丰
  在鲇鱼山西北13.5公里小山谷中016户,115人。明初,王姓从苦竹港(在今安徽祁门)迁此建村。村边有座仙罗山,山口有庙,人称神冲坞。解放后成立初级社时改名神丰。
   沟田张家
   在鲇鱼山西北13公里毛公尖北麓山谷内。3户,12人。明末清初,张姓从浮梁县枫树下迁此建村,因地处溪沟之间的田畈上,故名。
   沟田畈
   在鲇鱼山西北12.5公里毛公尖北麓山谷中。12户,36人。清初,叶姓从安徽黟县迁此建村。因处三溪之间田畈上,故名.
   月山下
  在鲇鱼山北偏西13公里山谷底月山脚乐平,都昌等地迁入,袭用原下,故名。12户,90人。明朝,黄姓从建昌府(府治在今南城县)迁此建村。初分里棚,外棚两村,后连成一村。
   老屋下
  在鲇鱼山北偏西10.5公里山田水库西北侧低丘坡下。67户,321人。五代初,王姓从安徽祁门迁此建村,始称王家。后人口繁衍,分迁邻地。因此地建村较早改称老屋下。后史、徐、沈等姓亦从邻村迁此居住。
   芦源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北边缘低丘陵地带,北邻波阳县境。6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村。100户,572人。耕地1234亩,其中水田1170亩。山地6000亩。主种水稻。以驻地芦源陈家命名。解放前为鄱,阳县第五区义阳乡第五,八保。解放初属第三区(旋改第十区)丽阳乡。1951年属第六区芦源乡。合作化时,分别成立陈家、罗家岭初级社,转芦源高级社。1958年成立鲇鱼山公社芦源大队。1961年属山田公社。1968年属荷塘公社团结大队。1974年复称鲇鱼山公社芦源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芦源陈家
  在鲇鱼山西北9.5公里低丘宽谷中。63户,340人。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陈姓从莲花冲(在今波阳县金盘岭乡)迁此建村,以地处芦苇丛生的小溪旁得名。
   陶杨
  在鲇鱼山西北11公里山谷中,西毗波阳县境。9户,70人。此地原是陶姓村落。明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王姓从安徽祁门迁此建村,其地距原有陶姓废村仅半华里,为了避讳;以“杨”代“王”合称陶杨。
   罗家蛉
  在鲇鱼山北偏西10.5公里山谷内低丘坡上。12户,49人。明代,此地原为罗姓布政使家园,故名。清初,陈、朱“林,邱诸姓相继从抚州,名。
   张家坞
   在鲇鱼山西偏北9.5公里李垄尖东南麓山坞中。9户,58人。明末为张姓废村。清代,胡姓从段家坞迁此重建。袭用原名。
   段家坞
  在鲇鱼山西北8.5公里低丘谷底07户,55人。此地原系段姓祖业,故名。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胡姓从朱溪港(在今波阳县金盘岭乡)迁此建村,袭用原名。
   江联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北边缘低丘陵地带,西靠波阳县境。8个村民小组,7个自然村。139户,Z96人。耕地1582亩,其中水田1501亩;山地5000亩,其中林地3540亩。主种水稻。因以白石江家为主,联合各村组成而命名。驻地白石江家。解放前为鄱阳县第五区义阳乡第四保。解放初属第二区(旋改第十区)丽阳乡。1951年属第六区丽阳乡。合作化时,分别成立江家、刘坞、李坞、坑培初级社,转江联高级社。后并入丽阳高级社。1958年成立鲇鱼山公社江联大队。1961年属丽阳公社江联大队。1968年属荷塘公社团结大队。1974年复为鲇鱼山公社江联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白石江家
  在鲇鱼山西北10公里低丘谷地中”西毗波阳县境。村委会驻地。59户,343人。明代,江姓从南溪村(在今安徽歙县内)迁此建村,村旁田中有一块白色大石,故名。
   麻棚
   在鲇鱼山西北12.5公里低丘谷底,北邻波阳县境。11户,63人。清末,黄姓由星子县迁此定居,搭棚种麻,故名.
   刘家坞
  在鲇鱼山西北12公里低丘谷地中,西毗波阳县境。4户,15人。此处原属刘姓祖业,故名。清末,汪姓由金盘岭(在今波阳县)迁此定居,袭用原名。
   李家坞
   在鲇鱼山西北11.5公里李垄尖西麓山谷中。9户,52人。明代,李姓从鄱阳(今波阳县)迁此坞建村,故名。
   刘家屋下
  在鲇鱼山西北12公里倒笔尖东北麓山谷中,西靠波阳县境017户,95人。此地原系刘姓废村。清末,熊、汪、杨、胡、陈诸姓相继从都昌、鄱阳金盘岭迁此居住,沿用原名。
   坳上
  在鲇鱼山西北11公里李垄尖西南麓山坳中。故名。13户,78人。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胡姓从大梨胡家(今波阳县金盘岭乡内)迁此建村。
   坑培上
  在鲇鱼山西北9公里两山谷会合处低丘坡上。26户,150人。明末,徐姓从下徐(今乐平县)迁此建村,因地处溪(当地称“坑')旁山坡(当地称“培”)上,故名。亦称徐坞。
   金桥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东北部昌江以北低丘宽谷地带。7个村民小组,11个自然村。326户,1620人,其中非农业户14户”40人。耕地2436亩,其中水田2310亩。山地1004万亩,其中林地3100亩。主产水稻。以驻地命名。解放前为鄱阳县第五区义阳乡第十八保。解放初属第三区(旋改第十区)丽阳乡。1951年属第六区金桥乡。合作化时,成立老屋场、金桥、金盘、马家坞、操家坞、朱家坞初级社,分转古城、留阳高级社。1958年成立鲇鱼山公社金桥大队。1961年属留阳公社金桥大队。1968年并入荷塘公社红卫大队。1974年复称鲇鱼山公社金桥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金桥
  在鲇鱼山北6公里低丘宽谷中。村委会驻地。63户,295人。明万历间,彭、陈、朱、聂诸姓从乐平,万年迁此建村,因地处一座古石桥(名金岗桥,简名金桥)旁而得名.
   方家山
   在鲇鱼山北9公里峡谷底。24户”103人。此地山林原属方姓祖业,故名。清代,胡姓从建昌府(一说清华街)分居迁此建村,袭用原名。
   界首
  在鲇鱼山北8公里低丘宽谷中。(此地系乡境)与吕蒙乡之龙头山交界,故名。本世纪五十年代末,由金桥大队抽调方、江、朱,沈等姓农民在此办起饲养场,形成村落,沿用原名。今为金桥村委会饲养场,4户,9人.以养猪,烧砖瓦为主业.
   高炉前
  在鲇鱼山北8公里宽谷中,南濒横溪桥水库。39户,204人。此处原为方姓废村,名“上脑”,又叫“三门里”。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都昌沈姓及本乡史姓迁此建村,初名高路前(村前有山路)又因村后建有炼铁炉,故改今名。
   老屋场
  在鲇鱼山北偏西6.5公里峡谷中。18户,94人。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胡氏三兄弟从建昌府(府治在今南城县)迁此建村,旋分居湾头坞、方家山、因此村为始居地,故名。
   湾头坞
   在鲇鱼山北偏西6公里横溪桥水库西岸低丘谷地上。26户,126人。清代,胡氏从本地老屋场迁此建村,因地处溪沟拐湾处,故名。
  朱家坞在鲇鱼山北偏东5公里横溪桥水库东南面低丘宽谷中。40户,230人。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朱姓从历尧(在今吕蒙乡)和万年县迁此坞建村。
   童家山
  在鲇鱼山北偏西5公里低丘南坡上。2户,10人。此山原为童姓祖业,故名。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平氏从当地平家棚分迁此地建村,袭用原名。
   江金盘
  在鲇鱼山北偏西5.5公里低丘南坡上027户,150人。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江姓从余干县迁此建村,村中有口活水塘,人称为“金盘”,故名。因地势较高亦称“岗上金盘力,谐音并简称今名。后黄,王、平诸姓亦从邻村迁此居住。
   马家坞
  在鲇鱼山北偏西5公里低丘宽谷中037户,169人。此地原属马姓村庄,故名。唐末成为废墟。后有何,徐两姓来此居住,元末又废。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卢、虞等姓分别从乐平县塔前乡和鄱阳县九都(在今波阳县)迁此重建新村,袭用原名。
   操家坞
  在鲇鱼山北偏西4.5公里低丘宽谷中046户,230人。此地原为操姓人所建村落,唐末成为废墟.明万历间,陈、廖两姓从建昌府(府治在今南城县)迁此重建,沿用原名。
   吕蒙村民委员会
  在乡境边缘昌江南岸低丘河谷地带05个村民小组,3个自然村。136户,688人。耕地932亩,其中水田807亩。山地8000亩,其中林地1100亩。主产稻谷。以片村吕蒙命名,驻地沟下村。解放前为鄱阳县第五区鱼山乡第二保。解放初属第三区(旋改第十区)鱼山乡。1951年属第六区凤岗乡。合作化时,成立吕蒙初级社,转凤岗高级社。1958年成立鲇鱼山公社吕蒙大队.1965年划归荷塘垦殖场,与凤岗大队合并改名凤岗分场。1968年建荷塘公社五星大队。1974年改称鲇鱼山公社凤岗大队。1978年从凤岗大队划出复称吕蒙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沟下
  在鲇鱼山东北6.5公里昌江东岸,南(昌)张(王庙)公路西侧。村委会驻地。78户,373人。清初,黄姓从南丰县迁此建村。因地处一条溪沟的西侧,当地习惯称西为下,故名。后有李、胡,邵、徐姓等迁来聚居。
   许家
   在鲇鱼山东北5.5公里昌江南河坡上。31户,176人。明代,许姓从乐平县迁此建村.后有余、李、查姓等迁来居住。
   沟上
  在鲇鱼山东北7公里南山路北侧昌江南岸河坡上。27户,139人。明初,钟姓在此居住。后但姓从都昌迁此建村。园地处一溪沟东侧,当地习惯称东为上,故名。后有朱、黄、刘、余等姓聚居。
   枫林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中部山田水库南部低丘陵地带。7个村民小组,8个自然村。130户,819人。耕地1598亩,其中水田1479亩。山林6000亩,其中林地1200亩。主产水稻。以原驻地枫林命名,现驻地草鞋墩。解放前为鄱阳县第五区义阳乡第九保。解放初属第三区(旋改第十区)丽阳乡。1951年属第六区山田乡。合作化时,成立童子坞、茅畈初级社,转山田高级社。1958年为鲇鱼山公社群联大队。1960年为鱼山区枫林农场。1962年改为鲇鱼山公社枫林大队。1968年属荷塘公社永忠大队。1974年复称鲇鱼山公社枫林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草鞋墩
  在鲇鱼山西北5.8公里山田水库两渠道之间的低丘平畈上。村委会驻地。28户,175人。唐开元年间,刘姓从安徽黟县迁此建村,因此地曾有人建茶亭兼卖草鞋,故名。后废。1958年本地山田程,李,叶姓迁此重建,又称新畈。
   童子坞
  在鲇鱼山北偏西7.5公里,山田水库西南杨树尖东南麓山谷中。13户,83人。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当地义城人刘莘告老还乡,携子,妾来此山坞建村,名同子坞,后谐音为童子坞。
   陡坳下
   在鲇鱼山北偏西6.5公里山田水库大坝旁。1户.7人。此处曾是郑姓住地,后废。解放初,刘姓从当地枫林迁此定居。因处陡峭山坡下得名。
   四甲林
  在鲇鱼山北偏西7.5公里,山田水库南侧低丘山谷中。14户,96人。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周姓从都昌迁此建村。因村周围林木蓊郁,保甲制时该村属四甲,故名。后废。1958年兴建山田水库,石灰垄(现Ill田水库库址)施、余等姓迁此定居。袭用原名。
   程家
  在鲇鱼山北偏西5.5公里山田水库以南低丘宽谷中。15户,85人。明末,程姓从本地丽阳镇迁此建村,以姓氏为村名。因处大路边,又名路下程家。
   茅畈上
   在鲇鱼山北偏西5公里山田水库南部长冲坞东麓。16户,109人。清末,史姓由鄱阳县城西迁此建村。当时此地茅草较多,故名。
   夏家湾
  在鲇鱼山西北5公里低丘宽谷溪边平畈1030户,192人。此处原为宋代夏姓居住,因地处小河湾,故名。后废。明洪武二年(公元1389年)丁姓从都昌县迁此重建新村,袭用原名。清初,张,姜,陈等姓从当地墩头等村迁此定居。
   枫林
  在鲇鱼山西北4.5公里的田畈上。13户,72人。此处为唐代郑姓废村,多枫树,故名。1961年,鱼山区在此建枫林农场,胡、彭,钟诸姓从波阳县各地移此定居,沿用原名。
   上徐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北部,昌江西岸低丘河谷平原。5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村。190户,1222人。其中非农业户4户,33户.耕地1813亩,其中水田1224亩。山地5600亩,其中林地3000亩口主产水稻。以驻地命名。解放前为鄱阳县第五区义阳乡第十四保。解放初属第三区(旋改第十区)丽阳乡。1951年分属第六区金桥、留阳乡。合作化时,成立三联、姚家岭初级社,转留阳高级社,又分为四联高级社。1958年成立鲇鱼山公社,为金桥、徐坊两个大队的一部分。1961年属留阳公社。1968年并入荷塘公社为红卫,立新大队。1974年分属鲇鱼山公社金桥、留阳大队。1979年划出成立上徐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上徐
  在鲇鱼山北2.5公里昌江西岸低丘平畈上。村委会驻地。44户,292人。南宋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徐姓从徐村(在乐平县)迁此建村。因与徐坊村上,下对应,故名:
   姚家岭
  在鲇鱼山北3.5公里,昌江西岸低丘宽谷中。21户,145人。明代,姚姓从鄱阳县城迁此建村,后废。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周、李、徐诸姓相继从界田(在今鹅湖滩乡)和本地上徐等地迁此重建村庄,袭用原名。
   河西兰田
  在鲇鱼山北偏东4.5公里昌江西岸河谷上。20户,107人。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傅、江两姓从都昌迁此建村,因与昌江东岸劳田村(今兰田)相望,故名。
   庵堂坞
  在鲇鱼山北2公里昌江西侧低丘宽谷中。34户,219人。明末,汪姓从本地汪家迁此建村,因此地原建有一座庵堂,故名。又以近村有山名玉山,故亦名玉山。
   汪家
  在鲇鱼山北1.5公里昌江西岸平畈上。71户,459人。明代,汪姓从大坂(今婺源县)迁此建村。以姓氏得名。土地革命时期,方志敏同志曾来此村。该村汪信汉、汪光亮被国民党杀害。现村头建有烈士纪念塔。
   凤岗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东部南(昌)张(王庙)公路与皖赣铁路两侧河谷平原。11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村。365户,2161人。耕地2846亩,其中水田2513亩。山地6060亩,其中林地3500亩。主产水稻。以片村凤岗命名。驻地后岗。解放前属鄱阳县第五区鱼山乡第二保。解放初属第三区(旋改第十区)鱼山乡,1951年属第六区凤岗乡。合作化时,成立凤岗、兰田初级社,转凤岗高级社。1958年成立鲇鱼山公社凤岗大队,1965年划属荷塘垦殖场为凤岗分场。1968年改称荷塘公社五星大队,1974年复称鲇鱼山公社凤岗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后岗
  在鲇鱼山北偏东3.5公里昌江东岸低丘上。村委会驻地。237户,1447人。北宋初,陈姓从陈家(在今乐平县科山乡)迁此建村,村民以此地属“凤形地”而称凤岗,亦名岗头,又因一田垄将此岗隔为东,西两部分,此村处垄西,故名。后朱、黄,蔡诸姓迁此村旁建村,连成一片.
   兰田
  在鲇鱼山北偏西4.5公里昌江东岸,平畈上。59户,359人。南宋末年,宋姓从安徽歙县篁墩迁此建村。因土地贫瘠,易旱易涝,原称涝田。解放后,治水改土,借“兰田出美玉”之意改称兰田。后邹、李、余诸姓迁此居住。
   罗家山
  在鲇鱼山东北4.5公里,南(昌)张(王庙)公路西侧平畈上。40户,172人。1913年吴姓从东源坞(在今荷塘乡)迁此建村。此地原是罗家祖业,因之得名。
   前岗
  在鲇鱼山北偏东3.5公里,昌江东岸,南(昌)张(王庙)公路西侧低丘上。26户,170人。北宋初年,陈姓由陈家i现乐平县科山乡)迁此建村,村民以地属凤形而称凤岗,又名岗头,因有一垄田将山岗隔为东、西两部分,此村处垄东(前)而得名。
   水口
  在鲇鱼山东北4公里,南(昌)张(王庙)=公路东侧低丘宽谷中。2户,8人。解放后,葛姓来此定居,1958年陈姓亦从后岗迁来.以地处溪水出口处得名。
   岗头畈
  在鲇鱼山东北3.5公里,南(昌)张(王庙》公路旁。l户,5人01944年黄姓从后岗迁此定居,因处凤岗片村东南田畈上得名。后詹姓迁此居住。
   丰田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缘昌江西北岸河谷平原06个村民小组,7个自然村。330户,1886人。耕地3326亩,其中水田2938亩。山地8000亩。主产水稻。以美好愿望取名,驻地福建。解放前属鄱阳县第五区义阳乡为第四保。解放初属第三区(旋改第十区)丽阳乡。1951年属第六区丰田乡。合作化时,分别成立丰田,新丰、联丰,新建初级社,后转丽阳高级社。1958年成立鲇鱼山公社丰田大队,1961年划属南阳公社。1968年并入荷塘公社飞跃大队,1974年复称鲇鱼山公社丰田大队,1982年更名为福建大队。1984年复名丰田,建立村委会。
   福建
  在鲇鱼山西偏北7.5公里,昌江曲流凹岸平原上。村委会驻地085户,605人。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张姓从小塘前村(在今福建省清塘县)流落此地建村,以祖籍省名命名。
   董家
  在鲇鱼山西偏北10公里长冲坞西南麓低丘宽谷中。48户,248人。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董姓从大游山(在今景德镇与婺源交界处)迁此建村。
   方家寨
   在鲇鱼山西偏北9公里凤凰山北麓07户,31人。相传曾有方姓在此扎寨定居,本名方荫寨。清朝中期,饶,周两姓从黄金坞迁此,改称今名。
   黄金坞
  在鲇鱼山西偏北9公里凤凰山南麓山谷中011户,73人。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饶姓从湖口迁此建村,因地处山坞,自然条件好,物产丰富,是个黄金地,故名。其子村名凤凰山下,相距半华里。
   方家
  在鲇鱼山西偏北7.5公里低丘宽谷中.100户,574人。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方姓由浮梁县城(今旧城乡)迁此建村。亦以祖籍称饶平方家。
   丰田茅取上
  在鲇鱼山西偏北7.5公里滨河盆地。24户,102人。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徐姓从九眼井(在今波阳县凰岗乡)迁此建村。因该地原系茅草畈,故名茅畈上。解放后,茅草畈逐渐变成丰产田,1971年冠以现名.
   姜家
   在鲇鱼山西偏北7公里滨河盆地中。55户,253人。明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姜姓从磨刀石村(在今波阳县境内)迁此,村以姓名。
   余家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部昌江拐弯北岸平原05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村,197户,1023人(其中非农业4户,34人)。耕地1494亩,其中水田1258亩。山地4000亩,其中林地1700亩。主产水稻。以原驻地命名。驻地石口王家。解放前属郡阳县第五区义阳乡第一保。解放后属第三区(旋改第十区、又改第六区)丽阳乡。合作化时,成立石口、杨家,大畈初级社,转丽阳高级社.1968年为鲇鱼山公社余家大队。1961年属丽阳公社余家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石口王家
  在鲇鱼山西偏北5.5公里昌江曲流北岸河谷平原。村委会驻地068户,244人。宋初,王姓由石岭(在今吕蒙乡)迁此建村,因村南昌江汉港口有一大石,且因避讳称石口杨家,后改称石口王家。
   小源坞
  在鲇鱼山西偏北8公里长冲坞低丘宽谷中。14户,56人。汉末,彭姓由附近丽阳镇迁此建村,因小溪源于此,故名。又以姓氏得名彭家园。系宋代四川制量副使彭大雅之故里。
   三门
   在鲇鱼山西偏北7公里的低丘宽谷中012户,70人。汉末,彭,方、吴三姓从邻近丽阳镇迁此建村.以三姓家门得名.
   大畈上
   在鲇鱼山西偏北6公里小溪东侧平畈上.36户,262人。唐末,彭姓从邻近丽阳镇迁此建村,以地处滨河平畈得名。后有孙,‘丁诸姓迁此居住。
   余家
   在鲇鱼山西偏北6公里的滨河平原056户,328人。宋仁宗初年,余姓从余坊(在今都昌县)迁此建村,故名。
   石口吴家
  在鲇鱼山西偏北6公里昌江曲流北岸河谷平原011户,63人。唐末,吴姓从石坑吴家(在今波阳金盘岭乡)迁此建村,村南昌江汉港口有一大石,故名。
   礼城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东缘低丘陵地带08个村民小组,9个自然村,242户,1392人(其中非农业户11户,31人)。耕地1859亩,多系水田。山地1.6万亩。主产水稻。以原驻地礼城命名,驻地枫树湾。解放前为郡阳县第五区鱼山乡第四保。解放初属第三区(旋改第十区)鱼山乡。1951年属第六区礼城乡。合作化时,成立礼城、蛟源,东源、严家、井岗初级社,转礼城高级社。1958年成立鲇鱼山公社礼城大队。1965年划归荷塘跃进分场。1974年复称鲇鱼山公社礼城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枫树湾
   在鲇鱼山东偏北4公里低丘西坡上。村委会驻地。6户,22人。原系宋代陈姓废村,以山湾多枫树得名,1961年礼城大队在此办饲养场。
   严家
   在鲇鱼山东偏北5公里牛魔大王(山)南麓低丘宽谷田畈上。46户,289人。宋初,严姓从当地严坞迁此,村以姓名。
   石灰垄
  在鲇鱼山东偏北3公里皖赣铁路、南(昌)张(王庙)公路东南侧低丘宽谷中,11户,63人。清末,姜姓从安仁县迁此建村。山垄内多白色观音土,人们误为石灰,故名。
   礼城
  在鲇鱼山东偏北5公里低丘宽谷,东毗荷塘乡境。60户,320人。宋朝,陈姓从安徽休宁迁邻近枫树湾,后迁此处,两地相距一里路,原称里路坞。1911年易为今名。
   打马岭
  在鲇鱼山东偏北2公里山岗上,皖赣铁路、南(昌)张(王庙)公路东侧。14户,64人。明初,周姓从新建县迁此建村。因进村是上坡路,又长又陡,骑马也要鞭打驱行,游名。
   井头坞
   在鲇鱼山东偏北4公里的低丘山坞中,35户,221人。清代,刘姓从都昌迁此建村。因村头有口水井得名。别名井岗。
   蛟源坞
  在鲇鱼山东偏北4公里山坞中041户,245人。宋初,郑姓从德兴迁此建村,因村处两溪间的山坞中,洪水在此汇合冲出,俗称“蛟水”,故名。又因溪在山坞东面,别名东源。
   排前畈
  在鲇鱼山东偏北3公里的山洼中。13户,76人。此处原为张姓废村,称张前畈。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徐姓从乐平迁此定居,因村后小山成“一”字形排开,村处山前畈中。易今名。
   麻棚里
   在鲇鱼山东偏北5公里灰路岭西麓山垄中。16户,92人。宋末,汪姓从乐平迁此住茅棚种麻,故名。又叫茅棚里,也称麻地洲。
   丽阳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缘昌江曲流北岸河谷平原,西邻波阳县境。12个村民小组,4个自然村.357户,1904人(其中非农业户67户,228人)。耕地2452亩,其中水田2192亩。山地7000亩,其中林地550亩。主产水稻。以驻地命名。解放前属鄱阳县第五区义阳乡。解放初属第三区(旋改第十区)丽阳乡。1951年属第六区丽阳乡。合作化时,成立丽阳、昌江,高桥、石桥初级社,转丽阳高级社。1958年成立鲇鱼山公社丽阳大队。1961年为丽阳公社丽阳大队。1968年属荷塘公社飞跃大队。1974年复称鲇鱼山公社丽阳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丽阳镇
  在鲇鱼山西北7.5公里,昌江曲流西北河谷平原。313户,1687人(其中非农业户67户,228人,农业户246户,1459人)。以手工业和种植水稻为主。相传秦、汉时期,就建有土城,后毁于战火。《鄱阳县志》推考,此处曾于南北朝时一度建“历,陵县”。据《黎氏宗谱》记载:唐代,曾在江西为官的湖广尚阳人黎柏高,举族迁此。称丽阳。宋代系重要陶瓷产地,形成繁华集镇。现尚存窑址多处。北宋的黎泰,南宋的诗人黎廷瑞,原籍在此。元末,此镇曾为陈友谅部据守。后于光部亦驻扎此处,筑城。“周五里许”。明初,’遭到破坏,至今只剩一条麻石路小街。驻有商店,粮站、榨油厂等单位。
   凌坞
   在鲇鱼山西偏北9公里昌江曲流西岸平原。5户,36人。清初,陈姓从凌(菱)家嘴(在今波阳县)迁此建村。亦称凌屋,林屋。
   寺山
   在鲇鱼山西偏北7公里昌江曲流西畔。2户,12人。该地原有一“法云寺”,故名。1956年丽阳高级社调劳力在此办饲养场。
   街下
  在鲇鱼山西偏北7.5公里昌江曲流西北岸河谷平原。36户,169人。此处为古丽阳镇中心,元末毁于战火。明朝,程、洪两姓从邻近关山和洪家迁此定居,袭用原名。
   徐坊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中部昌江曲流西北岸河谷平原。6个村民小组,2个自然村。267户。1431人,其中非农业户3户,11人。耕地2437亩,其中水田1692亩。山地4000亩,其中林地3200亩。主产水稻。以驻地命名。解放前为鄱阳县第五区义阳乡第十三保。解放初属第三区(旋改第十区)丽阳乡。1951年属第六区留阳乡。合作化时,成立青塘、方塘初级社,转留阳高级社。1958年成立鲇鱼山公社留阳大队。1961年属留阳公社。1968年属荷塘公社立新大队。1974年复称鲇鱼山公社留阳大队。1978年从留阳大队划出成立徐坊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徐坊
  在鲇鱼山西北1.5公里昌江曲流西北岸平畈上。村委会驻地。263户,1411人。南宋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徐姓从乐平县上徐迁丽阳镇,又迁此荒州建村,因有一方形水。塘,被填做屋基,曾名方塘徐家。1958年改称今名。
   经莹
  在鲇鱼山西偏北0.5公里昌江西岸平原。4户,20人。元末明初,此地原有一“金华寺”。清朝成为废墟。1914年,徐姓从本地徐坊迁此开油榨,徐氏信佛念经,家设经堂,故名。
   留阳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中部昌江曲流西北岸低丘宽谷平原上。4个村民小组,4个自然村。238户,1226人。耕地1794亩,其中水田1435亩。山地2600亩。主产水稻。以所辖刘、杨两村之谐音命名。驻地为刘家。解放前属鄱阳县第五区义阳乡第十二,十四保。解放初属第三区(旋改第十区)丽阳乡。1951年属第六区留阳乡。合作化时,成立彭家滩,杨家,刘家初级社,转留阳高级社。1958年成立鲇鱼山公社留阳大队。1961年属留阳公社。1968年属荷塘公社立新大队。1974年复称鲇鱼山公社留阳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刘家
   在鲇鱼山西偏北1.5公里,昌江西北岸河谷平原。村委会驻地。93户,465人。明代,刘姓从本地义城迁此,村以姓名。
   严坞
  在鲇鱼山西北2.5公里低丘峡谷中。12户,63人。五代时,严姓从浙江铜罗迁此建村。该地系昌江故道,曾名严涧,后河流改道,成为山坞,故更名严坞。
   杨家
   在鲇鱼山西偏北1.5公里低丘小溪旁平畈上。70户,365人。宋初,王姓从本地北湾(废村)迁此建村,因避讳“王”字,称杨家。
   彭家滩
  在鲇鱼山西偏南l公里,昌江西北岸河谷平原。63户,333人。元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彭姓从当地吴家迁此,因近村昌江河道中有一大沙滩,故名。后程、孙、陈诸姓迁此居住。
   港南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部,昌江曲流凸岸冲积平原。5个村民小组,1个自然村。265户,1378人。耕地2132亩,其中水田1188亩。山地5500亩,其中林地3700亩。主产水稻、棉花,兼种西瓜。以驻地命名。解放前属鄱阳县第五区鱼山乡十二保。解放初属第三区(旋改第十区)鱼山乡。1951年属第六区关山乡。合作化时,成立港南、八一初级社,转港南高级社。1958年成立鲇鱼山公社港南大队。1961年属丽阳公社。1968年属荷塘公社青田大队。1974年复称鲇鱼山公社港南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港南
   在鲇鱼西偏北5.5公里西山北麓,265户,1378人。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王姓从勒功街(在今勤功乡)迁此建村,以地处昌江南岸得名。
   洪家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部边缘,昌江曲流东南岸河谷平原。2个村民小组,2个自然村。200户,982人。耕地1148亩,其中水田700亩。山地4500亩。主产水稻,兼种棉花,西瓜等。以驻地命名。解放前为鄱阳县第五区鱼山乡第十二保。解放初属第三区(旋改第十区)鱼山乡。1951年属第六区关山乡。合作化时成立洪家初级社,转关山高级社。1958年成立鲇鱼山公社洪家大队。1968年属荷塘公社青田大队。1974年复称鲇鱼山公社洪家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洪家
   在鲇鱼山西7公里昌江曲流东岸西山西麓平畈上。村委会驻地。120户,607人。明末,洪姓从上松村(在今乐平县)迁此建村。
   彭家
   在鲇鱼山西7.5公里昌江曲流东岸平畈上。80户,375人。宋朝,彭姓从本地彭家园迁此建村。故名。
   古函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缘,昌江曲流西北岸河谷平原上,西邻波阳县境。3个村民小组”1个自然村。耕地675亩,山地3000亩。主产水稻。以驻地命名。解放前为鄱阳县第五区义阳乡第五保。解放初属第三区(旋改第十区)丽阳乡。1951年属第六区丽阳乡。合作化时成立古田初级社,转丽阳高级社。1958年成立鲇鱼山公社古田大队。1961年划属丽阳公社。1968年并入荷塘公社飞跃大队。1974年复称鲇鱼山公社古田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古田
  在鲇鱼山西偏北8.5公里,昌江曲流西北岸河谷平原。112户,592人。清嘉庆年间,史姓从古田源(在今浙江省)迁此建村,以地处较大的天然沟坑边,得名古田坑,后简称古田。
   良港村民委员会
  在乡境中部,昌江曲流北岸河谷平原.5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村。487户,2488人。耕地3375亩,山地7000亩。主产水稻。以驻地命名。解放前为鄱阳县第五区义阳乡第十一、十二保。解放初属第三区(旋改第十区)丽阳乡。1951年属第六区良港乡。合作化时成立光明、光辉、展扬、五爱初级社,转留阳高级社。1958年成立鲇鱼山公社良港大队。1968年属荷塘公社光明大队。1974年复称鲇鱼山公社良港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良港张家
  在鲇鱼山西南2.5公里,昌江曲流北岸河谷平原。村委会驻地。176户,911人。明初,张姓从本地墩头迁此,村以姓名01974年因属良港大队,故名。又称大港张家。
   马家堑
  在鲇鱼山西偏北3.5公里,昌江汉港东北岸黄牛山南麓。1户”5人。原系马姓废村。村西昌江河流中有急流险滩,故称马家堑。1968年光明大队曾在此设知识青年劳动点,建饲养场,有职工25人,后迁出。
   沈家园
  在鲇鱼山西2.5公里低丘平畈上。43户,236人。明朝以前此地系沈姓庄园,后废。崇桢十五年(公元1642年)王姓从本地北湾村(废村)迁此,袭用原名.
   吴家
  在鲇鱼山西偏南2公里昌江汉港西北岸。117户,578人。南宋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吴姓从吴家(在今乐平西门)迁此建村,又称大港吴家。
   沙嘴头
   在鲇鱼山西偏南4公里昌江曲流北岸。150户,758人。元皇庆元年(公元1312年),汪姓从祁门迁此建村,以地处沙洲西端,得名沙嘴头。
   关山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部昌江汉港东岸河谷平原,西毗波阳县境。6个村民小组,辖4个自然村。537户,2813人。耕地3050亩,其中水田2104亩。山地8000亩,主产水稻。以驻地命名。解放前为鄱阳县第五区鱼山乡第十二保。解放初属第三区(旋改第十区)鱼山乡。1951年划属第六区关山乡。合作化时,成立关山,关建、港下初级社,转关山高级社。1958年成立鲇鱼山公社关山大队。1961年属丽阳公社。1968年属荷塘公社青田大队。1974年复称鲇鱼山公社关山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关山
  在鲇鱼山西偏南7.5公里昌江汉港东岸河谷平原。村委会驻地。441户,2279人。明万历年间,程姓从婺源迁此建村。以地处昌江河湾的山丘上,人称湾山。解放初区政府鉴于此是鱼山与凰岗交界处,且村西有段河道较窄如同关口,因之更名“关山”.
   港下
  在鲇鱼山西偏南7.5公里昌江汊港东岸平原,60户,323人。明代,程姓从本地关山分居此地建村。该村东靠关山,西靠昌江河港,故称关山港下,简称港下。
   柴埠
   在鲇鱼山西偏南8公里昌江汉港西岸河坳上。14户,84人。清初,程、郑两姓分别马家
   在鲇鱼山西偏南7.5公里低丘宽谷平畈上。56户,332人。南宋咸淳六年(公元1270年)马姓从马家(今乐平县清塘)迁此建村。
   杲田洪家
   在鲇鱼山西偏南7.5公里的河螃上。62户,367人。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洪挺从乐平礼林迁此建村,以地片原名杲田而得名。
   新桥严家
  在鲇鱼山西南6.5公里平畈上。20户,134人。元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严氏从当地严坞迁此建村,称严家。因地片名杲田,故又称杲田严家。后随大队名称又改为新柳严家。1984年建乡时称新桥严家。
   张家
   在鲇鱼山西偏南7公里简易公路北侧的平畈上。28户,178人。明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张仲从乐平县迁此定居,故名。
   柳树下
  在鲇鱼山西偏南7.5公里,低丘宽谷小溪旁的平畈上。81户,439人。北宋时,当地鹊湖徐姓迁此建村,村处小溪边柳树下,原称柳溪,后通称柳树下。
   鹊湖
   在鲇鱼山西偏南7.5公里简易公路东侧的低丘宽谷中。74户,452人。唐太宗时(公元627-649年)辽东铁陵部落归附内迁,从母姓徐,其一支从淮安郭璞峰下鸦鹊湖边居住,旋移此建村沿称为鹊湖,后子孙繁衍分迁,则别称老屋下。
   范家源
  在鲇鱼山南偏西7.5公里花园山西麓的山坞中。80户,398人。唐朝,范姓从范家村(在今乐平县)迁此建村,得名范家源,后废.宋初,徐姓从本地鹊湖迁此定居,袭用原名。因处郭璞尖水源汇合处。别名龙源。
   徐湾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南部的红壤丘陵区,东邻荷塘乡。4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村。229户,1338人。耕地1066亩,其中水田975亩,山地7500亩。主种水稻。以驻地命名。解放前为鄱阳县第五区鱼山乡第七保。解放初属第三区(旋改第十区)鱼山乡。1951年属第六区慈义乡。合作化时,成立杨田、徐湾,新湾,坑余、阮家湾初级社,转慈义高级社。1958年成立鲇鱼山公社徐湾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徐湾
   在鲇鱼山南5公里的小溪西北岸的低丘宽谷上。64户,380人。明朝,徐姓从本地鹊湖迁此山湾处建村,故名。
   枫树坪
   在鲇鱼山南偏东4公里的吉安岭南麓低丘峡谷中.12户,63人。清朝,姚姓从横路(在今乐平县内)迁此建村,因地处山坪多长枫树,故名。
   余家门
  在鲇鱼山南偏西4公里的吉安岭南麓低丘峡谷中018户,104人。此地原是余姓村庄,俗称余家门,后废。清朝,石姓从菱田北(在今乐平县内)迁此建村,袭用原名。
   杨田湾
  在鲇鱼山南偏东4.5公里的鸡公尖南麓低丘宽谷中062户,372人。此地原名瀛田湾。清朝,熊、张、丁等姓从乐平县和浙江来此佣工烧炭,逐渐定居建村。解放初,区,乡政府因“瀛”字过繁,改用方言同音字“杨”代替,更名杨田湾。
   阮家湾
  在鲇鱼山南偏西5.5公里,皖赣铁路和南(昌)张(王庙)公路东侧峡谷中063户”357人。该地原系阮氏废村,称阮家湾.明朝,徐姓从本地鹊湖迁此定居。袭用原名.
  沙洲上在鲇鱼山南偏西5.5公里,皖赣铁路东侧。10户,62人。该地原系小溪冲刷形成的沙洲,故名。明朝,王姓从当地北湾村(已废)迁此,袭用原名。
   慈义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南缘皖赣铁路和南(昌)张(王庙)公路旁,南毗乐平县境,西邻波阳县境。18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村。470户,2747人。耕地1813亩,其中水田1648亩。山地15000亩。主种水稻。以驻地命名。解放前为鄱阳县第五区鱼山乡第七、八保。解放初属第三区(旋改第十区)鱼山乡。1951年划属第六区慈义乡。合作化时,成立郭璞峰、大园、新园、畈上、前进、高峰、新源、源头初级社,后转慈义高级社。1958年成立鲇鱼山公社慈义大队。1965年划属荷塘垦殖场高峰分场。1968年属荷塘公社高峰大队。1974年复称鲇鱼山公社慈义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慈义
  在鲇鱼山西南7.5公里郭璞尖东麓山谷中,皖赣铁路穿村而过。设有慈义站。155户,830人。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张天生从当地墩头村移此建村,因系孤儿,由叔父母抚养成人。为表感谢,取村名为慈,义,
   湾金坦
  在鲇鱼山北偏东5公里,昌江南岸河谷平原。9户,24人。耕地170亩,主种水稻。因系昌江河湾一块平坦的丘陵地而得名。本世纪六十年代初,为荷塘垦殖场林业中学附属农场,1974年改为鲇鱼山公社湾金坦农场,1984年起为乡办农场驻地。源头坞
  在鲇鱼山西南8公里的瓜子尖南麓山坞中。62户,411人。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张氏从本地墩头村迁此建村,以地处山涧鲇鱼山乡(203)源头得名。
   畈上
  在鲇鱼山西南10公里的双峰岭北麓宽谷中,皖赣铁路和南(昌)张(王庙)公路东侧,132户,798人。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张氏从墩头村迁此建村。初仪8户,曾名老八屋。后以地处大畈上得名。
   墩头
  在鲇鱼山西南10公里南(昌)张(王庙)公路东侧,双峰北麓山岗上。61户,355人。明初张姓从婺源县迁此建村。因地系圆形小山岗,土质肥沃,人称肥墩,习称墩头。又因树茂多荫,路人喜在此小憩,运缸瓦者常弃碎片于此而别名瓦屑坝。
   大园
  在鲇鱼山南偏西10公里,皖赣铁路和南(昌)张(王庙)公路西侧,郭璞尖东麓。60户,353人。明嘉靖年间,张氏从本地墩头村迁此建村,该地原系大竹园,因之得名。以方位又别名西园。
   操家山
  在鲇鱼山北偏西4公里的低丘宽谷处,山林1200亩,耕地50亩,造林为主,兼营苗圃。此地原为操家祖业。本世纪六十年代初,曾建公社机关农场。1968年改设林场。1975年为公社知青点。1978年改设鲇鱼山公社操家山林场,1984年起为乡办林场驻地。
   吕蒙*[片村]
  在乡境东北部昌江曲流南部丘陵区,包括沟上、沟下、2个自然村。清代,黄、李、余诸姓从乐平和万年来此定居,因地处昌江河道吕蒙渡岸边得名。
   凤岗*[片村]
   在乡境东北部昌正曲流南部丘陵区。包括前岗、后岗2个自然村。北宋初年,陈姓从乐平科山迁此建村,因地处山岗,呈凤形而得名。
   石口*(片村)从当地关山港下和都昌县迁此建村,该处为农运柴渡口和卖柴码头,故名。
   关山刘家
  在鲇鱼山西偏南7.5公里昌江曲流东岸平原。23户,127人。明代,刘姓从凰岗(今波阳县内)迁此建村,称刘家01972年以大队名,称关山刘家。
   新桥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南部的红壤丘陵地带。东临皖赣铁路、南(昌)张(王庙)公路07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村。218户,1147人。耕地1821亩,其中水田1440亩。山地7000亩。主种水稻。以清代重建的石桥命名。驻地荫墩下。解放前为鄱阳县第五区鱼山乡第十保。解放初属第三区(旋改第十区)鱼山乡。1951年划属第六区新桥乡。合作化时,成立钟潭、新墩、新荫、六家畈初级社,转新桥高级社。1958年成立鲇鱼山公社新桥大队。1965年划属荷塘垦殖场胜利分场。1968年并入荷塘公社胜利大队。1974年复称鲇鱼山公社新桥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荫墩下
   在鲇鱼山西偏南5公里,皖赣铁路西南侧平原。88户,420人。唐末,徐姓从当地的鹊湖迁此定居,以地处树木茂盛的低岗下,故名。
   钟潭
  在鲇鱼山西偏南5公里,昌江曲流西南岸低丘峡谷下。32户,182人。明末,程姓从本地关山村迁此建村,以地处昌江深潭旁,曾称中潭。相传,村边有个蟠龙庵,内有金钟,官府强行取走却敲不响,派差役送回丢入河中形成深潭,故名。
   篾匠棚
   在鲇鱼山西偏南5公里,昌江曲流西岸河谷平原。8户,46人。明末,李姓篾匠从都昌马涧桥迁此搭棚定居,故名.
   张家岭
  在鲇鱼山西偏南5公里,昌江曲流汉港东南岸皖赣铁路西侧平原。16户,92人。元朝时,张姓来此建村于红土岗上(岭上),故名。元末,朱元璋开挖“四季港”时此村被毁。明末,程姓从本地关山迁此定居,袭用原名。
   六家畈
   在鲇鱼山西南5公里平畈上。46户,250人。北宋初年,当地鹊湖徐姓六家迁此畈中建村,故名。清末,安源刘姓亦迁此定居。
   塘坝上
  在鲇鱼山南偏西5公里,南(昌)张(王庙)公路西侧花园山北麓低丘宽谷中。28户,157人。北宋初年,王姓从北湾村(已废)迁此建村,后衰落。明末,本地关山一寡妇携子程认明改嫁于此,繁衍子孙,现村民以程姓为主。因村东河流冲成的大小水塘,村建坡上,故名。
   新柳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南缘红壤丘陵地带,西濒昌江。7个村民小组,8个自然村。403户,2307人。其中非农业户5户,12人。耕地3391亩,其中水田2971亩。山地8000亩,其中林地4000亩。主种水稻。驻地羊嘴头。解放前为鄱阳县第五区鱼山乡第十保。解放初属第三区(旋改第十区)鱼山乡。1951年属第六区新桥乡。合。作化时,成立马家、洪家、柳村、鹊湖、龙源初级社,转新桥高级社。1958年成立鲇鱼山公社新柳大队。1965年划属荷塘垦殖场胜利分场。1968年属荷塘公社胜利大队。1974年恢复鲇鱼山公社新柳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羊嘴头
  在鲇鱼山西偏南7公里处路边小丘上。2户,7人。本世纪七十年代初,下放知识青年在此建“创业队”,现为村委会和新桥小学所在地。以地形似羊头而得名.在乡境西北部昌江曲流北岸平畈上。包括王家,吴家2个自然村。唐,宋两代,吴,王两姓分别从石坑吴家(在今波阳县金盘岭乡)和石岭(在今吕蒙乡)迁此建村,因昌江汉港口有块大石,故名。
   七族下*[片村]
  在乡境西南部边缘皖赣铁路附近丘陵地区。包括7个自然村。唐朝、徐姓从淮安迁此处鸦湖边建村,后人口繁衍,逐渐分居在跗近七个村,故名。
   双溪坞*(片村)
  在乡境西北部丘陵谷地。包括5个自然村。其中程家始建于宋代,后废。清末有易姓从都昌迁来重建新村。赵家,徐家、田畈上为明代赵,徐、袁三姓分别从建昌府和鄱阳县、万年县迁来所建。新屋下为1958年修山田水库时本地移民迁建。因发源于自山岭,余家的两条山溪,自北向南流经此处,故名.旧时曾谐音讹称为“山鸡坞”).荷塘乡
   HE TANG XIANG荷塘乡地名图
   比例尺1:70000荷塘乡概况
  荷塘乡位于景德镇市南部,东北与寿安乡相连,南与乐平县科山和塔前乡接壤,西与鲇鱼山乡毗邻,北与吕蒙乡衔接。四周群山重叠,最高点为刀口山,海拔651米。以自然村荷塘坞而得名,驻地童坊。距市区21公里。全乡总面积63.03平方公里,辖5个村民委员会(分场),23个村民小组,40个自然村0835户,383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78人。均属汉族。
  辖地清代属鄱阳县花新乡四十都。解放前,属鄱阳县第五区鱼山乡。建国初,属鄱阳县第十区鱼山乡。1951年11月改为第六区荷塘乡。1957年成立国营荷塘油茶林牧综合垦殖场。1958年将荷塘、陈湾、仓下三个高级社转为国营荷塘综合垦殖场。1964年鱼山公社划归荷塘垦殖场管辖。1965年撤销鱼山公社建制,分别成立跃进、胜利、红旗、五星、高峰、鱼山、新柳等七个分场。1968年凰岗区的丽阳、留阳等公社划入荷塘垦殖场(荷塘公社)。实行场,社合一的管理体制。1972年场、社分设,将鱼山、.留阳、丽阳等公社划出,另行成立鲇鱼山人民公社,荷塘垦殖场则改名为国营荷塘林场,辖郑家,仓下、荷塘、童光、杨湾五个分场。1973年又恢复了荷塘垦殖场的原称。1983年10月16日划归景德镇市昌江区管辖01984年建立荷塘乡。,解放前,这里是个山高,水冷,路狭,田瘦的穷山沟,农民生活条件很差,住的是茅棚和土墙屋。解放后,群众生活随着生产的发展日益好转。1957年,二百多名干部来到荷塘,带领群众,奋发图强,治山治水,把1.3万亩荒芜的油茶和竹林全部垦复出来,并营造了l万多亩用材林,封育松林,杉林4万亩。同时,把2000多亩只能种一季水稻的冷浆低产田改造成为双季稻丰产田,使单位面积产量由建场前394斤提高到772斤,粮食由依靠国家供应成为自给有余。1964年评为全国农垦系统“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单位。1965年7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标题为:“发扬南泥湾革命精神——评江西荷塘垦殖场自力更生,综合经营的成就”,王震同志并为此亲笔题词给予勉励。昔日的穷山沟,如今变成山青,水秀、路宽、田肥的社会主义新山区。
  荷塘乡属丘陵山区,为昌江区林业生产基地。全乡山林面积7.84万亩,其中有油茶林,毛竹林、松杂混交林,新造杉木林、稀疏灌木林、棕树林等,森林覆盖率达58%。建场以来,为国家提供木材4.76万立方米、毛竹100万根。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有耕地面积3193亩,其中水田2983亩,建有水库、山塘19座,灌溉面积2000亩01985年粮食总产量324.41万斤,工业从无到有,先后办起了瓷土厂、片石厂、榨油厂、红砖厂、造纸厂、木器厂,日用五金电器厂、运输管理站等,企业职工200余人。1985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204.78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43.6万元。
  境地昔日是“看病难、读书难、行路难,土特产运出难”,如今全乡办有中学1所,完全小学3所,小学9所,学生944人,教职员49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5.3q。,还有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15人。1985年全乡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72‰,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的先进集体。全乡有汽车7辆,境内新修的鲇鱼山至仓下公路与南(昌)张(五庙)公路相通,绝大部分自然村可通汽车.
  1930年,方志敏同志领导的红军曾在这里闹革命,成立了农民协会。红军走后,大部分村民遭敌人烧杀,现保存下来的白果树,曾是敌人悬挂革命者头颅的历史见证。为了缅怀革命先烈,在童坊村前,建立了一座雄伟的革命烈士纪念塔,江西省省长邵式平同志亲笔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荷塘乡地名
   童坊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南部丘陵地带。西与鲇鱼山乡鱼山村委会毗邻。6个村民小组,9个自然村,1个林点,342户,1406人。耕地面积908亩,山林面积39388亩。生产杂木,毛竹、水稻,以驻地命名。解放前属鄱阳县第五区鱼山乡。建国初属鄱阳县第十区鱼山乡01952年改属第六区荷塘乡。合作化时,由童坊,金龙山,殊源坞、荷塘坞等初级社转荷塘高级社。1958年并入荷塘垦殖场称红旗分场。1968年属荷塘垦殖场(公社)为荷塘大队。1972年划属荷塘垦殖场童光分场。1979年撤销分场,划分为新村,金龙山,殊源坞、荷塘坞等生产队。1983年10月划归景德镇市昌江区管辖。同年恢复分场称童坊分场。1984年改乡建制,建立村委会。
   童坊
  在市区西南21公里,鱼(山镇)仓(下)公路中段,冷水尖西南麓两小溪汇合处。乡政府、村委会驻地。213户,786人。北宋开宝二年(公元969年),童姓由大田(在今德兴县境)迁此建村。后胡氏于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由清华街(今婺源县境)迁此居住。因村建在阮家湾、徐湾、杨田湾上游,曾称三湾里洪湾村,后胡姓迁出,仅存童姓,故将洪湾改称童坊。
   金龙山
  位于童坊西北3.5公里的山垄内。24户,115人。明末,姜姓由婺源县迁此建村。因村南有一突出山包,似一鸡立于群山之中,始称鸡笼山.1959年粮食丰收,说是鸡笼山飞出金凤凰,故改称金笼山.
   南源坞
   在童坊东北5公里,冷水尖东偏南山坞。15户,84人。清末,危氏由南城县池源村迁居此地,因此地处坞南故称南源坞。
   东源坞
   在童坊东北4.5公里,凤凰山南偏西麓山坞内。3户,11人。清末,有刘姓由南城县迁此建村。因村落建于正东的垄口山坞得名。
   葛茅坞
  在童坊东北3.5公里,冷水尖南麓山垄内。无常住户,由护林人员轮换居住。清末,葛姓由江北(今安徽省)迁此营林,当时搭茅篷居住,故得名。民国初,葛姓迁至殊源坞,1958年荷塘垦殖场在此建队营林,今属童坊村委会的林点。
   殊源坞
   在童坊东南3公里,冷水尖南偏西麓山坞内。35户,158人。清末,危氏兄弟由南城县池源村迁此,称殊源坞。
   庄前
   在童坊东南1公里,冷水尖南偏西麓山坡上。23户,89人。清中期,有吴姓由南城县迁此建村。因村处一古树遗桩前,以谐音名庄前。
   锅炉下
  在童坊东南半公里,冷水尖西南麓,鱼(山)仓(下)公路旁。2户”8人,以铸锅为主。此地原无住户,只有一幢粉碎瓷土的水碓房91959年荷塘垦殖场利用此水碓房建起铸锅厂,故名。1962年有陈姓从浙江省迁此居住,袭用原名。
   汪头棚
  在童坊东南1公里,冷水尖南偏西麓山坡上,鱼(山)仓(下)公路旁。4户,13人。唐代,汪姓在此搭棚居住,称汪头棚,后废。1964年荷塘垦殖场在此建养猪场,袭用原名。现有胡、万、刘等姓居住。
   荷塘坞
  在童坊西南3公里,余家尖西南麓山坞内。23户,142人。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胡氏由婺源县清华街迁此居住,因村前有一口塘,曾种植荷花得名。
   扬湾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东北缘丘陵山区,东连寿安乡,西邻鲇鱼山乡。辖6个村民小组,15个自然村,1个农点,172户,744人。以林为主,兼搞农业。以驻地命名。解放前属鄱阳县第五区鱼山乡。建国初属第十区礼城乡。1951年11月为第六区礼城乡。合作化时,由陈湾、杨湾初级社转陈湾高级社。1958年并入荷塘垦殖场杨湾分场。1968年属荷塘垦殖场(公社)。1979年撤销分场改属陈湾、杨湾生产队。1983年划归景德镇市昌江区管辖,恢复杨湾分场。1984年改乡建制,建立村委会.
   扬湾
  在意坊东北10公里,杨湾水库西端山坞中。村委会驻地。驻有供销社和林业管理站。因地当溪流洄湾处曾有杨姓所建粉碎瓷土的工棚,故名。无常住户。1958年荷塘垦殖场在此建生产队队部,1965年建杨湾水库时迁至此,袭用原名。
   陈湾
   在童坊东北9公里,灰路岭北麓山谷中.94户,336人。明中期,陈姓由陈村(在今安徽省休宁县)迁此建村。因村处一溪流转湾处得名。
   鹅公包
   在童坊偏北11.5公里,杨湾水库东端山洼里。5户,25人。清末,陈姓由陈湾迁此建村。因村前有一山形象鹅冠得名。
   李家山
   在童坊北13公里,牛角岭西北麓山谷里。13户,68人。清中期,王姓由官庄坞(在今乐平县)迁此建村。因耕种李家的山地得名。
   老晨场
   在童坊东北11公里,杨湾水库南端山坞中。2户,5人。民国初期,平姓从万年县迁此建村,以粉碎瓷土为生,因村址为古村老屋遗址得名。
   马嘴坞
   在童坊东偏北11公里处,以马嘴形山坞得名。3户”17人。清末,陈湾村民陈姓迁居此地建村。
   外百叶坞
   在童坊东北9公里,杨湾水库南畔百叶坞中部,故名。6户”34人。清中期,潘姓由婺源县迁此,村以坞名。
   椿树尖
   在童坊东北11.5公里,牛角岭西麓峡谷中。4户,10人。清末,陈姓从陈湾迁此建村。因村位于长满楮树的山尖得名。
   陈家岭
  在童坊东北15公里,牛角岭西南半公里的开阔地上。3户,12人。清中期,陈姓由安徽怀宁县迁此山岭搭棚定居,曾有陈家棚之称。后因村址建在高岭上,故名。
   豪猪垄
  在童坊东北13公里,牛角岭西偏南1.3公里的山洼内。2户,9人。清末,陈姓由本地陈家岭分居此地经营山林,因过去此地豪猪多,故名.内百叶坞
   在童坊东偏北6.5公里,凤凰山北偏西麓的百叶坞底部,故名04户,17人。清末,潘姓由外百叶坞迁此建村。
   刘家
  在童坊东北9公里,凤凰山麓峡谷中。20户,139人。清末,刘姓从严家(今鲇鱼山乡)迁此建村,称刘家。1929年刘姓迁回严家,以后其它姓氏继续迁此定居,沿用原名。
   大西坞
   在童坊东北8公里,凤凰山东南麓山洼内。6户,29人。清末,危姓由南城县迁此定居,因村建在山坞西大洼内,故名。
   黄家
   在童坊东北9公里的低丘峡谷中。3户,15人。清末,黄氏由仓坞(今乐平县)迁此建村,故名。
   弃水岭
  在童坊北6.5公里丘陵坡地上,南(昌)张(王庙)公路北侧.属鲇鱼山乡地带。7户,28人。此地原称齐水岭。1969年荷塘垦殖场林业中学在此开荒种植茶叶,1972年改称茶场,袭用原名。现有张、王、徐等姓居住。
   山门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部,在童坊村委会所辖范围内。辖2个村民小组,2个自然村’,2个护林点。26户,93人。以营林为主,产杉木。以驻地山门命名。1958年为荷塘垦殖场高峰分场。1968年划归荷塘公社荷塘大队0。1972年改称山门分场。1979年撤销分场改立烂泥坞、六斗坞等生产队。1983年划归景德镇市昌江区管辖,恢复山门林业分场01984年改乡建制,建立村委会。
   山门
  在童坊西北2.5公里的山坡上。。村委会驻地。11户,43入,清中朝陈姓从义城(在今鲇鱼山乡)迁此建村,因村前山坡上曾有石牌门坊,故名。
   烂泥坞
   在童坊西1.5公里的山坞内。9户,18人。1969年荷塘垦殖场在此建房,营造山林,。因此洼内烂泥浆较多,故名。现有刘,徐等姓居住。
   外荷塘
  在童坊西南2.5公里的山脚下。5户,24人。清末,荷塘坞村民在此建一谅亭,散称亭子里。1959年荷塘垦殖场在此建队育林,以地处荷塘坞外部得名。现有汪、王、熊等姓居住。
   六斗坞
   在童坊东南3公里的丘陵谷地。1户,8人。此地原无住户,始称六斗坞。1970年荷塘垦殖场在此建队育林,沿用原名。现有刘姓住此。
   彭家岭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驻地西部丘陵地带。辖3个村民小组,2个自然村,48户,210人。耕一地面积41.8亩。以造纸制砖为主,驻地彭家岭01976年为荷塘垦殖场运输站。1985年改称工业公司,管辖红砖厂、造纸厂等企业单位的农业户,并在驻地成立彭家村委员会。
   彭家岭
   在童坊西北50米处。20户,117人。此地原为荒山,称彭家岭。1976年荷塘垦殖场在此建运输站。现有童、胡,程等姓聚居。
   槠树林
  在童坊西北6公里,鱼(山镇)仓(下)公路旁。16户,56人。原无住户。1959年荷塘垦殖场在此建园艺队,栽种花果。因建村前此地有一片槠树,称槠树林。现有陈、胡、程、李、吴-白、。赵等姓聚居。
   仓下村民委员会
  位子乡境南缘丘陵区;东南与乐平县毗邻。辖7个村民小组,12个自然村,2个农林点0349户,1662人。耕地1640亩,山林1.7661万亩。以粮为主,兼营林业,以驻地仓下命名。解放前属阳县第五区鱼山乡。建国初改属第十区鱼山乡。1951年底改为第六区荷塘乡。合作化时,由荷塘、仓下、郑家、锡家坞等初级社转仓荷高级社。1958年并入荷塘垦殖场胜利分场。1968年属荷塘垦殖场(公社)荷塘大队。1972年为仓下、郑家2个分场.1979年撤销分场,分为仓下、田坑、上村、郑家、太阳、锡坑等生产队。1983年划归景德镇市昌江区,改称仓下分场。1984年改乡建制,建立村委会。
   仓下
  在童坊东南3公里,通天烛西南麓开阔谷地上。村委会驻地055户,224人。清中期,刘姓由义城(今鲇鱼山乡)迁本地老仓下定居。清末,刘姓又从老仓下迁此建村。始称新田仓下,后简称仓下。
   黄泥坞
  在童坊东北13公里,凤凰山东北麓山坞里。无常住户,是杨湾分场的护林点01963年荷塘垦殖场在此建房子一幢,因此坞土壤为黄泥土质,故名。
   雷坞
   在童坊东北7公里,灰路岭南麓山谷里。1户,2人。因此山原有很多古树木,经常遭雷击,故名。1962年荷塘垦殖场在此建护林点。
   牌楼下
   在童坊东南7.5公里,通天烛北麓山坞里。无常住户,属仓下村委会农点。宋中期,田坑坞胡姓为占风水,在此建一牌坊而名。
   东坑坞
   在童坊东偏南4公里的山坞中。22户,123人,清中期,危姓从南城县迁此定居,因村建在面向正东的山坞内而定名。
   田坑坞
  在童坊东南6公里,通天烛西麓丘陵谷地上。31户,166人。宋初,胡姓从黄泥湾(今乐平县)迁此定居,始称桃源村。明朝,因山土崩泻,将村边一小溪填满,改称填坑坞,后因谐音易为今名。
   老仓下
  在童坊东偏南5公里的山坳坡上。8户,52人。清初,谢姓由黎川县迁此建村。因村山坡上有本地横柏山的财主存放粮食的仓库一幢,村庄建在山洼内,故名仓下。清末,因人口繁衍,扩大为两村,迁出部分居民’另建新村,故将此地定名为老仓下。
   塘尾
   在童坊东南5公里,通天烛西南麓。10户51人,明中期,张姓由乐平县塘头迁此定居,因纪念祖居塘头而取名。
   横柏山
  在童坊东南3.5公里,余家尖东南麓山坡1044户,225人。清初,徐姓从徐坊(在今鲇鱼山乡)迁居此地,始称徐家。后因村前有一排横向栽的柏树,俗称横柏山,又称黄柏山。
   贯前
  在童坊东南5.5公里02户,8人。驻有仓下小学。明末,陈姓由陈家(今乐平县)迁此建村。因村建在两小溪汇合处,形似锨中出水,故名损前。后因方言谐音改成贯前。
   郑家
  在童坊东南4公里,余家尖东南麓山谷中。8户,33人。明末,郑姓在此建村,故名.后废。清末,徐姓从本地横柏山分居来此落户,沿用原名。
   锡坑坞
   在童坊东南5公里,余家尖南麓。46户,225人。清初,丁姓由建昌府迁此建村。因附近岩石内有一种发光物质似锡,人称锡坑坞.
   何家地
   在童坊东南6公里,韩存岭东北麓山坳中。 6户,26人。清中期,因此处山林田地皆属何姓所有,由吴姓管山种田,人称何家地。
   大济岭
   在童坊东南4公里的山坡上。 75户,319人。清中期,谭姓由建昌府迁此建村。因谭姓以济为代号,且村建在大岭上,故名大济蛉。
   上村
   在童坊东南5.5公里,韩存岭北麓山坡10 41户,208人。唐末,胡氏由浮梁县迁此建村,因村建在山坡上得名。
   百叶坞。 [片村]
   在童坊东北部,包括内、外百叶坞两个自然村。清中期,潘姓由婺源县迁此山坞建村,称百叶坞.

知识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出版者:安徽新华印刷厂

《景德镇市地名志》它是景德镇市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名专著,也是景德镇市人民的一件大事,我们祝贺它的诞生。 这部专著是根据国务院、中国地名委员会的有关文件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按照“江西省市、县《地名志》编辑大纲”的要求编纂而成的。《景德镇市地名志》是一部具有法定性的地名典籍。这部志书,同时又是一部从地名角度介绍景德镇市的资料书,全书共收入了各类地4403条计100多万字,分为综述、政区与居民地、行政企事业单位、重要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纪念地与名胜古迹、附录等七大部份。并配有各类地名图48幅,彩色和单色照片120余帧,内容丰富,翔实。对古今重要地名的由来含义、历史现状及其演变,作了较详尽的介绍。为了反映景德镇市的特点,对陶瓷考古、经济研究、游览观光等三个方面,作了较多的叙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景德镇市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教育、风俗、民情概况。它的出版,有助于社会各方面人士准确地了解景德镇市的地理特征,历史状况,自然风貌,为我国军事、公安、民政、邮电、城建、交通、新闻出版、科研教育、旅游外事等部门和人民群众日常交往提供准确的地名资料,从而更好地为四化建设服务。

阅读

相关人物

邵式平
相关人物

相关专题

浚泗井
相关专题
小烟园里
相关专题
小花园里
相关专题
凌角居
相关专题
汉阳弄
相关专题
烟园里
相关专题
绣球上弄
相关专题
石鼓里
相关专题
戴家上弄一横弄
相关专题
胜利弄
相关专题
饶州弄
相关专题
万年街横弄
相关专题
工人宿舍
相关专题
绣球下弄
相关专题
乐兴弄
相关专题
枣树下
相关专题
丝瓜棚
相关专题
戴家下横弄
相关专题
秀水桥
相关专题
花子棚
相关专题
千佛楼
相关专题
小绣球下弄
相关专题
陈家弄
相关专题
典当弄
相关专题
玉路上弄
相关专题
昂脚楼
相关专题
玉路弄
相关专题
刘家下弄
相关专题
方家塘
相关专题
陶瓷弄
相关专题
大花园上弄
相关专题
刘家上弄
相关专题
狮子上弄
相关专题
狮子上横弄
相关专题
奢子上二横弄
相关专题
射家上横弄
相关专题
舅子下弄
相关专题
太平桥
相关专题
小花园弄
相关专题
大花园下弄
相关专题
积谷岭
相关专题
纱帽墩
相关专题
红星弄
相关专题
杨家坞
相关专题
车鸡弄
相关专题
豆芽井
相关专题
牛角弄
相关专题
珠弄里上弄
相关专题
登科上弄
相关专题
马金岭
相关专题
沟沿上
相关专题
爆竹弄
相关专题
珠弄里下弄
相关专题
登科下弄
相关专题
小路园
相关专题
油盐巷
相关专题
小阔弄
相关专题
工农村
相关专题
工农街
相关专题
鸦雀窝
相关专题
油榨弄
相关专题
十字街
相关专题
西瓜洲
相关专题
百花园
相关专题
曙光村
相关专题
太白园
相关专题
小港嘴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