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为古代名镇,浮梁亦为古代茶区,故历史上商业就很发达。唐时,茶叶已作为商品在本地交换,唐代诗人“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已说明此时商业的兴旺。而唐宋以来,景德镇的瓷器遍销全国,南宋时,已成为“陶业都会”。明清两代,景德镇的工商业都空前发展,成为瓷业城市,瓷业繁荣和其他各业兴旺。根据资料记载,道光、光绪年间共有商店140余家,其中有瓷器业、茶庄、五金工业、布业、百货业、南货业、文具纸张业、屠宰业、杂货业、饮食业等,仅豆腐店就有30多家。无怪乎古人说“其人居之稠密,商贾之喧闹,市井之错综,物类之荟萃,几与通都大邑等及”。民国时期,“洋货”进入市场后,景德镇市场又出现了电器、电料、石油、硬炭、建材、颜料、照相、洗染等新型行业。民国廿六年(1937年),景德镇城镇商业已有16类1,221户,抗日战争期间,因交通阻隔而致萧条。至1949年初,有各类商店1,159户,其中城镇有759户,仍处于衰落状态。
1949年解放后,恢复与发展工农业生产,城乡经济繁荣,商业有了较快的发展。
管理机构建国36年来,商业领导机构经过5次改名和13次撤并。在建国后到1960年以前,市和县的商业领导机构同时存在。其间1956年5月,成立市和县的农产品采购局,于次年1月撤销,其业务和人员并入供销合作社。1960年以后,县商业局撤销。供销合作社是在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由农业生产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同时组织起来的,当时有区联社和县联社,内有理事会和监事会等组织.到1985年仍有社员股金59万元。
1957年2月起,市商业管理局下设12个专业公司和盐业批发部,分管各类商品进出购、销、调、存等活动。1958年3月撤销12个专业公司,改成商业行政部门内部的经理部,商业管理局改为第一商业局,同时成立第二商业局,分别主管工业品和农副土特产品的经营活动。1958年5月撤销第一、第二商业局和供销合作社,合并成立市商业管理局。1961年7月,商业局与供销合作社分家。小商小贩的管理工作从国营商业、供销合作社划出,恢复了合作商店(组)。1958年11月,商业、粮食、供销原有的15个公司、站、厂合并为8个公司。1968年12月城市小商小贩和个体服务人员下放农村,并关闭了农村的集市贸易,商业形成了单一国营渠道和独家经营的流通体制。1973年恢复专业公司。1969年供销社、商业、粮食三个系统共组成一个革命委员会。1978年9月市供销社再次从商业局划出。1983年市商业局与供销合作社重新合并,一直至今01985年,国营商业下设9个专业公司和6个商办工厂。供销合作社系统下有3个公司和22个农村基层供销合作社。
业务经营包括商业工作的购、销、调、存的全过程。总的趋势是近5年来购销业务,都有较大幅度的发展,但年末库存量相应增多。具体是:1985年度国、合商业国内纯购进为6,254.12万元,其中农副产品购进460.28万元,工业品购进5,593.92万元。“六五”期末与“五五”期末相比,收购增长58.5%,其中农副产品收购减少44.7%,工业品购进增长96.6%。农副产品收购减少的原因是多数产品转移到自产自销方面,体现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放和搞活。1985年度国内纯销售为15,111.19万元,其中售给居民及社会集团的消费品为8,459.11万元,售给农村的农业生产资料为791.85万元,售给集体和个体商业商品为3,434.3万元。“六五”期末与“五五”期末相比,销售额增长13.85%,其中消费额增长12.13%,农业生产资料减少3.67%,集体和个体商业商品增长81.74%。其特点是:对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呈下降趋势,而生活消费资料供应有较大幅度上升,消费资料上升幅度为25.73%。1985年,全市供应化肥14,871吨,平均每亩耕地38.33公斤,比1976年增长1.72倍。1985年,销售高中档民用商品有:洗衣机2,658台,手表30,693只,自行车20,244辆,缝纫机4,155架,电冰
1985年度景德镇市商业(供销)情况表箱1,119台,电风扇9,849台,电视机5,721台,其中彩电2,343台。在饮食服务行业中,饮食业下降,服务业上升。
年末商品库存量,1980年为5,008.59万元,1985年为5,010.34万元。“六五”计划期末比“五五”计划期末库存量增长0.03%。
近年来经营效益农村比城市好,国营商业年利润从1981年起呈下降趋势,1981年为400万元,1985年为201万元。供销合作社年利润从1981年起则呈上升趋势,1981年为82万元,1985年为122万元,1985年资金周转农村好于城市,详见上表。
专业公司1985年底,全市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系统共有12个专业公司,现简述如下:
百货公司创建于1950年6月1日,经营商品近万个品种,是全市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品主要供应市场之一。到1985年,有固定资产152万元,流动资金1,954万元,年缴税利226万元。现有职工1,095人,公司行政设有20个科室。下设金属装潢劳动服务公司、两个百货商场、3个商品批发部、35个零售网点,营业总面积7,383平方米。
五金交电化工公司创办于1956年7月,经营五金、交电、化工三大类商品,六千多个品种。现有职工200人,营业网点12个,总面积844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120万元,流动资金38.21万元(其中自有资金2.45万元)。1985年比1978年商品纯购进增长104%,商品销售增长188.5%,上缴利润增长1.53倍。
石油公司其前身为国营上饶石油公司景德镇批发部,于1955年9月建立,1957年7月划出,成立景德镇市石油公司,又与煤炭公司合并,改称景德镇市燃料建筑材料公司。经过5次撤并,1985年5月底,从市煤炭公司划出,正式成立江西省石油公司景德镇市公司,直属省石油公司领导,由市商业局代管。现有职工304名,设行政科室9个。下设历尧油库、加油总站、石油加工厂、劳动服务公司,另有零售网点4个,营业面积达1,820平方米。1985年,拥有固定资产469.2万元,流动资金434.83万元(其中自有资金3.5万元)。专营汽、煤、柴油、润滑油、润滑脂等石油产品。
煤炭公司于1956年成立,主管烟煤、无烟煤、焦炭、煤制品等商品供应,现有职工409人。市区营业网点共有14个,经营和生产面积33,322.5平方米,固定资产281.94万元,流动资金31.44万元。公司下设煤制品厂、煤场、燃料总店、汽车队、劳动服务公司。1985年煤炭购销达65万余吨,生产蜂窝煤达7.5万余吨。
副食品公司创建于1950年。主要经营糖、烟酒、糕点、罐头、干鲜果、蜜及调味品等300多个品种,共有职工1,089人。下设3个总店、4个经营部、四个仓库和11个科室。营业网点76个,营业总面积6,768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194.26万元,流动资金157万元。1979年至1985年,全公司销售额达1.7亿元,为国家积累资金874.42万元。蔬菜水产公司创建于1956年3月,属国营中型企业。经营品种超千种,现有职工1,045人,零售网点65个,固定资产155万元,流动资金37万元。公司下设:农产品贸易批发中心、蔬菜批发部、裕丰经理部、汽车队、6个经营总店,行政设12个科室。1985年与1979年相比,商品纯购进增长14.73%,商品纯销售增长16.26%,资金周转率加快42.27%,劳动效率增长16.67%。
饮食服务公司创建于1956年3月,是综合性服务的国营商业企业,固定资产395.2万元。现有职工1,304名,拥有旅社17家,床位1,860张,年接待能力达36万余人;有餐、菜馆8家,小吃店29个,年行业用粮100多万斤,油15万斤;有理发店12家。营业额1985年比1982年增长17.8%,利润增长2倍。
食品公司创建于1954年6月,主要经营:猪、牛、羊肉和禽蛋。现有职工1,022名,营业网点101个,固定资产153.49万元,流动资金60.5万元。下设城市经营部、农村经理部、牛羊加工厂、零售总店、食品加工部、生化制药厂和曙光商场。1974年到1985年,开展猪副产品综合利用,累计创产值422.6万元,利润48.6万元。
商业储运公司于1979年下半年建立,立足于为本系统各专业公司服务。集中管理仓库安全,办理毗邻地区商业物资中转,承担商业物资运输等方面的工作。现有职工187名,下设车队和太白园仓库,固定资产179万元。6年多来,实现营业收入475.19万元,利润27.25万元i税金15.27万元。
农业生产资料公司成立于1961年10月,前身为市农业生产资料经理部,隶属市供销合作社,经营化肥、农药、农药器械、中小型农具、农用薄膜、石膏、杀虫剂、植物生长剂等50多个品种。有仓库群14幢,库房总面积6,551平方米,固定资产71万元,流动资金211.3万元(其中自有资金39.3万元),年销售总额近900万元。公司下设3个科室,专业门市部1个。现有职工59人,担负全市34万亩农田的生产资料供应和乐平县农业生产资料的调拨任务。1980年以前,年年亏损,1981年开始扭亏为盈。1985年实现利润15.7万元,创历史最好水平。
土产公司创建于1956年10月,隶属市供销合作社。主要经营农副土特产品和废旧物资的购销业务。现有购销网点53个,人员430名,固定资产116.74万元,流动资金37.46万元。公司与市废品物资公司、市贸易货栈实行三块牌子一套人马的体制,下设4个经营部、1个车队、3个仓库(面积为3,OOO平方米)、2个加工厂,公司行政设6个科室。1982年,办起了全市第一个废旧金属加工厂。1982年至1985年,累计从“三废”中提取黄金436克,白银643.11公斤。1985年与1979年相比,纯购进额增长82.3%,纯销售额增长36.35%,利润增长64.55%,资金周转率加快27.97%。
杂品果品公司成立于1963年10月,前身为市果品杂品采购供应站。先后经过3次撤并,至1978年底才正式组建。下辖日用杂品公司,茶叶果品公司,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分户建帐,为统一核算的经营体制。现有职工246人,固定资产47.13万元,流动资金27.2万元。下设3个业务经营部、5个批发点、13幢仓库,面积达5,000平方米,零售网点15个。公司行政设4个科室,与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业务贸易往来。
名店
“胡宏发”南货号公私合营前,是景德镇南货业最大的私营商号。创设于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座落在市区中山路997号(现副食品公司瓶酒仓库内),经营面积达922平方米(含铺面、作坊、库房)。“胡宏发”是胡姓黟县人开的,后他的胡姓同乡见该店生意兴隆,都乐意投资入股。据1952年重估财产的账面记载:“胡宏发”有股东17人共24股,每股股金为1612元,合计资本总额达38,680元,其中固定资本为21,230元,流动资本为17,459元。该店批零兼营,并开设商店后坊。经营品种有南货、食糖、土特产、南北杂货、干果蜜饯、自制糕点共400多种。市区许多小贩、饮食店在“胡宏发”进货,鹅湖、福港等远郊商号也到此批购01942年,“胡宏发”换人经营,业务逐渐衰落、1956年,“胡宏发”南货号进入公私合营。
“江邦达”南货号位于中山路843号,创设于1841年,是私营合作经营南货业最早的一个商号,也是景德镇南货业资本额四大户之一。“江邦达”号营业面积95平方米,仓库面积达376平方米。房屋为二层砖瓦木柱结构,店堂门前悬挂“南北海味、时新糕点”的大横幅。拥有资本总额43,300元,其中:固定资本26,760元,流动资本为16,540元。从业人员22人。“江邦达”号是由江氏三兄弟合资。股东共投资433股,每股折新币100元,共计投入股金折合人民币43,200元。主管南货、土产;兼营海味果品及自制糕饼。经营品种有:糖类、罐头、茶叶、调味品、海产品、干菜、豆制品、水果及果脯、蜜饯、小食品、百货以及自制糕点共计187种。货物来源于赣县、上海、汉口、南昌、河口、鄱阳、本镇等地、1954年末,“江邦达”号业务开始不景气,资金难以周转、1954年12月营业额为713元,1955年元月的营业额只有385元,于同年同月申请歇业、1955年6月29日,市人民政府以(1955)商行第021号文件,批准“江邦达”号全部人员及流动资产投入瓷厂。
“恒隆怡记”南货号位于中山路657号(现中山北路37号),创立于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是解放前四大私营南货业名店之一。“恒隆怡记”号自开业以来,由汪氏家族经营。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汪吉普被推选为浮梁县南货业同业公会候季卜监事。1946年接任经理,并由汪氏四兄弟合伙出资,各投资8,840元,扩大经营范围。据1951年11月12日工商业登记核准:“恒隆怡记”号拥有固定资本12,018元,流动资本23,342元。营业面积204平方米,雇工17人。“恒隆怡记”号经营品种有食糖、食盐、糖果、干鲜果、烟草、水产品、豆制品、调味品以及其他南北杂货、山珍海味近两百种。店堂后面设有加工作坊,自制糕点。除做门市生意外,还兼营批发业务,批发对象主要是本镇小商号及农村小商贩。1956年,“恒隆怡记”南货号进入公私合营。“通和”南货号始称乾大昌号,由婺源县人李德时开办。是徽帮较大的南货店之一,规模仅次于南货业胡宏发、江邦达、恒隆怡记三家,店址位于中山南路5号(现市广播电视服务部)。主营糕点、白糖、山珍海味、南北杂货、面粉等类商品,属前店后坊设置,实行批零兼营。“乾大昌”号开业于1922年,开业初期,由5人集股合伙经营,一年后店主李德时买下其他股东的全部股份,成为独资经营的南货店。1942年该店职员已从开办初期的14人发展到25人,生意越做越大,仅赣州产的白糖每月就要销售300多桶,总量达13,OOO公斤。每年中秋节作坊还要生产各种月饼半个月,日产量达600斤。1946年,李德时把全店的经营管理交给其子李金和,并将“乾大昌”改名“通和”,扩大营业。营业面积由原来90平方米扩增到200多平方米,资金增加3倍多。1951年农村开始土地改革,市人民政府工商科接管了该店,派出了公方代表管理“通和”南货号,成为我市第一家由国家接管经营的私营南货店。
“汪天泰”茶号位于市中山路459号,创立于1910年,是景德镇私营商业独资经营茶叶最早的一个茶号。营业面积为75平方米,拥有固定资本965元,流动资本7,414元,从业人员5人。经营的茶叶品种有:祁红、高毛峰、中毛峰、低毛峰、高家园、珠兰、大方、香片、代代花茶、茉莉花茶等15个品种。1956年1月,“汪天泰”茶号经过公私合营过渡为全民所有茶商业。
“大生”布店始称“长盛”布店,1940年由黟县人王南山接手经营,并更名为“大生”布店。店址位于现中山北路15号,拥有资本总额21,331元。主要经营棉布、呢绒、绸缎等纺织类商品,花色品种达300百多个,从业人员15人,是解放前景德镇颇有影响的私营布店。该店在经营中坚持“一言堂、不二价”的做法,以货真价实取信于顾客。1956年,大生布店公私合营,改称正昌隆布店,后转为全民所有制商业,现为四新布店。
“万生祥”肉店是景德镇屠宰业中规模较大而又开业较早的肉店。由抚州人杨老五开办。座落在中山路钟家弄口的商业繁华地段,四邻瓷业窑户众多。杨与各窑户老板议定采用先收款后分次付肉和赊猪卖肉等办法,从微本开业逐年积累了资本,一跃而为屠宰业中的佼佼者。该店长年雇工2人,日销猪肉5头以上,逢年过节则要销30头以上。店内设有存猪栏和杀猪场地,同时在戴家弄、魏家弄还各设了分店。该店在本地农村和波阳、万年等县都有生猪收购基地,到时有专人送活猪到店,猪源比较充裕。除自宰、出售猪肉外,还收集镇上零散的猪小肠,加工成肠衣出售。抗日战争期间,店主杨老五返回抚州老家,肉店由其弟杨老六继续经营,到1952年歇业关闭。
景春馆原名金春馆,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原是一家制作烧饼和米制点心的小吃店,后改经营扁食(馄饨)。“清汤(馄饨)泡糕”是其名产,历代沿袭下来,在同行业中独具特色。传说有乾隆皇帝的御书“金春”字招牌(“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该店原址在前街老弄口(即中山南路),50年代迁往十八桥,1981年由十八桥迁至中华南路16号,营业面积160平方米。
公和第一圃座落在中山北路38号,始建于晚清同治年间,迄今有120余年的历史,是本市古老而较有名气的餐菜馆。该店由私人经营,店主多次更换,营业几经兴衰。1956年公私合营后,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性质,营业额逐渐上升。1968年改建为三层楼房的店面,占地1.500平方米,现有工作人员41人。经营独具特色的高档菜肴与普通食品。二楼餐厅主要供应京、津、川和本地传统名菜佳肴,承办各种酒席。一楼大餐厅主供各色花样的面食和经济小吃,其中大块粉蒸肉(又称船板肉)、金镶玉(白豆干加猪肉、木耳屑等制成)、猪骨汁、油炸豆腐等地方菜,味美价廉,深受顾客喜爱。
景德镇百货商场座落在市中心繁华的珠山中路南侧。1957年6月15日开始营业,属中型国营零售商业企业。经营品种达6千多个,职工164名,营业面积900平方米。每年销售额在700万元左右,日客流量1.5万多入。1985年来,拥有固定资产18.79万元,流动资金107.9万元。内设家电、五金、布匹、鞋帽、毛线、床上用品、百货、小针织、钢精、服装、文化、灯具等14个营业柜组,先后被省商业厅和市政府授予“物价计量信得过单位”称号。对钟表,自行车、电冰箱、电视机、电风扇、洗衣机等配备了专职修理人员,实行保修制度,大件商品上门服务。钟表、自行车、洗衣机等大件商品在全市销量第一。在管理上实行了“一人一卡”联销计奖的经营责任制。1985年与1979年相比,销售额增长32.76%,利润增长15.34%。
景德镇饭店始建于1958年,1960年底竣工,1961年开业。饭店占地面积7,OOO千平方米,建筑面积13,200平方米,是一所综合性服务大楼。位于市中心广场西侧的珠山路口。主楼高7层,站在饭店主楼顶层上,可以鸟瞰整个市区。内设旅社、饮食、浴室、经营部、出租车队6个服务部门。现有职工193名,拥有床位690张,每年接待旅客22万人次。1978年以后,将部分中档住房改为高档住房。中档床位占总床位的一半以上。增添了空调设备和各式电扇200台,彩色和黑白电
景德镇饭店图视机80台。仅1984年就接待港澳台同胞两批共410人,客房床铺利用率保持在68%以上01978年到1983年,完成营业额为519.8万元,创利82万元,上缴税金20.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