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景德镇日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3817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景德镇日报》
分类号: G216.2
页数: 13
页码: 25-3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景德镇市《景德镇日报》创刊时期情况的具体介绍,内容主要包括艰难起步时期、曲折前进时期、严重灾难时期、蓬勃发展时期等。
关键词: 景德镇 地方报纸 景德镇日报

内容

第一节 艰难起步时期
  《景德镇日报》是中共景德镇市委机关报,其前身是《景德镇报》。
  1955年3月22日经江西省委批准的《景德镇报》,市委定于同年5月15日正式创刊。
  此时,正是新中国经历三年恢复时期之后,处在进入国家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第三个年头,中共景德镇市委越来越迫切地需要创办自己的机关报来指导全市工作。
  没有办报人员怎么办?市委决定,从各方面抽调一般能适应办报的十五名干部组成筹备组,由当时的市委办秘书胡仲愚领队,去《江西日报》接受培训,听取省报诸多编委成员轮流讲课,并学习苏联《真理报》的经验,后又把人员分配到相关处室去跟班实习,外出采访,仅学习一个月,便回到市里进入紧张的筹划。但是,那时没有自己的产业,只是在当时的市委机关院内——今龙珠阁下的市府宿舍区内的大小两间房屋里办公,后来随着人员增多,搬到当时市武装部——今军分区一幢平房宿舍里办公。其后又搬到原地藏庵——解放前《赣北日报》社旧址——今新华印刷厂内一幢新建的两层楼内办公。这就是起步时期反复搬迁的社址及其编辑部活动场地。当初外出采访,全靠步行。当时无摄影器材,全靠美工人员来美化版面。收电讯,全靠收音机,通过人工手抄。只是到了有了经费时,才添置了号码收讯机,通过人工翻成中文。最后创造条件启用了电讯模写机。
  印刷设备是靠当时政府划拨给市新华印刷厂来解决的。这家印刷厂是解放后接管《赣北日报》印刷厂组建的。当时虽有四开平台机,但是铅字活版印刷,易跳字出差错。到后来才发展有打纸型的设备,解决了这一问题。
  总之,在当时的情况下,尤其是在创刊时,经费拮据,设备简陋,时间紧迫,人员又少,显得困难极大,全凭艰苦创业,不分昼夜,不计报酬。“一切为了一张报”、“坚决办好报纸”……成了当时参与办报人员的共同心声。报人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决心,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
  在报道上,着重宣传了“一五”时期的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顺利完成,以及当时的十大重点项目建设和陶瓷方面结出的丰硕成果,尤其是开展建国十周年的宣传。凡被《景德镇市志》收入《大事记》的,几乎都是该报报道过的内容。副刊也作了有力的配合。还把报纸上开辟的“群众出题目,记者做文章”和“党的恩情说不完”这两大栏目发表的文章先后分别汇编成书。问题是反右派斗争的发生,不仅在报道上发生了失误,而且在内部也伤害了一些同志,好在后来都得到了平反纠正。
  第二节 曲折前进时期
  从进入“大跃进”年代,到“文化大革命”前夕,这几年,是曲折前进的几年。《景德镇日报》的前身——《景德镇报》,先后过渡到周六刊和日刊,还增办了农村版,显示出《景德镇日报》在曲折前进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社址从今新华印刷厂内迁到筠阳书院内,扩建楼房,增添设备,形成一条龙式的办报流水作业线。有专门的编辑大楼、时事收讯室、拣字排印车间,有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还兴建了宿舍,办报条件大为改善。
  这一时期,由于党的工作在指导方针上的失误,使我国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而作为中共景德镇市委机关报——《景德镇日报》,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在报道上宣传了当时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的高指标、高速度和我市提出的“工业十年规划三年完成,农业十年规划一年完成”的口号,并影响到“二五”计划的编制,使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在我市泛滥开来。报道了各级党委组织生产大跃进的措施;人民公社化的进程,大办食堂,大炼钢铁、以瓷为钢等等。中断了我市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形成的良好发展势头,与“一五”时期相比,三年大跃进,不但没有大跃进,而且出现逆转,加上连续三年自然灾害,更遭到严重的损失和挫折。好在自1962年起,在为期五年的调整时期,着重报道了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努力克服三年大跃进给我市国民经济,尤其是陶瓷经济所造成的严重困难,坚决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终于促使我市经济走出困境,在曲折中得到发展。陶瓷技改,尤其是以煤代柴的技术改革,原料、成型、彩绘的技术改造,包括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以及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人物,尤其是罗迈生等人的先进事迹,都作了连续报道,大大推动了落后的手工生产方式向半机械化、机械化的生产方式转变。
  但是,由于阶级斗争理论的偏颇,致使报道上的“左”的偏向又有所反复,主要表现在有关“阶级斗争,一抓就灵”等报道和评论上。
  第三节 严重灾难时期
  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通知》,简称《五·一六通知》下发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为期十年的“文化大革命”。
  正如“文革”后党中央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所指出的:“历史已经证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害的内乱。”而《景德镇日报》和全国各地报刊一样,在这场内乱中,也历尽了折磨和浩劫。
  “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所谓“愤怒声讨‘三家村’、‘四家店’”,《景德镇日报》的历任领导人员和部分中层干部,几乎都受到冲击和大字报的围攻、揪斗和抄家,被关在“牛棚”里,失去了人身自由。到后来,迫害不断升级,有的被押送到集训队,所谓“军管”,后又被送到“五·七”干校去劳动,有的被下放到农村劳动,所谓“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身心受到严重摧残。其中受害最严重的是当时兼任《景德镇日报》总编辑的中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胡仲愚同志,于1966年9月21日,受到《景德镇日报》以三个版面的篇幅,刊登署名“景学东”的文章,点名批判胡仲愚,定性为所谓“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的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受牵连的是兼任中共市新闻出版总支书记的《景德镇日报》副总编辑程正棠同志和兼任中共市新闻出版总支副书记的《景德镇日报》编委吴海云同志,被打成江青、姚文元等人炮制的“三家村”所谓“江西分店景德镇支店的黑帮分子”,并编印了所谓《毒草汇编》,发到市属各单位批判。以后又施以种种迫害,直到“文革”结束时,才得到彻底平反昭雪。
  在“文化大革命”中,《景德镇日报》同全国各地党报一样,基本上成了林彪、“四人帮”在当地利用进行篡党夺权、祸国殃民的工具,办报人员只能是“小报抄大报,大报抄梁效”,狂热地宣传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鼓吹“造反有理”,“夺走资派的权”,至于“三五”、“四五”计划的编制先后失控,也就根本谈不上什么宣传报道,造成国民经济严重挫折。
  “文革”期间,报纸上的广告也当作“封、资、修”的货色来批判,所有工商业广告都停止刊登,只保留了政府通告类及少量文娱、电影广告,广告收入大为减少,印刷收入也大为减少,给以报养报、以厂养报造成了严重威胁。
  《景德镇日报》于1968年2月被迫停刊地方新闻而单纯转发新华社电讯,实际等于被迫停刊。1968年10月,大部分编采人员被迫下放农村。同年11月报纸停止出版,所有的产权均受到侵犯,持续到《景德镇日报》复刊后,仍没有得到落实。
  第四节 蓬勃发展时期
  《景德镇日报》在“文革”中被迫停刊十多年之后,问世于1980年1月3日的《景德镇通讯》,从周刊发展到周二刊,是《景德镇日报》的前身——《景德镇报》恢复的前奏。1982年8月10日,改《景德镇通讯》为《景德镇报》,这实际是创刊于1955年5月15日的《景德镇报》复刊,并由周二刊恢复到周三刊。1986年7月11日,又使《景德镇日报》得到恢复。其《星期天》于1992年10月8日问世,从1993年1月起,改四开四版为四开八版,后又被改为《星期刊》。1995年1月1日,报纸扩为对开大报。这都是与我党先后粉碎林彪、“四人帮”反党集团,结束“文化大革命”这场大灾难,揭开中国历史新的一页极为有关,尤其是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端正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分不开的。报纸摆脱了困境,迈开了迅速发展的步伐。
  从改《景德镇通讯》编辑室为《景德镇通讯》社起,为恢复《景德镇报》作准备。收回原景德镇日报印刷厂,即今新华印刷厂,恢复原报纸车间。通过选址,1985年4月,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发出景城规划(1985)75号文件,同意划拨广场北路北侧22.5645亩田地给该报社基建使用,兴建九层高的编辑大楼和四层高的印刷大楼,后又新建车库和三层高的宿舍一幢以及五层高的宿舍四幢,地方财政先后拨款和自筹资金高达数百万元。编制定为103人,实际人数,包括离、退休人员和大、小集体人员在内,有179人。其中通过招聘进来的编辑记者12人。地方财政每年补贴,最高达90万元,至今还保持70万元以上。每年广告、印刷和其他收入,突破百万大关。逐年添置设备,改善办报条件,尤其是购进对开双色胶印机、卫星地面接收设备和激光照排设备,代替了落后的手工拣字、排版、打纸型印刷和平台单色胶版印刷,告别了铅与火,是历史上任何时期所无法比拟的。同时,还改善了交通条件,购置了大小汽车、摩托车等。
  在报道上,《景德镇通讯》正处在八十年代初期,从1980年到1982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着重报道了国家关于用三年的时间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关系重大决策和我市经济,特别是作为我市主体的陶瓷工业经济,在粉碎“四人帮”后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及其调整的必要性、主要措施和效果。此时,《景德镇通讯》也改为《景德镇报》,一直到恢复《景德镇日报》前夕,这四年的宣传报道,该报着重宣传了我市陶瓷行业实行全面整顿的原因及其内容与成效,包括陶瓷行业管理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推行承包租赁经营责任制和各种内部经济责任制、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发展、实行利改税及其新税制等等。众多门类的新型工业的崛起,电子、机械、航空、煤炭、电力、建筑、建材、轻化、医药、印刷等工业以及乡镇、街道等企业的发展,农业调整产业结构,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包括农、林、牧、副、渔,以及茶叶、蔬菜、农垦企业等呈现的一派生机,商业、外贸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多渠道的流通体制,尤其是作为生产力的科技事业涌现出来的科技成果,作为商品进入科技市场,人民群众生活的明显改善,精神文明建设进入新阶段等等都作了相应的报道。至1985年,全市社会总产值突破了10亿元,高达12.011亿元,更作了全面系统的报道。
  《景德镇日报》恢复后的十一年,正处在国家“七五”、“八五”期间以及“九五”的头一年,我市先后相应制定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计划和历年来执行计划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尤其是1986年全国计划会议将我市陶瓷技改列为全国“七五”计划技改重点所获得的重大成果,以及以“五化”为主要内容的“八五”技改计划的“十大工程”,均一一作了报道。
  1986年9月中央关于《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基层工作条例》、《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条例》的颁发,1988年5月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的颁布,和我市党、政机关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关于理顺企业内部行政、党组织和职代会之间关系的意见》付诸实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速企业领导制度改革,加速产权制度改革,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开展一系列创优活动,采取内引外联,开放式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措施,先后实行“一厂两制”和合同工制,试行租赁经营,合资合作企业的兴起及其发展出口管理体制和改革等等,均被列入报道范围之内,先后作了连续的报道。
  从1991年到1992年,特别是1992年初以来,在报道上,宣传贯彻了邓小平视察南方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及十四届一中全会精神,着重报道了我市作出的“八个加快,六个突破”、“三个提前”的重大决策,对于加快我市改革开放步伐,加速我市国民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对于改革开放实现新的突破,工业发展速度加快,结构趋向合理,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城乡市场日益活跃,科教事业蓬勃发展,文体事业欣欣向荣,卫生事业稳步前进等等,均作了必要的报道。
  1993年集中报道了在党的十四届二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我市坚持改革改造并举,着力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发展优势产业和产品,提高整体经济效益,国民经济朝着新台阶迈进,各项社会事业又有新的发展,两个文明建设取得可喜成果等。
  1994年着重报道了我市全面贯彻党的十四大和党的十四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围绕全党全国“20字”的大局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三者关系,立足农业,主攻工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大力推进各项社会事业所取得的全市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新成就。
  1995年全面报道了我市完成和超额完成“八五”计划所取得的两个文明建设的新胜利,尤其是经济建设的新成果,改革开放的新进展,各项社会事业的新发展,人民群众生活的新改善等等,都分别作了系列报道。
  1996年是实现“九五”计划的开局之年,《中共景德镇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被市府采纳形成《纲要》,并编制了1996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经市人大审定,通过相应的决议付诸实施,均一一作了报道。
  1996年又是我市硕果累累之年,改革开放进一步推进,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经济建设稳定发展,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社会事业成绩斐然,人民生活又有提高,均分别作了一系列的报道。
  在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上,始终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针,按照中央、省、市委宣传部关于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部署和要求,认真学习贯彻了江泽民总书记先后视察解放军报、人民日报时的重要讲话,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全市人民的思想统一到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上来,为“九五”的第一年开好头、起好步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全面宣传了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在实际工作中怎样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关系,怎样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等具体做法和经验。历年来,涉及我市的重要会议、重大决策、重大活动,包括自1990年以来的历届“中国瓷都——景德镇国际陶瓷节”等活动,均一一作了系列报道。自1987年以来,坚持年年评选瓷都十大新闻,对我市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
  从版面安排来看,正报的一版为要闻版。二版为综合新闻版,现在形成为经济新闻与政教新闻交叉见报的新闻版,以经济新闻的容量为最大,突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所开辟的栏目也特别多。三版先后成为“瓷苑”、“乐园”、“读书”、“旅游”、“晚霞”、“龙珠阁”、“知与行”、“半边天”、“青年一代”、“职工生活”、“党的生活”、“文化长廊”、“文体天地”、“教育园地”、“绿色产业”、“四有时空”、“部队与民兵”、“卫生与健康”等专版。四版为时事新闻广告版,又不定期的成为时事副刊版。其中,1995年12月24日的版面,涉及15个国家和地区的内容,容纳14篇文稿,9幅图片,2张漫画,版式设计独具匠心,令人赏心悦目,先后在江西新闻奖、中国时事报道和全国地、市报好版面评选中获奖,创造了“三连冠”的优异成绩,并被《新闻出版报》撰文赞誉。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报业志

《景德镇市报业志》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去伪存真,详今略古,立足当代,全面记述景德镇市境内的报业历史和现状,包括珠山区、昌江区、浮梁县、乐平市在内,重点是记述新中国成立后的史实。本志以文为主,图表随文设置,照片集中于卷首,编纂时,横排门类,纵写史实,除编首之“序”、“凡例”、“概述”及卷末之“大事记”、“编后记”外,凡十六章五十节。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