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山区古窑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古窑址》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3794
颗粒名称: 珠山区古窑址
分类号: K878.5
页数: 56
页码: 2-57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珠山区古窑址情况包括景德镇御窑厂遗址、邑山古瓷窑遗址、湖田古瓷窑遗址、三宝古瓷窑遗址、杨梅亭古瓷窑遗址、观音阁古瓷窑遗址、落马桥古瓷窑遗址等情况。
关键词: 珠山区 古窑址 景德镇

内容

一、景德镇御窑厂遗址
  景德镇御窑厂坐落在瓷都景德镇老城区,重檐翘角、雄浑凝重的御窑厂大门前便是车水马龙、热闹繁华的珠山中路。这座传奇般的窑厂延烧了近六百年,为元、明、清数十位皇帝烧造过瓷器。如今,她静卧在珠山脚下,向往来的行人默默诉说着这座城市的荣耀与沧桑。
  珠山位于景德镇市老城区中心,秦名立马山,唐代以后称珠山。五代诗人和凝的咏珠山诗这样写道:“山色川光南国天,珠峰千仞绿江前。萧萧伫立秋云上,多是龙携出玉渊。”珠山自古闻名,已成为景德镇的别称。
  御窑,明代称御器厂,是明清两朝的皇家瓷厂。景德镇早在宋代初期即设置窑丞,掌管瓷税。元代至正十五年(1278),朝廷在景德镇设置浮梁瓷局,专为元皇室督造御用瓷器。景德镇成功地烧造出枢府瓷、青花瓷和釉里红瓷器,为明、清两代御窑厂工艺的创新奠定了基础。
  明代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延续元代官窑制度,在景德镇设立御器厂,至万历三十六年(1608)停烧。两百多年间,御器厂烧造了无数精美的御器,如永乐青花和甜白釉、宣德青花和铜红釉、成化的斗彩、万历的五彩,都是一代珍品。
  清代顺治时期延续明代官窑制度在景德镇设立御窑厂,至清廷覆亡而停烧,康、雍、乾三代,官窑瓷器臻于鼎盛,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清宣统三年(1911)御窑厂结束烧造,历经明清两朝27位皇帝,为宫廷烧造御瓷长达542年。
  御窑厂是明、清两代专造宫廷用瓷的皇家窑厂,是中国烧造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工艺最为精湛的官办瓷厂。御器厂初期有窑20座,宣德年间增至58座,“官匠”、陶工常年维持在三百多名。御器厂由州县官员管理,每逢大量烧造时,朝廷便派宦官来“督陶”。清初,一改明代派征夫役的劳役制度,采用银两雇工的方式,提高了陶工的积极性,刺激了工艺技术的开发。
  现存御窑厂遗址以珠山上的龙珠阁为中心,东至中华北路道路东侧线及迎祥弄、湖口弄一线,南至珠山中路道路南侧线,西至中山北路道路西侧线,北至斗富弄道路北侧线。景德镇御窑厂遗址保护区总占地面积约131000平方米(其中重点保护范围面积51300多平方米),划定建设控制面积约728000平方米。经历多次考古发掘,御窑厂已发现明初葫芦形窑炉遗迹7座、馒头形窑炉14座,明永乐和宣德早期官窑落选贡品的掩埋瓷器小坑(窝)30个,以及成化、弘治时期瓷片5处,明代初年御窑的北围墙、晚清江西瓷业公司发行所建筑遗迹1处,埋藏落选御用瓷器的小堆积坑等遗迹。御窑厂出土瓷器碎片“十数吨、上亿片”,整理、复原出官窑瓷器2000余件。其中有许多重要的发现,为明清御窑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新信息,对研究景德镇御窑厂的发展、变迁、烧成技术及其渊源、瓷器的制作工艺,复原御窑的生产面貌,探讨御窑的管理制度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景德镇官窑集中了从元代至清代优秀的工匠和最好的原料,烧造出当时世界上水平最高的瓷器。据文献记载,每100件成瓷仅有4件能入宫使用,而绝大多数瓷器次品、试制品和贡余品,都必须被集中砸碎后埋藏在官窑范围之内,禁止流入民间。明宣德二年(1427),礼部司太监张善就任督陶使,他在任职期间私赠落选御瓷,被枭首在御器厂前。可见,御瓷生产与管理之严格。
  正是御窑厂近乎残酷的生产管理方式,保证了御器的高贵品质和稀有性。在国际国内陶瓷拍卖市场,每每有景德镇官窑瓷器出现,必定价格不菲。2005年,在英国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纹罐以折合人民币2.283亿元成交,创出了当时陶瓷拍品的成交天价。2014年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会,一件成化斗彩鸡缸杯以2.8亿港元成交价拍出,刷新了中国瓷器世界拍卖纪录。其他如元青花锦香亭图纹罐、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和古月轩题诗石锦鸡图双耳瓶均拍出了超亿元人民币的成交价。
  多年来,江西省文物考古部门在景德镇御窑厂遗址进行了多次抢救性发掘,清理出埋藏落选的贡品、遗址等大量官窑标本,修复了数以千计的官窑珍品,有一批被誉为“绝世孤品”的瓷器和文物遗存面世。御窑考古发掘的成果曾被评为2003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央电视台曾经对御窑考古发掘进行过直播。
  景德镇官窑(御窑)设置以来,为人类创造了无数珍宝,其间也出现了不少杰出的督陶官,尤其是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督陶官臧应选、郎廷极、年希尧、唐英等人对景德镇陶瓷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臧应选于康熙年间在景德镇御窑厂督陶,史称臧窑。臧窑瓷以蛇皮绿、鳝鱼黄、古翠、黄斑点四种色釉为最佳,并多有仿明宣德、成化青化五彩器精品传世。郎廷极于康熙晚期在景德镇督陶,其窑称郎窑,最著名的瓷器品种是“郎窑红”,法国人称之为“牛血红”。年希尧于雍正年间督陶,年窑瓷器选料考究,制作极其精雅,其仿宣德、成化窑器,工艺高超,往往不易辨认,色釉瓷丰富多彩,尤以粉彩娇艳夺目。
  唐英(1682—1756),字俊公,号蜗寄,关东沈阳汉军正白旗人。雍正六年至十三年(1728—1735)唐英以内务府员外郎身份到景德镇驻厂协理陶务;乾隆元年至二十一年(1736—1756)除短暂调任,大部分时间为御窑厂督陶官,是景德镇御窑厂督陶时间最长,功绩最为卓著的督陶官。
  唐英初到景德镇督陶,与工匠同食同住三年之久,专心致志钻研制瓷技术,不仅对原料精选、釉料配方、烧窑火候能很好掌握,而且在创新品种、仿造古瓷方面胸有成竹。他集合了各方面的精华,做到历代名窑无所不仿,无所不精。世人把唐英督陶时的官窑称为唐窑。现在,唐窑珍品在世界上许多博物馆都有收藏。
  唐英的贡献是多方面的,除精研陶艺,他最大的贡献是在陶瓷理论方面。他传世的著作有《陶人心语》《陶务叙略》《陶冶图说》《陶成纪事》和《瓷务事宜示谕稿》等。尤其是《陶冶图说》,对造瓷程序进行了排列,共有20幅图,逐项编写说明,图文并茂,是对御窑厂也是对景德镇瓷业生产的科学总结和记载,是一部不朽的陶瓷文化的历史文献,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陶瓷的发展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在御器厂,还有一位窑工童宾是一个被神话的人物。童宾(1567—1599),字定新,明代景德镇里村童街人,被当地人称为窑神、风火仙师。童宾幼年读书,秉性刚直,因父母早丧,投师学艺,在御器厂做工。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太监潘相任江西矿使兼理景德镇窑务,督造大器青花龙缸,久不成功。潘相便对窑户进行“例外苛索”,派役于民并对瓷工进行鞭打乃至捕杀。瓷工衣食不得温饱,处境十分艰难。童宾目睹瓷工的苦状,非常愤慨,竟以自己身体为炼瓷的窑柴,纵身窑火内以示抗议。及至次日开窑,窑工们发现龙缸居然烧造成功了。童宾跳窑自焚之后,激起了全镇瓷工的义愤,并引发民变,焚烧厂房。在工人们的强烈要求下,官府在御窑厂内为童宾修祠祭祀,祠名“佑陶灵祠”,尊童宾为“风火仙师”。清代,朝廷封童宾为广利窑神,并建庙塑像。风火仙庙在明、清两代一再修葺,终年香火不断,遇年逢节,更是热闹非常。清代督陶官年希尧、唐英均为其作记。
  御窑遗址所在的珠山之巅,有一座亭阁称龙珠阁。在珠山上建亭阁始于唐代,称聚珠亭。宋代改称中立亭。明代天顺年间改建,称朝天阁。万历年间重建,称环翠亭。清代改称文昌阁。1925年重建后称龙珠阁,阁名沿用至今。原阁于“文革”期间被毁,新阁于1987年动工重建,1990年首届“中国瓷都——景德镇国际陶瓷节”开幕之际建成。重建后的龙珠阁,气势恢宏,巍峨壮观,是一座仿明重檐宫廷式建筑,共6层,高34.5米,建筑面积1650平方米。龙珠阁大门匾额上“龙珠阁”三字为江西籍著名书法家舒同题写。阁内有李先念、彭真、王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题写的“中国瓷都景德镇”横匾;殿内置有瓷都著名书画家、陶瓷考古学家的作品和著作;陈列着明代官窑出土瓷器复原品以及名人名作,可谓名阁名瓷,相映生辉。
  龙珠阁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雅聚的场所,更是景德镇陶瓷艺人交流技艺的最佳去处。1928年,以王琦、王大凡等为首的景德镇陶瓷艺人,成立了艺术团体“月圆会”,采取以画交友的方式在龙珠阁活动,约定每月15日集会一次,题诗作画。因开始为八人,以后虽有增减,人们仍称之为“珠山八友”。王琦(1886—1933),字碧珍,别号“陶迷道人”,为“珠山八友”发起人,是景德镇瓷像艺术的开拓者和写意人物画家。王琦擅长画人物,初画写意人物,后来以画瓷板人像(肖像画)闻名。1910年,浮梁县知事陈安曾题“神乎其技”四字匾额赠予王琦。此外,王琦还善诗、词、曲,书法亦佳,是当时景德镇陶瓷艺术家中的领军人物,可惜英年早逝,年仅47岁。
  “珠山八友”成员各有擅长,又相互交流,推陈出新,不断在陶瓷装饰中开辟新的领域,特别在陶瓷粉彩艺术领域颇有建树,如王大凡的“落地粉彩”、刘雨岑的“水点桃花”等,都是在当时总结、创造出来的陶瓷彩绘新技法。
  景德镇御窑厂历经了数百年的风霜雨雪,见证了元、明、清三朝的荣辱兴衰,创烧了无数人间珍宝。其旧址如今已被列为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吸引了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二、邑山古瓷窑遗址
  邑山窑窑房原址临风景路,位于御窑厂东侧,为大型双子窑格局,两窑相邻。邑山窑窑室内长约17米,内径最宽处4.25米,可容纳300多担坯,尾部烟囱为15米左右,冲出屋顶。窑体为清代典型的镇窑结构,容量大,窑房两层,上层堆放窑柴并供窑工歇息,下层码放匣钵和入窑瓷坯、出窑瓷器。窑场周边有多个成规模的作坊生产瓷坯,保障邑山窑的正常生产。邑山窑烧造的瓷器质量好,产量大,且邻近御窑厂,是清代御窑“官搭民烧”的合作民窑。
  2007年,双子窑中西面的邑山柴窑及窑房拆除,窑址上建成一栋7层的住宅楼。北面的邑山窑早在民国初年就改名徐家窑,也一直是市建国瓷厂的骨干瓷窑。随着煤窑烧造技术的成熟,烧煤隧道窑取代了柴窑,1978年徐家窑停烧,后拆除。2016年,徐家柴窑及窑房、坯房等建筑群按原样复建,基本恢复了历史原貌。
  邑山窑创立于清末,由秦先栋创办,距今160多年。秦先栋号邑山,生于清代道光二十八年(1848),祖籍都昌县北山乡石头巷村。石头巷村尚保存有《秦氏宗谱》《邑山公传略》以及碑铭等文史资料。
  《秦氏宗谱》载:“邑山为道光年贡生,曾任国史馆誊录官,性聪颖甚诚朴,稍学能文,书法整秀。拟任浙江盐太使,因故未到任。中年就陶业于昌江……一手创造窑屋、家屋,坯房栉比连云……历充景德陶庆会总经理十有余年。”邑山公为人公正耿直、生活简朴、助学济困。他总理窑务三十年,任景德镇陶庆会会长达十年,陶工瓷匠成百上千,民国时期达到鼎盛,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从业工匠还有400多人。邑山窑兴盛期大量生产外贸出口瓷,瓷器底款有“CHINA”“MadeinChina”“泰运昌新”等样式,所制青花、粉彩、色釉瓷、雕塑器物精美,日用瓷、陈设瓷等品类丰富,有典型的西洋定制风格。
  邑山祖父名祖源,号甘泉,生于清代乾隆五十三年(1788),例贡生,是“刚方有德人也,家少窘,权子母于昌江,由是日以裕……开居建室、捐资筑途、体恤姻娅、督诲后人”,深受族人敬仰。
  邑山生6子:德燨、德煷、德耀、德集、德拱、德煊。邑山三子德耀之曾孙秦臻是窑炉建筑专家,曾任景德镇市建国瓷厂技术设备科副科长,后自己创办胜达瓷厂,生产高温颜色釉瓷。德耀曾孙女秦燕(老三)打破家族窑炉把桩技术传儿不传女的传统,也学会了把桩技术,创办“蕴玉瓷坊”,自己亲自掌管烧窑,是景德镇第一个女子把桩师傅。德耀之曾孙女秦胜照(老大),1957年2月生,自幼在迎祥弄17号邑山老宅长大,从事陶瓷艺术,擅长青花梅、兰、竹、菊及荷花的创作,是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受聘于华南师大附中陶艺中心,为驻校大师,创办工作室“点石轩”。
  据秦胜照讲述:大约7岁的时候,她在楼上瓷器陈列室躲猫猫,结果撞翻了一块板上摆放的瓷器,平日慈祥的父亲大怒,将她暴打一顿后关房里两天不让吃饭。平时经常在窑下玩耍,碰破瓷器也是常有的事,没承想这次父亲这么凶,从此对楼上的瓷器有了神秘感和敬畏心。后听奶奶说,打碎的是皇家御赐的瓷器,是帮御窑厂烧瓷器赏的。“文革”期间“破四旧”,爷爷将楼上的瓷器装了一大筐,在门口打碎。奶奶说,都是邑山窑烧的出口瓷样品。
  据史料记载,清代雍正七年起,御窑厂的落选御瓷不再就地砸毁掩埋,而是一并送京交内务府,除黄器,均可变价出售或用于赏赐。乾隆七年以后,落选御瓷改在当地变价出售。秦胜照家有皇家瓷器,印证了邑山窑烧过御窑厂瓷器的历史。
  邑山四子德集之孙女秦玉蓉嫁秦林生。秦林生弘扬邑山家族瓷业传统,潜心经营瓷业生产与管理,1979—1992年任省陶瓷工业公司副总经理,为景德镇瓷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做出了贡献。进入21世纪,其子秦庆华创办艺峰特陶工贸有限公司,是景德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清宣统二年(1910)成立的江西瓷业公司,为官商合办,邑山窑和徐家窑都是公司的骨干柴窑。1949年8月,中共浮梁地委决定,将江西瓷业公司作为官僚资产予以没收,筹建国营瓷厂,厂办设其门市部,逐步恢复陶瓷生产,聚集瓷业人才、传承技艺。1950年4月1日,江西景德镇市建国瓷业公司在此基础上成立。1951年,市建国瓷业公司接收政府没收的九窑公会会长邵裕如窑厂1幢、坯房3幢;旧浮梁参议员向德的槎窑1座,坯房8幢;旧商会会长赖淮清的窑厂2座和全部坯房。
  1952年10月27日,景德镇市建国瓷业公司更名为景德镇市建国瓷厂,当时有职工882人,既是全市首家国有企业,又是全市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瓷厂。主要产品有高低温色釉瓷、青花和影青瓷,以及高档仿古瓷。尤以“三阳开泰”产品深受人们喜爱,许多精品瓷器成为国家礼品。邑山窑成为建国瓷厂的核心资产,是开基立业之窑,为景德镇恢复瓷业生产立有础石之功。邑山家族还献出祖传制瓷配方,参与中德(西德)技术
  合作以及建国瓷、出口瓷的制作。
  邑山窑的南侧就是窑主邑山家族的生活起居和商业经营用房,西面紧邻在建的景德镇国家御窑遗址博物馆,南面是欠班窑(欠了一个班的建窑工钱而得名)。四大间建筑群规模宏大(图1—11),分别是陶庆会(商务、管理用房)、书房灶房、厅房卧室、秀楼,建筑均为徽派风格,内设双天井,四水归堂,聚财内敛,面积总计达700多平方米。后面为坯房和长工住房。20世纪50年代,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时,大部分房屋交市政府分给其他人居住。2016年,这些房屋由政府征收管理,但厅房一直由邑山家族后人居住。2017年,秦庆华出资修缮祖居的邑山祖宅的厅房,陈列有关文史文献、家传器物,延续邑山家族陶瓷文脉。
  邑山家族早在清初就在昌江边的景德镇从事窑业。乾隆年间,甘泉公继续在景德镇经营瓷业,到邑山辈发扬光大,并自立门户,正式将家族窑业取名邑山窑。邑山家族瓷脉历经三朝、五世,百年窑火不熄,技艺传承不断,书写了一段传奇。20世纪70年代,随着以煤代柴技术的成熟和烧柴成本的制约,柴窑逐步被煤窑取代。1995年,景德镇最后一座柴窑——市建国瓷厂邑山窑停烧,景德镇一千多年的烧柴瓷窑,就此退出瓷业常规生产的历史。
  邑山窑的历史不仅是邑山家族的发展史,也是景德镇御窑瓷器生产“官搭民烧”,从封闭走向开放合作的历史,反映了景德镇现代国营陶瓷企业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脉络。
  三、湖田古瓷窑遗址
  景德镇市东郊,南河与三宝小南河交汇处的西南面,有些不起眼的小山包。其中埋藏着一座座五代、宋、元时期的古窑址,是景德镇延烧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民间窑场。其文化内涵极为丰富,是我国第一个被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瓷窑址,这就是湖田窑。
  湖田村南的三宝蓬地区是景德镇制瓷原料产地,开采出来的瓷石矿经由沿河两岸众多的水碓粉碎,淘洗沉淀后就可以用于制造瓷器。村西的马鞍山,盛产耐高温的黏土;南河上游的浮梁县湘湖镇和寿安镇,山高林密,能够提供充足的烧瓷用窑柴,并通过南河水运至窑场。良好的地理环境,为湖田窑长时间、大规模的瓷业生产提供了保障。
  景德镇湖田古窑址群坐落在南山与南河之间的一片台地上。它北起南河南岸,东至张家地东侧断崖,东南至豪猪岭南侧山脚,西南至竹坞里南侧山脚,西至北望石坞西侧山脚,东西长约700米,南北长约800米,现存遗存16处。五代、宋、元时期窑址,多分布在天门沟以南的豪猪岭、刘家坞、望石坞、龙头山和南河北岸。天门沟以北的窑岭上、乌泥岭、琵琶山、木鱼岭、何家墩等地,则以元、明时代的窑址为多。
  湖田古窑创烧于五代,终烧于明代隆庆、万历时期,延续600余年。湖田窑在宋代成为影青瓷的主要产地,产品乃景德镇诸窑之冠。元朝,湖田窑持续发展,工艺尤为高超,是著名的枢府器、青花瓷和釉里红的烧造中心,其生产的宋代影青瓷和元代青花瓷,烧造技术成熟,代表着当时瓷器生产的最高水平,产品远销日本以及东南亚、中亚的许多国家。湖田窑堆积丰富,年代延续不断,出土文物众多,不同年代的窑炉遗址保存较好,是反映景德镇烧瓷历史进程由初级到高级的典型窑址群。
  五代时,湖田窑生产灰胎青瓷与白胎白瓷,因采用支钉叠烧的方法,器物内底及足底上往往留有椭圆形的支钉痕。湖田窑所烧的瓷器以白瓷最精,胎骨坚硬,釉质纯净,洁白度可达70%,有“假玉器”之称。不过,五代时的陶瓷遗物较为稀少,范围也窄,仅见于刘家坞、龙头山、竹坞里和月光山几处,器型主要有碗、盘、壶等,比较简单。碗、盘均唇口或花口,足径大;壶则长颈喇叭口、腹瘦长为瓜棱状。色多为青灰或米黄,品种少,器型敦实厚重,造型简朴。《景德镇陶录》卷五载,“陶窑,初唐器也。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镇钟秀里人陶氏所烧。《邑志》云:‘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蒋祈《陶记》云:“浙东西之器尚黄黑,则出于昌水南之湖田窑者也。”今窑址已成废墟,湖田村落尚在,其窑器犹有见者。这些文字记载与实物遗存,证明了湖田窑为代表的景德镇瓷器在五代时,已名扬全国。
  宋代,湖田窑的工匠们创烧了独特的釉色(青白釉),并吸收北方定窑的印花和覆烧技术,形成薄如纸,声如磬,色如玉的独特风格。此时的瓷器,胎质轻薄细腻,致密洁白;釉质透明度高,光泽度强,温润如玉,刷釉加厚,使釉色莹润青翠,白中透青,青中泛白,近似玻璃透明状,积釉处呈湖水绿色。以上特点极大满足了文人士大夫及上流社会的审美需要。当时主要品种多为碗、碟、罐、盘、壶、瓶、炉、茶托、香熏、注碗、盒子、瓷雕及芒口器等。装饰题材丰富,手法以刻、印花为主,纹饰有牡丹、卷草、莲荷、潮水、婴戏、飞凤、莲池游鱼等。到了宋中晚期,构图趋向繁缛,层次较多,并出现人物故事题材。器物造型丰富多彩,除日用器碗、盘、碟,还有托盏、注碗、瓶、炉、熏等,特别是瓷枕,造型丰富,形态各异,如虎形枕、龙形枕、荷叶枕、仕女枕、建筑枕、婴孩枕等。
  元代,湖田窑的主要产品有青釉、影青瓷、黑釉、卵白釉和青花瓷。刻花痕深纹简,印花多为莲荷、菊花、梅花、狮子滚绣球等纹样。元代后期,朝廷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专管皇家烧造瓷器。“浮梁瓷局”的设立促进了景德镇瓷业的兴盛和发展,由于湖田窑也是“浮梁瓷局”的定点窑场,制瓷技术也发生变革。首先是创烧卵白釉瓷,卵白釉瓷是专为元朝廷枢密院定烧的瓷器,所以瓷器内壁上常印有“枢府”字样,又称“枢府”瓷。卵白釉瓷胎质灰白,颗粒大,釉色乳浊失透,色白微青,具有凝脂般的质感,纹饰常见于器物内壁模印云龙纹、菊花纹、开光八宝纹等,还有鎏金装饰。器型主要有折腰碗、小圈足盘、高足杯等。元代中后期,我国引进了一种“苏麻离青”青花料,开始在景德镇烧造青花瓷器。考古资料显示,湖田窑最迟在元代中期就开始了青花瓷的烧造。由于采用进口青花料绘制,青花发色浓艳,胎体厚重,器型硕大,尤以底厚胎重的大盘为多。器型主要有梅瓶、玉壶春瓶、罐、碗、盘、匜、炉和高足杯等。纹饰层次繁密,装饰繁缛华丽。
  明代洪武二年,朝廷在景德镇珠山设立御器厂,景德镇制瓷中心逐渐转到珠山周边,但湖田窑仍在生产,主要有青花瓷和青白瓷,产品以碗、盘、高足杯等日用瓷居多。青花装饰题材以云气、楼阁、荷花、兰竹、湖石为主,风格粗犷、奔放。除一些青花碗、盘等粗器采用叠烧,90%的产品均为单件仰烧。早期青花在使用苏麻离青釉料、器物造型以及器底多不施釉等特点上,与元代风格相似。出土物中有“正德”“隆庆”纪年款铭的浅淡土青料青花器,是湖田窑终烧期的遗物。明代遗存以湖田村北最为突出,这里有大量的青花小碗,碗心多书“福”“善”等字。明代晚期,由于战祸连年不断,湖田窑的烧造接近尾声,逐渐趋于消亡。
  湖田窑烧造珍品无数,传世较多,青瓷和白瓷都曾风靡一时,畅销海内外。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1127)记载,当时北宋汴梁与南宋临安都有专门出售湖田窑瓷器的店铺,专供京都人们日常生活中饮食、饮茶及饮酒之用。20世纪40年代初,英国学者将湖田窑介绍到欧洲,并产生较大影响,因此成为世界著名的古瓷窑址。1953年,陈万里等对湖田窑址进行调查。随后,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以及故宫博物院又进行了多次调查。1959年,湖田窑址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省政府竖立了保护标志说明,划定了保护范围,建立了资料档案和群众性的保护组织。1972—1979年,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配合建设工程进行多次小规模试掘和发掘。1982年,国务院公布湖田窑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夏,航空部、文化部、江西省国防科工办、江西省文化厅和景德镇市人民政府联合进行了实地调查,对窑址主要堆积区分别新建了石构保护围墙。1995年,江西省政府划定12处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对堆积丰富的刘家坞、望石坞、乌泥岭、琵琶山采取了围圈保护措施。
  1984年,湖田古窑遗址保护区内设立的保护机构——湖田古瓷窑遗址陈列馆开馆,收藏陈列湖田窑各个历史阶段生产的各类典型标准器物和历次考古发掘出来的珍贵文物及标本,对宋、元、明各个重要历史时期弥足珍贵的窑炉、制瓷作坊等遗迹实施保护,较完整地保存历史原貌,向人们展示了古代制瓷场景。2003年,此馆更名为景德镇民窑博物馆。
  拂去千年历史的尘埃,湖田窑丰富的文化遗存是全国乃至全世界陶瓷研究者、陶瓷工艺美术爱好者的朝圣之地。湖田窑的魅力倾倒世人!
  四、三宝古瓷窑遗址
  三宝村位于景德镇市区东南6千米处,属珠山区竟成镇,有6个自然村,面积约63.6万平方米。宋代,蔡氏由婺源蔡家迁此建村。《景德镇市地名志》载:有一名“蔡三宝”者在此搭草棚开茶馆,方便来往客商,因生意兴隆被称“三宝蓬”。三宝村地域狭长,全程10千米,一条小溪蜿蜒而过,贯穿全境,两岸青山滴翠,林木葱茏。狭窄的公路伴溪而行,湮没了曾经的长亭古道,串联起沿河的碓棚、村落。
  小溪潺潺,两岸搭建有许多低矮的草棚,或大或小,点缀在青山绿水间。这些简陋得近乎原始的草棚,四面透风无墙。走近这些草棚,首先入耳的是低沉的“咚咚”声。草棚里面高低不平,地面满是大池小坑,草棚的一端是古老的水碓,在水的推动下,水碓的重杵此起彼落,捶打着石臼里的瓷石。粉碎后的瓷石粉在高高低低的池子里进行淘洗、过滤、沉淀,然后晾干成砖块形状,为制瓷用的原料,送到景德镇的各个制瓷坯坊。
  草棚简陋而古老,若将照明的电灯换成松脂火把,便寻不见一丝现代气息。水车的木制叶片最后一次置换已不知是在哪个年代了,上面布满了苔藓,就像几百年的石拱桥缝一样。那草棚,那水碓,那不(dun)子,那淘洗坑,依然是从前的模样,还有那水碓的咚咚声,奇迹般响彻千年,余音袅袅。水碓的石臼虽然在漫长岁月中被千万次撞击,却依然还有足够的厚度,顽强地承受着碓杵昼夜不停地舂捣。每一次碓杵落下,都会引起石臼周边地面的震颤,碓杵周而复始昂起砸下,坚硬的瓷石化为粉末。
  《江西省科技志(远古—1990年)》载:南朝陈至德年间(583—586),景德镇瓷工“借溪流设轮做碓,加工陶石”。三宝瓷业先民以水为动力粉碎瓷石,精淘细洗,沉淀风干。仅仅依靠水流动力,小小的草棚里完成了瓷业原料加工全部流程,加工生产方式简单而又环保,两千年来未曾改变,这在世界工业史上堪称奇迹。宋代以后,三宝的古瓷矿、古水碓、古窑业孕育了辉煌的湖田窑,奠定了景德镇兴盛的基础。“重重水碓夹江开,未雨殷传数声雷。舂得泥稠米更凿,祁船未到镇船回。”清代凌汝绵的这首诗生动描绘了三宝瓷矿、水碓、窑业的生产盛况。十里古道,装运瓷石和瓷不的独轮车,穿梭往来,络绎不绝。十里河道,岸边几百个碓棚,蔚为壮观。
  有了制瓷原料,有了满山烧瓷松柴,建窑便是自然的事。三宝古瓷窑址群包括三宝古窑遗址和外小里古瓷窑遗址。1986年文物普查时,在三宝村以东发现有遗存堆积,由于靠近村子,破坏严重,有注壶、注碗、粉盒残片,是宋代烧造质量较好的窑场。
  外小里古瓷窑遗址位于外小里村附近。村西有一条小溪流经杨梅亭注入南河,村南与三宝蓬古瓷矿区相距约1千米,它是以其原料就近便利为优势而兴起的窑场。村周围的窑业遗存有5处:村东南侧的水沟畔遗物堆积面积1200平方米,烧造的产品为影青碗;村东北侧油麦坞往南50米处有一条小沟,遗物堆积面积达48000平方米,分布范围较大,遗物堆积稀少,烧造的产品有影青瓷碗、盘;村北侧井坞遗物倚山坡堆积,面积约800平方米,器物与油麦坞出土的一致;村西约600米处土山坞遗物堆积面积约1500平方米,烧造的产品为影青瓷碗、盘等;村西北450米枫树山林场三宝分场内,遗存上建有几栋木平房,遗物分布面积约2600平方米,部分遗存被破坏,烧造的产品有青瓷、白瓷和影青瓷碗、盘二类。
  该窑址仅一处采集到支钉叠烧法装烧的青瓷与白瓷,其他4处皆为一器一匣仰烧法装烧的影青瓷。影青瓷偶尔见有简单的篦纹,制品都较为粗劣,其产品造型与附近的杨梅亭窑的产品一致。该窑址兴烧于五代,终烧于北宋,且北宋的烧造规模较大。
  三宝村延续两千年的陶瓷历史,也吸引了世界的目光。1995年,著名陶艺家李见深教授创建了景德镇三宝国际陶艺村,成为陶瓷文化交流的平台、陶瓷艺术创作的基地。借助三宝的陶瓷文化底蕴,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三宝陶艺基地得到了国际陶艺组织,国际陶艺教育界,中国陶艺界、教育界、文化界人士广泛关注,成为中国陶瓷文化国际交流的重要窗口之一。自创立以来,景德镇三宝国际陶艺村先后接待了来自全世界的艺术家、陶艺家和各界专家、学者友人和重要机构人员数千人。2002年,三宝陶艺研修院作为中国第一个陶瓷文化组织的代表被国际陶艺协会接纳为正式成员。
  景德镇三宝国际陶艺村交流出席、参与和组织了一系列重大的国际陶艺盛事,包括2004年景德镇瓷都千年庆典、澳大利亚国际陶艺大师创作交流展、挪威奥赛罗国际陶瓷艺术研讨会、欧洲陶艺中心、意大利帕克桑文化中心创作交流,这些活动为东西方的陶瓷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极有价值的文化平台。近年来,景德镇市将三宝打造成陶瓷文化创意基地,取名“三宝瓷谷”。
  徜徉三宝的河畔溪边、山脚地头,你不经意就能捡拾到宋代瓷片、匣钵;茂密的林木丛中,你或许能窥见远古的矿洞、窑址,这里是景德镇瓷业的源头、陶瓷文化的高地。蜿蜒的公路上,遇上呼啸而来的豪车你莫奇怪,商贾达人、瓷艺名家常常来此品茶会友;村口的小桥边,瞧见翩翩骑行的外国学者你莫惊讶,景德镇陶瓷大学的高鼻大叔、碧眼学妹常常到此寻根溯源。无论是寻找商业机会还是艺术灵感,到了这里都能领略与感悟厚重而绵长的陶瓷历史与文化。在景德镇陶瓷手工业者最后守护、守望的家园中,我们能品味到一份发源于土地河流的单纯朴素的快乐。
  五、杨梅亭古瓷窑遗址
  杨梅亭(又称胜梅亭)位于景德镇市珠山区竟成镇湖田村,在世界闻名的景德镇三宝瓷土古矿和湖田古窑之间,西北距湖田村约2千米,村东一小溪连通南河,在四周青山映衬下,村庄古老而宁静。明代,此地有一亭称杨梅亭,为来往三宝搬运瓷土的人提供小憩之所,村以亭名。自五代始,这里就是瓷器烧造之地。
  小溪上游5千米就是景德镇三宝瓷土矿区,小溪两岸零星分布着加工瓷土的碓棚。经水碓粉碎后的瓷石粉,再进行淘洗、过滤、沉淀、风干,制成砖块状的瓷不,运往各制瓷坯坊。自五代至清末,两岸碓棚鳞次栉比、首尾相连,为湖田及景德镇的其他窑场提供原料,而杨梅亭的窑场自然是近水楼台、独享便利。
  杨梅亭古瓷窑遗址在杨梅亭村旁边,村西一农舍后面山坡下发现有古窑遗物堆积层,呈长方形堆积,四周设有界桩,在界桩的西南边还有一相连的堆积层,南北长75米,东西宽36米,由村东过小溪300余米(画眉楼一带)亦见有大量碎瓷片。整个遗址分布2700多平方米,瓷片、窑具散见于全村各个角落。窑址南部断面的窑具特别大,为其他窑址所罕见,堆积非常丰厚,从发掘的断面看,最厚处有1.7米。堆积层中以窑具为主,有常见的漏斗式匣钵、桶式匣钵,还有底部微斜、中间开孔的桶式匣。这种匣口径大的32厘米,小的10厘米;高者达35厘米,低者仅7厘米,是单件仰烧法的主要工具。其边沿偶有“二”“三”“X”等标记,其中一件刻有“口二哥赤土”字样,反映了宋人烧陶的标记形式。窑具有垫柱,以夹沙的黏土制成;漏斗式匣钵及圈状或饼状“垫饼”是以黏土加粗料制成,直径2~6厘米,厚度0.5~3厘米。
  杨梅亭遗存中有大量覆烧组合式窑具粘连废弃品,表面呈黄褐色。一种是匣钵,撇口、深腹、小底,瓷土质。这是一种上大下小的圆锥状匣钵,钵内由底至口沿分布自小而大的阶梯状界圈,口径18~21厘米,高15~24厘米,一般为9~12圈,可覆烧多种瓷器,常见有碟三、四件,盏二、三件,再是深腹碗三、四件,然后是大碗或器盖三、四件叠装。这在江西境内仅见于景德镇窑场。
  还有一种窑具是圆饼状,垫盘上以泥条盘筑成直径相同的阶梯形圆圈,每圈覆置一器,直径为16~22厘米,圈阶高为0.8~1.5厘米。为了保持相同的收缩率,覆烧圈只能使用一次。
  器物残片中有五代的青釉碗、碟、盏、壶,白釉碗、盏。其青瓷酷似越窑产品,白瓷胎细腻致密,很像唐代邢窑产品。20世纪50年代初期,考古专家陈万里先生来此调查,认定该窑址始烧于唐末。
  青白瓷有碗、碟、盏、盘、壶、罐等。其中碗最多,有高足碗、花口小足碗、浅圈足篦纹碗、芒口刻莲瓣纹碗、三足香炉、粉盒和涩胎斗笠碗。这些影青釉瓷,器型规整,细致精巧,胎质细腻,釉色精美,所用原料仅瓷石一种,釉色洁白纯正。
  杨梅亭窑的装饰大致可分三期,早期青瓷、白瓷与初期影青瓷大多光素无纹,唯见葵口与瓜棱装饰,器型比较浅矮。中期影青瓷大量出现刻花和雕塑装饰,如双婴攀枝、游龙腾云、双鱼戏水、团鸾、缠枝牡丹、菊花、芙蓉、荷莲、水波云气及其组合等,各器手工操作,高度相似却不雷同。印花多系模印,类器规范,图案工细繁密,布局合理,主体常布双凤穿枝、飞燕衔芦、折枝牡丹、芙蓉、荷莲等图案。
  杨梅亭窑盛产白瓷,产品精良,它是中国南方地区最早生产白瓷的窑场之一,其白瓷生产技术对影青瓷的生产具有重大影响。从窑址的产品形制特征、质地和装烧形式分析,该窑兴烧于五代,终烧于北宋,该窑址的产品形制特征与湖田窑同时期的产品基本一致。杨梅亭窑与三宝蓬古瓷石矿、湖田窑群等,在景德镇南河下游形成一个庞大的瓷器烧造区。通过对这些庞大的古窑遗址、遗存考古研究,证明了自五代至宋代景德镇瓷业已拥有巨大的生产规模和良好的烧造技术及工艺水平。杨梅亭窑由盛而衰的历史也是景德镇瓷业由各原料产地向昌江边景德镇老城区迁聚的发展历史。
  1959年,杨梅亭窑址被江西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当地农民多次建房或铺路,使大量影青瓷碗、盘、壶等残器裸露在外,堆积层破坏也较严重。
  岁月如梭、斗转星移,当时间进入21世纪,陶瓷产业在科技的道路上一路狂奔之后,人们又开始寻根溯源,追求历史文化内涵。景德镇市以及一些外地的陶瓷艺术家、企业老板,仰慕杨梅亭悠久的陶瓷历史与深厚的文化积淀,纷纷来此落户,开办瓷艺作坊、工作室,形成“景漂”一族。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陶瓷工艺美院也把学生实训基地设在杨梅亭,杨梅亭的瓷器烧造历史在中断千年之后,又在新技术的基础上得以恢复和发扬光大。
  近年来,汉光陶瓷等一些大型陶瓷企业也往这山旮旯里挤,都想浸润在杨梅亭陶瓷文化氛围里,就连餐饮业也看中了这里的名气,纷纷把公路两侧的民房打造成陶瓷文化韵味十足的餐馆:有的在门边用瓷业堆积中捡来的匣钵垒成景观墙,取名“碗忆”,有的装修得古色古香或装修成农家模样,取名“荷塘夜色”“柴火灶”等,形成颇具特色的餐饮一条街。
  青山绿水依旧在,人间几度夕阳红。重新繁华起来的杨梅亭村聚集在公路两边,显得有些拥挤与忙乱。古时得天独厚,如今受佑先祖,在唐宋窑址上再次燃起的窑火,能否再造曾经的繁华与荣耀,杨梅亭静静地等待着。
  六、观音阁古瓷窑遗址
  观音阁古瓷窑遗址位于景德镇市竟成镇昌江村,西临昌江,东北临近观音阁。现存观音阁窑址为整片的菜地所覆盖,已看不到堆积。观音阁古瓷窑址南北长420米,东西宽164米,共约6.8万平方米。1998年昌江河暴涨,洪水冲开岸堤,大面积的窑业堆积才显露出来,由此揭开了观音阁古瓷窑址的神秘面纱。
  2007年9月25日至12月30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组成联合考古队,对该窑址进行考古,发掘面积600余平方米,发现一批明代晚期作坊遗迹、制瓷工具,出土明代中后期重要瓷器标本数万件。
  出土作坊遗迹比较多,有房基、陶泥缸、练泥池、釉缸、辘轳车基座等,景德镇老城区以外的瓷器作坊一般都用砖、石筑池淘洗原料,而观音阁窑场则一律采用陶缸,陶缸口径一般为1米,底径0.3米,高0.8米,埋入地下。其中有5口缸并列的场景,说明当时该作坊的规模较大。
  出土遗物绝大部分是匣钵和瓷质垫饼,青花瓷片较多,器型以碗为主,也有盘和碟。纹饰主要有缠枝花卉、折枝花卉、蟠龙纹、飞马纹、云气纹、白菜纹、树石纹、花蝶纹,还有“雨香斋”“白玉斋”等堂名款,有的碗上画十字云、书“善”“福”“玉堂佳器”“万福攸同”等铭文。其中还出土有嘉靖白釉大盘、青花五爪龙纹碗等瓷器。
  出土的瓷器不但有明确、可靠的地层,而且很多瓷器上还有干支纪年款,如壬子年造(弘治五年)、癸丑年造(嘉靖三十二年),还有日本国“天文年造”款(嘉靖十一年至三十三年),这些纪年明确的瓷器,为观音阁窑的烧造时间以及景德镇明代中晚期民窑瓷器断代提供了标准器。此外,还发现有“蓝氏自造”的私家作坊款瓷器标本。
  考古发掘表明,观音阁古瓷窑遗址是明代民窑中遗址堆积较大且具有代表性的窑场之一。遗存器物反映烧造年代变化明显,发展脉络清晰,发现的万历时期的克拉克瓷残片和日本国纪年瓷片,说明这里烧造国外销瓷。发现的嘉靖时期的画有“口口嘉口口”款白釉大盘、青花五爪龙纹碗的残片,并且有烧造变形的情况。五爪龙瓷器民间是禁用的,推测这里曾经是“官搭民烧”的窑址之一,烧造过御用瓷器。据研究,当时官搭民烧的民窑有20座。
  观音阁窑址出土的文物,对研究景德镇明代制瓷经济形态和陶瓷作坊内部的具体分工形式和17世纪景德镇转变期瓷器和外销瓷烧造情况的研究提供了科学资料。
  七、落马桥古瓷窑遗址
  落马桥古窑遗址位于景德镇市珠山区中山南路落马桥一带,坐落在景德镇市红光瓷厂院内,西距昌江仅500米之遥。自宋元至明清,这里一直是景德镇窑场聚集之地,生产的精美瓷器漂洋过海,成为欧洲各大博物馆收藏的宝贝。
  1980年,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为配合红光瓷厂基建,在厂区内进行抢救性发掘清理,发掘面积近700平方米,距地面1.7米处出土重要元代遗物,主要有青花和青白釉瓷,还有少量的卵白釉瓷、釉里红以及釉上彩瓷,和青花瓷堆积在一起的还有褐胎实足小碗。青白釉瓷有双耳瓶、葫芦形小注、高足杯、人物塑像等。其中天球瓶、葫芦瓶、扁瓶等双耳瓶类较多。装饰手法除葫芦形小注为釉下褐彩装饰,其他均为印花和刻花装饰,纹饰有梅、桃、花鸟、瑞兽和缀珠等。釉里红器有荷叶形罐盖、玉壶春瓶和绘鹿纹的小瓶残片。
  青花瓷的品类非常丰富,除常见的碗、盘,还有劝盘、耳杯、匜、盖盒,各种造型的小罐和瓶子等,纹饰有各种花卉、动物、人物故事等。这里还出了一些书写文字的器物,有一研钵用八思巴文书写姓氏,内容为“口宅端午置……”还有书写“头青”“黄”“吴”“戴采”等文字的瓷柱和“辛巳”二字的瓷片。
  所谓“头青”者,即头等(上等)青料之意,从这件器物上不仅可以看出元代的上等青料是怎样的呈色,而且还能获悉景德镇用钴作为彩料烧造的釉下装饰在制造伊始就被人们称为“青花”。
  用青料书写“辛巳”二字的瓷片,是确定这批元青花生产年代的重要依据。“辛巳”在元代有两个,一是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一是元惠宗至正元年(1341)。那么这批元青花是元代前期还是后期之物呢?在同一地层出土的青花标本中,有一件青花松竹梅纹平底碟,这类纹饰的平底碟在元大都(北京)后英坊后期的居住遗址里也有出土,据此可以确定落马桥出土青花瓷片的“辛巳”应为至正元年。所以,该地层中的青花器均为至正前期之物,比著名的英国大维德瓶的烧造时期稍早。
  落马桥古窑遗址最重要的发现,首推元青花人物故事图大口罐和梅瓶残片。这批瓷片的肩部缠枝莲纹和口沿外侧栀子纹样,与尉迟恭单骑救主图、三顾茅庐图元青花大罐和梅瓶的纹样如出一辙。落马桥元青花大罐口沿和梅瓶下腹部残器的仰莲纹和双勾棱格纹,分别见于英国裴格瑟斯信托公司(PegasusTrust)旧藏三顾茅庐图青花罐和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所藏三顾茅庐图青花带盖梅瓶。
  2005年,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大口罐以1568.8万英镑创下中国文物乃至亚洲艺术品拍卖的历史最高成交价。据佳士得专家曾志芬考证,这个青花大罐所绘鬼谷子下山图来自元代平话小说插图,也即日本内阁文库藏《新刊全相平话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插图中一幅鬼谷子下山图,由元至治年间福建建安虞氏刊印。泉州文物收藏家裴光辉曾对鬼谷子下山青花罐的真实性表示怀疑,并提出八点疑问。毛晓沪撰文反对裴光辉的现代仿品之说,认为这是明初洪武窑产品。而落马桥元青花的发现,证明了鬼谷子下山青花罐为真品,平息了各方争论。不过,这件青花罐既非元朝浮梁瓷局官窑产品,亦非明初洪武窑产品,而是陈友谅割据饶州时落马桥窑厂所烧造。
  2012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单位报国家文物局批准,再次对落马桥遗址进行发掘,发现并清理从南宋末到民国初年的瓷业遗存,出土了较丰富的遗物。第一期为南宋末和元初,主要以生产青白瓷为主;第二期为元代中晚期,以青白瓷和卵白瓷为主,晚期地层出现了一定数量的青花瓷以及少量蓝釉和釉里红瓷器,产品制作精细,有印“枢府”“太禧”等字样和五爪龙纹的敞口盘和高足杯;第三期为明初,以青白瓷、青花瓷和白瓷为主,青花则有绘蓝地白花五爪龙纹的产品;第四期为明中期,出土瓷片以青花为主;第五期为明末清初,出土物有青花瓷、白瓷、青釉黄彩瓷、低温黄绿釉瓷等;第六期为清中期,出土瓷片主要是青花瓷、白瓷、青釉瓷;第七期为清末至民国初年,以青花瓷为主,其次是青釉瓷、白瓷。同时,落马桥遗址还清理出一批重要的遗迹,包括1座明代马蹄窑遗迹、15处元明清坯房址、13处池子,还有8处辘轳坑、8条排水沟、5处路面、14处墙体和2座高规格的元代庭院等。
  落马桥考古以地层为基础排出的瓷器发展序列,极大地丰富、补充和完善了景德镇民窑生产历史。尤其是元代地层和明初地层,出土的品类丰富、数量巨大、装饰多样,陶瓷遗物的工艺较高。如制作精良的元代枢府瓷和青花瓷,从其一些模印和青花彩绘五爪龙纹的产品来看,该窑址在元代也许是浮梁瓷局下辖的一处重要窑场。另外,明早中期的一些重要器物表明这里应该是明代御器厂以外的一处重要的、高质量的瓷器生产地点。
  落马桥古窑遗址的考古发掘对“至正元青花”做了进一步解读,所谓“元青花”包括元朝浮梁瓷局烧造的元青花和陈友谅割据政权烧造的元青花,而“至正青花瓷”相当一部分烧造于元末落马桥窑,当属元末红巾军首领陈友谅割据饶州时期。据史书记载,元末海外贸易从未中断,江南首富沈万三在陈友谅大汉国都城江州(今九江)开办“宝市”,将景德镇外销瓷批发给中外海商,然后从张士诚控制下的太仓娄江港远销海外。
  落马桥出土的元青花八方玉壶春瓶残片,不但在西沙群岛元代沉船有发现,与土耳其托普卡帕宫收藏的元青花八方玉壶春瓶几乎完全相同。出土的其他元青花的纹样,如莲瓣纹、火焰纹、焦叶纹,亦见于西沙群岛元代沉船青花碗和埃及福斯塔特出土的菊纹青花碗。根据这些落马桥元青花的发现地点,可以复原一条从景德镇落马桥,经江苏太仓海运港、西沙群岛、马六甲海峡、印度南部,最后抵达埃及福斯塔特古海港的元末海上青花瓷外销路线。落马桥出土的瓷片,为中国海上瓷器贸易找到了一处重要的生产源头。
  八、黄泥头古瓷窑遗址
  从景德镇市区驱车向东行驶,穿过一条条热闹繁华的街道,便到了处于城乡接合部的黄泥头村。再沿着景婺公路黄泥头路口往中共市委党校方向行数十米,一座古色古香的门楼便矗立路边。有着上千年历史的黄泥头古瓷窑遗址,就坐落在这座低矮的山丘上。
  黄泥头位于景德镇市东郊的丘陵河谷地带,离市中心7.5千米,今属珠山区竟成镇管辖。自古以来,黄泥头陆路、水路交通就十分便捷,悠悠南河千百年来依偎在小村旁边,有大路与寿安、涌山等地连接。黄泥头与浮梁县湘湖镇相邻,古代湘湖是浮梁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区域,宋代被称为湘湖市,以湘湖街为中心周边分布着众多古瓷窑遗址,加之周边广袤的林地和丰沛的水源,是一个宜居宜陶的好地方。据《景德镇市地名志》记载,唐末宋初,林氏、姚氏等先民陆续迁到此地繁衍生息,千百年来在这里筑窑烧瓷。
  黄泥头古瓷窑遗址面积达1.3万平方米,遗物呈山丘状堆积,高数十米,有东西两个较大的堆积层。西堆主要是青瓷和白瓷;东堆以影青瓷为主,亦见青釉瓷片。黄泥头小学建校舍时,曾夷平了窑址南侧的部分堆积层,从遗存断面观察,堆积层厚度为3~5米。
  从出土的瓷片标本看,青釉瓷胎为灰色,胎骨较浑厚,胎质细腻,釉色青亮,极似越窑“蟹壳青”之色;产品有碗、盘、壶等,碗盘类为大足唇口、撇口或花口,壶为瓜棱式,形制特征与同时期的湖田窑相似。白瓷为白胎,瓷质纯细,胎体略薄,产品特征与青釉瓷相似,但碗类多为唇口。影青瓷胎质洁白细腻,釉色微青泛白,亦有闪黄者;品种有碗、盘、壶等,产品特征与湖田窑北宋影青瓷无异。从采集的遗物标本来看,青瓷与白瓷均采用支钉叠烧法,影青瓷采用匣钵与垫饼的单体仰烧法,其烧造工艺与湖田窑五代与北宋的装烧形式相似。故推断,该窑址兴烧于五代,终烧于北宋,是景德镇这一时期较有代表性的古瓷窑址。1983年,该窑址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黄泥头窑址所临近的南河是景德镇昌江河的一个支流,全长76千米,发源于婺源县,流域面积566平方千米。南河曲折流向西南,经塘下至黄泥头纳柳家湾水,下行21千米经湖田村至景德镇南郊小港咀东岸流入昌江。南河各支流河港密布,窑址众多。宋代在湘湖、兰田、盈田、柳家湾、杨梅亭、白虎湾、湖田、银坑坞、三宝蓬等村落附近的窑址星罗棋布,繁荣的瓷器烧造,呈现出“村村窑火,户户陶埏”的景观。南河小流域是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的滥觞之地,黄泥头古瓷窑址就是其中著名的宋代窑场之一,南河流域早期的窑业发展,为明清时期景德镇瓷业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九、刘家弄民窑遗址
  “陶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这是明清时期景德镇陶瓷业繁荣发展的真实写照。景德镇自元代设立官窑以后,逐步成为“天下窑器所聚”之地。明清之际的景德镇更是“集天下名窑之大成,汇众家技艺之精华”,制瓷业规模空前。景德镇官窑的设立,更带动了民窑的发展。民窑比官窑的生产规模大,从业人员不下数万人,形成“官民竞市”的局面,出现了“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景象。民窑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景德镇瓷器的产量,奠定了“行销九域”的基础。到明代中后期,景德镇的瓷器几乎占据全国的主要市场。刘家弄就是当时规模大,烧造质量好的窑场之一,见证了千百年来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的辉煌历史。
  刘家弄民窑遗址占地1.2万平方米,始烧于宋代,终烧于民国时期,是景德镇老城区发现的时代跨度最长的古代窑业遗存。该遗存主要由刘家弄古作坊群和吊脚楼古窑遗址组成。
  刘家弄古作坊群位于昌江东岸,景德镇老城区之南,面积4600平方米,遗址有清代至民国时期的制瓷作坊、窑砖护墙和窑砖坡道。它地处槎窑集中区,多建在数米高的窑业堆积上,作坊建筑的外墙、挡土墙、坡道均以窑砖、窑渣、麻石等建成,给人以古朴的质感和历史的厚重感,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其中尤以刘家下弄63号古作坊保存完好,最具代表性。
  吊脚楼古窑遗址南临浙江路,北临玉路弄,西临沿江东路,面积约7600平方米,为宋代至民国时期废弃的窑业堆积,出土瓷片均为粗糙的青花碗(俗称渣胎碗)。该窑址年代跨度长,堆积丰厚,地层堆积清晰,蕴藏着厚重的陶瓷历史文化信息。2006年12月,该窑址被公布为景德镇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刘家弄民窑遗址在1949年以后成为居民区,21世纪初被列入老城区改造区域。鉴于该窑址的重大文物和考古价值,2006年年底,景德镇市政府出资向房地产开发商回购土地,并投入巨资对遗址进行原址保护,维修古作坊,建设室内展览馆,对周边环境进行改造。在遗址保护中,市政府充分采用窑业废弃的过火小窑砖以及马头墙、石牌坊、吊脚楼等传统建筑元素,较好地表现景德镇民窑独特的历史风貌。室内展览馆则采用丰富的实物,图文并茂地集中展出近年来景德镇各民窑窑址的考古成果。2010年,刘家弄民窑遗址博物馆建成,并向市民和中外游客开放。
  历史上,景德镇是一个没有城墙的城市,尽管明清之际已发展成为中国著名的“四大名镇”之一,但一直是浮梁县所辖的一个市镇。沿江设窑,连窑成市,促进了景德镇城市的发展。坯房、窑房密布,红店(画瓷器的店铺)、瓷行毗邻,成为有别于其他城市的一道独特的风景。如今,景德镇加强陶瓷历史文化遗址保护与开发,实施以景德镇明清御窑为主体的大遗址保护工程,刘家弄民窑遗址博物馆就是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保护与开发中的一颗明珠。
  十、银坑坞古瓷窑遗址
  银坑坞村位于景德镇市南约1千米,隶属珠山区竟成镇。银坑坞北临昌江支流南河,东北与湖田窑相距约3千米,东南与三宝蓬瓷石矿隔山相邻。站在坞口便可一览南河对岸的景德镇老城南区。坞口窄小,但坞内宽敞平坦,田畴千亩,群山环绕,一条小溪从中穿过,几个小村依山脚而建。银坑坞瓷土资源丰富,古时称瓷土矿为坑,故以坑为地名。这里有较为优越的制瓷自然条件,留下了许多窑业遗存,是景德镇古代瓷土加工、瓷器烧造的重要场所之一。
  银坑坞古瓷窑遗址由小坞里、兰家井、郑家坞、草坦上、八角湾、白庙下、红庙下、石边坞、碓家坞等9个自然村的16处窑业遗物堆积层组成,总面积达3.6万平方米。20世纪80年代,市文物部门对古窑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
  小坞里堆积在银坑坞南山林场北侧,遗物堆积有3处。一处在茶园地北侧,东南距银坑坞约300米,遗物由南向北倚山坡堆积,东西长约65米,南北长约100米。采集的瓷器标本有圈足唇口小碗、圈足敛口小碗、圈足撇口小碗,还有种外壁起棱、底心凸起的圈足小碗和圈足折腰折沿杯托等残器瓷片,均为影青瓷,堆积层保存基本完好。另两处在距银坑坞东150米处,两处堆积层相距约80米,堆积面积分别是2100平方米和2800平方米。采集的瓷器标本有圈足大、小碗,圈足敛口小碗、瓜棱式花口小碗、高圈足折腰碗、高圈足瓜棱鼓腹折沿花口小碗、刻花斗笠碗等残器瓷片。瓷胎为白色,胎质细腻,釉为影青,釉面光洁,色泽如玉。纹饰有刻花牡丹、萱草、菊花、篦纹等。
  郑家坞村周边发现有四处窑业堆积,均为倚山坡而建的龙窑堆积,遗物堆积面积达2000~4000平方米,采集的标本有圈足唇口小碗、圈足撇口小碗、罐盖等残器瓷片,均为白胎影青瓷,胎质洁白纯细,其中斗笠碗内壁饰有篦纹。
  塘里龙窑窑址分布在银坑坞里面的大山中,2005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镇民窑博物馆为配合南环高速公路建设而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出龙窑一座,并清理出大量的仰烧窑具及青白釉残片,器型为碗、盏和盏托等。
  其他各村的窑业遗存堆积情况也类似,主要为碗、盘类,少量有盖罐类,其中尤以碗类为大宗,都是影青瓷。在各堆积层中所发现的窑具仅有匣钵和垫烧器物的环形或圆形垫饼。匣钵形制为,外壁上半部为厚直沿,下半部骤折而成小平底,大小因装烧的器物而异。从窑具观察,该窑址采用仰烧的形式,与宋代早期湖田窑相似。从器物特征和窑具分析推断,该窑址兴烧于宋代早期,终烧于南宋以前。
  银坑坞窑址群是景德镇南河流域众多窑址中生产规模较大、产品比较单一、影青瓷质较好的窑场之一,它为考察研究景德镇宋代窑业情况和影青瓷制瓷技术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因该窑址未经全面系统考古发掘,遗存内涵有待进一步揭示。
  史料载:瓷石产于景德镇市南山银坑坞、小坞及渡峰坑等处。加工后瓷土色淡褐,性硬,为普通瓷制原料,质白润洁者曾为粉定器坯料采用。宋末,景德镇制瓷大量采用的表层瓷石开采殆尽,下层瓷石未风化成熟,不能单独用来制瓷,景德镇瓷业出现原料短缺的危机,湘湖及银坑坞的窑场逐渐衰落,纷纷停烧。元初,窑工们发现用高岭土掺下层的瓷石制瓷,能够大大提高瓷器烧造温度而不变形,可以生产出了更大、更薄,瓷化度更高的现代瓷器。景德镇高岭土的发现及二元制瓷原料配方的发明,使制瓷工艺水平得到巨大的飞跃,景德镇瓷业再次兴起并向昌江边的珠山周边迁移,瓷器也由粗放型的龙窑烧造向精细化的马蹄窑烧造发展。银坑坞依山傍水,依然是瓷石粉碎加工的好地方,元明清三代继续为景德镇提供制瓷原料。
  民国时期,银坑坞瓷石开采几乎停止,而改用其他地方的原料。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浮梁乡土纪略》载:“该地不产原料,其所用原料,银坑坞的陶新生、陶珍昌、郑义顺、郑义达、吴道恒五厂是用南港原料舂造,其余各厂多用余干、乐平或掺以南港原料舂造。”“银坑坞有小车(水车轮)八十余车”这说明银坑坞到了近代、现代依然是瓷土加工的聚集地。
  1949年以后,景德镇对陶瓷手工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逐渐建立起公有制的瓷业生产体系。景德镇陶瓷原料总厂建立并大规模采用现代生产技术,在三宝开采加工瓷石矿,改变了景德镇瓷土加工依靠水力舂捣,沿河两岸设碓棚的状况,瓷土加工业渐渐淡出了银坑坞。进入21世纪,许多私营的瓷器生产企业从城区迁出,落户银坑坞。银坑坞依然续写着瓷业的历史。
  十一、铜锣山古瓷窑遗址
  2006年,江西省文物考古所对景德镇南环高速公路建设工地的铜锣山窑址、道塘里窑址和凤凰山窑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揭示北宋龙窑遗迹2座、制瓷作坊遗迹3处,出土了一批青釉、酱黑釉、青白釉瓷器和窑具标本。其中,青白釉瓷和匣钵窑具占出土物的绝大部分,完整和可复、原的器物达数百件。三处古窑址均位于南河南岸,紧临古代的运输线,水上交通极为方便。背靠崇山峻岭,柴草充裕,又靠近瓷土产地三宝蓬、进坑,对研究宋代景德镇地区制瓷业的作坊形态、技术特征和产品种类均具有重要价值。
  铜锣山考古发掘中找到制瓷作坊遗迹一字排开至少四间,部分墙体采用青灰砖砌建,墙体之间加砌柱石。在作坊遗迹的上层发现不少青灰瓦片,这说明作坊的房顶采用具有南方地区特色的青灰瓦。从作坊遗迹内发现砖砌陈腐池,出土有轴顶帽、荡箍等制瓷工具,以及作坊遗迹附近发现大型缸底残片,可以看出这些作坊遗迹分别具有陈腐、练泥、拉坯、施釉的功能,也有的可能是窑工生活休息处。从遗迹所处的位置看,作坊均背山而建,地面相对平缓,紧邻窑炉烧造区域,便于窑工生活、工作,方便坯件的传送。
  窑址出土的遗物非常丰富,有瓷器、铜器和陶器。瓷器占绝大部分,包括青釉瓷器、褐釉瓷器、青白釉瓷器,仅见少量的铜器和陶器。
  铜锣山青釉瓷器数量较少,种类不多,有执壶、花浇、碗、碾槽、碾轮、枕和扁担形小碟等。执壶的流较短,具有五代遗风。
  酱釉瓷器数量比青釉瓷器多,种类丰富,有执壶、碗、盏、盘、碟、高足杯及炉等,每种还可再细分为不同类。
  青白釉瓷器数量最多,占出土物的绝大部分,器型多样,有瓶、执壶、花浇、钵、碗、盘、碟、水盂、盏、盏托、酒台、杯、器盖及塑狗、佛像等,是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器皿,多数为饮食器,也有一些盛贮器、陈设器。
  碗在铜锣山窑址出土物中的数量最多,造型多样,是青白釉瓷器中的大宗产品。盘、碟分平底和圈足,口沿、腹壁有多种造型。早期的造型继承五代的风格,如口沿呈六个花瓣,外底留存五个支钉垫烧痕,往后发展为圆平口,器壁自口沿至底渐厚,内底多刻划或模印云气、莲瓣纹的特征。有腹壁上部较直、腹壁下部折收、圈足,器型和装饰变化明显。
  盏的类型多样,早期承接五代支烧法装烧,由斜弧壁发展成斜直腹壁,有的口沿有六个小缺花口,外腹壁对应处压印凹槽。盏托的修胎极为规整,器物精致,由托盘和托子两部分组成。
  水盂可分两类,其中一类由上、下两部分接胎而成。花浇为喇叭状口沿,对应的口沿处与肩腹部处贴塑一扁平把柄,把柄外侧模印“半”纹,束颈,鼓腹,暗圈足。杯的制作规整,胎体轻薄,胎质细腻,有的器物外壁刻划一周缠枝菊纹。器盖品种丰富,有平顶出沿的,有盖面中间塑花蕾状钮的。
  铜锣山是以青白釉瓷为主的综合性瓷窑遗址,大部分的厚唇盏和执壶类采用一件匣钵装烧一件器物仰烧而成,使用支钉间隔,但支钉的数量相比较前期较少,只用3~5个支钉间隔烧造。
  青釉瓷是五代青瓷的延续,数量较少,种类不多,器物胎质粗糙,胎中所含颗粒较大。器物采用内壁满外腹壁半施青釉或口沿及外腹壁半施青釉,釉层较薄,釉面不光亮,器物均为素面,不见装饰。青釉瓷采用裸烧或一件匣钵装一件器物的方法,其中裸烧的方法是晚唐五代装烧方法的延续。宋代,景德镇地区开始使用匣钵烧造瓷器。
  酱黑釉瓷数量比青釉瓷多,种类也丰富。酱釉瓷的胎色较浅,以白色为主,有的白胎泛黄色。胎体的颗粒较粗,淘洗不太精细,介于青白釉与青釉瓷的胎质之间。器物采用内满外腹壁及底足施釉的方法,壶类仅口沿和外壁施釉,有的釉呈黑色,近底有流釉痕。器物与青釉瓷一样,均是素面,不见任何装饰。器物的装烧采用一件匣钵装一件器物的仰烧法,不同于较早期的裸烧。
  综上,铜锣山是以烧造碗、台盏、执壶类为主的专业性较强的窑场。出土器物中酱黑釉瓷数量比青釉瓷多,种类也丰富。酱釉瓷的胎色较浅,以白色为主,有的白胎泛黄色。青白釉瓷数量最多,占出土物的绝大部分,造型精致规整,形式多样。铜锣山窑址以碗、盏、盘为主,不见琢器,而同期考古发掘的道塘里窑址以酒台、杯和盏为主,偶见雕塑,少见壶类;凤凰山窑址中执壶占90%,少见碗类器。这说明铜锣山、道塘里和凤凰山窑场是分别以烧造碗、台盏、执壶类为主的专业性较强的窑场,都是以烧造青白釉瓷为主,但烧造的品种各有侧重,出现了专业分工,制瓷业的分工越细,效率和规模就越大。
  景德镇在宋代开始生产青白瓷,当时有“假玉器”“饶玉”之称。铜锣山窑址的发掘,为景德镇青白釉瓷烧造起源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
  十二、道塘里古瓷窑遗址
  道塘里窑址位于珠山区小港咀村东南五显庙的山坡上,该处是一柴薪充足的小盆地,20世纪80年代被文物工作者发现,至今保存有多处窑业遗址,地表散见碗、盘、碟、酒台等瓷器及匣钵、垫饼等。道塘里古窑址堆积丰富,厚度达8米,面积4000余平方米。2006年上半年,因景德镇南环高速公路建设,江西省文物考古所在景德镇民窑博物馆的配合下,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揭示北宋龙窑遗迹1座、制瓷作坊遗迹2间,出土了一批青釉、酱黑釉、青白釉瓷器和窑具标本。其中,绝大部分是青白釉瓷和匣钵,完整和可复原的器物达数百件。
  道塘里窑址的两间作坊遗迹相连排列,而且与窑炉遗迹的窑前工作室共用墙体,以附近的山土筑墙,靠近山体的一面用片石垒砌墙体,既作为墙体又可挡土。北墙利用山体,东、南两墙用紫红色沙土夯筑而成,墙内夹杂瓷片和匣钵残片,西墙沿山体用青石块与废弃匣钵砌筑。多种多样的建筑用材,反映了当时的建筑技术和习俗。
  考古揭示出窑炉遗迹1处,为龙窑。窑炉顺山势而建,尾上头下。窑炉遗迹由窑前工作室、火门、火膛、窑室、排烟室等几部分组成。龙窑窑室斜长12.1米、宽2.6~2.8米、残高0.3~1.65米。窑壁朝室内一面经窑火高温烧烤形成一层厚约0.3厘米的黑绿色烧烤面(窑汗)。窑前工作室位于窑炉的前面,大致呈方形,长约5米。工作室地面较平坦,地表留有一层带灰烬的黑灰色踩踏硬面,中部近火门处有一长条形状地面下凹,应是长期踩踏所形成。
  窑前工作室南墙外有一条排水暗沟,平面呈“S”形,横断面呈倒梯形,长约5.4米、平面宽0.1~0.6米,暗沟由窑前工作室通向窑炉遗迹外。火门在火膛与窑前工作室之间,呈外八字形,由砖坯平铺叠砌而成,宽0.5、残高0.7米,底部留存两块长方形红砖。
  龙窑窑顶不存,推测应是拱形卷顶。窑室底部倾斜,坡度为18°,底部留有一层由沙粒、黄土和匣钵组成的烧结层,窑室最前面留有成排的内装碗类的漏斗状匣钵,窑床后部也留存有多处漏斗状匣钵。窑炉保留有排烟室,位于窑室后方,呈半圆形,排烟室与窑室之间砌有一排砖墙相隔以挡火,残高0.7米,砌有上下两排相距0.2米的排烟孔,每排14个,两侧及后部沿用挖进的山体。
  整个发掘区的地层划分为四层,每层厚度在30~40厘米。第一层除匣钵、垫饼,青白瓷较多,主要是酒台、碗、碟、杯、盏等,酱釉瓷较少。第二层含瓷片和匣钵体,有少量青白瓷碗碟、酒台等。第三层出土物件丰富,主要有瓷片和匣钵,匣钵较大且粘连变形,瓷器有青白釉的执壶、圆碗、莲瓣纹碗、酒台、杯、碟,酱釉瓷有盏、碗、碟等。第四层出土物不多,主要是碎窑具和瓷片,瓷片是青白釉的碗、酒台、杯、碟等。
  窑址出土的遗物品种丰富,从用途上分为生活用器产品、窑具和工具,其中生活用器产品和窑具占绝大多数,工具少见。从质地上分瓷器、铜器和陶器,瓷器占绝大部分,又可分为青釉瓷器、褐釉瓷器、青白釉瓷器。
  青釉瓷器数量较少,种类不多,有执壶、花浇、碾槽、碾轮和扁担形小碟等。执壶的流较短,具有五代的遗风。碾槽和碾轮以前多被当作瓷窑遗址陶工擂釉料的工具,后发现多数是用作日常生活用器,更多的是用作茶器。扁担形小碟是在长条形底板中间置臼形小碟,碟外底刻一凹槽,同类器物在江西南丰窑、吉州窑遗址也有出土,可能与轴顶碗的功能相同,用在辘轳车上起固定转轴的作用,是辘轳车的附属配件。枕与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的水晶枕造型相同。
  酱釉瓷器数量比青釉瓷器多,种类丰富,有执壶、碗、盏、盘、碟、高足杯及炉等,盘有十瓣花口和圆口两类。
  多数学者认为,景德镇的酱黑釉瓷器出现较晚,有的认为是在南宋以后。近年来,湖田窑的考古成果中发现景德镇地区酱黑釉瓷器的生产至少在北宋早期已经开始,而且质量不错。其中执壶的内壁颈、肩交接处有一道接胎痕,有的内壁可见轮旋痕,采用支钉垫烧。盏可明显看到釉厚处呈黑色,釉薄处呈酱褐色。
  青白釉瓷器数量最多,占出土器物的绝大部分。器物形状多样,有瓶、执壶、花浇、钵、碗、盘、碟、水盂、盏、盏托、酒台、杯、器盖及塑狗、佛像等,是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器皿,多数为饮食器,也有一些盛贮器、陈设器。
  另外有少量的轴顶帽、荡箍等烧窑工具。
  碗类造型多样,有圈足、浅圈足之不同,有圆唇、厚唇口、花口、圆口及折腹、弧腹壁之分别,有素面和装饰纹样的区分;延续五代的风格特征,有采用支钉间隔烧造,但数量较前期少,有外底足留有圆形垫饼间隔烧造痕迹,器型有腹部变深、圈足变高的变化。盘、碟的腹部较浅,分平底和圈足,口沿有敞口、敛口、花口、圆口,腹壁有弧壁和折腹壁。早期的盏腹较浅,采用支钉烧造的五代特征,后期的盏全部采用垫饼烧造,腹变深,腹壁上部内收,圈足也变高,向斗笠盏的方向发展,这与宋代饮茶风俗有关。
  酒台与盏合在一起,称为台盏,其中酒台与盏托的区别为盏托的托台不封口,而酒台的托台是封口的。酒台由托盘和置于盘内底的托台组成,两者分别制作,然后黏合在一起。圈足有高低之分,托台有高矮之别,托盘底部中间挖有一个小圆孔。
  还有水盂、花浇、杯等,形制多样,制作规整,胎体轻薄,胎质细腻。
  窑具有匣钵、匣钵盖、垫钵、火照、支钉、垫圈、垫饼及窑柱等。匣钵为黑褐色粗砂胎,可分漏斗状匣钵和圆筒形匣钵。漏斗状匣钵主要装烧碗、盘类圆器,圆筒形匣钵多是装烧琢器类,内留存酒台。火照由废弃或残破的碗、盏、杯类的坯件制作,多数呈不规则的三角形、方形,中间挖一圆孔。间隔具由粗砂黏土制成,因器物底足大小的不同而制成不同形式:一种是用扁平泥条随手捏成的垫圈形,多是支垫执壶、碗、盘类的,另一种是用泥团捏成的圆柱形,多用支垫小圈足器物。窑柱呈紫褐色粗胎,在匣钵间起支撑作用,呈不规则的工字形。
  另外,还有石砚台和个别依稀可辨为“熙宁通宝”的铜钱及铜镜出土。
  道塘里是以青白釉瓷为主的综合性瓷窑遗址,兼烧青釉和酱釉瓷器。青白釉瓷瓷胎极为规整、精致,胎质细腻,淘洗精细,胎体中所含颗粒较小,多数呈白或灰白色,这应该是采用较好的瓷土原料制作而成。但也有一小部分胎质较为粗糙,不过较青釉瓷来说,仍然是细腻的。器物内满外壁至底或外壁不及底施青白釉,釉面光亮,玻璃质强,外底足无釉露胎。青白釉微泛黄、灰或灰黄色,多数偏灰色,釉面开冰裂纹。器物装饰多素面,纹饰简单,有云气纹、牡丹纹、变形牡丹纹、莲瓣纹、蝴蝶结纹等,以莲瓣纹为主。装饰手法有篦划、刻划、堆贴、捏塑或戳印。
  景德镇地区晚唐五代时采取的是裸烧的方式。使用匣钵烧造瓷器最早是在宋初,器物多数采用一件匣钵装烧一件器物仰烧而成,以圆形垫饼或垫圈间隔。道塘里窑大部分的厚唇盏和执壶类采用一件匣钵装烧一件器物仰烧而成,使用3~5个支钉间隔,数量少于前期。
  道塘里窑址从地层和器物类型学看,大致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的青白釉碗、盘等圆器的造型特征具有北宋早期的风格,与江西景德镇湖田窑出土的同时期器物特征相同。带花口的盘与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出土的辽开泰七年(1018)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的青白釉缠枝菊花纹花口盘的造型相同,青白釉花浇与彭泽县北宋景德四年(1007)墓出土的青白釉花浇造型相同。出土的铜镜与江西九江县周一娘墓出土的“都省铜坊”镜的造型相同,厚薄一致。
  盏中圈足较矮者与江苏南京五代南唐二陵、山西平定北宋佛塔(995)地宫出土的白瓷盏造型相同。盏与景德镇工人新村窑址出土的一件青白釉瓷葵口盏的造型、装烧工艺相同,其装烧工艺不是采用五代的多支钉多件叠烧,而是采用了一件匣钵装烧一件器物支钉仰烧,处在由五代向宋代转变的时期。后期高圈足、口部多作六出花瓣式,器壁呈瓜棱状的青白釉碗是北宋中晚期流行的风格。
  道塘里窑址不见于文献记载,在发掘中没有出土相关的绝对纪年资料。从出土遗物看,它具有北宋的时代特征,是景德镇地区早期成功烧造青白釉瓷的窑址之一。
  十三、赛宝坦古瓷窑址1982年7月,景德镇市珠山中路粮食局地段发现了清代康熙早期民窑的堆积,以碗、盘、杯、盏等大路货为主,间有瓶、炉、罐之类的器皿,其中有底书“大清康熙年制”“大清丙午年制”“大清丁未年制”“大清戊申年制”“大清年制”等铭款的残器标本。从干支纪年款和出土层判断,这批窑业堆积属康熙前20年的青花产品。
  康熙早期,民窑瓷器形制非常讲究,器物规整,厚薄均匀,瓶罐接口不明显,碗、盘、杯、盏类胎轻体薄,造型硬挺劲秀。旋刀极细,器身无跳痕。圈足内壁与底交接处呈圆弧形。足端呈三种形状,中、小型器物足底呈泥鳅背状,大碗、盘类底足平整,还有壁形器足,足部不施釉。
  器物胎质细白坚致,工艺水平极高。一般通体施釉,表、里、底釉面匀称一致,薄而光润,白中微泛蛋青色,清亮透明。还有的杯、盏外施豆青釉、霁蓝釉、酱釉、乌金釉,内施白釉青花,其口沿多施紫金釉。
  青花发色清丽浅淡,浑水层次一般为三至四层,依层次轻重分块平染,少见晕化现象。器物画面题材丰富,有故事、神话、山水、风情、田园、花木、龙凤、家禽及图案文字装饰。装饰手法由明代晚期民窑的写意形式渐向真实、写实的风格转变,渐变为工笔手法、铁线描形式。款识种类较明晚期增多,有帝王年号款、干支款、仿成化款、堂名款、人名款、寓意款、商标性款,也有常见的八宝、杂宝、兔石一类花押表记。
  赛宝坦古民窑遗址的发掘,为划分顺治、康熙两朝民窑青花瓷的特征提供了新资料。
  十四、董家坞古瓷窑址
  董家坞古瓷窑遗址位于景德镇市珠山区四图里。该窑址分布范围由董家坞至朱家坞上,面积数万平方米,1982年以来由于在遗存上建房和铺路,堆积层遭到破坏,遗物暴露在地表,比比皆是。
  从采集的瓷片来看,董家坞窑址属青花瓷,产品为碗、盘、碟等。从拣选的碗类残片复原看出,碗的造型为撇口墩式和撇口鸡心碗。碗底有釉,均书底款,款识有“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宣德年制(仿制年号)”“大明年制”“万福攸同”“玉堂佳器”“状元及第”等字样,碗心绘一圆圈,圈中书有“福”“寿”“万贵”“善”“博古斋”“白玉帝”“风明月”等字样。碗壁绘有蝴蝶、海马、鱼草、云气、菊瓣、蕉叶、莱菔菜、缠枝莲纹、人物山水、花鸟等纹饰,均随意而成,洒脱自然。瓷胎为白色,胎骨薄而坚致。釉色莹白透青,青花色料素雅清新,浓淡相适,明朗活泼。整个器物的造型装饰,朴实中见清丽。
  经考证,董家坞窑址的产品具有明代中期和清代初期的特征,兴烧于明代中叶,终烧于清初。该窑址的产品与湖田窑同时期的产品相比,具有明显的进步,说明随着景德镇城市经济的发展,当时镇区窑场的制瓷技术居于领先地位,并逐步取代了景德镇乡村分散的窑场。它是景德镇明代民窑中具有代表性的窑址之一,对研究景德镇城市发展史、经济史以及明、清两代的制瓷技术具有重要考古价值。
  十五、黄老大古瓷窑址
  黄老大窑遗址位于景德镇市珠山区珠山街道龙珠阁社区彭家上弄南侧,是清代广泛使用的镇窑。窑炉遗迹位于遗址东侧,可隐约看见残存窑炉护墙,最高处约80厘米。目前,窑房及窑棚均已倒塌,仅可见部分窑砖砌筑的外墙。
  该窑位于御窑厂附近,对研究景德镇城区镇窑的发展历史及窑炉形制的演变等有重要价值。
  十六、观音岭古瓷窑址
  观音岭位于景德镇市珠山区珠山街道莲社路社区。宋初,此地有一观音庙。明末,窑兴,住户增多,形成弄巷,因庙处坡上,故名观音岭。观音岭窑渣护坡墙遗址是由烧窑过程中因窑中匣钵倾倒而叠压粘接所形成的所谓“窑渣”砌成的。在遗迹中,我们可以看见多种瓷器的器型、纹饰,如白釉壶、青花碗、小酒盅、汤匙等,很有特色,经常有中外游客、古陶瓷专家前来参观。
  该处是明清时期景德镇窑业聚集地,景德镇老城区的中心地带,因地势相对较高,是瓷器窑炉的集中地。由于城市不断拆迁建设,很多窑炉遗址被埋没在房屋的底下,难得一见。
  十七、天后宫古瓷窑址
  窑弄里位于景德镇珠山区中华南路,长35米、宽1.7米。因巷内曾有座大型瓷窑,故名窑弄里。窑弄里巷子很短,一眼便能看到尽头,是条断头弄,也就是老百姓所谓的死胡同,中间既没有弯折,也不带间隔,通透、直接。弄里14号原来是一座老的窑口,就叫天后窑,是一座典型的清代镇窑,窑炉设于2层的窑房内,烟囱伸出房顶,为300担柴窑。因为弄里有窑才有了窑弄里的名称。巷口南侧有福建会馆,建筑形式与其他会馆不同,为大型庙宇风格,是福建商人从事海上贸易时,祈求妈祖护佑平安之所,故也称天后宫。只是天后宫已不复存在(曾经改为周路口派出所,现已搬离),天后窑只剩残垣遗址,但窑弄里的名字却一直延续了下来。
  天后宫初创于元代,到清康熙年间,已规模宏大,装饰华美,原建筑中轴线纵深达66米,包括牌楼、戏台、场院、议事中堂、天后神殿、左右配殿、三尊神殿,两厢酒楼及客房等。天后宫也是福建会馆所在地,地处内陆的景德镇建有供奉妈祖的天后宫,说明与海上丝绸之路有着紧密的联系。明清时期,得益于郑和下西洋带来的商贸繁荣,海上丝绸之路成为景德镇陶瓷远及外洋、风行九域的重要途径。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起点,福建泉州对于景德镇陶瓷而言确有莫大功劳,福建人在景德镇开办一座气势恢宏的福建会馆那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以外贸外销瓷为主的天后窑里烧造的景德镇陶瓷,风格必定有独树一帜的地方,可以推断在海上沉船中打捞出的景德镇瓷器中,一定有天后窑的产品。
  十八、方家上弄古瓷窑址
  原名“刘家窑”,窑主为杨氏。该窑位于珠山区珠山街道龙珠阁社区方家上弄12号,由窑房和窑床遗址组成。窑房面阔20.7米,进深60米,连同窑床面积约1350平方米。窑房为二层杂木穿斗抬梁式结构,为了既节省建筑成本,又可满足负重功能,窑房大部分采用弯曲杂木为梁架,柱石明显是拼凑收集而来,形状不一,年代不一。窑床遗址为镇窑蛋形窑,位于窑房的东侧,地势略高于窑房地面,有台阶可上,部分窑炉内壁和护墙残存。外墙为窑砖砌筑,东北和西南各开有大门。2005年7月,方家上弄古瓷窑址被公布为景德镇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九、沟沿上古瓷窑址
  沟沿上古瓷窑址位于珠山区石狮埠街道太平巷社区沟沿上9号、11号,西连新安巷,建于清代末期。9号窑名为“程茂林窑”,又因窑下留有一通道供行人过路,故又称“过路窑”。窑宽20米,进深45米(包括过道宽度),面积847平方米。窑主为晚清至民国时期江西都昌籍“烧做两行”制瓷业主杨修芳,承其祖父杨莲炬(烧做二行窑户)产业。如今,9号改为仓库,屋面尚存。
  11号窑名为“四合窑”,窑主为江西都昌籍业主江义合。窑屋坐东朝西,构架为穿斗结构。窑宽15米,进深36.3米,面积544平方米;窑房为二层杂木穿斗抬梁式结构。窑床遗址为镇窑蛋形窑形制,与方家上弄古瓷窑相同。11号为民居,尚保存有部分窑膛残址。
  2005年7月14日,景德镇市公布沟沿上古瓷窑址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知识出处

景德镇古窑址

《景德镇古窑址》

出版者:江西高校出版社

本书讲述的是景德镇陶瓷窑炉发展史在陶瓷产业发展史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地位,历朝历代制瓷业的发展都与窑炉的革新进步密不可分,瓷窑的形制结构随着烧造工艺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唐宋多为龙窑,一般依山而建,具有容量大、对燃料要求低的特点。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窑址中,乐平南窑为唐代中期的土拱龙窑,而浮梁南田窑为唐代中晚期的砖拱龙窑。宋代之后,龙窑呈变短趋势,为了提升窑尾的抽风能力,龙窑选择建造在更陡的山坡上。如进坑的仓坞窑虽然依山而建,可以看到排烟孔、窑壁,但非常短小。元代,为适应精细瓷器烧造,单窑规模变小、火候更易掌控的马蹄窑和葫芦窑逐渐得到推广。到明代,葫芦窑完全代替了龙窑。清代,景德镇在葫芦窑的基础上,发明了镇窑,具有容量大、温度控制准确的特点,为景德镇大规模的瓷器烧造奠定了基础。各个时期窑炉结构的演变、烧造地点的变迁、窑业遗存的特色,展示了景德镇瓷业不同时期的烧造水平、工艺发展的脉络,反映了景德镇瓷业发展进步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珠山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