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图书馆
景德镇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景德镇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浮梁年鉴2004年》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2931
颗粒名称: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
分类号:
F127
页数:
5
页码:
45-49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2001到2003年浮梁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包括综述、农业、工业和建筑业、固定资产投资、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等。
关键词:
浮梁县
国民经济
社会发展
内容
【综述】 2001~2003年,全县国民经济保持稳中趋快发展态势。各项改革不断深化,经济运行质量逐步改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进展。在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驱动下,经济增长稳定性提高,经济发展的基础更加扎实,内在增长动力有所加强。尤其是2003年,县委、县政府领导全县人民经受住了“非典”疫情和高温干旱的严峻考验,努力克服由此造成的不利影响,使全年国民经济总量仍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GDP)15.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2.0%,加快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65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6.25亿元,增长14.8%;第三产业增加值5.7亿元,增长12.0%。人均生产总值5602元,比上年增长10.9%。全县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0018万元,同比增长16.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7216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3%。2003年全县地方财政总支出16193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7.43%。其中用于农业的支出709万元,占总支出的4.38%;用于教育事业的支出3746万元,占总支出的23.13%。
【农业】 农业生产总体态势平稳。2003年现价农业总产值完成5.5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02年增长3.92%,粮食生产按照“稳总产,调整结构,增加效益”的思路,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优质稻。同时努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增加农业科技含量,粮食播面缩减,总产小幅下降。全年粮食播面34.7万亩,较上年减少2万亩,总产量11.5万吨,下降7.26%平均亩产332公斤。主要农产品产量有增有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订单”农业迅速发展。2003年全县优质稻播面达17.5万亩,同比增长4万亩。早稻优质稻比重提高,早稻优质率达88.38%,比上年提高3.24个百分点。大棚蔬菜播面2500亩总产量3500吨,比2002年增长30.8%;全县经济作物比重上升,粮食与经济作物的比重由2002年的57:43调整到56:44。茶叶总产量1600吨,其中名优茶产量580吨,比2002年增长16%,“浮瑶仙芝”被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选定为礼品茶。食用菌产量800万袋,比2002年增长60.0%。西瓜、草莓等高效经济作物播面不断增加。国家长防林项目的顺利实施有效地改善了全县的生态环境,生态林业优势已基本形成。畜牧生产平稳发展。全年出栏生猪11.5万,肉类总产量完成11120吨;生猪存栏13.0万头,与上年持平。家禽存笼完成89万只,与上年持平;禽蛋产量2170吨,比2002年增长0.09%。农业生产物资装配水平稳步发展。2003年末,全县农村用电1991万千瓦时;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4.42万千瓦,比2002年增长7.05%,比2001年增长12.65%。农用化肥施用量(实物量22419吨。水利冬修开工工程476座,完工工程476座,农业防洪抗旱能力增强。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中趋快,经济运行质量有所提高。2003年工业总产值完成13.0亿元,比2002年增长20.0%。2001年由于国有企业。(含部、省企业)和500万元以上非国有企业发展速度逐步放缓,致使2001年工业总产值按可比价计算比2000年下降了6.72%。2002年,县委、县政府本着“工业强县”的发展思路,主攻工业,进一步加大工业经济运行的协调力度,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工业生产速度明显加快,经济运行质量有所提高。2002年工业总产值按可比价计算,比2001年增长13.0%。2003年,全县国有企业(含部、省属企业)和500万元以上非国有企业工业总产值完成2.54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同比增长26.6%,产销率达97%以上。
招商引资迅猛增长。2003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达6.23亿元,同比增长1.29倍。
建筑业发展步伐加快。建筑企业全年(2003年)完成总产值13575万元,比2002年增长48.57%,房屋建筑施工面积完成42.5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3.48%,房屋建筑峻工面积达36.4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1.96%,房屋面积竣工率73.94%。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3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6.81%。其中:基建完成22426万元,增长47.09%;更新改造1850万元,同比下降58.83%;房地产1400万元,同比增长125.81%。县委、县政府按照“一突出,二强化”的原则,加快城乡建设步伐,城乡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一是突出规划,在着重抓好县城规划(为策应景德镇市的城市发展,把县城建设具有文化内涵、产业特色的生态城和景德镇的“后花园”)。同时,抓好小城镇规划,县城“城镇体系规划”初步完成,并逐步编制祥规。二是强化县城与小城镇同步发展建设。县城建设实施“大城市,大发展的战略,立足“三城一中心”定位,进一步拉开城市框架,县城区面积达到3.8平方公里。小城镇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力度,提升人气。完成道路硬化面积3万平方米,人行道面积1.7万平方米,绿化面积1万平方米。全县城镇化率达21.6%,比2002年的提高0.75个百分点。
【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2003年,全县消费品市场克服了“非典”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消费品市场依然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2047万元,比2002年同期增长10.3%。城乡市场同步发展。城镇市场完成零售总额14554万元,比2002年同期增长10.28%;乡村市场实现零售总额17493万元,增长10.1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完成零售总额28487万元,比2002年同期增长9.93%;餐饮业完成零售额2840万元,增13.6%;其他行业零售额720万元,同比增长8.9%。
2003年,外贸出口发展平稳。全年完成外贸出口收购总额3720万元,比2002年同期增长5.38%
【交通和邮电】 2003年是浮梁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最多的一年。农村公路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投资规模实现历史性突破。全年县乡公路改造里程达126.58公里(油路、水泥路面82.38公里),与2002年同期比,增长66.03%,其中,新建改造农村公路21条,达101.28公里;县乡总投资完成3494.5万元,其中农村新建改造完成2708.25万元。截止到2003年底,全县公路总里程累计达1239.57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107.45公里,占全县公路总里程的89.34%。90%的乡镇通了油路(水泥路),99%的行政村通了公路,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目标。浮梁已经形成了一个以公路为主,公路与铁路相衔接,并兼备航空、水路的多元交通网络。
邮电通讯事业发展迅速。2003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083万元,拥有程控电话28854部,移动电话用户达39000户。当年新发展14500户。
【旅游业】 旅游业进一步发展。旅游“六个一”工程顺利实施,古县衙、高岭、瑶里等景区,建设速度加快。瑶里镇、东埠村分别荣获江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称号。玉田湖风景区荣获”国家级水利旅游风景区”称号。组团旅游力度加大,进一步提升了浮梁对外知名度。2003年接待旅游总人数为20.15万人次,与2002年同期相比,增长0.25%,全县旅游总收入604.1万元,与2002年同期相比,增长0.01%。
【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行业运行平稳。2003年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3600万元,与2002年同期相比,增长25.48%;各项贷款余额58116万元,与2002年同期相比,增长10.5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6224万元,与2002年同期相比,增长19.42%。全县金融机构现金收入累计150788万元,比2002同期同期增长6.75%,现金支出累计147445万元,比2002年同期下降3.3%
保险事业发展较快,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扩大。2003年,全县承保总额2.02亿元,支付赔款648万元。
【科技和教育事业】 科技事业取得新发展。三年来,一直坚持实施“科技兴县”战略,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加快。2003年,组织实施各类科技项目25项,科技进步贡献率达47.0%。新兴实用科学技术倍受推广和普及,特别是新兴实用农业科技被广泛接受,国民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
教育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教育结构逐步调整,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基础教育迈出新步伐。“两基”成果得到巩固和提高,办学条件不断改善。2002年“两基”工作顺利通过省政府复查年检;2001年,《浮梁教育年鉴》首次出版发行;2003年县一中通过了省重点建设学校评估;莱茵国际学校(县二中)筹建进展顺利;各类教育资源优化配置。2003年末,全县各级各类学校达460所(含教学点),其中职业中学1所,在校学生64人;普通中学28所,在校学生19167人;普通小学181所(不含边远山区的教学点),在校学生22855人;幼儿园46所,在园幼儿4182人。2001~2003年,全县为全国各级各类大中专院校输送新生共计1910人。
【文化与广播电视】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采,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涌现了一大批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历史文化和民间文化得到较好的挖掘和整理;文物保护工作取得新成绩。2001年,“高岭”古瓷土矿遗址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总体保护规划的编制已完成并通过专家评审。广播电视事业稳步推进,城乡有线电视覆盖率,2003年达81%。全县有线电视终端用户共计3.1万户。其中,县城0.25万户,乡镇2.85万户。县有线电视于2003年与江西省有线电视网络联网。
【卫生和体育】 医疗卫生事业稳步推进。卫生防疫网络和县、乡、村三级药品质量监督网络不断健全。2003年,全国许多地方非典型性肺炎流行情况下,县委、县政府动员全县人民在防疫机构的指导下,采取了各种防疫措施,取得了全县无一人感染的佳绩。其他传染病发病率2001年控制在111.27/10万以内,2002年控制在64.79/10万以内。卫生监督执法、医政管理及医德、医风教育得到加强,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医疗技术人员素质不断提高。2003年末,全县拥有医疗、卫生机构24个(不含个体诊所)。其中,县管医院4个,农村卫生院20个;现有卫生、医疗技术人员249人,病床总数165张(不含个体诊所人员和病床)。全县传染病(不含“非典”)发病率控制在135/10万以内。
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特别是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2001年,全县竞技体育健儿在省、市重大比赛中,获金牌21枚,银牌17枚、铜牌18枚;2002年,在省十届运动会上,共获金牌10枚,银牌8枚、铜5枚。国民体质进一步增强,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兴起,全民健身运动再掀高潮。
【人民生活】 2001年~2003年,认真贯彻落实调整收入分配的各项政策措施,保障城镇中低收入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采取得力措施为农民减负,促进农民增收。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总体进一步得到改善和提高。2001年,全县国有经济单位职工工资总额达11157万元,比2000年同期增长8.81%,职工年平均货币工资达6193元,比2000年同期增长9.29%。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268元,同比增长0.67%,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737.05元,同比下降0.59%。2003年,国有经济单位职工年均货币收入7246元,比2001年增加了1053元,人均收入增长11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453元,比2001年人均增加185元,人均收入增长8.15%。
知识出处
《浮梁年鉴2004年》
本年鉴记载2001-2003年浮梁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内容分为综合情况、动态信息、辅助资料3大部分,共31个类别。
阅读
相关地名
浮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