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敬仰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 市志2卷 (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1725
颗粒名称: 第四章 敬仰习俗
分类号: K892.456
页数: 9
页码: 804-81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景德镇市的敬仰习俗,包括自然崇拜、敬业崇尚、英雄崇拜。
关键词: 景德镇市 敬仰 习俗

内容

第一节 自然崇拜
  景德镇传统的自然崇拜是一种原始的自然崇拜的延伸,具有神灵崇拜的普遍特征。但是,景德镇千余年来,瓷业的发生、发展、兴衰,与镇民的休生养息紧密关联。尤其是在古代,人们为了谋生或发迹,寄希望于大自然,求神灵赐福。在以瓷业为经济命脉的景德镇,人们无不希望瓷业兴旺发达,于是,产生了以瓷业为主体的自然崇拜,这种自然崇拜以供奉高岭土最为突出。
  高岭土为制瓷原料,最初在景德镇东北部高岭村发现,1712年,驻镇的法国传教士昂特雷柯莱向国外介绍,因而得名。在民间,人们却世代流传着一个高岭土的故事。很久以前,高岭村住着一户善良的何氏夫妇,租种土地为生,生活十分艰苦。一日,高岭土地神化作冻僵的老人卧在屋檐下,被何家老夫妻救助。土地神被他们的乐善好施行为感动,遂指点高岭土的用途及蕴藏地点。从此,村民们挖取高岭土出售糊口。高岭土的发现和使用,使瓷器质量产生了一个飞跃,由软质瓷过渡到硬质瓷,使瓷业生产进步、经济效益大增,镇民们为表达感激之情,也为了酬谢神灵和祈求长久的瓷业兴旺,于高岭建立了高岭土地庙,设神位供奉,香火长期不断。
  上山砍伐窑柴,亦有严格的崇拜自然的规定。在锯夫开山动工的那天,由柴客备酒,请民工大吃一顿,预祝动工吉祥,名曰开山做“神福”。同时,开山动锯前,要备好神货,烧些香和纸钱,燃点蜡烛,鸣放鞭炮,祭拜山神、土地神和煞神,求神灵保佑平安。有时还要用石块搭起小庙起“五猖”,以镇压邪魔鬼怪,竣工时收“五猖”。每天开工上山,民工间互不说话,即使穿错了别人的鞋子,别人也不开口,生怕说错了话,会得罪煞神而遭不幸。上山开工后才开口说话,但在山上不得高声呼叫,不准呼唤人名,以防惊动山神、土地和邪魔鬼怪。
  敬奉土地神在春秋战国时已开始,是对大地崇拜的最广泛的民俗现象。镇民在大地崇拜、信仰的基础上,结合景德镇的瓷业生产和生活方式,创造性的赋予新的高岭土地之神的新的内容,从而成为景德镇人自然崇拜的独特形式和特殊内容。
  高岭土的传说 很久以前,高岭村住着一户姓何的穷汉,租种着地主的几分瘦田。一年到头辛辛苦苦打下的粮食,几乎全部被地主刮走了。只得靠瓜、薯、菜充饥度日,生活得十分艰苦。
  何氏夫妻虽穷,但心地却很善良,平日里只要听说谁家的锅揭不开,宁愿自己挨饿,也要省下那点瓜薯给人送去。邻近穷苦乡亲,都很尊敬他们。
  一个冬天的早晨,北风呼号,雪花纷飞。何老汉刚把屋门打开,只见屋檐下躺着一位几乎被冻僵的老头,他忙唤来老伴,将老人抬到自家床上,把仅有的一床破棉絮盖在老人身上,还将自己身上穿的一件破棉袄脱下来盖住老人。同时,何大娘也烧好了姜汤,夫妻二人细心地将姜汤一匙一匙地喂进老人的嘴里。过了一会,老人终于苏醒过来。
  老人不能说话,用手指指口中,意思是说要吃东西。何老汉家中只有野菜汤,怎能给老人吃呢?经与老伴商量,只好又到财主家去借了那一升还两升的米来,熬好了热腾的稀粥,端到老人面前喂他喝。白发老人喝了粥,精神好多了,他下床站起来激动地对老何夫妻说:“你二人确实是名不虚传的好人啊!”说完,便从衣袋里取出一粒洁白晶莹的小石块递给老汉,说道:“这粒小石块送给你们,可将它种在村后的高岭山上,过了七七四十九天,那里会长出挖不尽的白玉土,是制瓷的上等原料。你们可以挖出来,运到景德镇去卖钱。”说完就哈哈大笑,忽地不见了踪影。
  老何夫妻惊得目瞪口呆,以为遇到神仙了。夫妻俩果真来到高岭山,挖了个深坑,将小石块种下去了。过了四十九天,他们又来高岭山挥锄一挖,只见原来黄色的泥土,都变成了白嫩的玉色土。夫妻俩非常高兴,通知穷乡亲们一同去挖玉土,运到景德镇,果然卖到好价钱。从此,这一带的乡亲们便都改行挖玉土了,日子也比以前好过起来。
  天后娘娘 天后是福建瓷商的保护神。相传她是宋代福建莆田人林愿的第六个女儿。幼年她便精通玄理,预知祸福。死后,多次显灵海上,保护过往船只。元代至元年间,顺帝封给她天妃神号,清康熙时,又封为天后。那时沿海和通海地区多有立庙奉祀,祈祷天后保护庇佑。
  景德镇地处内地,何以要祭祀这位海上女神?据说,古时福建有位瓷商,一次贩运景德镇瓷器去海外,船行至途中,突遇狂风巨浪,眼看要遭灭顶之灾。绝望之中,瓷商大呼天后保佑。天后果然显灵,使商船转危为安。重抵景德镇后,瓷商为报天后救命之恩,遂以全部资财为天后建宫。
  天后宫建在珠山南面,现中华南路大强家弄口,占地面积0.17公顷。正殿气魄宏伟,后殿门宇巍峨,檐牙高啄,殿堂宽敞明亮,梁柱、板壁绘图雕花。图案以外海、海浪、帆船为主体,明显地有别于其他庙宇、会馆的人物、鸟兽、花卉的雕刻图案。天后宫正殿供有天后娘娘,后殿放牌位,并有“顺风耳神”与“千里眼神”。
  过去每年旧历三月三和九九重阳,在景德镇的福建瓷商,都要聚集一堂,连续三日祭祀天后。其时宫内香烟缭绕,鼓声乐声不绝于耳。
  天后娘娘是福籍瓷商的保护神。虽然未被景德镇陶瓷工人作为祖师崇行拜,但她保佑了瓷商的船舶运输安全,也就保证了瓷器远销外洋这一渠道的畅通。所以,这位外来的神祗,不仅在偏处内地的景德镇安家落户,而且同时受到福建瓷商与景德镇陶瓷工人的顶礼膜拜。
  第二节 敬业崇尚
  景德镇的瓷工们对陶瓷事业极为热爱,历代以来为陶瓷生产的发展作出过贡献的企业家、管理家、能工巧匠们的动人事迹,敬业精神,精湛技艺无不被瓷工们代代传颂,有的甚至建寺立庙,设立牌位,作为神灵以香火供奉。
  镇民供奉的师主庙是为典型的敬业崇拜。师主姓赵,名慨字叔朋,据说生于西晋。赵慨熟知闽浙烧窑术,他将此技术与景德镇制瓷技术相结合,为古镇的瓷业发展作出了贡献,深受镇民瓷工的尊敬与崇拜。后建庙供奉,尊他为师主。据詹珊的《师主庙记》载: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少监张善来镇冶陶,始于御器厂建师主庙。明代以来,庙中香火不断。陶瓷行业举行游神赛会,酬神庆功时,都要供奉师主神位。师主像两旁,还分列着打杂、做坯、印坯、利坯、挖坯、刹合坯六个师傅神位,至清代增加了知四师傅的牌位。镇民瓷工尊奉师主,缅怀歌颂其生前的丰功伟绩和纪念制瓷的艰难历史,以此酬谢神灵,祈求神灵保佑。此外,还表达了瓷工对瓷业的热爱,对拥有制瓷技术的自豪和发展瓷业的自信以及对历代瓷工前辈们辛苦劳动和业绩的肯定。
  历代陶瓷事业上的能人巧匠层出不穷,人们学习、尊敬、歌颂、崇尚他们。如明代制造薄胎瓷精品的名家昊十九;清代雍正年间督陶官唐英。民国时期的陶瓷改革实业家杜重远等人,对景德镇瓷业的发展都曾作出过巨大贡献。瓷工无不热爱他们,以他们作为自己的楷模,并教育后人学习他们的敬业精神,练就高超的制瓷技艺,发扬光大景德镇的陶瓷事业。
  师主庙师主姓赵名慨字叔朋,又名万硕,生卒年月不详。据说他生于西晋,东晋时官至五品,先后在福建、浙江、江西任职。因生性刚直不阿,疾恶如仇,为奸所不容,遂退隐于景德镇。他熟知福建、浙江等地烧窑技术,便把这些技术与本地制瓷技术结合起来,为古代镇瓷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当地的瓷业工人对他十分景仰,以师事之。后世瓷工奉他为神,建庙供奉,尊为师主。
  师主庙 建在明代,据詹珊的《师主庙碑记》记载: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少监张善到景德镇冶陶。开始在御器厂内建师主庙。成化年间(1465~1487),太监邓康在镇时,因为镇上居民多数从事陶瓷生产,为便于镇民祈祀,便把庙迁到东门外街上东北约百步左右的地方。以后又多次修葺,以其“仰副国家重陶之德”。所以自明代以来庙中香火不断,陶瓷行业举行游神赛会、酬神庆功活动时,都要供奉师主神位。
  过去师主庙内,中间供奉着赵慨的坐像。两旁分列着陶瓷制作行业的六师傅神位,有打杂师、做坯师、印坯师、利坯师、挖坯师、刹合坯师。基本上把成型方面主要工种的师傅都包括了进去,到清代还增加了知四师傅的牌位。
  几百年来,瓷业工人一直敬仰这些先师,以他们对陶瓷业的热爱,对陶瓷技术的钻研和为大众利益敢于牺牲的精神为楷模。
  华光 景德镇陶瓷工人供奉华光,建有华光庙,又称五王庙。五王,是指“五显灵官大帝华光天王”。明代余象斗《南游记》(又名《五显录官大帝华光天王传》)所述华光当为景德镇陶瓷业所奉的华光。其故事梗概是:华光原为如来佛前妙吉祥童子,因杀死独火鬼忤如来,遂贬为马耳娘娘之子。后复投生“萧氏”(实际上是妖魔吉芝陀圣母,真萧氏已为其所食),华光遂四方寻母。上穷碧落,下及黄泉,大闹三界,方救得生母。最终复为如来收伏。皈依佛道,玉帝封其为“玉封佛中上善五显灵官大帝”。华光极富神通变化,能降妖伏魔,因此而被陶瓷工人看中,奉之而仗其神力庇佑。
  祀奉华光的五王庙,建在珠山北侧横田社朝阳门。嘉靖二十年(1541),曾一度将庙宇改为公署,但不久又改为民祠。乡民祈雨救旱,瓷工祝愿陶成,都要到五王庙华光神像前祈求祷告。每年元宵节,长长的龙灯都要到五王庙翻滚戏耍,“施放火爆,彻数日夜”。
  关于华光,乾隆《浮梁县志》卷十《名迹·寺观》载:“五王庙在里仁都,礼华光神,邑人曹天佑有记。”曹天佑庙记云:“余闻唐光启中有灵官华光者,神明赫然,民居横田社者,奉之数百年。”庙记还载有一桩陶瓷工人祷神“如愿”的事:“隆庆五年,陶务日急,职司以器不中度且逋限为忧,民又共祷于神,无何,巡抚中丞徐公请改式宽期,及牒下,如此请,民益喜曰:‘兹神贶大矣’”。
  华光之所以会成为陶瓷工人的行业神,一是华光降妖伏魔,神通广大;二是华光本为佛教神祗,佛教宣传的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救人于苦难等教义对处在艰辛中的陶瓷工人有一定的吸引力。
  昊十九 本姓吴,一名吴为,自号壶隐老人,江西浮梁景德镇人。生于明嘉靖前期,卒于万历后期(1522~1620年之间),是明代以制造高度精巧薄胎瓷器而负盛名的制瓷名家。
  昊十九生于数代以制瓷为业的家庭,家境清寒,性不嗜利,聪颖博学,工诗善画。他致毕生精力于陶瓷事业,所制精瓷,妙绝人寰。他所烧造的瓷器色料精美,诸器皆佳。最著名的有流霞盏,其色明如朱砂,犹如晚霞飞渡,光彩照人。又有卵幕杯,薄如蝉翼,莹白可爱,一枚才重半铢(二十四铢为一两),四方不惜重价求之。他所制作的壶类,风格典雅,“色淡青,如官、哥器,无水纹。”故宫博物院藏有昊十九所作壶公窑娇黄凸雕九龙方盂,口有铭文曰:“钧尔陶兮文尔质,龙函润珠旭东壁。万历吴为制”。还造有带朱色的紫金壶,壶底款为“壶隐老人”,因为他制作的瓷器别具特色,所以人们把他烧制的瓷器称为壶公窑。
  明代万代年间、御史樊玉衡赠诗昊十九:“宣窑薄甚永窑厚,天下驰名昊十九;更有小诗清动人,匡庐山下重回首。”诗中高度赞扬了昊十九的制瓷技艺与文才。明代李日华在《紫桃轩杂缀》中曾记述昊十九的瓷器,并赠诗云:“为觅丹砂到市廛,松声云影自壶天,凭君点出流霞盏,去泛兰亭九曲泉。”清乾隆年间《陶说》的作者朱琰也题诗追赠:“龙泉兄弟知名久,甄土新裁总后尘,独有流霞在江上,壶中高隐得诗人”。
  昊十九是明代创制精巧薄胎艺术瓷的一代宗师,不仅当代受人敬仰爱慕,后人亦视他为瓷艺高超、事业成功的高人志士,代代传颂至今。
  唐英 字俊公,关东沈阳人。在景德镇督陶十五年,系御厂史上董陶时间最长,成就最卓著者。在他督造下的“唐窑”,生产出一批批巧夺天工、精美绝伦的瓷器,这些脍炙人口的作品,不仅被世人称之为“国之瑰宝”,而且对世界陶瓷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清雍正六年(1728)十月,47岁的唐英走出宫廷,以内务府员外郎的职务,奉使景德镇御厂,佐理陶务,充驻厂协理官。一到景德镇,唐英就深入到工匠中,以他们为师,潜心学习、钻研陶瓷烧造技艺。为了有充裕的学习时间,他杜门谢交游、苦心竭力“与工匠同食息者三年”,便对“泥土、釉料、坯胎、窑火诸务,研究、探讨往往得心应用”,基本掌握了物料、火候和它的变化规律。由于唐英虚心好学,勇于实践,勤于陶政,逐渐由一个外行变成一个内行,并把劳动人民长期积累起来的生产经验,陶瓷烧造情况,作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先后编制了《陶成图》、《陶成纪事》、《陶冶图说》等著作。其中《陶冶图说》制图二十幅,图文并茂,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制瓷工艺和水平,是一部重要的陶瓷工艺著作。曾流传到欧洲等国家,对推动世界陶瓷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景德镇制瓷业已达到了中国制瓷工艺的历史最高峰,而唐英督陶期间又是最兴盛时期。唐英善于总结经验,注重发挥工匠的聪明才智,创制出许多新的陶瓷品种。如法青釉、西洋紫色器皿、彩水墨器皿、浇黄五彩器皿、洋彩器皿、新制仿乌金釉、西洋乌金器皿、抹金器皿等等。在釉上彩方面,粉彩的制作已经成熟,取代了康熙五彩的地位而成为景德镇釉上彩瓷器的主流,而釉下彩青花釉里红的制作已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青釉的烧制技术也达到最高水平。不仅如此,仿名窑制作也非常成功。仿哥窑则十分精致,仿官窑、汝窑、钧窑成就很大。《清档》记载说,它仿钧超钧、仿汝超汝,而能把视为神明造化,天地恩赐的“窑变”瓷器变成有规律可寻的技术,即能按期、按样仿造“内发窑旧器”。同时,“唐窑”在胎质、釉料和制作技术方面都有新的提高,瓷器的白度超过75%,烧成温度已达摄氏1310℃,瓷质已达到现代硬瓷的各项标准,这高超的烧造技术在当时的条件下确实很不容易。因而,《景德镇陶录》评价说:“公深谙土脉、火性,慎选诸料,所造俱精莹纯全。又仿肖古名窑诸器,无不媲美;仿各种名釉,无不巧合;萃工呈能,无不盛备;又新制洋紫、珐青、抹银、彩水墨、洋乌金、珐琅画法、洋彩乌金、黑地白花、黑地描金、天蓝、窑变等釉色器皿,土则白壤而埴,体厚薄惟腻,厂窑至此,集大成矣”!
  唐英是一个杰出的陶瓷制作管理专家、理论家和工艺实践家,他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陶瓷历史文化,在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他那种致力于陶瓷事业的坚毅精神,虚心、严谨的科学态度,不墨守陈规,大胆革新的创新精神,对今人也不无教益。
  杜重远 在民族危亡、民生艰困的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爱国人士,卓越的民主战士杜重远(1898~1943)曾来到景德镇,为景德镇陶瓷工业的改革倾注了心血。
  杜氏是吉林省怀德县人,早年留学日本,专攻陶瓷。毕业回国后,在沈阳创办了有名的肇新窑业公司,决心以实业救国。1934年7月,他应江西省政府的邀请来赣改革和振兴瓷业。当时,洋瓷倾销,景瓷衰落。景德镇百余座烟囱,出火不过十之一二。因此,省城有人主张,将瓷业中心从景德镇迁往九江。杜氏却认为:景德镇是世界瓷业的发源地,是中国第一产瓷名区,其事业和地区是不可替换的,何况还关系到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兴衰。于是,杜氏于8月间亲临景德镇,深入调查,写出《景德镇瓷业调查记》。他以实地调查材料为依据,力辟众议,大声疾呼:“实业当局,各方领袖,急起设法,速谋补救,勿使此千年国粹而淹没沉沦,则幸甚矣。”经过他多方努力,国民党政府才决定重振景德镇瓷业。当年12月,在景德镇成立陶业管理局,杜重远任局长。
  杜氏认为:要改良瓷业,须先改良瓷人。上任后,首先创办了“陶业人员养成所”,从上海和南昌两地招收了七十二名毕业生。这所学校不仅让学生学习陶业知识,而且还给他们灌输进步思想,使不少人后来成为抗日救亡骨干。同时杜氏还开办了四个工人训练班和一个露天讲演场,对瓷业工人和民众进行文化、技术和进步思想的教育,使曾经一度沉寂的景德镇出现勃勃的生机。
  长期以来,瓷业上许多的行规陋习严重阻碍着陶瓷业的发展,杜氏决心铲除这些封建的弊害。1935年4月,杜重远正式向景德镇瓷业上的封建把持宣战,并采取了振兴瓷业的一系列措施。其主要内容有:一、取缔“禁春窑”(春节以后窑停烧二月);二、禁止“买位置”(烧窑工向窑主交钱买岗位);三、取缔宾主固定制,规定各行业可以自由交易;四、确定窑身规格;五、筹设原料精制厂,统一下料配方;六、创办模范窑厂、瓷厂;七、成立陶研所;八、建议柴窑改煤窑;九、创办陶瓷试验所;十、办瓷业陈列馆;十一、设立陶瓷推销处,广开销售渠道;十二、筹设供销合作组织等等。封建陋规的铲除,把持垄断的打破,瓷业同人齐声称善,人们把杜氏赞为瓷业上的“大救星”。
  杜重远于1935年因《新生周刊》事件,被迫离开了景德镇,于1943年在新疆惨遭盛世才毒手而为国捐躯。他在景德镇仅两年时间,但对景德镇瓷业的振兴却作出了积极贡献。
  第三节 英雄崇拜
  在景德镇千余年来的社会斗争、生产活动和谋求瓷工自身利益的活动中,曾经出现过许多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为了瓷业的进步,为了瓷工们的利益,不屈不饶,敢于斗争,敢于牺牲,深得瓷业工人和镇民的尊重与崇拜。这些英雄人物,有的英雄事迹世代相传,流传至今;有的在古代就已立碑建庙,并设神位,香火供奉,或定期召开盛大会典,予以祭祀。这些英雄人物有童宾、蒋知四、郑子木等人。
  风火仙师童宾 又名广利(1567~1599),明代浮梁里村人,执役窑业。明万历十二年(1584),明神宗朱翊钧兴工为自己修造陵墓,下旨在景德镇烧造龙缸,作为地下宫殿中的殉品。万历二十七年(1599),太监潘相任江西矿使兼理景德镇窑务,督造大器青龙缸,久未烧成。潘相便对窑户进行“例外荷索”,派役于民。有一位浮梁县里村人,名童宾,字定新,幼年读书,秉性刚直,因父母早逝,遂投师学艺,执役窑业。童宾被派役去“报火”(烧窑的工种之一),族人恐惧前往,而童宾毅然去服役。因龙缸器大,屡烧屡败,潘相就迁怒于民,对瓷工进行鞭笞以至捕杀,百余窑工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童宾目睹同役窑工凄惨的状况,痛心欲裂,义然自忖:龙缸烧炼的成与败,决定窑工的生与死,以我之死救众人于水火,死而无憾。于是,凛然以骨作薪,跃入熊熊的窑火中。翌日,开窑一看,龙缸果然烧成功了。
  童宾投窑焚身后,余骸葬在凤凰山。潘相的残暴行径,激起了陶工和景德镇镇民强烈的义愤,“景德镇之民,欲食其肉”,全镇都起来暴动,焚烧税署和官窑厂房,潘相只身逃走。童宾浩然正气,使人们无比崇敬。事后,在瓷工和镇民的强烈要求下,官府为童宾立祠在御器厂的东侧,敕封为广利窑神,又名“风火仙”,祠名为“佑陶灵祠”(见图12-2),“佑陶灵祠”的匾额至今尚存。祠内供奉的是童宾坐像,即风火仙师像,两边是窑厂烧炼工人神像,有把桩、托坯、架表、收兜脚、打杂、小夫手、三夫手、二夫手等(都是瓷业烧窑工种名称)各种师位。烧窑业还定出行规,二十年一届开禁迎神,招收徒弟,定升工种岗位,并举行迎神盛会,既庄重,又热闹,成为当时全镇陶人的盛典。
  清代唐英督陶时,曾令人将明代落选的一口青龙缸,从僧寺抬到神庙,筑台高置,并写有《火神传》,另一个督陶官年希尧也写有《重修风火神庙碑记》。至今,窑业工人常以童宾事迹激励自己忠于职守。另外,每年烧成大龙缸,也有酬神活动,清郑廷桂《陶阳竹枝词》第六首描绘其盛况曰:
  “青窑烧出好龙缸,夸示同行新老帮,陶庆陶成齐上会,酬神包日唱单腔”。
  此诗原注曰:“大龙缸最难烧,满窑工人亦都鄱两帮,每岁陶成窑户多演包日戏酬神”。可见当时人们对广利神的崇拜与敬仰。
  “知四肉” 清代,坯房里的膳食是由窑户供给的。不少狠心的老板给工人吃的是掺沙的米饭,菜无油,除了过节让工人尝到点猪肉味,平时只是臭咸菜当家。当时有一名叫蒋知四的师傅每见此情,十分气愤。他多次向老板提出,老板偏不理睬。为此,蒋知四师傅决心领头进行抗争,他向老板提出:如果再不改善生活,全作坊的工人就停工不干。并派人去串联其他坯房,得到了坯房工人的支持。这可把窑户们急坏了,他们买动官府,把领头的蒋知四抓进监牢。官府对他威胁利诱,可是蒋师傅全不吃这一套,最后官府问他:“你要头,还是要肉”。蒋知四不加犹豫地回答:“要肉,要肉”!蒋知四终于被官府杀害了。蒋师傅的被害,并没有迫使工人复工,反而更激怒了各行业工人的同情和支持,终于迫使了官府和窑户接受工人们改善膳食的要求,并定下坯房每月每人十二两猪肉福利的规矩。
  为了纪念为大家谋福利而英勇献身的蒋知四,坯房工人把他的牌位供入“师主庙”,和师主一样的受到祭祀,并将这份福利肉,叫做“知四肉”。每当吃“知四肉”时,首先由做头的师傅买香鸣爆,奉“知四肉”在料板上,然后率领大伙起立,表示他们的哀思,再坐下来,享用蒋知四师傅用生命给工人换来的这份福利肉。
  白围裙 “茭草工人郑子木,为伸张正义抱不平,领导罢工遭迫害,世代相传白围裙”。这是流传于景德镇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清嘉庆年间(1796~1820),在景德镇的陶瓷行业中有个茭草行,专门从事瓷器包装。茭草是个苦、脏、累的活,大捆沉重的瓷器用稻草卷扎,在茭草工人手上翻上复下,劳动强度很大,工人完不成任务还要加班加点,早上上工天不亮,晚上做工到三更,干活非常劳累。因此,茭草行业历来就有个例规,茭草工人吃的是白米饭,每逢阴历初一、十五,“一条凳”(五个人)每人一斤猪肉。可是,老板为了更多地榨取工人血汗,在县衙门的支持下,把白米饭改成砻米(糙米),有时还掺入沙子,猪肉供应也取消了。工人们一天累到晚,连饭都吃不饱,怎能干得了力气活?为了求得基本生存的条件,以郑子木为首的全镇茭草工人举行大罢工。
  郑子木,原籍徽州祁门,时年三十余岁。自幼学艺茭草,是个技术娴熟的师傅。他平时虽沉默寡言,但生性急公好义,见老板对工人如此狠心,便邀集了几十个中老年师傅,议定条件,发动全镇茭草工人罢工,得到各行业工人的支持。可是,老板们闻风而动,早已状告县衙,官府为了维护老板的利益,无理地把郑子木等十几个为首的工人关押起来,但罢工仍在继续,瓷器无人包装,不能运出,昌江河上停船待货,一片死气沉沉。外地瓷商催货,本地瓷行老板焦急万分,只好答应和茭草行的工人代表谈判。经过协商,订出复工条件:第一、由老板向官府呈报,立即释放郑子木等十几个领头人,恢复吃白米饭和“一条凳”每人一斤肉的惯例;第二、由饶州、南昌、抚州、徽州四府籍的茭草工人派出代表监督老板们执行规约,倘有人违犯,要在苏湖会馆“罚戏”三夜;第三、实行一、二条后,茭草工人全体复工。老板们被迫暂时答应了复工条件,茭草工人也按约复工。
  可是,官府和嗜利成性的老板们并不甘心让步,不久就剥下了伪装,撕毁了规约。这更加激起了工人义愤,再度举行罢工,声势更为浩大。知县气急万分,以维护秩序为由,连夜逮捕了郑子木等人,企图以酷刑迫使他们屈服。当夜,县衙大堂上摆了两大火盆,上面分别煨烧着一顶铁帽和一双铁靴。县官圆瞪两目说:“两条路由你选,一条是如要答应尔等条件,你可穿上靴帽;一条是无条件复工,可免受刑。何去何从,你自选择”。郑子木一心为着工友们利益,毫不犹豫地大声回答:“为了大众,我愿选择头一条!”终于,烧红的铁靴、铁帽残忍地穿戴在郑子木的身上,一缕英魂随着吱吱的烙肉声离开了躯体。工人罢工暂时受了挫折,但是,郑子木为茭草工人的利益,不屈不饶、视死如归的事迹一直在景德镇瓷业工人中传颂着。
  惨案发生后,工人们怀着沉重地心情收殓了郑子木的遗骸。当用船运他回原籍安葬时,全镇居民纷纷到河边送葬,每人投下一枚铜币作安葬纪念,竟然装满了一船舱。从那时起,为纪念这位为了大众利益而宁死不屈的勇士,茭草工人每人都系上一条白围裙纪念他,并且世代相传,让子孙们永远悼念郑子木。
  美人祭的传说 美人祭称作霁红,又名积红,因为是古代祭品瓷器中的贵重瓷,所以叫做祭红。祭红釉色红而细腻润泽,色较轻淡,呈色安定而不流淌,是红釉中的上品,以明代所产为最珍贵。
  为什么叫美人祭?有多种传说。在向焯《陶业记事》的美人祭别解中,就说了一个这样的故事。那是在明朝的时候,御器厂接到皇帝的旨意,要造出一种鲜红颜色的瓷器。御器厂的总管就命令窑工去烧制,经过多次试验都失败了,窑工们也遭到一次又一次的鞭笞。烧造鲜红的期限越来越近,再烧造不成功就要送到牢狱甚至处以死刑。窑工们个个为此忧愁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终日惶恐,怕大祸即将降临。
  有个老窑工,回到家中唉声叹气,他的独生女儿问他:“爹爹何事犯愁?”开始他不肯说,后被再三诘问,才不得不说出真相,女儿也同父亲一样着急起来。但她生性聪明,从小听到长辈们说过烧窑的技术问题,很懂得一些烧窑的道理。便问老父亲说:“经过多次失败,可摸索到是什么原因?”窑工回答:“还摸不准,很有可能是窑温不够,烧不上去。”聪明的女儿安慰父亲好好休息,她自己却苦思冥想了一晚。
  第二天,老窑工一大早到窑上去了。这时,聪明的女儿也已想好了办法。将近晌午时光,她梳洗打扮了一番,便以探望爹爹为由,只身来到窑上。只见众人正在忙碌,老窑工在注视着窑火,紧锁双眉,脸上呈现出一片焦急的神色。女儿悄悄地站在老父亲的身边,老窑工却没发觉。烧窑工中有人大叫:“师傅,火还没烧上去,怎么办?”老窑工还未来得及回答,但听一声娇叱:“快闪开!”就在众人一愣的时刻,只见红光一闪,女儿纵身跳进窑门。等到老窑工和众人回过神来,窑内早已燃起了熊熊烈火,越烧越旺。老窑工和众窑工都不禁泪流满面,痛哭失声。
  老窑工的女儿英逝了,但这次窑却烧得成功。开窑时,一只只釉色殷红、晶莹润泽的好瓷器摆在面前,就象少女殷红的血把它染红一样。窑工们都说这是孝女的精诚所感,为了纪念她,便把这种红釉瓷器叫作美人祭。后来窑工封窑门,也用砖砌成女儿形象。还因这种红釉,很象少女饮酒后脸上的红晕,故人们又把它叫做美人醉。

知识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 市志2卷 (下册)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 市志2卷 (下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景德镇千余年来的瓷业历史和现状,反映了景德镇瓷业的经济、文化和工艺,是第一部集景德镇瓷业资料之大全的专业地情资料性巨著。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