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瓷业人物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 市志2卷 (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1681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瓷业人物传
分类号: K820.8
页数: 16
页码: 615-63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晋代以来景德镇市瓷业的重要人物。
关键词: 景德镇市 瓷业 人物

内容

赵慨
  赵慨,字叔朋,又名万硕,晋代人,生卒年月不详。据说他生于西晋(265~316),东晋时官至五品。他先后在浙江、江西、福建任职,熟知越窑青瓷的烧造技术。后到景德镇定居,带来了越窑的瓷器烧造技术,为景德镇五代青瓷和宋代青白瓷的生产奠定了基础,受到陶瓷行业广大陶工的敬仰。据《浮梁县志》记载:“……镇民多陶,悉资神佑。”后世瓷工们崇拜他,建庙供奉尊为师主。
  何稠
  何稠,湖北江陵人,隋代著名建筑师、陶瓷工艺家。何稠博学、善思,“博览古图,多识旧物”,隋开皇(581~600年)中累迁大府丞。何稠尤善制瓷,《隋书,何稠传》载,“稠制瓷自研究琉璃始”。当时中国“久绝琉璃之作”。于是何稠设“以绿瓷为之,与真无异”。据考证,何稠为烧制琉璃,亲自赴江西新平镇采办烧制绿瓷的瓷土,汲取景德镇制瓷工匠的制瓷经验,总结提高后,又用于制瓷工艺。日本学者中村志在《东西文明交通》一书中认为:何稠景德镇之行以及用绿瓷制琉璃的成功,又“别生一良果,盖采取术以加精制于陶瓷,遂为中国名产”。何稠的景德镇之行,提高了瓷器的烧造温度,使瓷器质地有了突破性进展。
  陶玉
  陶玉,新平钟秀里人,精于制瓷。清代蓝浦在《景德镇陶录》一书中说:陶窑,“唐初器也。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镇钟秀里人陶氏所烧造。邑志云:唐武德中(618~626年)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书中所指的“陶窑”、“陶氏”,指的是“陶玉”。
  霍仲初
  霍仲初,新平东山里人,唐初制瓷名手。《浮梁县志》载:“唐武德四年(621),诏新平民霍仲初等制瓷进御”。“其所造瓷器,甚美,色亦素,土腻,质薄佳者莹缜如玉。”时称“霍窑” “霍器”。
  褚绥
  褚绥,字玉衡,晋州(今山西临汾)人。唐大足元年(701)进士,景隆年间(707~709)任新平司务,奉诏督造献陵祭器。因年成歉收,新平城乡百姓艰苦,瓷工无力烧制祭器。褚绥亲赴洪州督府衙门为民请命,恳求免征,蒙上恩准。
  齐宗蠖
  齐宗蠖,字咸英,生于宋真宗咸平元年(998),世居德兴体泉。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初任景德镇御土窑窑丞,九载无失。庆历五年(1045)八月十五,因部运御器婺源下槎(金村)段,行从误毁御器,蠖叹曰“余奉命,愿死,从者何辜!”遂吞器自杀谢罪。后皇上追念其功,于皇佑元年(1049)三月初七,诏封新安元州挚摩侯。
  潘安生
  潘安生,景德镇人,北宋时以制瓷而著名,擅长影青烧作。1975年镇江箕家山北宋墓出土影青瓷粉盒一件,八角器型,制作精细,内外施淡青色釉,明彻清丽,盒底有“潘家安生记”的铭文惟记,是目前已发现最早记录制瓷艺人名姓的瓷器。
  刘永之
  刘永之,宋代景德镇的瓷雕艺人,善塑佛像。江西高安出土的宋代瓷观音雕刻精细,底座有“刘永之造”字样。堪称宋代瓷雕精品。
  林捷隆
  林捷隆,字嘉君,景德镇人,元代制瓷能手。其所制印花器,品质精湛。民国初年郭葆昌的旧藏品中有景德镇窑印花雷文三足鼎一件,造型古雅稳宜,纹饰工整精细,底有“林捷隆制”的印款。
  昊十九
  昊十九(1523~1593),本姓吴,一名吴为,自号壶隐道人,浮梁人。是明代制造薄胎瓷器名家。
  昊十九出生在数代以制瓷为业的家庭,家境清寒,性不嗜利,聪颖博学,工诗善画。他倾毕生精力于制瓷业,所制精瓷,妙绝人间。他所烧造的瓷器色料精美,诸器皆佳。最著名的有流霞盏,其色明如朱砂,犹如晚霞飞渡,光彩照人。又有卵幕杯,薄如鸡卵之幕,莹白可爱,一枚重才半铢(半铢,重不足一克)四方不惜重价求之。他所制作的壶类,风格典雅,“色淡青,如官、哥器,无水纹”。还造有带朱色的紫金壶,壶底款为“壶隐道人”。因为他制作的瓷器别具特色,所以人们把他烧制瓷器的窑称之为壶公窑。
  明代李日华在《紫桃轩杂缀》中曾记述昊十九的瓷器,并赠诗云:“为觅丹砂斗市尘,松声云影自壶天,凭君点出流霞盏,去汛兰亭九曲泉”。明万历年间任御史的樊玉衡赠给昊十九一首诗曰“宣窑薄甚永窑厚,天下驰名昊十九;更有小诗清动人,匡庐山下重回首”,高度赞扬了昊十九的制瓷技艺与文才。清乾隆年间《陶说》的作者朱琰也题诗追赠:“龙泉兄弟知名久,甄土新裁总后尘,独有流霞在江上,壶中高隐得诗人。”
  故宫博物院藏有昊十九所作壶公窑娇黄凸雕九龙方盂,口有铭文:“钧尔陶兮文尔质,龙函润珠旭东壁。万历吴为制”。
  周丹泉
  周丹泉,名时臣,字秉忠,号湘南,也称清乾居士,祖籍苏州,生卒年不详。明隆庆、万历年间,在景德镇烧瓷,为当时制瓷名匠。他特别善于仿古器,尤以所仿宋定窑瓷器极为逼真,人称“周窑”。他仿造的定鼎、文王鼎炉、兽面戟耳彝,皆逼真无双,千金争市。周窑还“能烧陶印、文式、辟邪、龟象、瓦钮、连环、皆用火范,而成色如白定,其文亦古。”前故宫博物院藏有周丹泉制娇黄锥供饕餮鼎一件,曾在清末赴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上展示,现存台湾。
  崔国懋
  崔国懋,明隆庆、万历年间著名的制瓷艺人,生卒年不详。据清蓝浦《景德镇陶录》载,崔烧造的瓷器,多仿宣德、成化二窑遗法,当时称为“崔公窑”。所造各器中,盏式比较宣、成二窑稍大一些,却具有同样的精美,上面所画青花也相同,在当时的民窑中较为突出。因此四方的人都争相购买他的制品。传世作品有“维香”款和“成化”款五彩酒盏一对,系清宫旧藏品,现为英国达维德基金会收藏。
  童宾
  童宾(1567-1599),字定新,明代浮梁里村人。秉性刚直,幼年读书,父母早丧,在御窑厂做工。
  万历二十七年(1599),太监潘相任江西矿税使兼理景德镇窑务,监督制造大器青花龙缸,久未烧成。潘相便“例外苛索”对窑工进行鞭笞以至杀害。童宾目睹同役窑工的凄苦非常愤慨,竟纵身投窑自焚,以示抗议。同窑的工友悲愤万分,决心烧好窑内瓷器,表示对童宾的哀悼。第二天开窑一看,龙缸果然烧成了。这种缸直径一米,高60多厘米,外围环绕着青龙,下面有潮水纹,是当时烧制的最大瓷器。
  童宾投窑焚身以后,其余骸葬于凤凰山。童宾之死,激起了瓷业工人的义愤,全镇工匠群起,焚烧了税署和官窑厂房。此举吓坏了潘相,偷偷地只身逃走。在瓷业工人和镇民的强烈要求下,官府为了缓和人心,在御器厂的东侧为童宾修建“佑陶灵祠”奉,并之为“风火仙”,“佑陶灵祠”匾额至今尚保留。祠内供奉的童宾像即风火仙师像,两边是烧炼工人的师祖,有把桩、驮坯、架表、收兜脚、打杂、小伙手、三伕半、二伕半等各类窑工形象。烧窑业还定出行规,二十年一届开禁迎神,招收徒工,定升工种岗位,并举行迎神盛会。
  清代督陶官唐英曾命人将明代落选的:一口脱底的青龙缸从僧明寺抬到火神祠,筑台高置。并写有《火神传》、《龙缸记》,记载童宾事迹。瓷业工人常以其投窑之举激励自己忠于职责。
  刘源
  刘源,字伴阮,河南祥符(今开封)人,生于明末或清初。他“聪敏纤巧,迥异常人”。少年时代善于绘画,曾临摹唐代画家阎立本的名画“凌烟阁功臣像”,而且“镌刻行世”。后来他到内廷供职时,又“於殿壁画竹,风枝雨叶,极生动之致,为时所称”。他擅长书画、诗词,以及设计、雕刻,并善于制作瓷器、漆器、木器、墨、砚台等器物。刘源在景德镇御窑厂期
  间,曾进“呈瓷样数百种”。由于他能汲取诸家之长,擅于创新,所以前人说他是“参古今之式,运以新意,备诸巧妙”。特别是他“彩绘人物、山水、花鸟,尤各极其胜”。故他所督造的瓷器,“及成,其精美过于明代诸窑”。
  唐英 唐英(1682~1756),字俊公,别号叔子、又字隽公,曾号陶成居士,沐斋居士陶人等,自号蜗寄老人,关东沈阳人,隶汉军正白旗。 唐英自16岁始供奉养心殿,过着宫廷侍从生活达20余年之久。雍正元年(1723),42岁时授内务府员外郎。雍正六年,奉命来景德镇御窑任驻厂协理官,开始佐理陶务。唐英一来景德镇,便到工匠中与他们共同生息,聚精会神,苦心竭力地钻研陶瓷技术。经过三年,很快地掌握了瓷业生产的物料、火候和它的变化规律等诸多知识。唐英致力于制瓷工业的总结和改革,他绘制《陶成图》,并注重对实物的保存与研究,把僧明寺明万历年间制的青花龙缸移到“佑陶灵祠”,还写了《龙缸记》。
  雍正十三年(1735)唐英作《陶成记事》并汇集《瓷务事宜示谕稿》,作序刻于石。乾隆元年(1736年),以淮安关使兼总理陶务。
  唐英时年已过半百,但他亲领窑务,以工匠为师,勤奋好学、勇于实践、不墨守陈规,大胆革新,将极大的精力投身于瓷器烧造工艺技术的继承、发展、开拓、创新。他先后在景德镇21年,从管理和技术等方面对景德镇的瓷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景德镇陶录》评价说:“公深谙土脉火性,慎选诸料,所造俱精莹纯全。又仿肖古名窑诸器,无不媲美。仿各种名釉,无不巧合。萃工呈能,无不盛备。……厂窑至此,集大成矣。”唐英不仅对于原料精选、釉料配方、烧窑火候能很好掌握,而且在创制新品种、仿造古名瓷方面,可以达到随心所欲的程度,集萃了各方面的精华。他所督造的瓷器,器物繁复,釉色齐全,技艺精湛,一些名瓷佳器已成为历史珍品,被称之唐窑,誉为“国之瑰宝”,保藏在世界许多博物馆中。
  唐英在文学、艺术上的修养,也有助于其在制瓷上的成就。他督陶期间,每到之处,多题诗留赋,或抒情,或记事,流传下来不少轶事名篇。他编撰《陶冶图说》,制图20幅,对景德镇的制瓷工艺进行了科学的总结和记载,全文虽只4500字,但图文并茂,已流传欧洲诸国。
  唐英的著作与事迹记载,除他本人编辑的以外,尚有顾栋高编选的《唐英诗文》和由唐英自题的《陶人心语》,有1973年郭葆昌编的《唐俊公先生陶纪年表》,近年又有傅振伦、甄励重订的《唐英瓷务年谱长编》。
  郑子木
  郑子木,清代人,生卒年不详,祖籍安徽祁门,自幼在景德镇学艺包装。茭草行业历来有个例规,茭草工人吃的是白米饭,每逢阴历初一、十五,“一条凳(五个人)每人一斤猪肉。可是到了清嘉庆年间(1796~1820),老板把白米饭改成砻米(糙米),有时还掺入沙子,猪肉也取消了。工人们一天累到晚,连饭都吃不饱,为了求得基本生存的条件,以郑子木为首邀集了十几位师傅,议定条件,发动全镇茭草工人罢工,得到了各行业工人的支持。可是老板们早已状告官府,官府无理地把郑子木等十几个为首的工人抓起来,但这些并不能动摇工人们的斗争意志。最后因为瓷器无人包装,不能运出,昌江河上停船待货,一片死气沉沉。外地瓷商和本地瓷行老板焦急万分,只好要求茭草行与工人代表谈判。经过协商,订出复工条件:第一、茭草行由老板向官府呈报,立即释放郑子木等十几个领头人,恢复吃白米和“一条凳”每人一斤猪肉的惯例;第二、由饶州、南昌、抚州、徽州四府籍的茭草工人派代表监督老板们执行规约,倘有人违犯,在苏湖会馆“罚戏”三夜。第三、实行一、二条后,茭草工人全体复工。
  可是,不久官府和老板撕毁了规约,更加激起工人义愤,重新举行罢工,气势更为汹涌。官府则以维护秩序为由,连夜逮捕了郑子木等人。衙堂上摆了两大火盆,上面分别煨烧着一顶铁帽和一双铁靴。县官恫吓说:“两条路由你选,一条是答应尔等条件,你可穿上靴帽;一条是无条件复工,何去何从,你自选择”。郑子木心知已到了最后时刻,便大声回答:“为了大众,我愿选择头一条!”郑子木终于被烧红的铁靴、铁帽酷刑杀害了。为了纪念这位为了大众利益而宁死不屈的勇士,茭草工人每人都系上一条白围裙,而且世代相传。
  黎勉亭
  黎勉亭(1891~1928),祖籍江西新建,清末刻瓷名匠,以擅长刻像而闻名国内外。1915年,袁世凯请黎勉亭到北京,给英王乔治刻像,半年刻成,神形逼真,毫发皆似。刻瓷是当时的一种新兴的装饰工艺,其方法是“取景德镇素瓷,以针或锥刺成种种花纹、然后以墨填之”。黎勉亭采用这种方法在瓷板上刻像,并使之惟妙惟肖。
  鄢儒珍
  鄢儒珍,“鄢得意”窑主,生卒年不详。因勤奋好学,苦心钻研,在瓷器制作上颇有创造。清末民初时,名闻遐尔。曾承制袁世凯窃国称帝的“御用”仿珐琅瓷一百件。鄢以其精湛的技艺,细心制作,造出的瓷器胎质纯白,画工极精,施彩艳丽,纹饰绚美。
  游泽长
  游泽长(1874~1922),绰号长子、蛮子,祖籍福建德化(一说闽侯)。生于木雕工匠世家,少年父母双亡,依靠叔叔游世文供养,长大拜当地雕塑名师何朝宗技艺传人张进奎为师,故深得何派技艺精华陶冶,加上极善广采博记,才使他较快地成为瓷雕行家,善作大型瓷雕。代表作品有3米多长的太白醉酒卧像,形神兼备,曾在陶瓷界轰动一时。他还擅长捏像,捏成后酷似被捏本人。此外,他对创作工具做过小改革,变木“桠扒”为弹性更好的竹“桠扒”,被仿用至今。
  汪晓棠 汪晓棠(188~1924),又名汪隶、汪隶华,号龙山椎子,祖籍江西婺源县叶村,清末民初的绘瓷名家。汪氏擅长人物,风格较为传统,所画仕女,姿态轻盈,衣褶如行云流水,设色精细淡雅。
  吴霭生
  吴霭生(1886~1926),名毓麟,祖籍广东南海,民国前期的制瓷名匠。原为南洋华侨,少时随叔父到景德镇贩卖瓷器,1909年来景德镇创办台兴瓷庄,1912年任景德镇瓷业美术研究社社长。吴氏在景德镇的17年中,精于制瓷技术,有过不少创造,所制各种瓷器造型匀称安定,新颖美观,曾风靡一时。尤其是改良色釉成就更佳,花釉颇负盛名。其作的白釉瓷器,釉层肥厚、柔润,当年景德镇的汪晓棠、潘陶宇、王琦等绘瓷名家所用之瓷胎,多为吴霭生所制。
  潘陶宇
  潘陶宇(1887~1926),字鼎钧,又名古欢,号詹湖外史,祖籍江西鄱阳县,清末民初的绘瓷名家。1911年出任江西省甲种工业窑业学校国画教师,珠山八友中的汪野亭、程意亭、刘雨岑均出自其门下。潘氏在执教之余,常绘瓷器,他设计的作品,无论是人物还是山水、花卉,均甚精细,笔法清新秀丽。1923年,军阀曹锟曾出重金聘潘为其彩绘陶瓷文具。
  王琦
  王琦(1886~1933),字碧珍,别号“陶迷道人”,祖籍安徽,后迁居江西新建。
  民国初年,王琦与陶瓷界的吴蔼生、汪野亭等人组织“瓷业美术研究社”,开展陶瓷研究活动,先后参加的约300余人,参加的会员每人要交作品一件,以供陈列和研究。王琦曾开过3次画展,并选出作品出版画稿20多期,影响较大。他还与王大凡等人创办景德镇工艺日报,为振兴陶瓷美术进行学术讨论和宣传。1926年,北洋军阀部队路经景德镇,将美术研究社洗劫一空,研究活动被迫停顿。
  1928年,王琦又与几位画友组织“月圆会”,每月农历十五集会一次,呈示各人新作品,互相切磋,交流经验。因开始为八人,以后虽有增减,人们仍称为“珠山八友”。八友们密切协作,配诗配画,有时作四幅条屏,有时作八幅条屏,发扬创新精神,技艺提高较快,在陶瓷美术方面形成一代画风。王琦是“月圆会”发起人之一,他热情豪放,勇于创新,深得画友们的尊敬。
  王琦擅长画人物,初画写意人物,后画瓷板人物像著名。他把一般的绘瓷方法应用到绘瓷板人物像上,这在当时是一项新的创造。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勇于反映现实,有很强的时代感。其《唤起抗日》、《禁止鸦片》等作品,都曾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在技法上,他研究运用粉彩颜色画头面,能产生柔和清新的美感,又保持形象的真实和生动,加强了人物表情和艺术效果。他的瓷像画法,为瓷像艺术开辟了道路,人们称赞为“神技”。
  陈庚昌
  陈庚昌(1879~1940),号仲西,名功晟,祖籍江西都昌,清光绪年间秀才。承父业于景德镇经营陈新兴瓷厂,潜心改良传统产品青花脱胎器,立志烧造“外洋各国亦自以为弗如的精品”。1905年还筹资4万元开办了保源填料公司,专事采办云南珠明料,供烧造高档青花瓷用。由于选料考究,工艺精细,并博采古今相融的装饰手法烧制创新产品,使陈新兴瓷厂的青花瓷终以造型秀丽奇巧,花色流畅典雅,器质洁白晶莹而赢得海内外赞誉,获巴拿马博览会金奖。光绪帝特颁诰文,表彰他“阇躬恪慎,位事精勤”,授朝仪大夫四品衔,赏戴花翎。
  1909年,陈庚昌代表“都帮”,与“徽帮”代表康达、“杂帮”代表吴简廷在工商界发起组织景德镇商务总会,1910年奉准成立。陈庚昌被推为总会协理(副会长)。1921年接任商会总理(会长)职,遂以全副精力潜心瓷业改良。任职方两载,致使景德镇瓷品年产量达80余万担。1930年赣东北红军三进景德镇,他挺身而出接待红军,并参加红军筹措军饷的财委会,考察弋横根据地,得到方志敏、邵式平称赞(建国后邵式平省长也经常提及,给予高度评价)。1935年,陈庚昌在南昌开设了专营景德镇瓷品的商店,并且被选为江西省商业联合会常务委员。他在工商界人士中有较高声望,在瓷业工人中得到一定的信任和爱戴,1940年曾以厚望当选江西省国民代表大会代表。同年7月9日,患心疾萎颓,数月后逝世。
  何许人
  何许人(1882~1940),字德达,原名华滋(乳名花子),祖籍安徽南陵,民国时期瓷绘名家,少时来景德镇绘青花,后绘粉彩,以山水见长,尤工雪景。所作《寒江独钓》、《寒堂雪霁》、《雪余派萼》、《踏雪寻梅》四屏瓷板画可谓弥足珍贵。并善微刻,能于径寸印泥盒上书写《出师表》、《赤壁赋》等全文。
  杜重远 杜重远(1898~1943),吉林省怀德县人,是一位热忱的爱国主义者和坚强的民主战士。他曾为景德镇陶瓷工业的改革倾注了心血,与景德镇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缘。
  杜重远早年留学日本,专攻陶瓷。毕业回国后,决心经营瓷业,以实业救国,曾在沈阳开办隆兴瓷业公司。1934年初,他应当时江西省政府的邀请,来到江西,并亲临景德镇深入调查,写出了《景德镇瓷业调查记》报告,以后又与国民党当局多次交涉,对景德镇的瓷业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时洋瓷倾销,景瓷衰落,工艺退化,许多瓷窑停火。百余座烟囱,出烟的不过十之一二。所以省城有人主张,将瓷业中心从景德镇迁往九江,也有的主张迁到鄱阳。如果这些意见得到实施,景德镇的瓷业将毁于一旦。在这重要抉择时刻,杜重远经过深入调查,全面地分析了景德镇的情况,向当局报告,力辟众议,大声疾呼:“景德镇为我国第一产瓷名区,其景况之隆替,非特系乎民生之荣枯,抑且关于文化之兴衰”。指出衰落的原因,是“政府之放任所致也”,他吁请“实业当局、各方领袖,急起设法,速谋补救,勿使此千年国粹而淹没沉沦,则幸甚矣”经过他多方努力,国民党当局才决定重振景德镇瓷业,并由杜重远主持其事,避免了景德镇瓷业中心的人为转移。
  杜重远通过调查,他制订了改革陶瓷工业的措施。认为瓷业只有各方加以改进,“内外兼攻,百弊尽除,非特恢复原状,且将发扬而光大之”。关于改进的措施,提出了以下诸项:一、取缔“禁春窑”(春节以后窑停烧二月);二、禁止“买位置”(烧窑工向窑主交钱买岗位);三、取缔宾主固定制,规定各行各业可以货随客便;四、确定窑身规格;五、筹设原料精制厂,统一下料配方;六、创办模范窑厂、瓷厂;七、成立陶研所;八、建议柴窑改煤窑;九、创办陶瓷试验所;十、办瓷业陈列馆;十一、设立陶瓷推销处,广开销售渠道;十二、筹设供销合作组织,组织瓷器参加土特产展览;如此等等。虽然其中大都因故未能实现,但这些改革措施的提出,犹如“吹绉一池春水”,在当时引起了较大的波澜。
  1934年12月成立陶业管理局,杜重远担任局长。他首先创办了“陶业人员养成所”,从上海、南昌等地招收高小毕业生,共72人,通过灌输进步思想,赋予艰苦责任,以后这些人中不少成了抗日救亡骨干。其次创办旧式模范瓷厂和新式工厂,采用机器制瓷。并与瓷业改革相配合,按不同地段,不同行业,分别在徽州会馆小学、何家洼小学、福建会馆小学和湖口会馆小学等地,办起了若干个工人训练所,对工人进行时事、文体与技术教育,共训练瓷业工人1695人。同时利用瓷业管理局门口的场地,办起露天讲演场,进行国内外形势与瓷业改革的教育。通过一系列工作,团结了一大批爱国人士和进步青年,为景德镇瓷业的恢复与发展做出贡献。还组织了一批人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使曾经一度沉寂的景德镇出现了活跃的气息。
  杜重远于1935年因《新生周刊》事件,被迫暂时离开景德镇。1936年和1937年回景德镇视察和演讲,1937年底正式离开陶业管理局。1943年,在新疆惨遭盛世才毒手而为国捐躯。
  康达
  康达(1877~1946)字特璋,祖籍安徽省祁门县礼屋村。清光绪24年(1898年)拔贡,授内阁中书,后因参加戊戍变法,被谪往景德镇监制御瓷,1904年赴日本留学,翌年参加同盟会。1909年带头发起成立景德镇总商会,任第一任会长。1910年主持创办江西瓷业公司。公司属官商合办,张孝生等认私股,官股由鄂、苏、皖、赣、冀五省协款,投资20余万元,并把清御窑厂划归瓷业公司。公司设本厂和分厂,本厂设于景德镇,沿用传统旧法制瓷,分厂设于鄱阳,试用机器制坯,煤窑烧炼。同时,还在鄱阳分厂附设中国陶业学堂,培养新式陶业人才。公司产品制作精良,曾在南洋劝业会、巴拿马赛获优等奖牌。公司还在九江、上海、汉口设立分销处,清末时期,其业务蒸蒸日上。随后九江、汉口分销处因兵事影响,损失十余万元,以致元气大伤。加上五省协款中断,分厂倒闭,残余资本集于景德镇厂经营。
  1912年,康达作为革命军方面代表团成员,参加在上海举行的南北议和谈判。袁世凯窃取临时大总统后,又参加孙中山领导的讨袁战争。因通宵达旦地彻夜工作,极度疲劳而双目失明。此后,先后任交通部顾问、甘肃省政府谘议、国务院谘议和安徽省长名誉顾问。民国11年,辞职回乡。
  康达生活俭朴,身穿土布衣袜,不嗜烟酒,热心地方公益事业。南乡高等小学堂创办时,他捐出会同康茶号以作校舍,并造林万余亩,为乡民造福。回镇后,捐资2万余元,建景德镇龙珠阁。
  张浩
  张浩(1876~?)字犀侯,祖籍江西新建县。1901年留学日本学习窑业,1906年回国。他与康达合作在鄱阳创办“中国陶业学堂”。1912年,陶业学堂与江西瓷业公司分立,改为“江西省立陶业学校”;1915年更名“江西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张浩任校长。次年设分校于景德镇,定名“江西省立乙种工业学校”。
  1916年,他在省立陶业学校主持设计建筑并经试验成功的10个火门的倒焰式煤窑,作为景德镇柴窑改煤窑的方向。但是,由于当时政府的腐败,对建造煤窑多方刁难,如新建煤窑的前面是北洋军阀统治下的警察局所在地,煤窑的烟道要通过该局后面的一些地方,几经交涉,警察局始终不肯让步,以致煤窑不得不改变烟道设计,结果成品釉色未达洁白标准,最后则限于经费,窑炉改造不得不停顿。
  1932年,他在莲花塘五龙庵侧建起一座煤窑,供学生和瓷业工人学习煤窑烧炼技术。每逢烧窑之日,他必亲临坐镇指挥,30余小时不休不眠的督导,以观察和研究用煤烧窑影响瓷质的各种因素。1934年,省政府在景德镇设立了江西陶业管理局,张浩任该局工务科长,并兼陶业人员养成所教师。1935年,张浩任陶业管理局代局长。1944年,陶业学校从萍乡迁回景德镇,与浮梁陶瓷职业学校合并,改名为江西省立陶业学校,张浩在该校任教。
  张浩通过办学,办试验厂,改烧煤窑,采用脚踏辘轳、手动碎釉机、印花、刷花、石膏模型铸坯等新工艺,虽未得到推广,却为陶瓷生产由手工向机械、由柴窑向煤窑发展确定了方向,培养了一批生产技术人才,为陶瓷生产技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程意亭
  程意亭(1897~1948)又名程甫,别名洎水山民,江西乐平人。自幼酷爱绘画,曾入鄱阳江西陶业学校攻读国画科,他在老师的辅导下,学习瓷绘技法,由于刻苦勤奋,具有坚实的国画基本功和娴熟的绘瓷技巧。毕业后先在九江画瓷,后来到景德镇。瓷都画坛高手如云,他深感自己还须深造,更加勤奋。
  程意亭作画用笔细巧,构图精炼,神志自然。既注意写实,也善于夸张,突出主题,传神达意。笔调丰富,淡雅,古朴端庄,清新俏丽,给人以美的享受。他对国画和瓷画颜料的漂研制作,也有深厚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的瓷画色彩富丽文雅,兼有豪放和柔美的格调,显现出如诗一般的意境,程意亭除画瓷外,还在陶瓷职业专科学校兼课,是景德镇民国时期“月圆会”成员之一。
  汪大沧
  汪大沧(1895~1951)原名一粟,字沧生,号黟山老农、桃源老农,甫艺,祖籍安徽黟县。善画山水,画毛多是秃头。当画到得意处,横涂纵抹,甚至用手指同时点染。他的《雁阵秋摧图》瓷板画,用笔粗犷,绘山水之景苍茫浑厚,有一派萧索秋意,透出疏朗简淡的独特风格。他经常参加“月圆会”活动,磋研绘画技艺。
  田鹤仙
  田鹤仙(1894~1952)原名田青,别号荒园老梅。祖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西抚州,是景德镇民国时期的陶瓷名家,“月圆会”成员之一。
  他从小喜爱艺术,学习绘画。来景德镇后,曾在江西瓷业公司担任夜校教员,先与画家徐仲南结识,逐渐与景德镇陶瓷界名画家交往。后来专门从事陶瓷绘画。
  田鹤仙初学山水画,后专攻粉彩梅花。他国画功底好,聪颖勤奋,虽从事陶瓷美术历史较短,但能很快掌握陶瓷彩绘工艺技巧,作画用笔苍劲挺拔,用色淡雅绝欲,作风大胆,粗中含细。构图形式活泼,疏密有致,层次适当,能表现出梅花的高雅精神。
  由于他以画梅见长,当时陶瓷画家王大凡曾作诗赞他:“山水清晖成一格,梅花作出更无双”。
  方云峰
  方云峰(1897~1959),字佩霞,艺名惜花轩主人,江西浮梁人。少时即嗜绘画,1916年在景德镇学画瓷器,1918年任浙江省立龙泉瓷业工场绘瓷技师。1920年考入浙江中华美专中国画系,学习三年,回景德镇后,一方面钻研中国画和从事绘瓷创作;另一方面又致力于陶瓷美术教学。先后担任景德镇模范瓷厂技师、江西省立窑业学校、陶业学校国画教员、浮梁县立陶瓷职业学校及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国画饰瓷教员和教导主任,培养了大批美术人才。如南昌的画家彭友善,景德镇陶瓷美术家毕渊明、王锡良、吴康、章鉴、张景寿等都出于方云峰之门。
  1942年以后,方云峰专门从事绘瓷研究创作,在绘瓷牡丹花头中用“玻璃白”打底,用水调“洋红”点榻,使花头生动活泼,这种方法后来发展为“水点桃花”技法。其所绘的粉彩人物,牡丹、猫蝶等瓷板图新颖,描绘精巧;花瓶、园盘、茶壶等作品,集诗、书、画、印于一体,富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1949年后,方云峰参加了市美术陶瓷工艺社,不仅创作了“猫蝶富贵”和历史人物等传统画面,而且创作了“和平颂”、“富贵图”等反映新时代风采的作品,这些作品曾出国展览,有的获创作奖。1954年,方云峰被选为市政协委员。
  江思清
  江思清(1908~1960),祖籍江西鄱阳,1934年毕业于国立武汉大学历史系。学习期间,即致力于对中国陶瓷历史文献的收集和整理,并以景德镇制瓷历史的研究作为其毕业论文。1937年,又在该毕业论文的基础上写成12万字的专著——《景德镇瓷业史》,在中华书局出版。毕业以后,先后在江西鄱阳、上饶、浙江以及浮梁师范等学校讲授文史,并兼任《鄱阳县志》编辑主任。无论顺境还是逆境,他始终没有放弃对古陶瓷文献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对于中国通史也有扎实的基础。
  1954年底,江思清来到景德镇陶研所资料室工作,从此他便集中时间和精力,将过去收集的文献资料和研究心得进行整理和升华,不到五年的时间里,在其他同志的合作和协助下,先后写出了《景德镇陶瓷史稿》(1959年三联店书出版,36万字)、《中国的瓷器》(1963年江思清逝世后财经出版社出版,21万字)、《窑变观音》和《解放前景德镇陶工运动》等论著,同时还在《光明日报》等全国大报发表学术论文。
  任相仁 任相仁(1905~1960),祖籍江西丰城。1921年来景德镇学利坯,1929年独营小手工业,专利薄胎瓷,逐渐成为景德镇杰出的利坯刀手。1930年,他创造了薄胎八角碗,为景德镇陶瓷产品添上了一颗明珠,许多画瓷名家如“珠山八友”的汪野亭、王大凡、刘雨岑等人纷纷向他买薄胎八角碗作画。广州、上海等地及至美国的瓷商也都相继来景德镇出高价购买。
  1955年,相仁进景德镇国营试验瓷厂,专做利坯。同年底调景德镇陶瓷研究所。中央美术学院梅健鹰教授来景德镇主持设计中德技术合作用瓷,任相仁担任利坯工作,他日以继夜地用几个月时间出色地完成了餐具、咖啡具等500余件制作任务,获得了景德镇市委及轻工部的好评。后任制作组组长,承担专制国家用瓷的任务。
  邹如圭
  邹如圭(1879~1962),字洁珊,江西宜丰县人。1906年毕业于江西大学,次年赴日本高等工业学校窑业科深造。邹如圭1913年从日本回国后,致力于引进和推广国外新科学技术,在继承传统制瓷工业的基础上进行多方面的改革和创新。与张浩一起,在饶州陶业学校研究建成了第一座八个火门的倒焰式煤窑,试烧的瓷器符合要求。1932年,在南昌任江西省陶瓷试验所技正期间,组织开展了机械注浆制瓷、低压电瓷、化学瓷、以煤代柴和窑改等工作。1934年,随江西陶业试验所迁景德镇,并兼任陶业人员养成所的教师。1936年,在景德镇陶业管理局试验所任技正。
  建国后,在景德镇建国瓷厂工作,不久调入陶瓷研究所。中共景德镇市委领导聘请他负责以煤代柴窑炉改革的技术工作,他与陶研所老师傅万鸿逵共同研究、组织了技术改造、小组,利用陶瓷专科学校的小型试验窑,用钟家山煤炭燃料进行试验。邹如圭和工人一起劳动,亲自测窑温,看火候,作记录,掌握第一手资料和数据。经过多次改进,烧出了洁白如玉的瓷器。市委决定。在东郊童街银家山(今宇宙瓷厂)投资兴建煤窑。在试烧中,他反复研究烧炼技术,进行多次改进,解决了一些烧窑中的技术问题,如烟道升高、吸入孔扩大、掺入淮南煤等,1955年在建国瓷厂以煤代柴烧炼瓷器成功。1956年在全市推广。1958年窑形又由方窑改为圆窑,从而为景德镇的窑炉改革做出了示范。
  邹如圭工作勤勤恳恳,一丝不苟,常对人说:“对技术工作是不能放松的,如果自己不亲自动手掌握,出了毛病就难分析原因”。并言传身教,设计窑炉,每块耐火砖都亲自计算,烧窑也是常跟班熬夜。他技术全面,对坯釉配方、窑炉、颜色釉等均有较深的研究和造诣。他是景德镇手工成型改机械成型、柴窑改煤窑的先行者,为景德镇陶瓷工艺的革新作L出 了 贡献。
  徐顺元
  徐顺元(1891~1962),外号盘古,出生在种田人家,谱名为“播生”,祖籍江西丰城莲桥。徐顺元自幼过继给叔叔,读过几年私塾。后因父母双亡,复靠嫂嫂抚养。12岁随胞兄来镇谋生,进瓷店拜师学艺,从此开始了漫长的瓷雕艺术生涯。
  他性格内向,寡言少语,整天就知道拣活干,颇得师傅们的喜欢。他勤奋好学,较快地学到多人的精湛技艺。出师数年后,在方家坦街面租房自办小作坊挂起“徐顺记”的招牌。立志闯出一条少用泥料,售价反而高的镂雕品种的新路。
  徐顺元是同行间公认善走捷径、观察日常生活细致的有心人。他不但爱听民间“传”书,广泛地从古典文学、神话故事中汲取丰富的创作“营养”;而且注重作品的工艺性,善于借鉴姐妹艺术样式的长处融进瓷雕。他为求得作品的逼真生动,经常去野外采集花草捕捉鸟虫带回家,以便经常观察,作为创作的原型。有时背着一坨泥料到庙里,一住就是几天,对着菩萨塑像细心临摹。所以他创作的石山、凉亭、花篮、斗蟋蟀等瓷雕作品,均以别具一格的写实手法分外引人注目。有条长一尺多的“龙舟”,以镂雕为主,综合圆、捏、浮雕技法,尤为精巧,可算得是20年代末瓷坛的杰作,一时轰动全镇。它分为上、中、下三层楼阁,每层都可见神态各异的人物;还配有桌椅,花瓶摆设,门窗是会活动的,可以打开关闭;龙眼、龙舌稍微震动就能摇晃不停,如同活的一样。舟身鳞片则由一块块小瓷片粘贴而成;细得象头发丝的锚链也可取下装上。而那两根龙须,向前伸展却又略朝上卷曲,巧妙地把龙舟的气势体现出来。这尊瓷雕龙舟参加了1932年“芝加哥国际博览会”并获奖。
  徐顺元20岁开始研制龙舟,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他推销瓷器的哥哥因车祸惨死上海,接下来幼子早殁和妻子病亡,接二连三的变故,使他在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击。
  1950年,市“美协”设法找到了他,安排住院治病。陶瓷研究所一建成,又请他搬至所内居住。徐顺元在安静舒适的地方休养,身体日趋好转,1957年他到所实验工厂领了两块干坯,精细雕刻出具有民族风格的景物和人物,改成笔筒状烧好面交领导,受到赞扬。
  1962年6月8日,徐顺元回到丰城安度晚年,当年病逝。
  余昭华
  余昭华(1910~1969),祖籍江西都昌县鸡山乡余家湾村。1917年,随父迁徙景德镇,经亲友帮助,在窑户冯茂和坯房里学刹合坯。由于聪明灵巧,手脚勤快,三年下来,学得一手好手艺。与此同时,余父改做豆腐生意,后又开小茶馆,生活逐渐好转,并稍有积蓄,为了培养儿子成才,将余昭华送入私塾就读。
  1926年,余昭华向父亲提出辍学做窑的要求。于是,余父拿出全部积蓄,并向亲朋好友借贷一部分,租赁了坯房,做三只利坯的二白釉对锅茶饭(生产成型与瓷器营业均在一个作坊),招牌为余鼎顺。余昭华自己刹合坯,父亲打杂,母亲做伙夫。一家人克勤克俭,生意边做边红火。随着营业的扩大,以后余昭华专司经营管理。 余昭华管理有方,许多人都愿意在余家干活,就是有人出高价“挖墙脚”,也很少有人离开。这样,“余鼎顺瓷号”便有一批稳定的技艺娴熟的工人,加上余昭华又十分熟悉生产的每一个细微环节,所以,生产出来的瓷器,一直位列同行业前茅。
  余昭华还非常注意交易中的信誉,客商订购的瓷器,总是按期交货,从不拖拉,也从不以次充优。有一回,某客商所订瓷器合同即将到期,家中实在无货,他便以高价从别的瓷号买来瓷器,按时按质按量交付给对方,如此10年,家业不断扩大,陆续购买坯房3幢,家屋1幢,成了中等窑户。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景德镇瓷业生产受到影响,销售不畅。余昭华的工厂也停止生产,他改作瓷商,到全国各地销售瓷器,并在绍兴设点。由于他熟悉供销情况,营业不断发展,资金不断扩大,以后又恢复了原办工厂的生产,在经营上做到了产销一致。前后经营11年,有窑厂、有坯房,并雇工105人,资金总额达55080元,成为当时景德镇一个富裕的瓷业资本家。
  1949年后,余昭华第一个响应中共关于恢复生产的号召,热情拥护政府保护工商业者的政策和实行“劳资两利”的政策,带头开工恢复瓷业生产。以后在支前借款、购买折实公债、抗美援朝捐献和“五反”等一系列运动中,他都积极带头,奉公守法,成为当时的开明资本家。在社会主义改造中,余昭华带头将资金、厂房等全部生产资料纳入公私合营企业,对工商界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瓷业生产的发展。
  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得到党和人民的信任和工商业者的支持,他先后担任景德镇市瓷业生产联合会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市工商联1届~6届主任委员,中国民主建国会景德镇市委会1届~5届主任委员,市人大1届~5届代表,市政府(1951~1966)副市长,江西省人大1届~4届代表,江西省人民委员会2届~4届委员,江西省工商联和民建江西省委副主任委员,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筹备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1届~3届执行委员会委员。
  罗迈生
  罗迈生(1933~1973),祖籍江西都昌县,从小就来景德镇坯厂学徒,出师后为成型施釉工人。
  罗迈生工作积极,对技术刻苦钻研。20世纪60年代中期,他首次革新传统的施釉方法,改手工沾釉、盪釉为半自动化管道喷釉。开始是搞单管,成功后又搞双管,最后搞到三管。这种方法成功后,尤其是双管施釉,已在部分瓷厂中推广使用。接着罗迈生又和秦红生一起,大胆创造了70型成型自动流水作业线。这一创造,虽未得到推广使用,但对陶瓷生产向连续化自动化方向发展起到了推动、促进作用。由于罗迈生刻苦学习,日夜奋战,带病工作积劳成疾。成为景德镇瓷业系统突出的先进代表,中共景德镇市委、市政府号召全市人民学习罗迈生敢于革新的精神。努力推动陶瓷系统和其他系统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活动的开展。
  段茂发
  段茂发(1900~1976),字茂盛,号远高,祖籍江西都昌。11岁来景德镇学画古彩,由于他吃苦耐劳,勤奋钻研,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就连当时的省长也派人上门索要,爱国将领冯玉祥对段茂发的古彩也十分欣赏。解放后,段茂发先在陶研所工作,1952年调景德镇陶瓷技艺学校(陶瓷学院前身)任教。他所创作的作品,笔锋苍劲,色彩鲜艳,显示出古彩艺术的古朴雄健而又秀丽典雅的特征,在教学上他循循善诱,既重理论,又注重示范,还为《陶瓷彩绘》一书提供古彩的装饰特点、颜料的配方和绘制古彩花卉、人物等参考图样。1959年市政府授予他陶瓷美术家称号。景德镇陶瓷馆收藏有他创作的《西厢记》、《红日松竹梅》、《荷塘情趣》等古彩瓷器。

知识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 市志2卷 (下册)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 市志2卷 (下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景德镇千余年来的瓷业历史和现状,反映了景德镇瓷业的经济、文化和工艺,是第一部集景德镇瓷业资料之大全的专业地情资料性巨著。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