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图书馆
景德镇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景德镇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窑具业经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市志2卷(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156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窑具业经营
分类号:
F427.56
页数:
4
页码:
359-450
摘要:
本节记述了大器匣钵厂、小器匣钵厂等窑具业经营的概况。
关键词:
景德镇
瓷器
窑具业
经营
内容
大器匣钵厂经营 大器匣钵,即凹底匣钵,每一匣内只能容一器物,圆器制品自二白釉四大器以至灰渣器等所制之盘碗等类烧成均用之。营业之组织以厂计算,每一厂有做匣工1人,利匣工1人,打杂工1人,帮工1人,车土工2人,锤土工1人。
民国17年,景德镇经营此业者计62户,共80个厂,工人总数540人,资本总数共为25020元(币种为银元),固定资本总数11820元,年厂平均148元;流动资本13200元,年厂平均165元。其工人总数为540人,平均每厂7人,工资总数除膳宿由厂主供给外为39750元,平均每个工人每年工资为73.6元。
民国17年大器匣同业营业制品价额总收入65518元,年厂平均数819元。上述共支出67094元,收支两抵应亏损1576元。平均每厂营业应亏20元。
小器匣钵厂经营 小器匣为刹底匣琢器匣的总称,除圆器类一部分不用小器匣外,余者用之。其组织以厂计算,每厂有工人4人。17年营此业者计91户,共162厂,工人总数585人。
固定资本总数28510,年厂平均数176元;流动资金总数22900元,年厂平均数141元;合计资本总数51410元,年厂平均数为317元。其工人总数585人,平均每厂4人,工资总数,除膳食由厂主供给外,为33272元,平均计算工人每年工资为56.9元。
民国17年,小器匣同业营业制品价额总收入77450元,年厂平均数478元。上述共支出78849元,平均计算每厂营业应亏8元。
匣钵交易 制匣业者,将做成未烧土匣售与制瓷业者烧煅使用,其交易有一种宾主制度,即双方交易定后,在本年内买方不得另向其他匣厂购用匣钵,即使本厂不能供给时,亦须由卖方带领到他厂购办,买方不得自由购买。
民国37年,经营大器匣者有46家,设厂73处。大器匣销路甚畅,供不应求,另有20家正待开工。
大器匣生产组织以厂为单位,每厂规定有工人6名,做匣1人,修匣1人,帮工1人,打杂1人,运土1人,锤土1人。做匣即圆器中之做坯,于陶车上做土成坯,修匣即圆器中之利坯,于陶车上用篾片将坯利削匀整。上述6个工人,前4个于厂内工作,后2个在山边工作。
做匣者手艺极为纯熟。在春夏白昼较长时期,快手每日可成匣1000只,平常情形,每日可成匣800只。惟至冬寒季节,每日仅可作600只左右。大器匣厂厂房甚少,而晒匣需地甚广,故各厂晒匣均在露天。因是做匣进度,深受气候之影响,天气阴雨不能做工,冬日寒冻不能做工。又因做匣者工作繁重,每连续工作5个睛天须休息一天。故在通常情形,除休息及气候影响,每月平均有22个工作天。依前所述,民国16年镇上之开工日期,除去休假、罢工净余7个月。依此标准,民国36年镇上大器匣的生产数量应为8993600只。
大器匣交易历来采用宾主制度。匣钵交易的单位以每担为标准,每担之匣数则因所制瓷器不同而不同:(1)装可工、可大,五寸、炉工碗等之匣,以50只为1担;(2)装料边三大、四大、炉大、法大、七寸等瓷之匣,以40只为1担。(3)装工碗者以20只为1担;(4)装顶碗者以10只为担。
镇上小器匣厂为取土便利,均设于马鞍山附近。民国36年营此业者有41家,设81厂。每家最多有设7厂者。普通以1家设2厂者为多,经营小器匣者,多为鄱阳人及临川人。
小器匣以厂为单位。每厂有工人2人~3人:做匣1人,打杂1人~2人,做匣工做匣时顺便修匣,免去二道手续。至于推土、锤土、调土等事,悉由打杂1人充任。如事忙时,打杂有增至2人者。普通设2厂者多为做匣2人,打杂3人。做小器匣的工人需要熟炼技术。小器匣制造工程较大,其生产数量远逊于大器匣。在春夏白昼较长时期,快手工人每日可作7担,中等者每日6担,慢者每日5担。冬季晴日普通工人每日亦只可做5担,生产效率受季节影响。小器匣工作极为繁重,尤以每日取长方条土做坯,指甲损伤甚剧,如不予休息有流血危险。休息时期,按3分为3期,各期不同。年初至端午节为上期,做匣者连续工作4日,休息1日,打杂者每连续工作5日,休息1日。端午节至中秋节为中期,做匣者每3日休息1日,打杂者每4日休息1日。中秋至年终为下期,休息办法与上期同,故在通常情形,除去休息及气候影响,每月平均可工作22日。依前所述,民国36年镇上开工日期,除去罢工及休假外,净除7个月。依此标准推算,36年镇上小器匣之生产数量,应为74844担。
担因匣的高矮而只数不同,其分类情况是:第一类大担七浅,每担28只;第二类过肩六浅每担28只(最低一只较矮);五浅每担24只;四浅每担20只;三浅每担16只;第三类琢器、边子每担20只,九折每担16只,高三寸每担12只,四寸每担10只,五寸每担10只,七寸每担6只,满尺每担4只,针匙每担为20只。比照琢器边子计算,酒令盅匣每担32只。比照大担七浅计算,小器匣各厂生产七浅有60%,琢器有30%,过肩仅10%。
小器匣交易采取宾主制度,情形与大器匣业相同。交易时以每担为讲价单位,而以七浅匣每担为折算标准。七浅匣28只为1担,而过肩每担(只数如上述)照七浅1担半计价,琢器每担则照七浅9折计价,此为该业计价之特殊情形。
做窑者买回小器匣钵后,不能立时使用,须先以空匣入窑烧一次,然后始能装坯。小器匣原料中渗有耐火土,经空烧一次,匣质较为坚固。一般入窑烧七、八次后,仍不堪用。
1951年,由79户私营匣钵生产小厂分别联营为大器和小器2个匣钵厂。其中大器匣厂43户,49.5股(每股资金6石米)合计297石米;小器匣帮36户,51股(每股资金5石米),合计255石米。1952年8月,两厂合并为公私合营匣钵厂。1955年上半年转为全民所有制企业。20世纪50年代,制匣仍全靠手工,干燥仍全靠日照。从60年代起,匣钵制造逐步向机械化过渡。采用的是机械粉碎、机械练泥、钢模成型、辘轳成型、蒸气干燥、隧道窑烧成。1985年12月,景德镇市匣钵厂更名为市窑具厂,职工750人,有21部小器匣钵钢模成型车、13部大器匣钵辘轳成型车,15个小器制匣工场,1条81米长的油烧隧道窑,固定资产原值已达356万元,年产匣钵29335吨。产品除满足景德镇市生产外,还销往闽、浙、鄂、蜀、甘等7省的62个市、县。
知识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市志2卷(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景德镇千余年来的瓷业历史和现状,反映了景德镇瓷业的经济、文化和工艺,是第一部集景德镇瓷业资料之大全的专业地情资料性巨著。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