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图书馆
景德镇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景德镇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窑具制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市志2卷(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146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窑具制作
分类号:
TQ174.6+5
页数:
6
页码:
145-150
摘要:
本节记述了景德镇瓷器制作中窑具制作的介绍,包括有支钉、垫饼、匣钵、棚板等。
关键词:
景德镇市
瓷器
制作
窑具
内容
支钉 景德镇五代时期的窑业遗存显示,叠烧的瓷坯是由支钉支撑、重叠搁置在垫柱上烧制的。支钉是用含燧石的“断层泥”(粘土)搓成条状,掐断捏成支钉,并沿碗坯圈足边沿粘附一圈,然后放在垫柱上,再将粘有支钉的碗坯放在这个碗心,如此依次重叠组成一柱,再入窑烧炼。支钉耐火度高达1500℃,高于坯体1200°C的烧结温度。支钉垫隔使坯件烧成中不会粘连,成瓷可轻易分离,又可节省窑内空间,使容量增大,节约成本。但支钉破坏了碗心和底心的釉面,影响外观。进入宋代,支钉叠烧法逐渐消失,支钉仍应用在特殊坯体上,如鼻烟壶盖子、调羹等。但支钉制作的材料由高硅质粘土变为高铝质粘土,支钉耐火度更高了,制作得细、圆、长。故又叫顶针。
支柱 景德镇焙烧瓷器使用的窑具,在五代时有二种支柱式。一是支柱式,大小、高矮不等,一般都在高11毫米~12毫米,平台直径10毫米~11毫米左右。用粘土掺瓷石粗料制成,呈深褐色或深灰色(接近青瓷瓷胎质地),支柱束腰,下部1/3至1/4为生烧的泥质土红色,其原因此节埋在窑基砂土中,以便支撑的坯体稳固。二是支柱带匣式,以黄泥头窑为例,此类窑具约高8毫米,上径11毫米,下径12毫米。质地粗造,色呈黑褐,内有白色块状石英质团块。内壁深7毫米,中腰内收,直径为9毫米。下足呈圆形,开不规则裂纹。平台上支撑一“匣钵”。此类窑具出现于五代后期及北宋初期,只起垫托作用。
垫饼 在湖田五代窑址中,垫柱上面留有支钉,下端粘有窑底上的沙粒,碗、盘类产品的底心与圈足的边沿几乎都粘有耐火粘土搓捏而成,未被烧结的9颗~16颗不等的支钉。宋代匣钵出现以后,这种支钉便过渡为垫饼,其时由五代的支钉叠烧进化为“仰烧”,把垫饼放入已烧成的匣钵内,制品的圈足套在垫饼上,垫饼小于制品圈足,对制品起支垫作用,使烧成的器物釉面比较完整。宋元时期装坯采用的是一种含铁量较高的粘土加粗料制成的垫饼,入明以后,陶工们将垫饼改成瓷质的,其优点是:可以避免瓷坯与垫饼在高温下因收缩不一而致瓷器产生破裂、变形等缺陷。垫饼在装坯烧瓷上作为窑具一直沿用至今。垫饼有一次用垫饼和多次用垫饼。一次用垫饼用本坯泥做成(即做坯体的泥料)。具有与坯体收缩率一致的特点,有利于克服变形,但这种垫饼只使用一次,成本高,浪费原料。多次用垫饼用耐火材料压制成形,经煅烧后,磨平而成,能重复使用多次。垫饼的形状是根据产品器形来设计的,如壶类、碗类、盘类多用平面垫饼或平面环形垫饼,鱼盘采用椭园形垫饼,壶盖、杯盖,扣口烧成的杯类多采用截头圆锥形垫饼,仰口烧的杯类也有采用圆形斜坡垫饼。
匣钵 匣钵出现于宋代早期,一种用耐火土烧成的钵状物或圈状物或饼状物,取代了支钉、垫柱等原始窑具,还有一种无底脚碗状匣钵。经测试,南宋初期漏斗式匣钵耐火度为1500度。宋代中期出现了平底圆筒状兜脚匣钵,还有多级覆烧垫钵(瓷质)和桶式平底匣钵。宋后期使用瓷质“L”形支圈。
元代早期改用泥质支圈覆烧,后改为桶式平底匣钵涩圈叠烧。经测试,元代迭烧匣钵耐火度为1480℃。按形状分类,早期匣钵分漏斗型和桶型两种,其形制与现代使用的匣钵基本相似:(1)漏斗型匣钵,分盘式和碗式两种。制作规整,上部宽边处施褐色光釉,底部露涩胎,装坯时码成迭,抹上稀泥浆封口。在一些匣钵上部的宽边上,往往还能找到各种铭记,有的刻划或截印姓氏,有的用大小不同竹管截各种不同形状。这种在匣钵上做记号的现象,可能象明清时期那样搭窑烧坯,以避免各家产品相混。(2)桶型匣钵,装烧壶、瓶、六管器之类的产品,粘土质,褐色有黑斑,原料加工不细。以黄泥头窑采用的一个为例,残高14.5毫米,底厚1毫米,底径18.2毫米,内壁有平行的六个梯段弧圈。此外,还在遗址中发现匣钵封盖,形如圆形大饼,内心下凹,边沿圆浑规整,直径20毫米~30毫米不等。在湖田窑历代匣钵中,都含有大量的石英矿物,另外根据匣钵的骨架组成物不同,可分三类:(1)骨架以粗颗粒石英为主的匣钵,宋元时期以这种类型为主;(2)骨架以粘土团粒为主的匣钵,这种匣钵中玻璃相含量较多,明代匣钵以这种类型为主;(3)骨架以粗颗粒瓷石为主的匣钵,在宋元明历代匣钵中都具有这种类型。湖田窑匣钵是一种高硅质匣钵,其特点是:耐火度与高温荷重软化点之间的温差较小。其耐火度虽不高,但开始变形温度大于1300℃,所以使用温度可达1280°C±20℃
湖田窑明代几种匣钵的化学组成,显微结构与耐火度均很接近,故可认为这时的原料选择,匣钵配方和坯泥混合等方面较以前有了显著提高。明代《天工开物》称:“凡瓷器经匣过锈之后,装入匣钵。钵以粗泥造成,其中一泥饼托一器,底空处以沙实之。大器一匣装一个,小器十余共一匣钵。”明代匣钵制造,用黄土、砂、土羼和而做成大小不等的匣钵。匣窑、除龙缸所用大匣以外,其余大小匣钵可烧七八十件。用薪15捆就可烧成。有的匣钵只用一次就坏了,有的用两次才不能用。每窑可烧缸匣6层。大样和二样,或加盖,或加圈,都经过烧一柱香的时间就成了。旁边堆上小匣。三样缸匣,小的烧两柱香的时间,旁边也要堆上小匣。所用柴薪比上数要多1/10强。溜火(文火)三天三夜,柴火(武火)一天一夜,停火后,经过三天再开窑。明代的匣钵壁比元代薄,这种薄壁匣钵,具有四个优点:(1)可以减轻装坯、装窑的劳动强度;(2)节省耐火材料;(3)可以提高热能利用率;(4)可以延长匣钵使用寿命。据史书记载,这类匣钵可使用10次左右。
清代的匣钵制造,唐英《陶冶图说》:“瓷坯宜净,一沾泥滓,即成斑驳。且窑风火气,冲突伤坯,此所以必用匣钵也。匣钵之泥,出景德镇东北里淳村,有黑、白、红三种。又宝石山有黑黄沙一种。配合成泥,入火烧炼。造法用轮车,与拉坯之车相似。不必过细,微干略加旋削,入窑空烧一次,方可应用,名曰镀匣。而造匣钵之匠,亦尝用此泥造砂、碗,为本地乡村坯房人匠家常使用。[按]旧制:窑有六,匣窑居一,作有二十三,匣作居一。火烈土柔,匣所以护坯者,故必专事而后可应用。铸铜者先用蜡作模,加以款识,再入桶中。桶外以澄泥和水,日浇之。旋干旋浇,令厚足以遮护,于是去桶板留窍,以入铜汁。其具不同,其理则一。土未入火则柔,非护不受冶。铜初出火则流,非护不受熔。曲成万物,造化之心也。”
民国时期,景德镇制匣业,分大器制匣,小器制匣两个行业。制匣所用的原料主要有二,一为乐平产的白土,一为本镇附近产的老土、子土。制匣原料的加工一般在屋外进行,方法是将白土、老土、子土倒于地面,把其作成薄层重叠堆积状,再用铁锹逐次切取,然后加水捏练,均匀后即可制匣。小器匣钵系由匣壁(亦称匣圈)和匣底组成。制作匣壁的过程大致为:先取特制的竹片若干片,用细绳顺竹片厚度方向穿过,再将其竖放,并把两头合拢围成圈筒,内层用铁质圆圈固定,外侧用绳绑住,再将匣泥敷于圈筒外壁,敷至一定厚度时,用布蘸水将其外侧抹平,然后用铁片修削整形。整好后,去掉圈筒内侧之铁圈,将圈筒收缩从内面取出,然后抹平内壁并整形。匣壁制好后,将其移至他处稍晾。制作匣底的过程大致为:先取一直径等于或稍大于匣壁外径的特制铁圈,将匣泥放入圈内,用脚踩匣泥,使匣泥均匀地填满圈内各部位。然后在中心部位放一团匣泥,并将其拍紧,匣底制好后,稍晾。待匣壁与匣底干燥适度时,将匣壁边缘沾上匣泥浆,把它立于匣底之上,尔后将粘接处修削平整。大器匣钵系由直壁和斜壁组成。制作直壁的方法与制作小器匣壁大致相同。制作斜壁的方法则与瓷坯拉坯相似,只是由于匣泥颗粒料粗,故在精修整形时须带水作业。直壁与斜壁制好后,则用匣泥浆将其互相粘合。粘合之方法,与小器匣钵粘合方法基本相同。制好的匣坯尚属生坯(俗称土匣),土匣还不能用于装烧瓷坯,只有将土匣镀(即焙烧)成响匣(熟匣)后,方可用它装烧瓷坯。
20世纪50年代,其制匣法是以手工带动木制轳辘旋转,将已练好的匣泥,砌片敷于竹栅编织的圆桶上,左手带动木盘旋转,右手用刮刀刮光表面,再套放已做好的匣底上,待干燥到一定程度再行整坯,这是琢器小匣。大器匣钵,以手工捏成粗形,逐个上板,干燥到一定程度,再进行整坯。传统制匣厂房为凉棚建筑,四面通风,但制造场地的地面颇宽阔又平整,另分土匣存放及匣泥加工精练地方。景德镇匣钵原料取决于市郊区及邻县,如柳家湾白土、曹家山老土、董家山老土、马鞍山白土、八股山老土、铜罗山老土、马鞍山老土(均为市区)、鸣山老土(乐平县)万年白土(万年县)等,其加工法:匣土晒干后,人工槌碎,用竹筛按原料分类分级筛之,除去杂质,然后用一定量具、经验配合,倾入泥窖和水浸湿调合、陈腐。干至可塑状,反复以人工脚踩、铲练铲打,精练后备用。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机械制瓷不断发展,匣钵制造,大器亦已改为机压,小器改冲压法,但一些特种产品,如装大型瓶、缸的匣钵仍沿用传统手工制造方法。
从20世纪60年代起,匣钵制造逐步向机械化过渡。现在所采用的机械粉碎、机械练泥、钢模成型、轳辘成型、蒸气干燥、隧道窑烧成。过去匣钵制成后,即由制瓷厂家运往窑厂焙烧,由于运输是土匣,故运输过程中破损较大。后来改由窑具厂将匣钵烧成熟匣(俗称响匣),然后由制瓷厂家运回使用。这样一改,既使运输过程中破损大为减少,又有利用于提高瓷器质量(过去匣坯由制瓷厂家运到窑厂焙烧,焙烧的温度一般在1300℃左右,用这种匣钵焙烧瓷器,匣钵上的渣屑及硫磺点常常落在瓷器上,使瓷器产生缺陷。这种缺陷以前在瓷器缺陷中占的比重一直很大。改由窑具厂焙烧匣钵后,焙烧的温度一般在1400℃左右,因它的温度高于烧瓷温度100℃,故采用这种匣钵装烧瓷器,瓷器患“硫磺点”,“落渣”缺陷便大大减少了)。制匣的原料有所改变。解放初期,制匣所用的原料多为白土、老土、老土子之类。后来烧瓷的燃料由松柴逐步改为煤炭,煤炭在燃烧过程中不仅会溢出硫磺或其它杂质,而且火焰也不似松柴那么柔和,如果仍继续使用白土、老土、老土子这类的原料制造匣钵,那就势必会缩短匣钵使用寿命,而且在焙烧过程中会发生倒窑事故(倒窑,即匣钵倒塌)。为适应烧瓷燃料发生变化的新情况,制造匣钵的原料先是改成了河南产的铝矾土(煅烧过的铝矾土已形成部分莫来石),后来又改成焦宝石。随着制匣原料的逐步改变,使匣钵的质量较好地适应了烧瓷燃料的变革需要。1985年12月更名为景德镇市窑具厂以后,窑具生产得到相应的发展。如今该厂生产的匣钵主要有四种:(1)硅铝质匣钵。这类匣钵有两种,一种为高铝质匣钵,一种为粘土质匣钵。高铝质匣钵机械强度,高温荷重软化点和热稳定性均较高,故使用寿命较长,在1400℃以下的隧道窑中,使用次数可达30次左右。粘土质匣钵已烧结,强度较高,但荷重软化温度、热稳定性差,在1350℃隧道窑中,使用次数仅为10次左右。(2)硅铝镁质匣钵,它的热稳定性较好,收缩小,膨胀系数较大,适合1400℃左右的温度下使用。(3)熔融石英质匣钵,这种匣钵的膨胀系数低,热稳定性好,使用寿命长,每只匣钵可使用65次左右,适合于1350℃温度下使用。(四)碳化硅质匣钵,机械强度较高,导热性良好,膨胀系数较低,使用寿命较长,用它装坯,落渣极少,但价格较高。
棚板 1977年4月,在江西陶研所研制成功的41#和45#耐火材料制成的棚板,即碳化硅—熔融石英质和粘土——熔融石英质棚板。这是一种膨胀系数低、相氏弹性模量小、高热稳定性耐火材料。在快速窑内使用了50次均未断裂;1400℃±25°C急骤冷却,50次没有出现裂纹;其中一块粘土质棚板经热稳定性试验52次,没有开裂,接着又在快速窑中使用了40次。棚板投入使用时,要依据窑车台面规格确定最佳组合所需棚板尺寸。然后再切割。棚板会因温度梯度产生的热应力而变形或开裂,故棚板四周须开缝以缓冲使用过程棚板伸缩变化,一般是在棚板四边中心线处切割一段缝隙。
知识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市志2卷(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景德镇千余年来的瓷业历史和现状,反映了景德镇瓷业的经济、文化和工艺,是第一部集景德镇瓷业资料之大全的专业地情资料性巨著。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