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图书馆
景德镇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景德镇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原料精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市志2卷(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1456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原料精制
分类号:
TQ174.6+1
页数:
17
页码:
101-117
摘要:
本章分为坯料配制、釉料配制两节内容,分别叙述了景德镇市瓷器制作中瓷器原料精制过程的详细介绍。
关键词:
景德镇市
瓷器
制作
原料
内容
第一节 坯料配制
坯料配方 景德镇制瓷原料配方在五代以前用单一瓷石制胎,北宋时采用质地优异的上层瓷石制胎,南宋时取用中下层瓷石制胎,元代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胎中的氧化铝含量增加,烧成温度相应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
在上层优质瓷石原料采掘枯竭之后,高岭土被引进瓷胎,开始了景德镇瓷器独特的二元配方时期,是景德镇制瓷技术一大进步。明清以来,在原料配制上积累了丰富经验,明代宋应星有“两土和合”之说。清代无名氏的《南窑笔记》载:“不子性软,高岭性硬,用二种配合成泥;或不子七分,高岭三分,或四六分,各种搭配不同,一切瓷器坯胎骨子,俱用合泥做造。”上色瓷器则用祁门一品,以高岭混合,约四六均搭。其余各不耐火力,皆不及祁门,故不宜二品并用,诸不不可独用,其性不一,耐火力亦有强弱之分。
1954年,对景德镇历代瓷胎的化学成份进行了检测,从中可分析出景德镇古代配方的大致情况,详情见表2-6。
民国至1950年,坯料配备凭着已精制好的不子(块状)搭配而成,俗称:“三吃”(以高岭土不子为准)即七块瓷石不子,吃三块高岭不子。“对吃”即五块瓷石不子,吃五块高岭不子。“四吃”即六块瓷石不子,吃四块高岭不子。“三.五吃”即六块半瓷石不子,吃三块半高岭不子。
这种传统的配料方法沿用至1950年。1965年以后,景德镇制瓷原料绝大多数采用袋装雷蒙粉(雷蒙机粉碎的瓷石),而高岭原料仍然采用不子,在这种情况下,仍然采用数块、数袋估算,无法保证配方准确(每袋雷蒙粉重量不准确,一般误差高达20%~10%,不子原料重量也有误差)。此后各瓷厂均采用了测原料水份,以重量配料的方法。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煤代柴烧炼瓷器,釉面较为逊色,经陶瓷科技人员反复试验,研制出以煤为燃料烧成洁白釉面的产品。该产品的坯胎原料配方中,采用高岭土——长石——石英三元配方。此后,三元配方不断调整、发展,,产生了多元配制坯料的新工艺。
传统瓷胎是一种瓷石或多种瓷石和高岭土配制而成,分厚胎、中胎、薄胎。其传统配方厚胎:祁门57.5%、星子28.9%、三宝蓬13.6%;中胎:祁门72.6%、星子27.4%;薄胎:祁门63.2%、星子36.8%。历年来景德镇坯胎组成实际配方实例见下表:
景德镇坯胎组成,虽有一定可靠经验,但由于瓷石的风化程度及矿脉变迁,其结构成分亦有出入,往往同一种原料,其前后耐火度不同,结果会造成一些制品变形等缺陷。必须用化学方法对原料分析检测,通过实验,已掌握景德镇原料配方的各氧化物含量范围:煤窑烧成温度1280℃~1320℃,在这个温度范围内,配方中化学成分SiO₂68%~70%、Al2O₃20%~28%;碱金属与碱土金属氧化物含量5%~6.5%之间为宜,如果SiP2大于7%~9%以上,Al2O₃低于20%以下,玻璃相过多,易产生严重沉瘫变形。
长石——石英——高岭组成配方,其成型塑性比瓷石——高岭配方组成稍差,主要瘠性原料过多之故,但成型后坯体透水性快,而干燥强度较大,成型9〃~10〃平盘脱模后,盘底不易下沉,而瓷石——高岭组成配方则反之。
泥料练制 泥料质量的优劣,是否符合烧成温度,历来采用“试照”方法,坯料不子配淘以后,将淘料均匀搅成泥浆,取浓浆撮滴成宝塔状,棱角分明,即“照子”,置放各窑位,烧成温度1280℃~1320℃左右,后察其“照子”表尖弯曲情况,分析耐火程度和“照子”呈现“汗水”多寡,判断瓷化,所谓:“软、硬”程度以及呈色情况,这可鉴别其原料优劣。通过观察、分析、判断、对比来加以调整确定。古代陶工采用这种试照方法,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从生产实际出发,控制运用各种瓷用原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实践活动,当今以科学配料结合试照方法,仍有现实意义和实验效果。
泥料淘练,古代有所谓:“窑之初事,始乎淘土”。又“淘炼之功重矣”的说法。景德镇制瓷在北宋以前用上层瓷石制胎,风化程度好,不必粉碎,只须用水淘洗。明代《天工开物》所载用沉浮淘练法造泥,比较粗糙。清代《陶冶图》展示的用过箩绢袋练泥法,较明代远为精细。清代官窑器,胎骨洁白细致,从显微结构来看,石英颗粒较历代成品细小而均匀,证明这时瓷土淘练极细。民国时期,《景德镇瓷业史》载:用吊篮装入土块,捣之使其破碎,再以马尾筛滤泥,这是当时民窑淘练一种简易方法。
1950年,景德镇瓷业恢复时期,淘泥者沿袭传统手工淘泥方法,但方法更为精进。
传统手工淘泥方法:是由三个木制淘泥桶,组成“小”字形排列,称为“一副桶”。其精淘过程,首先把一个木栅架置于盛水的粗桶内,然后把原料不子互碰击破,浸入水,让其浸透后即自然崩解。通常浸料过夜,次日精淘。精淘时先取出木栅架,将粗桶内已溶化的原料以木棒铁扒均匀搅动后,用筛捞出浮在面上的杂质,再用泥锅先后把细桶内清水倾满粗桶,待其沉降片刻,将其泥浆水一锅一锅地舀起轻盈飘至细桶内。为了控制精淘泥料的细度,传统经验是观察搅动后泥浆浮沉情况及表面显见一线清水,以泥锅舀料次数加以掌握。依此经验和规律逐渐精淘,直淘至粗桶内无细料止。最后将余渣取出,再放木栅架重新将原料不子敲碎下桶。
已精淘的泥料需滤水。其方法是先取表面少量清水,再把细桶内的细泥浆搅拌成稀稠浆状,通过马尾筛注入泥桶,再一桶一桶倾入搁泥桶(匣钵桶)内,利用匣钵的多孔性滤去水分。
泥浆经搁泥桶滤水后呈浓稠状态,用手在匣钵桶内将泥浆搅拌1次~2次,以促其滤水,然后用手揉起,置于耐火饼上,或直接投入泥房插入青砖吸水,用料板托放,让其自然干燥。
泥料陈腐,可促使泥料中水分分布均匀,有机物腐烂,产生有机酸,提高可塑性。若泥料混合不匀或干湿不一,在成型干燥过程中易产生不均匀的收缩而导致变形;泥料陈腐应有一个较长的时期为好。传统制瓷坯房的泥房设置低于地面30厘米~40厘米,地面铺有一层青石板,以保持泥房底板平整光滑,又使泥料不易吸水和干裂。凡由滤泥桶上饼的泥料,经自然干燥到要求标准,即倾入泥房陈腐,按陈腐先后时间,分别取出练泥。
练泥场地与泥房一起,地面同样铺有平整的青石板,内部保持非常清洁,无脏泥、干泥。练泥时将已陈腐的泥料用泥铲铲入另一处,每铲一层泥料,须用赤脚按规则圆转地踩练,每踩完一层,即增加一层,逐渐成堆。依此法踩练三次后,再用泥铲打泥,将已踩过的泥料,又铲至另一处,每铲一铲,形成口形泥片,用力拍打四下,由口形拍打成田字形,盘堆拍打三次,使泥料练熟排出气孔,保证练泥质量。俗传“三道脚板两道铲,莲花墩,菊花心”,充分说明了练泥的操作要领。
1956年以后,瓷业生产进入发展时期,原来的私营小型企业和小生产作坊,逐渐被组织起来,成为生产规模较大的瓷厂,改建和新建了专门制备泥釉料的原料车间,生产集中,技术分工很细,坯泥制备工序有:投料、淘泥、过筛、除铁、榨泥、粗练泥、细练泥、收回笼泥、利坯屑。
工艺方法,将瓷石雷蒙粉与高岭土不子,按重量配比投入搅拌池中,搅拌成含水率70%左右的泥浆,由双缸隔膜泵抽送到高位桶中,经过筛、除铁,流入储浆池,再由双缸隔膜泵抽送到榨泥机,压滤成含水率22%-26%的泥并,又经真空练泥机练成泥条放入泥库中陈腐,使用时取出再经1次-2次真空练泥机练成所需直径的泥条,供压坯用。50年代末期,原料淘洗由桶淘变为水簸池淘洗,适应了当时新厂房的生产需要。70年代以后,利用湿式振动筛直接对原料颗粒粗细的过筛分选,同水簸池比较,有利于选除高岭不中有害矿物,因而在新华,红光等瓷厂率先利用200目振动筛取代水簸法。又由于水簸池占地面积较大,不利连续机械化生产,故后来新建厂房均未采用。
20世纪70年代,曾广泛采用将瓷石与干燥的高岭不子按配比在雷蒙机内粉碎成混合雷蒙粉,各生产厂将混合粉直接投入搅拌池,或与其它不子共同投入搅拌池配制成泥料。各大型瓷厂基本实现用除铁器、压滤坯、真空练泥机等机械设备进行原料新制,从此结束了手工淘洗、匣钵滤泥、脚踩练泥、手工揉泥的落后生产方式。80年代初,各大型瓷厂全面实行坯料三次过筛、两次高梯度电磁吸铁器除铁、两次不锈钢真空练泥机练泥,使泥青(坯泥料合格率)由60年代的92%提高到95%以上。
1980年开始,宇宙、为民、红星等瓷厂,为适应美国市场对日用瓷质量的要求,原料制备生产技术进行了又一次改造,引进了部分国外先进技术设备,泥料练制质量显著提高。
回头泥*的处理,给瓷厂带来益处。据1980年陶瓷公司调查数据得知,坯件成型经过旋削精修,余下泥料回头率平均达45%。回头泥经反复处理,泥料工艺性能好,将它按比例渗入新坯料中,可提高新配泥料的工艺性能。
浆料调制 注浆成型用的浆料调制始于民国初年陶业学校的石膏模成型实验,因其只须简易设备,制坯简单效果好而被镇民仿用,民国十年(1921)前后已被普遍使用,主要是琢器类成型。民国十九年(1930)已有数家专用石膏模成型的工厂。
民国时期石膏模成型用的浆料配制是在泥浆中加入微量的苏打粉(碳酸钠),此法一直沿用至今,以后配制的电解质种类更多,有水玻璃,腐植酸钠、丹宁、草酸、碳酸钠等、工艺方法和设备也更为先进。浆料配制:泥料与水的比例一般是泥料:水=1:4。电解质用量一般为干泥料的0.2%~0.5%。
注浆泥的制备工艺有传统方法和现代工艺。传统方法是将配比好的原料倒入盛水的桶或缸内,经浸润后用再加化解的电解质用木耙搅拌,陈腐数日后过筛除杂质即可注浆。现代工艺有经过压滤法和不经过压滤法两种:不压滤法是将各种原料、水和电解质按配比装入球磨机混合球磨,直接制成泥浆。或将各种原料、水和电解质按配比入浆池化浆;压滤法是将可塑性泥料经压滤后的泥饼碎成小块,与水、电解质在搅拌池中化浆。以上两法比较,前者操作简单、费用低、稳定性差;后者滤去了可溶性盐类等有害物质,提高了稳定性。
浆料试照子,把过筛的泥浆用石膏模吸干,将泥做成边长为5厘米的立方形坯子,用无釉坯体或渣饼盛装,与瓷器同一窑位烧成,圆窑上、中、下窑位都要试,隧道窑放在上面匣钵即可。待开窑看照子,判断接头泥软硬,色泽是否能适应品种和窑温,试验结果必须达到全面要求才能投入使用。
传统用于雕削、粘、镶的浆料,是用制坯泥料加以稀释,适合粘接便可,民国初期注浆的浆料是将坯泥加入稍微苏打水,注入石膏模型中。现时一般浆料制备是依据泥浆水分要求和泥浆含水率,所计算的加水量,放入化浆池中,并将已过筛的电解质溶液缓慢加入池内与泥料充分搅拌均匀,将化的浆取样送检,测定水分和粘度,合格后过筛除铁,流入储浆池陈腐备用。
生产鱼盘用的泥浆,历来是以碳酸钠作解胶剂,加入量多了,则导致制品吸烟严重,加入量少了,又造成泥浆流动性能差,不能适应鱼盘注浆工艺要求,1977年引用腐植酸钠,将其与碳酸钠结合使用,使注浆泥料具有优良的成型性能。
第二节 釉料配制
石灰釉配制 景德镇传统釉料,历来以釉果(釉石)为主,以釉灰为主要助熔剂配合而成。在五代时已烧出青白釉、釉汁细腻莹润,白度达70°,有“青玉”效果。宋代影青是釉料中含有少量氧化铁经过还原焰烧成而呈现的色调石灰釉的特点是氧化钙含量在0.600分毛坯经过旋削后,余下的泥料称回头泥。
子当量以上,即使釉用原料中铁的含量很少,经过还原焰烧成也会产生一种浅青色调,所以影青是当时景德镇常用釉料配合及一定烧成条件下的必然产物。元代卵白釉,釉中含氧化钙量减少,钾、钠成份相应增加,是和元代统治者崇尚白釉色有关,日久趋向纯正。卵白釉含钙量低(约为5%),钾钠成份增多,粘度大,烧成范围较宽。明代甜白釉、成窑釉,据《南窑笔记》称:“将釉灰淘洗极细,各注一缸。或合甜白釉,用釉十五盆入灰一盆;如合成窑釉,用釉八盆、灰一盆。”其配方为:“甜白釉:釉果95%,釉灰5%。成窑釉:釉果90%,釉灰10%。”清代唐窑(清唐英督陶期间烧造的瓷器)虽沿用传统的灰釉,但随着瓷土淘洗技术的改进和烧成温度的提高,当时即已认识到“灰多则釉色青,灰少则釉白;青者入火易熟,白者入火难熟,盖釉青白不同在灰之多寡”这一科学规律,从而掌握通过调整引入的CaO等熔剂来改变釉的成熟温度的技术。唐窑时,明显减少了釉中釉灰的加入量,一些细瓷釉配入的釉灰量降到5%以下;同时,采取对釉灰的多次淘洗等辅助性措施,也有助于降低釉灰中的CaO含量,不仅显著地提高了釉面白度,同时也提高了釉的始熔温度,还有助于碳酸盐类的分解,充分排出气体以减少釉面气泡,从而增加了表面的光泽度。
20世纪50年代釉料配制,在传统基础上进行调整和提高,釉灰是配制传统釉的专用熔剂,釉灰系以烧石灰,风尾草配制重叠反复炼制而成,陈腐数月,经淘洗后作配釉之用。釉灰又分头灰、二灰,头灰只经过淘洗过筛,二灰将其渣粉细,用人尿陈腐1个月~2个月,釉果与釉灰配比,传统方法系用泥锅(双耳小锅)的容量法,釉果与釉灰配比4:1-5:1(青釉)即四锅釉果,一锅釉灰,或五锅釉果,一锅釉灰,低温1200℃~1260℃,配白釉高温1200℃~1320℃为8:1~12:1即八锅釉果,一锅釉灰,十二锅釉果,一锅釉灰。头灰配制的釉料多用手工园器,头灰配釉,釉浆有凝聚现象,稠度大,俗谓“犯撮”。二灰多用于手工琢器(吹釉的)其稠度小,这可能由于人尿陈腐过程中受尿素和酸的作用,而降低了它的胶凝作用。
景德镇瓷业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进行了设备、工艺方面的变革,因此,坯釉配方的组成亦随着生产条件和窑炉的改革而改变。釉用原料在传统的基础上,逐步改用长石、石英、高岭、滑石、氧化锌、石灰石、釉果、釉灰等原料。由于景德镇坯釉含铁量高,给瓷器白度带来一定影响,因为釉料中含铁量多呈色,加之不同熔剂及其含量的多少,对呈色影响极大。釉灰呈色最浓,其次是石灰石、方解石。釉灰系石灰石与风尾草煅烧的产物,内含有一定数量未经燃烧的微小炭粒,过多加入在烧成中更加强了铁分还原机会而使釉面变浓而泛青。
白釉配制 唐宋年间,景德镇生产具有一定透明胎白釉瓷,不似今日常使用的色白质坚半透明瓷器,所以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说:“……千百年来景德镇瓷器何以素来就尚白,大概是瓷质原因,瓷质之贵在于瓷泥,复分各色,有紫有黄,有褐有白,而以白为最贵。……白之一种,独尊景德镇之所制。”
唐五代白瓷的釉色,白而微泛青色,有光亮但亮度不够,釉面无裂纹针孔,釉层较青釉厚,但比宋影青瓷薄,其中有一部分透明见胎,胎体凹隙处及圈足与器壁转折处,积釉微呈水绿色,似影青色调。
宋代以后,景德镇各窑场已不见灰胎青瓷,全部以白胎白瓷取而代之。宋初白瓷微带米黄与灰青,米黄又称“炒米黄”即是清代唐英在《陶成纪事碑》中提到的“米色宋釉”。元青花的瓷釉,既不似宋代青白瓷那样呈水绿色,也不象元代枢府釉那样呈乳白色,它是一种透明度与光泽度比枢府釉好得多,但却略逊于青白釉的一种白釉。由于青花最适装饰质地优异的白瓷,元代青花釉,色白微青,光润透光。它与青白釉不同处是釉中含氧化钙量的减少(从宋代的14.87%减至8.97%),和钾、钠成分相应增加(从宋代的3.28%增至5.82%)。元代卵白釉是元代官僚机构(枢密院)在景德镇定烧的瓷器,胎体厚重,釉呈失透状,色白微青,恰似鹅蛋色泽,故称卵白。卵白釉含钙量低(约5%),钾钠成分增多,粘度大,烧成范围较宽。早期器物由于釉中含铁量稍高,色微闪青,晚期器物随着釉中含铁量减少,色趋纯正。
明代永乐甜白釉,晶莹如脂,格外诱人,给人以“甜”的感受;宣德时白釉光润似玉,质莹厚;嘉靖则纯净无疵,清澈如泉;隆庆的蛋皮白瓷,胎薄釉润,晶莹透亮,发古未有;万历时白釉则光亮明快,纯白照人。
清代唐窑精细白瓷釉属石灰釉范围,釉中相应地减少了釉灰和降低了CaO含量,但却仍然保持4%~10%左右的CaO含量,一定数量的CaO含量,不仅与当时烧成条件和制度相适应,而且有利于高温下产生一定析晶和保持较小的粘度,加之灰釉的复盖作用,比其他透明釉强,所以釉层上得很薄(0.15毫米~0.2毫米),特别适于薄胎瓷的需求,赋予制品清晰的轮廓和平整柔和的釉面;另外,由于釉料中Fe₂O₃含量较高(0.5%~0.8%左右),以CaO为主的助熔剂相比,更有助于还原气氛下FeO和SiO₂共熔而形成FeSiO₃,使釉面呈现独具风采的白里泛青色调。
1950年,景德镇瓷业生产得到一定恢复,但制釉仍是釉果+釉灰的旧法。50年代中期以后,在适应陶瓷工艺和窑炉等设备改革中,景德镇陶瓷科技人员对沿用较久和成功的几种名釉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特别着重釉料组成变化及呈色性能,初步提出和归纳了各种釉料的化学组成范围,着色氧化物的含量限度以及划分石灰釉、长石釉、白云石和滑石釉、青花釉和铁青釉分子组成的系数限界;同时通过整理可以窥见几种名釉在组成上变化规律。
石灰质白釉是传统釉料之一,从组成上来说,它较青花、铁青釉中的助熔剂都有所减少,硅酸与铝氧的分子数,都相应的按一定比例增加,因此烧成温度也比青花釉有所提高。这种白釉施到制品上具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四大特点,使景德镇瓷器获得“足迹遍天涯,威名振海角”的声誉,成为世界的珍品,被世界人民所酷爱。
景德镇传统釉是以釉果掺合釉灰配制而成。一般配釉范围是:釉果88%~96%,釉灰4%~12%。
如从表中数据可以归纳出石灰质白釉的组成一般都控制在下列范围:
景德镇历代白釉化学组成基本上在这个范围内波动。
这种釉浆施到瓷胎上后,往往会使制品的烧成范围变狭和制品的白度降低,而且随着釉灰含量的增加,这种影响更加显著,特别是景德镇瓷器用还原焰烧成,气氛稍一控制不当,还会使制品颜色发黄、泛阴和釉面起泡等缺陷。
白釉可以在1380℃以下温度烧成,而且有油脂光泽,白中泛青的美感,特别适应于还原焰烧成。
青釉配制 据《中国青瓷史略》介绍,景德镇烧造的青釉器在唐代即已开始。该书称:“经过最近几年来调查,证明唐代烧造青釉器的地点是离镇二十里,在湘湖与湖田间,地名白虎湾的公路上。发现唐代烧造的青釉器碎片极多,盘底有釉,色泽极似长沙出土的东西,青釉带黄,青的程度已接近越窑艾色(即橄榄色)。施釉薄,有极细纹片,浅碗外面有凹痕,一切制作显然是唐代的风格”。
宋代,影青就是景德镇瓷器主要产品,它是宋代典型的青白釉,质地润凝细莹,似如碧玉。釉似白而青,釉色介于青白二者之间,青中有白和白中显青。影青釉晶莹润澈,透明性强,釉料中含有少量铁。北宋中期以后,明显的白里泛青,形成纯正的影青瓷,其釉色灰白微黄,有光泽,开细纹片,釉层较薄,有的在积釉处偶尔出现漂亮的水绿色。此时,青白瓷釉层,高温粘度小,容易流动,釉薄处泛青白,积釉处呈水绿色;釉的光泽度强,透明度高,有玻璃质感,加上其时已风行的刻印花图案装饰,高温下流淌的釉汁,随着线条的深浅而堆聚着厚薄不同的釉层;线条深处积釉厚呈色青绿,浅处则形成青绿与白釉之间的中间色,釉与纹饰相互衬托,意同琢玉,无怪乎宋时就有“饶玉”、“琼玖”之称。
元代青白瓷釉与宋代有明显不同,青白瓷点彩连座瓶,在青白釉上施有不规则的点状褐斑俗称点彩,器内荡釉,座边露胎,这种青白釉上的褐色斑点是元代青白釉的新风格。在元代早期的青白瓷中还保留着宋代“光致茂美”的特点,元代中、后期产品釉层变得较乳浊。
由于影青兼有青白二色,《中国青瓷史略》把影青划为青瓷之外而不予叙述,许之衡评论景德镇影青瓷说:“永乐影青一种,瓷质极薄……”陶雅称绝品,又说书永乐款者乃嘉靖瓷,非雍乾所及,说明影青瓷的生产,历代相传不已。古代景德镇瓷釉配合都是石灰石为主要助熔剂,石灰釉的特点是氧化钙的含量在0.600分子当量以上,即使釉用原料铁的含量很少,经过还原焰烧成也会产生一种浅青色调,所以影青是当时景德镇常用釉料配合及一定烧成条件下的必然产物。景德镇常用影青釉料中铁的分子数波动在0.015~0.030之间。
青花釉配制 青花是景德镇传统釉下彩之一,自元代开始就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明代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代表了中国青花的黄金时代,而永宣青花的晕散、幽雅之美很大程度上由当时青花釉配方决定。青花釉是典型的石灰质釉料,具有白中泛青,釉脂光泽和良好的透光性。这与青花釉的成份以及烧成制度等有重大的关系。通过多年生产及研究证明,石灰质白釉(烧成温度1300℃以上)容易使青花料发朦,而长石质的白釉却更为显著,当釉式中RO、R2O分子数为1时,而CaO的分子数在0.5~0.65,Al2O₃的分子数在0.4~0.7和SiO₂分子数在3.5~5.5时,青花料呈色最好,色调幽静,线条清晰。若低于以上这个指数,也就是釉料“太青”时即会使青料产生“毛料”,甚至会出现“飞料”等缺陷。总之,影响青花质量因素很多,然而要算青花釉的组成影响最大。经过对元代至今典型青花瓷釉的测试,得出青花釉料历代成分分析结果。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青花釉在组成上呈逐步向高温釉发展的趋势,试验结果及生产经验表明,它势必给青花料造成呈色不良的后果。因此,青花釉应当控制在一个适当范围内。
釉式中的氧化值在3~4之间,酸比值在2.3~3.1之间,Al2O₃与SiO₂之比在1:6.5~1:8.0之间,比较适宜。
长石釉配制 20世纪50年代末,窑柴日见贫乏,各式煤窑相继出现,由釉果釉灰配制的石灰釉是以氧化钙为助熔剂,烧成范围窄,生成的玻璃质粘度变化大,烧成中易于产生烟薰(吸烟)缺陷,于是长石釉伴随着煤窑的出现被引用于生产。长石釉是由长石、石英、瓷土、滑石及其熔剂配料而成,长石釉烧成后呈乳白色,遮盖力强,烧制中高温粘度大,烧成范围宽,为了降低其烧成温度,提高釉面光泽度,往往使用白云石、石灰石多种熔剂。
长石质釉中的长石具有提高釉面白度,加宽烧成范围,不易吸烟发黄又能降低烧成温度的优点,一般釉料配方中引入长石40%~55%左右,过多增大膨胀系数,热稳定性差。石英亦同样有提高釉面白度、透光度、热稳定性和耐磨性等优点,但过多加入会降低长石助熔剂的能力和釉料烧成温度,加入量为25%~30%左右。
长石、白云石和滑石质的白釉是由石灰釉逐步进化来的,由于石灰质白釉烧成范围窄小,在烧成方法不能控制自如的条件限制下,为了克服烧成范围窄小的缺陷,引入长石,后来又引入白云石和滑石,加宽了釉的熔融范围,而且还提高了透明度和白度。
为了节约能源,并充分利用省内资源。1982年江西省科委将锂云母在陶瓷工业中应用列入科研项目,下达给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锂云母系提纯锂铌金属的尾砂,因呈云母碎片状,不易粉碎,使用前须以约1000℃高温煅烧,经一些厂技术人员试验被用于釉料中,名为锂云母釉。其加入釉料中就可进一步降低釉的熔融温度。
1986年以前,为了提高瓷器釉面光泽,防止针孔、桔釉、降低釉的熔融温度,省陶瓷公司对釉料配方又作新的调整和试验,采用宜春锂云母和福建太宁土等原料,引入带釉瓷片,已取得了良好的质量和经济效果。经技术鉴定后,已在高档成套瓷生产中逐步进行了推广,其7#釉配方如下:长石43、石英18、太宁土(生)8、太宁土(熟)6.滑石粉12.石灰石1.锂云母4.瓷片8。某瓷厂在推广锂云母釉中,依靠该厂设备和原料条件,在7#釉的基础上,以南丰土代替了太宁土,通过小试、中试到投产已取得了良好效果。其配方是:长石45、石英19、南丰14、滑石粉12、碎瓷片5、锂云母4、石灰石1。
混合釉配制 混合釉又称石灰—碱釉,是石灰石和长石同时为主要熔剂的釉。1974年光明瓷厂烧造的青花玲珑瓷,所使用的长石、釉果、滑石、少量石灰石配制而成的混合釉,其特点较釉果釉灰釉,白度高、透明度差、釉面光亮程度差,但高温粘度大、流动性小、烧结范围宽,便于在温差大的大窑中烧成,易于掌握,全窑上下,使用一个釉料配方即可,便于大工厂的管理。1982年陶瓷科技人员,经过反复试验,降低了釉的熔融温度,增加了瓷釉的光泽度,该釉保持石灰釉透明度高的优点,特别适合于煤烧青花釉,釉下彩用釉。
以高岭—长石—石英和不同的助熔剂(滑石、白云石、ZnO等)组成的釉料中,高岭含量在5%~10%,石英25%~30%,长石45%~55%,滑石10%~15%,白云石3%~5%和ZnO在2%~3%为适宜,其R2O₃分子数控制在0.48~0.62和RO₂的分子数控制在5~6范围内,在1350℃~1380℃温度烧成,上在以高岭—长石配制的瓷胎上可以得到熔融范围较宽的高白、高透的良好制品,不仅釉面平滑,而且洁白莹亮透明如镜。
釉色仿造 宋代,景德镇已仿造各名窑的作品,如汝窑之天青、官窑之粉青等。景德镇天青釉直接仿自汝窑,宋代《咸淳起居》说青釉是天青色;高濂《遵生八笺》也说“其色卵白,汁水莹厚如堆脂,然汁中棕眼隐若蟹爪,底有芝麻细小挣针”。古人形容的色调虽多,但它的特殊风格离不开“淡天青”这种基本色调。这种青色比较稳定变化较少,釉面无光泽的较多。景德镇有粉青、月白、大绿三种,除仿汝窑外,又仿官窑。明初曹昭《格古要论》说“官窑器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色好者与汝窑相类。”《陶录》说:“官窑自来有专仿户,今惟兼仿碎器户亦造,若厂仿者尤佳。”对于南方青瓷,景德镇也尽量仿造,龙泉窑是继承秘色的后起之秀,景德镇仿龙泉兼有仿哥窑与弟窑的风格。仿哥窑特色是百圾碎(纹片),百圾碎由吉州窑所仿,然后传到景德镇,仿弟窑则取粉青、翠青两种。
钧窑在宋代是后起之秀,对景德镇影响颇大,梅子青和天蓝釉是仿钧窑。
明代仿烧宋代各名窑青瓷并有所创新。如永乐年间御窑厂首创烧出的“翠青釉”,是仿宋龙泉粉青釉且具有高度成就的标准色,釉色似刚刚剥叶的新篁,娇翠细嫩,晶莹光润,透明度良好。宣德年间仿宋代汝窑天青釉尤为精美,成化年间则以仿宋代哥瓷为最突出。明代还仿宋代官窑、耀州窑、东窑等青釉,有些仿品足以乱真,其中翠青、天青、豆青、粉青、冬青等色釉,逐渐成为景德镇的传统颜色釉产品。
清代唐窑的青釉主要表现在仿汝窑和龙泉窑。《景德镇陶录》称:“镇陶多仿汝窑釉色,其佳者亦以雨过天青呼之”。唐宋除仿“铜骨鱼子纹汝釉”外,还仿“铁骨无纹汝釉”,不过今所仿造者极佳,“色青而淡带兰光”,并非汝釉本色,但比汝釉更好,直呼“天青釉”。《竹园竹说》云:“尤以天青一种,至为神化,幽淡隽永,引人入胜,非红瓷可能望其项背也。”
唐窑仿造龙泉窑的梅子青和粉青也很成功,龙泉窑的这两种釉色盛于南宋和至元早期,它代表了中国青釉制作的最高水平,但由于原料组分变化较大,烧成制度掌握不够稳定,致使同类制品色泽参差,“深浅不一”,废品率很高。唐窑仿制,由于烧制技艺的提高,同类制品色泽基本一致,而且色泽葱翠莹润,成色稳定,可与龙泉原作相比美,从制作技巧来说,二者还有高低粗细之分。《景德镇陶录》云:“龙泉窑,工匠稍拙制法,不甚古雅耳!景德镇唐窑有仿龙泉宝烧一种尤佳。”《陶雅》亦云:“雍正所仿龙泉皆无纹者也,制佳而款精,后起者胜,岂不然欤!”可见唐窑的青釉烧制技术已达到相当熟练的程度,某些制品甚至比龙泉釉色更胜一筹。
唐窑仿钧窑釉成就很突出,钧釉创烧于北宋初期河南禹县钧台窑,其制品特色是红兰相间或红中闪紫,釉面呈乳浊状且有“蚯蚓走泥纹”。《陶成纪事碑记》中,载有“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梅粉青”、“骡肝马肺”五种。雍正七年春,唐英派厂署幕友吴尧圃前往钧州调查钧釉配制法。其时钧窑早已停烧,烧制技术自然失传,但到七月,唐窑就着手仿造釉器,一年以后即获成功,“呈进仿钧窑瓷炉大小十二件”,并且得到雍正帝的赞赏(见清档《雍正纪事杂录》,(选字3326号),这是很不容易的。唐窑仿钧,并非一味模古,而是不断改进胎釉原料结构和烧成制度,经过一系列工艺技术上的改革,大大地提高了钧窑器的瓷胎和釉面质量,故“红色衬出愈滋润,皆胜于往古所造”,从而成为景德镇流传至今的传统名贵色釉品种。
在仿钧釉的过程中,唐窑能把幻化而成的窑变变成有规律可循的技术,也是一大突破。在古代各地名窑特别是烧铜红釉的窑场中,窑变器物时有出现,但由于人们不能熟练地掌握其烧造技术,成品率极低,因此往往带有偶然性,所以颇为难得。早在宋代时就视为“神品”,可知其烧造之难。到唐窑时,不仅能仿“内发窑变旧器”,而且在仿钧窑玫瑰红时,还能新得窑变釉色,繁衍出更为名贵的新品种——窑变花釉。这种釉色,是在红釉层中流变形成丝状花纹,闪现红、青、蓝、紫等不同色调,有的如垂柳,有的象火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唐窑烧制的窑变花釉,系当时创造的,在仿钧釉上复施以可以产生液相分离的含有多种呈色元素的“花釉”釉料,使之在高温下产生垂流,而形成五彩缤纷的色彩。这一制作工艺,为以后的宋钧花釉、钛花釉、乌金花釉、虎斑花釉和火焰红等各色花釉的创制开其先导。
清末民初,在颜色釉仿造方面,亦有显著进步,其中“红为最难仿之色,光绪及中叶,所仿者惟薄施淡抹而已”。至民国初,则大红、深红与胭脂红、豇豆红诸难仿效之色,均无一不有仿效,虽专家亦往往受其欺,而其中尤以豇豆红为最精。绿色之难仿制,亦不亚于红色,而纯色釉之绿色也达到了颇足乱真的水平。蓝色釉的仿制,为当时仿旧之最有成效者,特别是光绪中所仿者,或蓝而带黑,或蓝而带灰,均不难于判别。摹仿康熙蓝最足乱真,且亦很深入胎骨。在光绪间,所仿的稍带绿色的青釉,上绘金色轮廓的画,与内部白釉、外部豇豆红的食器以及仿明的黄釉等,都认为是“毫无俗气的名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颜色釉的生产有很大发展,不仅恢复了失传多年的许多名贵色釉,而且创造了火焰红、灯芯红、桃红、粉红、结晶釉、象牙黄、金砂釉、孔雀羽釉等。
色釉的配制就是由呈色原料和其相适应的基础釉料,按适当的比例配合,经过研磨、过筛制成釉浆,施釉于泥性相适应的胎骨上,在适当的温度和气氛下烧成。
配釉方式有五种:(1)基础釉加着色金属氧化物的天然矿物,这是传统的方法,其特点是就地取材,成本低廉,并具有地方色彩等;(2)基础釉加着色化工原料,这是传统配釉的发展,其特点是呈色纯正,操作简便,易于推广;(3)基础釉加特制色基(或颜料)其特点是呈色稳定,便于配套和调剂中间色釉;(4)基础釉加色剂(或颜料),再加辅助原料,辅助原料一般不发色,但可使色剂使之烧成显色,其特点是可降低熔融温度,增强釉面光泽。多用于低温度的色釉。
色釉釉浆的细度对釉面质量有一定的影响,太细则表面张力大,易出现“滚釉”或“釉裂”,且不便浸釉操作;太粗则成熟温度提高,并影响色釉光泽度。色釉釉浆细度与普通釉不同,一般应根据色釉的性质和所采取的施釉方法而定。单色釉、无光釉宜细些;裂纹釉、花釉、面釉可粗些,用喷釉法宜细些,用涂釉法可粗些。
知识出处
《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市志2卷(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景德镇千余年来的瓷业历史和现状,反映了景德镇瓷业的经济、文化和工艺,是第一部集景德镇瓷业资料之大全的专业地情资料性巨著。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