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仓库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志-第四卷》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129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仓库建设
分类号: F724.756
页数: 1
页码: 364
摘要: 本节记述的景德镇市民国24年(1935年)到新中国建立后粮油仓库建设情况。
关键词: 景德镇市 粮油 仓库建设

内容

民国24年(1935年),浮梁县在城区珠山建县仓1座22廒。25年,东山寺(莲花塘附近)建仓一座。直到1949年3月,全县只有简易仓、破旧祠庙仓或民房仓共30余座,总容量仅900多万斤。
  新中国建立后,市、县人民政府重视粮仓建设,粮仓建设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53年,在国民经济尚未恢复,国家财政还很困难的情况下,1950年,浮梁县投资在马鞍山建房式仓1座,容量186万斤,在旧城建简易仓1座,容量200万斤。1951年,在马鞍山建房式仓1座,容量142万斤。1953年,在市区十八拐建简易仓2座,容量280万斤。加上公、私营加工厂仓容量220万斤,租借民房做仓,容量565万斤,市区总仓容量1665万斤。农村有粮仓37座。容量1127万斤。其时,国库粮仓仍感不足,所以不得将部分粮食委托乡政府和供销社代保管。第二阶段,1954~1965年,这个时期(主要是50年代),在市区太白园、小港嘴和里村共建苏式仓15座,容量3960万斤。因仓墙矮、跨度大,称为“苏式矮胖仓”。农村也同时建了一批苏式仓。此外,还建了部分简易仓。在小港嘴建大小钢板油罐各2座,容量60万斤。第三阶段,1966~1978年,共建房式仓50座,总容量7126万斤。其间在1972年以前,适应战略要求,把“靠山荫蔽”作为建仓选点的前提,在南安大路程、三龙杨家店、储田曲阿里、蛟坛乌田、江村柏林、峙滩梅湖、西湖桃墅、枫树山等处建仓9座,总容量1170万斤,皆因偏僻,调运不便,致使无粮或少有粮食储存而成为“死角仓”,有的已被拆迁,有的报批改作他用。同时根据北方经验,共建土园仓20座,总容量65.5万斤。因南方雨水多,土园仓被雨水侵蚀容易损坏和倒塌,不利于储粮,后被淘汰。经总结经验教训,粮仓建设贯彻“必须符合粮源充足,交通方便,适当集中,调度灵活”的原则。这个阶段农村建仓较多,容量小,每座仓在100万斤至200万斤。仓型有所改进,为便于农民倒粮,部分仓建有天桥。但天桥也有上仓高,桥下易霉粮的缺陷。第四阶段,1979~1985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联产承包使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向国家提供的商品粮逐年增多,粮仓建设随之加速,7年共建房式仓34座,总容量5850万斤,建钢板油罐10个,总容量96万斤。同时,改造顶升苏式矮胖仓6座,提高墙身2.03米,单仓增加容量100万斤,共增仓容量600万斤。至1985年,全市共有粮仓129座,建筑面积57358平方米,总容量20111万斤;钢板油罐14座,总容量156万斤。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第四卷

《景德镇市志-第四卷》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卷下限止于1985,记述了景德镇的计划志,统计志,物价志,标准计量志,工商行政管理志,财政志,税务志,金融志,审计志,交通运输志,邮电志,粮食志,商业志,对外贸易志,物资志,房地产管理志,环境保护志。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