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统计机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志-第四卷》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1104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统计机构
分类号: C832.156
页数: 2
页码: 15-1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景德镇市的统计机构,其中包括市统计局、基层统计机构。
关键词: 景德镇 统计局 统计机构

内容

第一节 市统计局
  民国16年(1927年),浮梁县政府内设统计室,负责全县统计事务,但由于当时政局不稳,统计机构曾几度废立,统计业务时断时续。
  新中国成立后,从中央到地方,开始自上而下地建立各级统计机构。1953年6月,市政府根据政务院《关于充实统计机构,加强统计工作的决定》精神,设立市人民政府统计科。1954年4月,统计科改为计划统计科。1955年5月,计划统计科撤销,成立市计划委员会,下设统计科,办理全市统计工作。1962年12月,市人民政府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统计工作的决定》精神,设立市统计局,配备专职干部13人。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统计机构瘫痪。1968年10月,全市统计工作由市革命委员会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下设计科组办理。同年11月,全市统计工作任务改由市革委抓促部计划工作组承担。1972年1月,市革委经济计划委员会设统计组。1974年5月,市革委经济计划委员会改称市革委计划委员会,其下设的统计组亦更名为统计科。1980年10月23日,市革命委员会决定,将市计划委员会统计科划出,恢复市统计局建制。局内设秘书、工交基建、农业财贸、综合4个职能科室。1984年6月,增设社会科。同年9月至1985年6月,先后成立局属事业机构“景德镇市城市抽样调查队”、“景德镇市农村抽样调查队”。嗣后,各县、区统计局相继建立,全市各级政府统计机构日趋健全。
  第二节 基层统计机构
  建国初期,为适应经济管理的需要,市有关业务主管部门设立计划统计科或统计科。1953年,部门及基层统计机构得到进一步加强,先后建立工业局、粮食局、瓷业公司、合作社、花纱布公司计划统计科,工商联、国营商店、建国瓷厂、人民银行、瓷土制造厂计划统计股。截至年底,全市有专职统计员70名,兼职统计员32名。1958年,有些部门和单位将计统组织撤并。直至1962年底,全市各部门、各单位均没有单独设立统计组织,统计人员也大为减少。1958年以前,各业务主管部门,一般有统计人员6~7人,而1962年底却只有1~3人;大中型企业,亦由1958年的3~8人,减至1962年底的1~3人。
  1963~1965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统计工作的决定》和市委、市政府要求,逐步建立、调整、完善各级主管部门统计机构,充实各级统计干部。这期间,全市工业、商业、供销、农水、粮食、税务、银行等部门均陆续恢复计划统计机构,每个行业有专、兼职统计人员1~5人,商业公司及规模较大的工矿企业也设计统科或会统科,配备1~3名专、兼职统计人员。“文化大革命”期间,统计工作历经波折,部门与基层统计机构及人员先被削弱,后期逐步恢复。1978年以后,部门统计机构得到进一步恢复和加强。
  80年代初,着重抓整顿基层厂矿和农村乡镇统计,充实统计人员,加强统计工作。1984年2月20日,市经委、市企业调整整顿领导小组、市统计局联合制定出“关于在工交企业整顿中整顿企业统计工作的意见”,决定把整顿和加强统计工作列为企业进行全面整顿的内容之一,同时制发“景德镇市整顿企业统计工作的验收标准”。经过整顿,统计基础较好的企业统计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一些统计组织被撤并或尚未建立统计机构的企业逐步恢复或建立起统计机构,并增配统计人员。1985年3月30日,市政府发出“关于迅速配备乡镇统计员的通知”,要求各乡镇政府都须配备1名专职或兼职统计员。之后,又先后发出“关于建立乡镇统计站,加强农村统计工作的通知”,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统计工作的决定”。使全市统计网络逐步形成,统计队伍不断扩大,统计工作得到加强。据市统计局1988年11月组织的全市统计人员基本情况一次性调查,以当年9月30日为时点,全市各机关、团体、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共有专、兼职统计人员2227人,比1981年增长86%,其中专职1370人,兼职857人,全民单位1730人,城镇集体单位497人;部省属单位509人;市属单位1718人。在专职统计人员中,高级统计师、统计师48人,助理统计师108人,统计员148人。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第四卷

《景德镇市志-第四卷》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卷下限止于1985,记述了景德镇的计划志,统计志,物价志,标准计量志,工商行政管理志,财政志,税务志,金融志,审计志,交通运输志,邮电志,粮食志,商业志,对外贸易志,物资志,房地产管理志,环境保护志。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