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主体工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志-第三卷》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105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主体工程
分类号: TU753
页数: 3
页码: 339-34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景德镇市建筑业施工主体工程的具体内容,内容主要包括传统建筑施工、砖石砌体施工、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钢丝网薄壳屋面无模施工、钢、木结构施工、脚手架等。
关键词: 景德镇市 建筑业 主体工程

内容

传统建筑施工 传统建筑历来以木构造为主体,围以砖墙。在城区所用墙体材料多以窑砖砌筑(窑砖宽8.5公分,长短在8~18公分之间,厚3.5~4公分),用黄泥细浆砌成。其砌筑技术是景德镇泥工的专长。施工中无专门脚手架,材料运输手传手接,或掌绳拉运,极为艰辛。农村建房多为土窑青砖,砌成空斗墙围护。窑砖墙或空斗墙都不承重,有“墙倒屋不坍”之谚。屋顶多盖筒瓦或片瓦,较高级房屋在椽上另加木枋。其施工程序可归纳为“夯土为基,排磉为础,立柱上梁,盖瓦铺地”。
  建造时,先由木工掌墨师用单线弹出十分之一的梁柱排架图,示明抬梁穿逗式及位置尺寸,然后指挥锯木下料,开榫做卯。配斧以后,先在平地拼装排架,并初步固定,后以长绳牵引铺以绞叉支撑竖立并移至石磉墩上,吊正,加临时支撑,上大梁,收紧各节点榫卯,再依次安放檩条、椽子,木结构屋架即告成。随后即为砌墙盖瓦做脊背等工序。地面用窑砖或青砖铺成,台基用条石镶嵌作面,踏步用条石,天井庭院或满铺或只做走道。内室做木板地面,室内间壁多用预制木间壁(即鼓壁),可以安装拆卸。内部装修由小木作门窗、隔扇、板壁、屏风之类的制作和安装,用以分割内部空间。油漆、镂花另有专业工匠。
  房屋定位使用罗盘,放线使用麻绳,找平用竹笕盛水使用鸭子。民国时期用木水平笕。解放后,逐渐普及用水平仪、经纬仪。夯土及条桩使用木夯或石夯。
  砖石砌体施工 传统砌筑墙体,主要采用砌窑的散碎窑砖,用黄泥、石灰砌成,墙厚为33.3米,批刀泥灰搭丁咬错砌筑。1949年后,窑砖墙厚度改为37厘米,每砌高一米加两道标准砖镶砌,以增强自身的连结度,从而作为承重墙承重。用窑砖建造的房屋一般为2至3层。改窑后因窑砖来源断绝,窑砖墙逐渐被红砖墙或青砖墙所取代。在眠砖墙操作工艺上,曾经推广过“双手挤浆法”、“活动模板砌墙法”、“双面推尺铺灰砌墙法”、“铺灰器砌墙法”等。除此,还采用过“砌墙机”,使用时间不长。70年代以后,普遍由泥工单独操作,采用简便的单面刮尺铺灰,泥刀斩砖,刮灰灌缝。也有一些房屋采用红石砌墙。
  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 混凝土应用于建筑工程,始于清末。然而长期以来,品种单一,手工操作,发展甚慢。直至1955年以后,钢筋混凝土工程才不断发展。在品种上除普通混凝土外,还有防水混凝土、耐热混凝土、耐酸混凝土、耐碱混凝土、泡沫混凝土、抗冻混凝土、防射线混凝土、加气混凝土、钢屑混凝土等特种混凝土,都在一些特殊要求的工程中得到应用。混凝土配合比,50年代初期为体积比,常用70、90、110、140号几个等级。1956年以后,改用重量比,常用标号为100、150、200、250、300、400,个别工程用500号混凝土。由于硬性混凝土及外加剂的推广,从而获得早强、高强。所用混凝土的配合比,均由江西省和市建筑科研所经过试验后提供。市一建公司、市住宅建设公司等单位均建立了试验室,通过试验提供配合比设计。
  混凝土的搅拌,在1955年前,是用“人工炒盘”拌和。1955年下半年,在里村电厂工程首次使用400公升混凝土搅拌机拌和。1980年,在华风瓷厂工程,利用现成陡坎地势设立一个二阶式集中搅拌站,操作人员减少,质量把关严,生产效率较高。市一建公司混凝土预制厂采用混凝土拌和楼工艺,用卷扬机架从二楼进行料仓贮料,经过称量进入拌和机拌和,水泥由散装水泥筒仓贮料和供料,然后从底层卸出混凝土到机动翻斗车中输送,提高了工效。
  粗钢筋后张法预应力构件,首次使用是1977年青塘电厂工程,继后昌河飞机制造厂工程采用jm12锚环钢铰线制做36米预应力拱型屋架,华风瓷厂483列空腹桁架,由市一建公司采用粗钢筋后张法工艺,并应用部分预应力理论选定参数,编制工艺卡进行施工,其预留管采用胶管,一次成形效果显著。建珠山大桥时,市路桥工程公司与同济大学联合进行三向预应力张拉科学研究,采用高强钢丝镦头锚新工艺(又称第四代预应力)取得成功。并采用高强钢丝镦头锚新工艺承建了焦化煤气厂一座30米跨线桥。
  发展钢弦预应力的同时,还生产预应力门窗供市,并采用离心法生产空心电杆。市二建公司服务站首次发展小砌块生产,小砌块产量居全省之首。市一、二建筑公司施工的各种工程结构建筑物和形状十分复杂的钢筋混凝土工业建筑物,施工测量精细,立模技术巧妙。市一建公司所施工的焦化煤气厂抵抗墙和焦炉基础工程,工序交验得到武汉筑炉公司赞许。市施工企业重视降低立模成本,试验采用竹模板、组合模板、纤维板模板等。使用时间较长效果较好的是散装薄钢板模板,薄钢板厚2毫米,长1.5米、宽50厘米,因其可以任意重叠,立模适应性较强,使用时间长,经济效果好。立模支撑开始以钢木桁架和长码钉木批把支撑为主,以后较普遍使用定型轻钢桁架和活动钢管批把支撑,以及钢管联架立模等。同时采用素混凝土模壳、土模、砖模等工艺。
  1972年,在砖混结构的钢筋混凝土圈梁工程中,推广使用┖┚形装配式素混凝土模壳。因无须拆除节省木材,曾使用多年,这种模壳为建工局综合设计室周淞所设计。
  施工的锯齿形三角屋架和各种钢筋混凝土门架、屋架采用现场卧捣浇制。卧捣方法采取若干砖礅多节架空立模,快速脱模,以少最定型木模板快速周转生产。华风瓷厂工程采用的砖底模、土胎模的工艺,仅用少量定型木侧模快装快拆,并在模内贴塑刷隔离刘,其成型质量不但光洁,且成本较低。对生产槽形板等许多构件,市建筑公司则采用翻转脱壳模工艺,随捣随翻,落地成型,降低了成本消耗。
  钢丝网薄壳屋面无模施工 1960年,市妇幼保健院等工程采用钢丝网薄壳屋面新结构,薄壳厚度为2厘米,每壳3×6米。在施工中尽力控制壳体尺寸的桁架,在桁架上铺铁丝网,壳顶与壳内以两个泥工为对手,上面泥工铺压粉刷1:1.5水泥砂浆,下面泥工托住并抄平抹光,边粉边移动模架,薄壳自防水。
  钢、木结构施工 1963年,轻型钢屋架试验成功。由于轻钢屋架施工快,且造价低,因此在建筑工程上得到广泛利用。1964年,支援景德镇市“小三线”建设的四机部第十设计院现场设计组与市建筑公司技术合作,使轻钢屋架系统设计更趋完善,经重新整理定型在国内交流。轻钢屋架的大量施工,加快了钢结构制作和安装技术的发展。
  脚手架 内脚手架施工,1955年以前,工程施工采用杉木单排脚手架,之后采用毛竹双排脚手架铺竹片编板。尤其是引进烟囱操作内脚手架后,房屋工程大量推广内脚手架,在楼面上以工具式马凳支撑脚手板,保证泥工砌墙上升所需高度。外粉刷时则另搭脚手架,以缩短脚手架占用周期。
  吊篮式脚手架或挂式脚手架,外粉刷不搭脚手架,在屋顶上装置悬挑梁,挑梁上悬挂桁架吊监,工人在吊篮中操作,吊篮可随粉刷进度逐步下放。挂式脚手架,即将三角支架固定在墙或柱上,支架悬挂梯,在挂梯上搭挑板进行操作。
  多层角钢脚手架,二层高度的工业厂房,则用角钢支柱和可插入墙内的桁架横梁组成单排脚手架,随砌墙高度的塔高横梁上移,支住加接。
  自动升降架,在高级美术瓷厂(今为民瓷厂)工地一度使用。建筑施工条板主要用钢木混合条板、竹片串联条板、钢筋桁架条板等。1980年以后,大量推广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做外装修。
  50年代,木结构屋架广泛使用,市城建局设计室革新的桁架式木屋架取代了木屋架。轻型钢屋架的出现,取代了钢木屋架。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第三卷

《景德镇市志-第三卷》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85年,分农牧渔业志、林业志、水利志、茶业志、蔬菜志、乡镇企业志、电力工业志、电子工业志、机械工业志、轻化工业志、建筑材料志、建筑业志、医药志。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