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建筑工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志-第三卷》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1042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建筑工程
分类号: F426.9
页数: 12
页码: 323-35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景德镇市建筑工程的具体情况,主要介绍了民用建筑、工业建筑、窑炉建筑等。
关键词: 景德镇市 建筑业 建筑工程

内容

第一节 民用建筑
  住宅建筑 景德镇古代民居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980年城乡136处明代建筑的发现,震动了中国建筑界和考古界。
  明代住宅建筑,其外围大部用砖墙围闭,外墙一般不开窗,大门建有砖石门罩,少数于正面开门,多数是从侧面左前方开门;住宅多为中小型,1宅1户,有平房及楼房两种形式。其平面布置多以天井为中心构成小院子。正房的开间宽、进深长,明间尺寸更宽些用作客厅,左右次间为卧室,正房的廊房则比较狭小,正房与廊房用天井解决采光、通风与排水。一般住宅前后两进有2个天井,多进则有3个乃至更多天井。城镇民房,一般都为三间五架式。镇民建造住宅并不单纯为生活所用,往往“家店一体”、“户厂一致”。故其正室多不封闭,廊房走廊几与房宽,以利陈设货物或置案画瓷之用。这种工商兼住宅在国内古建筑中独具一格。其开敞的正堂既高且宽,梁柱选用粗大的木料,前檐柱直径达60厘米。城区花园里1号明代住宅柱径硕大,均在30厘米以上。前檐柱的间距一般大于前步柱以增加正堂的气势,并给正间以开窗的位置,前额坊的中段柱直径又大于前檐柱,两端有急刹的梭形收分,起拱较高,呈月梁形式,配以略有收分的梭柱,称“月梁梭柱”。住宅木质雕刻或砖石雕刻十分精致,其花色纹样多与瓷器彩绘纹样类同。在现存的明代民居建筑中,较典型的有:景德镇市祥集弄3号、11号两幢住宅,均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其中3号为一层两进,高6.03米,正堂平面5.4×4.48米,是典型的三间五架平面,正堂结构为三柱五檩三穿形式。采用穿斗木构架,一穿枋为叠合板梁,二穿枋则做成双步四梁,以连系栋柱和金柱,月梁曲率较大,矢高约1/6跨。堂屋上不设阁楼,正堂前的轩廊为弹弓顶棚,轩梁亦为月梁形式,顶棚上铺仅有3毫米厚的可弯曲的木望板。宅内雕饰为元代风格;11号为一层一进(二进已毁),高5.09米,正堂平面为6.36×4.7米,梁柱跨度大,雕刻精美,纹饰丰富,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有的民居原为瓷行,面阔增至5~7间,并有宽敞的前廊,开间大,进深长。前有较大的天井,傍后墙开3个小天井,均以满足瓷行功能需要而有所变化。
  解放前,瓷业工人多数住坯房屋,有的居民住竹棚。民国36年(1947)实际住宅建筑面积为64.4万平方米。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积极改善居民居住条件,1956~1962年,新建住房12.22万平方米,其中“民建公助”住房5.28万平方米。住宅建筑多为木结构或砖木结构,采用木构架式简易平房,共用厅堂、厨房,四户合一幢,或以斗砖墙为主的砖木结构2~3层双单间住宅。1963~1973年,由工厂企业等单位分散兴建一批二、三层砖混住宅工程,采用砖墙承重,设钢筋混凝土圈梁,预制多孔板铺楼层、槽形板盖屋面。1973年以后,多采用市建筑设计室73-1型住宅通用图和房管住宅通用图建造,每户建筑面积控制在45平方米以内,独家厨房,有阳台,通风散热较好,但面积偏紧,设备不全。至1979年共新建各种结构住宅工程61.76万平方米。1980~1985年,新建五、六层砖混结构住宅面积73.84万平方米。1985年,城区实有住宅面积129.9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由1949年的3.3平方米上升到5.3平方米。工程均为砖混结构,阳台加宽,厅堂加大,独厨独厕。住宅区的建设注重配套设施工程。即一般配有教育、文娱、商业服务网点等。
  如广场住宅商店工程,一楼为商店,二楼以上为住宅。住宅出入口从大楼北面天桥上楼,将住宅与商店两个不同用途房屋联合建造而成。
  商业建筑 古代的商业建筑多脱胎于民居,前店后坊。境内保存的明清时期古商店建筑中,以三闾庙古街建筑较为完整。市街店铺多为清代建筑。其建筑形式可分为两种:(1)土库门面,不开窗,柜台多设计于正堂,廊屋处作为设店,后面多为货栈带住家。木构架用料既大且讲究,薄线砖墙,土瓦屋面,四水归堂,天井采光,青石铺地。(2)铺板门面,进门则白灰砖柜台,前为店铺,后为作坊带住家,店铺上有暗楼可住人。木构架斗砖墙或窑砖墙,土瓦屋面临街披水。城区的瓷器街尚有部分店铺仍保留原来风貌。据清蓝浦《景德镇陶录》记载:“瓷器街颇宽广,约长二、三百武。……街两旁,店铺张列,无器不有”。座落在城区老弄口的金春馆,为明末清初所建2层3开间木结构饮食店,纵深1丈,中进为大天井,后进为小天井。今公和第一圃饮食店,初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店铺前设柜台和前楼梯上前二楼,后进厅上后二楼,分“新楼”和“青莲阁”二处。前后楼之间南侧有一露天花园,设有金鱼池、葡萄架及花卉等园林构筑物,曾植名贵花卉百余种。店堂各部均饰有十分典雅的木雕条屏挂幅以及名人书画。
  解放前,商业建筑一般多为砖木结构,绝大多数是二层楼,底层为较宽广的营业厅,二层装木板壁住人和堆放货物。其中吊楼与花楼,为推板门商店,多在店二层设置吊楼与花楼,其楼“占天不占地”,别具一格。较典型的为金家弄商店所保存的老店房。
  解放后,商业建筑发展较快。1957年6月15日,市百货商场3层砖木结构楼房竣工,1958年下半年市百货公司大楼、联合大楼竣工。这批工程均由市城建局设计室陈谷凡设计,市房管局修建公司施工。景德镇饭店工程,1959年开工,外墙为青砖眠砖墙承重,隔墙则为斗砖墙,木板楼面。中部为7层,两侧为5层。中部底层大厅为砖柱承重的钢筋混凝土围廊,楼梯、走廊、卫生间亦为钢筋混凝土构造。中部第7层为9米×9米1/4砖薄壳拱顶的亭楼,两侧均由木桁条机瓦屋面。1962年1月1日竣工,建筑面积9363平方米。挡土墙及台阶均采用红石砌筑,后有大饭厅,由市城建局设计室陈谷凡、杜永源等设计,市建筑公司施工。百花饭店,1980年7月8日动工,1982年9月15日竣工。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主楼6层,西南各为3~4层,市建筑设计院设计,市二建公司施工。市第二百货公司,建筑面积6154平方米,混合结构2~6层(与瓷石矿住宅组合建造),1983年1月23日开工,1985年1月竣工。由陶瓷工业设计院设计,市一建公司施工。
  景德镇宾馆主楼工程,1978年10月破土动工,部分钢筋混凝土框架与砖混组合结构,4层楼房,内装修粘塑墙布,大理石和水磨石地面,吸音纤维板装饰平顶,室内为席纹地板,有空调、采暖、消防等设施。外墙为奶黄色面砖贴面和大理石装饰,玻璃钢窗。于1979年7月1日竣工,市建一公司承建,投资170万元,续建工程有餐厅。
  公共建筑 解放前,市内公共建筑主要有御窑厂建筑群、西塔、县衙署、宗教、祠堂及会馆等建筑。
  御窑厂建筑群 御窑厂在市城区珠山之麓,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厂区垣周约五华里,中有大堂,堂后有轩、有寝,寝后高埠上有亭。堂之后两亭为东,西序,东南各有门,左有官署,前有仪门、鼓楼。区垣内还有佑陶灵祠,俗称风火仙,为纪念明万历景德镇陶工童宾所建,祠址在御窑厂院内。祠院东西长约七八丈,南北宽约四丈,之东偏有土库棋盘屋一栋,为烧窑户集会议事场所,祠对面有戏台一座。祠门门楣上嵌有径尺见方的瓷板四块,用青料书“佑陶灵祠”四字,系清乾隆唐英笔迹。此祠与师主庙隔街相望。师主庙,系纪念古时老陶工赵慨的神庙。因所供神位均系陶工烧炼与成型各脚位祖师,故其建筑细部与一般宗祠或庙宇均有所不同。此两祠庙在拓宽马路时拆除。区垣内的珠山之颠。
  龙珠阁,几经建造,多次毁于兵燹。唐代始置“聚珠亭”。宋代建亭称“中立亭”。明万历年间,大监潘相建“环翠亭”,后改称“朝天阁”。民国11年(1922),安徽祁门人康达集众筹资备料,次年冬动工建造,4年(1925)落成。因此山地势高,似五龙抱珠之势,乃命名“龙珠阁”。阁高3层,广阔数丈,四周围以红墙,宫殿式屋顶上覆盖黄釉瓷质筒瓦,四角均做创尖向上反翘,并置风铃,翠飞鸟革,气势巍峨。阁之大门及殿内梁柱,涂以朱赤,金碧辉煌。大门横额嵌以二尺见方白釉瓷板3块,书青色“龙珠阁”3字。因遭蚁害1982年拆除,1990年重建。重建后的龙珠阁,高5层,共34.5米,建筑面积1650平方米。系景德镇市城徽建筑。
  西塔 位于浮梁县城故址之西隅,建于北宋建隆二年(961)。清以前称西塔,后人以其外表红色称红塔。1959年,列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塔为砖砌木楼层塔身,用大型青砖叠砌而成。除第二层因第一层门窗较高无平座外,其余各层均设有平座。每层平座设三门,各据一面,各层均向内收进,是座楼阁式六角七层砖塔。底层边长5.2米,顶层边长3.7米,塔高从地坪至复盆顶37.8米。原有楼梯紧靠塔壁盘旋而上,属穿壁绕座式。反映出北宋初期塔的建筑风貌和艺术造型的时代特征。1984年开始重修,历时两年竣工,古塔焕然一新。
  衙署 主要有浮梁县衙和景德镇总商会。浮梁县衙为封闭式院落,古式木构架翘角瓦顶八字头门,设有仪门和天语门廊。由天井至中厅大堂,大堂两侧为科班房及主簿、都捕等用房,仪门外右侧为监狱。大堂后有一围墙,通过围墙院门为二堂花厅,左侧为县令住宅庭院。县衙计房数十间,木架平房,砖墙瓦顶,其开间、进深、大小及比例,多恪守宋明制,或按清雍正《工部做法则例》规定建造;景德镇总商会,系宣统年间建筑,大门为西式假三层砖西塔(红塔)木结构门楼房。办公楼为2层砖木结构。楼房后院和左侧另有11间平房,其门面以水泥粉刷。
  会馆祠堂 景德镇原有各省、府、县会馆24个,大多建于清乾隆至道光年间,多为宫殿式,以木石为建筑材料,建筑手法各异。徽州会馆为典型徽式建筑,大门口有石狮石鼓,门头上有“来头”柱,头进门口上匾牌书“五凤阁”,其门楼曾名噪一时。湖北会馆有3个大门,馆内有一悬匾题书“黄鹤楼”。湖北会馆和抚州会馆的石雕曾有“盖过江南”的美称。广肇会馆系典型粤式岭南建筑。苏湖会馆则类似苏州园林建筑。福建会馆,又称“天后宫”,系海外经销集散地,进大门后前院有戏台、酒楼,中厅有全部用斗拱组成的旋顶藻井,旋圈斗拱全部银色,藻井图案以大海、海浪、帆船构成画面,配以雕梁画栋,十分华丽堂皇。后殿有客房和议事厅,悬匾书“建于乾隆甲寅十二月新建”。都昌会馆有新、老之分,老会馆建于明代,新会馆建于清代。多数会馆均附设书院,如饶州会馆,又称芝阳书院。
  遗存的明代建筑中有15座祠堂。蛟潭乡礼芳李氏宗祠,其平面布局与住宅基本相同,只不过它有4个天井,形成四进院子,大门为单建门楼,建筑内部开敞。三龙乡盘溪村的王仲舒祠堂等门楼,均有十分精致的砖雕装饰,气势雄伟。明代闾门以兴田乡夏田村闾门较为完整。单开间歇山顶,构架工整,比例匀称,前檐排架保持月梁做法,柱子、月梁断面细腻,月梁起拱平缓。月梁两端有凹线和丁头拱。两侧边贴下边装有条板歇凳。大门大楣额缀有4颗海门簪,边贴童柱制成鹰嘴,是目前罕见的明代建筑。
  宗教建筑 景德镇市区宗教建筑仍有明代旸府寺、宝积寺、黄山寺等遗址多处。现存的宗教建筑有天主堂、清真寺。天主堂位于中华路2号,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开始建造的近代砖木结构,采用砖墙承重,红石门卷窗拱,西式木屋架,木门玻璃窗;清真寺,座落市城区董家上岭横弄12号。建于清末。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砖木结构,寺为1层局部2层。造型与布局,充满中西合璧色彩,大门庭用磨光大型青石板镶嵌筑成,花园中有仿伊斯兰习俗的长折波型花圃依附墙边。园南侧是清真大殿,殿房是中式传统排柱,抬梁结构,中式小青瓦屋面,唯独殿顶棚含伊斯兰伞型建筑。
  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市的建筑主要有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交通、邮电等公共事业及办公楼房建筑。共主要工程有:
  科技馆 主楼5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2283平方米,1979年12月正式动工,1981年10月竣工。是当时江西最大的科技活动大楼,市建筑设计院设计,市一建公司施工。
  学校 市第一中学原为天翼中学,在原有的多幢砖木结构教室、图书馆、礼堂、办公室、教师宿舍、食堂等,建筑面积达3.56万平方米的基础上,兴建了一批高等院校、中学、中专、技工学校和遍布城乡的小学用房。1979年10月开工,1980年8月建成的第一中学教学大楼,建筑面积3767平方米,工程造价35万元,采用市建筑设计院设计的陶瓷学校教学大楼图重复使用。市一建公司施工。市二、三、四中(今为建筑职业学校)、六中以及陶瓷学校、教育学院、技工学校、陶瓷职工大学等都在1978年后新建教学大楼,一般为4层砖混结构,12~16个教室,多采用通用图和本设计图重复使用。
  人民文化宫 (今市人民政府礼堂)1950年6月30日建成,砖木结构,所用青砖系拆旧城白塔大砖砌筑,由市城建局马师荣设计,采用包工不包料自营方式施工。
  群英堂 1959年动工,1960年2月18日竣工。建筑面积8200平方米,观众厅可容纳1500座。原采用25.4米桁架式木屋架,1975年更换钢屋架并重修门面。市城建局设计室陈谷凡、杜永源设计,市建筑公司施工。
  群众艺术馆 主楼5层,建筑面积1975平方米,总造价38万元,内设能容纳400座位的小剧场。1979年11月3日开工,工程座落于山崖边坡上,地基为建筑学会傅凯三设计的砂桩加砂垫调匀模差处理,1982年竣工。六〇二所设计室设计,都昌县建筑公司施工。
  光明电影院 建筑面积2824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前厅两层,大厅可容1550名观众。工程座落在原茭笋田软土层。地基采用分层碾压填高地基处理,两侧阶梯式座位与楼座相连,声光效果良好,内部吸音装饰仰顶及墙面,大门厅为旋转形楼梯,外墙高级粉刷,造型新颖美观。1978年6月12日动工,次年2月竣工,投资78万元,市建筑设计院设计,市一建公司施工。
  青少年宫 3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3238平方米,1985年竣工,市建筑设计院设计,市二建公司施工。
  陶瓷馆 是景德镇市首批砖混结构工程。砖墙承重,钢筋混凝土楼板,外墙为洗石子粉刷,内墙为装饰线脚粉刷,楼地面为水磨石。由市城建局设计室傅凯三设计。1955年6月开工,次年6月竣工。建筑面积1000余平方米。
  景德镇陶瓷历史博览区 由东翼的古窑瓷厂及西翼的明清世俗建筑群两大部分组成,于1979年开始建造。把城区和农村现存的古代坯坊、窑屋以及明清两代珍贵的民间建筑拆迁复建,从而体现了历史面貌。东翼的古窑瓷厂,有琢器作坊、圆器作坊、灰可器作坊、柴窑等建筑物,是仿古代手工制瓷原貌建筑。坯房长37米,宽14米,外檐高6.6米;窑炉为砖砌薄壳结构,薄壁斜砖烟囱高21米。接待厅为明代建筑,是明布政使金达的故宅,正堂宽3.75米,进深3.45米,檐高6.8米,做工考究,木梁柱雕刻,天井用青石柱、板作成。西翼明清世俗建筑群有国内仅存的明代闾门;7幢明代宗祠、官宅、3层木结构民居及商店;5幢清代宗祠、大夫弟以及小户住宅。建筑手法均采用穿逗式或抬梁式木构架,中设天井供通风、排水及采光。门楼、梁、柱雕刻花卉、走兽。工艺精致。
  湖田博物馆 混合结构仿古建筑,建筑面积629平方米,1982年9月27日开工,1983年竣工,江西省建筑设计院设计,市一建公司施工。
  医院 景德镇解放前无现代化医院。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第一、第二、第三人民医院。第二医院住院部,6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3700平方米,底层为急诊和电子监护病房。可设病床233张,投资47万元,内外均为较高级装饰。1978年11月土方动工,1979年6月土建开工,1980年10月竣工。由市一建公司承建。
  体育馆 1971年动工,采用37米三铰拱跨度型钢拱型屋架,市建筑公司设计室设计,市建筑一团施工。
  火车站 站场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站房建筑面积4977平方米,采用4层框架与装配式结构,大厅组成四合院式庭园房屋,地基为高填土,采用强夯法地基处理。厅内有高级陶壁画3幅,装饰美观,造型轻盈明快,得到中外游客好评。站前广场有一对大型建筑雕塑获奖。1982年2月21日开工,1984年6月竣工,市建筑设计院设计,市一建公司施工。
  长途汽车站 前面为3层办公楼,后面为单层候车室,可容纳千余人,建筑面积3088平方米。1959年底开工,1961年6月16日竣工使用。市城建局设计室设计,市建筑公司施工。
  邮电大楼 建筑面积6100平方米,总投资120万元,主楼6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有明线、电缆、短、微波等多种通讯手段。1980年10月26日开工,1983年底竣工,市建筑设计院设计,市二建公司施工。珠山路邮电大楼建于1958年9月。
  市委办公楼 1955年10月新建2至3层市委办公楼工程座落于8米深淤泥地基上,采用浮筏基础新结构技术,基础顶面即室内地面,以竹筋混凝土代替钢筋混凝土,这是首次以浅埋基础代替深埋基础,更具特色。由市城建局设计室傅凯三设计,市建筑公司一工区施工。
  市人民政府办公楼 中部4层,两侧3层,砖墙承重,木楼板灰板平顶,木屋架机瓦屋面,走廊及楼梯为钢筋混凝土构造,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1959年动工,1960年竣工。市城建局设计室陈谷凡、杜永源设计,市建筑公司施工。其中中部二层有部分楼面,采用沥清玛蹄脂粘贴硬木席纹木楼板。
  陶瓷出口公司大楼 为8层框架结构综合办公大楼,建筑面积3196平方米,地基为高填土,市建筑学会首次将强夯法应用于高八层大厦建筑。1985年4月开工,1987年11月竣工。市建筑设计院张怡轩、俞玉冈设计,市一建公司施工。
  第二节 工业建筑
  陶瓷工业厂房 景德镇制瓷历史悠久,只有手工作坊,且简陋分散。一般是5米宽、十几米长的坯房,加上晒场和晒架塘,一共只有100至200平方米。据房屋普查资料统计,景德镇解放前陶瓷生产坯房或厂房计78718.69平方米。坯房的平面与竖向的各部尺寸按生产位置和最合理的组织形式的工艺要求设计,因而这些构造尺寸被定型为通用设计。坯房采用三合院或四合院的平面布局,共计14间,可容纳30多名工人进行操作。院中露天为晒架塘,供淘泥陈腐和晾晒瓷坯之用,三面坯房为3栋敞开建筑组成。正间为面阔3.3米及进深6.6米的穿逗式木构架,构架的连系杆件系按照阴干瓷坯搭设条板的要求设置。正间地坪较内院地坪低0.26米,以利瓷坯条板取存符合人身高度。在做坯工序的中部有一条宽1.2米、深1.7米的地坪安放辘轳车,操作时制坯工席地而坐。坯房檐高距外地坪为3米,正间对面傲间是原料储存辅助用房,面阔与正间同,进深则少3架。正间与傲间披星相联,均有走道相通。1955~1966年新建厂房489723.13平方米,是1949年6.2倍。1972年以后,建造的陶瓷工业厂房有新的变化:(1)结构性质的变化,即砖木结构、装配式混合结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2)屋面形式的变化,即人字形厂房屋面、锯齿形厂房屋面、纵向采光带厂房屋面、横向下沉式天窗厂房屋面。(3)房屋层数的变化,即单层厂房、多层厂房。(4)柱网大小的变化,即4×7米、4×9米、4×10米、6×9米、6×12米、6×15米、6×18米、6×27米、7×15米、9×12米、7.2×9米、6×8米(多层厂房)。(5)厂房工艺布局的变化,即组合式厂房、联合式厂房、综合式厂房。均采用砖混结构和钢筋混凝土装配式结构,建筑面积7.85万平方米。
  组合式厂房设计系脱胎于坯房。坯房多由三合院组成,院宽约15米,故组合厂房宽度改为13米跨,砖柱瓦屋,砖柱上置木屋架盖土瓦,厂房三面砖柱之间用半砖墙封闭,并设玻璃窗,两屋之间用2~3米巷通道式露天晒场组合。制瓷原料则集中用条池式淘泥塘加工供给,柱跨多为3.2米或3.5米,每幢建筑面积560平方米左右、采用组合式厂房设计的有当时的市陶瓷合作社、第三瓷厂、第五瓷厂等瓷厂,于1954年建造,由市城建局设计室马荣师设计。
  高级美术瓷厂(今为民瓷厂) 1959年下半年动工兴建,是景德镇市第-个现代化陶瓷厂房工程。装配式钢筋混凝土T型柱,柱网尺寸为9×12米,柱上置于9米承托大梁和现浇钢筋混凝土天沟,大梁上口标高4.5米,每根柱网置2列12米跨装配式钢筋混凝土三角屋架,组成天窗向北的锯齿式屋面,屋面为木桁条打板浦油毡盖机瓦,厂区东西各一车间,每车间建筑面积为9878平方米。由江西省轻工业厅设计室设计,东区车间由江西省建四处承建,西区车间由市建筑公司承建。于1961年竣工投产,概算单价每平方米45元(1959年材料单价)。
  景德镇瓷厂(今昌河飞机制造厂) 为中国和捷克斯洛伐克技术合作项目。工艺部分及总体布置由捷克专家设计,其余工程由省轻工业厅设计室设计。1959年,生活区及耐火材料生产厂房动工兴建,主厂房区土方工程开工。中途主厂房工程下马,1963年复建。1965年1月22日竣工投产。占地总面积24.4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88万平方米,其中主厂房为3.3万平方米,有两条100米隧道窑、两条58米锦窑和58米高钢筋混凝土烟囱。由市建筑公司、省建四处和武汉筑炉公司先后施工。
  景华瓷件厂门式屋架厂房 1974年建造,采用15米跨门式钢筋混凝土钢架,门式钢架上置6米钢筋混凝土T形桁条,盖预应力槽瓦。每幢建筑面积为1101平方米,排列式组合,由四机部十院设计,市一建公司施工。
  陶瓷合作工厂成型厂房车间 轻钢屋架型,于1964年2月动工,当年10月投产。装配式H型小断面钢筋混凝土组合柱,柱网尺寸为7×16米,连3跨,柱上置两榀7米组合式钢筋混凝土桁架承托梁和一个钢丝网薄壳天沟,厚度3.5公分,标高5.4米,每根柱网置2榀15米带气楼轻钢屋架,屋面为木桁条盖土瓦,建筑面积3169平方米。由市建筑设计室傅凯三等人设计,市建筑公司承建,每平方米造价41.70元(1962年材料单价)。
  华风瓷厂 原设计为年产日用瓷1600万件的大型现代化瓷厂,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6291平方米,其中1号主厂房30907平方米,共45栋工业与民用建筑。厂房工程为装配式钢筋混凝土T型柱,柱网尺寸为6×18米,柱上置18米装配式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空腹桁架,采用横向下沉式天窗,以此两面采光和通风。大型屋面板上铺有珍珠岩保温层和油胶防水,计划总投资为3337万元。1980年1月土方动工。7月1日主体工程正式开工。次年主厂房基本建成,辅助厂房及生活区等建筑于1983年竣工。由江西省轻工业设计院土建设计,市陶瓷工业设计院工艺设计,市一建公司施工。
  其他产业厂房
  里村发电厂 1955年12月动工,是景德镇市第一个现代化工业项目。装机共6000千瓦,钢筋混凝土现浇高框架结构,汽轮机座预埋长螺栓允许误差很小,以焊接钢板套架控制,汽轮机安装时一次就位成功。市建筑公司8个月完成第一组工程竣工发电。设计单位为江西省电力设计室。
  青塘发电厂(今名为景德镇发电厂) 占地9.9万平方米,配3台10千瓦发电机组。1974年4月破土动工,1977年7月1日投入使用。由江西省电力设计院、华东电力设计院联合设计,江西省一建公司施工。全装配式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该工程在汽轮基础浇捣完后,偶然发现汽轮基础下面有枯竭地下河道溶洞,采取划分断面开挖浇捣混凝土填实方法处理。
  景德镇市无线电厂总装车间 是1978年以后,由市投资的电子工业扩建项目之一。4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面积3576平方米。1981年8月25日开工,1984年竣工。市一建公司施工。其余8个电子工厂由外地迁来,属“小三线”建设项目。多在山区,分散于各个山坳,重点工程建于山洞之内,故所建工程单幢面积都不很大。其结构由于当时强调“干打垒”,所以力求就地取材快速建成投产。1978年以后,许多厂房进行大量的改造和扩建。
  建材工业厂房 从1956年建成人民砖瓦厂始,建材工业开始起步。至1978年,建材工业日臻完备,有水泥厂、景德镇陶瓷厂、大理石厂、三合板厂等63家。这些工厂经过大规模基本建设和工程技术改造,其结构形式有装配式厂房和钢筋混凝土框架等多种。景德镇陶瓷厂工程,1982年开始,相继改造扩建原料、成型、烧成、新釉面砖4个车间,共34397平方米,形成年产釉面砖240万平方米、卫生瓷36万件的生产能力。扩建工程为装配式结构和混合结构。由西北建筑设计院设计,市二建公司施工。计划总投资3800万元。自1958年建厂起,建筑总面积94966万平方米,占地面积31万平方米。
  市木材加工厂 由林业部投资,建成年产3000吨纤维板车间,厂区占地17287平方米,由林业部设计院设计,市二建公司施工。
  机械制造工业厂房 景德镇市的机械制造工业起步较晚。1958年,开始建设陶瓷机械厂,此后相继兴建印刷机械厂、建筑机械厂、电瓷电器厂、电机厂等。1966年,直升飞机制造厂(即昌河飞机制造厂)及一些国防机械工厂迁入景德镇市。这些机械工厂始建时结构简易,后经陆续扩建改造多为钢筋混凝土装配式结构厂房,尤以昌河飞机制造厂建设规模宏大。该厂由原景德镇瓷厂改造而成。计划总投资9660万元,其中总装厂房8个,工程扩建于原茅家坂砖瓦厂旧址,采用36米跨钢丝束预应力屋架。1968年改建时,由三机部第四设计院设计,施工单位为市建筑一团、市建筑二团,以后连年扩建,参与施工的单位有江西省二建公司、波阳县建筑公司、福建闽清坂东建筑联社。
  耐火材料厂房 1958年,景德镇市陶瓷工业生产由柴窑改为煤窑,兴建了一个年产万吨以上的耐火材料厂,开始采用10米直径倒焰圆窑生产,1982年建设1条90米隧道窑。其厂房经过不断改建和扩建,工厂占地面积达8.047万平方米。
  焦化煤气厂工程 于1982年4月20日筹建,1983年9月5日,由市一建公司施工。焦炉基础和39.6米高煤塔,以及36米高熄焦塔等构筑物和建筑物20余项工程,首次采用60/80吨米塔吊吊装煤塔大型重吨钢构件与装配式构件。计划总投资9548万元,年产焦炭20万吨,煤气1.46万立方米,焦油1.36万吨。主体工程建筑面积20433平方米。由冶金部焦耐设计院设计,市一建公司、省建二公司、第四冶金建设公司、武汉筑炉公司先后施工。
  黎明制药厂新诺明车间 始建于1965年,以后陆续扩建,计划总投资1062万元。1985年建造的新诺明车间为3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面积6174平方米,市一建公司施工。
  市肉类联合加工厂工程 1964年始建宰猪车间。1971年2月27日冷库建成投产。冷藏能力1500吨,冷藏面积1800平方米,宰猪每班100头。由市建筑公司设计室设计,市建二团施工。
  洋湖水厂工程 是继观音阁水厂、黄泥头水厂以后,新建的日产10万吨的较大型水厂。一级泵房等工程于1973年12月开工,后为各种配套工程,计划总投资780万元。由上海市政工程设计院设计,市一建公司、路桥公司、江西省工业设备安装公司先后施工。
  仓库 解放前,景德镇陶瓷仓库多为民房改建或扩建而成,或在坯房院内留出1-2间堆置原料,结构简易。解放后,工农业生产发展很快,商品物资储存、中转数量不断增多,到1985年仅江西省陶瓷出口公司仓库就有23幢,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省储运公司景德镇分公司共有仓库37栋,占地面积3.2万平方米。各工厂企业在基建时都建有仓库,共100余幢。圆形水泥囤库工程,是采用混凝土砌块砌成,建筑造价较低。
  直升飞机库工程(湖田六〇二研究所) 建于1972年,房屋跨度24米,采用轻钢屋架,石棉瓦屋面,砖墙加钢筋混凝土腰箍承重。市建一团施工。
  市工艺品进出口陶瓷支公司跨线仓库 为装配钢筋混凝土结构。上置预应力大型屋面板,二毡三油防水。火车可直接在仓库内装卸。由市建筑设计室设计,市一建公司施工。建筑面积2955平方米,1980年12月建造。
  陶瓷出口分公司小型砌块墙快装仓库 采用小砌块承重,轻钢屋架上盖玻璃钢瓦。于1982年5月先后开工,共有4幢,建筑总面积8091平方米,由市建筑服务公司承建。
  物质局里村折板屋面仓库 建于1973年,属江西省首次应用。采用长15米、宽1.5至2米,厚6厘米折板,共12个折板体,计499平方米。由市建筑设计室设计,市二建公司施工。
  陶瓷销售公司多层仓库建筑面积7299平方米,3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1983年开工,1984年12月竣工。江西省商业厅设计室设计,市二建公司施工。
  1985年,基本建设投资各类建筑竣工面积共计25.36万平方米。其中,厂房7.33万平方米,仓库1.7万平方米,商业用房3300平方米,住宅12.09万平方米,教育用房1.2万平方米,医疗卫生用房4300平方米,科研5400平方米,其他建筑2.69万平方米。
  第三节 窑炉建筑
  景德镇市烧制瓷器的各式窑炉数量之多,品种之全,在国内是不多见的。有隧道窑、烤火锦窑、自动辊底窑、各种规格型号的电热窑;传统陶瓷龙窑、阶级窑、景德镇窑、倒焰窑、直焰窑、箱式窑、素烧窑、本烧窑、推板窑、台车窑、高帽窑、轮窑;有红炉、池炉、熔块炉、煤气炉、加热炉、退火炉;以及各种用途各种规格的建材窑炉、化工窑炉等。据市工商管理局调查统计,截至1949年6月,景德镇市烧制瓷器的窑炉共103座,其中柴窑81座,槎窑17座;阶级窑5座。从湖田古窑遗址出土的古窑还有马蹄窑、葫芦窑等。现择有代表的窑炉分述如下:
  景德镇窑 简称镇窑,又称蛋形窑。是我国陶瓷工业生产中的特有窑炉,历史悠久。曾一度成为国外陶瓷窑炉的典范。18世纪英国的纽卡斯特窑、德国的卡塞尔窑,都是模仿镇窑构筑的。
  镇窑分为柴窑和槎窑两种。柴窑约200立方米容积,以松柴为燃料;槎窑容积较小,以槎柴为燃料。因镇窑形似半个鹅蛋,又称蛋形窑。作为窑类属平焰式间歇式窑。其施工为景德镇“挛窑店”族传绝技,由余氏独家经营,有传子不传女之说。窑炉建造时,火坑较内地平均深1米,坑底不能浸水,必须建在干爽地基上。火坑建成后将窑墙地基夯平,窑门向窑囱处升高倾斜,在地基上铺砖地面,在地面上拉中线定出窑的中轴,由窑门3米处和挂窑处两侧拉直线为窑直墙线,窑头处和观音堂处放半圆曲线,为弧墙线。据此砌筑约2米厚护墙,护墙用红砖砌筑,内用碎砖和泥浆填塞,护墙高约3米。护墙与内墙之间留有空隙带,用以隔热和窑身膨胀收缩,空隙带宽20~30厘米,空隙间填上砂土。这些操作都可由一般泥工配合挛窑师傅进行,唯内窑墙和窑顶用23×8.5×3.5厘米窑砖砌筑,内窑墙竖向为曲度墙,曲度根据满窑时利用匣钵排列间隙的“灵活吸水孔”要求确定。由于常以“小肚”(位于“大肚”后约7米)为分装大小器匣钵的分界线,墙壁曲度突急。砌筑内窑墙要用搓泥压砌,即窑砖砌上墙后,要求达到用手力拉不开的程度。这是挛窑师傅的基本功,非一般泥工所能达到。当从内窑墙砌至发蓬时,由一名挛窑师傅将泥搓成面状,站在长条凳板上用力一抛,全部泥浆成弧状准确无误搭在砌窑砖面上,这是绝技之一;另一名挛窑师傅即将窑砖搓泥压贴一次成拱,弧度圆滑全在手中变化自如,且其所贴砌之窑顶上可以走人,这是绝技之二;整个窑体砌成卧式半个鹅蛋形,既不用模架,又不用尺规,仅凭手拉一条中线,依据握砖时大拇指与砖距离以“一支香”、“一拳头”等收分口诀,熟炼地将窑身各处纵断面构成半椭圆形。由于各处弧度略有差异,挛窑师傅以点吸黄烟斗的香的厚度和巴掌厚度作为坡率收分成弧度的尺度,坡率则以上悬中线和横拉斜线确定之,这是绝技之三。在距离顶蓬最高点往后1.8米处为“大肚”,窑身为烟囱的交界处为“挂密口”,紧接着沿烟囱底为一通道,两处侧墙称“燕尾”,是为了负荷烟囱重量而放置的。“挂密口”到“小肚”一段谓之“想理”,“小肚”至“大肚”一段谓之“窝里”。以上各段处断面排砖多少都有定数。“挂密口”后部囱底即“余堂”,囱下顶、墙合拱收头处为“观音堂”。砌至此位置时,窑身内胆墙即完成。窑顶最高处5.4米,前高后低呈14.5度坡度角。全窑留有15一18厘米的望火孔6个,即发火孔、分析孔、腰火孔等。内窑墙和窑顶砌好后,在护墙上部(即拱蓬下部)堆放7到8层横放窑砖,以保持窑顶被拱的横推力推塌。为增加护墙的整体强度,防止墙体分裂,常在护墙中置放木料增加墙体拉结力。窑底板面层铺厚约30~40厘米“老土子”,以利耐火保温。
  镇窑房是一栋面积近千平方米的穿逗式两层木构架建筑。窑炉位置占窑房的四分之一,其它均为两层楼台,台层高度9尺,为装匣、开窑、选瓷之用。二层楼台贮备松柴,楼面荷重每平方米1.2吨。构架是均为9×9尺的方形柱网,承重梁为高1.6尺拼合板枋,板枋上用1.8寸厚的跳板铺成,柱子采用木质密突的香樟及栎树,柱径一尺有余,荷重能力较大。窑户老板为节约造价,平日收集上述树干,其树干上部要求应能达到3道板坊穿榫入柱即可,其下部自然弯曲任何形状则不予计较。落地拼装时按柱脚实际尺寸调整磉位,然后起板竖架。其因材施工,巧于搭接,真可谓之匠心独具。1962年,在农村发展瓷业生产,采用杉木建造一批槎窑窑房,其造价比上述树干窑房为高。
  倒焰窑 结构简单,设备费用低,适合小规模生产,适用于不同烧成品的制品的烧成。可以根据制品的烧成要求灵活地改变烧成气氛。但是,装窑、烧窑和开窑应由熟炼工操作。由于窑体积蓄热量高,不仅燃料消耗量大,而且拉长了每窑的周期,降低了窑的生产能力。由于以煤为燃料,污染严重。
  景德镇以煤代柴烧制瓷器,很早就进行过多次试验。民国14年(1925),景德镇陶务局在莲花塘五龙庵侧建造了一座8立方米倒焰式方形煤窑,并聘日本人中原燎之为烧炼技师,但未成功。1955年,市陶瓷研究所建造一座5.6立方米小方形倒焰窑,于次年1月30日试烧成功。接着建国瓷厂五分厂(今宇宙瓷厂)建造6座方形倒焰窑。1957年,市第二制瓷社建造3座93立方米圆形倒焰窑,试烧成功。但由于造价较高,所费“三材”较多,难于推广。1958年,进行窑炉和烟囱改革,7月下旬,在城区马鞍山进行试验圆形倒焰窑快速施工,六昼夜建成。8月2日,烧成色面清白瓷器。中共市委决定全面推广。截至是年11月底,全市共建造倒焰窑164座。均由市建筑公司施工。
  隧道窑 1963年从中捷技术合作项目——景德镇瓷厂隧道窑工程引进建造技术,并根据山东博山第一条煤烧隧道窑建造经验,自行设计第一条隧道窑。1965年,由市建筑公司分出的窑炉修建队,在光明瓷厂建造第一条隧道窑。嗣后,红旗、建新、红星、东风、新华、宇宙、为民瓷厂和钵体厂相继建成煤烧隧道窑。至1976年,陶瓷系统共建成煤烧隧道窑15座。这些窑长短不一,截面积各不相同。其长度有46米、50米、60米、67米、70米、81米、87米。1976~1984年,在为民、红星、景兴、红旗、红光、建国、艺术、人民等瓷厂相继建成油烧隧道窑16座,九九九厂等三线工厂也建成了隧道窑。窑炉修建队改为窑炉建筑安装公司后,承担了南起海南岛、北至佳木斯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建造新型辊底烤火窑31条,改进电热烤花炉238座。陶瓷系统隧道窑,一般由陶瓷工业设计院设计,多由窑炉建筑安装公司施工。
  轮窑 1955年,在河西砖瓦厂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建造18门轮窑,烧砖质量良好。1959年,自行设计建造的28门轮窑,烧砖质量更好。均由市建筑公司承建。
  推板窑 是烧制陶瓷面砖的多室式窑。窑为长方形的燃烧通道,用主墙将通道分成许多小的孔道窑室,又称多孔窑。每孔窑室令容一道推板通过,有20孔窑和24孔窑之分。24孔窑长13米,宽5.6米。这些孔道窑室再被炉底的通风道系统地连成一个环形,24、孔窑内部分成两座12孔小截面积的窑,由一道纵向隔墙隔断,以避免火路互相干扰。
  阶级窑 1948年,艾荣生瓷厂首次在马鞍山建成,为一座4间3窑室的阶级窑,以杂柴为燃料。窑长2.6丈,宽1.2丈,容量80担瓷坯。
  隧道锦窑 用于烘烧釉上彩的低温窑,采用辊球推笼式将瓷器送入窑内烘烤。1957年,从湖南引进此项设计,于12月27日在市美术合作工厂建成,试烧成功。1958年陆续推广。由市建筑公司承建。
  烟囱 镇窑烟囱,高18~19米,烟囱上下的横断面呈鸭蛋形,上口横断面为1.75~2平方米。烟囱用窑砖自“燕尾”侧墙和“观音堂”弧墙以及“挂窑口”顶蓬往上砌筑。单砖墙厚仅8.5厘米。采用泥浆灰料粘结,用长条凳作脚手架随砌随搭,往上升高。砌至顶部用窑砖一层压一层直至烟囱尖,呈钢笔尖形,此尖体面向窑口,以一块砖压住收头。外表糊上黄泥浆,并用粗铁丝加竖木板打箍加固。
  1958年,试验倒焰圆窑烟囱,主要仿镇窑烟囱建造,烟囱高21~27米,俗称“土烟囱”。圆窑推广活动中,尚有20余座保存至今。其中座落在东风瓷厂渣片地基上30米高的烟囱设计较为特殊。(1)其烟囱按隐蔽风区实测,进行风力折减计算,深基改为浅基,30米高砖烟囱基础埋深仅1.2米,基础板所用钢筋仅0.9吨。(2)烟囱砖体薄,减轻自重三分之一。(3)取消一米一道10厘米×1厘米钢板铁箍,改用空气排潮防膨胀措施,仅用少量钢筋砖箍。(4)采用内脚手施工或挂篮脚手施工。景德镇瓷厂60米钢筋混凝土烟囱,采用“爬模法”施工;景德镇发电厂、焦化煤气厂100米混凝土烟囱,采用“滑模法”施工。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第三卷

《景德镇市志-第三卷》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85年,分农牧渔业志、林业志、水利志、茶业志、蔬菜志、乡镇企业志、电力工业志、电子工业志、机械工业志、轻化工业志、建筑材料志、建筑业志、医药志。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