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猪崽的人题堂匾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青原区志》
唯一号: 140334020230000592
专题名称: 卖猪崽的人题堂匾
文件路径: 1403/01/object/PDF/140310020230000011/001
起始页: 0840.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富田镇陂下村竹隐堂的堂匾是一个卖猪崽的、叫曾彦的人题写的。 曾彦(1425~1501),明代,泰和县沙村人。沙村,属泰和县苑前乡,与陂下交界。曾彦出身贫寒,少年时以挑脚为生,常从苑前街上贩些猪崽到富田街去卖一天,他挑着猪崽到了陂下胡氏宗祠敦仁堂边,听得祠堂里人声嘈杂,便放下担子歇脚。走进去一看,原来,陂下村的斯文们(文化人)齐聚在一起,为新建的祠堂书写堂匾“竹隐堂”。陂下是个有两千人口的大村庄,族长规定,每个斯文都要写,然后大家评论,谁写得好,就用谁的字。这是一份难的荣耀,人人都想能用上自己写的字。可是,斯文们写了撕,撕了写,废字纸丢了一大堆,二十几个斯文就是没一个人写得好。曾彦在旁边看得暗暗发笑,便向族长公打个拱,说:“族长公,能不能让我写几个字试试看?” 陂下胡姓人很多人认得曾彦,有人就怂恿他上前试试,斯文们可不答应,认为有损他们的声誉,个个横眉冷对。族长公心里也怀疑曾彦的才学,但他很开明,心想,试就试吧,不就是浪费几张纸的事吗?于是,他笑眯眯地说:“既然你爱写字,那就试试吧!” 曾彦年轻气盛,全然不顾斯文们的感受,脱下脚上的一只草鞋,蘸饱墨汁,在地上铺着的大纸上写下了“竹隐堂”三字。问:“要不要落款?”斯文们为了维护自己的脸面,硬说曾彦的字写得不伦不类,也不怎么好,还落什么款?再说,你一个卖猪婆的,有什么身份?有人就借机把他的字揉成一团,丢在废纸堆里。曾彦羞愧难当,怏怏地离开敦仁堂,挑起猪笼,卖他的猪崽去了。 曾彦走后,斯文们又写了半天,仍是写不好。有人又把曾彦写的字捡起来摊开,大家评头论足,一致认为曾彦写的字迹饱满、苍劲有力,还是用他的比较好。族长公这才拍板用曾彦写的字。 几年后,曾彦考上了状元,官授翰林院修撰。陂下村人高兴了,认为取曾彦写的字做堂匾算是有眼光,这块堂匾成了状元公的墨宝。他们高兴地跑到京城去找曾彦索要落款,曾彦笑了笑说:“谢谢你们还记得我,我一个卖猪婆崽的,有什么身份?还敢落什么款?”说得陂下村人无地自容,他们知道,状元公还在生他们的气,怪只怪当年大家有眼无珠,不识泰山。 五百多年过去了,这块“竹隐堂”堂匾仍高悬堂中,熠熠生辉。

知识出处

青原区志

《青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青原区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江西省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办法,全面、系统地记述青原区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是地方性、资料性的科学文献。本志记述范围以青原区行政辖区为主;历史记述中涉及相邻县(市、区)的内容,以历史境域为界,同时注明年代。本志以类系事、事以类从,结合社会分工,划分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6大部类。构架为编、章、节、目四个层次,共设36编、191章、681节。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