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圩镇

知识类型: 地理名称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青原区志》
地理名称: 新圩镇
唯一号: 140333020230000104
文件路径: 1403/01/object/PDF/140310020230000011/001
起始页: 0147.pdf
层级分类: 乡(镇、街道)
起始年代: 1365年

参考方位

新圩镇东与吉水县水南镇临界,西与泰和县万合镇毗邻,南与富田镇相连,北与文陂乡接壤。

介绍

新圩镇东与吉水县水南镇临界,西与泰和县万合镇毗邻,南与富田镇相连,北与文陂乡接壤。全镇属中纬、低丘陵地带,属小盆地形,土地资源丰富。总面积49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1357公顷,林地2630公顷,水塘200公顷。 新圩镇始建于元至止二十五年(1365),民国时属纯化乡管辖,新中国成立后曾设乡,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86年恢复乡,1993年8月撤乡设镇。2010年,全镇辖1个居委会,13个行政村,129个村民小组,77个自然村,总户数为4817户,总人口为1.8万人,城镇区居住人口为六千余人。 新圩镇是个农业大镇,素有“鱼米之乡”、“粮仓”之美称,是青原区粮食主产区。主要特色农副产品有、竹篙薯、红薯、无公害蔬菜、柑橘、仔猪、水产等。2007年,引进江西从玉(青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立130余公顷的供港蔬菜基地,全镇工业发展较快,工业产品主要有粮食加工品、麻纺织品、皮革加工品、布匹加工品等,较大型的企业有宾满麻纺厂、鑫隆铜业、吉新金属、匡满麻纺、庐东米业、超群制衣等。至2010年,全镇共有小企业、家庭小作坊301家,其中小企业99个,年上交税金284万,其中工业上交税金190万元;第三产业上交税金193万元;全镇实现工农业生产总值达19485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达5507万元,工业总产值1397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700元。 2001-2010年,新圩镇累计投资4000余万元加快小城镇建设,其中2007-2008年投资3000万元新建成全市首个室内农贸市场和商业街,工程占地总面积2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5000平方米,商业店铺260余间,商品住房300余套,工程含农贸市场和步行街两部分,其中步行街长约160米,室内农贸市场面积6700平方米,2008年投入使用:2009年,对坏街两侧房屋进行以“青砖黛瓦马头墙,飞檐翘角坡屋顶”为风格的立面改造;对基础设施进行硬化、绿化、亮化;新建成曲塘文化公园、垃圾填埋场和垃圾焚烧炉各1个。同年,投资450万元的新圩敬老院院民大楼和庭院改造全面完工,投资300万元的新坏二小建设工程基本完工。全镇实现村村通水泥公路。 2005年,新圩镇在全区率先启动璋塘新农村建设,至2010年,完成23个新农村点建设。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主要修建村主十道和巷道;拆除各类危旧、有碍观瞻的建筑;实施安全饮水和自来水“户户通” 工程,农户改厕率达97%。 新圩镇的民间艺术很丰富,箍俚龙是最具特色,因其灯体是以幾箍紧紧连缀而成的,故名。1958年“箍俚龙”改称为“东方巨龙”,1984年恢复“箍俚龙”的名称,1986年箍俚龙以其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风格被编入《江西省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并被推荐到《中国民间舞蹈集成>,2009年,被列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境内有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毛家村,村里有保存完整完好的“纯化区第八乡苏维埃政府旧址”和红色标语多条,有大面积保存完好的历史建筑群。 全镇有中学1所、小学8所、卫生院1所等,镇内驻有信用社、农业银行、邮政所、电信所、地税所、派出所、药店等多家事企业单位。

知识出处

青原区志

《青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青原区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江西省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办法,全面、系统地记述青原区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是地方性、资料性的科学文献。本志记述范围以青原区行政辖区为主;历史记述中涉及相邻县(市、区)的内容,以历史境域为界,同时注明年代。本志以类系事、事以类从,结合社会分工,划分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6大部类。构架为编、章、节、目四个层次,共设36编、191章、681节。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