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国立第十三中学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吉安市青原区志》
唯一号: 140331020220000329
机构名称: 吉安国立第十三中学
文件路径: 1403/01/object/PDF/140310020220000002/001
起始页: 0781.pdf
地址: 吉安青原山
起始时间: 1939年秋

机构描述

国立第十三中学,1937年“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上海事变”后,大批沦陷区学生辗转来到后方,衣食无着,求学无门。因此,当时的教育部创办国立中学,广招流亡学生。1939年秋,国立十三中选定吉安青原山为校址。 1940年1月,国立十三中在吉安、宁都、浮梁、铅山、莲花、铜鼓等地分设考区,应考者5900余人,实招1305人(含中央赈济会拨款增班人数)。在青原山本部设高中6个班,初中7个班。铅山分校设在鹅湖书院,始为4个班,后发展至6个班。莲花分班设初一2个班。1940年3月13日正式开学,首任校长陈颖春。从此,先后有3600余学生,在200多位师长教育下,开始了“在炮火中过活,在炸弹下长成”的战斗、学习生活。 学校本部在原阳明书院和净居寺的基础上扩建校舍,高中部设在阳明书院,初中部设在净居寺。 1941年莲花分班并入校本部。 1941年秋校本部加设6年一贯制实验班,与“三三”制初一同时招生。 1942年,日寇南犯樟树,吉安震动,学校紧急疏散。无家可归者,由学校统管。初中留校学生步行去泰和,员工和家属乘船去万安。同年炎夏,日寇进攻浙赣沿线,上饶濒危,铅山分校师生从铅山县徒步跋涉,辗转九县,历时一月余,步行700多公里,才到达赣南宁都边界的谢村、青塘新址。复课一学期后奉教育部令改为师范,离开国立十三中别树一帜,部分师生归入校本部。 1944年,日寇在中国国土上垂死挣扎之际,十三中师生纷纷投笔从戎,参加者200余人。 1945年1月,日军妄图打通大陆南北通道,占领赣州后,窜扰赣江沿线,危及泰和和吉安。校本部决定迁校永丰藤田,师生于农历小年(腊月二十四日)出发,冒雪徒步跋涉100余公里,于农历除夕抵达藤田镇,休整数日过年后,再去三华里外的新址筱岭王村。不久,青原山即遭日寇蹂躏,杀死一和尚,烧毁大礼堂和初中部宿舍。2月敌退出吉安,高中部回到青原山复课。初中部8个班及一贯制6个班仍留藤田,以班级为单位,借用民房(多为阴暗潮湿的柴草间、杂物棚、旧仓库、牛栏等)为宿舍,平整空地为操场,利用王氏大祠堂为膳厅,直到日寇投降后的1946年1月迁回青原山。1945年下半年,刘孝柏接任校长。 六年一贯制班级在迁回青原山复课中,因净居寺校舍不足,初三以下班级,暂驻距青原山4公里的吉水平湖,租用民房继续上课,直到1946年7月才全部迁回。1947年因抗战胜利,学校奉命复员,改为江西省立天祥中学,并撤销了对学生的经费供应。同年8月迁泰和县,与泰和县立初级中学合并为江西省立泰和中学。 国立十三中以“尊师重道”为校训,以“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为育人箴言。任课教师多数是北大、武大等著名学府的本科毕业生,其中有黎国昌、黄贤汶、胡守仁、余心乐、刘天浪等许多知名之士。校方和学生自治会还经常邀请社会名流来校作专题学术讲演,如胡先骕讲《生命的意义》,曹聚仁讲《中古以来江西之哲学流派》,陈鹤琴讲《儿童心理学》等,王造时、任卓宣都到校作过学术报告。 从国立十三中出来的学生,不少在各自的领域上获得了较高成就。他们中有“两弹一星”功勋姚桐斌,中科院院士、数学家王梓坤,中科院院士、力学专家刘高联,中国工程院院士曾庆元和现代著名诗人、作家公刘等。

知识出处

吉安市青原区志

《吉安市青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从建置区划、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口氏族、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交通运输、供电供水供气、邮政通信等方面记述了青原区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人物

黎国昌
相关
黄贤汶
相关
胡守仁
相关
余心乐
相关
刘天浪
相关
胡先骕
相关
曹聚仁
相关
陈鹤琴
相关
王造时
相关
任卓宣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