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大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六卷》
唯一号: 140330020210000390
人物姓名: 彭德大
人物异名: 又名润俚
文件路径: 1403/01/object/PDF/140310020210000006/001
起始页: T04309_00.pdf
性别:
出生年: 1911年
卒年: 1940年
国别: 中国

传略

彭德大(1911 -1940)又名润俚,吉安市河东乡胜利村彭家人。内蒙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创始人之 -o 1928年,参加游击队。192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10月4日,红军攻克吉安,他参加了红军。先后在红十二军、红九军团政治部任文书、秘书、干事等职。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7年秋,彭德大毕业于抗日军政大学,10月,任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九旅七一五团一营教导员。 不久,奉命到山西惇阳镇、原平市一带组织抗日游击队和扩大主力部队。他密切配合地方党组织,广泛发动群众,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启发群众觉悟,醇阳镇、原平市等地青年踊跃参军,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创建了七一四团.彭德大任政治委员。该团转战华北战场,有力地打击了日军,被抗日军民誉为 “铁军”。 1938年4月,为了打通国际线路,更好地开展抗日斗争,党中央决定开辟内蒙大青山革命根据地。 大青山地区日伪军多,国民党的兵多,土匪多,敌对势力比较强大;蒙民受日军和国民党的欺骗宣传很深,对八路军缺乏了解;加上塞外环境恶劣,地广人稀,气候寒冷,补给困难,许多同志不适应塞外环境和生活,面临着许多问题。彭德大被指定为中共绥西工委书记兼物资筹备委员会主任,主要负责地方工作。为了打开局面,彭德大立即与具体负责南平川工作的三营教导员姜文华寻找地下党负责人贾力更, 研究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方针和政策,教育部队尊重蒙民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经常检查部队执行群众纪律情况,以极大的政治热情宣传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民族政策,发动蒙民起来抗日。亲自与蒙、汉各阶层接触和交谈,主动帮助蒙民解决生活、生产上的困难。由于得到蒙汉群众拥护和支持,使八路军很快在大青山站稳了脚跟,打开了局面。 彭德大十分重视按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办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9年春,李井泉率七一五团主力离开大青山,绥西只留下两个半连和一百余人的游击队。面对多于我几十倍的敌人,彭德大勇敢、坚定、信心百倍地挑起重任。他率领部队与日军周旋,多次粉碎日军的“扫荡”,大青山根据地进入全盛时期。 彭德大身兼数职,公务甚忙,但他始终保持着团结同志,爱护部属,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他关心群众疾苦,保护群众利益。1940年,国民党顽固派不断制造“摩擦”。为了巩固大青山根据地,粉碎顽军降日反共阴谋,彭德大组织了绥西地区的反顽斗争。他召集营、连干部部署战斗任务后,拿出毛泽东为抗大学员的毕业题词说:“一个人能为民族解放事业和共产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切,就是最大的幸福和光荣”。同年3月12日,彭德大率领部队向顽军总指挥部及其部属发起猛攻,顽敌一触即溃,狼狈逃窜。为全歼残敌,他率部乘胜追击。不幸在追剿残敌中,被流弹击中胸部,壮烈牺牲,时年29岁。大青山军民将彭德大烈士安葬在黄麻岭下,1951年移葬于石家庄市白求恩烈士陵园。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六卷

《吉安地区志 第六卷》

出版者:复旦大学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实地、系统记述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