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子宁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六卷》
唯一号: 140330020210000235
人物姓名: 练子宁
人物异名: 名安,以字行,号松月居士
文件路径: 1403/01/object/PDF/140310020210000006/001
起始页: T04235_00.pdf
性别:
出生年: 1350年
卒年: 1402年
国别: 中国

传略

练子宁(1350 -1402)名安,以字行,号松月居士,生于明代新没县城东坊四图练家村(今新干县金川镇东门村)。幼时,父携全家迁居峡江三洲(今峡江县水边镇黄家村)。洪武十八年( 1385)乙丑科榜眼。高中榜眼后,复居故里。• ,洪武五年,考中举人。洪武十七年甲子领乡荐。次年乙丑科会试,廷对时,直言近日朝廷用人不当, “徇名而不求实,小善骤进,小过辄戮,非育才用人之道”。他切中事理,不顾忌讳。太祖见他策问对答见解独特,亲擢一甲第二名,授翰林院修撰。因母亲去世,离职回家奔丧,孝服期满,复任翰林院修撰,迁副都御史、工部侍郎。 建文初(1399),惠帝朱允烦即位,练子宁改任吏部左侍郎,以举贤荐能为己任,政声斐然。不久,拜御史大夫。此时,燕王朱棣起兵叛朝。惠帝派大将军李景隆北征叛军。因李景隆怀有二心,北征累败, 最后,迎降燕王朱棣。而练子宁等人上疏力数国贼李景隆之罪,并请诛杀叛将李景隆。练子宁的计谋未被采纳,反遭惠帝斥责。 建文三年,燕王朱棣叛兵逼京,惠帝召廷臣议大计。练子宁义正词严说:“国事至此,尚不能容直言者,何有国也。”建文四年,燕王朱棣攻破南京,即帝位,称成祖,改年号永乐。练子宁上朝斥责朱棣,并出走临安(今浙江杭州),招募军士,以兵抗叛,后因势单力薄,终被朱棣军队捉获。被捕后,他大义凛然,痛斥朱棣篡权谋位之罪。朱棣恼羞成怒,便以“煽动黎庶,背叛朝廷”之罪,判练子宁“斫磔其首,诛其九族”。练子宁毫无惧色,被割舌而死,时年52岁。临死前,他用手指醮舌血,在殿砖上血书四字“成王安在”与朱棣对抗。此后,受株连被杀的亲属达151人,放戍边的练氏族人达371人。金川镇东坊四图练家村480户人家惨遭横祸,无一幸免。据史记载,祸前练家侍婢先抱走练子宁周岁幼孙练绮(一作琦)藏匿于民间,才幸免杀绝。 练子宁一生博学而文宏。弘治年间,由其好友,临江府同知王佐集其遗稿,汇编成《金川玉屑集》6 卷,刻印成书。《四库全书》以《练中丞集》2卷收录于集部、别部类。正德年间,江西提学副使李梦阳为纪念练子宁倡建“金川书院”,还将后堂取名“浩然堂”,以此流芳后世。并撰《浩然堂记》,内称“江西以忠义推士尚矣,推者以文山、叠山为最。文山之后则有练子宁、黄子澄焉。夫二人者,其祸烈矣”。弘治初年,追赠练子宁为太保、都御史、谥文贞。神宗朱翊钧令各地为练子宁建祠以祀。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六卷

《吉安地区志 第六卷》

出版者:复旦大学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实地、系统记述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